易读
|
杂谈
|
舞文
|
鬼话
|
情感
|
同行
|
奇幻
|
商道
|
军事
|
历史
|
全集
|
全部
|
排行榜
|
精品推荐
大时代掘墓人---司马懿的奋斗
作者:
子非嘉澍
日期:2017-08-28 19:45:57
前言
历史是由活着的人和为了活着的人而重建的死者的生活。
——雷蒙阿隆
很久没有码字儿了。原来的天涯账号荒废了若干年,也忘了密码,找回了很久也没找回来,无奈重新注册了一个。司马懿的故事也已经码了十几万字了,如果顺利的话今年就能写完。应该不能是个坑。
原来是博客,后来有了微博,再后来朋友圈。跌跌撞撞的来到移动互联网时代,屏幕越来越大,视力却越来越不好,直到有一天大夫姐姐跟我说就我这眼神以后就基本要告别朋友圈了。时代像轮子一样越转越快,我们也急匆匆往前跑,有一瞬间发现自己好像再也停不下来了。就像你的车再好,你的房子再大,但你却再也不能在一个少年的清晨推开窗户,清新的风伴随着鸟叫扑在你的脸上。这是不是就是人们所说的现代化的陷阱。
时间过得飞快,四十岁的时候好像还没有多久,转眼间一年已经过去了。来不及叹息。三十岁的时候还像模像样的写过一篇文章,祭奠过去的二十多年,现在翻出来看看,觉得真是幼稚,甚至是不忍猝睹。所谓青春,似乎从来就没有存在过,每个人不管你多年轻你都会觉得已经年华不再。当多年以后 回头看看,那些你不断叹息的年月拼凑起来就是你的青春。抛开那些伤春悲秋的情绪,当下就是你此生最年轻的时候,以后的你,无非是一天天变得更加苍老而已。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已经不再热衷于饭局,不再热衷于追求生命,不再热衷于热热闹闹的场合,不再需要那么多朋友。
以前在看《论语》的时候,老夫子说四十不惑,想当然的认为人到了四十就会把很多事情参透,从而余生没有什么疑惑。这两年突然觉得老人家的意思是不是说,其实人生的迷惑依然还在,但已经不想知道它的答案了,让上帝的归于上帝,让凯撒的归于凯撒。《论语》中记载的,老夫子在将要终老之时慨然叹息,未知生焉知死,我觉得可能他老人家穷其一生可能还是有很多事情没有想明白,有很多抱负无从实现。能参透这一点,让我觉得比我苦苦求索生活的意义更让我欣慰。
这一年,其实想明白了很多东西。
最近对西晋和五胡乱华的题材非常感兴趣,把能想起来和能找到的书都看了,从西晋到隋唐三百年似乎在人们心中是一段含混不清的时期,似乎从三国以后就开始做一场春秋大梦,梦醒了就已经是隋唐盛世了。可悲,这个民族多少弥足珍贵的东西就是这样被自己忘了或者毁了,越来越觉得这是一个被在人刻意遗忘或者篡改的时期。原来在看三国演义的时候,有一种错觉,诸葛亮星落五丈原后历史就停了,似乎一切都结束了。其实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诸葛丞相身后伟大的将相依然像繁星般闪耀,历史也没有一刻因卧龙先生而有所改观。
你觉得三国是乱世,后面的三百年更乱。
史观这个东西不知道是不是属于三观之一,我的史观是我在成年后读的一本本的史书建立起来的。很多年以后,我才觉得在所谓国民教育的历史课本里读来的所建立起来的对于历史和历史人物的印象基本上都是错误的,我原来建立起来的那种不知道能不能被叫做历史观的东西轰然倒塌。到很后来我才意识到大多数来源于历史课和小说电影的历史观是多么的可笑,那种所谓的唯物主义历史观是多么的误人子弟。诚然,历史就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你看到的东西是别人想让你看到的,但如果你从各个方面或者各个不同人眼中的信息融汇起来,加上自己的判断,你就会得到越来越接近真相的东西。我真的觉得国人的史观有必要重塑,抛弃那些想当然的善恶观。真的有那么多非黑即白的所谓好人和坏人么,真的每个人都是他们身上的标签所显示的那种大忠或者大奸么?刘备就代表时代的潮流就是正义的化身,曹操就是十恶不赦的乱臣贼子么?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故纸堆里的故事,告诉我,千百年前的那些人和二十一世纪的人一样,都有着复杂的人性。每个人都是怀着善意去生活,都想和我们一样出人头地有更美好的生活,只是在时代的潮流的裹挟之下,无可奈何之下有的成为忠良有的成为佞臣,千百年之下人性并无二致。将历史人物分为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是没有意义的,正面人物是时代造就的,所谓时势造英雄,反面人物又何尝不是,他们都是在历史的车轮裹挟之下别无选择的成为所谓好人或者坏人。不带偏见的去看人物和他的选择,理解他们的选择对于历史进程的影响对于后人来说可能更重要,如果说有所谓的史观,这可能就是我抛开所谓唯物的和唯心的非黑即白的史观之外的,我的史观,。
司马懿同学算是三国时代的终结者和两晋时代的开创者。
想了很久才想到这个名字,《司马懿的奋斗》。司马懿此人确实是三国时代的集大成者,由于家族的背景,在三国时代领兵打仗的韬略应该能排在前三,作为帅才与诸葛亮不相上下。而且进退感非常强,知道该进取的时候进取该消停的时候消停,在万念俱灰的时候对手一个微不足道的失误就能被他抓住,一举翻盘。三国时期豪杰辈出,有能力的人不少,但大部分是勇武有余谋略不足,或者是不知道隐忍,错失好局,令人扼腕。虽然三国时代不是他亲手终结的,但他奠定基础使得司马师、司马昭只要有中人之才再加上魏国的实力,不出意外就能够灭吴蜀,完成四海混一。从来没有写过长篇的东西,不知道能不能坚持下去,试试看吧。说不好它应该算是小说还是什么,基本上就是把很多书里关于这个人的故事穿起来,当然一同被穿起来的还有东汉末年一直到西晋初年的这个大时代,以及这个时代里作为陪衬的林林总总的骗子、英雄、豪杰和懦夫。我试图不去从道德的高度去看待司马懿,或者诸葛亮,而是从大时代下历史人物的选择来看待导致的截然不同的后果。司马懿此人,不是生而阴险和腹黑,这个人和我们一样也曾经年少轻狂,曾经胸中也有那种叫做理想的东西。但官场险恶,让他不得不隐忍,当周正因其轻狂要杀之而后快的时候,他明白轻狂会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不得不隐藏锋芒;曹睿把他逼到墙角的时候,他不得不残忍,他不残忍,家族就要灭亡。阴险你就可以活下去,光明磊落你就要被夷三族,如果是你你会怎么选择?我并不否认三马食一槽的历史定论,但有的时候可能是求生的本能让司马成为曹魏的掘墓人。史料越是丰富,司马懿这个大家印象中的乱臣贼子就越复杂,有着我们很多人的影子,有血有肉,呼之欲出。
我写的这个东西,为了不陷于史料的矛盾,因此不考据不争论,我写出的就是我认为正确的,有自己的想象,也许与你所知道的不太一样,也请姑妄听之。
是为,自己给自己写的序。
很久没有写长篇了,请大家多说好听的。生活很难,但可以好自为之。
日期:2017-08-29 09:43:27
1、颍川司马
用最喜欢的苏轼老爷子的西江月做开篇词。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 ,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悠悠华夏,上下五千年中国人心中一直有一种家国情怀,家比国重要。所谓的家天下,家事永远比天下事重要,天子死社稷,天下是帝王的天下,君王殉国是本分,国人的本分是活下来,让家族延续。这就能解释为什么有很多伟大的家族从黄帝时代就存在,然后一直延续了上千年。当然这个家,不是现在说的三口之家,是家族,是传承,读书人出来做官首先要秉承的是家族的荣耀,是有着光宗耀祖的负担的。既如此,司马懿不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让我们来看看司马懿身后的司马家族。
司马这个名头渊源悠长。上古时期就有司马这个官职,夏朝之时为掌管火的官职,商代是负责养马的官职,到了周朝司马就是主管军事的官职,当然也不是天下兵马大元帅那么牛逼的官阶,可能只是方面军的长官。到了周宣王时期,程伯任司马,因讨伐反叛的徐国有功,被宣王赐以官职为姓。我们知道能够得到天子赐姓那可是天大的荣耀,是足以让后世子孙吹牛的,因此司马家族以出领兵大将进入了世家的行列。
到了战国时期,司马家出了一个牛人,司马卬。司马卬先是在赵国为将,秦灭六国后辗转成为项羽手下的悍将,平定了河内郡,被封为殷王,成为与刘邦平级的被项羽分封的十八路诸侯之一。
两年后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杀回关中,与项羽彻底撕破脸。刘邦的五十万大军要过黄河去和定都彭城的项羽撕逼,要借道司马卬的封地朝歌,就是那个寄托了商国人光荣与梦想的伟大首都,但此时已是残垣断壁破败不堪了,根本抵挡不了刘邦大军。在乱世中摸爬滚打半辈子造就了司马卬深入骨髓的现实主义情怀,想着刘邦五十万大军,气吞万里如虎,大败项羽易如反掌,立刻就加入刘邦正义的讨伐项羽的大军,并且作为急先锋冲在准备痛殴老领导的第一线。可是没有想到,五十六万大军竟然打不过项羽的三万江东子弟兵,并且因为冲的太靠前,成为唯一一个阵亡的诸侯王,因此也就没能看到后来刘邦的绝地大反击。由于殷王司马卬的运气太不好,导致后来在汉朝初年没能分一杯羹,司马家族默默无闻的在河内郡度过了无人问津的三百年。
虽然在汉朝没能封侯,但是经过司马家族不懈的努力,到了东汉年间的时候,终于又出了一位名将,征西将军司马钧。
在汉武帝将匈奴虐的找不到北之后,曾经烜赫一时的匈奴帝国分裂为南匈奴和北匈奴,南匈奴内附汉朝,并配合汉朝将北匈奴赶出了漠北草原。北匈奴一直迁徙到沌河多瑙河流域则继续向北迁移,在新一代匈奴王阿提拉的带领下以俄罗斯草原为起点攻打全盛时期的罗马帝国,将罗马帝国灭国,被欧洲人称为上帝之鞭。
把北匈奴在欧洲搅得天翻地覆按下不表。在汉朝平灭了匈奴的威胁之后,外部的麻烦就是羌人了,也许是因为除掉匈奴汉朝伤筋动骨元气大伤,这个麻烦伴随有汉一朝,从西汉一直到东汉都没有根除。而作为征西将军的司马钧主要的任务就是对羌人作战。但是说到这个征西将军就尴尬了,因为司马钧对羌作战一直是败多胜少,最后竟然一路带病提拔做到了方面军的最高长官。原因很简单,史书上有记载司马钧攀上了当朝最粗的大腿邓太后的哥哥车骑将军邓鸷,但史书并没有说司马钧是通过什么获得邓鸷的力保。应该不是贿赂,司马家族隐忍百年才出了一个光宗耀祖的征西将军,却是一个钻营拍马之徒似乎可能性也不太大,我倒宁可相信是人格魅力使得当朝皇太后的亲哥哥对这个常败将军青睐有加,昧着良心一再提拔重用。但是上面有人你自己也要差不多一点儿,总是让人给你擦屁股不是长久之计。终于又一次在对羌作战中败得太惨,朝廷震动,或者说是邓鸷不想再替这个绣花枕头擦屁股了,治罪下狱。下了狱你就不再是征西将军,你只是个阶下囚了,可司马钧世家子弟的臭毛病犯了,竟然受不了刀笔小吏的侮辱,在狱中自尽。虽然司马钧结束了他并不太光彩的一生,但是由于征西将军的个人魅力,使得其在朝廷中的人缘非常好,它的子孙得到了很好的照顾,司马家族渐。
可能是由于老爸窝囊将军的名头太响,司马量毅然决然的放弃为将的道路,坚定的做一名文官。汉武帝停止扩张之后,尤其是在西汉以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为国策之后,武将渐渐式微,文官势力慢慢壮大。文官比做武将整天打打杀杀的有前途在世家之中形成共识,而且做文官安全系数高,只要学会隐忍不做出头鸟再学点儿翻云覆雨手,步步青云不是梦,总不至于吃了败仗全族人都跟着倒霉。司马量吸取了老爸的教训,改变了司马家族的孩子的职业生涯规划,不再以一门将种为荣,而是以经学著世为道,弃武从文。皇天不负有心人,司马量,这个改变家族发展轨迹的人,官至豫章太守。
到了司马量的儿子司马俊的时候,已是以博古通今风流倜傥的大文士面目示人了,官至颍川太守。虽然从官职上看,司马俊跟他老爸一样都是太守,但是这两个太守的含金量就大不一样了。颍川此地,在历史上人杰地灵出国的人才数不胜数,吕不韦、韩非子、张良这些如雷贯耳的名人都是颖川人。而且东汉之时,颍川是除了首都洛阳之外最为繁华富庶的城市,相当于现在的上海或者广州这样的一线城市。司马量这个颍州太守和他老爸豫章太守之间的差距,差不多就是丽江市长和上海市长的差距。而且,颍川更有当时天下的顶级豪门的荀氏和陈氏,司马量继承了其父的个人魅力再加上其饱读诗书,任颍川太守期间与两大家族保持了良好的关系,甚至通过儿女婚姻使其关系更为密切,也为司马家族的后来人积攒了人脉。经过八面玲珑的司马钧多年的经营和奋斗,司马家族已跻身东汉一流豪门的行列。
有了这么会做人的老爸,他儿子仕途不一帆风顺就太不像话了。司马俊的儿子司马防,也就是司马懿的爹,在二十六岁的时候就离开颍川,入京做了尚书右丞,大概相当于部长助理。东汉时期做京官是要有人举荐的,就是在尚书右丞这个职位上,司马防推荐了一个二十岁的年轻人做了洛阳北部尉(相当于北京公丨安丨局长),使这个年轻人第一次走上了领导岗位。这是一个改变司马家族命运乃至东汉王朝命运的举荐,这个年轻人就是后来搅动天下的枭雄曹操。
司马防三十九岁的时候,董卓入京独断超纲,杀伐异己。
忠臣义士们慷慨赴死,阴谋者们曲意逢迎拉帮结派。宦海浮沉多年的司马防,心念其家族沉沉浮浮几百年,早已郎心似铁,就这么看着同事们被拖出去或者斩首或者全族诛灭,昨天还一殿为臣的同事今天就成了刀下鬼,他就这么看着看着,像个观众一样看着,只要不涉及自己和身后的家族,他努力扮演好一个忠臣,不管主子是哀帝也罢是董卓也好。
日期:2017-08-29 11:36:59
··········
2、董卓出场
东汉末年和三国的故事,董卓同学是绕不过去的关键人物。董卓同学的出场,就要说一下纠缠于有汉一朝的各种草原民族。
西北的游牧民族始终是汉朝的一块腹心之患,从西汉到东汉,从汉高祖到汉献帝。
凉州,史称西凉。包括甘肃、宁夏以及青海的大部,自古以来就是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的冲突融合地带,是中原王国经营西域的必经之地。汉武帝时期,战神霍去病两次远征河西走廊,大败匈奴,武威、酒泉、张掖、敦煌等地进入西汉版图,成为西凉的河西四郡。处于扩张期的西汉帝国一大批将星都出自西凉,素有关西出将关东出相之称。而由于西凉作为关中的屏障,其地位也非常重要,而西汉秉承秦朝的军功爵制度,立有军功不问门第均可享受爵位,受益于独特的战略位置和频繁的对外战争,成为关西子弟上升的重要途径。西汉时期,凉州和关东地区分别作为帝国的军事中心和政治中心互相有一种很强的互补作用,保持着一种平衡。
但是到了东汉,这种平衡被打破了。
东汉的光武帝刘秀是关东南阳人,而其依仗的力量云台二十八将则主要是来自南阳郡和颍川郡的豪族。东汉定都洛阳,就标志着经济中心的东移,连原来龙兴之地长安都可以当做战略缓冲说扔就扔,更别说凉州了。凉州作为帝国屏障的作用消失,逐渐式微也就没有什么意外的了。匈奴威胁消除后,西凉的战略作用更加削弱,逐渐被东汉朝廷冷落,甚至边缘化。
为了更形象一点儿,贴一张东汉末年凉州地区的形势图。
日期:2017-08-29 17:12:32
正所谓世事如棋局局新。从刘邦时就开始折腾汉朝的匈奴虽然不闹了,但羌乱肆虐有过之而无不及。匈奴虽然也是游牧的军事联盟,也挺彪悍,但匈奴起码有单于这一统治中心,杀了单于匈奴就散了,起码能群龙无首一阵子,其生活习性和轨迹也有章可循。而羌人则是更加松散的部落联盟,临时组织起来抢了就散,来是一阵风去时也是一阵风,没有统一的中央统治,往往是按下葫芦浮起瓢。
西汉虽然是代秦立国,但秦亡于农民起义,西汉的典籍制度大范围秉承秦制,军功爵就是其中之一,这也符合西汉初年积极扩张的国策。尤其是在武帝时期,为了经营西域不光大力推行军功爵制度,而且大规模向西凉移民屯垦。到了东汉,国策变成保守防御,不光放弃了军功爵制度,而且带兵的将领必须是文官出身,有带兵打仗的特长才能转为武将,像西汉时期那样靠不怕死拼军功出人头地光宗耀祖再无可能,不读圣贤书满脑子之乎者也就别想有功名。西凉人对于东汉朝廷的不满情绪一天天累积,后来甚至有暗通羌人的,汉奸的历史可谓是源远流长。东汉历史上共有五次规模较大羌人叛乱,对羌作战的初期东晋朝廷派出关东人司马钧主持对羌作战,就是前面提到的司马家的常败将军,也就是司马懿的爷爷。其战绩用四个字就能概括,屡战屡败。直到换掉司马钧,改派凉州本地三明皇甫规、张奂、段颎(三人字中都带明)才平息了羌人叛乱,而此三人都是凉州文官临危转为武将,由此可见东汉时期武将地位的下降。叛乱刚一平息,朝廷就宣三人回京并夺其兵权。
东汉决策者不明白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御。退缩到关内,把凉州拱手让人并没有带来和平。到了汉灵帝的光和年间(184)爆发的黄巾起义更是把风雨飘摇的东汉搅得更加摇摇欲坠。
鼓破更有万人捶。此时西凉的羌人和对现实绝望的汉人趁机联合起来叛乱,很快就成席卷之势进逼关中。东汉多年豪强把持,割据势力大都出工不出力,东汉帝国就要分崩离析之时,汉哀帝急命凉州将领董卓平定叛乱。就这样,凉州人董卓满怀多年被压抑被歧视的不平,在割据势力冷眼旁观的目光中,走上了平定羌汉叛乱的征程。一个被贴上凉州人标签的将种就这样站到了舞台的中央,肩负起了匡扶汉室的重任,你觉得这样的人是乱臣贼子是印象中那个猥琐的胖子么。每个人可能都曾经有这样的冲动或者幻想,在就这样在热血和梦想感召下的董卓几乎是以一己之力招募凉州猛士,建立了一只只听命于自己的亡命之师,挡住了滔天的叛乱,挽狂澜于既倒。
羌乱平定后,东汉朝廷故技重施,要召董卓为少府,意在夺其兵权。前有三明的前车之鉴,董卓当然不会放弃自己用命换来的虎狼之师,无奈之下东汉朝廷改封其为并州牧,并允许其带兵赴任。
东汉确实是气数已尽。
189年中平六年,就在董卓带兵赴职之时,汉灵帝驾崩,一直以来与外戚势力互相倾轧的宦官势力十常侍害怕有变,将辅政大将军何进骗进宫中杀掉,不想消息走漏,外戚势力与割据势力袁绍等联合发动兵变杀进洛阳,收拾了宦官一党,然后清理了外戚势力,并以朝廷的名义下令禁止董卓入京。
东汉的宦官与外戚之争,其根源是毫无根基小皇帝登基后受到外戚势力的打压,转而依靠最亲近的宦官,使得宦官势力在夹缝中生长并壮大起来。从88年的和帝一直到189年的灵帝,可以说是伴随了整个东汉一朝,三方势力不断相互绞杀,一直到刘姓政权瓦解。而且剧本都是一样,皇帝驾崩,新皇帝太小,皇后专权导致皇后家的亲戚把持朝政。然后过了几年小皇帝长大后不愿做傀儡,发现满朝都是外戚,能够依靠的只有从小一起长大的太监们,于是小皇帝联合宦官发动对外戚势力的攻击,基本上每次都是宦官剿灭外戚,然后再过十几年皇帝驾崩,换一拨外戚,按照这个剧本再演一次,在东汉一朝都是这样没有一朝例外,直到汉灵帝驾崩,外戚和宦官一起被袁绍等人一锅端。
董卓会不会把这个诏书当回事儿,其实有点儿脑子的人都会猜到。董卓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跟羌人拼命,挽救了大汉政权,你袁绍趁着外戚和宦官互殴下山摘桃子,还不让人董卓来分一杯羹。
这是把人当傻子。
董卓一点儿不傻,所以他立刻率军入京。现在的董卓军挟平定羌乱之势,是天下最强大的势力,袁绍等人见势不妙赶紧逃走。然后董卓进入洛阳,废帝自立。就是这个废帝自立,让董卓被打上乱臣贼子大魔头的标签到现在也洗不干净。其实董卓不废这个十岁的小皇帝,袁绍在洛阳一旦腾出手来也会废了他,一个十岁的孩子生在乱世生在帝王家,就像是野草一样卑贱,被废掉能够平安的活下去也许不失为一件好事,区别就是被董卓废掉或者被袁绍废掉。后来曹操就聪明多了,留着汉献帝当幌子,为自己的野心当遮羞布,挟天子以令诸侯。董卓的选择是那个乱世所有的权谋者都会做出的选择,错误可能就是明目张胆的废帝自立,所以成了众矢之的。这个时代烂了,董卓的作为就是代表无数被伤害被剥夺的人们去撕烂这个时代最后的伪装,是乱臣贼子还是大刀阔斧的改天换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判断。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目录
下一页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