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读
|
杂谈
|
舞文
|
鬼话
|
情感
|
同行
|
奇幻
|
商道
|
军事
|
历史
|
全集
|
全部
|
排行榜
|
精品推荐
漫评唐德宗的削藩之战
作者:
二十九桥明月夜
日期:2017-11-01 19:32:55
漫评唐德宗的削藩之战(一)
关于唐德宗的削藩,这得从建中二年成德节度使李宝臣之死说起。
唐建中二年(公元781年)正月,成德节度使李宝臣病死,其子李惟岳向朝廷上表要求继任李宝臣的节度使一职。通常来说,朝廷任命藩镇的节度使只是走个形式而已,实际上藩镇的人事任免还是掌握在藩镇手里的,中央对藩镇内部事务根本就无权过问。比如原魏博节度使田承嗣死后,就由田承嗣的侄子田悦继承了魏博节度使之职,而朝廷对此也不得不予以承认。然而此时刚即位没多久的唐德宗李适却一改代宗朝时对诸藩姑息纵容的态度,拒绝了李惟岳的这个要求,这样一来,朝廷与诸藩镇之间的矛盾便不可避免的激化了。
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便一直是困扰唐朝朝廷的一个大难题,尽管各藩镇之间也存在着很多矛盾,但在确保权力世袭方面他们却是高度一致的。所以在魏博节度使田承嗣死后,成德节度使李宝臣就极力替田承嗣的侄子田悦说话,迫使朝廷承认了田悦对魏博节度使一职的世袭。因此在唐德宗拒绝了李惟岳继任李宝臣的成德节度使的要求后,田悦便一再替李惟岳说话,然而唐德宗的态度却十分强硬,拒不退让。这时便有人出来却唐德宗了,说李惟岳继承他父亲的节度使之职已成既成事实,不承认也没有用,还不如就此顺水推舟答应了,避免酿出什么乱子来。
当然,既然唐德宗当初拒绝了李惟岳的这个要求,想必他早对此做好准备了,在他看来,一味藩镇姑息纵容是行不通的,相反只会让他们得寸进尺,更加狂妄。即使朝廷暂时满足了他们的要求,也难保他们日后不会背叛朝廷,既然如此,还不如就此痛下决心好好收拾一下那些目无朝廷的藩镇们,不要再想着息事宁人了。
唐德宗这么一搞,朝廷与诸藩之间的矛盾遂无法调和了。很显然,既然朝廷不肯承认藩镇权力世袭这个事实,那么诸藩镇也只能出来用事实证明咱们藩镇的内部事务是由我们自己说了算的,这是任何人也无法更改的事实,我们让你朝廷任命我们为节度使那是给你一个面子,既然你给脸不要脸的话,那可别怪我们翻脸不认人了,因为我们叫你一声大哥你还真敢蹬鼻子上脸把我们当作小弟使唤了。
果然,在朝廷拒绝任命李惟岳为成德节度使后,李惟岳便联合魏博节度使田悦、淄青节度使李正己、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发动叛乱,武力对抗中央。当然,即使到了此时,朝廷与诸藩之间还是有回旋的余地的,假如此时朝廷愿意承认李惟岳的成德节度使之职的话,那么诸藩自然会停止叛乱并且向朝廷上表请罪的,毕竟诸藩其实也不愿意与朝廷这么大动干戈,他们之所以对朝廷摆出这么剑拔弩张的架势只不过是想迫使朝廷承认藩镇独立这个事实,并没有取代朝廷的野心。问题是朝廷执意要削藩,那他们也只能不惜一切代价和朝廷玩命了,他们之所以要用这么激烈的方式来对抗朝廷,无非就是想借此告诉朝廷,千万不要有哪怕是一点点染指我们地盘的念头,否则我们绝对是不会答应的。而且我们可不只是说着玩的,你敢损害我们藩镇的利益,我们是真敢和你玩命的,千万不要说你是皇帝,哪怕你是天王老子也不行,真要到了那时候,我们眼里认得你是皇帝,刀里可不认得你是皇帝。
事实上这就是为什么之前朝廷在面对藩镇种种不法行为时一再采取姑息纵容的态度,甚至还要好言安抚他们,因为面对这帮动不动就要和你玩命的二杆子,朝廷心里也发怵啊,那真是针插不进,油也泼不得,而且事实证明人家还真就是有这个资本和你朝廷撒泼耍赖的。比如唐代宗时魏博节度使田承嗣有一次公开给安禄山父子、史思明父子建立祠堂,尊其为“四圣”,而朝廷呢,对此也只能好言安抚,最后给了田承嗣一个“同平章事”的头衔,田承嗣这才拆除给安禄山、史思明父子建立的祠堂。当然,其实这还不是最严重的,后来有一次朝廷实在对田承嗣的所作所为看不下去了,于是派出大军讨伐,可结果呢,大唐好不容易对跋扈的藩镇强硬了一次,但最后这次对田承嗣的军事行动还是草草收场了。事后田承嗣假惺惺地上表向朝廷请罪,而朝廷对此也只能顺坡下驴赦免了田承嗣,这就是安史之乱后朝廷面对那些嚣张跋扈的藩镇所面临的现状,这要搁在安史之乱之前是是无法想象的。当然了,我们对此自然可以站着说话不腰疼说大唐朝廷实在是太软弱了,问题是大唐朝廷面对那些藩镇软弱固然没有用,但对他们强硬同样没有用啊。事实证明,很多时候中央对那些藩镇强硬,结果损兵折将不说,还往往会被那些藩镇给“啪啪”打脸,弄的一地鸡毛。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中央对藩镇表示妥协能换来和藩镇一时的相安无事的话,那么中央自然会倾向于尽量安抚那些藩镇,而不是与他们大动干戈。当然了,处于藩镇的角度,他们也不想和中央整天打打杀杀的,所以如果中央肯尊重他们利益的话,他们也肯继续挂大唐的旗帜与朝廷井水不犯河水的。所以归根到底其实还是因为安史之乱后大唐已丧失了掌控全国的能力,这种情况下,一味的软弱自然无济于事,但一味的强硬除了激化矛盾外,其实同样也是无济于事的,甚至还会让局面变得更加糟糕。
日期:2017-11-02 10:46:28
漫评唐德宗的削藩之战(二)
说起唐代的德宗皇帝,我们后人一般评价他为志大才疏的一位皇帝,但如果我们翻开他的人生履历,就会发现他也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一位皇帝。
唐德宗李适,出生于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他出生时刚好是他的曾祖父唐玄宗在位,他的祖父李亨为太子,父亲李豫为广平王。李适的母亲叫沈珍珠,但后来在安史之乱中失去下落,从此再也没有找到她的踪迹。李适也算是从战乱中成长起来的一位皇帝,他十四岁(虚岁)那年,安史之乱爆发,从此李适结束了他在宫廷内养尊处优的生活,开始经历战火的洗礼。后来他的父亲代宗李豫即位,任命皇长子李适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因平乱有功,李适不仅被升为尚书令,后来他的画像还和名将郭子仪、李光弼等人一起被挂在凌烟阁内。不过在平叛的过程中,李适也曾经与回纥人闹出一场不小的外交风波,因此李适一直对此耿耿于怀,以至于后来在李适即位之后,在处理与回纥的关系时心存芥蒂,内心十分矛盾。
事情是这样的,当时的回纥在唐将仆固怀恩的斡旋下,决定帮助唐朝平叛。出于礼节,当时身为天下兵马大元帅的李适便主动前去拜见了回纥的登里可汗。然而双方一见面后气氛就极度尴尬,惹得回纥人很不高兴,因为李适在拜见登里可汗时是以平等之礼觐见的,这就让登里可汗面子很挂不住,因为登里可汗与李适他爹代宗皇帝是结拜兄弟,所以登里可汗就认为自己既然是李适的叔叔,你李适一个晚辈在面见我这个长辈时怎么还敢拜这么大的谱?因此他就指责李适为什么不以拜舞之礼觐见他,所谓的拜舞之礼其实就是臣子拜见君王的礼节。然后双方就围绕着李适究竟该以哪种礼节拜见登里可汗这个话题争论开了,当然了人家回纥人是粗人,不喜欢和李适那帮人搞那么多弯弯绕。所以回纥人一看李适那帮人这么不上道,动不动就拿大道理出来压人,于是一怒之下不和他们费口水了,干脆把李适的那帮能言善辩的属下拉出去给打了一顿,其中有两个人更是被回纥人给打死了。而李适本人则被回纥人以年轻不懂事为由给驱逐出回纥人大营,好不狼狈,当然事后李唐朝廷也只能对此忍气吞声了。
当然了,这次外交风波如果我们站在唐朝的角度自然会觉得回纥人做的不对,因为他们的所作所为实在是太无理蛮横了。问题是,站在回纥人的角度那自然是唐朝那帮人太不上道了,因为你李唐现在都被安史的叛军打成了这副德性了,还不改以往在我们少数民族面前的霸道作风,还敢在我们面前牛逼哄哄啊,你们还以为现在是“天可汗”时代啊,可以把我们回纥人当奴隶驱使,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啊?要知道现在是你求我们,不是我们求你,没有我们千里迢迢过来帮你们平叛,你们还能安安稳稳坐在长安喝茶啊?而且我们可汗已经够能忍了,要不然他也不会容忍你们在他面前叽叽喳喳喷口水,听你们讲那么长时间的废话了,哪知你们把我们可汗的大度当作软弱了,真是不好好给你们一个教训的话你们还真以为我们可汗是软弱好欺负的啊,我告诉你们我们回纥再也不是当年的那个吴下阿蒙了,自此我们少数民族对你们大唐卑躬屈膝的日子从此一去不复返了!
所以后来大唐名臣李泌在与唐德宗谈到当年的这场外交风波时就说了,当年唐德宗李适的那帮手下对此要负很大责任,因为他们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就让李适贸然进入回纥人的军营,而且事先也没有和回纥人经过充分的沟通,协商好双方见面时的礼节,以至于让回纥人借此找到借口闹事,从而引发出这场本可以避免的外交风波,所以这是当年李适的手下失职了,虽然他们为此挨了回纥人一顿打,甚至被回纥人给打死,而在这之前唐德宗李适一直是对当年他的属下为了给他出头而被回纥人打死的事心怀愧疚的。
日期:2017-11-03 09:42:57
漫评唐德宗的削藩之战(三)
安史之乱后,李唐朝廷任命原燕朝降将张忠志为成德节度使,并赐名李宝臣;任命降将田承嗣为魏博节度使;任命李怀仙为幽州卢龙节度使,这就是唐代河朔三镇最早的雏形。当然,这帮安史之乱的降将们本就是乱世中的墙头草,虽然迫于形势投降了唐朝,成为了唐朝的节度使,但在骨子里依然是拥兵割地的军阀,在他们眼里只有本镇的利益,指望他们投降之后能够从此洗心革面遵循君臣大义效忠于唐朝那是不可能的。既然他们可以因为利益追随安禄山、史思明造反,也可以因为利益背叛史朝义投降唐朝,那自然也可以因为利益而再度背叛朝廷。
果然,就在他们投降唐朝不久之后便又故态萌发了,唐代宗大历三年(公元768年),幽州兵马使朱希彩发动兵变杀死朝廷任命的节度使李怀仙,随即自立为“留后”,朝廷出兵讨伐,却被朱希彩击败,无奈之下,朝廷只好任命朱希彩为幽州节度使。然而这一切还远未结束,后来幽州军队又再度发动兵变,杀死节度使朱希彩,拥立朱泚为留后,朝廷对此也只好听之任之,不久任命朱泚为幽州节度使。这还不算完,不久之后朱泚的弟弟朱滔又怂恿朱泚入朝,然后自己接替了他哥哥朱泚的职务,统领幽州,朝廷也只好照旧依照“惯例”任命朱滔为幽州节度使。
当然相比之下,魏博节度使田承嗣就更加无法无天了,丝毫没有把李唐朝廷放在眼里,多年来魏博镇内的官员任免全由他说了算,朝廷根本无权过问,也从未向朝廷缴纳过任何赋税。说起田承嗣,确实是大有来头,他本是安禄山麾下的部将,先后追随安禄山、安庆绪、史思明、史朝义造反,最后迫于形势背叛了史朝义投降了唐朝,成为了唐朝的诸藩之一,俗话说的好,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所以就这么一个资深的造反专家你指望他投降唐朝后能老老实实地效忠朝廷那简直比要他命还难,史书上对他有八个字评价非常贴切:虽曰藩臣,实无臣节。(《旧唐书田承嗣传》)
当然,同为河北藩镇的成德节度使李宝臣(原名张忠志)也不是个省油的灯,虽然他也曾经出兵帮助过朝廷讨伐田承嗣,但在田承嗣死后,李宝臣就向朝廷上表极力替田承嗣的侄子田悦说话,迫使朝廷同意田悦继承田承嗣的魏博节度使一职。
所以对于安史之乱后代宗时期的那些藩镇们,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在他编写的《资治通鉴》中有过这样一段概括与评价:
平卢节度使李正己先有淄、青、齐、海、登、莱、沂、密、德、棣十州之地,及李灵曜之乱,诸道合兵攻之,所得之地,各为己有,正己又得曹、濮、徐、兗、郓五州,因自青州徙治郓州,使其子前淄州刺史纳守青州。癸卯,以纳为青州刺史。正己用刑严峻,所在不敢偶语;然法令齐一,赋均而轻,拥兵十万,雄据东方,邻籓皆畏之。是时田承嗣据魏、博、相、卫、洺、贝、澶七州,李宝臣据恒、易、赵、定、深、冀、沧七州,各拥众五万;梁崇义据襄、邓、均、房、复、郢六州,有众二万;相与根据蟠结,虽奉事朝廷而不用其法令,官爵、甲兵、租赋、刑杀皆自专之,上宽仁,一听其所为。朝廷或完一城,增一兵,辄有怨言,以为猜贰,常为之罢役;而自于境内筑垒、缮兵无虚日。以是虽在中国名蕃臣,而实如蛮貊异域焉。
名为藩臣,实为异域,这便是唐德宗上台之初所面临的藩镇割据的现状。
日期:2017-11-04 10:39:34
漫评唐德宗的削藩之战(四)
代宗朝时,困扰唐朝的除了藩镇割据这个问题外,还有就是宦官专权,由于唐代宗是唐朝第一个被宦官拥立的皇帝,所以他在上台之后对宦官也格外信任,先后重用李辅国、程元振、鱼朝恩这些宦官,虽然后来代宗把这些宦官或废或杀,但结果往往是旧的宦官倒下了,新的宦官又上来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宦官专权的局面。相信每当看到这种现象,身为太子的李适总会感到非常不可思议,莫非自己老爹脑袋被驴踢了?因为史书上明明就记载着东汉的桓、灵二帝就是因为宦官这帮奸佞才导致国家灭亡的,所以被后世人骂为昏君。老爹你学谁不好偏去学东汉的桓、灵这两个著名的昏君,放着满朝的忠臣不用,非要去用那帮死太监。咱们祖上太宗皇帝都说了,要以史为镜,老爹你怎么还重蹈东汉桓、灵二帝的覆辙呢?想到这儿,李适不得不感慨,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矣!
所以李适在即位之后,决定要以史为鉴,马上着手清除宦官政治,李适知道这些年来那些权宦们之所以敢这么嚣张无非就是因为他们掌管着中央禁军神策军的军权,所以这回再也不能让那帮宦官掌管禁军兵权了,要不然我夜里睡觉也不踏实。于是李适便与宰相崔祐甫商议,设计解除了时任神策军都知兵马使的宦官王驾鹤的禁军兵权,然后让时任司农卿的白志贞接管了神策军。
白志贞,原名白秀珪,后被德宗赐名志贞,之所以选白志贞这么一个文臣来接管中央的禁军,那是因为唐德宗觉得把禁军交到宦官手里固然不行,但交到武将手里也同样不行啊,因为这年头犯上作乱的武将实在太多了,那真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刚割完一茬马上又冒出来一茬,所以说这年头要让德宗相信哪个武将能永远效忠大唐不产生异心唐德宗还真不敢相信,所以武将这个群体和宦官一样也同样是德宗重点防范的对象。别说是那些藩镇大佬,哪怕是郭子仪这样忠心耿耿的武将,朝廷表面上要给予他极大的信任,但暗地里也得防着啊。所以唐德宗在即位后不久便开始想方设法削弱四朝元老郭子仪的权力了,他先是下诏尊郭子仪为“尚父”,加封郭子仪为太尉,给予郭子仪极大的荣耀。但同时除了保留郭子仪“中书令”这个职务外,其余兼职全部解除,并将郭子仪原来担任的主要军职分授给郭子仪麾下的三个主要部将李怀光、常谦光、浑碱,以此安抚人心。
为了扩大朝廷的财政收入,唐德宗又采纳了宰相杨炎的建议以“两税法”取代原有的“租庸调法”,从此两税法也成为了此后一千多年历代封建王朝的基本税制。当然在重用宰相杨炎之后,尽管杨炎很有才能,唐德宗怎么看都觉得他像一位奸臣,于是又把他一脚踢开,转而重用宰相卢杞,卢杞是开元年间著名的“清廉宰相”卢怀慎的孙子,作为大唐名相的后代,相比卢杞为官也能像他爷爷那样吧。
当然,除此之外唐德宗在即位之后立即开展了一系列的雷霆行动,他下令停止岁贡,禁止官员经商,严惩贪污腐败,并且他还带头提倡节俭,主动减少了皇宫的用度,撤除梨园,裁汰伶官三百多人,这一系列举措让大唐一时之间有了新气象。
日期:2017-11-05 18:46:34
漫评唐德宗的削藩之战(五)
作为一名志在中兴大唐的皇帝,唐德宗刚一上台就展现出一副雄心勃勃、励精图治的面貌,而事实证明这确实对那些跋扈的藩镇产生了一定的震慑作用,尤其是淄青镇,据说那里的将士们在李适即位后一个个纷纷把兵器丢在地上,说:“明主出矣,吾属犹反乎?”这无疑对李唐朝廷是个利好消息,事实上唐德宗早就迫不及待的想去铲除那些跋扈的藩镇,重新树立中央的权威,而就在他上台不久之后,一封来自淄青镇的奏章便摆到了唐德宗面前,主要内容是节度使李正己表示要向朝廷献钱三十万缗。按理来说地方的藩镇主动表示要向朝廷进贡是件好事,毕竟这年头有哪个藩镇向朝廷老老实实缴纳赋税了?况且这三十万缗钱可不是个小数目,然而唐德宗突然面临这笔飞来的横财一时有点犹豫不决,很显然,李正己其实在给唐德宗出一道难题,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如果唐德宗收下了这笔钱难免吃人嘴软,日后不免会受李正己的要挟;但不收吧,又找不到什么合适的理由拒绝,难免不会引起藩镇们的不满,而且这会让李正己今后在反对中央时更加理直气壮了,总而言之,不是我对朝廷不忠心啊,奈何朝廷就是不信任我,我也没办法啊!
面对这个两难的选择,唐德宗只好去咨询宰相崔祐甫的意见,很快崔祐甫便给了唐德宗一个满意的答案。于是唐德宗便按照崔祐甫的建议派遣了一名使者前往淄青镇,然后代表中央把李正己献给朝廷的钱当场就分发给了淄青镇的将士们,淄青的将士们在领取到朝廷赏赐之后无一不欢呼雀跃,纷纷不约而同地往长安的方向三跪九叩,山呼万岁。毫无疑问,这一幕场景立马就让李正己傻眼了,本来他是想拿这笔钱来收买朝廷的,没想到却当了回冤大头,被朝廷给借花献佛拿来收买自己手下的人心了,然而此时李正己心里再怎么不爽也不能发作出来,否则要是被自己手下们看到可就不好了。
当然除此之外李适也一直在寻找机会把藩镇的权力给收归中央,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最重要的是废除藩镇世袭制这一条规则,终于到了建中二年的时候,这个机会来了。
建中二年正月,一封来自成德署名李宝臣的奏章摆到了唐德宗的面前,然而唐德宗怎么看都觉得不对劲,因为李宝臣怎么这么着急让他儿子继任节度使啊,后来仔细一想,八成这个李宝臣是翘辫子了,然后他的儿子李惟岳就打着李宝臣的名义要求朝廷任命李惟岳为新的成德节度使。于是唐德宗就拒绝了成德镇的这个要求,随即派出使者前往恒州前去探望李宝臣的“病情”。李惟岳一看,朝廷使者来了,知道事情这回是瞒不住了,便拿出重金贿赂朝廷使者希望他能帮忙隐瞒李宝臣的死讯,但却遭到朝廷使者一口回绝。无奈之下,李惟岳只好匆忙给其父发丧,随后自立为“留后”(相当于代理、候补节度使),同时授意成德将领联名上书朝廷,要求朝廷授予自己节度使旌节。然而这个要求却遭到朝廷的严词拒绝,这让李惟岳一时有些骑虎难下,同时也让诸藩大为震动,很显然,这是朝廷发出的一个信号,意味着朝廷已经开始不承认藩镇内部“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规则了,接下来恐怕朝廷就要着手削藩了。那么与其坐以待毙,倒不如及时出手抢占先机,因此当朝廷拒绝李惟岳不久之后,成德李惟岳、魏博田悦、淄青李正己、山南东道梁崇义便联合发动叛乱,想以此迫使朝廷承认李惟岳继承其父李宝臣的成德节度使一职。
很显然,唐德宗对此早有准备,既然他当初敢拒绝李惟岳的这个要求,那就做好了会发生藩镇叛乱的准备,因此很快朝廷对此迅速作出反应,调遣大军分南、中、北三路讨伐叛乱的藩镇,至此一场安史之乱以来规模最大的削藩之战正式打响。
日期:2017-11-06 17:04:33
漫评唐德宗的削藩之战(六)
南线战场,由于时任淮宁节度使的李希烈主动上表请求讨伐梁崇义,于是德宗便封李希烈为南平郡王,加授汉南、汉北兵马招讨使,命其率军讨伐山南东道。然而德宗的这道命令却遭到了时任宰相杨炎的强烈反对,理由是李希烈这个人不可靠,想当初他就是通过发动兵变驱逐原淮西节度使李忠臣上位的,就这么一个骄兵悍将,一旦让他讨平梁崇义,到时只怕朝廷很难制约住他。然而德宗并没有听从杨炎的意见,因为人家都主动提出帮助朝廷平叛了,你怎么能够仅仅是出于猜测而打击人家的报国热情,冷了人家的那颗赤胆忠心呢?
当然李希烈在接到朝廷讨伐梁崇义的命令后可谓是不遗余力,很快就率军攻入梁崇义的老巢襄阳,梁崇义被迫带领妻儿投井自杀,就这样一直以来屡屡和朝廷叫板的一个强藩就这么被轻易给讨平了。本来按理来说这对朝廷来说是个好消息,问题是李希烈在进入襄阳后的所作所为似乎表明李希烈并不是真心为朝廷平叛的,而是想借此趁机扩大自己的地盘,这引起了朝廷强烈的不安,于是德宗便马上任命李承为新的山南东道节度使,让他赶赴襄阳去接收李希烈打下来的地盘,这无疑让李希烈大为恼火,因为他奶奶的,老子刚讨平梁崇义进入襄阳没多久,屁股还没坐热呢,朝廷就这么火急火燎地派人过来接收自己刚打下来的地盘,然后让我卷铺盖走人,合着你朝廷是让我当杨白劳啊,你当我是什么人,就这么让你朝廷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然而朝廷新派来的节度使李承却对李希烈表现的非常强硬,尽管李希烈对他一再恐吓,但他却始终不为所动,最后李希烈也拿李承没辙了,而且现在他还不敢和朝廷正式翻脸,因此只好纵兵在襄阳狠狠的劫掠了一把,然后引兵而去,当然李希烈撤军的时候还刻意留下一名将领驻守,名义上说是留守军用物资,但实际上是在襄阳埋下了一颗钉子。而节度使李承对此也予以了反击,暗地里派人前往李希烈辖下的蔡州和许州,收买了李希烈的几个亲信,准备寻找机会除掉李希烈,就这样虽然朝廷表面上暂时与李希烈相安无事,但实际上一颗潜在叛乱的种子已经埋下……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目录
下一页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