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乱悠悠—讲述春秋战国五百余年乱中有序的历史

作者: 村人老李

  日期:2017-12-29 11:14:48
  唐尧虞舜夏商周,
  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
  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

  宋元明清帝王休。
  ——《朝代歌》
  春秋战国乱悠悠。
  乱,是这个时代的特色。
  社会急剧动荡,政治错综复杂,外交风云变幻,周天子政令难行,诸侯间攻伐不断,大小战事此起彼伏,怎么会不乱呢?
  但是,不同于其他乱世的满目疮痍,春秋战国是一个乱中有序的时代,庙堂筹谋不失礼仪,金戈铁马不失文明。透过盘根错节,透过纵横捭阖,透过硝烟弥漫,我们看到了礼,看到了仁,看到了忠、看到了义,看到了好整以暇的勇者、雍容优雅的君子,看到了口若悬河的策士、铁骨铮铮的谏臣,也看到了虚心奋发、百折不饶的君主。
  一如我们的青春期,春秋战国是朦胧的,寄存于我们遥远的记忆中;是单纯的、躁动的,变数中酝育着勃勃生机;也是血性的、挥洒自如的,充满憧憬,活力四射,爱好竞争,喜欢超越。当我们回首望去,才发现这个时代是我们的黄金时代、炫彩时代、魅力时代、光荣时代,是我们文明的根系之所在。
  因为青春,所以自由,各国人才自由流动,空前的思想解放,流派纷呈,学术文化震撼古今。
  因为青春,所以开放,旧的制度趋于崩解,图变、图新、图强成为列国的共识。
  因为青春,所以灿烂,诸子百家竟相风流,名士宿将纵横捭阖,留下无数令后世传诵的故事。
  这个青春的时代孕育了老子、孔子、孙子、墨子、韩非子,也属于齐桓公、晋文公、赵武灵王、秦昭襄王,这是曹刿、专诸、豫让、荆轲的时代,也是屈原的时代,西施的时代!
  正是这个青春期的锻打,锻造了炎黄子孙蓬勃奋发的性格,铸就了中华儿女不屈不饶的魂魄,构筑了中华文明包容万物的基因,也在不知不觉中塑造了帝制中国的雏形。正是这个青春期的磨砺,为我们注入了生生不息的力量,使得我们中华文明不为时间所腐蚀,成为世界上唯一一支沿袭至今从未中断的伟大文明。所以相较于世界上其他的太多国家,我们是幸运的,我们可以随手翻开一本两三千年前的著作,与古时的贤达隔空对话,读一段家国兴衰,诵一段微言大义,品一段儿女情长。

  春秋时期,五霸争雄,战国之际,七雄并立,大国纵横,小国腾挪,或夹缝求生,或左右逢源,与当今国际社会颇为近似,而且有着本质的统一性,“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我们拥有历史这面大镜子,所以我们能从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看清自己。

  日期:2017-12-29 11:22:40
  夏商与西周,
  东周分两半,
  春秋与战国,
  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
  两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
  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
  皇朝至此完。
  ——另一首《朝代歌》
  东周,起自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大周东迁洛邑,结束于周赧王五十九年(公元前256年),周国为秦所灭,九鼎被夺。共传25王,历时515年。
  “东周分两半”,即春秋和战国。

  两者的划分是人为的,划分的依据与周天子的共主地位的丧失、战争主题的改变、礼乐制度的崩溃相关。春秋时代是以争霸战争为主题,任何战争或多或少要打着维护周天子、维护礼仪的旗号,对于“礼仪”虽不能遵而行之,至少也做到了言而顾之;到战国时代,周天子已经完全丧失了从制度到文化上的共主地位,所谓“礼仪”,早已舍而弃之,诸侯以利为尊,战争主题也变成了兼并战争。

  两者都是因书而得名。
  “春秋”原本是一部编年体史书,是鲁国史官们共同的心血,他们把当时各国报导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简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命名为“春秋”。孔子晚年时以私人身份将《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的历史,注入自己的政治思想理念,成为了儒家经典之一。孔子所著写的《春秋》起止年代,大体上与一个客观的历史发展时期相当,所以后世史学家便以书名作为这个历史时期的名称,称之为“春秋”。“战国”则因西汉刘向主编的《战国策》而得名,

  正因为春秋战国完全是人为地划分,所以就产生了不同的划分之法。
  主流学者认为春秋起于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终于周敬王四十四年(公元前476年),战国从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国统一六国为止。这是根据传统的以君主即位时间作为某个时代起止的划分之法。
  第二种是按照战国七雄实际形成时间为时间点进行划分。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册命韩氏、赵氏、魏氏位列诸侯,三家分晋,战国起始,因为这一事件标志着周礼崩坏,群雄竞逐。
  当然也有学者认为早在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掉智氏,晋国三分已定,七雄并立局面已经形成,应该以此为战国的起始。
  还有学者认为应该以孔子《春秋》绝笔时间公元前481年或者《左传》记事终结的公元前468年为分界。
  各种划分之法都有其道理,也都有其缺陷,但不管是哪一种,战国时代都是以秦国统一六国为结束年份的,从春秋伊始至战国结束历时550年,而此时,东周已经灭亡三十五年了,也就是说,“东周”与“春秋战国”这两个时间段并不完全对等,但这并不影响我们把两者统一看待。
  日期:2017-12-29 15:39:38

  前文说过,东周得名于周平王将大周的国都由西方的镐京(在今天陕西西安市西南沣水东岸)迁往东方的洛邑(今天河南省洛阳市境内)。
  至于周平王迁都的原因,还要从他的父亲周幽王说起。
  日期:2017-12-29 15:40:40
  ~周幽王~
  周幽王,姬姓,名宫湦,幽是他的谥号。谥号是古人去世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以及品德给予的文字评价。当然,能够拥有谥号的人必然是有相当地位的人,比如天子、诸侯、后妃、世卿,相应的能够给这些人议定谥号的人也不是一般人,君王的谥号由礼官议定,大臣的谥号由朝廷赐予。就谥号而言有褒谥、平谥、下谥之分,比如文、武、睿、宣这都是褒谥,像厉、炀都是下谥。举个例子,“炀”就是唐朝给杨广的谥号,是个下谥,其实杨广还有个谥号,“明”,这是隋朝对他的追谥,这就是个上谥。至于为何大家都知道“隋炀帝”,却少有人知道“隋明帝”,说到底就是话语权的问题了。

  周幽王的谥号是由他的儿子和大臣们议定的。“幽”字表示壅遏不通的意思,以“幽”为谥可见姬宫湦是个什么样的君王。史书称周幽王“暴戾寡恩,动静无常”,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周幽王的英明领导下,忠直贤明之臣被渐渐疏离,团结在领导周围的多是一些谄媚之徒。后来其父周宣王留下的贤臣尹吉甫、召虎也先后去世,于是周幽王任命虢公石父、祭公、尹球为三公,这三人乃一丘之貉,都是阿谀奉承之人,极尽所能讨幽王欢心,朝政殆废,仅存的忠诚之士只能摇头叹息。

  日期:2017-12-29 15:41:25
  在这里插述一下周朝的权力中心的设置。
  周王朝权力中枢为三公六卿五官制。
  三公即太师、太傅、太保“师,天子所师法;傅,傅相天子;保,保安天子于德义。”三公主要职责是教导、监护、辅弼天子,制定和颁行礼法。在周朝立国之初,姜太公为太师,周公旦为太傅,召公奭为太保。
  六卿即太宰、太宗、太史、太祝、太士、太卜。
  早在甲骨文中,“宰”就作为官名出现了,其责任是管理事务。西周时设置太宰,也叫大冢宰或大宰,即宰的首领,职责是掌管国家的六种典籍(治典、教典、礼典、政典、刑典、事典),用来辅佐君王治理国家。可以说太宰是行政官员之首,相当于后来的宰相。
  太宗掌辨宗族之序,是专门管理王族堞谱的官员,相当于后世的宗正、宗令、宗正卿。
  “史”,顾名思义,与史事、史书相关。太史就是记载史事、编写史书的官员,同时掌管起草文书以策命诸侯、卿大夫,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
  太祝是神职官员,掌六祝之辞(顺祝、年祝、吉祝、化祝、瑞祝、策祝),以祷告上天,交通天人,在祭祀中迎神送神,祈福纳祥。
  太士与太史职责近似,太士是记言的右史,太史是记事的左史,两者可以通称为“作册”。
  太卜掌管阴阳卜筮之法,通过卜筮帮助天子决定诸疑,判断吉凶。在彼时,无论是祭祀、征伐、婚丧、聘问,事先都要参考太卜的占卜。
  日期:2017-12-29 15:41:58
  六卿之外设有五官,均是世俗官员,分别为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

  司徒掌管民事、邦教。
  司马掌军政和军赋,包括兵役和军用物资。负责制定军赋标准、征收运送,直至调配使用,也是军法的执行者。
  司空掌握水利、营建以及工业。
  司士掌管纠察百官。

  司寇主管审讯刑罚,包括驱捕盗贼和据法诛戮大臣。
  三公是天子之下的最尊显的官职,五官与六卿平级,从这种设置不难看出,周王朝是一个礼法与世俗并举的王朝。
  日期:2017-12-30 16:54:02
  周幽王即位的第二年,公元前780年,上天要考验大周的执政者了,岐山发生了大地震,震及泾(泾水)、河(黄河)、洛(洛水)三川,河水堰塞。
  即使在今天,地震也是极为恐怖的自然灾害,考验的是一个国家的组织调动反应能力,体现的是国家对于民众的态度。在数千年前,天灾更被赋予了特殊涵义,大周制度的设计者周公提出“以德配天”理念,天灾被认为是上天给予执政者的警示,这一点在史籍中常被记载。究其原因还是古人对天灾缺乏科学的认识,抵抗能力有限,而衰落的王朝面对重大灾害更是捉襟见肘,君王个人操守的不足更加凸显,重灾之后国家更加衰败甚至亡国的例子不胜枚举。

  岐山是周王朝的发祥地,从周人的伟大领袖周太王带领族人迁至岐山,已近四百年,岐山一直是周人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昔年间凤鸣岐山,大周就取代了殷商,如今岐山地震,岂非上天之警示?

  日期:2017-12-30 16:54:31
  太史伯阳父就向另一位大臣赵叔带表达了自己的忧虑:“当年伊河断流,夏朝就灭亡了;黄河枯竭,商朝就亡国了;现在三川同日地震,这三川都起自岐山,岐山必然塌崩,亡国征兆啊!”他甚至预测了时间,“若国亡,不过十年!”
  果然没过几天,岐山的守臣又送来奏报,三条河流都断流了,岐山发生了崩塌,当地居民死伤无数。
  然而周幽王似乎对此并不在意,“山川地震是常事,着力救援就是了,不必事事汇报。”因为此时周幽王正在忙着另一件重要的事情。
  他要在全国遴选美女。
  赵叔带性格耿直,一向忧国忧民,特别是听了伯阳父的预言后更是坐立不安,于是他数次进谏周幽王,他先是把伯阳父的预言复述一遍,然后苦口婆心地劝谏,遇到上天预警,天子应该做的是反躬自省,勤政恤民,怎么能不访贤才却在搜罗美女呢?

  一旁的虢石父立即予以反驳:谁都知道大周国都是镐京,跟岐山有什么关系。接着他又指责赵叔带是借此事诽谤天子,散布谣言,理应罢官。
  周幽王本来就很讨厌赵叔带,觉得这个人整天就知道呱噪,正好借此事就将赵叔带撵回老家。
  赵叔带走了,他携带家人在晋国落了户并繁衍生息,赵叔带就是晋国赵氏之祖,数百年后,赵氏后人与韩氏魏氏三分晋国,列为诸侯,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赵叔带并不孤独, 听说他被驱逐,另一位大臣褒珦又来进谏,为赵叔带鸣不平。大概是褒晌言辞过于激烈,触怒了周幽王,褒珦被关进了监狱。这还不是结局,因为褒珦同时还是褒国国君,周幽王下令,讨伐褒国。
  日期:2017-12-30 16:58:03

  褒国是个古老的国家,其位置大概在今天的陕西汉中地区。大禹时期,因有褒氏辅佐治水有功而封国,周武王伐纣,褒国也曾参与,西周建立后,褒国也曾与周王室数次通婚。
  现在周天子动怒,褒国人人自危。
  该如何阻止战争,救出国君呢?
  日期:2017-12-30 16:58:28
  褒珦的母亲是个很有主见的女人,她想到了一个主意:既然天子到处搜罗美女,我们何不投其所好,选取一名绝色美女献给天子,就像当年散宜生救周文王那样。再以金帛财宝行贿虢石父这帮子圈内人,求他们说情,国君就一定会被释放。
  褒国还真就选出了这样的绝色女子。
  而且这名女子有着妖孽一般光怪陆离的身世。

  日期:2017-12-30 18:08:55
  夏朝的末代君主名叫桀,他在位时,曾有两条神龙降落在宫殿之上,夏桀想派人屠龙,又担心引起大祸,于是命太史占卜,太史的占辞是祭拜为吉,于是夏桀摆上贡品祷告,这时风雨大作,两条龙腾空而起,消失在茫茫天际。
  神龙虽然飞走了,但却留下了一样东西,就是它们的口水。卜者说这是不祥之物,当将其封存。于是夏桀命人将口水收集起来,装在一个小匣子里,小心翼翼的封存了起来,嘱托后人不得随意打开,以免招来祸患。
  光阴似箭,王朝更替,转眼八百年过去了,周朝有名的“暴君”周厉王即位,这只保存了八百年的匣子竟然忽然开始发出阵阵光芒,好奇心重的周厉王不顾大臣的劝告,命宫人打开了匣子。谁料宫人竟毛手毛脚将匣子失手落地,龙的口水也流淌到了院子里,变化成一只小鼋,宫中侍卫和宫女急忙去抓,但是小鼋已经跑不见了。

  在人群之中,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宫女,她不小心踩了小鼋爬过的痕迹,竟然因此怀孕,而且这一孕长达四十年,直到周宣王时期生下一个小女婴,周宣王认为这是怪胎(是个正常人都会这么认为),就命人将这女婴扔到河里。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一首童谣开始在镐京流传:
  月将升,
  日将没。

  壓弧箕箙,
  几亡周国。
  意思是说桑木做的弯弓,箕草做的箭袋,会使大周灭亡。
  在古时,人们认为上天会通过童谣的方式警示世人,周宣王深为忌惮,他下令大周境内禁止制造这两样东西,还派专人明察暗访,若有人胆敢违令严惩不贷。没想到一对乡下夫妇恰恰就带了这两样东西到市集中叫卖,军士们依据命令追捕了他们,结果女人被抓处死,男人躲到河水中得以逃脱。

  接下来的故事大家想必已经猜到:男人在河边捡到了那个怪胎女婴,逃到了褒国,女婴被抚养长大,并出落得娇艳动人。理所当然,她成为了褒国献给天子的礼物。
  周朝时多以国名加姓称呼女子的,她来自褒国,为姒姓,所以她被称作褒姒。
  日期:2017-12-30 18:12:03
  今天的我们听到这段所谓的历史会禁不住哑然失笑,觉得这也太荒诞不经了。但是如果我说这段故事是出自信史《史记》,大家会做何感想?
  是的,不是出自《聊斋志异》,不是出自《酉阳杂俎》,也不是出自《搜神记》,更不是听某个看门老大爷一本正经闲唠的,而是太史公司马迁的史学巨著《史记》所记载的。其实这不奇怪,不仅《史记》,在二十四史之中都不乏此类记载,某位君主是神鸟卵生,某位君主出生时红光漫天,某位君主脚下长有七十二颗黑痣,这些都是天命所授的标配。
  我们应该理解太史公,因为在未来的日子里褒姒将证明她确实拥有令山河变色、江山易容的威力。这样的女子,难怪太史公会认为她是上天降下来的妖孽。
  当然,我们更应该用唯物者的眼光剖丝剥茧还原事实。
  周王朝实行的是外婚制,讲究“同姓不婚”,周王室是姬姓,其婚配必须从异姓诸侯宗室中选取,且要有相当的地位。这是维护中央王权、笼络羁糜异性诸侯的一种手段。据此推测,褒姒应该出自褒国公室,至少也是公族女子,绝不会是演义中的乡下女子,当然更不会是什么怪胎。
  日期:2017-12-30 18:19:19
  褒国使者带上褒姒求见了虢石父,请求虢石父转奏褒国人民对大周天子的臣服,并表示愿意献上美女赎罪。虢石父当然同意,为天子选美女本来就是由他负责,更何况使者是带着巨大的诚意——好多的金银财帛来的。
  很快,在虢石父的安排下,一辆装饰得华丽无比的马车驶进王宫。
  很快,在虢石父的安排下,褒珦光荣出狱了,官复原职,还得了许多赏赐。

  美人起到了作用,娇艳的褒姒一出现,周幽王的眼睛就直了,喜欢的不要不要的,坐则叠股,立则并肩,饮则交杯,食则同器,一连十天不上朝。
  随后,褒姒被偷偷安排到了琼台。
  确实是偷,因为没有经过一个人,后宫之首的王后。
  周幽王的王后是申国国君申侯的女儿,故史书称其为申后,因为申国为姜姓,故也称姜后,或称申姜。申国的身份比较特殊,他们拥有戎人血统,所以也被称为“申戎”。
  “戎”是西北少数民族的统称,是炎黄先祖的近亲,同时也是劲敌。据《后汉书》中记载,上古高辛氏就曾与戎人先民多次交锋。周武王灭商之后,放逐戎人于泾水洛水之北,诸戎对初建的大周“以时入贡,王事天子”。但不久后彪悍的戎人开始骚扰边境,给边境诸侯及王室造成了不少的麻烦。
  申戎是戎人的一支,原来是盘踞在大周国都正北方的陕北高原的,这对于周王朝来说这无疑是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周穆王时期,为了化解申戎对于渭水平原的地缘压力,周王室选择了妥协招安政策,分封申戎建立国家,即申国,位置大概在今天的陕西宝鸡一带。申国摇身一变,从异族成为了配合周王室抵御其他不臣者的一股力量。申国具有较强大的军事实力,长期经营西方,拱卫着大周的西陲边防,所以王室也常与申国联姻。到周宣王时期,为了加强对南边局势的控制,申国的大部分民众被迁到今天河南南阳一带,在古谢国的土地上建立新的申国,以配合诸多姬姓封国封锁正在逐渐崛起的南方大鳄楚国,这是早期版的以夷制夷,当然也可以按照方位说是以戎制蛮。而原来的申国只留下了部分民众,继续护卫渭水平原的安全,后人称之为“西申国”。

  笔者之所以在这里交代申国的前世今生,是因为它的这一特殊身份将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决定大周王朝的未来走向。
  日期:2017-12-30 18:47:02
  其实褒姒被安排到琼台,申后是知道的,早已经有人向她汇报。不过身为后宫之首,申后并不以为意,天子可以有三个夫人,九个嫔妃,二十七个世妇,八十一个御妻,但是只能立一个王后。她认为过不了多久褒姒就会弃之一旁了,就像之前的嫔妃一样,能蹦多高去。
  然而不知不觉三月过去了,褒姒竟然一直没来觐见,甚至连周幽王也不再露面。
  申后坐不住了。
  带着不满,她直奔琼台,恰好周幽王和褒姒都在,两个人正在卿卿我我,这是申后第一次见到褒姒,她看着褒姒艳若冰霜的脸,不由怒火中烧,拿出了后宫之首的威严来:“你就是褒国来的贱婢?竟然敢祸乱后宫!”

  褒姒没有答腔,周幽王连忙答道:“她还没有定名分,所以没有去觐见王后,你可不要生气啊!”一边说一边把褒姒拉到自己身后。
  申后见周幽王维护,瞪了几眼,悻悻而去。
  申后离开了,周幽王搂着褒姒的肩膀说:“这是王后,明天你去觐见她吧 !”
  褒姒嘟着嘴也不搭话,第二天也不去觐见申后。周幽王也不再提。

  日期:2017-12-30 18:48:44
  申后回去了,她的心中五味杂陈,妒忌,恐惧,担忧,伤心。从见到褒姒那一刻她就明白了,这个女子绝对不同于其他嫔妃,君王的心不会再系在自己身上了。
  太子宜臼进宫看望母亲,看到申后愁容满面,于是询问怎么回事。申后就把褒姒的事情说了,或许是压抑心中时间久了,更不能与他人提起,此刻申后就像找到了一个倾诉口,说着说着就哭了起来。
  太子显得比申后还要激动,他愤怒地表示一定要为母亲出气。申后讲完了,心情也渐渐平复下来,或许是女人的敏感,她告诫太子,千万不要惹是生非,节外生枝。看到太子点头答应,申后才舒了口气。
  但她没有注意到太子牵着嘴角露出的一丝冷笑,他要为母亲讨个公道。
  第二天,周幽王前脚离开,琼台内就闯进来几个人,二话不说,开始揪琼台的花花草草,琼台的宫人立即围过来,拉扯他们,你们是哪里来的?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敢跑这里采花?
  来的人都是一脸鄙夷,我们是太子的人,特意来为王后采花,谁敢阻拦!
  两边争论不休。褒姒听到外面吵闹,就出来看是什么情况,忽然旁边窜出来一人,抓起她的头发就是一顿拳头,打人者正是太子宜臼。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