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读
|
杂谈
|
舞文
|
鬼话
|
情感
|
同行
|
奇幻
|
商道
|
军事
|
历史
|
全集
|
全部
|
排行榜
|
精品推荐
漫评唐中宗李显
作者:
二十九桥明月夜
日期:2018-01-11 16:58:08
漫评唐中宗李显(一)
唐景龙三年(公元709年)十一月,一支来自吐蕃一千多人的使团在吐蕃大臣尚赞咄的带领下来到了大唐首都长安,他们此行的目的是为了替他们的赞普尺带珠丹迎娶大唐的公主的,而吐蕃人所要迎娶的公主乃是唐中宗李显的养女、雍王李守礼(唐章怀太子李贤之子)之女金城公主。
金城公主(698年—739年),本名李奴奴,乃唐朝宗室女出身,圣历元年(公元698年),李奴奴出生于雍王李守礼府邸,后被唐中宗李显收为养女(实为唐中宗侄孙女),自幼成长于皇宫之中。神龙三年(公元707年)三月,吐蕃派遣大臣悉薰热到唐朝进贡,并向唐中宗请求联姻,于是唐中宗便选择了金城公主嫁与吐蕃和亲。景龙四年(公元710年)正月,唐中宗派左骁卫大将军杨矩护送金城公主入吐蕃和亲,这是继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后又一位出嫁吐蕃的大唐公主,因此唐中宗本人也对此十分重视,亲自渡过渭河护送金城公主到始平县(今陕西兴平市),并设宴宴请百官与吐蕃使者,席间谈及公主年幼即要远嫁时,中宗也不禁悲泣良久,因此还命随从大臣赋诗为公主践行。在送别公主之后二月,为了纪念远嫁的金城公主,中宗还特地下诏将始平县改名为金城县,将百顷泊改名为凤池乡怆别里,并赦免当地死刑以下囚犯,免当地百姓赋税一年。
与此同时,金城公主一行沿着七十年前文成公主的旧道入藏,吐蕃方面为迎娶公主还特意在沿途凿石开路。景龙四年(唐睿宗景云元年,公元710年)底,金城公主一行抵达吐蕃逻些(今拉萨),为了迎接金城公主的到来,吐蕃的赞普(即吐蕃国王)还特意为其修建了一座宫城让她居住。而金城公主方面则带来了数万匹锦缎,还有大量的书籍与乐工杂伎,这一些对唐蕃两国间的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影响。
金城公主入藏后,便全身心致力于唐蕃两国友好往来的事业中,为两地文化交流贡献良多,并积极为唐蕃两国的和盟牵线搭桥,曾与唐开元年间先后多次向其兄长唐玄宗李隆基上表请和并赠送礼物,而唐玄宗也多次派遣使者前往吐蕃看望公主并赠送礼物,还亲笔书信褒扬公主德行高尚、深明大义。最终唐蕃两国于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3年)在赤岭(今青海日月山)定界刻碑,立下盟约互不侵扰,并于甘松岭互市,从而平息了两国边界持续数十年的战乱,造福两国边疆百姓,而能有这一切金城公主可谓是功不可没。
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十一月,金城公主在吐蕃病逝。随后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春,吐蕃使者抵达长安向唐玄宗报丧,数月后唐玄宗在光顺门外为金城公主举哀,并辍朝三日。因此可以说,金城公主入藏是唐蕃两国往来史上继文成公主入藏后又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而这恰好就发生在唐中宗李显执政期间,他在位期间积极致力于与吐蕃间的经济、文化交往,维护了边疆地区的稳定,从而为唐朝与吐蕃两国之间的关系翻开了崭新的一页,这也是唐中宗这位帝王短暂执政生涯中为数不多的亮点了,接下来我就要为大家好好讲一下唐中宗李显这位唐朝历史上命运多舛的帝王也是后人眼中知名的昏君了……
日期:2018-01-11 18:35:42
漫评唐中宗李显(二)
唐中宗李显(公元656年-710年),原名李哲,是唐高宗与武则天的第三子,本来按理来说李显作为唐高宗与武则天的第三个儿子,上面有他的两个兄长在,皇位看上去似乎怎么也不可能轮到他头上的,然而由于他的母后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女皇武则天,这一切便有了可能,要知道武则天在通往权力的道路上一向可是杀伐果断的,任何拦在她面前的障碍她都会毫不留情地予以铲除,即使是自己的亲身儿子也同样如此。早前李显的大哥李弘当太子时,由于对武则天专权深怀不满,屡次违背武则天的旨意,成了武则天称帝道路上的绊脚石,因此被武则天给无情地毒死了。李弘死后,李显的二哥李贤成为了太子,然后李贤同样对武后专权不满,因此也被武则天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欲除之而后快。公元680年,武则天以太子李贤图谋不轨为由,将其废为庶人,并流放巴州。如此一来,李显便顺理成章地被立为大唐的皇太子了,当然李显成为皇位的继承人对他来说可谓是幸也不幸。
弘道元年(公元683年)十二月,唐高宗李治驾崩,太子李显于灵前即位,并于第二年改元嗣圣,大赦天下,立太子妃韦氏为后。然而李显在亲政后却无奈地发现,尽管他已经贵为天子,但却权力受限,当初他父亲生前曾留有遗诏,任命宰相裴炎为辅政大臣,并在遗诏中还立下了这么一条: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天后进止。
因此这么一来,李显在即位后上有太后武则天独揽朝政大权,而且丝毫没有归政与他的意思;下有宰相裴炎作为高宗生前指定的顾命大臣,也丝毫不把他这个新君放在眼里,所以纵观朝野上下,还真没一个是自己的人。而李显并不甘心受制于人,所以李显想要行使他作为天子至高无上的权力,当务之急就是要构筑好以他为中心的政治班底,培植属于自己的政治势力,这样才能把朝政大权揽到自己的手中。
于是,李显便开始大力提拔外戚韦氏,就在他册立韦氏为后的同一天,李显就把韦皇后的父亲韦玄贞从普州参军的任上提拔为豫州刺史,就这样韦玄贞一下子就从一个正九品的小官火速蹿升为从三品的刺史。
然而就在韦玄贞被擢升为刺史仅仅数天之后,李显就忙不迭地要把韦玄贞调到朝中担任侍中(门下省长官,相当于宰相),不得不说李显的这项人事调动确实太过操之过急了,因此遭到了时任宰相裴炎的强烈反对,当然裴炎反对的理由自然是非常充足的,李显真要辩论起来还真辩论不过他,因此在与裴炎争论的过程中李显一气之下说了一句非常不着调的话:我是皇帝,就是把整个天下都送给韦玄贞又有何不可,更何况一区区的侍中?(中宗欲以后父韦玄贞为侍中及授乳媪子五品官,炎固执不从,帝怒曰:“我意让国与玄贞,岂不可?何惜侍中邪?《新唐书·裴炎传》)
结果李显就因为他这么一句不着调的话出了事了,虽说这只是李显一时的气话,但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因此裴炎在听了李显的这句话后,立马就将其报告给了武则天,如此一来李显就大难临头了,不久便被他母后以此为由联合宰相裴炎、羽林军将领程务挺等人废皇帝李显为庐陵王,改立相王李旦为帝,并将李显流放房州(今湖北房县)。在被赶下皇位的时候,李显非常的不服,因此大声疾呼:“我有何罪?”武则天对此回答:“你都说要将天下送给别人了,难道这还没罪吗?”对此李显自然是有苦难言,没想到他的一句戏谑之言居然成了引发他皇位被废的导火索,当然最根本的原因显然还是因为李显妄图打破他父亲生前留下的以武则天为中心的政治权力格局,所以才导致了他的皇位为武则天所废。而有了李显的教训在前,李显的四弟也就是刚刚被拥立为皇帝的相王李旦也只好老老实实地给他的母后做傀儡皇帝了。
日期:2018-01-12 16:47:36
漫评唐中宗李显(三)
说起李显,他有一个著名的称号不得不提,李显由于他独特的身世,所以被江湖人称“六味帝皇丸”,因为除了他本人是皇帝外,他父亲是皇帝(唐高宗李治),他弟弟是皇帝(唐睿宗李旦),他儿子是皇帝(温王李重茂),他侄子是皇帝(唐玄宗李隆基),这也就算了,更重要的是他妈居然也是皇帝(女皇武则天),这放在中国历史上可谓是绝无仅有的。唐中宗一生两度登上皇位,在第一次登上皇位时仅仅不到两个月就被他母后武则天给废掉了,而且还被流放房州,继而被发配往均州,再然后又被迁回房州,可谓是颠沛流离。而在李显被流放期间,他也一直是提心吊胆地过日子的,唯恐自己母后杀了自己,尤其是武则天在派出使者来探视他的时候,他甚至害怕的想要自杀,足见当时李显的内心有多恐惧。这可不是李显在杞人忧天啊,因为以他母后一贯的行为作风,要杀了他也并不是件奇怪的事,而且就在李显被废之后,扬州的徐敬业、契丹的李尽忠、孙万荣在发动叛乱反对武则天的时候都曾打出过匡复庐陵王的旗号,因此武则天是有足够的理由与动机杀了自己的,而且这是非常有可能的事,因为李显在这一方面是有前车之鉴的,就在李显被废后不久,李显的二哥李贤就在他的流放地巴州被武则天派人赐死。这无疑更加深了李显内心的恐惧,好在在这一段艰难的岁月中,有他的妻子韦氏同甘共苦,安慰与鼓励他,这才令他挺过了这一段难熬的流放时光。
就这样,李显在度过了十多年的流放生涯之后,终于在圣历元年(公元698年)被他业已称帝的母亲大周皇帝武则天给重新召回了洛阳,并被重新立为太子。而有了上次被废的教训后,李显也不得不在洛阳尤其是在武则天面前夹起尾巴做人,变得小心谨慎起来。为了巩固自己的太子之位,李显极力想搞好与武则天以及武氏一族的关系,为此他决定与武氏联姻,将自己的女儿永泰公主嫁给武则天侄子武承嗣的儿子武延基,将女儿安乐公主嫁给武三思的儿子武崇训。然而即使李显如此小心谨慎,意外还是发生了,长安元年(公元701年),由于李显与妻子韦氏的儿子李重润以及女儿、女婿永泰公主武延基夫妇对武则天宠幸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深为不满,经常私底下发牢骚,被张氏知道了报告给了武则天,因此引起武则天大怒,于是下令逼他们三人自尽。这件事对李显触动很大,好在当时武则天并没有对此深究,李显这次逃过一劫。不过这件事也让李显与武则天以及张氏兄弟之间的关系出现了巨大裂痕,因此一场以除去二张以及匡扶李显复位的政变计划正暗地里紧锣密鼓地展开……
日期:2018-01-12 19:18:33
漫评唐中宗李显(四)
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正月,以张柬之为首的五大臣(张柬之、崔玄暐、敬晖、桓彦范、袁恕己)联合右羽林卫大将军李多祚、左威卫将军薛思行以及相王李旦与太平公主发动政变,一举诛杀二张,然后逼迫武则天传位于太子李显,这就是唐朝历史上著名的神龙政变。李显在登位后,加封皇弟李旦为安国相王,并拜为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又加封妹妹太平公主为镇国太平公主,以表彰这二人的拥立之功。与此同时,拥立李显有功的五大臣也都全部拜相,并被封为郡公,其他有功之臣也都一律加官进爵。随后李显又下诏恢复国号为唐,至此立国十五余年的武周王朝正式落下帷幕,李唐复辟。
在做完这些之后,李显随即正式册立妻子韦氏为皇后,追封韦后的亡父韦玄贞为王,然而令所有人没想到的是在册封完皇后之后,李显就重蹈他父亲高宗的覆辙让韦后垂帘听政了。据说李显之所以允许让韦后干预朝政与当初他向韦后所发的一个誓言有关,当初李显在被流放房州的时候,韦后陪同一起度过了这段困苦的时光,所以两人也由此建立了非常深厚的感情。每当中宗听到武则天派来使者的消息时,都会惊慌失措地想要自杀,是韦后一直安慰他说:“祸福并非一成不变,最多不过一死,又何必这么着急呢?”在中宗被流放期间,韦后除了安慰中宗外,还肩负起了照顾整个家庭的重担,因此中宗对她十分感激,曾私下对韦后发誓说,如果我有朝一日能重见天日,一定让你随心所欲干想干的事,绝不加以干涉。
因此等到韦氏重新成为皇后之后,李显便允许她像之前的武则天那样参与朝政。当然处于事外人的角度我们自然难免会觉得李显的这一行为有些不着调了,因为之前武后专政才刚刚过去不久,难道这还不能让李显引以为戒吗?很显然,李显并不是不知道后宫干政的危害,因为他本人也是深受其苦,他岂会不知?事实上如果让我们处于李显本人的角度我们就会明白李显之所以让韦后出来干预朝政也是无奈之举,因为他本人是被拥立上台的,所以在他即位之后就面临着当初他第一次即位时所面临的尴尬局面,那就是纵观朝野上下,有几个是自己的人?说他这个皇帝是孤家寡人可能有些夸张,但他这个皇帝在朝中缺乏根基却是事实。当时的李显在朝中主要面临着以五大臣为首的功臣集团以及他的两个弟妹相王李旦与太平公主的威胁,虽说他当初是被这些人拥立上台的,可他们的势力真要说起来恐怕比自己这个皇帝还大,难免会功高震主,威胁到李显的皇权,事实上对于皇帝李显来说不管他们对自己是否忠心,但实际上潜在的威胁已经构成了。尤其是自己的两个弟妹,由于他们在李显被流放期间就已经在帝国的政坛上耕耘多年,在朝中可谓是一呼百应,论人脉,论资历,论政治影响力都要远胜于自己,所以在这种“君弱臣强”的不利局面下,李显也只能通过引入其他力量与强大的功臣集团相抗衡了,而让韦后参政就是李显在君臣博弈中走出的第一步。因此从这一方面上来讲,李显让韦后干政并不是什么不可理喻的事,更谈不上不着调,当然也不仅仅是李显为了兑现他当初向韦后许下的诺言而已,这其实和他的父亲高宗当年通过引入皇后武则天来抗衡外戚长孙无忌是一个道理。至于后宫干政所可能产生的后果中宗心里当然非常清楚,只不过这都是以后的事了,放以后再说,眼下先处理好当务之急再说,暂时也顾不了这么多了。
日期:2018-01-13 17:06:58
漫评唐中宗李显(五)
在中宗让韦后出来垂帘听政后,五大臣中的桓彦范立马就上书表示了反对,当然桓彦范反对的理由是非常充足的,而且他还在给中宗的奏疏中引经据典,说的头头是道,总而言之,《周易》里说了,《尚书》里也说了,女人就应该在家里做家务,如果让母鸡代替公鸡打鸣,那这个家庭就会衰败。反正桓彦范的意思很简单,那就是要中宗让韦后好好的在后宫待着,没事让她出来瞎干预朝政干嘛?
应该说桓彦范的这份奏疏看上去确实是无懈可击,而且道理也是这么个道理,恐怕就是唐中宗本人也不好反驳。可问题是这些大道理难道中宗就不知道吗,他其实心里清楚的很,就是随便拉出个初中生出来都知道,为人君者应亲贤臣远小人,至于女人那就更不用说了,你没看孔夫子都把女人和小人归于一类了吗,问题是很显然,治理国家不是光靠大道理就有用的,要是大道理有用,那中宗何不干脆发给全国人民人手一本《论语》,告诉大家要遵循孔夫子的教诲,忠君爱国,真这样唐中宗倒也省心了,还用得着千方百计防备臣下造反吗?问题是唐中宗心里明白,治国光靠这些大道理是没用的,如果没有足够利害关系的制约,就是传说中的圣人也是和乱臣贼子没什么不同的。而桓彦范向他提出这个劝谏,表面上好像是忠心为国,可鬼知道他背后有没有包藏私心啊?这可不是李显在胡乱猜忌臣下啊,因为桓彦范在神龙政变后的所作所为唐中宗可全看在眼里了,本来唐中宗为了表彰他的拥立之功给他的封赏已经够多了,可他竟然还不满足,居然还厚着脸皮上奏中宗说他的大舅子也参与了拥立中宗的政变,为中宗立有大功,要求中宗对他的大舅子论功行赏。这就纯属是睁着眼睛说瞎话了,因为当初政变的时候桓彦范的大舅子当时明明在离洛阳千里之外的易州做刺史,难不成他还能坐着波音赶到洛阳参与政变啊?
当然尽管中宗对于桓彦范的这个要求很不满,但最后还是看在他为自己立有大功的份上答应了桓彦范的要求,将他的大舅子升了官。按理来说中宗算是够给桓彦范面子了吧,哪知道桓彦范一边拉着他的亲戚们升官发财,可到了中宗面前立马就装出了一副忧国忧民的忠臣模样,还义正言辞地指责中宗任人唯亲,让他的老婆出来干预朝政。这就让唐中宗非常不爽,因为你桓彦范一边拉着你的那些亲戚升官发财,反过来却指责我任人唯亲,合着你只许你这个宰相放火,却不许我这个皇帝点灯啊?
所以中宗在接到了桓彦范这个“义正言辞”的劝谏后,非但没有接受他的劝谏,反而内心里更加厌恶他了。而且不光是桓彦范,五大臣的另外四个唐中宗对他们也有所猜忌,因为这五个人当中除了崔玄暐曾经是他东宫的属官外,其他四个人都不是自己的嫡系,所以中宗对他们并不放心。而且他们现在一个个位高权重,功高盖主,难免会让中宗有担心他们会尾大不掉的担忧,所以中宗对他们的提防其实是要远多于信任的。如此一来,中宗与五大臣之间的关系就比较微妙了,可谓是麻秆打狼两头怕,一方面中宗对他们功高盖主深感忧虑与恐惧,另一方面既然他们已经处在了这个位置上,那么来自君主的猜忌是无可避免的,对于五大臣来说有两个选择,要么主动向中宗交出权力,功成身退;要么就只能紧握手里的权力不放,必要的时候选择再次发动政变废掉李显拥立相王李旦,这就要考验他们包括中宗的政治智慧了,否则在这场君臣博弈中只要稍出差错,他们突然从高处摔下来也是不奇怪的。
日期:2018-01-14 11:51:35
漫评唐中宗李显(六)
大概是为了与桓彦范斗气,不久之后李显也以胡僧慧范参与诛杀二张有功为由封其为银青光禄大夫,并赐爵为上庸县公,并允许他自由出入皇宫,李显本人也多次身着便衣出宫到慧范府上做客。而桓彦范见状马上又上表指控慧范用邪门歪道紊乱朝政,并要求中宗将其处死,然而中宗对于桓彦范的这个上疏并未予以任何理会。
不久李显又任命江湖术士郑普思为秘书监,任命术士叶静能为国子祭酒,很显然,中宗这一系列任命无疑引起了朝中众多大臣的非议,因为郑普思、叶静能只不过是一些招摇撞骗的江湖术士,怎么能让这种人堂而皇之地混入朝廷中呢?于是桓彦范再次上疏,向中宗提出反对,然而中宗还是照旧对桓彦范的上疏置之不理。
当然唐中宗除了任用一些江湖术士外,接下来任用的一个人无疑是个更加重量级的人物,此人的起用引发了五大臣们的强烈不安与反对,他就是武则天时期的重臣,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其实早在五大臣发动神龙政变的时候,时任洛州长史的薛季昶就曾向张柬之、敬晖发出过警告,将武三思一党比作是西汉初年的吕产、吕禄,劝张柬之等人应斩草除根,及早将残余的武氏一党势力给铲除,以免留下祸患。然而当时的张柬之等人早已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对武三思并不以为意,所以也就没有采纳薛季昶的建议。薛季昶对此只能叹息,我等将要死无葬身之地了!
无独有偶,当时为朝邑县尉的刘幽求也向桓彦范、敬晖进言道:“不杀武三思,你们最终会死无葬身之地。现在若不早作准备,等到大祸临头时就来不及了。”然而对于刘幽求的劝谏,敬晖与桓彦范同样是不以为意。
当然事后证明薛季昶与刘幽求的担忧还是非常有道理的,因为就在神龙政变后不久,在皇帝李显的支持下,一度被打压的武三思重新又东山再起了。当然李显任用武三思的原因也非常简单,就是要用以武三思为首的武氏一族的势力来抗衡日益强大的以五大臣为首的功臣集团。毕竟之前中宗所重用的力量无论是韦后还是那些江湖术士们毕竟在朝中缺乏根基,而且政治经验不足,是无法与混迹政坛多年经验丰富的五大臣相抗衡的。而武三思则不同,一方面他是武周年间的朝廷重臣,在政坛耕耘多年,在朝中拥有着广泛的人脉,政治经验也比较丰富,所以其政治能量不可小觑,不是韦后这样的政治上的“愣头青”所能比的;另一方面,李显与武三思又是儿女亲家,所以对于李显来说,武三思显然要比五大臣更值得自己信任,而重用武三思也是唐中宗在与五大臣的君臣博弈中走出的关键一步。
而除了重用武三思外,唐中宗也对武周年间武则天的宠臣上官婉儿也十分信任,于是便封她为婕妤,对她委以重用。而作为武三思的情妇,就是上官婉儿把武三思推荐给中宗与韦后的。据说韦后与武三思经常在一起玩一种叫“双陆”的游戏,而在他们俩玩这种游戏的时候中宗就在一旁替他们数筹码;而当中宗不在的时候,这对儿女亲家玩着玩着就会情不自禁地一块儿玩到床上去,由此武氏一族复振。(上官婉儿者,仪之女孙也,仪死,没入掖庭,辩慧善属文,明习吏事。则天爱之,自圣历以后,百司表奏多令参决;及上即位,又使专掌制命,益委任之,拜为婕妤,用事于中。三思通焉,故党于武氏,又荐三思于韦后,引入禁中,上遂与三思图议政事,张柬之等皆受制于三思矣。上使韦后与三思双陆,而自居旁为之点筹;三思遂与后通,由是武氏之势复振《资治通鉴·唐纪二十四》)
日期:2018-01-14 17:38:25
漫评唐中宗李显(七)
武三思的再度崛起令张柬之等人深感不安,于是便纷纷劝谏中宗说:“当初武则天改唐为周的时候,李唐宗室几乎被屠戮殆尽,幸好上天庇护,陛下又重登皇位,但武氏一族却仍然保留着他们之前所窃取的官职爵位,这难道是朝野之士所希望看到的吗?请陛下减少他们的俸禄,削夺他们的官爵,以告慰天下之人!”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目录
下一页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