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读
|
杂谈
|
舞文
|
鬼话
|
情感
|
同行
|
奇幻
|
商道
|
军事
|
历史
|
全集
|
全部
|
排行榜
|
精品推荐
四大名著中的那些人(外加金瓶梅)
作者:
天权国学社
日期:2017-12-19 14:56:34
新开一贴,说说其它三部作品,外加金瓶梅,个人感觉“水浒众生相”是我比较得意的作品,其它三部略有不足,如果有贻笑方家之处,各位见谅。而且既然水浒已经连载过,这里就不重复了,希望各位经常和我交流探讨,多多赐教。
下面就是第一部分:三国演义与三国志的序篇
关于七实三虚
看过《三国演义》的各位看官您可能都听说过这句话,说《三国演义》的叙事是七分实,三分虚,虚就是指虚构。在接触《三国志》之前,我看完《三国演义》,我觉得这句话应该倒过来说,虚构的成分应该达到七成。因为《三国演义》里面的很多故事感觉都非常精彩,但我觉得真实性都差点意思。但看完了《三国志》和《资治通鉴》这类的史书之后,我觉得先贤说的这个七实三虚还是有根据的。因为《三国演义》中故事发展的脉络,这条主线上所有的事情都能在史书中找到依据,也就是说它的骨架都是真实的。而且《三国演义》里面记载的故事,大部分也不是罗贯中先生虚构的,都能够在《三国志》或者《三国志注》上面找到依据。
综合《三国演义》、《三国志》、《三国志注》以及《资治通鉴》等相关的史书,我觉得《三国演义》当中故事情节的虚实可以分为五种情况:
第一,一五一十,完全按照历史进行叙述,这个主要在前面黄巾起义之后,何进诛杀宦官,一直到董卓进京这段;还有后面诸葛亮死了以后,三国收尾这段;还有一些零零散散散布在中间的段落。这里面也有一些精彩的故事,有一些甚至让人怀疑它的真实性,比如著名的辕门射戟,非常像英雄传奇故事,然而这个故事是《三国志》当中记载,罗贯中如实叙述的,没有一点加工的成分。
第二,画龙点睛,就是在真实的故事当中略加虚构,就像在汤里面点上点儿鸡精,味道立刻就好了。最典型的是关云长诛文丑的故事,本来《三国志》里面就是曹操有意将辎重随意丢弃,引文丑的士兵来抢夺,让他们队形散乱,曹操再乘机发动突袭,杀了文丑。但《演义》中增加了文丑箭射张辽,关羽诛文丑的情节,结果很多人就记住后面加的这段了,曹操的指挥艺术就没人关心了。
第三,添油加醋,就是把历史记载不是很详细的事情进行加工,丰富情节内容,创作鲜活的故事。也正是因为历史记载的语焉不详,才给作者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这也是最体现作者才华的地方,因为这个跟完全虚构还不一样,带有命题作文的性质。这种形式在《三国演义》里典型的例子很多,比如“三顾茅庐”,《三国志》里就一句话:“凡三往,乃见。”能够知道的就是刘备去了三次,很有可能还不是三次,这个“三往”也有可能失去了很多次,反正不是一次两次。罗贯中就按三次写的,每次的情节都不雷同。还有就是著名的“千里走单骑”,《三国志》就是记载了曹操和袁绍对峙时,关羽“乃亡归刘备”。也是一句话,结果罗贯中铺排出这么一大段故事,挂印封金,过五关斩六将。虽然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在地理上有点乱,但情节非常精彩,而且过这五关,也是每一关都有不同的故事。
第四,移花接木,就是把一个人身上发生的故事放在另一个人身上,这样做主要是为了塑造人物形象。最著名的就是怒鞭督邮,这个大家恐怕也都知道,打督邮的真凶是刘备,罗贯中转移到张飞身上,刘备忠厚长者的形象和张飞暴躁易怒的形象都立起来了。还有就是把孙坚斩华雄的功劳给了关羽,弄出一个“温酒斩华雄”。再有就是把草船借箭的主角由孙权变成诸葛亮,由被动变为主动,丰富了诸葛亮的智囊形象。
第五,无中生有,这个就是完全的虚构了,完全发挥作者的创造力。完全虚构的其实也不是很多,但基本上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情节。比如三英战吕布。再有就是著名的空城计,本来《三国志》上就是记载马谡为张郃所破,“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就是一场败仗,结果罗贯中安排了这么一场空城计,让人觉得还是诸葛亮涮了司马懿。其实空城计这段司马懿的反应很不正常,一般的统帅都会至少派一小队人马进去试探试探,不会就这样轻易放弃,这个没法解释,当然也不用解释,反正没有人不知道空城计,这应该就是文学的魅力。
日期:2017-12-20 15:21:12
亲戚不如朋友?
在后汉三国乃至整个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当中,人们比较崇尚一个大家族,不分家的模式。大家族里面的人至少应该算是同宗,也可以说有亲缘关系。而这里面最大的一个家族,当然就是皇上他们家。这一家前后开枝散叶四百年,同宗子孙多了去了。在当时他们都统称“汉室宗亲”,按说既然带个“亲”字,那也应该算是亲戚关系,但这些个亲戚之间没什么感情,倒是互相下家伙毫不含糊。
最典型的就是刘备,折腾了一溜够,最后刘备占的地盘主要是抢他姓刘的同宗的。您看啊,他三块地盘,就是汉中那一块儿是曹操先灭了张鲁,然后他从曹操手里夺过来的。其它的,荆襄九郡原来是刘表他们家的,他在赤壁之战以后划拉过来了。当然,这也可以说是刘琮先降了曹操,然后他再往回拿(刘表的大儿子刘琦一直在他这里,他可没想着往回还)。那巴蜀的刘璋呢?他可是硬生生拿过来的,那真叫巧取豪夺,强词夺理。当然,刘璋也对同宗没什么感情。《三国志刘二牧传》中记载,刘璋唯一一次主动发兵,就是冲他的同宗刘表去的。
这其实也很正常,家族太大了,互相之间可能连面都没见过,哪谈得上什么感情。但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兄弟,也不见得感情多深厚,比如袁氏弟兄。
袁绍袁术这哥俩儿可是从小一块长起来的,都是长安城里的高干子弟。长大之后两个人还曾经合作讨伐董卓,不过那个时候就称不上一条心了,袁绍让袁术掌管大军后勤保障,还算是比较照顾这个弟弟。当然,袁术本身不给他哥哥做劲,克扣前锋孙坚的军粮,弄得联军离心离德。然后这哥俩就翻脸了,袁术认为袁绍是丫鬟生的,不应该当族长,应该我来,那袁绍能痛快吗?最后直接开打,毫不留情。《三国志》记载,袁绍联合曹操,攻打自己的弟弟袁术。从这儿开始,袁术就开始走下坡路。再往后袁术不安分,自己当皇上玩,又被一通猛揍,在他快要完蛋的边缘,他想起自己这个哥哥来了,想去袁绍那儿,把自己这个皇位让给哥哥。其实我觉得袁术这时候对他哥哥也没憋好屁,这个时候大家表面上还都奉刘姓皇帝为正统,当皇上的都是把自己放在出头鸟的位置,等着让人家打的。所以他给他哥哥的这个皇位其实是烫手的……都不能说是山芋,是个络铁,接一下都得把皮肉烧焦,这不是送礼,这是嫁祸。《三国演义》当中说是刘备把袁术消灭了,《三国志》上说是袁术自己半道病死了,不知道这里面袁绍有没有起什么作用。
当然,你还可以说这哥儿俩各据一方,存在竞争关系,利益的驱动。其实这哥俩一个在河北,一个在淮南,中间还隔着个曹操呢,要是那个成器的,怎么也得先联合收拾了曹操,你们俩再翻脸吧,不能先联合外人打自己兄弟啊,而且曹操离得近,打败了袁术,袁绍捞不着什么,也不为何许的。
日期:2017-12-20 20:41:51
不过既然说存在竞争关系,那我再说一个上下级的亲戚。袁绍有一个谋士叫审配,后来袁绍被曹操打败,自己死了,这几个儿子各自为战。审配保了小儿子袁尚,袁尚肯定不是曹操的个儿,很快失败,老巢邺郡让曹操给围了(《演义》里这段直接写的冀州)。当时邺郡城里的守将就是审配,曹操挖地道想攻入城内,被审配挫败。然后曹操刨开了漳河,引河水把城里灌了,审配还坚持着不投降。这个时候一个人出场了,他叫审荣,是审配的侄子,他偷偷打开城门,投降了曹操,把大军引进城。审配守了这么长时间,最后栽在自己算是至亲的手里了。
审荣为什么把自己叔叔卖了,《三国志》没有给出原因,《三国演义》给了一个原因,说当时袁绍的一员干将辛毗刚刚投降曹操,曹操就让他在城下面劝降。审配一看辛毗在下面招摇,心说“你不知道你一家老小都在城里了吗?”二话不说,让手下把辛毗全家八十多口押到冀州城头,一刀一个,全给宰了。审荣和辛毗的关系很好,于是就背叛了自己的叔叔。
《三国志》里面倒是也写了审配杀辛家满门的事,但那是在城池已经守不住之后的事。罗贯中先生为什么要轻轻改这一笔,加了一个理由,让审荣不帮自己的叔叔,反而帮外姓人,断送自己的叔叔。我觉得他还真不是随便那么一写,而是要说明点事儿。
我们常说亲戚朋友,其实亲戚和朋友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关系形态。亲戚是由血缘而天然形成的一种联系,作为你本人是没有办法选择的,只能被动地接受。既然你不能选择,那么亲戚就很有可能和你在志趣、性格、价值观等各方面有所不同,有时候这个差别有可能很大。而即便是差距很大,你也没法否认这样的关系,但如果出现这个情况,那这个亲戚间的感情也就不见得有多浓,这不是你说应该血浓于水就能浓的,还得看个人的发展,有没有交集。而朋友不一样,朋友是后天交往当中形成的关系,是你主动选择的结果,那你自然会选择兴趣爱好,人生目标都相近的人做朋友,最差劲的还要有个共同利益呢。既然是你主动性的选择,那就是先关系近,后做朋友,这样的关系有时候比亲戚关系还要近一些,所以才有了审荣这样的行为。
曹操和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渊之间也是亲戚,但更多的是一种为共同目标而奋斗的“友”的形态,而且这几位都服曹操,愿意跟着他干,上下级关系明确,不存在利益竞争,而曹操对他们又比对其他将官更信任,更亲近,这样形成的关系就牢固。刘备的桃园三结义更是这样,千古的典范,这种因为共同的志向、追求、或者说是三观而结成的异姓兄弟的关系要远远超过同姓亲戚,这是很正常的。
日期:2017-12-21 14:05:12
刘备,哭的艺术
有一句俏皮话叫做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这句话基本适用于《三国演义》,《三国志》当中并没有刘备哭的记载,所以今天这段主要谈的是《三国演义》中刘备的形象。
《三国演义》当中这位刘皇叔可是没少哭,跟他接触过的人,大部分都看见他咧开嘴哭过。按说,一个大男人,动不动就哭,这也太招人烦了吧。有一段相声,就说:“女人哭能够引起别人同情,老爷们儿一嚎,准有人拿电棍捅你。”但刘备一哭,还就是比女人还能引起别人同情,就能办成事。而且这位爱哭的刘皇叔,还是曹操嘴里唯一可以和他并称为当世英雄的人物。这又是什么道理?据我看,刘备这个哭可不是瞎哭,瞎哭的人哭瞎了也没人理你。刘备这哭讲求方式方法,有技巧,有窍门。就我看来,刘备哭的艺术,大概有三个要点。
第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除了他那两个兄弟,刘备跟谁都是只哭一回,绝没有下次。跟刘表哭过一回,那是在投靠刘表之后,跟刘表喝酒,发现自己“髀肉复生”,就是有一段时间不打仗,大腿上赘肉长出来了,当时他是“潸然流涕”,最后刘表给了他新野县一块地盘。后来借荆州,鲁肃来讨要荆州,诸葛亮把刘备叫出来哭了一场,鲁肃张不开嘴了。都是一回,这些人绝看不见刘备哭第二次。人们的印象都是这样,女人哭很正常,男人要是咧嘴哭开了,那肯定是伤心到极点,被逼到一定份儿上了。所以才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一般到了这个时候,别人都会心软一下,退一步,让一招,他能达到目的。但这事只管一回,玩多了人家就烦了,女人没事就哭,别人都不待见,何况你一个男人,所以这个手段就是一次性的。
说到他和自己这俩兄弟的哭,还真是不少次,但这个不一样,因为他和关张的关系和别人不一样。要说带有比较强的功利性,就是张飞丢了徐州他哭那一回,而且那回也不是算计那哥俩,而是劝张飞。因为当时张飞把俩嫂子丢在城里了,急得就要抹脖子。你看他哭的时候,那是一边哭一边说,告诉张飞“家眷虽被陷,吕布必不谋害,”而且还说了著名的那句“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这句话怎么评价搁一边,他这一番话其实是很理性地劝人。但依张飞的性子,再加上一边关云长也跟着急,火上浇油,张飞很有可能就不听劝,一冲动就能抹了脖子,刘备那劲头可拦不住他,这么一哭着说,张飞那边反而定下心了,所以这次哭是用非理性的行为进行理性的劝说,能够达到效果。古城相会他哭了一次,那个是久别重逢,大部分人都会抱头痛哭,没什么可说的。后来官渡之战,刘备惦着趁乱抄曹操的后路,又让人打败了。这次又哭了,告诉大伙“你们都是有本事的人物,我是怎么着都不成,你们就别跟着我了,另谋高就吧。”这一段好多人说刘备是做戏,笼络人心。其实我觉得这个时候的刘备真有些心灰意冷的意思,再坚强的人,面对一的失败,他也难免一度意志消沉,刘备就在这个掯节上了,这么好的机会还是打败,实在是觉得没奔头了。这个时候要是没人劝一句,刘备就真放弃了,好在他身边有个关云长,把他劝过来了。还有一次大哭就是关张死了之后,那回绝对是真难过,没什么好说的。
日期:2017-12-22 20:13:08
下面说第二点,跟第一点有联系。那就是刘备这一次哭的机会绝不是随随便便就用了的,一般他不轻易哭,如果哭,那就一定是到了紧关节要的时刻,不哭就过不去了的时候。比如刚才说的劝张飞,唯一对兄弟带有功利色彩的一次哭就是用在关键时刻,不用的话,以张三爷的性子,真就有可能弄死自己。最明显的一次是对鲁肃哭那回,都说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东吴那边不能让你总赖着,肯定得来要来,两家名义上还是盟友,不能翻脸,来的鲁肃又是有名的厚道人,说不出走板的话,想找茬是找不了。刘备跟诸葛亮就找各种理由搪塞,第一次说荆州的本主,大公子刘琦还在,这是人家的,给挡了。结果刘琦这小子不争气,没两天就完了。鲁肃又来了,这次玩先硬后软,先耍横,把鲁肃镇住,然后再往回找,说得拿了西川当根据地再还,你不能让我没家啊,还给立了借据,其实就是欺负鲁肃老实。结果周瑜不是好惹的,鲁肃第三次来,这回没得玩了,哭吧,这一哭又有缓了,这回不哭真没法跟鲁肃说话了。每次都是人家来,你不能每次都是一套词儿吧,鲁肃虽然忠厚,但也不是面瓜,泥人还三分土性呢,真要把他都惹急了,真没法收拾,所以实在找不出路的情况下,只能哭了。这个哭就属于最后的杀手锏,既然是杀手锏,就不会轻易使用,非得到这样要命的时候使出来,否则就浪费了。
最后说第三点,属于辅助型的一点,就是刘备对自身形象的塑造。《三国演义》当中,刘备在任何人面前都是一副忠厚长者的形象,谁见了他都觉得跟他交往心里踏实,其实就他使拌下黑脚的时候多,但这个形象维护得很好。所以我觉得央视版《三国演义》里面孙彦军扮演的那个刘备形象到位,表面上一副德艺双馨,厚道人的面皮,至于实际怎么样,通过表演,让观众自己品。新版里面于和伟演的刘备,看着就显得精明,心眼多,心理状态都摆在脸上了,怎么蒙人去。这样的人冲你哭,你肯定不放心,他不定惦记我什么了。所以刘备一直经营着自身的形象,然后关键时刻一哭,别人一看,这样人都给挤兑哭了,实在说不过去,这种心理状态下,他的哭就能产生最佳效果。
所以我觉得,男人会哭也是一种本领,把哭练好了也是英雄。不过刘备这个英雄还真是哭遍天下,逮谁坑谁。帮过他的人,最后都倒霉倒他身上了。他投靠袁绍,撺掇人家出兵,结果袁绍败给曹操,家业都搭上了。投靠刘表,最后刘表的家业归他了。吕布辕门射戟,救了他,最后白门楼他一句话,要了吕布的命。他携民渡江,到了襄阳城下,刘琮不开门,魏延出头帮他,他蔫溜走了,把人家撂旱地上了。他难得帮别人,到徐州解了曹操的围困,救了陶谦,最后陶谦的徐州姓刘了。
您可能要问了?那不是三让徐州,陶谦自愿给他的吗?这个嘛……说是自愿也行,但真要说陶谦百分之百心甘情愿,哭着喊着非要给他,这个也有点可说的,那么下一段咱们就说说这个三让徐州。
日期:2017-12-24 17:36:21
三让徐州,真那么和谐吗?
接着上一段,今天给您说说三让徐州的前前后后。我们先从《三国志》里面的有关记载说起。
这段故事的主要依据应该是《三国志·先主传》,曹操攻打徐州,徐州牧陶谦向公孙瓒手下的青州刺史田楷求救,当时刘备在田楷手下工作,田楷就带着刘备去救徐州。完事之后,陶谦看刘备对眼,又拨了四千兵给刘备。刘备一看这儿好啊,就从田楷那儿跳槽到了陶谦这儿。陶谦向朝廷表奏,让刘备当豫州刺史。可惜陶谦上表容易,但豫州这地方他管不到那儿,这个时候天下大乱,朝廷说了也不算,所以刘备这个豫州刺史只能驻扎在徐州下面的小沛。
然后就是说陶谦病重,跟当时的徐州别驾麋竺说:“非刘备不能安此州也。”陶谦死了之后,麋竺带人去请刘备管理徐州。当时刘备被这突如其来的幸福打懵了,不知道这是唱的哪出,不敢接受。下邳名士陈登又跟他说:“今汉室陵迟,海内倾覆,立功立事,在于今日。彼州殷富,户口百万,欲屈使君抚临州事。”就是说朝廷不管事了,大家爹死娘嫁人,各人顾各人,徐州这地方富裕,人口多,我们都想让您当领导,所以没问题。刘备还嘀咕:“袁公路近在寿春,此君四世五公,海内所归,君可以州与之。”那意思让他们把徐州交给袁术。陈登说:“公路骄豪,非治乱之主。今欲为使君合步骑十万,上可以匡主济民,成五霸之业,下可以割地守境,书功於竹帛。若使君不见听许,登亦未敢听使君也。”就是说袁术不是那个意思,还得是您有这个才能。要是您不听我们的,不把徐州管起来,那我们也不敢听您的,把那什么袁术找来。北海相孔融可能也是在这串门。也跟刘备说:“袁公路岂忧国忘家者邪?冢中枯骨,何足介意。今日之事,百姓与能,天与不取,悔不可追。”也是说袁术不行,就得你来,你得抓住机会。然后刘备就接受了,开始打理徐州。
上面是《三国志》当中陶谦让徐州的记载,不过这事只在《先主传》当中有记载,在《二公孙陶四张传》,就是陶谦本人的传记当中,倒没写他让徐州的事。而在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当中,提到了魏书的一段记录,说刘备后来投靠刘表,刘表病重的时候,亲自跟刘备说:“我这俩儿子都不成,这荆襄九郡也没什么人才,我死了以后,你就把荆州管起来吧。”刘备说:“你儿子都挺不错的,你别瞎操心了。”身边有人劝刘备:“给你你干嘛不要。”刘备说:“刘表对我不错,我要真听了他的,拿了荆州,知道的是他交给我的,不知道的肯定得说我不厚道。”您看这段,跟三让徐州的情节也差不多,这一段对话后来被罗贯中先生稍加修改,直接用到了《三国演义》三让徐州这段里面。
日期:2017-12-25 21:50:15
要这么看,刘备还真是人见人爱,花见花开,谁见了他都心甘情愿地把自己这点东西给他。但《三国志注》当中刚写完这段故事,作者裴松之就在下一行说了自己的看法。他说当时刘表夫妇都喜欢小儿子刘琮,正憋着废长立幼,让刘琮当继承人呢。刘表怎么会想起来把荆州让给刘备呢?所以这段记载不可信。
这段话当中,裴松之先生表现出史家宝贵的怀疑精神,对史料不能盲目全信。秉承这种思路,我就琢磨为什么陶谦本人的传记里并没提到他让徐州,而刘备的传记里却出现了。这里我想说一点,陈寿先生写《三国志》时,其中《魏书》三十篇,都是在参考原来魏国史官的相关记录的基础上完成的,有史料依据。而三国时期蜀国并没有专业的史官,所以《蜀书》十五篇,是陈寿多方采集资料完成的,没有权威记录。那么这里面的材料的真实性和客观性相比《魏书》,就有一定程度的差距,特别是在一些细节部分,更加的模糊。所以我大胆推测一下,陶谦死了以后刘备占了徐州,但是不是真的是陶谦让的,这个就不好说了。
打开《三国演义》,看看这段,我觉得罗贯中先生也有跟我类似的想法。从表面上看,三让徐州的故事真是一片和谐,但细琢磨,大师笔法高妙,这事不那么简单。
还是曹操攻打徐州陶谦,这里面是麋竺献计,向孔融求救,而刘备正好刚帮助孔融解围,碰上这个事。孔融请刘备一块去徐州,刘备先到公孙瓒那儿借了两千兵,外带一个赵云,加上自己的三千兵,然后去徐州,这里面田楷是另一路,跟刘备没有关系了。
刘备杀进城去,刚进城,这时候围还没解,陶谦就让糜竺把徐州的印牌拿出来要交给刘备,这个印牌应该就是管理徐州的证件,就要办手续,把徐州让给刘备,这就是一让徐州。
我觉得这次陶谦还真是真心相让,为什么?因为心里没底,对打败曹操没信心。因为除了刘备杀进城之外,孔融和田楷那二位都没进城,远远地依山下寨。也就是说城里除了陶谦自己的兵马,也就是那些咬败的鹌鹑斗败的鸡以外,就是刘备这五千人。曹操可是留下三万守家,剩下的全带来了。所以陶谦估计是觉得这关够呛能过去,干脆,把徐州让给刘备,以后守徐州的事就都是他的了,我是来不了了。这会儿的徐州就是一个烫手的山芋,刘备能看不清楚这个吗?帮忙行,让我接过来,引火上身,这个我不干。毛宗岗先生在批注《三国演义》时,在刘备推辞不肯接受徐州的这段下面批了四个字:“真耶?假耶?”我觉得这次刘备是真心不要的。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目录
下一页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