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读
|
杂谈
|
舞文
|
鬼话
|
情感
|
同行
|
奇幻
|
商道
|
军事
|
历史
|
全集
|
全部
|
排行榜
|
精品推荐
风云五世纪——南北朝前期的牛人们
作者:
云淡心远
日期:2018-01-12 08:16:57
前言
2011年的11月,我一时神经搭错,蠢血来潮,便在天涯煮酒论史上发了自己的第一个帖子《风云六世纪——南北朝末期的牛人们》,万万没有想到,这一来竟然是炒股炒成了股东,泡妞泡成了老公——从此写作几乎成了我业余生活的全部。
由于这个帖子点击率还挺高,支持的人还不少,为了不辜负大家的厚爱,无奈我只好赶鸭子上架,笨鸟乱飞,之后又相继写了《不高大的巨人——隋文帝杨坚的成功之道》、《英雄不问出处——五胡十六国的牛人们》等长贴。
自2013年1月起,先后出版了《隋唐前传之彪悍南北朝:双雄会》(重庆出版社)、《彪悍南北朝之铁血后三国》(现代出版社)、《被低估的圣王——杨坚大传》、《彪悍南北朝之铁血双雄会》(现代出版社,为第一本重庆社版的修订再版)等书籍,反响还不错,其中讲述南北朝后期历史的彪悍南北朝系列图书多次加印,多年不衰,是目前市场上销售情况最好的南北朝历史书籍之一。
另,五胡十六国这个帖子预计也会在今年三月正式出版上市,书名暂定为《彪悍南北朝前传之十六国风云》(暂定名,可能会有变动)。
近年来,不少网友和读者给我留言,建议我再写一下南北朝前期的历史,以便让他们了解整个南北朝的全貌,我当然理解这种心情——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就像在看片子时,如果镜头反复只给你看美女下半身那曼妙的大长腿,你一定有一个急切的心情想看看她的上半身尤其是面容到底是怎样的吧。
自己挖的坑,含着泪也要填完。
自己欠的债,卖了身也得还清。
那就写吧。
日期:2018-01-12 08:26:32
NO.1
人到中年,不仅一事无成,一贫如洗,一点小生意都做不好,而且有着一身坏毛病——比如赌博,这样的男人,还能有前途吗?
有。
刘裕就是个例子。
他出生于晋哀帝兴宁元年(公元363年)三月,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自其曾祖南渡以来一直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
虽然和阿Q一样,他宣称自己祖上也阔过,是所谓的官二十二代——汉高祖刘邦之弟楚元王刘交的二十二代孙,但实际上到他父亲那一代早已是标准的寒门小户,其父刘翘是郡里的小吏,收入极为微薄,母亲赵安宗则在他出生时就死于难产。
由于没有钱请奶妈,刘翘甚至一度有了将这个亲生儿子抛弃的念头。
好在孩子有个姨妈颇有爱心,主动拔乳相助,用自己的奶水喂养了小刘裕,刘裕才得以避免了婴年早逝的悲惨命运。
由于小时候一直寄养在亲戚家,他也因此得了个小名,叫“寄奴”。
而就在刘裕寄居在外的时候,他的父亲刘翘又给他找了个名叫萧文寿的后妈,很快刘裕又有了两个同父异母的弟弟——刘道怜和刘道规。
没过几年,刘翘也去世了,这样一来,家里的经济状况自然也就更窘迫了。
此时刘裕也回到了自己的本家,继母萧文寿一个人既当爹又当妈,带着三个孩子艰难度日。
虽然并非己出,但萧文寿对刘裕非常好,刘裕对她也颇为孝顺。
可惜的是,孝顺可能是刘裕年轻时唯一的优点了。
他不喜欢读书,识字不多,是个半文盲,又没有什么挣钱的本领,只能做点卖草鞋这样的小本生意,每天也就能赚个块儿八毛的。
没钱就没钱吧,世上穷人千千万,有口饭吃也就算。
偏偏他还不安分,又染上了赌博的坏毛病,还总是输多赢少。
有一次,他因为欠了京口首富刁逵一大笔赌债还不起,被刁逵的手下抓住,绑在闹市口的马桩上示众,一顿好打。
幸亏那天东晋名相王导的孙子王谧正好经过那里,见刘裕相貌堂堂却如此悲惨,忍不住动了恻隐之心,当即该出手时就出手,把刘裕的赌债还了——这点小钱,对出身于顶级豪门琅琊王氏的他来说,不过是长江里的一滴水而已。
也许他自己也没有想到,这笔无意中的小投资后来竟收到了巨大的回报——如果评选中国古代最成功的风投案例,王谧这一次肯定能稳居前三甲!
而对刘裕来说,这次在大庭广众下被示众的经历也让他在京口的士民中名声大噪。
当然,是臭名——丢人,都丢到太太太太太姥姥家去了!
这样的人,自然会被乡邻们瞧不起,十里八乡的街坊只要提起刘家这个老大,没有一个不摇头的:吃药莫吃黄连苦,嫁人勿嫁刘寄奴!
但这一点他们显然是有些多虑了。
刘裕虽然别的方面不怎么样,但泡妞的水平还是可以的——有个叫臧爱亲的姑娘就和他好上了,两人很快就成了亲,还生了个女儿刘兴弟。
不过这样一来,家里的负担也越来越重了。
眼看着年龄越来越大,生活却是越过越惨——从平民混成了贫民,又从贫民混成了饥民。
锅几乎是揭不开了。
日子快过不下去了。
刘裕再也坐不住了。
那个时候,他已经是三十好几了——在活过五十就算寿星的中国古代,早已是人过中年了!
怎么办?
思来想去,他决定去投军。
这一去,山高水长。
这一去,乘风破浪。
这一去,成就了一段气吞万里的铁血传奇!
日期:2018-01-15 06:59:17
NO.2
刘裕参加的这支部队,是东晋名相谢安为了应付前秦的威胁而专门组建的,首任统帅是谢安的侄子谢玄,当时的驻地就在刘裕的家乡京口,因京口又名北府,故史称北府军。
北府军的兵源大多是聚居于京口、广陵(今江苏扬州)一带的北方流民,能从烽火连天的北方杀出一条血路来到南方的流民们个个都是强悍之辈,因此北府军的战斗力极为强悍。
创建不久,北府军就大放异彩——在名垂青史的淝水之战中以少胜多,战胜了号称百万的前秦大军!
在多年的征战中,北府军中涌现出了刘牢之、何谦、诸葛侃、高衡、刘轨、田洛、孙无终等一大批名将。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刘牢之。
刘牢之勇略过人,洛涧一战中他身先士卒,击斩前秦大将梁成,为晋军在淝水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接着又在随后的北伐中屡建奇功,战功卓著,威名远扬,是北府军的旗帜性人物。
淝水战后,东晋最大的对手前秦土崩瓦解(详情参见我之前写的那个帖子《英雄不问出处——五胡十六国的牛人们》),面临的外部压力也陡然减轻。
正如被压紧的弹簧一旦撤除外力会迅速扩张一样,当初在强敌压力下被迫团结起来的东晋朝廷一旦没有了外敌,其内部矛盾也迅速膨胀。
新一轮的内斗开始了。
作为军界王牌的北府军,自然也不可避免地卷了进去。
当时在位的,是孝武帝司马曜。
为了提振皇权,他想方设法排挤功高震主的谢安,大力扶植自己的同母弟会稽王司马道子。
不料谢安去世后,羽翼已成的司马道子居然成了孝武帝最大的对手!
孝武帝心里那个郁闷啊——本想与你携手对抗世间风雨,没想到这世上最大的风雨,竟是你所赐!
这段时间,司马道子身兼录尚书事、都督中外诸军事、扬州刺史、太子太傅等多个军政要职,党羽众多,权倾天下,独断专行,让孝武帝大为不满。
兄弟两人的矛盾也越演越烈。
公元396年,孝武帝在宫中暴卒,太子司马德宗继位,是为晋安帝。
晋安帝是个真正的白痴,说他蠢笨如猪,那完全是对猪的侮辱。
不要以为这是我夸张,有书有真相——史书上明确记载:帝不惠,自少及长,口不能言,虽寒暑之变,无以辩也。
连话都不会讲,生活都不能自理,国家他怎么可能会治理?
皇帝如此傻帽,引无数阴谋家竞折腰。
晋安帝在位期间,东晋爆发了一波又一波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的动乱。
首先发难的是继谢玄后出任北府军主帅、坐镇京口的青、兖二州刺史王恭。
王恭出身于名门太原王氏,其妹王法慧是孝武帝的皇后,作为皇帝的小舅子,他是孝武帝的死党,和执政的司马道子水火不容。
公元397年,司马道子与其心腹王国宝等人密谋,打算削减王恭和另一位孝武帝亲信——时任荆州(治所今湖北江陵)刺史的殷仲堪兵权。
王恭当然不可能坐以待毙,便联络了殷仲堪,一起举兵,以清君侧为名要求诛杀王国宝。
危机面前,司马道子尽显草包本色,他吓尿了,慌忙下令赐死王国宝,还派人去低声下气地给王恭道歉。
目的达到,王恭也见好就收,撤兵回了京口。
而荆州那边的殷仲堪虽然口头上答应了王恭,但他胆小怕事,一直没敢行动,直到王国宝被杀了,才开始气势汹汹地领兵东下。
司马道子又不得不写信道歉劝阻,给殷仲堪送上了五百多顶高帽子。
殷仲堪赚足了面子,也志得意满地回去了。
不过,向下属低头认怂毕竟是一种很不开心的人生体验,司马道子当然不想就这样善罢甘休。
日期:2018-01-17 08:06:16
NO.3
谯王司马尚之给道子出了个主意:如今藩镇强大,中央弱小,咱们应该在外边多培植忠于朝廷的藩镇。
司马道子深以为然,很快就开始付诸行动。
他任命心腹王瑜出任江州(治所今江西九江)刺史,同时为了增强其实力,还专门从临近的豫州(治所今安徽和县)划出了四个郡给江州。
豫州刺史庾楷对此反应强烈,立即上书给司马道子,要求收回成命。
司马道子不肯——我牙口虽然不太好,啃不了王恭这样的硬骨头,但要吃你这样的软柿子还是绰绰有余的!
然而,庾楷虽然是个软柿子,却并非没脑子。
他马上找到了京口的王恭,背了这么首诗:起初,他们追杀戴黑帽子的人,我没有说话,因为我没戴黑帽子;接着他们追杀戴红帽子的人,我没有说话,因为我戴的是绿帽子……后来他们追杀戴绿帽子的人,却再也没人为我说话了……
王恭:还是开门见山吧。
庾楷这才说道:如今朝廷中的司马尚之,比之前的王国宝还过分。看这样子,削藩是迟早的事。我们应该联合起来,早作打算。
作为地方实力派的一员,王恭当然不会不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
他爽快地同意了庾楷的要求,同时又派人去通知自己的老盟友——荆州刺史殷仲堪。
殷仲堪对此也表示赞成,并推举王恭为盟主,约定一起发兵,紧逼京城。
不过王恭的这个决定遭到了手下大将、北府军核心人物刘牢之的反对:将军您是皇帝的舅舅,会稽王是皇帝的叔叔,都是一家人,上次他还为了您杀了宠臣王国宝,可见他对您还是很尊敬的。况且这次他把庾楷手中的四个郡给王瑜,跟您又有什么关系呢!
王恭对出身寒门的刘牢之向来就不大看得起,当即毫不客气地否决了刘牢之的建议。
你一个大老粗,懂个啥!踩三轮车的竟然来指导我怎么开劳斯莱斯,也不撒泡那什么自己照照!
刘牢之只能悻悻而去。
王恭再次起兵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京城建康,司马道子大为震惊。
他的儿子司马元显此时年仅17岁,向父亲进言说:上次您姑息养奸,才有今日之难。这次我们可不能再让步了!
司马道子早已吓得六神无主,见儿子主动请缨,便干脆把防务全权委托给司马元显负责。
司马元显虽然年轻,眼光却比他父亲老辣得多。
他深知王恭之所以如此咄咄逼人,是因为手中有北府军这个王牌,而在北府军中,王恭只是名义上的最高领导,真正的灵魂人物是猛将刘牢之。
如果失去了刘牢之,王恭就成了失去蛛网的蜘蛛,只能坐以待毙!
他一下子就有了主意。
很快,刘牢之在军营中见到了一个自己的老战友——曾是北府旧将的庐江太守高素。
高素给他带来了一封司马元显的亲笔信,信中承诺,只要他愿意倒向朝廷,事成之后,就将王恭现在的职位授予刘牢之。
刘牢之动心了——他早就看不惯这个盛气凌人的顶头上司了,更何况还有这样高的回报!
数日后,作为王恭军前锋主将的刘牢之突然在前线发动兵变,率部投降朝廷,并派其子刘敬宣回军攻打王恭。
毫无防备的王恭怎么可能是刘敬宣和北府军这种虎狼之师的对手?
很快,他就败下阵来,向京口城败退。
但到了城下,他却发现城池已经已经被刘牢之的女婿高雅之占领了!
无奈,他只好拨转马头,狼狈逃窜。
但由于他平时养尊处优,很少骑马,逃了没多远,大腿内侧就磨破了皮,疼痛难忍,考虑到以后的性福生活,他不得不又改乘小船。
这样一来,速度自然就慢了,没过多久他就被政府军抓获,送往建康斩首。
日期:2018-01-19 07:40:01
NO.4
东路的王恭就此灰飞烟灭,西路的荆州刺史殷仲堪也成了惊弓之鸟。
殷仲堪是文人出身,因受到孝武帝信任而空降到了荆州,在那里并没有什么根基,他之所以能立足主要依靠的是两个副手——杨佺期和桓玄。
杨佺期时任南郡相,他出自东汉著名大族弘农杨氏,但由于过江较晚,在江南不被认可,因此杨佺期一直有一种“清华被电大鄙视”的愤愤不平,很不服气。
也正因为如此,他出人头地的欲望特别强烈,打仗不要命,以骁勇善战而闻名。
桓玄则是东晋权臣桓温的幼子,成年后先后出任太子洗马、义兴(今江苏宜兴)太守等职,不过自视甚高的桓玄对这样的职务极其不满意:父为九州伯,儿为五湖长!
不久,他就炒了朝廷的鱿鱼,挂冠而去,回到了江陵。
由于父亲桓温、叔叔桓冲在荆州多年的经营,桓家的门生故吏遍布全州,因此他虽然没有官职,但在荆州却有着无人可比的影响力。
可以这么说,如果把殷仲堪的荆州军比作一幢房子的话,那么桓玄和杨佺期就相当于两面最重要的承重墙——只要离开了桓、杨两人,殷仲堪根本就撑不下去!
因此,对于殷仲堪,司马元显用的还是老办法——分化瓦解。
在他的运作下,朝廷发布了这样的任命:桓玄出任江州刺史,杨佺期任雍州(治所今湖北襄阳)刺史,桓玄的堂兄桓修任荆州刺史,殷仲堪则被调到偏远的广州(治所今广东广州)。
对此殷仲堪当然不能接受。
他催促桓玄、杨佺期继续向建康进军,但桓、杨二人却不为所动,按兵不动。
很显然,在得知朝廷开出的价码后,他们已经不再与殷仲堪一条心了。
殷仲堪急中生智,想了一条毒计。
他没有通知桓、杨,就立即带着自己的直属部队先行退军回老巢江陵,同时故意对桓、杨二人的部下放出风声,回去后会尽杀他们的家属。
在这种赤裸裸的威胁下,桓玄、杨佺期无奈只好又再次与殷仲堪结盟,表示将继续联手与朝廷对抗。
见此情景,司马元显也知道自己并无必胜把握,便选择了妥协——在桓玄、杨佺期分别出掌江州和雍州的基础上,同意殷仲堪继续留任荆州刺史。
双方就此达成了停火协议。
东晋朝廷的危机终于解除了。
毫无疑问,司马元显是最大的功臣。
他志得意满,开始目空一切起来,甚至连父亲司马道子也不屑一顾。
不久,他干脆趁司马道子喝醉酒的机会,免去其司徒、扬州刺史等职务,由自己接替。
年仅18岁的司马元显就这样成了东晋王朝名正言顺的掌舵人。
然而此时朝廷所能号令的,除了京城建康,只有三吴地区(即吴郡、吴兴、会稽三郡,今江苏南部、浙江大部)而已,西面的大片国土都控制在桓玄、殷仲堪等藩镇手中。
司马元显年轻气盛,少年心事当拏云,初生牛犊不怕虎,当然不能容忍这样的局面。
他马上就雷厉风行地开始为西征做准备——一面大量征集钱粮,一面大肆征兵。
作为一个含着金匙出生的公子哥,他对百姓疾苦完全没有概念,只知道拼命给地方(当然只局限于东晋中央所能控制的三吴地区)压任务,其要求之严厉,看看这些杀气腾腾的宣传语就知道了:
上缴任务完不成,国家让你活不成!
谁要敢晚交一天,让你全家上西天!
……
三吴百姓的负担陡然加重,一时间民怨沸腾,民不聊生。
煤气压缩到了极点会爆炸,百姓压榨到了极点会造反。
既然一无所有,不如义无反顾!
公元399年十月,一场席卷江南的大规模叛乱爆发了。
领头的是孙恩。
日期:2018-01-22 07:02:43
NO.5
孙恩,琅琊(今山东临沂)人。他的叔父孙泰是东晋五斗米道(即天师道,相传为东汉张道陵所创)首领,后因信徒太多、势力太大而受到当局猜忌,被以“阴谋颠覆国家政权”的罪名处死,孙恩带着一百多名死党逃亡到了东海上的舟山群岛,时刻准备要报仇雪恨。
得知江东人心骚动,孙恩趁机率部突然从海上登陆,一举攻克了浙东重镇会稽(今浙江绍兴)。
见有人领头造了朝廷的反,三吴百姓如闻到花香的蜜蜂一般群起响应——仅十几天的时间,孙恩的部众就达到了几十万人!
司马元显大惊,急调刘牢之率北府军前去平乱。
已经三十七岁的刘裕作为刘牢之麾下的参军也参加了这次战事,并一战成名,成了家喻户晓的战斗英雄。
当时刘裕奉命率数十人前去侦查敌情,没想到却遭遇了一支数千人的叛军大部队。
尽管刘裕拼力死战,但毕竟众寡悬殊,他的部下不久就伤亡殆尽,刘裕本人也因一脚踩空,跌落到了河岸下面。
此时无数叛军蜂拥而至,在岸上居高临下,想要击杀刘裕。
但刘裕却依然毫不畏惧。
要想保命,唯有拼命!
要想绝处逢生,唯有奋不顾身!
他挥舞着长刀仰着头奋力砍杀,连杀岸上的叛军数人。
趁叛军稍有退却,他又一跃而起,一下子跳到了岸上。
此时他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一边厉声高呼,一边冲入叛军阵中,所到之处如入无人之境,人挡爆头,车挡爆胎,长刀与头颅齐飞,战袍共鲜血一色……
叛军虽然人多势众,但大都是未经训练的乌合之众,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猛人。
一时间他们被刘裕的气势吓住了,竟然全都四散而逃——仿佛鸡群遇到闯入的老虎一样!
此时刘牢之的儿子刘敬宣因刘裕很久没回,担心出事,率大军赶来救援,却惊讶地见到了刘裕一个人驱赶数千人的震撼场面!
刘敬宣当然不可能放过这种痛打落水狗的机会,也立即率部加入战斗。
叛军大败,被斩杀千余人。
经此一战,刘裕从籍籍无名一下子变成了天下闻名!
接下来,刘裕又跟随刘牢之继续作战。
在身经百战的北府军面前,叛军的战斗力就显得很业余了,孙恩连战连败,只好裹挟着男女二十余万,狼狈逃回了舟山群岛。
不过,就像靠楼主我微薄的工资不可能养活三妻四妾一样,靠这样一个小小的海岛也不可能养活这么多的部众,因此在过了几个月后,孙恩不得不带着部众再次登陆,攻打会稽(今浙江绍兴)。
此时驻守会稽的是东晋名将谢琰。
谢琰是谢安的次子,早年曾和堂兄谢玄等人一起指挥过淝水之战,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在谢安、谢玄等人相继去世后,谢家受到排挤,谢琰也一直郁郁不得志,眼看着当年自己的手下刘牢之如今炙手可热,心里更是极不平衡。
他满腹牢骚,成天沉浸在对往日荣光的回忆中。
有人劝他加强战备,以防孙恩卷土重来。
他毫不在意地说:当年苻坚有百万之众,照样是老子我的手下败将,何况小小的蟊贼孙恩?
得知孙恩来袭的消息时,谢琰正打算吃饭,他把碗一推:先灭此贼再吃饭也不迟。
随后他披挂上马,仓促率军迎战。
但轻敌和轻信一样,往往是要付出代价的。
最终谢琰被孙恩诱入伏击圈,兵败身死。
之后孙恩又乘胜转战浙东沿海一带,所到之处势如破竹。
司马元显不得不再次请出刘牢之和北府军。
孙恩对能征惯战的北府军十分忌惮,加上已临近年底,他这段时间抢了不少战利品,足够过一个欢乐富足的新年了,也就不再恋战,又逃回了舟山群岛。
日期:2018-01-24 07:20:54
NO.6
刘牢之知道孙恩迟早会再次进犯,便未雨绸缪地在杭州湾沿线几个要地加强了防御:
他本人亲自驻防上虞(今浙江上虞),吴国内史袁山松负责在沪渎(今上海青浦)筑城设防,刘裕则奉命把守句章(今浙江宁波鄞州区)。
句章与孙恩的老巢舟山隔海相望,距离很近,守军又很少,这样的差事危险性显然极高,但刘裕却非常兴奋——毕竟,这是他平生第一次有独当一面的机会!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目录
下一页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