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工程师眼中的隋朝

作者: 不一样的隋朝

  日期:2018-02-26 13:51:42
  啰嗦在前面
  对于历史,我是个半吊子。
  喜欢历史是从背朝代歌开始的:“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小时候觉得,能背朝代歌会显得很聪明,可我把朝代歌背的滚瓜烂熟之后,就再没有什么进步。
  从上高中开始,每次写兴趣爱好的时候,我都会很认真的填上‘历史’。这样写有两个用处:一来,可以装叉,让自己看起来很高深的样子;二来呢,装叉不易被发现,因为大家都不懂。
  比如,我曾以为南北朝时期的宋、齐、梁、陈是同时存在的四个小国,你可能也这么认为,当然更多的人压根不知道“宋齐梁陈”是个什么东西。
  大学毕业以后,吊儿郎当的在工地干了几年,真是‘年华虚度,空有一身疲倦’,无数个空闲的时光都在无聊中煎熬的一滴不剩。漫无边际的空虚让我悟出一个道理:喜欢,不去做,叫什么喜欢!
  就这样,为了打发无聊,我把碎了的时间用历史书粘了起来。几年的时间,终于知道了个大概。总算是抓个青春的尾巴,没把青春彻底荒废掉,多了个安慰自己的理由。
  看了几本书之后,就总想写点东西。只是,我不懂幽默,也没什么文采,只会说大白话,写不出文采飞扬的文字。
  比如,有年夏天,我跟朋友站在黄河岸边,望着滚滚东去的黄河水,感慨良多。
  朋友有感而发: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我只会说:水真TM浑。
  好了,不啰嗦了,祝大家新年快乐,我开始了。
  背 景
  三国之后,曹操家种了多年的枣树,熟了,让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一杆子全给打了,曹魏变成了西晋。

  西晋皇帝司马炎给他的傻儿子司马衷娶了个丑媳妇贾南风,‘丑人多作怪’用在贾南风身上在合适不过了。丑皇后贾南风起了个头,司马家的八个王爷开干,自家人打起来,谁都不手软。西晋的‘八王之乱’让北方五个少数民族捡了便宜,‘五胡乱华’掀起了一场民族大混战,把北方砸了个稀巴烂。
  公元439年,鲜卑族领袖拓跋焘统一了“五胡十六国”的北方,好不容易建立起的北魏不够坚挺,又让“六镇起义”给冲了个七零八落。“六镇起义”托出了高欢、宇文泰两颗政治新星,一东一西,各自立了个傀儡皇帝,把北方又分成了东魏、西魏。
  东、西魏的关系就跟现在的朝鲜、韩国差不多。东魏认为自己是北魏正宗,西魏是分裂国家的乱臣贼子;西魏说东魏那是不要脸,自己才是承袭正统。彼此视对方为头号敌人,都要干掉对方,一统北方,东魏、西魏几乎年年开战,不开战的时候也不闲着---开骂。可惜,东魏高欢、西魏宇文泰直到死,谁也没怎么着谁,他们的儿子们相继废掉傀儡、称帝,史称北齐、北周。
  北方乱成一锅粥的时候,江南地区也是一团浆糊。
  没人跟他打,自己跟自己打。
  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之后,史学家拽词说‘衣冠南渡’、是中原文明往南迁移,说白了,就是西晋被人打的受不了,在北方呆不下去,被撵到江南之后变成了东晋。
  东晋维持103年,最后在内斗中彻底耗干,紧接着宋、齐、梁、陈四国换的跟走马灯似的,一直跟北方以长江为界对峙。

  历史上把这段乱哄哄的时期叫做“南北朝”。
  正  文
  孟子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
  从黄巾起义算起,乱了三百多年了,算算时间,应该到时候了。
  我要说的,就从这里开始。
  历史的时钟走到公元541年,三国鼎立的华夏大地上发生着一些这样的事:
  南朝梁武帝萧衍年初在南郊祭天,还亲自下田种地,体验百姓的艰辛,期盼有个好收成;
  西魏权臣宇文泰在‘黄金搭档’苏绰的建议下,发布了六条诏书(治心身、敦教化、尽地利、擢贤良、恤狱讼、均赋役)的行政手册。宇文泰放了狠话:谁不会背六条诏书,就不让谁当官了;
  西魏上下都忙着背六条诏书的时候,东魏新的立法《麟趾格》颁布实施了。
  在这特殊的一年里,这些已经发生的事必将被另一些正在发生的事影响着。当然还有一些他们不知道的事,就是这些不知道的事却改变着他们身后的历史。
  比如农历6月13日杨坚的出生。
  日期:2018-02-26 13:55:06
  登  场
  一般有皇帝出生,史书里总会有一些比较扯淡的记载。皇帝越牛逼,记载越玄乎。这样的记载看多了,总让我误以为:不这么写点,显得史官很不专业。
  日期:2018-02-26 13:56:00
  啰嗦在前面
  对于历史,我是个半吊子。
  喜欢历史是从背朝代歌开始的:“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小时候觉得,能背朝代歌会显得很聪明,可我把朝代歌背的滚瓜烂熟之后,就再没有什么进步。
  从上高中开始,每次写兴趣爱好的时候,我都会很认真的填上‘历史’。这样写有两个用处:一来,可以装叉,让自己看起来很高深的样子;二来呢,装叉不易被发现,因为大家都不懂。
  比如,我曾以为南北朝时期的宋、齐、梁、陈是同时存在的四个小国,你可能也这么认为,当然更多的人压根不知道“宋齐梁陈”是个什么东西。
  大学毕业以后,吊儿郎当的在工地干了几年,真是‘年华虚度,空有一身疲倦’,无数个空闲的时光都在无聊中煎熬的一滴不剩。漫无边际的空虚让我悟出一个道理:喜欢,不去做,叫什么喜欢!

  就这样,为了打发无聊,我把碎了的时间用历史书粘了起来。几年的时间,终于知道了个大概。总算是抓个青春的尾巴,没把青春彻底荒废掉,多了个安慰自己的理由。
  看了几本书之后,就总想写点东西。只是,我不懂幽默,也没什么文采,只会说大白话,写不出文采飞扬的文字。
  比如,有年夏天,我跟朋友站在黄河岸边,望着滚滚东去的黄河水,感慨良多。
  朋友有感而发: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我只会说:水真TM浑。
  好了,不啰嗦了,祝大家新年快乐,我开始了。
  背 景
  三国之后,曹操家种了多年的枣树,熟了,让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一杆子全给打了,曹魏变成了西晋。
  西晋皇帝司马炎给他的傻儿子司马衷娶了个丑媳妇贾南风,‘丑人多作怪’用在贾南风身上在合适不过了。丑皇后贾南风起了个头,司马家的八个王爷开干,自家人打起来,谁都不手软。西晋的‘八王之乱’让北方五个少数民族捡了便宜,‘五胡乱华’掀起了一场民族大混战,把北方砸了个稀巴烂。
  公元439年,鲜卑族领袖拓跋焘统一了“五胡十六国”的北方,好不容易建立起的北魏不够坚挺,又让“六镇起义”给冲了个七零八落。“六镇起义”托出了高欢、宇文泰两颗政治新星,一东一西,各自立了个傀儡皇帝,把北方又分成了东魏、西魏。
  东、西魏的关系就跟现在的朝鲜、韩国差不多。东魏认为自己是北魏正宗,西魏是分裂国家的乱臣贼子;西魏说东魏那是不要脸,自己才是承袭正统。彼此视对方为头号敌人,都要干掉对方,一统北方,东魏、西魏几乎年年开战,不开战的时候也不闲着---开骂。可惜,东魏高欢、西魏宇文泰直到死,谁也没怎么着谁,他们的儿子们相继废掉傀儡、称帝,史称北齐、北周。
  北方乱成一锅粥的时候,江南地区也是一团浆糊。

  没人跟他打,自己跟自己打。
  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之后,史学家拽词说‘衣冠南渡’、是中原文明往南迁移,说白了,就是西晋被人打的受不了,在北方呆不下去,被撵到江南之后变成了东晋。
  东晋维持103年,最后在内斗中彻底耗干,紧接着宋、齐、梁、陈四国换的跟走马灯似的,一直跟北方以长江为界对峙。
  历史上把这段乱哄哄的时期叫做“南北朝”。
  正  文
  孟子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
  从黄巾起义算起,乱了三百多年了,算算时间,应该到时候了。
  我要说的,就从这里开始。
  历史的时钟走到公元541年,三国鼎立的华夏大地上发生着一些这样的事:

  南朝梁武帝萧衍年初在南郊祭天,还亲自下田种地,体验百姓的艰辛,期盼有个好收成;
  西魏权臣宇文泰在‘黄金搭档’苏绰的建议下,发布了六条诏书(治心身、敦教化、尽地利、擢贤良、恤狱讼、均赋役)的行政手册。宇文泰放了狠话:谁不会背六条诏书,就不让谁当官了;
  西魏上下都忙着背六条诏书的时候,东魏新的立法《麟趾格》颁布实施了。
  在这特殊的一年里,这些已经发生的事必将被另一些正在发生的事影响着。当然还有一些他们不知道的事,就是这些不知道的事却改变着他们身后的历史。
  比如农历6月13日杨坚的出生。
  登  场
  一般有皇帝出生,史书里总会有一些比较扯淡的记载。皇帝越牛逼,记载越玄乎。这样的记载看多了,总让我误以为:不这么写点,显得史官很不专业。
  宋赵匡胤出生时就说是金光附体,好几天都没消,我读书再少也知道,那就是新生儿的黄疸,还说成金光附体,真好意思;
  汉高祖刘邦更是不害臊的说,他妈梦中都能与神龙交合,生下刘邦。不知道这算不算刘邦他妈有外遇,给他爹戴了绿帽子。后来的史官可能也觉得不好意思,再碰到这种情况就用春秋笔法改成了“梦日入怀”。
  诸如此类比较扯淡的说法,差不多所有帝王都有。朱温和朱元璋好一点,出生时都是火光冲天,左邻右舍的大老爷们跑去救火。到了一看,不是着火,是女人生孩子,显得有点尴尬。跟这些不顾一切的瞎说比起来,普六茹坚写的还是比较正常的。
  西魏大统七年(541)六月十三日夜,冯翊郡的般若寺里,一院子紫气一直不散,甚是漂亮。时任云州刺史、大都督的普六茹忠将军异常紧张,沙场征战十几年,将军已经不记得上次这么紧张是什么时候了。这种提到嗓子眼的坐立不安,不是要打仗了,而是他在等待着第一个孩子的出生,满眼的倦意却幸福的激动着,这种紧张又带着幸福的感觉仿佛是人世间最美的。
  确实,将军要比一般的等在产房外的父亲要更紧张一些,他已经35岁了,这岁数在当时,别人都要当爷爷了,他才有了第一个孩子。倒不是将军有什么不孕不育的毛病,实在是半生戎马生涯,跟夫人吕苦桃聚少离多。随着一声孩子的啼哭,将军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在心里连谢佛祖保佑。下人报喜说是个男孩,将军高兴的有点不知所措。
  为了让这个来之不易的儿子能健康的成长,长大后威武坚毅,卓尔不群,将军特意取名为“坚”---普六茹坚。“普六茹”是个鲜卑姓,虽然将军有个鲜卑姓,但是却不折不扣的是汉人。普六茹忠,原姓杨,因为过于生猛,屡立战功,被赐姓普六茹。这少数民族的姓写起来比较麻烦,看着也费劲,为了大家都省点劲,咱们还是称呼汉姓----杨坚。
  正当全家上下都为杨家后继有人高兴的时候,一位专程从河东赶来尼姑智仙神奇的出现,要看一看这个刚出生的孩子。智仙看过后,对杨忠夫妇说:“这个孩子不是凡人,不能让他住在俗人住的地方”。让杨忠夫妇把这个来历不凡的孩子交个自己抚养,好不容易有了个儿子的杨忠将军不舍得孩子一出生就让尼姑带走,但是笃信佛教的他们又不能不信,最后折中了一下,在家里腾出一套房子,安置成别馆,把杨坚交给尼姑智仙抚养。这点从杨坚的小名就能看出他跟佛教有很深的渊源:那罗延(梵文,金刚大力士的意思)。

  以上的记载都还比较靠谱,但是普通人当不了皇帝,照这么写下去,皇帝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所以必须写点不一样的。史官也不容易,写史还得兼职干裁缝,给皇帝打造一套金光闪闪的政治外衣,告诉天下人:皇帝是命里注定的,你们甭惦记!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史官必须写的玄之又玄,通俗一点说就是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
  根据史书的记载,杨坚的母亲吕苦桃忍不住对孩子的思念,偷偷跑去看儿子,抱起儿子时,只见杨坚头上长角,全身长满鳞片,吓了一跳,松手把孩子掉下地。记得小时候有部《小龙人》电视剧很火,杨坚头上长角,身上长鳞,要是身后再长个尾巴,就能凑出整套的‘小龙人’。
  ‘小龙人’还不算完,史书越写越玄乎。杨坚越长越大,这长相是越来越抽象:“下巴像龙,额上有五个肉柱长上头顶,目光四射,手上有“王”字,上长下短,纹路十分清晰”。
  每次读到这里,我都会很认真的看看自己的手掌。我手上有个‘川’字,纹路也很清晰,可是到现在也没占过任何一个山头,别说山头,连地头也一点没有。说这些记载扯淡,它们还挺配合。估计这些就是史官抓耳挠腮,揪着头发都想不出来时,照着古书上描述龙的那段抄的。这种胡说八道的无稽之谈,大家看看就好,不必当真。
  我这人废话连篇,总是抓不住重点,写这么多,就一句有用:

  杨坚从小是跟着尼姑吃斋念佛长大的。
  入  学
  杨坚小朋友不剃发、不受戒,算是俗家小和尚。小和尚的童年简单,呆萌,但是没什么童趣。一个孩子整天打坐、念经、吃斋,唯一的玩具是个木鱼,能有什么意思?杨坚小和尚一直老老实实地跟着师父,过着燃灯诵佛的清心寡欲的生活。直到13岁,杨坚才离开师父智仙开始上学。不知道杨坚临走时,智仙师父有没有跟杨坚说,“一门之隔,两个世界”,这么有深度的话。反正杨坚和尚生涯结束,开始了学海无涯模式。

  如果你很不屑的说:切,13岁?我六岁就正式上学了,这还不算幼儿园。我有必要提醒你一下:你上的小学,杨坚上的是太学!

  简单介绍一下西魏的太学:
  靠武力执掌天下的宇文泰在得到名臣苏绰之后更加坚信:能在马上打天下,却不能在马上治天下。手下这帮文盲将军,拿砍刀比拿毛笔顺手,杀的人比认得字能多出好几倍。有的混到大将军了,还只会写自己的名字,这让掌权大哥宇文泰很受伤。为了避免对手笑话自己手下这帮人的素质,宇文泰专门开了扫盲夜校,让这帮手下都恶补文化知识。夜校的效果不理想,我估计老师连作业都不敢留。这帮手下要把没文化进行到底,觉得能认自己的名字就行了,还指望写字把敌人写死?

  宇文泰意识到:教育,得从娃娃抓起。这帮大老粗手下是没治了,这帮大老粗的孩子,不能再出现不学无术之辈,于是宇文泰就照前代的经验办起了太学。简单来说太学是一所专门培养贵族子弟的官二代学校。这是一所门槛很高的学校,别说普通老百姓,就算是当官的或有钱人,只要级别不够,也没戏,想多交借读费的机会都没有,只能拼爹。这么严苛的拼爹条件,杨坚都能上,说明杨坚他爹够牛。

  府兵制

  杨忠到底有多牛?我们再说一下西魏的官职,别嫌啰嗦,早点说清楚,后面看着省劲。
  东、西魏都讲究枪杆子里出政权。谁有兵权,谁说了算,所以西魏文武不分家,领兵打仗的将军同时也兼着中央各部的部长。皇帝没兵权,就是个傀儡,说了不算,在西魏说了算的是权臣宇文泰。宇文泰跟他的黄金搭档苏绰商量,在西魏弄了个八柱国制度,差不多就是说西魏由这八根柱子支撑着。八柱国地位极其尊崇,就跟现在的政治局七常委差不多。
  八柱国当中,宇文泰是西魏扛把子,总管天下兵马,在西魏说一不二。排行老末的元欣是北魏宗室,皇帝的本家。皇帝都没实权,元欣就是凑个数,所以名义上的八柱国实际上就是六柱国。
  西魏军队用的是‘二二制’原则。六柱国就相当于大军区司令员;每个柱国下有两个大将军,一共十二大将军,相当于军分区司令;每个大将军下面有两个开府,一共二十四个开府,相当于师长;每个开府下有两个仪同,一共四十八个仪同,相当于团长;(再往下西魏官职就没有记载了,隋朝时期的记载是大都督、帅都督、都督,分别相当于营、连、排长。)一个仪同领兵约千人,倒推回去,一个开府领兵就是两千,一个大将军领兵四千,一个柱国大将军领兵八千,六柱国合计四万八千人左右。

  这种兵制,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府兵制。
  府兵制是世兵制的一种,发明专利权归宇文泰,但是发明原因却很让他脸红---被逼的。
  543年,杨坚两岁时,邙山一战,西魏输的一塌糊涂。宇文泰一战被高欢打回了解放前,损失太大。西魏惨到,哪天被灭都不稀奇,奇才苏绰研究出一个反败为胜的绝招--府兵制。我把苏绰评为南北朝第一名臣,苏绰有三大发明沿用很广,影响极其深远,分别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府兵制就是三大发明之一,剩下两样回头再说。
  其实古代兵制非常多,之所以府兵制出名,是因为它最突出的两大特点:来兵快、不花钱。
  ‘来兵快’是政策好。现在的‘一人参军,全家光荣’,口号叫的响,不实在。府兵制是‘一人参军,全家不交税’,实实在在感受当兵的好处。府兵制一经推出,百姓当兵踊跃程度很高;
  ‘不花钱’是制度给力。府兵制是兵农合一,士兵平时种地,农闲训练,战时打仗。府兵吃的自己种的、用的自己打的,什么都自备。
  打仗就拼两样,人数和钱粮。府兵制要啥有啥,皇帝人见人爱,在隋唐时期一直很火。后来唐末取消也主要是制度问题,那是唐朝的事,咱们暂且不论。
  日期:2018-02-26 13:57:54

  校园生活
  杨坚不用考虑带着大红花,去参军的问题,因为他爹杨忠此时是十二大将军之一、军分区司令员。有着这么牛的老爹,杨坚在拼爹的时代很占便宜,顺利进了这所官二代的贵族学校。
  虽然是主角,但是杨坚并没有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一入太学就跟同学打成一片,老师喜欢,学生拥戴,迅速成为孩子王。事实上可能正好相反,杨坚同学刚进太学时,绝对是个异类。你想想,别人都是公子哥,京城四少,西环十三郎什么的,杨坚是个和尚。别人聊天,聊聊什么酒好喝,哪家衣服做的不错,哪家车装的好,这些杨坚都听不懂,杨坚只会背佛经。贵族公子哥们在一起喝酒吃肉时,杨坚只吃斋菜;人家插科打诨、泡吧、逛夜店的时候,杨坚都在打坐。

  用一个词形容杨坚刚进太学的状态非常合适:不合群。
  无心插柳柳成荫。虽然杨坚同学不太合群,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杨坚同学很受尊重,一部分原因是杨坚同学有点略显忧郁的气质,更重要的是南北朝上层社会都信佛。杨坚的成熟稳重、身上那种无欲则刚的气质让同学们对杨坚肃然起敬。《隋书·高祖本纪》上记载:就算关系不错的同学,都不敢轻易跟杨坚开玩笑。

  虽然杨坚同学不像其他公子哥那样的瞎闹,但是杨坚同学的成绩也确实不怎么地,估计是打坐打多了,而且打着打着睡着了。成年后的杨坚跟人聊天,别人引用个典故骂他,他愣是听不懂,可见这学习水平实在不敢恭维,也就是个半文盲。不过这也不能全怪杨坚,当时三国鼎立,边境冲突不断,年年打仗。这帮学生呢,他们的爸都是李刚2.0甚至3.0版本,家里不是军区司令,就是皇上他二大爷家的孩子,这些人就是在家坐着都能当官。

  上太学?谁会当真。
  西魏的太学先天畸形,时间又短,杨坚觉得一年的太学生活还不如智仙师父教的东西多。杨坚同学最大的收获是有了一帮同学,关系好不好另外再说。至少能在用到的时候,讲讲那些年的同学友谊,攀攀老同学的关系。
  现代社会,想成功,在你爸不是李刚,你们村也不拆迁的情况下,只能通过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靠别人的肯定来积攒自己的人脉,才有戏。过去也一样,能力和人脉缺一不可,这些贵胄子弟就是杨坚自己的人脉,杨坚这一年太学先把人脉关系压瓷实了。等这帮二代们登上历史舞台的时候,带给杨坚的好处是他没有想到的。

  初入仕途
  一年的太学生涯,走过场一样,学分修没修完,杨坚同学都算正式毕业了。
  平常的官二代毕业之后就是花天酒地,遛狗飙车,欺负欺负老百姓,当个招人骂的衙内,像杨坚这样的高层二代,根本没那空。
  忙什么?
  忙着升官,啥也不干,坐在家里都能升官。
  14岁的杨坚被首都市长薛善看上,辟为功曹,虽然相当于这个市长助理的职务,对于杨坚这样的高干子弟来说其实没什么大意思,但却是杨坚仕途生涯的“第一次”。由于杨坚他爹杨忠过于生猛,杨坚受荫职自此一发不可收拾。15岁,散骑常侍,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封爵成纪县公。16岁,晋升骠骑大将军,加开府。虽然这些都是虚职,但是想想十四岁就开始做官,16岁就有了大将军这么威风的名号,我16岁的时候还在考虑报哪所高中呢,真是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