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读
|
杂谈
|
舞文
|
鬼话
|
情感
|
同行
|
奇幻
|
商道
|
军事
|
历史
|
全集
|
全部
|
排行榜
|
精品推荐
老刘读道德经
作者:
hz_lj9999
日期:2018-04-11 09:35:19
老刘读道德经
道德经,又称老子。关于其作者,成书年代,历来又多种说法。不过,在楼主和一般人理解当中,毕竟有过孔子问道于老子的说法,因此,本帖就假定为成书为春秋年代,当然,肯定经过战国时代若干学者的编订,所以有万乘之王,取天下之语。
老子的版本很多,现在最早的古本是1973年12月从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两种帛书版本,分别称为甲本和乙本。甲本和乙本和道德经现在的通行本在篇章字句有着明显得差异。具体各种资料可以参考白话老子一书,作者周生春,三秦出版社,1990年10月第一版。
本帖所引用的道德经一文,均以白话老子为版本,毕竟楼主不是什么古文专家,古史学者。楼主只是谈谈个人体会而已。
道德经一书,文约意丰,深奥难懂,楼主说的不对,希望各位指正。
读书,先窥其总纲。那么道德经的总纲是是什么呢?
楼主在揭开水浒最大的两个谜团的帖子中讲了水浒,西游,三国。在讲三国的时候,楼主在剖析诸葛亮和司马懿一文中,就提出春秋战国以来,就人性的本质的界定,是各家学说的基础。
人作为自然生物和社会生物,其身上天然就带着公私两种属性。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就说的很清楚了。当然,私心多半容易演化为恶,公心多是容易演化为善。又一说,真善美。从真到善再到美,是不同的演变层次。所以,真就是正视我们自己。何为真呢?
真大概就是私在公先吧,但不因私废公。如果我们领会了这点,也就对道德经的理解开了一个头,有了最基本的基础。道篇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不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从无私最后结果是有私,显然着重点是有私。当然,还有蕴含其中的辩证法。
其实道德经一书,我们看到的都是个人追求长生,国家追求长远统治的道理。这些是有私吗?可以说,当然是,作为一个自然生物,追求长生是动物的本能,作为一个国家而言,追求长远的统治是每个统治阶级的本能。但是,这些有私能通过私欲的泛滥来达到吗?显然不行啊。个人纵欲,又怎能长生呢?国家统治阶级穷奢极欲,统治又怎么会稳固呢?所以说,人性为私,但必须制约私,道德经的辩证法,就真正的体现出来了。
日期:2018-04-11 12:15:32
我们都说是三观一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道德经的三观,我们大概有点清楚了,那么道德经的方法论呢?道德经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按楼主的理解,自然就是我们常说的天地宇宙,当然,从狭隘处理解,我们也可以说是我们地球的生物圈,道理都是相同的。我们都知道,生物圈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一个自然健康的生态系统,也是经过长期的演变,配合现有的环境,比如阳关水大气温度等等,最后形成了这么一个和谐的系统。 如果从食物链来理解,也就是一个和谐的金字塔系统。
理解这个方法论,关键是个法字。法可以做学习,效法解释,有了这个法字,至少我们明白了人道,地(环境,地理),天道,道,自然都不是一个层面的东西,懂了这个,我们自然就明白天之道,损有余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补有余的道理。但是呢,最难做到的也是这个法字。
人法地,按照现在的话来说,有地理决定论,地缘政治等等来注解的,什么意思呢?有什么的环境地理,就有什么样的人民,文化乃至文明吧。所谓游牧民族,农耕民族,航海民族等等,不就是跟地理有关系吗?三国说了,南人驾船,北人乘马,就是这个道理。近现代的地缘政治,也是从地理,位置等角度阐述政治斗争的。
天道和人道,是道德经明确提出来的两个不同的表现形式,这个其实也可以从天之道: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增原理)和人之道:马太效应(20/80法则)来理解。具体的,楼主就不展开了,有兴趣的可以自行百度。
无论什么方法,道德经最终的目的都是要实现长生,和长久的统治。
日期:2018-04-11 13:05:19
要讲长生,和长久的统治,不能不说到主要的因素:人。
在道德经中,把人主要分为圣人,和民,百姓两个群体。这里的圣人,大概就是指领悟天道的得道之士,善为道者,能够控制自己的私欲,懂得治理国家的道理。民,百姓,则是还是以遵循人之道的群体构成,以个人的成功为主。
当然,还有分上士,中士,和下士的:上士闻道,勤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这里的下士,就和民,百姓对道的理解就是一样了。
如果我们从三观,方法论,人这些个角度,在加上辩证法,其实理解道德经也不是那么难的。下面还是按照白话老子的顺序,道篇在先,德篇在后,道篇三十七,德篇四十四来读。
日期:2018-04-11 13:42:23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第三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摐,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適周,将问礼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於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脩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彊为我著书。」於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盖老子百有六十馀岁,或言二百馀岁,以其脩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後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於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於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为什么老子学说和儒家学说不兼容呢?
日期:2018-04-11 17:42:20
道篇第一(1)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常名也。无名,天地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读经:大家可能已经发现,断句,文字可能和通行本有差异。楼主再次说明,这个版本是白话老子一书的版本,作者周生春。他是根据甲本,乙本以及王本(王弼注本),河上公注本,傅奕注本,严遵注本来最终确定文本的。楼主以为他的文本是比较不错的。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道,是可以认识并解读的,但他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句话的解读,可能就和大多数人不同了。不过,道,按照道德经的说法,那是有不同层次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从这句话就可以看出,人地天道自然都有不同的道,他们之间是学习效法的关系。所以,道不是永恒不变的,这个对非恒道也的解释从逻辑上是说的通的。
名,可名也,非常名也:道的变化形态,可以说明,理解,但他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这两句话,其实和道德经的辩证法也是一脉相通的。
无名,天地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无,是万物的开端,有,是万物的起源。
开端和起源有不同吗?我们不说奇点,宇宙大爆炸之类的,我们可以拿蛋和鸡来比喻,第一个蛋,因为你不知道孵出的是什么,所以可以看做无名,孵出了第一个鸡,我们可以命名为鸡,这个鸡就可以看做是有名。所以第一个蛋是鸡的开端,第一个鸡是后续所有的鸡的起源。第一个蛋怎么来的?楼主也不知道。这个问题就是牛顿的第一推动之类的问题。
日期:2018-04-11 17:45:14
道篇第一(1)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读经:大家可能已经发现,断句,文字可能和通行本有差异。楼主再次说明,这个版本是白话老子一书的版本,作者周生春。他是根据甲本,乙本以及王本(王弼注本),河上公注本,傅奕注本,严遵注本来最终确定文本的。楼主以为他的文本是比较不错的。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道,是可以认识并解读的,但他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句话的解读,可能就和大多数人不同了。不过,道,按照道德经的说法,那是有不同层次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从这句话就可以看出,人地天道自然都有不同的道,他们之间是学习效法的关系。所以,道不是永恒不变的,这个对非恒道也的解释从逻辑上是说的通的。
名,可名也,非常名也:道的变化形态,可以说明,理解,但他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这两句话,其实和道德经的辩证法也是一脉相通的。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无,是万物的开端,有,是万物的起源。
开端和起源有不同吗?我们不说奇点,宇宙大爆炸之类的,我们可以拿蛋和鸡来比喻,第一个蛋,因为你不知道孵出的是什么,所以可以看做无名,孵出了第一个鸡,我们可以命名为鸡,这个鸡就可以看做是有名。所以第一个蛋是鸡的开端,第一个鸡是后续所有的鸡的起源。第一个蛋怎么来的?楼主也不知道。这个问题就是牛顿的第一推动之类的问题。
日期:2018-04-12 09:06:11
道篇第一(2)
道德经全文其实是辩证法特色鲜明,逻辑严密的。如果你的理解和上下文对不起来,那么,通常来说,就有问题了。譬如通行本,道可道,非常道,你理解成道是非常玄妙的,不可以叙述和理解的,那么上下文就对不起来了。
因为紧接着的文字就是告诉我们通过什么样的方法认识道,显然,道是可以被认知的啊:。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
这段话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体验道,要从无欲和有欲两个角度来看。无欲,这里应该做无私和天下为公的角度看。有欲,这里应该做个人的利益和成功的的角度看。更引申一步,你也可以看做是知和行的关系。
整本道德经讲了辩证法,贯穿其中还有大量的利益博弈,和利益分析法。既然有利益牵涉,恐怕很多人认识问题就不能持公正的立场了,那么这样看问题,就会带着有色眼镜,显然就会导致我们的认知出了偏差。所以道德经强调,认识道的时候,要恒无欲,这样才能看到其中的道理。
徼,巡行,作变化运动解释。前面说了,道不是一成不变的,没有永恒不变的道。因此,要认识了解道,你就必须参与,上士闻道,勤能行之,那么你的行动必然带了你自己的利益,所以,这个参与和行动必然是有欲的。无欲你就应该像和尚那样独守空门,而不是滚滚红尘中争功名了。所以说,恒有欲也,以观其徼。
知和行,是统一的,就像无欲和有欲,应该是一体。所以道德经接着说,两者同出,异名同谓。
玄而又玄,众妙之门。这个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看起来这些道理很朴实,但其中深奥的东西多了。王阳明讲知行合一,那是洋洋大观,从格物致知到知行合一到致良知,看起来简单,做到的又有几人呢。当然,王阳明先生是综合了儒道两家的思想,致良知就是典型的儒家思想。在老子心中,是不会有纯粹的什么良知这类思想的,老子更强调的是克制我们心中的欲。
楼主也没有更多的东西可讲,录王阳明的四句教做为学习的方向: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日期:2018-04-12 09:52:05
道篇第二(1)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再次申明:道德经文本来自于周生春老师的白话老子一书,其文本的基础是长沙马王堆的帛书甲本和乙本,应该是比较接近道德经原文的。在楼主看来,比通行本要好很多。不过,周生春老师的译文,楼主以为有很多是不很合理的,所以楼主在周生春老师的基础上,重新对译文做了一些自己的改进,加进去了自己的想法。
道篇第二,既讲辩证法,又讲道法自然。
译文:天下都知道美的东西是怎么样的,那么丑陋的东西你就明白了(作为美的对立面);都知道善,那么不善的行为你就了解了。有和无的相生和转换,难和易的相反和相成,长和短的互相比较,高和低下的互相充实(这里说的是人群,,阶级),音乐各种声音的应和,先和后的互相追随,这个是不变的道理。
所以,圣人做事任其自然,(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行事),实行不用言语的教化(以身作则,以身率教),听任万物兴起而不以创始者自居,有所施政(但是按照自然演化的方向)而不强加自己的意志,功成名就了也不自居。因为他不自居,所以功业也不会离他而去。
日期:2018-04-12 10:27:24
道篇第二(2))
道篇第二,从辩证法突然跳到道法自然,这中间的逻辑是什么呢?这个当然就是有为政治和无为政治之间的斗争了。
显然 ,在老子看来,有为政治和无为政治,就像美丑,善和不善等等的对比,老子狠狠的夸奖了一下道法自然的无为政治的好处,其潜台词自然是有为政治是不善的。当然,看起来好像老子不好意思直接批判有为政治,只好拐着弯来批了。这个就是我们感觉上下文似乎有点脱节的道理。
老子颇有点现代社会小政府,大市场的理念,这个和儒家积极入世,积极塑造和改造社会的有为政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里就凸显了人性本恶和人性本善的不同理念了。儒家认为人性本善,人都是可以教育好的,所以我们积极改造社会,可是在道家看来,人性本恶,大多数的民和百姓都是以个人利益为重,除了少数得道的圣人能够压制自己的私欲,这样的社会现实,自然让道家觉得什么改造社会都是扯淡,我们还是顺势而为好了。
按照西游记来说,这就是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的区别,是一人得道还是大家一起得道?呵呵,永远的难题啊。
日期:2018-04-13 08:20:41
道篇第二(3)
老子和孔子思想的分野,应该是由来已久。老子做过周朝图书馆长,孔子阅读了不少上古的典籍,他们应该是各自继承了不同的思想。楼主推测,这个分歧应该是从游牧文明转向农耕文明的时候就产生了。可以这么说,上古游牧文明的时代,应该是老子思想居于统治地位,农耕文明出现后,慢慢成形发展壮大,就需要一种新的思想。毕竟农耕文明比游牧文明复杂的多,从天文历法到土地开垦,种子选育,水利修建乃至工具的改进,国家的税收,都需要把人群组织起来,更多的分工协作使得农耕文明比游牧文明复杂的多。于是孔子的思想就诞生了。楼主也认为就社会动员的力量而言,孔子思想是明显超越老子的。那么,更靠近老子思想的西方,为什么在近代发展出工业文明,超越了我们呢?
这个大概是和相对自由的这种道法自然思想有关,这个老子思想某种程度上契合资本的要求,要求放松监管,让人群自由发展,或许这种自由开放,配合资本的增值本能,催生了工业革命的各种技术发明,究其实质,西方文明比东方文明就强在技术上,要论集体的力量和社会的组织,西方文明比东方文明还是差了一个等级,如果东西方文明在技术上一个等级的话,东方文明压倒西方文明是毫无疑问的,这个就是现在西方文明为什么如此看重知识产权,妄图永久占据技术顶端的原因了。
了解这些,接下来道篇第三就很好理解了。
日期:2018-04-13 08:32:23
道篇第三(1)
不尚贤, 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译文:不推崇有才能的人,这样百姓就不互相竞争了;不看重珍宝财物,(平平淡淡才是真)百姓自然就不会(为了钱财)去偷盗了。不把足以激发贪欲的东西拿出来显耀(这里指的是权力一类东西),百姓自然不会去(为了争权)而破坏现有的次序。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则是,简化百姓的思想(使其头脑空空),填满百姓的肚子,削弱百姓的志向,强壮百姓的体魄,永远使人民没有知识,没有欲望,只要使得他们懂得无须进取和不必有所作为,这样国家和社会就没有治理不好的。
日期:2018-04-13 09:01:28
道篇第三(2)
评论:读了道篇第三,楼主只能说孔子思想其实也是精英思想的一种,可是比之于老子的纯粹精英统治的理论来说,对我们平民百姓而言,孔子还是要好太多了。读了这些,楼主只能感慨两件事情:
1)第一个事情: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这个长夜,不是统治阶级的长夜,而是我们这些百姓的长夜。
2)第二个事情:《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老子思想简直就是西方文明的源头,西方文明把老子思想学了个十足十。我们来看看西方文明的主流做法:
1)不尚贤:崇尚个人主义,每个人的价值都放到无限大。
2)不见可欲:搞资本集团的僭主政治制度,表面上民主选举,实际上是背后的金权在统治。
3)虚其心:布热津斯基在90年代中期的旧金山会议上提出丨奶丨头乐理论,就是对地球的80%他称之为垃圾人口,给予基本的温饱,用游戏娱乐色情占用百姓大量的时间,让他们没有思考的能力,从而不会对现有的统治阶级发生挑战。
4)实其腹:西方发达社会搞的福利保障体制,以欧洲为代表。
当年,老子骑牛出函谷关,西向而去,大概不是传说而已。
日期:2018-04-13 09:17:36
道篇第三(3)
前面楼主说过,道德经中充满了大量的利益博弈,和利益分析。这个道篇第三就是典型的代表。也是讲述长久统治的艺术。
对老子来说,人性本私,人群只有不得道的民,百姓和得道的圣人之分,不做所谓的价值判断,如好恶是非,只有为了利益(长久的统治)和达到某种目的,那么,老子看上去就显得有点冷酷无情了。所谓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当然,老子也不是一贯的冷酷无情,也是有其他的思想作为辅助的。德篇43,就说了:圣人无恒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从这点看,老子还是有点孔子仁者爱人的思想的。老子和孔子其实在反对走极端化方面,都是有共同想法的。儒家讲中庸,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这个就是道德经不但有道篇,也有德篇的道理。
日期:2018-04-13 11:16:19
道篇第四(1)
道沖,而用之弗不盈也。渊呵!似万物之宗。锉其兑,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沖,同盅。
帝:天帝,是世界的创造者和统治者。
译文:大道是空虚形态(如器皿一样中空),运用的时候永远不会溢满。大道非常深远啊,就好像他是万事万物的祖宗和来源。(大道是)被削去锋锐,调和他的光芒,混同于尘垢之中。大道好像隐没不见啊,似有似无但它又存在。我不知道大道是如何而来的,(但大道的存在)是比天帝还要悠久。
日期:2018-04-13 12:27:33
道篇第四(2)
评论:道篇第三说了道家的统治艺术,第四篇就开始说道的形态和特征。其中道在天帝先,可以说是一个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我们都知道,天帝可以说是宗教和神话的产物,是世界创造者和统治者,那么道在帝先,显然老子认为,还有一个客观实在创造了天帝。这个比犹太教的上帝创造了一切就更具高一层了。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目录
下一页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