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读
|
杂谈
|
舞文
|
鬼话
|
情感
|
同行
|
奇幻
|
商道
|
军事
|
历史
|
全集
|
全部
|
排行榜
|
精品推荐
一个文科博士眼中的隋朝
作者:
任平生123
日期:2018-05-21 08:30:47
写在前面的话
说起来,这是我第一次写这么“轻”的文字。最近这些年,我写过各种论文、课题,但都是以逻辑思维驾驭着书面语在写作,很少动用感情和口语。眼前这本读来相对轻松的历史读物,对我而言实是一个挑战。
是的,这是一本通俗历史读物。它讲的是古代中国那个短命却迷人的隋朝。书里的人物、事件和情节均来源于《隋书》、《周书》、《陈书》、《北史》、《南史》、《旧唐书》、《新唐书》,以及、《剑桥中国隋唐史》、岑仲勉的《隋唐史》等权威资料。
它是正史,不是演义。
写历史是有意义的,因为如我一般,喜欢中国历史的人数不胜数。不过,隔着上千年的时光,写正史绝不仅是把文言文译成白话文那么简单。按我的理解,它应该是一场古代情境与现代语言的对接,也就是要把古代的人、事、物装进现代汉语的壳子里。
历史有很多种写法,人们可以循着不同的线索,把同一部历史写成政治史、军事史、经济史、思想史、艺术史、社会史或生态史的样式。就本书来说,它属于前两者,主要关注发生于隋朝的具有历史性意义的政治军事事件。
写历史就要有个历史观。这些年来,除了教科书,我对历史的观察视角深受若干著作的影响,比如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钱穆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王亚南的《中国官僚政治研究》、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和金观涛、刘青峰的《兴盛与危机》等。简单说吧,我认为写历史应避开那些充满神秘色彩的常见路径,只是客观地看待客观的历史,把历史写成自然流淌的河流,而不是人工开凿的运河。
一扯到历史观这个严肃的话题,大家也许开始感到紧张了。不必的,请放松。我只是个讲故事的人。书里边有个人见解,但算不上观点;有大量的材料,但没一段是我发现的;有一点写作路数,但算不上科研方法。所以严格说来,本书跟“研究”毫不搭边。它本质上,就只是一部故事书。
我爱写,您爱看,那就极好。
日期:2018-05-21 08:32:58
您要问我以前写的都是些啥,那我可以分享一段未公开发表的文字:
“生态危机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它不仅已是人们经验可及的事实,而且业已成为多数人所共有的普遍意识。自《寂静的春天》开始,数十年来,从技术层面的考量,到生活理念的反思,人们不断就生态危机叩问着自我的内心。生态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实践。诚然,实践是改造世界的根本力量。当实践处在朴素而缺少检审的观念引导下,甚或不自觉地受欲望和激情支配时,实践会获得巨大的破坏性力量。每一个熟读思想史尤其是哲学史之人,特别是读至思想家着意发挥人的主体性同时确立起人对于自然的优先序列和统治地位的篇章,在不免感到惊异的同时,可曾意识到现实的生态困境与抽象的哲学箴言,包汇万象的生态危机与守持为一的生态观念之间的隐秘关联?”
日期:2018-05-21 08:33:42
引言
在一首著名的词作中,一位伟人曾历数过中国历史上的五位著名帝王: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和成吉思汗(如果他算中国人的话)。多少年来,这几乎已经成为公论,一聊起历史上最雄才大略的君主,中国人首先想到的往往就是这五个人。
不过,也有人不这么看。
美国人迈克尔哈特曾经编排了一个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人排行榜,在上榜的8个中国人中,包含了三位君主:秦始皇、隋文帝和成吉思汗。哈特甚至认为,隋文帝杨坚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皇帝。
按照我们中国人的一般看法,隋文帝能够与另外两人相提并论已是出人意料了,而凌驾于两人之上则有点耸人听闻了。
说起来,排名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最顶尖的几个皇帝,各有千秋,恐怕也难分伯仲。所以,排名不是关键,关键是,哈特的点评意味着杨坚和隋朝很可能要比我们在历史书上认识到的更加非凡。
非凡在哪里?这就是一个很长的故事了,让我们从杨坚还只是一个普通贵族的时候谈起吧。
日期:2018-05-21 08:37:33
第一章 杨震之后
杨坚,汉族,弘农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市)人,小名“那罗延”(意为金刚力士),据说是大名鼎鼎的杨震的十四代孙。
弘农杨氏
之所以是“据说”,是因为有考证说,杨坚家族也许是山东寒族,其弘农杨氏的身份乃是出于伪托。至于其五世祖杨元寿被北魏任命为武川镇司马一事,或许只是宇文泰为笼络部下而精心煲制的心灵鸡汤。
伪托的可能有没有?当然是有的。
古人为了让自家显得有点来头,经常采取的一个办法是冒认某位知名的同姓古人为先祖。例如,李唐王朝便自称是老子(李耳)的后裔。其实,李耳这个浑身透着仙气儿、最后不知去向的神秘老头,连生辰年月都众说纷纭,有没有老婆难说得很,有没有传到隋唐的子孙后代更是难以考证。
至于弘农杨氏,是一个声名赫赫的大家族,自东汉至隋唐,封侯拜相的人出了一茬接一茬,属于天生自带光环的世家郡望。由于大家都姓杨,杨坚家如果真是出身寒微,为了自抬身价,本着“一笔写不出俩杨”的天下一家精神,故意攀附弘农杨氏这支士族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不过,质疑归质疑,几部正史是一致认可杨坚的弘农杨氏身世的,我们姑且承认杨坚是杨震之后吧。
暮夜却金
杨震可是个大人物。东汉名臣,位至三公,品质高洁,刚正不阿,因痛陈时弊,不容于权贵,后遭诬陷,饮鸩而亡,精通欧阳《尚书》,当时的儒生尊称他为“关西孔子”,可谓深孚众望。
他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故事要数“暮夜却金”了。
杨震赴任东莱太守,途中路过昌邑。当时的昌邑长官王密,是杨震以前举荐上去的茂才,俩人是师生关系。座师路过自己辖区了,门生岂有不去拜见的道理?
王密于是去了,不仅去了,还按照官场规矩给老师捎带去了十斤黄金。
十斤黄金不比十斤土豆。虽说都是地里刨出来的,可一个是正常人情往来,另一个却是见不得人的贿金,性质不同,天壤之别。
杨老师一生两袖清风,当然不会收,可是王同学一番好意,也不便直接拒绝,便委婉地说:“我举荐你是因为知道你才德兼备,可你怎么不知道我的为人呢?”(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王同学却没有领会老师话里的意思,以为老师只是谨小慎微不敢收,便给杨老师喂宽心丸:“大晚上的,没人会晓得的。”(暮夜无知者)
杨老师没办法了,说了一句千古流芳的名言,直接把王同学的话怼了回去:“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
王密一听,羞愧难当,就灰溜溜地走了。(由于这个典故寓意深刻,后人多以“四知”为堂号)
有这样一位学问好、官做得大、人品还好的先人,杨坚家应该是感到很自豪的。毕竟在魏晋南北朝以至隋、唐时期,门第对于一个人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用来博取尊重,更可以作为进身之阶。
家族崛起
按杨家的谱系,从杨震的八代孙杨铉开始,到十二代孙杨祯,都是仕途中人,担任着太守、司马、杂号将军之类的中下级官职。也许属于地方实权派,却终究跟显赫不搭边。
直到十三代孙杨忠(杨坚之父)隆重登场,杨家突然开始跻身权力中枢,一跃成为天底下最有权势的二十个家族之一。
世事就是这么难以预料,不知何时祖坟上冒了一缕青烟,家里便出了一个猛人,从此把家族带上富贵繁华的巅峰。
真正的猛人,一个就够。而杨忠,正是这样的猛人。
日期:2018-05-21 08:46:38
第二章 虎父杨忠
按正史记载,杨忠活脱脱一个北朝版的“美髯公”,身高七尺八寸,身形魁梧,弓马娴熟,见识高远,器量不凡,有将帅之才。
用现在的话来说,杨忠的形象应该是一个高大壮硕、满脸络腮胡、武艺高强又成熟稳重的彪形大汉,有身板还有头脑,天生做将军的料儿。
默默无闻
杨忠早期的人生一片空白,既没有上学读书的记录,也没有年少入仕的记载。在崇尚武功的北朝,民风粗犷,没读过书也属正常。杨忠的父亲杨祯只是一个不大不小的武官,也无法为儿子创造早早做官的机会(比如通过恩荫)。
直到18岁,杨忠小伙开始在历史上有了自己的足迹。这年,他离开家乡,来到泰山旅游,反正闲着也是闲着,看看泰山十八盘,领略下祖国的大好风光也是不错的。
也有另一种说法,即杨忠此行不是去观光的,而是为了逃避六镇起义的兵灾流落至泰山的。一个是闲情逸致,一个是落荒逃窜,两种说法中的心境是迥然不同的,不过结果是一样的,那就是18岁的杨忠确确实实到了泰山。
这次泰山之行没有撞上发展事业的奇遇,却有一个极其重大的收获:爱情。
在泰山脚下,他遇见了一位叫吕苦桃的贫苦姑娘。他也许喜欢吕姑娘的质朴纯真,吕姑娘也许喜欢他的男儿英气,俩人很快擦出了爱情的火花,顺利地喜结良缘。在以后的日子里,吕夫人先后为杨忠生下了几个儿女,其中杨坚是他们的长子。
不过,杨忠很快就遇上了麻烦:梁军入侵北魏,进军地点正好是泰山附近。梁军将士可能看着杨忠小伙龙精虎猛,是个搬砖抡锤做苦力的好把式,便把他掳到了江南。梁国看管得很严,浩渺的长江又游不过去,无可奈何之下,杨忠只能被迫客居江南。
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江南很美,可惜终究不是故乡。杨忠始终在等待一个回国的机会,没想到一等就是五年之久。好在他还年轻,就算蹉跎个几年,也不耽误他从军入伍,然后开启一段辉煌的军旅生涯。
翘首以盼的回国机会终于来了。北魏的北海王元灏奉命出使梁国。杨忠不知怎么地,走通了元王爷的门路,跟着王爷回到了魏都洛阳。元王爷觉得小伙子不错,是个有为青年,还热心地帮他获得了直阁将军的职位,杨忠正式踏上了仕途。
日期:2018-05-21 08:53:47
人见人爱
以元灏为起点,在未来几十年中,杨忠接连在不同的一流实权人物手下为将,直到他自己成长为一流的实权人物为止。
元灏败亡后,太尉尔朱度律将他召为帐下统军;大将军尔朱兆兵发洛阳,杨忠参与其事,被封为昌县伯、都督;追随大将军独孤信进攻梁朝,拿下溠戍、南阳两地;高欢举兵作乱时,独孤信带着杨忠,跟从北魏孝武帝元修进入关中,因从龙之功,杨忠进爵为侯。
北魏分裂成东魏和西魏时,杨忠身属西魏。他跟着独孤信攻下了被东魏荆州刺史辛纂所占据的穰城。守了半年,东魏集结了大军前来复仇。独孤信一看,敌众我寡,实在打不过,好汉不吃眼前亏,赶紧跑路吧,便带着杨忠投奔了梁朝。梁武帝萧衍认为杨忠是个奇才,封他为文德主帅、关外侯。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故国还是要回去的。
杨忠回归西魏后,权臣宇文泰很喜欢他,将他留在账下。俩人出去打猎,五大三粗的杨忠显露了一手神力,赤手空拳,只三两下便干掉了一头猛兽,让宇文泰赞赏不已。这场景就像现代篮球场上,某男生骑着对方防守球员来了一记势大力沉的灌篮,瞬间俘获了在旁观战的班花小姐的芳心。
居然比猛兽还猛,杨忠真可谓猛男中的猛男了。
后来,独孤信在权力斗争中落败,被权臣宇文护逼迫自尽。杨忠作为独孤信的老部下、好哥们兼亲家公,竟然未受牵连。宇文护虽然不怎么喜欢他,却也不怎么讨厌他,依旧委以重任,在他生病时还亲临家中探望。
至于看宇文护极不顺眼的北周皇帝宇文邕,更是十分器重杨忠,一度要任命他为三公之一的太傅。
也就是说,杨忠历经北魏、西魏、北周三个时代,跟不同的实权人物混过,却几乎总是能够得到这些人的赏识和重用,甚至避难到梁国,梁武帝都对他另眼相看,礼遇有加。
接连遇见好老板很难,被每一个好老板看好更是难上加难。由此可见杨忠这人很不简单,他似乎有一种天然地会被身边人所喜欢的神奇能力。
虽然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可古人今人都是人,是人也就那么些事儿。我们可以揣测一下,这种所谓神奇的能力,其实也很简单,就是会搞人际关系。
在管理学中,人际关系能力属于三种基本管理能力之一,而且对于高、中、低层管理者来说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它绝不是取巧之道,而是一种硬实力。
对于杨忠来说,会来事儿,能宽容别人,不得罪人,只管做好分内工作,不参与争权夺利这种走钢丝般的危险活动,使得他不论在哪朝,在哪地,任何职,都能得到上级领导的青睐,几十年里都是各路英豪眼里的香饽饽。
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神奇的能力还明显地遗传给了他儿子杨坚(这点很重要),成为杨坚走上最高权力宝座的核心资产。
日期:2018-05-21 09:07:58
战功赫赫
杨忠之所以招人喜欢,除了会搞关系,还因为有着实打实的本领,是一名能征惯战的将军。
曾在晋西北闹翻天的李团长这样点评过他钟爱的部下:“你小子有两个优点,一个是打仗不含糊,另外一个就是执行命令。”简单说,好的部将要具备两点素质:一是听话,二是能打。
这两点杨忠身上都有。
听话就不用多说了,跟着独孤信、宇文泰这些牛人,他们指哪,杨忠就打哪,说砍谁,就砍谁,绝无二话。
说到能打,杨忠的高光时刻就多了,屡屡有代表作问世。
在几位强悍的领导带领下,杨忠参与了大大小小的战役,在沙苑之战大破东魏,在河桥之战中孤军守桥,击败稽胡,解玉壁之围,大败梁朝,接应降臣司马消难,讨伐北齐。
特别是邙山之战,宇文泰指挥失误,西魏军大败,杨忠率先冲锋陷阵,勇猛无敌,直奔东魏军中大杀一通,成为此战少有的亮点。
英勇无畏,敢打敢拼,这种能打的人不在少数。难能可贵的是,杨忠虽然没进过军校或讲武堂,却非常有战术头脑,这使得他在一众能打的人里头,又算是很会打的。能打且会打,可谓超级能打。
公元549年,汉水之畔,杨忠采用“变换旗帜、交替前进”(易旗递进)的障眼法,硬是把手里仅有的两千骑兵摆出了三万大军的既视感,以小小本钱营造出了浩浩荡荡的气场,以致于刚归附西魏却仍怀有贰心的梁国雍州刺史、岳阳王萧詧一看,顿时怂了,哆哆嗦嗦地当即表态彻底归顺。
公元550年,杨忠部队围攻安陆时(对梁国作战),内有守军驻扎,外有援军逼近,眼看便要遭遇两面夹击。情势危急,麾下诸将慌了,主张抢在援军到来之前攻下安陆。
杨忠头脑冷静,力排众议,提出四点主张:第一,安陆城短时间内难以攻下;第二,如果攻不下,人家援军又杀到,自己这边将腹背受敌,搞不好会被守军加援军花式吊打;第三,南方人擅长水战,不擅野战,应该趁援军立足未稳,防守懈怠,打他个措手不及;第四,干掉了援军,安陆守军也就没了斗志,将会不战而降。
后来形势的发展和杨忠分析预料的一模一样,大获全胜。其实,杨忠在无意中使用了一种经典战法,叫“围城打援”,也叫“围点打援”。孙膑当年用过,逼得昔日哥们兼仇人庞涓兵败自杀,几大野战军后来也惯用这招,把国军折腾得苦不堪言。
公元558年,杨忠与达奚武率军深入北齐境内五百里,接应齐将司马消难归降北周。按照统战工作的基本套路,自然是新加入的同志们先行撤退到解放区,杨忠和达奚武这些老同志负责掩护和抵挡追兵。
名将达奚武却怯了,因为是深入敌后,丝毫没有群众基础,真打起来心里没底。无奈之下,杨忠只好自带三千骑兵殿后,背水扎营。他吃准了齐军想追击却又不敢拼命的纠结心理,先是让将士们饱餐一顿,养精蓄锐,然后坐等齐军渡河进攻时,果断发起反冲锋,摆出一副“爷要玩命、你们上吧”的架势,结果吓跑了齐军。
达奚武向来骄傲自负,压根就没把谁放眼里过,这次也主动热乎乎地贴了上来,公开对杨忠表示大写的服(达奚武自是天下健儿,今日服矣)。
在以上三场战役(斗)中,杨忠分别使用了疑兵计、围城打援、心理战三计。不怕猛男有肌肉,就怕猛男有头脑,遇上会玩套路的猛男,别人就直接没法玩了。
于是,智勇双全的杨忠战功不断,权力和地位也扶摇直上,做到了柱国大将军、随国公、大司空、开府仪同三司,最辉煌的时候,他做了独当一面、主管十五个州的军区司令员(都督三荆、二襄、二广、南雍、平、信、随、江、二郢、淅十五州诸军事)。
日期:2018-05-21 09:15:00
一不小心成“皇帝”
杨忠做梦也想不到,自己跟着皇帝混了一辈子,竟然有朝一日也会做“皇帝”
。
公元581年,杨坚称帝,追谥他老爹杨忠为武元皇帝,庙号隋 。
这个庙号是有讲究的。
庙号起源于商朝,最初的庙号只有四种:创基立业曰“太”、功高者曰“高”、世代祭祀曰“世”、中兴者曰“中”。
根据这个规则,tai zu的庙号通常是给创立基业的开国之君的,比如汉 刘邦(庙号tai zu,谥号高皇帝,至于“汉高祖”乃是误称)、宋tai zu赵匡胤、明tai zu朱元璋、清tai zu努尔哈赤。
不过,开国之君并不都是庙号tai zu,因为“创基立业”又分两种情况。
一种是,开国之君的某位祖先早就获得了极高的地位和显著的声望,是家族事业兴隆的奠基人,劳苦功高,天下人都知道是啥情况,开国之君不想也不敢无视先祖的功业,因而将其追尊为“tai zu”,曹魏、隋朝、唐朝、元朝的tai zu皇帝都属这种情况。
另一种是,开国之君较近的几代祖上都没什么显赫人物,得天下没有依靠祖上的基业,而主要靠自己白手起家(比如从亭长、和尚混成了皇帝),这样的开国之君死后的庙号便是tai zu,前面说过的西汉、北宋、明朝、清朝的tai zu皇帝属于这种情况。
有了这层知识背景,庙号tai zu的杨忠对于隋朝和杨坚的意义就很明确了。杨坚虽是开国之君,但他死后的庙号是高祖,而把“tai zu”这个光辉无比的庙号给了老父。这意味着,在杨坚眼里,第一个为隋朝创基立业的关键人物不是他本人,而是他老爹(与此极其类似的还有紧随其后的李虎、李渊爷孙俩)。
何种基业?
积数十年之功,杨忠成为了先后统治西魏、北周、隋唐长达几百年之久的关陇贵族集团(八柱国和十二大将军)中的一员,这使得杨坚从一开始便站在了权力金字塔的顶端,自幼便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和声望,年纪轻轻便依靠父勋获得了很高的职位和爵位,结交了一帮占据关键职位的好哥们……
可以说,杨坚能够相对顺利地登上帝位,在很大程度上要感谢他老爹给他打下的坚实基础和铺设的高级舞台。所以,在隋朝建国的路上,第一功当属“隋 ”杨忠。
杨家父子又是相得益彰的。杨坚有一个非凡的父亲,杨忠则有一个非凡的儿子。这个儿子的不同凡响之处,首先在于长相。
日期:2018-05-21 09:19:44
第三章 惊世骇俗的相貌
以现代文明的标准来说,评论一个人的长相是不礼貌的。再说了,脸蛋是爹妈给的,不要也得要,这种让人无可奈何的事,有什么可说道的?
古人却很喜欢点评别人的长相,那时候有发达的相面术,江湖术士讲起这些东西来,简直一套一套的,能把人忽悠得晕乎乎的,然后乖乖地掏铜板,掏完还得一脸恭维地说句谢谢。
所以,按古人的习惯,相貌是可以评说的,我们接下来评说一下杨坚先生的长相,不会构成对杨先生的不敬。更何况,杨先生长得实在是惊世骇俗,对他的一生影响巨大,不说都不行。
出生异兆
公元541年,杨忠的夫人吕苦桃女士在冯翊般若寺生下了一个男孩,也就是杨坚。
据载杨坚出生时,般若寺的院子里充斥着一股子紫气(紫气充庭)。
这可了不得。在古代人眼里,紫气是祥瑞之气,是富贵的征兆。一直到今天,“紫气东来”都还是一句吉祥语,过年时经常被人们写成春联挂在门上。
杨坚出生时既然伴有紫气降临,这就预示着这个小男孩将来是富贵命,已经很富贵了,那就帝王命吧。
作为学过自然科学的现代人,我们一看便知道这是一本正经在扯淡。见惯了古代帝王编排各种出生异兆以便为自己当皇帝寻找神秘依据的套路,我们都知道所谓紫气充庭,不过是一个为结果找原因的神话故事。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目录
下一页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