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轶事第二部:千古女皇

作者: 小六如居士

  日期:2018-07-20 19:23:46
  女皇故乡,是何处?
  武则天是一个奇女子,任何人提到武则天无不想到,中国第一个女皇帝呀!武则天嫁了两个皇帝——唐太宗和唐高宗;生了两个皇帝——唐中宗和唐睿宗。而她,自己也是皇帝!
  中国人介绍自己或者介绍别人都会先说姓名,然后说是哪儿人。我们也先来讨论一下武则天的姓名。有人可能要说我没事找事了,武则天的姓名不就是武则天吗?不是。“则天”二字是武则天的谥号“则天顺圣皇后”中取的,由于后人叫习惯了,就把她叫做“武则天”,为了叙述方便,以后也叫她“武则天”。
  那么武曌呢?《新唐书·武则天本纪》第一句话就是“则天顺圣皇后武氏讳曌”也就是说,武则天就叫武曌么?可以说是,因为武则天晚年给自己取了个名,叫“曌”。意思是日月当空,要像日月一样照耀着天下。所以,武曌只是武则天自己给自己取的名,姑且算是她的名字吧。
  武媚娘是不是呢?贞观十一年,武则天被唐太宗选为才人,赐号“武媚”,换句话说,这算是武则天的小名。
  武则天是哪里人也有争议,有人说是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县)人,这个比较可信,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彠便是文水人,所以武则天也是文水人,就算以后住到别的地方,也可以说是祖籍文水。有人说是利州(今四川)人,利州有一个龙潭,有一个关于武则天的传说。武则天的母亲去利州,经过那片龙潭,突然有一条龙从中跃出,与她交欢。就这样怀上了武则天。当然,帝王出生都伴随传说,这原本不足为奇,关键是龙潭在利州不在文水。

  不受待见的武才人
  武则天小时候袁天罡给她看过相,说她能当皇帝,这是一个神奇的预言(详见第一部《龙飞晋阳》)。
  贞观十一年,十四岁的武则天被唐太宗看中,选为才人。武则天入宫前,对她母亲说:“见天子焉知非福!”好个“见天子焉知非福”,果然有女中豪杰的气魄与胆识。不过武则天并不受待见,选入宫是才人,到唐太宗驾崩一样是才人。
  武则天晚年回忆过一件事,关于武则天训马。那匹马名曰“狮子骢”,神骏异常,也特别难驯服。李世民征战四方,也特别爱马。他叫来后宫诸嫔妃、宫女问问她们有没有办法驯服狮子骢。按理说,古代女子应该是相夫教子,足不出户,做好女红就行吗?正所谓“养在深闺人未识”。但是唐朝不一样,我们知道,唐高祖李渊是胡汉混血儿,骨子里有着北方少数民族的性格,也影响了唐朝的社会风气。唐朝的女子不裹脚,经常能出门参加一些户外活动,比如踏青。唐朝的女子甚至可以骑马,现代出土的陶俑中就有唐朝女子骑马的陶俑,而且唐朝的女子并不是“无才便是德”,唐朝的女子可以改嫁。所以我认为唐朝的女子是相对自由的。

  武则天认为这是个机会,就挺身而出。李世民首先也惊讶,有人有办法驯服?武则天说:“要驯服它,陛下给我三样东西,铁鞭、锤子、匕首。”李世民不理解了,说道:“这些可都不是训马用的。”武则天解释道:“如果用鞭子抽它不行的话就用锤子锤它的头,实在不行就用匕首宰了它!”李世民弗然不悦。

  经过这件事后,武则天很少再受到李世民的宠幸。当初李世民听说武家有女初长成,便选为才人,可能刚开始觉得新鲜,后来军国大事一忙,李世民就不怎么宠幸武则天,特别是还出现了训马事件。
  既然李世民不待见,那就从李治下手。青春有限,武则天入宫十四岁,唐太宗驾崩时武则天已经二十六岁,武则天不是束手待毙的人,她心里清楚,李世民不喜欢她。李世民喜欢长孙皇后!
  不能听天由命!武则天开始把手伸向李治。唐太宗晚年多疾病,又让人炼长生不老药,身体一日不如一日。那么照顾李世民的人自然是太子李治,而武则天就是抓住了这个机会。李治照顾李世民的时候见到武才人,两人一回生二回熟,李治渐渐为武则天的成熟所折服,竟然暗生情愫(见才人武氏而悦之)!
  唐太宗驾崩后,武则天随众在感业寺出家。永徽元年,此时的武则天已经二十七岁,别说是古代,按照现在来讲,二十七岁的女人也算是大龄了。逢李世民周年祭,李治去感业寺烧香,见到武则天,想起以前对她生了情愫,此时自己已经是九重天子,而她已经随众出家,回忆往事不胜唏嘘。武则天当了十二年的才人,好不容易李治对自己有感情,现在李治来了,不能不把握机会,于是武则天不免说一些想煞李治之类的话,武则天泣下,李治见她真情流露,竟然也怆然涕下!李治走后,武则天明白,事情的转机总会来,现在只要等。

  再入宫廷

  机会是有的,王皇后要引武则天入宫。王皇后出身太原王氏,这是唐朝时期的一个显赫的名门望族。大家看各种古装剧的时候可能会听到一些什么婚姻嫁娶门当户对等等之类的话,也可能会看到一些名门望族联姻的桥段。
  所谓名门望族并不是胡编乱造,在唐朝所有的名门望族中以“五姓七望”最为尊贵。“五姓”分别为崔、卢、李、郑、王;而崔氏和李氏又有分支,合起来成为七望,分别是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陇西李氏、赵郡李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这“七望”在当时那是贵族中的贵族。当时有这么一句话,“读书,中举,娶五姓女”。王皇后就出身于太原王氏。
  王皇后要引武则天入宫理由非常简单,排挤萧淑妃。王皇后虽然出身高贵,典雅端庄,有着大家闺秀的一切气质,不过王皇后并不得李治喜欢,而且王皇后没有生子。萧淑妃出身虽然不如王皇后,毕竟也是出身名门,李治当太子时便娶了萧淑妃,而且李治更宠爱萧淑妃,萧淑妃为李治生下一儿二女,这更让萧淑妃得宠,王皇后感觉到危机。
  而正在此时,李治从感业寺回来,宫里传得沸沸扬扬,说皇上竟然和一个尼姑有染,还是先帝的才人!王皇后听到这个消息勃然大怒,这太不像话了!不过转念一想,这何尝不是转机,就让那个尼姑进宫!
  于是王皇后暗中派人让武则天留起头发,准备入宫。王皇后越想越觉得兴奋,有这个人入宫,就可以将那个不可一世的萧淑妃给打压下去了。只是她怎么也想不到,最后她和萧淑妃都败在了武则天手上。

  永徽二年,武则天再度入宫,从最底层干起。武则天从来不是轻易屈服的人,她抓住这次入宫的机会,广结善缘,对皇上尽心侍奉,对皇后尽力讨好,对宫女也是出手大方,将皇上的赏赐全部散出去给宫女。总的来说,皇帝、皇后和宫女对这个新来的评价都不错,这也算是武则天的原始积累吧,在宫里面,与各种人打好关系对以后的发展会有很大的帮助,特别是能从这些人口中得到宫里的情报。武则天再度入宫,结交的各种人,特别是宫女等基层人物确实为她提供了情报。

  由于武则天的到来,萧淑妃确实失宠了,王皇后认为她达到了目的,于是在李治面前说武则天的好话。不过王皇后很快就知道慌了,武则天不仅压倒了萧淑妃,甚至有压倒皇后的势头,为什么呢?武则天被拜为昭仪!而且没多久就成了昭仪(未几大幸,拜为昭仪)!王皇后有失宠之势!
  本来王皇后是想借助武则天来打倒萧淑妃这个竞争对手。王皇后起初没怎么把武则天放在眼里,她认为武则天不过是感业寺的尼姑,还是先帝的才人,出身商户家庭(武士彠曾经为木材商人),按理说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足以与自己抗衡,陛下新鲜劲过后,中心自然会转向皇后。可是王皇后没想到,这个先帝的“武才人”一下子变成了皇上的“武昭仪”!
  武则天成了武昭仪,王皇后和萧淑妃都被冷落了。后宫和战场一样,没有永恒的敌人,也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两个同样失宠的人就联合起来,共同挤兑武则天。王皇后既然行动了,武则天不可能不采取手段,同样也是向李治进谗言,排挤王皇后。
  武则天没有刚入宫那样讨好皇后了,现在我是武昭仪!武则天倾心结交皇后不喜欢的人,而且她刚入宫广结善缘,人都觉得此人不错,于是很多人为她提供王皇后的动向。
  王皇后既然出身名门望族,背后也是有人撑腰的,毕竟皇上要行废立皇后的事,肯定有一大堆人不同意!这一个监视王皇后的一举一动,那一个行为规规矩矩。双方有打持久战的趋势。打拉锯战,王皇后一定不怕,名正言顺的皇后,大家闺秀的性格,只要不犯大错,不可能轻易被废!拉锯战——王皇后占优势。
  武昭仪!来吧!
  皇后暂时失宠,但绝不会让你轻易打败!

  日期:2018-07-21 14:16:17
  第二章 谁扼公主?
  打拉锯战,武则天绝对不是王皇后的对手,武则天也很明白这个,不过能有什么办法扳倒王皇后呢?武则天虽然有情报网,宫女们时不时给武则天汇报,王皇后今天做了什么,可是王皇后做的事虽然无聊,却怎么也没有错误,真是个守规矩的大家闺秀!
  永徽五年(654年),武则天产下一女,李治视为掌上明珠。武则天脑子里有着一个很可怕的想法。也正是这个动机,让武则天成就了千古帝业,当然也背上了骂名!我想我就不卖关子了,大家肯定也想到了,武则天扼杀了小公主,自己的女儿!
  武则天生了个女儿,皇后作为六宫之主,自然会去看望,显示出母仪天下的大度。不过皇后没多大兴趣,她与武昭仪正处于斗争时期,怎么会对武昭仪的女儿有什么好感,没多久就离开了。武则天狠下心来,进入小公主房间,将她活活扼杀!果然成就大业要有非常人的残忍!

  李治工作回来,就要去看这个刚出生不久的女儿。武昭仪见皇上来了,装作欢笑相迎。可是当她揭开小公主的被子一看,不得了!公主已经没了呼吸!武昭仪开始很惊慌,惊慌之余还不忘记问刚才谁来过。宫女们都知道,公主死了,自己难逃干系,刚才来过的人除了武昭仪就是王皇后,小公主是武昭仪的亲生女儿,武昭仪不可能会杀了她,所以呢,宫女们都回答刚才王皇后来过。
  武昭仪痛哭流涕,悲不自胜。皇上李治呢,也是一头雾水,顿时懵圈了,不过马上就怒了,大怒!盛怒之下,自己姓什么都能忘还会去分析小公主怎么死的吗,唐高宗李治大怒道:“后杀吾女!”皇后的地位在李治心目中可以说是一落千丈了,由是有废立之志,但是废立皇后可不是容易的事,最怕的就是大臣不同意。
  其实李治冷静分析一下,王皇后又怎么会杀了小公主呢?不过当时武昭仪和王皇后斗的不可开交,王皇后见到武昭仪的孩子,心生恶念也不是不可能,所以很容易将矛头指向王皇后,武昭仪的嫁祸王皇后可以说是非常成功。
  但是,李治如果仔细想一下,王皇后做事从来都是规规矩矩,怎么可能突然会有杀人的胆子,就算有,王皇后也不会想不到,小公主死了,嫌疑最大的不就是自己吗?
  其实关于小公主如何死的也有不同的记载,有的书上记载小公主属于自然死亡,只不过武则天利用了小公主的死。还有记载是前面提到的武则天扼杀了小公主,个人认为后面一种比较可信。
  废立皇后
  武昭仪成功的诬陷了王皇后,李治就生出了废立的念头,如果皇后连朕的女儿都能杀,怎么母仪天下!李治怕大臣不同意,先去拜访他的舅舅——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是李世民的托孤重臣,又是李治的舅舅,位高权重,连皇上都要让他三分,只要说服了长孙无忌,其他大小官员不愁不同意。于是李治就和武昭仪出发了,去长孙无忌家里。
  李治和长孙无忌把酒言谈,长孙无忌多精明,一看皇上和武昭仪都到自己家里,所谓无事不登三宝殿,皇上一定有事!不过长孙无忌不动声色,继续和李治闲聊。李治喝酒喝到兴处,觉得时候差不多了,该抛出话题了,不过李治先不说废立皇后的事,首先给长孙无忌的儿子封官,封为朝散大夫。这是个从五品官员,绝对不小的官。按照唐朝的官吏制度,五品官员可以说是一个分水岭,五品以下的官员只能自己领到俸禄,不能封妻荫子,而五品以上官员不仅能拿俸禄,还可以封妻荫子。唐太宗曾经下令:五品以上官员穿红色衣服,三品以上官员穿紫色衣服。如今有个成语“大红大紫”,恐怕就是由此而来。长孙无忌更加确定李治有事要帮忙,不然怎会凭空给我好处!别急,李治的好处还没完,李治拖来十车金银珠宝赐给长孙无忌!当然李治知道,长孙无忌家里有钱,这么点金银入不了他的法眼,主要是给他儿子封官!

  好处摆出来之后,李治觉得有底气了,对长孙无忌说:“舅舅,您看皇后没有子嗣,不如……”不用完就知道是什么意思了,长孙无忌猜也猜到了,不过长孙无忌还是不动声色,扯开话题,和李治说别的,这摆明是不同意!只不过没有明说,长孙无忌在政坛混的时候,李治还穿开裆裤呢,怎么可能是这老油条的对手!李治数度想开口说这事,都被长孙无忌给扯开了。
  皇上和武昭仪碰了一鼻子灰,长孙无忌架子在那端着,李治心里很不爽。武昭仪仍然不死心,又让她的母亲杨氏去跟长孙无忌说,长孙无忌仍然不许。礼部尚书许敬宗也去劝说长孙无忌,长孙无忌甚至破口大骂!

  武则天知道现在要长孙无忌低头太难,于是准备继续向王皇后发难。武则天诬陷王皇后和她母亲柳氏在宫中行“厌胜”。所谓“厌胜”,就是一个人偶上写着谁的名字,然后用针去扎,就是诅咒这个人。在宫里,这些事是绝对禁止的!结果呢,皇后的地位又下降了,而且李治下令皇后的母亲不能再入宫。
  那么,所有官员都不会支持武则天吗?也不是。当时有个官员叫李义府,李义府这个人经常脸上笑嘻嘻的但是背后又给人使绊,“笑里藏刀”是对他最好的称呼。时人管他叫“李猫”。李义府得罪了长孙无忌,皇宫是待不下去了,被贬为壁州司马。皇上圣旨还没下来,就有人对他说:“皇上想立武昭仪为皇后,犹豫不决的原因就是宰相班子不同意。如果你能支持武昭仪,定能转祸为福”李义府深以为然,于是上疏请废王皇后立武昭仪。

  李治得到这一封奏折,当真喜不自胜,关键是知道了官员并非都反对武昭仪。李治大喜之下,召见李义府,让他继续在京城任职,不用贬出去了,而且还赐给李义府珠宝一斗!其他官员见有好处,纷纷表示支持武昭仪,其中包括许敬宗、崔义玄、袁公瑜等人。
  李治觉得有底气了,既然有人支持,就可以和宰臣较量一番。于是李治叫来宰相班子四个人,长孙无忌、李勣、于志宁、褚遂良。褚遂良先和大家商议,说道:“如今皇上主意已定,要立武昭仪为皇后,我等要逆皇上的意思,恐怕会召来祸患。长孙太尉是皇上的舅舅,不可使皇上有不敬长辈的罪名;你们都是功臣,也不可使皇上有不敬功臣的罪名。我来说吧,我是一介匹夫。”褚遂良毛遂自荐那再好不过了。

  李勣两头不得罪,叫那三个人给自己请病假,拍拍屁股走人。既然人要逃避,就让他去吧,有我们三个就行。
  李治对长孙无忌说:“皇后没有子嗣,武昭仪有儿子,不如改立武则天为皇后!”中国古代没有子嗣是个非常大的问题,寻常百姓家是如此,更别说是皇后,没有子嗣如何传大唐运势。按照约定,褚遂良先发言了:“皇后出身名门,先帝为陛下所娶,怎么可以说废就废,先帝临崩时,执陛下的手对臣说:‘朕佳儿佳妇,今以付卿。’这都是陛下亲耳听到的,先帝的话犹言在耳,皇后又没有什么过错,怎么可以轻易废了!臣不敢听陛下之命,而违了先帝旨意!”褚遂良有意思,王皇后被诬陷杀了小公主,在宫里玩巫蛊术,还说皇后没什么过错,看来是在装糊涂。李治怎么也没想到,这褚遂良会拿先帝压他,心里老大不高兴,不欢而散。

  第二天又找他们讨论,又是褚遂良发言:“陛下不爱王皇后,要改立皇后,也不一定要立武昭仪,别人不行吗?众所周知,武昭仪曾经侍奉先帝,天下人会怎么想,堂堂皇帝娶了先帝才人,面子往那放。就算百姓不说,万代以后,子孙会怎么想?臣忤逆陛下罪该万死!”褚遂良说就说吧,还说自己死罪,更可恶的是,褚遂良把朝笏往地下一摔!把帽子也摘了下来,扑通跪在李治面前,叩头如捣蒜,知道额头出血,痛心疾首的说:“臣把朝笏还给陛下,愿陛下准许臣回家种田!”

  这太过分了!皇上还没说什么,你就以官位说事,不同意就告老还乡,这不是威胁吗!李治大怒,叫左右把这无礼的人赶出去!
  这个时候后帘中传出来武昭仪的声音:“为什么不把这个人杀了(何不扑杀此獠)!”这可吓坏了众人。讨论废立之事,关系到武昭仪的未来,她在帘后偷听也是情有可原,不过她一出口就是“何不扑杀此獠”,简直是惊世骇俗,这都不像是出自一个女人之口,就算是李世民这等征战四方的人,也不会动不动就“扑杀此獠”!

  长孙无忌赶紧打圆场,说道:“褚遂良是顾命大臣,有罪不可加刑。”
  李治怎么也想不到,要立个皇后这么多人反对,甚至采取威胁的手段,气的吹胡子瞪眼,也拿这一班大臣没办法!经过这两次商议,李治手下的大臣好多都支持长孙无忌,纷纷上疏请李治不要废王皇后。个个都是引经据典,甚至把武昭仪比作是褒姒、妲己;把王皇后比作嫫母、太姒。其中言辞最激进的当属韩瑗和来济。李治看到这些奏章就头疼,一概不理,一概回绝。
  但是立武昭仪为皇后还是有困难,仅仅是李义府等这些人支持怎么能和长孙无忌斗,不过李治又想到一个人,如果他能支持,胜过朝廷至少一半以上的官员,关键是他会支持吗?
  日期:2018-07-21 18:07:03
  第三章 武皇后,臣下不服
  李治想到的这个人是谁呢?便是李勣!李勣,本名徐世勣,字懋功。徐世勣十六岁就跟从瞿让造反,后来降唐,经历了唐高祖、唐太宗两个朝代,现在又在唐高宗李治手下办事,可以说是三朝元老。宰相班子里,长孙无忌、于志宁、褚遂良都反对立武昭仪,只有李勣没有表态,不是病假就是事假,李勣是什么想法呢?
  李治急切想知道!这天,李治召来李勣,开门见山的说:“朕欲立武昭仪为皇后,但是褚遂良固执以为不可,褚遂良是先帝的托孤大臣,如果他坚决不同意,那这件事算不算是没戏了?”李勣回答道:“这事陛下您的家事,问我们干嘛?(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李治听到这句话,兴奋的直想跳起来,李勣一句话有多重的份量?!

  李勣是三朝元老,地位之高可想而知,不仅如此,李勣还能征善战,为大唐立下汗马功劳。唐太宗曾经说过,李勣就是大唐的长城,有了他,大唐都不用修长城了。可见李勣在大唐的地位有多高!唐太宗临崩时,把李勣贬出京城,然后让李治登基后再把他召回来,这样李勣就会支持李治,只要得到李勣的支持,便可让李勣继续掌管军权。李勣这句话的意思很明显,我军方不参与这事,陛下您自己决定。所以李治高兴呀!没有军方的参与,就那几个文人能掀起什么风浪,反过来讲,如果军方也不支持立武昭仪,那么这事就真完了,军方加上文臣共同排挤的话,严重时甚至发动政变换了皇帝都有可能。既然军方不插手,李治就有底气了。因为李勣一句话让李治下定决心立武昭仪,不知唐太宗泉下有知做何感想?

  李治既然下定决心,让许敬宗宣布于朝:“田舍汉多收了十斛麦子尚且有再娶的想法,何况天子富有四海,改立皇后有何不可!还要你们多生异议!”这一席话矛头直指宰相班子里的几个元老重臣,别仗着自己是元老就可以为所欲为,我许敬宗就不信斗不过你们,况且我还有皇上撑腰。
  李治确实支持许敬宗这么说,因为李勣的态度使得朝廷有些官员选择和李勣一样,保持中立。我们做我们的官,陛下爱立谁为皇后关我们什么事。李治就想,这中立的人越多,对我越有利。于是他鼓励许敬宗到处宣扬他的中立理论。得到了皇上的最高指示,许敬宗当然不会怠慢,到处跟人说什么庄稼汉多收了十斛麦子都想着换老婆,咱们皇上富有四海,他要换个皇后我们瞎掺和干嘛,做好自己的事情不就得了。于是,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做沉默的大多数:我们只管做官,不管陛下家事。

  大家是否记得那个把朝笏往地下摔的褚遂良,褚遂良是先帝的托孤大臣,一直都是反对武则天,支持王皇后,由于反对言辞太多激进,甚至威胁皇帝,褚遂良被贬了。连先帝的顾命大臣都能被贬,你们这些反对的官员先看着办!
  永徽六年(655年),十月。李治下诏:“王皇后、萧淑妃谋行鸩毒,废为庶人。”王皇后都给废了,武则天离中宫之主的脚步越来越近。但是要立武则天,还要堵住众人的口实。褚遂良对李治说过,武则天是先帝的才人,立为皇后别人会怎么想;王皇后和萧淑妃都是出身名门,而武则天出身商户家庭,确实比不过她们。褚遂良虽然被贬,但是他说的这些都是值得考虑的问题,立皇后的诏书可得花一番功夫。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