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庭信步话春秋

作者: 钱越2017

  日期:2018-06-20 07:53:53
  前言
  传说当年周文王在渭河之滨访到姜太公时,被要求亲自拉车载他回城。求贤如渴的周文王当即请姜太公上车,二话不说地拉起就走。前行八百步后,周文王体力不支,遂停车歇息。不成想姜太公让周文王为他拉车是在推演周室的气运,周文王拉车八百步,便有了八百年周朝天下。
  传说毕竟是传说,当不得真,但周王朝绵延八百载却是确有其事。
  八百年。相对于人类演进史来说不过是沧海一粟,相对于个人来说却是一段漫长的岁月,而对于五千年中华文明史来说,八百年岁月占据了其中六分之一弱的时光。如此长寿的王朝不要说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就是放眼全球也是极其罕见的。
  由于太过长寿,以至于历代史家在做历史分期时,不得不按照定都不同,将之划分为西周、东周两个朝代,又因一部《春秋》,一部《战国策》将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历史时期。于是八百载周王朝被人为划定为西周、春秋、战国(末期周室已亡,属于秦一统天下的过渡期)三个历史时期。
  不同于西周、东周有平王东迁这一个明确的历史节点做分野,春秋、战国的划分由于没有明确的分野节点,历代对其的划分有多种说法,主要有:
  1、以周王室的王位继承作为节点进行划分,落点在周敬王、周元王之交,即以周敬王末年的前476年作为春秋结束,以前475年作为战国的开始。这是《史记六国年表》的分法——当然太史公时期没有春秋、战国一说,将“春秋”、“战国”两词作为历史时期的首倡者是西汉末年的经学家刘向。
  2、以“三家分晋”所在的前403年为分野,此年为战国的起点,而以前770年—前404年为春秋。这是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的说法。
  3、以前453年韩魏赵三家灭智为标志,进行划分。这是当代史学大家金景芳在其著作《中国古代史分期商榷》所提出的。
  此外还有以《春秋》、《左传》的止笔之年作为分野进行划分的。
  包括春秋、战国在内东周,是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由封建走向帝国的转型期。这里有诸侯争霸、连横合纵,这里有将相交辉、荡气回肠,这里有群星璀璨、百家争鸣。诸国的刀剑争锋,百家的思想碰撞,促使中华民族有同年走向成年,近半的成语、近半的寓言诞生于此。若是将中华民族比做一个人,那春秋、战国就是他人生观、世界观的成型期。
  本书写作时以《春秋》、《左传》两书为纲,以《史记》春秋部分、《国语》、《竹书纪年》为补充,并参阅了《公羊传》、《谷梁传》、《诗经》、《论语》、《管子》以及《清华简系年》。
  因为涉及到春秋最后一个霸主——越王勾践,故在春秋、战国的历史分野上采用《左传》止笔之年进行划分。

  限于本人的阅历和笔力,期间若有叙述不清、用词不当之处,敬请雅正。
  日期:2018-06-20 09:43:06
  引言、烽火戏诸侯
  夏朝末年,有两条龙自天而来,盘踞在夏朝王庭之中,口吐人言对宫廷中的侍者说:“我们是褒国的二位先祖。”
  夏王对此深感恐惧,便占卜询问神灵如何处置。占问杀掉它们,卦象显示不吉利;占问放走它们,显示不吉利;占问留下它们,还是不吉利。无法之下突发奇想占卜请求让龙留下唾液,用匮盒贮藏起来,估计神也闲极无聊,觉得这个主意不错,遂通过卦象告知夏王吉利。于是夏王陈列玉帛,焚香祷告,用简策将占卜结果告诉龙。龙留下唾液后自行飞走了。王宫闹龙事件自此结束,夏王马上将唾液装入匮盒,送到郊外进行隆重的祭祀,而后收藏于宫内。

  装着神龙唾液的匮盒,与传国宝器九鼎一同,由夏及商,又由商到周,经历三个朝代,近千年岁月,却从没人去打开过它。
  周厉王末年,这位好专利、禁民言的荒诞之主,有天穷极无聊看到藏在宫中的这只匮盒,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想打开看看里面装着什么。
  盒子被打开后,悲剧发生了,唾液从匮盒中淌出,流到了王庭之前。厉王发现是这么恶心的东西,马上让侍者清除,但侍者忙活了半天,却怎么也清除不掉。擦不掉,不要紧,“伟大的改革先锋”周厉王自有妙招,他让宫中侍女赤身裸体的高叫呼喝。要说天生之物自有灵性,看到这阵势,唾液化成一只玄鼋,爬进了后宫。后宫之中的一个七八岁小侍女无意中与玄鼋相遇,等到十五、六岁时发现自己怀孕了,并且孕期很长,到周宣王即位之后才生下一个女婴。由于是未婚有孕,害怕之下将女婴抛弃在了荒郊野外。

  周宣王时期,镐京城中流传着一则童谣:“檿弧箕服,实亡周国。”——“卖桑木弓和箕树箭袋的人,即是灭亡周国之人”。宣王听到这则童谣后,心中惊恐,下令:发现有卖桑木弓和箕树箭袋的夫妇,一律格杀勿论。

  有一对卖桑木弓箕树箭袋的夫妇听到消息后,仓皇逃出都城,抄小路逃亡他方。当天晚上,行走在野外的夫妇俩听到一阵婴儿啼哭声,过去一看发现是个女婴,怜悯之下收养了她。处于逃亡状态的夫妇俩带着女婴连家也不敢回,一路逃亡到褒国,将女婴作为礼物献给褒君,以求在褒国安居。
  转眼十几年过去,大周朝换成周宣王的儿子周幽王当家。这幽王是个大顽主,声色犬马样样精通,与善谀好利的虢公石父臭味相投,直把朝政搞得乌烟瘴气。
  褒国国君因言获罪于走幽王,被投入天牢。褒国群臣赶紧献出美女以求宽恕,这其中就有那个弃婴——也就是褒姒,来自褒国的姒姓女子。
  周幽王见褒姒那婀娜多姿的体态,光艳照人的容颜,惊为天人,龙颜大悦,大笔一挥命令牢头释放褒君回国。
  自得了褒姒,周幽王简直神魂颠倒,整日整夜地陪着褒姒骑马打猎、饮酒作乐,过上了“从此君王不早朝”的生活。
  日期:2018-06-20 09:57:59
  引言、烽火戏诸侯 2

  次年,褒姒生了一个儿子——伯服。爱屋及乌,在褒姒的蛊惑下,他废掉原配申后和太子宜臼,立褒姒为后,伯服顺理成章的成为太子。
  这褒姒虽然长得非常漂亮,却是一个不爱笑的冷美人。美人不笑终归是个缺憾。为博美人一笑,周幽王想尽办法,都没有成功,心急之下,头发都快被挠完了。
  为主分忧,向来是佞臣固宠的不二窍门,看到幽王整天摆着愁啊愁的表情,虢公石父不失时机地献上一计:“为防止戎人入侵,先王在城外设有烽火台。与诸侯约定这烽火台平时不用,一但烽火台上点起烽火,就表示京畿遭到外敌入侵,情况危急,需要诸侯起兵前来勤王。您何不点燃烽火,引诸侯统兵前来。诸侯兵至不见敌踪,必然彷徨失措。那场面!那表情!王后必会开怀大笑。”
  且说这天,幽王和褒姒联袂登临靠近烽火台一侧的城楼,传令点燃告警烽火,准备来一场盛大的篝火演出。

  各地诸侯见烽火连天,以为镐京有警,便按照大周紧急事态处置法的规定,纷纷点兵,兼程备道,急冲冲的前来勤王。
  等诸侯们气喘吁吁跑到镐京城外一看,周幽王和褒姒正悠闲的在城门楼子上喝着小酒,听着小曲。别说是敌人,连个敌毛都没有。不禁面面相觑,满脑子问号。
  这时周幽王派人传话说:诸位爱卿,今天只不过不谷想检验一下各国对大周紧急事态处置法落实情况,而举行的一次军事演练而已。诸位落实的都很好,不谷很满意,众卿辛苦了。请回吧!
  一众诸侯心中骂着这败家玩意儿,竟然晃点老子。怨气冲天的诸侯率着来时急急忙忙,去时懒懒散散地大军打道回府了。
  坐在城楼上的褒姒这情况,脸上荡起一缕笑意,这笑容是那么的千娇百媚、美不胜收,看得周幽王只觉得浑身通泰,筋骨酥软。

  为博美人一笑,周幽王又故技重施,多次搞起这种“烽火戏诸侯”的勾当。而诸侯来时慌里慌张,退时尴尬不已,国内事务荒废,被搞得苦不堪言。数次之后,诸侯们看到狼烟心中第一个想到便是那昏君又想调戏老子,老子不伺候了。没人响应,没意思之下周幽王也收手了。
  再说废立事件。申后也不是没有跟脚可以任人拿捏的人物,她娘家申国是一个实力强劲的诸侯国。对于女儿过了质保期,还被强行无理由退货,申侯非常愤怒。
  正好周幽王任用的卿士虢公石父是一个对上阿谀奉承,对下蛮横无理的角色,搞得民怨四起。申侯便带着小弟——鄫国联合西方的犬戎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共同进攻镐京。
  眼看情况危急,周幽王急忙下令点燃烽火,向各地诸侯示警,召唤他们前来救驾。但各路诸侯以为又是“狼来了”

  的玩笑,没有人带兵前来勤王。烽火照映下的王师被迫孤军迎战,结果大败。幽王带着褒姒、伯服以及王室珍宝在郑桓公的保护下仓皇东逃。王师残军在骊山之下被申戎联军击溃,幽王和伯服被杀,褒姒和珍宝都被犬戎掠走。
  西周亡!
  日期:2018-06-20 11:40:38
  一、西周往事  1
  追本溯源,是了解历史事件发生、发展、结果之间的内在脉络的最佳手段。在正式开启春秋这段历史前,有必要先对周王朝的历史进行一番简要的追溯。
  按照史籍记载周王朝的血统非常高贵,始祖是上古时代农业专家——后稷。
  按《诗经大雅生民》与《史记周本纪》的说法,后稷的身份非常高贵,来历非凡。他的“父亲”是五帝之一的帝喾高辛氏,母亲则是帝喾的元妃——也即是帝喾的的正室夫人——有邰氏之女姜嫄。
  之所以要在父亲两字上打引号,是因为帝喾只是后稷名义上的父亲,生父另有其人。

  在太史公的笔下,姜嫄这个小妇人比较皮,嫁人之后依旧童心未泯。一次外出游玩时,发现地上有个大脚怪留下的脚印,估计是想比比自己的脚和大脚怪的有多大的悬殊,就脚欠的一脚踩了上去。
  谁知这脚印不知道是哪个缺德鬼设下的陷阱,姜嫄一脚下去就坏菜了。她突然察觉自己腹中有所“感应”,而后便有孕在身了。一年之后,一名男婴自姜嫄腹中降生。
  生了个与自家老公没有任何关系的孩子,姜嫄自是被吓得不轻,便想把他扔了。
  不成想把他丢到小巷子里,但见路过的牛马都如同遇到了障碍般的避道而走,不敢践踏;又狠下心想把他往老林子里一扔了事,结果事不凑巧,当天这林子里有一大堆人在劳作,只得抱着孩子怎么来怎么  去时见到路边的水渠结有厚冰,当下便把怀中婴儿置于冰上,打算做成真人冰雕,不成想神迹再次发生,居然有飞禽主动落下来用羽翼呵护这个婴儿,给他温暖。
  历经三次弃婴失败,先后两次见证奇迹的姜嫄觉得这小子天赋异禀,将来必成气候,遂放弃再次弃婴的打算,将他抱回来继续抚养。由于当初打算把他遗弃,所以姜嫄简单除暴地给自己的儿子取名为“弃”。
  与诸多有神迹傍身的后辈一样,弃没有辜负上天的期盼。
  儿时,当其他小伙伴忙活着上山掏鸟蛋、下河摸鱼虾,激情的挥洒着童年时光时,弃却以种麻栽豆为乐,他经手的作物都长势喜人。成年后更是将自己的爱好发扬光大,不仅在农事上是一把好手,还能视土地状况选择适宜的作物进行栽种,出产颇丰,广大农民纷起效仿,将整个部落联盟的农事整治的红红火火,简直是神农再世。

  靠着这个杰出才能,先是被尧帝任命为专事农事的农师,后又被舜帝赐予“后稷”尊号,并将其舅家所在的邰这个地方作为封地封赏与他,周族(或者说周部落)正式诞生。
  先周时期,从始祖后稷到我们耳熟能详的周文王,周的传承谱系为:
  1后稷——2不窋——3鞠——4公刘——5庆节——6皇仆——7差弗——8毁隃——9公非——10高圉——11亚圉——12公叔祖类——13公亶父(太王)——14季历——15文王。
  你没有看错。自五帝时期经夏到商,这一千多年岁月中,周族只经历了15代首领。平均下来每代在位时间长达七八十年,这明显不合常理。
  且按《史记周本纪》的说法,二世祖不窋的末年“夏后氏政衰”,而后稷活跃于“陶唐、虞、夏之际”。也就是说后稷也是位彭祖似得长寿人物。但彭祖毕竟是传说中的人物,作为有血有肉的真人,后稷显然不可能如此长寿,因此三国时期的蜀汉大儒谯周认为“后稷”是官名,不是人名,弃的子孙世为后稷,只是中间失其代数,谱系不可考,勉强算是把后稷长寿的问题给圆了。
  然如此依然问题重重,其二世祖不窋被认为是夏朝初年的人物。按史籍记载,与周人并行的夏朝共传14世17后,商朝共传17世30王,也即是说同时期的夏商两朝差不多已经传承了30世,而周族仅有14世,这可能吗?
  日期:2018-06-20 13:07:40
  一、西周往事 2
  可上述谱系是周王室官方认证的,至于真相究竟如何已无从考证。好在这不影响我们要叙述的故事,所以暂且把它放在一边。
  后稷之后的周人的活动主要有两个:农耕与迁徙。
  农耕是周人的老本行自是不能放弃,而迁徙则始于二世祖不窋。

  不窋末年,夏朝衰弱,朝廷不再重视农业,因此主掌农事的他失去了自己的官职。丢官后,不知是自觉“无颜再见江东父老”还是怎么地,不窋离开后稷的封地邰,跑到戎狄之间搞边疆大开发去了。不过他也不敢荒废祖业,兢兢业业的在新驻地专研、创新手艺,也算没辱没了祖宗。
  等到不窋的孙子公刘在位时,再次带领族群,从戎狄之间跋山涉水,辗转多地,寻觅适宜的居住地,最终定居在关中平原西部的豳地(今陕西彬县附近)。《诗经大雅公刘》对此有详细记载。
  待到第十三世祖公亶父时,周族再次从豳地迁徙到位于岐山之阳的“岐邑”。此后岐阳之地又被称为周原,也就是《封神演义》里所说的西岐。
  对于周人的这次迁移,《史记》、《孟子》、《吕氏春秋》等都记载了一个大同小异的传奇故事:
  公亶父在位时,进一步发扬后稷、公刘的事业,为人品德高尚,周人都很拥戴他。但财帛动人心,生活在周族周边的蛮夷眼红周族的优渥生活,不断的袭扰豳地。公亶父是个和平主义者,不喜欢打打杀杀这一套,于是主动将自己的财物分给他们,以求避免战祸。可这帮蛮夷却蹬鼻子上脸,臭不要脸的想将周人的命根子——土地与民人占为己有。对此豳地之人很愤怒,众志成城的表示要跟这帮蛮夷干到底。

  得到万众一心的拥戴,按理该开打了吧?
  结果公亶父的表现让人大跌眼镜,他说:“大伙立我为君,为得就是想要我带领大家过上好日子。如今狄人因这脚下的土地,眼前的百姓而前来攻打我族。让大伙为我而拿起武器去送命,我实在于心不忍。为避免战祸再起,还是我独自离开的好。至于你们,做谁的臣子不是做呢!”安抚完众人后,公亶父便率领族人悄然离开豳地,一路跋山涉水,迁徙到了岐山脚下。
  豳地之民见古公居然为保障他们的安全而舍弃君位,被感动的不要不要的,纷纷扶老携幼的一路尾随他来到岐山。甚至连其他地方的不少百姓,听说公亶父的仁义后,也纷纷前来投奔。

  但是过犹不及,把公亶父塑造的如此仁义,显然不符合那个时代的历史特征。而诞生于《诗经大雅緜》则隐晦的点出公亶父是受戎狄威迫而不得不背井离乡,举族迁徙到周原。至于各书所载的古公迁岐故事,估计是后世周人为美化自己的先祖而创作的。
  公亶父迁岐是周人历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新领地上有险峻的岐山做屏障,下有水土丰沃的周原做保障,是一块为周人量身定做的风水宝地,周人有此走向兴盛。公亶父也因此成为被周王室追封的第一代王——周太王。
  日期:2018-06-20 14:09:22
  一、西周往事 3

  古公亶父之后的季历又被称为公季、王季。
  《史记周本纪》用“公季脩古公遗道,笃於行义,诸侯顺之。”这短短十五字叙述了季历的一生,也将他塑造成为一介谦谦君子。
  可《竹书纪年》所载的季历却是另外一副面目。
  《竹书纪年》称商王武乙三十五年,季历出兵讨伐“西落鬼戎”,一口气俘虏了20个西落鬼戎的部族首领。
  商王文丁——《史记》、《竹书》作“太丁”,但出土的商代甲骨文卜辞显示应当作“文丁”或“文武丁”——二年,周人再次出兵讨伐“燕京之戎”。不过这次周人没落得任何好处,反而被打得一败涂地。
  战败之后的季历知耻而后勇,一心整军备武。文丁四年,做足准备的周人再次出兵进攻“余无之戎”,再次获胜。“余无之戎”应该是商人的劲敌,季历凭此战功被任命为商朝牧师——此牧师非彼牧师,是商王朝对地方军事首领的一种封号。
  获得商王封赏的季历再接再厉,于文丁七年、十一年,分别征伐并战胜了“始乎之戎”和“翳徒之戎”。
  按《竹书纪年》所述,季历妥妥地是个暴力扩张狂,最终也因此而被文丁所忌惮。
  文丁十一年,周人征伐“翳徒之戎”时,还俘获了对方的三个大夫。季历押着三人兴冲冲的前往商都献捷,结果却就此一去不复返。不是他不想回,而是被文丁囚死于狱中,有家不能回。

  相对于《史记》中那个“以德服人”的季历,笔者更愿意相信《竹书纪年》中的那个“以力服人”的季历。因为这更像一个有血有肉的正常人。
  季历之后,周族的领导人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周文王昌。当然文王这个谥号也是追封的,他继位时,周国还是商王朝下面的一个方国。
  《国语周语上》周内史过论神时提到“周朝兴起时,有凤凰在岐山上鸣叫”。
  《今本竹书纪年》——这是本伪书,《竹书》自西晋太康年间在汲郡出土后,由于其火爆的内容,不容于主流,在传承600余年后,与北宋年间彻底消亡,今本《竹书》是明代突然出现的伪书,虽如此但其内容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也记载文王继位时,有凤凰集聚在岐山之上鸣叫。凤凰与龙、麒麟、龟一起被古人称为四大瑞兽,所以凤凰呈祥是种兆瑞,象征周人将兴。
  这便是象征着周族将要崛起的“凤鸣岐山”传说。
  就在季历死的这年,商王文丁自己的阳寿也到了头。由君臣变对手的这对商周君主就这么前脚赶后脚地先后走了。文丁成帝后,继位的商王是他的儿子帝乙。
  日期:2018-06-20 15:07:50
  一、西周往事 4
  “杀父之仇不共戴天”,父亲被人拘禁而死,身为人子自是不会善罢甘休。《竹书纪年》记载,商王帝乙二年“周人伐商”。
  《竹书》没有叙述这次战争的结果,但从此后周文王鞍前马后的以臣侍商几十年这一结果来看,此次周人伐商显然是被商人教做人了,毕竟实力对比在那摆着。
  这边厢周文王经过这次自不量力之举后,明白商周根本不是一个数量级的选手,于是开始韬光养晦。那边厢帝乙面临着来自其他方向更严重的挑战,不愿在地处偏僻的周人身上徒耗实力,遂“大度”放过了对方。于是商周双方再次恢复和平共处的局面。
  《史记周本纪》对这期间的描述为“西伯曰文王,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归之。伯夷、叔齐在孤竹,闻西伯 善养老,盍往归之。太颠、闳夭、散宜生、鬻子、辛甲大夫之徒皆往归之。”
  概括的说就是周文王重视发展周人的看家本领农耕,秉承古公、公季两代先君的德行,在国内任用贤良、广施仁政。以至于不管是远在孤竹的伯夷、叔齐,还是在商王廷任职的太颠、闳夭、散宜生、鬻子、辛甲等纷纷前来投奔。
  除却内政,周文王在外交上也颇有建树。周文王在位的早年有件对周人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外交大事——与莘国联姻。莘国即是有莘氏,是夏王室的一个支系。夏末时,成汤娶有莘氏之女为夫人。其后作为陪嫁品的有莘氏庖正伊尹辅佐成汤夺得天下,因此有莘氏在商朝也也是地位显赫。
  这位莘国夫人被周人尊称为太姒。《诗经大雅大明》对周文王娶太姒的过程有详细描写。
  当下常有人认为汉族没有自己的史诗,甚至号称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巴比伦、埃及、印度、中国,前三者都有自己民族的史诗,连古希腊都有自己的英雄史诗《荷马史诗》,唯独中国没有,似乎无意中又矮人一等。以至于当上世纪末《黑暗传》在湖北神农架被发现后,让人为之一振,因为中国终于补上了这一短板。
  但这完全还是灯下黑。事实上汉族早就有自己的史诗,且不同于其他史诗,汉族的史诗可以说是活着的史诗,在当下依旧被普罗大众所传唱、所引用,甚至在日常生活中常能得闻其中的一二名言。这便是《诗经》。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