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读
|
杂谈
|
舞文
|
鬼话
|
情感
|
同行
|
奇幻
|
商道
|
军事
|
历史
|
全集
|
全部
|
排行榜
|
精品推荐
大明北伐
作者:
飞翔明2018
日期:2018-07-17 21:46:49
明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唯一一次成功地由南方统一北方的朝代!统率明军进行北伐战争的是大将军徐达。徐达在传统的军事史上竟然没有什么名气,连那些什么吴起、白起、李广之流的名声远远比徐达叫得响亮!原因是什么?当然就是满清刻意的打压了。清朝那部《明史》竟然连朱元璋的北伐檄文都不敢记录,里面有几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让满洲皇帝心有戚戚焉,怎能让它流传后世?徐达也就湮灭于三尺尘埃之中了!徐达是中国第一个(恐怕也是唯一的一个)打败蒙古铁骑军的汉族名将!他在没有与蒙古最后一位名将扩廓帖木儿交锋之时,在他的早年军事生涯中,曾有一次败绩之记录,那是对付陈友谅的猛将赵普胜时,由于种种原因,徐达失败了。除此之外,在与扩廓帖木儿交锋之前徐达没有打败仗的记录了。他与扩廓帖木儿大规模的交锋,有三次,每一次都是大兵团战役,单方投入的兵力都超过十万人。
究竟汉族士兵要怎样才能打赢蒙古骑兵?
这是个难题啊!当年党项人、契丹人和女真人也是马上民族,但照样是蒙古人的手下败仗。特别是女真人,在今天的河北、河南和山东与蒙古人拼杀的惨烈指数是南宋军队无法想象的。托雷指挥那场三峰山雪地战,简直是惊天地泣鬼神!南宋军队守城战以襄阳和钓鱼城为最激烈,但根本不敢与蒙古军进行野战。时间到了1368年,情况不一样了!徐达带领的明军与扩廓帖木儿的蒙古军硬碰硬,究竟是否兵种相克?骑兵就比步兵更胜一筹?第一场:太原之战。在明军还没有称为明军的时候,朱元璋的部队是属于韩林儿龙凤政权的红巾军的。那时候,他的军队怎样克制蒙古军?士兵个子没人家高大,江南也不是养马的好地方,就算成了自己的骑兵,也难以对抗蒙古兵!南宋军队之所以失败,除了政治腐败之外,军队的战斗力也的确不如蒙古兵。下图显示:对付骑兵,只能依靠集体的力量,用方形阵或者圆形阵对付蒙古骑兵的冲锋,士兵的武器一定使用长枪!这些长枪不是一般的长,而是一丈三尺(即四米以上)长的武器,对敌时,同一战线的枪尖一律向外,斜挑对方战马。这些枪头如箭簇般挡着战马的前进,能有效阻挡敌军骑兵的冲杀。但是,这种战术仍然不能取胜,因为蒙古骑兵并不只是冲锋过来的,他们最厉害的是弓箭骑兵!成吉思汗的胜利就是靠他的弓箭骑兵!汉族步兵由于手持长枪,无法兼顾对方的箭雨,如果遇到敌军人数更多时,汉军全军覆没的可能性极高!故此,朱元璋很早就强调多兵种联合作战,而且狠抓军事情报工作,实行集中优势兵力消灭敌方有生力量的打法。在对付陈友谅的鄱阳湖之战后,朱元璋的军队已经很少打败仗了(除了极个别的局部战斗)。原因之一就是他动用足够多的兵力,碾压对方。比如对付张士诚,他用二十万人马!近十员大将把平江(今苏州)围个铁桶般,日夜攻打,耗时九个月,搞掂!徐达与扩廓帖木儿的太原之战,是否如此呢?
太原之战。先讲战果:明军胜。元军败,投降4万人,战马4万匹尽为明军所有。太原被明军夺取。徐达第一次大规模与蒙古骑兵交战,就取得如此胜利,可以说,自北宋以来,汉人军队从未从游牧民族手中取得如此辉煌胜利的。俘获的战马与士兵是同样的数目,说明对方都是骑兵!这个战果是如何取得的?首先,是战略的胜利。明军攻陷元朝都城大都,元顺帝逃到上都。马上下诏命太原的扩廓帖木儿收复故都。扩廓帖木儿躲在山西,面对明军秋风扫落叶的攻势,一直没有出兵抵御。除了之前他与元朝太子有矛盾(太子想依靠扩廓帖木儿赶老爹元顺帝下台,扩廓帖木儿不答应,于是结怨),他还感受到明军所向披靡的军事压力,不敢轻举妄动。这次领命收复大都,他也采用一种战略:不与冲来山西的明军迎头相碰,而是领兵出山西北部的雁门关,绕道塞外,打算自居庸关突袭大都(今北京)。这是迅速收复大都是作战思路。扩廓帖木儿的确是个将才。之前说过,朱元璋的情报工作是十分了得的,徐达第一时间收到扩廓帖木儿的进攻路线,如果是一般将领,元大都刚刚攻克,扩廓帖木儿大军压境,元大都有可能得而复失,那么当务之急一定是回军援救大都的守军。可是,徐达的战略部署是:加快速度,直取太原!他对部下说:扩廓帖木儿空巢而出,谋取大都,那么他的老巢太原必定空虚,我军无需回师救大都,而是争取时间端他老巢。我军在大都的将军有五个卫军(一个卫有5600人),扩廓帖木儿一时半刻也无法攻破城池。那时,大都不能下,老巢又被我军端掉,他退路也没了!若他匆匆回来,我军就在半路伏击他,敌人必定覆没!他说这叫“批亢捣虚”(比围魏救赵更绝)。为了争取时间,明军的骑兵一路急行,把步兵落在后面。谁知,扩廓帖木儿正是徐达的真正敌手,他的情报工作也做得很好,他的军队还没进入居庸关,他就收到徐达直捣他老巢太原的消息。这还得了?他马上回军抢救太原。这里很有必要说说由居庸关到太原有多远了,地图上直线距离足足超过五百里!实际距离必然超过八百里(山西北部崇山峻岭,道路迂回曲折)。可是,元军竟然几乎与明军同时抵达太原城下!可见元军行军速度无与伦比!这一场面,大出徐达意外,这时,猛将傅友德出列,请缨出击。他说:此时敌军前锋刚到,他们长途急行军,必定劳累,我去给他一个下马威!徐达同意了。傅友德竟然只带着500名骑兵,迎头突击元军前锋万余骑兵!结果,元军措手不及,损失惨重,傅友德斩杀敌兵无数而归!正是有这一次突击,使不久抵达战场的扩廓帖木儿不敢冒然攻击明军。他带来的骑兵足有十万人,也不敢即时开战,毕竟远距离奔跑,人马疲弊,怎敢轻敌?这时,轮到徐达有顾虑了。常遇春说:敌军势大,我军步兵没到,如果这时开战,胜算不大。常遇春的发言给我们几个信号:第一,明军骑兵不多,起码没有元军多。第二,明军作战,通常是多兵种联和作战,各兵种之间取长补短,然后克敌制胜。第三,徐达等人没有预料到扩廓帖木儿竟然神速行军,蒙古军的战斗力不可小觑。常遇春建议:不如今晚趁敌军原来疲惫,来个偷营劫寨!这个建议马上得到徐达的认同。正在这时,上天送大礼来了!居然敌营来人投降!谁?
常遇春说我方步兵没到,仓促接战,胜算不大。难道说明军的步兵比元朝的骑兵还厉害?这里先来说说明军的兵种构成。图一,这种火铳兵厉害吧?朱元璋是元末最先并且大量使用火铳武器的军事家。他刚攻下太平,就有一位名叫焦玉的武器制造专家带着四十杆“火龙神枪”来投靠他。朱元璋马上命徐达亲自试验火龙神枪,结果,徐达扣动扳机,神枪发射火弹,竟然穿透三层战甲!朱元璋大喜,连声说“有此枪,夺取天下没问题”!虽然明清两代五百多年几乎没有资料记载焦玉的事迹,甚至现在我们听起来如同天方夜谭,不可置信。然而,焦玉的专著《火龙神器阵法》留传至今,国内外军事专家十分惊诧,为此书撰写序言的正是刘伯温!另外,张士诚的第一名将吕珍授意他的谋士撰写的《保越录》里,也大量提及并描述他与敌方(朱元璋部队)使用火铳武器。陈友谅率领六十万大军围攻朱元璋的洪都(今南昌),耗时85天,没能攻克。他的军队有一次已经冲入洪都城门,却被里面的邓愈指挥火铳兵一轮枪击,陈友谅的部队死伤无数,只好退出城门。上述种种记载,都表明一个事实:明军已经大量装备了火铳武器。沐英,朱元璋的一个义子,甚至发明出无敌的火铳战法:就是把火铳兵分成三到四个梯队,第一梯队射击,第二梯队瞄准,第三梯队上膛,第四梯队装火药和埋引线。每一个梯队大约250人,总共1000人。四个梯队轮流射击,威力强劲。火铳射程一般是70步(一步为五尺,约1.5米,70步,已经超过100米),对付骑兵杀伤力颇大。虽然明代的神机营在朱棣时代才正式确立,但在建国期间,朱元璋的部队已经大量使用火药武器了,火铳枪就是其中之一。所以,常遇春对他的步兵很是重视(当然,火铳骑兵更是厉害,不过,在明代火铳骑兵恐怕还是个概念兵种,一边骑马,一边装载火药,难度不是一般的大)。在步兵还没有抵达战场时,常遇春提议晚上劫营,真是个好主意!他还说到另外一个问题:天气很冷!其时,正是十二月(农历),隆冬腊月,元军数百里奔驰,又累又饿有冷。我查了一下,准确日期是1369年1月9日,太原地区在这个日子前后一周以内,气温都在零下十度左右,若然明军真的能在这个晚上夜袭元军大营,扩廓帖木儿必定遭殃!故此,徐达首肯常遇春的计策,准备马上执行。偏偏这时,扩廓帖木儿的收下大将豁鼻马派人前来递投降书信!
日期:2018-07-23 15:55:02
2.
扩廓帖木儿(汉名王保保),朱元璋在讨元檄文中说他不知祖宗,忘了自己是汉人的出身,反而为胡虏卖命。虽然几年前有考古成果显示扩廓帖木儿是如假包换的蒙古人,但是明初的资料显示:朱元璋以及他的臣民都喜欢称他为王保保。甚至,有老百姓用“保保来了”吓唬不听话的孩童,而且今天的山西和陕西宁夏长城一带还有“保保城”的遗址,可见当时的中国人都以王保保为汉人出身。为什么要强调王保保的民族来源?原因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朱元璋声称胡虏在中国没有百年之运,中国人应当由中国人来统治,这是赋予这场灭元战争以民族战争的色彩。他在洪武二年(1369年),下令:全国禁用胡语、胡姓、胡服及胡俗。那个被元朝皇帝赐名为扩廓帖木儿的也被改名为“王保保”。也许,真有影响的。何解?王保保被元朝皇帝封为河南王,总督天下军马。这个继承了他的义父察罕贴木儿的王保保没有较为高明的团结手段,早在察罕帖木儿时,这支依靠镇压韩林儿红巾军起家的“义军”与山西的另一支元军争夺地盘。那是元顺帝其中一个皇后的老爹孛罗帖木儿掌握的部队。于是乎,两个“帖木儿”挣到你死我活,察罕帖木儿被民变军暗杀,王保保为父报仇后,继续与孛罗帖木儿争战。后者被元顺帝派人刺杀了,王保保则兼并了山西军团,连同他原来的河南兵团,王保保的兵力已经是元朝众路军阀中的翘楚!可是,当朝廷通令全国政府军皆由王保保统率之时,盘踞关中的李思齐和张良弼不鸟他,说王保保是小辈。特别是李思齐,他原来是王保保义父察罕帖木儿的战友,建立军功后,被朝廷委以重任,坐镇关中,他看到王保保这个小辈竟然接管天下兵马,心里自然不服气,拒不听命。王保保发怒,立马领兵去教训李思齐等人。朱元璋的北伐军就在这个时候解放了山东和河南,元顺帝三番五次下诏书命令王保保扫平朱元璋,但是王保保就是不听令,他要关中的反对声音臣服于他,后来,只是派自己的弟弟去阻挡明军,结果被常遇春一战扫平。王保保不敢再战,退回自己的老巢太原。他这些行为引起他自己军中的将领不满,纷纷扯旗反对王保保,王保保只好一个个对付这些异己力量,好不容易搞掂,就出兵收复大都,岂料,还有一员大将反对他!这就是豁鼻马!
豁鼻马,军阶是知院,也就是知枢密院事,无论是中书省还是行中书省的知枢密院事,都是军队里的高级领导。他的名字比较特别,豁鼻马,豁者,裂开也,也许是这位蒙古将军的鼻子有点问题,这就说明这个名字或许是绰号。可是,朱元璋在定远招兵买马时,就吸收了一支盘踞在豁鼻山的首领叫秦把头的民变军。他在和州及太平与元军作战时,元军也有一个将领叫拌住马。可见,豁鼻马不是绰号,豁鼻是当时人们经常使用的词语,而马,则是蒙古语的一个翻译词,极有可能是意译词。豁鼻马为什么要投降明军?由于他其实在此之前就已经和明军交过手,那是徐达指挥的部队打下元大都之后,他领兵前来阻拦,在保定附近与明军遭遇战,明军指挥官是薛显,豁鼻马就败在薛显的手下,后来一再目击元军节节败退,而扩廓帖木儿却仍然搞锅里斗,他竟然萌生了投降明军之心,派人前来接洽投降事宜,并说愿意做内应,带明军夜间偷袭元军大营!徐达十分高兴,这可是千载难逢一举歼灭王保保的好机会!于是,双方确定好夜袭方案,约定劫营时间。使者走后,徐达还做了个预防方案,先派一支敢死队打头阵,预防豁鼻马假投降。他说:即便豁鼻马是坑骗我们,今晚此战也一定打!这时,曾在武昌战役中奋不顾身救了朱元璋的将军郭英出列,他表示愿意带十几名好汉打头阵,率先攻入王保保的大营。常遇春说他领大部队继后。徐达同意,另派数十名战士带战鼓和火炮潜入元军大营的附近埋伏,一旦郭英杀入敌营,他们就擂鼓、放炮。徐达说,这是给王保保知道,我们的军队兵员无法统计!他微笑对大家说:今晚,活捉王保保!
王保保带着部队跑了数百里路,的确是累,可是,他在这个寒冷的晚上竟然没有做好防范措施!虽然他也没有早早睡觉,而是在军帐里看书,前面摆着火盆取暖,两个童子侍候着他。每次看到这里,我就在想:怎么这个扩廓帖木儿如此大意?两军阵前,你匆匆赶来,对方已经磨刀霍霍等着大干一场,你怎么就没有防范对方偷袭呢?是否他认为自己有十万铁骑军,怕个鸟?这可能是真正的原因,可能他也知道明军的步兵并没到达,如此数量少的敌军,犯得着日夜戒备吗?他还没有去睡,也许正在思考着如何与明军决战!有这个细节,我们知道天上在眷顾徐达,而扩廓帖木儿到达还是经验不足,他之前的对手太弱了!徐达,可是明军一等一的高手,何况他还有常遇春从旁协助!
寒冷的冬夜,元军大营绝大部分的士卒都入睡了,剩下的放哨的兵丁则龟缩着,把那些粗糙而肮脏的棉衣或者毛裘包裹着自己,东倒西歪,躲在军帐里面,偶尔出来张望几眼,看看没什么动静,就又躲回帐篷里去。郭英带着十几个敢死战士蹑手蹑脚,避开元军瞭望塔上士卒的巡视,在午夜时分抵达元军大营的南门!那里果真是门户大开,三两个士卒正在等候他们。双方一对暗号,对方正是豁鼻马的手下!于是,郭英等人操起家伙,一个火铳兵向天鸣枪,郭英呐喊一声,领众人扑向最近的军帐,把那些龟缩在被窝的元兵无情而残忍地杀死!与此同时,埋伏在元军大营附近的明军,擂动战鼓,鸣放火炮,常遇春率领万名骑兵如同神兵天降,冲杀入来!一时间,元军大营一片混乱,豁鼻马也带着自己的部属加入屠杀刚刚还是战友的元军!郭英这支敢死队一直向中军扑来他想生擒扩廓帖木儿!元兵做梦也没想到明军会在寒夜劫营,不仅措手不及,连对方有多少人马都不知道,微弱的照明灯笼很快就被投降明军的内应捣灭了,绝大多数军帐都是漆黑一片的,明军不停的火铳、火箭不定向地撞来,突然就要了元兵的小命!王保保正在看书,忽地听到前军大乱,还夹杂着哭喊厮杀声,知道情况不妙,紧急之下,连忙叫人召集各个指挥官,岂料竟然无人前来听命!这时,郭英等人已经冲到中军帐外,王保保不敢再等,穿起长筒军靴就想逃跑,谁知他的军靴是皇帝御赐的高级皮靴,慌乱间穿不下,外面已经杀声震耳,他恨恨地操了句国骂(蒙古语的国骂),只穿了一只军靴,另一只光着脚丫,操着那把蒙古弯刀,乱割开军帐一个口子,跳了出去。一看,天啊,整个大营乱七八糟,到处杀人放火,鼓声震地,炮声隆隆,王保保三魂不见七魄,吃惊不少:怎么徐达这么多军队?他们都杀过来了!慌乱间,他只有一个念头:跑吧!可是,他的蒙古战马还在VIP马棚里供养着,离自己还有好几十步之远,哪里能找到那匹良驱?这时候,他的小书童也跑了出来,把自己的次等劣马牵了出来,王保保叫一声“过来”,他飞身上了那匹劣马,狠命地拍了几下,那马飞奔起来。去哪里?王保保招呼着,他的几名亲兵急急忙忙跟随他狂奔着。幸好这冬夜没什么云,王保保望了望天空,说:“跟我来!”就往北方逃命去了!郭英等人冲入帅帐,找不到王保保,只看见地上留有一个军靴,帐篷也被割开了一个洞,知道王保保跑了!心急之下,只好放火烧了帅帐!常遇春带兵到处杀人,元军大营血流成河,到处哀嚎!王保保的十万铁骑军眨眼七零八落,死伤不计其数!好不容易,郭英碰上常遇春,郭说:王保保跑了!常遇春说:不能让他跑了!他抓住了几个元兵,问明王保保逃跑的方向,就将军队交给郭英,叫他善后,自己带着一千骑兵,马上追击扩廓帖木儿!
日期:2018-07-24 14:16:17
3.
天亮之时,豁鼻马带着一众元军将士随同郭英等人抵达明军大营归降,徐达立即命他攻占太原,豁鼻马义不容辞,立马领兵直指太原,徐达也率军随后而至。留守太原的元兵见外围的救援部队竟然灰飞烟灭,也不再抵抗,献城了事。清查降兵降将,共计士兵4万人,战马4万匹!常遇春一口气追击一百余里,几乎追到忻州,仍然不见扩廓帖木儿踪影,只好回来复命。此战,扩廓帖木儿只带着十八名骑士逃出生天!第一回合:徐达赢!
有人说,此战不能算徐达厉害,因为元军部队有笼里鸡作反,出了个“蒙奸”,扩廓帖木儿防范意识不够,被“将”了一军。
是的,连扩廓帖木儿本人也是不服气的。
可是,接下来,不等他喘过气来,常遇春又统领明军横扫太原以北,扩廓帖木儿立脚不稳,连失忻州和大同两座军事重镇!他只好带着残兵败将转移到陕西北部打游击去了。
此时,洪武皇帝朱元璋指令徐达常遇春解放陕西,这里盘踞的有李思齐和张良弼、张良弼等军阀。就是他们不服扩廓帖木儿的指挥,导致明军北伐如入无人之境!现在,当他们直面徐达明军的攻击时,他们想到了扩廓帖木儿,他们需要他的帮助,于是派人联系扩廓帖木儿,后者的心态在经历了大败之后,对昔日的同僚的看法也改变了,单凭自己的力量,很难与明军一决高下,于是,他同意与关中势力联和对付明军。这一来,战局立即改变。
徐达,还能靠运气取胜么?
第二战:定西之战。
有人认为今天的潼关毫无险要可言,那是因为近现代的交通建设突飞猛进,把昔日的关中要隘的废了武功。地图上,潼关古城才是元末时期的入关处,北部的黄河阻隔了山西的风陵渡口,明军要突破此关,进入关中平原,实属不易。可是,这里的守兵却不是元兵,而是明军!何解?原来,早在1368年上半年,徐达指挥的明军兵团就把河南解放了,扩廓帖木儿的弟弟脱因帖木儿在洛阳附近吃了败仗,元军退出河南战场,徐达随即把战线推至潼关。这是贯彻朱元璋的北伐战略的一个重要据点,就是夺取潼关,把关中的元军关在陕西之内,不让他们出来插手豫州豫鲁晋战场。徐达命冯胜攻克了潼关,并命将军郭兴和于光留守该地,不得让元军出关。这就教人啧啧称奇了,历来潼关都是守卫关中的战略要地,比如安禄山军千辛万苦占领了洛阳,就派兵攻打长安,被潼关守将哥舒翰拦住去路,若不是杨国忠瞎指挥,哥舒翰被迫走投无路而投降了安禄山,估计安禄山很难突破这道天险。也就是说,潼关是用来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关隘,朱元璋偏偏反其道而行之,用潼关阻止关中元军出兵河南!他指令:我军把守住潼关,就是切断了元朝的一条胳膊,大将军(指徐达)夺取了山东,也切断了元朝的另一条胳膊,然后再鼓行北伐,大都垂手可得!
徐达忠实地贯彻了这一战略部署,结果,从1367年十月,到1368年八月,仅仅十个月时间,就把元大都攻克了,作为统治中华帝国的元朝,也就灭亡了。
而当徐达统领军队离开河南,兵锋直指元大都时,郭兴、于光就坐镇潼关,严守此地,关中的李思齐派人前来抢关,结果大败,从此关中兵不敢越雷池半步!等到山西战场之战事结束后,徐达常遇春腾出双手,碾压关中军。
李思齐张良弼等人急忙联系扩廓帖木儿,后者此时已经躲到甘肃去了。虽然他痛恨明军几乎要了他老命,认识到自己要想翻身,一定要与李、张联手,但是,当真正的求助使者来到时,扩廓帖木儿竟然萌生了“卞庄子打虎”的念头:就是先坐山观虎斗,然后把两败俱伤的明军和关中元军都吃掉!那么,他的妙计有无得逞呢?
下图是鄱阳湖入长江之处的石钟山的石刻:忘怀天地。落款:常遇春。据实测所得:每个字体约0.45平方米大小。时间是洪武戊申,即洪武元年(1368年)。其时,鄱阳湖之战早结束五年了,也许常遇春旧地重游,留下此石刻,也可能是后人仰慕这位英雄,临摹他的字迹,刻在当年常英雄大显神威的地方。我们据此可知,常遇春也不是文盲一个!而且,在今天的浙江衢州还留存着常遇春的一首古诗(此诗下一集再发布)!如今来说说徐达常遇春解放陕西地区。他们的军队在山西,与陕西隔着滚滚黄河,当时正是阴历三月,在季节上仍然是春末,黄河还没有进入雨季,而令人恐惧的凌汛期则刚刚结束,此时的秦晋之间的黄河水流平缓而稀少,徐达部队抵达黄河岸边的河中府(现在叫蒲州),他决定渡河!如何过黄河?他的一位部将张良建议架浮桥。能行吗?其余将佐觉得在黄河上架浮桥工程浩大,有人建议造船过河,有人建议采用当地居民常用的羊皮气囊过河。张良说,一年多前,康茂才在陕州建浮桥过河取山西,大家不记得了?那时是盛夏七月,正是黄河雨季,水势浩大,康茂才就是在如此条件下修建了陕州浮桥(今天,在那附近修建了三门峡大坝),明军得以迅速全军过河,直取山西安邑和夏县。为什么康茂才如此了得,是朱元璋时代的桥梁专家?那要追溯十六年前的岁月了!那时候,蕲州人康茂才与另一个叫陈友谅的渔夫之子是一对好朋友,后者不愿意当渔民,努力读书识字,结果洗脚上田,在县衙里做了个低级的公务员,主要负责抄写文书档案之类的工作。康茂才也不愿意做个普通人,听闻政府征兵,准备对付长江南岸那边的土匪山贼,于是把家里的佣人遣散了。他的一个老仆人死活不肯离开,最后康茂才把他介绍给做了公务员的陈友谅,然后带着老母亲过江投军。康茂才在政府军很快就出人头地,打了几场剿匪战,竟然升了职,做了元军的一支“义军”的元帅!这时,那个老仆人竟然回来了。他说:陈公(指陈友谅)说你旧主人做了大官,你回去吧。我要作反去了,你跟着我多数是死路一条!康茂才笑笑,接收了老仆人。不久,康茂才成家了,又不久,集庆路(即南京)军方指令他会同多至元军部队过江进攻盘踞在和州、滁州地区的红寇叛匪。康茂才十分勇猛,与另一个元军元帅陈也先数轮激战,却无法歼灭这帮逆匪。即使集庆派出大将蛮子海牙统领水步二军前来助战,元军依然无法取胜。为何?因为那支匪军正是朱元璋部队!
日期:2018-07-25 15:42:19
4.
康茂才效力于元朝,无法剿灭长江北岸和州的红寇朱元璋部,只好带着部队过江据守太平。朱元璋联络巢湖水寨的民变军,共同组建了水师,在盛夏六月初一日,跨江强夺采石矶。康茂才等元军无法抵挡,采石矶被常遇春占领,继而太平也失守了。康茂才和陈也先只好撤退回集庆。朱元璋部队在集庆周边与元军周旋了大半年,集庆周边许多县城都被朱元璋攻克了,元将陈也先被擒后玩假投降,联合集庆城的守将福寿谋杀了朱元璋的顶头上司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当时是这支反元军名义上的最高领导)与坐第二把交椅的张天佑(郭子兴的妻弟)。但是,在朱元璋组织更为猛烈的攻击时,集庆沦陷,福寿自杀,蛮子海牙逃走,康茂才投降了朱元璋。由于康茂才也是一位水师元帅,朱元璋爱惜这个人才,依靠他和巢湖水师打造了几个长江水域上的水寨,防止东面的张士诚由长江水道袭击自己。其后,又重用康茂才,命他为都水营田使,负责发展农业生产和农田水利建设,结果,三两年之后,康茂才经营的农田大丰收,为朱元璋集团积聚了大量的粮食。朱升所说的“广积粮”政策其实在朱升还没有见到朱元璋时,已经由康茂才着手经营了好几年了!其后,陈友谅大举东下,攻占了朱元璋集团的太平府,随后杀了徐寿辉,自己做了皇帝,跟着直取应天府(集庆)。朱元璋想起康茂才曾是陈友谅的好朋友,于是通过他,派昔日的老仆人向陈友谅假投降,陈友谅深信不疑,结果中了圈套,舍弃自己的水师优势,上岸结营与朱元璋在陆地上决战。结果,陈友谅大败,朱元璋一口气收复了所有失地。康茂才的功劳让他成为朱元璋心目中的又一员大将!1367年,北伐军解放山东后,转战河南,康茂才被派去增援徐达常遇春,当他们打败脱因帖木儿后,占领了洛阳和陕州,脱因帖木儿逃去山西。陕州与山西仅有黄河相隔,这时,康茂才发明“浮桥”:就是把数百只船并排,一直到对岸,船上铺上木板,为了保持船上的木板不被水流冲走,又用铁链紧紧拴着船体和木板。于是,当时是八月,黄河雨季还没有结束,水流依然浩大,康茂才这道浮桥却稳稳当当地连接着黄河两岸!为了让北伐军迅速过河,康茂才还下令修建多座浮桥,数万兵马及军用物资同时过河,其情景颇为壮观。在古代战争史上,用这种方法过黄河的,此为首例!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目录
下一页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