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读
|
杂谈
|
舞文
|
鬼话
|
情感
|
同行
|
奇幻
|
商道
|
军事
|
历史
|
全集
|
全部
|
排行榜
|
精品推荐
三国本义
作者:
天行健1927
日期:2019-02-24 21:24:10
长篇历史小说
三国本义
天行健著
前言
这是我的旧作。2002年5月,由山西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当时此书排印质量很差,而且,错别字连篇,又有许多成段漏排之处,不能卒读。只印了一千册,发行到山西省内各地,并未在国内其它城市市场上发行。迄今为止,与当初的出版社版权合同已过期,考虑到这种完全按照史料写成的三国小说还从来没有过,而这又是广大读者需要读到的,为了普及历史知识、恢复三国历史的本来面貌,笔者不顾92岁高龄,把此书重新进行校订,占据天涯煮酒的一席之地,重新与广大网友见面。如果有出版社打算重出此书,请通过我的电子邮箱联系:045227@163.com
答客问
——代序
盛夏伏案挥汗写作《三国本义》,有友人来访,坐在写字台旁边,好奇地翻阅着那一大叠原稿,然后向我认真地提出了一系列问题,涉及到本书的写作宗旨和特点等等,这也是本书的读者首先需要知道的。因此特将这次主客问答之词追忆整理成文,缀于篇首,就把它作为本书的一篇序言吧!
问:“《三国演义》己经问世600多年,早已脍炙人口、妇孺皆知,你为什么还要写《三国本义》呢?”
答:“《三国演义》内容精彩,情节生动,600多年来颇为读者所喜爱。但它是小说,而不是史学著作。作为一部文艺作品,自有它的不朽的价值,但在普及历史知识方面,它既有不可磨灭的功绩,也有消极的作用,这是我们必须明确认识的。”
问:“《三国演义》普及历史知识的功绩何在?”
答:“中国历史悠久,朝代众多,广大人民群众对于各个朝代的事知道得并不多,甚至对一些朝代的名子也不是太清楚的,惟有三国时期无人不晓,三国时代的主要人物如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周瑜、鲁肃……等几乎是妇孺皆知;三国时代的一些重要故事如火烧战船、刘备招亲、七擒孟获、斩马谡……等等,也一直是脍炙人口的。这主要不是通过历史著作传播的,而主要是通过《三国演义》以及取材于演义的戏曲、评书等渠道传播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各族人民,以及居住在海外的华裔所知道的历史故事,以三国故事为最多,这不能不说是《三国演义》在普及历史知识方面的不可磨灭的功绩。”
问:“那么《三国演义》在普及历史知识方面,又有哪些消极作用呢?”
答:“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谈。一个方面是:作者所描写的故事有的并不真实,或者来源于长期流传的民间传说,或者出于作者的编造。例如:有关赤壁之战的故事,如诸葛亮舌战群儒、蒋干盗书、诸葛亮草船借箭、苦肉计、阚泽献诈降书、庞统献连环计、借东风、华容道关羽放走曹操……等等,都是历史上所没有发生过的事,其它不符合史实之处也很多,那只能算是文艺作品所创造的典型故事,而人们往往把它当做历史事实来看待了,这就在历史知识方面陷入了误区。当然,罗贯中写的是小说,是文艺作品,可以虚构情节,创造典型;但人们往往不能把文学和史学截然分开。这种在普及历史知识方面的客观的消极影响,到目前还是大量存在的。”
问:“你可以举些例子来说明吗?”
答:“例子很多,不胜枚举。例如:现在有些旅游景点,其解说往往是以演义为根据,而不是以历史为根据,就是一个最明显的例子。”
问:“这又有何妨呢?”
答:“我们现在讲提高民族素质,涉及到多方面的内容,提高民族文化素质是其中重要的一项,而掌握正确的历史知识,又是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问:“《三国演义》的第二个消极影响是什么呢?”
答:“是历史观点的陈腐。罗贯中是元末明初人,距离现在600多年了;清初人毛纶、毛宗岗父子修订《三国演义》,距离现在也有300多年了。明、清是封建社会的后期,程、朱理学盛行,在今天看来,罗贯中和毛氏父子的历史观点受程、朱理学的影响很深,有很多陈腐的部分,是需要认真清理的。”
问:“可以具体地谈一谈吗?”
答:“最突出的问题是封建正统观念。在魏、蜀、吴三国中,作者认为刘备、刘禅父子是汉朝皇室的后裔,因而是汉朝政权的合理合法的继承人,把他们看成是正统,而认为曹魏和孙吴政权都是伪政权,在描写中大力美化了蜀汉方面的人物而丑化了魏、吴方面的人物,其中被丑化得最厉害的是曹操。其次,《三国演义》中还有封建迷信观念,无原则的个人恩义观念等等,都是思想糟粕,需要加以清理。当然,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伦理道德观念,不同的意识形态,我们不能苛求古人;但今天要普及正确的历史知识,不能不在历史观点方面有所更新。”
问:“关于本书与(三国演义》的不同之处,我明白了。那么,就请你进一步阐述写作本书的宗旨吧!”
答:“简单地说:本书就是要溯本追源,恢复三国历史的本来面目,普及正确的历史知识,从而为提高民族素质做出一些微末的贡献。”
问:“晋人陈寿的《三国志》是‘正史’,你的书是《三国志》的现代文翻译版吗?”
答:“本书的取材以《三国志》和裴松之的《三国志注》为主,同时也利用了《后汉书》、《后汉纪》、《华阳国志》、《晋书》、《资治通鉴》、《诸葛亮集》、《曹操集》、《曹子建集》以及其它的文集、文选、类书等资料,也参考和吸收了当代史学界的一些研究成果,希望能尽量做到广为采摭,并不是《三国志》一书的简单改写。”
问:“本书的写作特点有哪些?”
答:“可以概括为几个方面:一是知识性,讲述正确的历史知识。二是严谨性,叙述史实实事求是,不虚构情节,不添枝加叶,所谈必有据,无据则不谈,力求保持史实的原貌。读者可以相信,所谈到的都是翔实的历史知识。三是哲理性,对于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多加以评论,或引用旧说,或阐发新义,使读者可以借古鉴今,有所启迪。四是通俗性,文字力求通俗易懂,雅俗共赏。总之,作者写作此书,意在在雅与俗、提高与普及、专业化与大众化、象牙之塔与十字街头之间架起一道能够互相沟通的桥梁。为普及历史知识作出一些尝试,庶几使大雅之士不讥其浅薄,广大群众不觉其艰深。立意如此,能否达到这种境界,则限于作者的学识和笔力,恐怕就不一定作得很完美了。”
时间不早了,客人即将辞去,他最后风趣地,但也是不无担心地说:“旧时王谢堂前燕,真能飞入寻常百姓家吗?”我没有回答,因为对这个问题最有发言权的还是广大的读者。
天行健
于嫩水之滨
日期:2019-02-24 21:38:49
几点说明
(一)三国的年代和本书的叙事范围
从魏文帝黄初元年(公元220)曹丕篡汉建立魏国开始,到晋武帝泰始元年 (公元265)司马炎篡魏建立晋国为止,是三国时代,共45年;这是传统的说法。
但当代史学家多认为:自汉灵帝光和七年 (中平元年、公元184)黄巾大起义爆发以后,东汉政权已经名存实亡,国家分裂,皇帝逐渐沦为权臣的傀儡,这个政权实际上己经不存在了。三国开始的年代,不应以曹丕篡汉为标志,而应以东汉政权实际上的崩溃为标志,因而这个年代尚应提前。而三国究竟应该从哪一年开始,目前史学界的意见还不统一,除了有的仍然沿袭传统的划法以外,大体上还有以下的一些划法:
1、汉灵帝中平二年 (公元185):黄巾大起义后一年,东汉政权事实上已经崩溃。
2、汉献帝永汉元年 (公元189):董卓入京、控制朝政。
3、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关东群雄讨董卓,军阀混战开始。
4、汉献帝建安元年 (公元196):曹操迎献帝定都于许县,挟天子以令诸侯,实际上是魏国政权的开始。
以上的划法虽稍有出人,但最多不过相差11年,都是以事实为根据,而不是以名义上的汉朝皇帝在位与否为根据的。按照这些说法,则三国的时间并不是45年,而是70—80年左右了。事实上,汉末,三国和晋初的历史有着有机的联系,是中国由分裂到统一的整个历史时期,很难截然分开。本书的叙事范围,上溯到汉桓帝延熹九年(公元166)第一次“党锢之祸”,一直讲到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西晋灭吴统一中国为止,共114年,以求始终连贯,首尾分明。
(二)关于古今地名对照
书中涉及许多古代的地名,读者往往想要知道是现在的什么地方。但如果在文后注解,那就显得太繁琐而影响阅读。因此我作了一个《古今地名对照表》附在书后,在这方面有求知欲的读者可以查阅。
(三)关于古文翻译
本书所引用的古文资料,如文章、诗赋、书信、诏书、奏疏、檄文、教令……等等,一般都译成了白话,以便广大的读者容易理解。
(四)书后附有大事年表,以便查阅。
年表是根据史书记载考订而成,许多地方采用了《资治通鉴》的编排意见。年表中著名历史人物的年龄,是根据史书的记载推算出来的;但有些重要人物史书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则只好付之阙如了。
复调西江月
里巷寇魏帝蜀①,妇儒拥刘抑曹。八卦仙衣偃月刀,道是古风旧貌。
官渡云遮雾罩,赤壁火旺烟高。千年往事耐推敲,岂止酒后谈笑。
锦城瓦断垣残,吴官玉殒香消。华夏豪杰卧荒郊,空有骚人凭吊。
梨园②瑕瑜互见,稗官③真伪杂淆。欲求青史真奥妙,为君开篇细表。
①寇魏帝蜀:以蜀为帝王,以魏为贼寇,叛逆,是一种封建正统观念。
②梨园:戏曲。
③稗官:演义小说。
目 录
第一回 袁绍侠胆救“党人”
许勋妙语论英雄
第二回曹操铁腕抑豪势 灵帝苦心敛私财
第三回设神道张角兴兵 受火攻波才殉难
第四回黄巾浴血战两河 凉州聚义震三秦
第五回鞭督邮刘备弃官 治济南曹操明志
第六回刘焉献策立州牧 何进反手斩黄门
第七回袁绍建议引外兵 何进喋血殉内廷
第八回袁绍屠宫灭阉宦 董卓专朝立陈留
第九回 释曹操中牟疏网 讨董卓东土连兵
第一0回董卓胁众迁长安 孙坚兼兵会鲁阳
第一一回袁本初谋立新主 孙文台挺进旧京
第一二回遁西京元凶肆虐 得冀州盟主勃兴
第一三回公孙瓒界桥败阵 太史慈平原搬兵
第一四回董太师万恶果报 蔡中郎一叹遭殃
第一五回李傕攻陷长安城 曹操出任兖州牧
第一六回伯珪矫命斩刘牧 孟德移师失兖州
第一七回曹操中计败濮阳 陶谦遗命让徐州
第一八回劫朝廷祸起西京 争车驾兵连古道
第一九回曹孟德驱逐吕布汉献帝返回旧京
第二0回曹操移驾都许县孙策请兵渡长江
第二一回孙策转战定江东吕布乘隙夺徐州
第二二回吕奉先辕门射戟袁公路淮滨登极
第二三回曹孟德淯水败阵袁公路九江丧师
第二四回祢衡击鼓蔑权臣 曹操撤兵出险道
第二五回曹操水漫下邳城吕布命断白门楼
第二六回祢正平埋骨荒洲公孙瓒焚身高台
第二七回刘备脱身走徐州袁术呕血丧江亭
第二八回华歆拱手让豫章袁绍决计图许都
第二九回曹操徐州驱刘备关羽白马斩颜良
第三0回丧元勋江东易主争霸业官渡鏖兵
第三一回袁绍骄兵败官渡刘备落魄投荆州
第三二回引曹兵袁谭失策殉故主审配全名
第三三回曹操擂鼓战南皮高干倒戈败壶关
第三四回曹操远征观沧海刘备寄居访逸民
第三五回酆玖灵山传秘籍孔明沔上结良缘
第三六回刘玄德隆中访贤诸葛亮草庐对策
第三七回孙仲谋拒送人质曹孟德怒斩神医
第三八回文姬相府救董祀孟德闹市杀孔融
第三九回曹孟德进取襄樊刘豫州败走当阳
第四十回刘备南逃逢鲁肃孔明东游激孙权
第四一回黄公覆大江纵火曹孟德小路逃生
第四二回刘玄德移师略地孙仲谋嫁妹固盟
第四三回借南郡刘备称心图西蜀孙权失意
第四四回求贤士孟德述怀疑盟友马超中计
第四五回法正卖主结刘备赵云截江夺阿斗
第四六回葭萌关庞统出谋濡须口孙权借箭
第四七回曹操挟君建魏国刘备背友得益州
第四八回纵法正孔明束手收伏后曹氏夺宫
第四九回争荆州盟友陈兵战阳平麋鹿闯营
第五0回张文远误纵孙权曹孟德枉杀崔琰
第五一回魏公子争位斗智汉臣僚勤王殉身
第五二回黄忠威震定军山刘备位跻汉中王
第五三回关云长扬威北进吕子明诈病东归
第五四回徐晃力战救危城吕蒙潜师取重镇
第五五回关云长败走麦城曹孟德病逝雒阳
第五六回繁阳亭曹丕篡位武担山刘备登极
第五七回刘备衔恨伐吴国孙权忍辱事魏君
第五八回陆逊火烧连营寨刘备遁守白帝城
第五九回拒任子南北交战通信使东西续盟
第六0回曹子建洛水作赋刘玄德永安托孤
第六一回孔明刀笔斥魏臣邓芝利口动吴君
第六二回魏文帝征吴无计武乡侯治蜀有方
第六三回廖立放言徙北郡孔明麾师定南疆
第六四回诸葛恪名噪江左魏文帝命丧东都
第六五回孟子度谋画西归诸葛亮筹措北伐
第六六回孔明情寄《出师表》孟达痛失上庸城
第六七回孔明挥泪斩马谡周鲂下发赚曹休
第六八回取边郡孔明北征贺帝号陈震东行
第六九回追归师张郃中箭传伪诏李平贬官
第七0回陈思王鱼山埋骨吴大帝辽水折兵
第七一回张子布封门拒君司马懿闭营免战
第七二回孔明命殒五丈原魏延魂飞褒谷口
第七三回蜀相盖棺声名显魏臣动本忧患多
第七四回魏明帝拆迁国宝司马懿平定辽东
第七五回更遗命刘放欺君弄权术曹爽专政
第七六回曹爽沽名败汉中陆逊含冤殁荆州
第七七回访元老李胜中计谒皇陵曹爽丧权
第七八回司马懿诛除异党夏侯霸遁走外邦
第七九回魏太傅计擒王凌吴大帝怒贬孙和
第八0回孙仲谋下葬钟山诸葛恪立功巢湖
第八一回诸葛恪丧身庙堂夏侯玄陈尸市井
第八二回易新君东都惊变讨权臣南疆起兵
第八三回司马昭抗旨夺权姜伯约兴兵败阵
第八四回诸葛诞喋血寿春司马昭树恩淮南
第八五回吴景帝腊日锄奸司马昭雨夜弑主
第八六回司马昭迎立曹奂钟士季突入汉中
第八七回战绵竹葛生殉国困成都后主出降
第八八回魏将功成丧西土蜀主国破羁东都
第八九回夺神器新朝勃兴立昏主故国沉沦
第九0回青盖入洛成笑柄铁锁拦江有忧思
第九一回陆抗临终思御晋羊祜至死念平吴
第九二回小将请缨征河西元戎献策取江南
第九三回杜武库再次请战司马炎六路兴兵
第九四回一片降幡出石城三分天下归晋国
古地名注释
大事年表
日期:2019-02-26 19:52:41
第一回袁绍侠胆救“党人”
许劭妙语论英雄
话说东汉王朝的开国皇帝是光武帝刘秀(公元25-57年在位),出身于南阳豪强地主家庭。在王莽统治的后期,参加了绿林起义军。王莽政权覆灭之后,他篡夺了农民起义的胜利果实,重建汉朝,定都雒阳,历史上把这个王朝称为东汉,也称为后汉。光武帝之后,下传明、章二帝,这三个皇帝的统治时间一共60多年,是东汉国力由恢复到强盛的时期。自和帝(公元88—105年在位)以后,东汉王朝便走向腐朽和衰落:经济衰退、政治黑暗,特别是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并先后发生了两次“党锢之祸”。我们讲三国的历史,溯本追源,必须从东汉末年外戚和宦官的斗争讲起,因为这些事件与政治黑暗、军阀混战的发生以及三国的形成有直接的关系。
什么是外戚?外戚就是皇亲国戚,是后妃的家族成员,也就是皇帝的外祖父、舅父、表兄弟、岳父、内兄、内弟等等。在有作为的、开明的君主的统治之下,这些人往往在朝政中起不了太大的作用;而在昏庸君主的统治时期,他们却是对朝政影响比较大的一批人。什么是宦官?宦官又称寺人、中官、内侍、中涓、太监等等,是在宫廷中任管理职务和服役的一些人。他们在入宫时要把生*器阉割掉,所以人们又称之为 “阉人”、“阉宦”或“刑余之人”。在东汉以前,宦官并不是全用 “刑余之人”,有一些没有被阉割的士人,也可以在宫中作内官;但自东汉以后,为了防止发生 淫乱后宫的情况,便专用“"刑余之人”了。他们是宫廷中的奴才,本来身份非常低贱,但因为他们经常接近皇帝,往往成为皇帝的心腹之人,所以常常有很大的权势。
东汉中期以后,每当皇帝死去,外戚或宦官为了控制朝政,总是要立一个小皇帝,这就形成了外戚或宦官专权的局面。在外戚专权时,当小皇帝长大之后,为了把权力夺回来,往往要依靠宦官的力量除掉外戚,又形成了宦官专权的局面。皇帝主要是依靠宦官,太后则主要是依靠自己的娘家人——外戚,有时也依靠宦官,所以有时是外戚专权,有时又是宦官专权,如此循环不已,便形成了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政治特点。无论是外戚专权或宦官专权,他们都飞扬跋扈、结党营私、上欺天子、下压群僚、贪污腐化、贿赂风行,致使政治非常黑暗,民不聊生,社会矛盾非常尖锐,是东汉政权走向崩溃的一个重要因素。
到了东汉末年桓、灵二帝统治时期,此时距东汉开国已有一百多年,除了外戚和宦官之外,又有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异军突起,便是官僚士大失集团。其中包括在职或下野的官僚士大夫、海内名士、以及他们的子弟太学生。他们议论朝政、品评人物,往往可以左右社会舆论。他们是头脑比较清醒的一些人,眼看外戚、宦官专权把国家搞得一团糟,眼看东汉政权的大厦将倾,不禁忧心忡忡。他们在外戚和宦官两种政治势力的斗争中,更倾向于站在外戚一边反对宦官,而成为外戚的同盟者。这是因为:官僚士大夫多是世家豪族出身,在经济上和社会关系上和外戚集团有着更多的联系,而且在他们的眼中,宦官不过是一些卑贱的“刑余之人”。而恰恰是这些人,竟然挡住了他们的仕进之路;所以便很自然地把斗争的主要矛头对准宦官了。而宦官呢,也把这些官僚士大夫视为眼中之钉,便称他们为“党人”。古人认为“君子不党”,“党人”的涵义是“结党营私之人”,是宦官集团送给士大夫集团的一个恶号。那时的所谓“党人”,和近现代的政党,根本就不是同一的概念。
东汉的第十任皇帝桓帝刘志 (公元146一167在位)是外戚梁冀扶立登位的,登位时年仅15岁,由外戚梁氏在朝中专权。延熹二年 (公元159),桓帝28岁,与宦官单超等人合谋,消灭了梁氏的势力,从此又形成了宦官专权的局面。延熹九年(公元166),宦官的党羽牢脩(xiū)诬告司隶校尉李膺、太仆杜密。御史中丞陈翔、太掾(院,yuàn)①范滂等“与太学生勾结,结党营私,诽谤朝廷”,桓帝在宦官的示意下,下诏在全国拘捕“"党人”,李膺等200余人被扑下狱,与“党人”有联系的太傅陈蕃被罢了官。第二年,由于外戚大将军窦武上表营救,桓帝才下诏将“党人”赦归故里,“禁锢终身”。这里所说的“禁锢”,并不是囚禁的意思,而是指禁锢他们的仕进之路,终生不许做官,相当于今天所说的“开除公职,永不录用”的处分,这就是东汉晚期历史上的第一次“党锢之祸”。
且说这大将军窦武,乃是桓帝的岳父,他的长女窦妙是桓帝的皇后。窦武学识渊博,洁身自爱,嫉恶如仇,是外戚中少有的正派人物,好结交海内名士,和太学诸生往来频繁。就在发生“党锢之祸”这年的12月,桓帝死去了,没有儿子,窦武便和女儿窦皇后商定,派人到河间把解渎亭侯刘宏迎来,给桓帝和窦皇后过继为嗣子,扶立他即了皇位,就是灵帝。灵帝即位时只有12岁,窦皇后被册立为皇太后,临朝称制,窦武以大将军的身份辅政,起用被禁锢的“党人”李膺、陈蕃等共参政事,一时颇有一番正气上升,邪气下降的势头,朝野上下人心为之振奋。不料窦武和陈蕃等人密谋铲除宦官,事机不密,宦官曹节、王甫、朱瑀等人反而先下了手,利用南军进攻窦武,窦武失败自杀,陈蕃也被杀害,二人的门生故吏以及公卿以下曾经为他二人所举荐之人,都被免官禁锢。宦官的权势又大大地膨胀起来,又形成了宦官专权的局面。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目录
下一页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