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家长歌

作者: 我非扶苏

  日期:2019-01-29 10:45:06
  第一部:光耀八方  前言
  顾名思义,我要讲的就是关于汉的一切:汉字、汉文化、汉民族和汉家精神。
  毫无疑问的的是,汉也属于中华大家庭;更毫无疑问的是,汉是大中华的主体;更更毫无疑问的是我们的宗旨───和谐大中华。
  本书主要讲的是秦汉一统后,汉人政权那无数的荣耀和曾经的耻辱,那些为了国家存亡和民族尊严作过贡献的英雄们的烽火往事。
  所以我对蒙元和满清这些游牧游猎民族建立的中原政权只是一笔带过,是因为我没有勇气面对这些汉民族的黑暗时期,也因为我实在说不出他们太多的好,那就不说了。
  闲话少说,可以开始了,本来是要从秦汉讲起的,但要讲秦汉就必须得说说秦汉之前,甚至之前的之前,到底有多前───170多万年前。
  先不扯那么远,还是先来了解一下中华文明的伟大之处吧!

  第一章:文明的轨迹
  【惟我独存】
  简单的说就是了解中华文明的独特性和其长久的生命力。
  都知道在世界文明的发展史上,古文明的发源地是星罗棋布,但认可度较高、影响力较大的只有四个: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和中华文明。
  前三个为什么都带“古”,因为他们都作古了,只有我大中华从古到了今。

  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着绝对会贡献的四大文明,其实就是沿河流而居的农耕文明,前三种古文明消失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原因都是外族入侵,简单说就是不具备与外敌长期对抗的能力,加上文明本身又没有很强的生命力。也就是说或在战争中彻底灭亡,或是被更先进的文明所取代。
  其实中华文明也和其他古文明一样,最大的威胁也是来自外族入侵,还因此曾经两次国土完全沦陷(蒙元和满清),两次沦陷半壁江山(北魏和金),但文明仍然可以延续,能挺过来的原因有很多,而主要原因是特殊的地理位置、族群的繁衍和文明本身的力量。
  首先是地理位置,在古代中原政权的主要是范围是东亚地区的主要农耕区,其东南方向是沿海地区。在鸦片战争前,除了唐朝时期的日本,明朝时期的荷兰和葡萄牙与中国有点冲突外,中原政权基本上没有来自海外的威胁,而在西南地区,除了青藏高原的吐蕃和唐朝纠缠了几百年外,也没有其它的可以威胁中原的力量。
  那么中原政权在先秦时期和秦统一后的两千多年内,主要的威胁和敌人就是来自北方的游牧游猎民族。这样中原政权就可以集中精力来对付北方,包括修长城等防御方式,特别是在统一农耕区后加上本身先进的文明,就具备了与敌人打持久战的能力,实在扛不住,还可以迁到南方,以长江为天堑,保留文明火种。

  而保留文明火种的根本条件就是族群繁衍,因为定居的生存方式非常有利于族群繁衍,即使因为战争人口大量减少了,可一旦局势稳定,人口便迅速回升,相较于其他民族有着绝对的人口优势,而作为文明的传承者,只要族群还在,文明就在,一切就都有希望,我们打不过就跑到南边去继续打。
  如果实在赶不走敌人,最后连南边都沦陷了,那我们就用文明的力量把敌人变兄弟,让他们永远都走不了,这就是中华文明的最伟大之处。
  中华文明从最早的一个部落文化,经过不断地发展与融合,最后崛起于中原,成为了遥遥领先于四周的文明,又因固定的生存方式,而形成了特有的民族性格:海纳百川,并蓄兼收。
  即使国土全部沦陷,中华文明的每个人也都承担着传承文明的责任,而且会有无数的仁人志士以光复国土为己任,并最终都会恢复中华,这就是中华文明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再就是入侵的北方游牧文明远远落后于中原文明,不知是对富庶中原的垂涎还是对中华文明的向往(其实都有),等用武力占领了中原之后就不想走,想长期控制和占有中原。
  可他们不知道强扭的瓜不但不甜,有的还会有毒,所以最后都不知不觉的消失在中华文明的长河里,这就是文明的魅力和感染力。
  每当看到那些或行云流水或端秀清新的汉字,和先民留给我们的文物和遗迹时,仿佛一切就在昨天,就在身边。
  中华文明一直在这里,一直在这片华夏大地上从未离去。从古至今,一脉相承,惟中华文明也。
  中华文明就像一粒有着顽强生命力的种子,无论在怎样艰苦的环境里,只要有阳光、空气和土壤,就能枝繁叶茂,生生不息。
  日期:2019-01-30 23:49:16
  【从何而来】
  文明当然是由人创造的,那人又是由谁创造的呢?
  说白了就是人类是从哪里来的,这是一个极度老套的话题,但又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那就再啰嗦两句吧!
  已经记不清小时候是“原始人”先进入我的脑海,还是“女娲造人”先闯入我的世界,我当然更希望我们的世界是盘古开天辟地而来,人类也都是女娲造出来的,多么传神和浪漫。但千真万确的是,我们都是从那些古猿进化而来的。
  在“进化论”出现之前,至少远至夏商周时期,祖先们可能真的认为人类是由女娲创造的,所以古人们信迷信是有原因的。
  在“进化论”出现之后,或者说中国人在接触“进化论”之后,就已经开始了对我们祖先的探索,我们是从哪里来的!我们的一个进化过程又是怎样的!
  这个时候考古学家就出现了,这工作古代也有,只是以前叫盗墓,现在叫考察挖掘古代墓葬,谓之考古。考古学家还有一个优雅的称号───传说和文献的检验者。
  但考古本身也是有很大局限性的,因为几万几十万甚至几百万年的人类发展过程,不可能被我们在一百多年时间内全部了解甚至全部挖掘完,或者说有很多是我们永远都了解不了的。
  换言之,就是现在考古学家所发现的只是实际上存在的冰山一角,而且所有的结论和观点都只是大约、暂时或到目前为止,简单说就是还有很多未发现,已发现的也只能是告诉我们一个大概。
  还有就是通过考古发现,所认定事物的存在时间与其实际存在的时间是有区别的,也就是说事物实际存在的时间远远超过我们所知道的时间,比如说甲骨文(这个以后会讲到)。
  即使如此,我们还是先通过有限的发现来了解一下,在这片土地上,我们的祖先是如何从动物变成人的一个大概过程吧!
  这得从几百万年前扯起了,准确的说,发现证据的是170万年前。
  先民们最早是生活在遥远的几百万年前的树上的古猿,后来因为生活的无奈,他们开始来到地上寻找食物。

  很久以后,因为长时间的劳动使他们的手足开始分化,手开始自由活动了,然后祖先们能开始慢慢的站着走路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猿人(直立人)。
  直立人的代表是在云南考古发现的元谋人(170万年前)和北京的周口店人(20万年前),到这个时候,北京人已经进化到跟我们现代人的形态相似了。
  再过10多万年,人类已经进化到了古人阶段(早期智人),代表是广西崇左人(10万年前)。
  又过了数万年,人类就已经进化到了现代人阶段,就是所谓的新人阶段(晚期智人),其代表就是大名鼎鼎的山顶洞人(2万年前左右)。
  好了,人类几百万年的历程被我三言两语打发完毕。
  至此,先人们基本完成了看似简单却极其复杂且伟大的进化,简单说就是他们用几百万年的时间从动物变成了人。
  在这里强调一点,动物虽然慢慢的变成了人,但动物性还在,即使若干年后进化成了仙,动物性仍然在,这就是今天所说的兽性(请记住这一点)。

  这一阶段也是所谓的旧石器阶段。
  我们仿佛已经走进了这幅大概却完整的人类进化的美丽画卷中,去感受祖先们的进化和蜕变。嘘!祖先们好像有话对我们说:
  元谋人先发话了:我虽然离你们有100多万年,可留下来的东西还是不少的,在你们看来只是发现了我的两颗牙齿和一些我们用过的工具,但毕竟隔了这么久,已经很不错了。虽然还是会有人怀疑我的存在,这一点你们不能有任何的怀疑,我确实存在,要不然哪来的你们,而且我们已经会站起来走路了,还会打制石器工具,只是跟你们长得还有点区别。
  北京人有说话了:我走起路来跟你们的区别已经不大了,而且我们是一群人住在一起的,平时会相互有个照应,我们已经会熟练地打制石器工具了,最重要的是我们发现了火,这可是个好东西,能给我们带来温暖、熟食和光明,还能驱赶野兽。

  最后轮到山顶洞人了:我长得跟你们已经没有区别了,我们会的东西可多了,除了在地上找吃的,还可以到水里找吃的,而且我们还做了骨针,会缝制衣服穿了,最重要的是我们自己可以生产火了,我们还发现,把一些动物的牙齿和小兽骨用绳子穿起来戴在脖子上会让我们变得更美,对了,你们把这个叫项链。
  虽然无法亲眼目睹祖先们的进化过程,但一切仿佛就在眼前。
  人类是地球上最伟大的生灵,整个进化过程就是和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他们从刚开始的一无所有,到最后却用自己的双手凭着几块石头创造了一切。
  中国古人类遗址的分布是广阔而全面的,可曾经有一种说法认为,东亚地区的现代人都是在几万年前从域外迁徙过来的,中国的直立人早在20万年前就灭绝了,这种说法纯属瞎扯。
  不管这种说法的根据如何,事实证明,中国的古人类进化是连续而从未断绝的,就如中华文明一样。
  日期:2019-02-01 00:29:46

  【 薪火遍地】
  不知不觉来到了10000年前,从此,祖先们加快了创造奇迹的速度,让我们一起来回望这个精彩的过程吧!
  还是先报一下数据吧!
  根据考古学家的描述,在约10000至5000年前这一阶段的过程中,大江南北和黄河两岸都布满了先民们生活的遗迹,其中有代表性的就是南方的江西万年仙人洞(约10000年前)和浙江的河姆渡(约7000年前),然后到北方的河南裴李岗(约8000年前)、陕西的半坡(约6000年前)和山东的大汶口(约5000年前左右)。
  好,报数完毕,让我们简单的从南到北的感受了一下在这五千多年里先民们艰难前行的足迹,虽然都已深埋泥土之下,但却埋没不了他们的智慧,和在这几千年中为人类走向文明所作的努力。
  这就是所谓的新石器阶段,也可以说是漫长的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的一个过渡阶段。这一时期因为更精细磨制石器工具的出现,直接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使得祖先们对生活的要求更高了。
  此时先民们开始展现其无穷的智慧,他们慢慢走出丛林,开始驯化农作物,农业开始出现了。北方人开始种粟,南方人种水稻,他们还发明了先进的农具,大大提高了生产力。
  对,他们还驯养了牲畜,要荤素搭配的嘛!而且也渐渐的改变了在大自然面前被动适应的状态,开始改变和创造,提高在大自然面前的生存能力。

  同时他们走出洞穴开始定居,定居得要住的地方呀!此时祖先们的智慧进入了爆发时期。在干燥的北方地区,他们开始建造半地穴式建筑(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面),虽然简陋,但有了安全感,还可以遮风挡雨。
  而南方因为比较潮湿,他们就建起了干栏式建筑(高出地面,防止潮湿),相比于洞穴,外面的空气更清新,视野更开阔。
  从此,先民们渐渐的告别了那种居无定所且充满危险的狩猎时代。正式进入了种地的时代,即农耕文明。
  生活稳定了,人也就越来越多了,时间久了就形成了群体和部落,即氏族公社(以血缘关系为主组成的比较稳定的群体组织),就叫氏族部落吧!

  这也是先民们最早的聚族而居的生存方式,他们共同劳动和生活,有福共享有难同当,这可能就是古今先贤们所追求的真实版的美好大同吧!
  大概在约6000年至5000年前这个阶段,随着生活的稳定和生产效率的提高,人们开始有了剩余产品。
  也就是说不但温饱解决了,还有余粮,这样一来他们就有时间做其它的事情了,比如说发展一些娱乐项目呀!制作一些生活用品之类的等等。总之他们的生活开始变得丰富多彩。
  看来这人吃饱了就是想法多和事儿多,不但是传统,而是人的本性。

  从考古出土的这一时期的各种玉器和陶器就看得出来,他们生活得快不快乐还不一定,但他们一定很充实。
  与此同时,队伍越来越大,带头大哥就出现了(部落首领),有了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贫民和贵族就出现了(阶级分化),通过对这一时期墓葬的考古发现,有的墓主躺在玉器堆里,有的墓主却一无所有。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贫富差距早在部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而且很严重,那个真正共产的社会已经远去,世间再无大同。
  到目前为止,所发现的史前文化遗址,遍布在长江、黄河和辽河等广大南北地区,发现的时间和地点都不一样,但各地的文化却保持着惊人的同步性,看似很多性质不同的文化,实际上也有着很多的相同性。因为相通。
  我们经常探讨一个问题,就是所发现的各遗址之间,从地理上看还有很远的距离,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相同性,这么远,难道他们之间会有交流,
  答案是肯定的,交流是一定有的,但距离并不远,因为在已发现的遗址之间肯定还有未发现的,也就是说各部落之间实际上是近距离接触的,所以实际中的部落更多更密集,那么各地文化的高度同步就不足为奇了。
  随着部落的增多,和部落本身的壮大与扩张,各部落间的交流就频繁了,那合作自然就多了,矛盾更是少不了的。

  为了各自的领地和有更多的生存空间,利益冲突和武装斗争甚至相互的兼并就成了家常便饭。先民们的主要对手已不再是野兽和大自然,而是他们同类。
  最后为了区分各自的势力范围和便于内部管理,那些栏杆木栅之类的就被城墙代替了。
  从此,象征人类文明的城市和邦国终于开始出现了。
  在约6000年至5000年前这个阶段,是部落向城邦演变的重要阶段,在南方甚至已经出现了像良渚一样数万人规模的城邑。

  不管怎么说,此时遍布神州大地的文化薪火已经燃起来了,而与文化薪火同时燃起来的还有连天的烽火,文化的冲突、部落间的战争和邦国间的较量与兼并。那到底是谁或者说是哪个部落哪个邦国能笑到最后呢?
  日期:2019-02-02 00:16:31
  第二章:曙光
  【文明的前夜】
  如果说中国的文明史是中华文明不断融合与演变的一部大戏,那么在距今5000年至4000年前这一千左右的时间内,就是中华文明这部大戏的序幕。

  不错,好戏已经开始了。
  因为暂时还未发现这一时期有大规模文字的存在,所以要知道这一阶段到底发生过什么,我们只能从有限的遗址和不多的文献中,去感受文明前夜的风雨。
  都知道文明的象征之一就是城市的形成,在各部落间不断加剧的冲突中,城市的形成是一种必然,虽然最早的华夏文明形成于中原地区,但到目前为止,我们所发现的是:南方城邑的形成早于北方。
  而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湖南的城头山遗址(约6300年至5300年前)和浙江北部的良渚文化遗址(约5300年至4000年前)等,面积都在一百多万至几百万平方米不等,其中尤以良渚为最,不管是城市规模还是人口规模,都已经达到了文明的部分标准,有的甚至认为,良渚文化已经进入了文明时期。
  而此时的中原更是忙得不亦乐乎。
  龙山文化(约4600年至4000年前)在承接了大汶口文化而成为了中原文化的老大后,其覆盖面已经达到了今河南和山东等核心中原地区,当然也包括周边的山西和陕西部分地区,城邑也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

  此时的中原已是邦国林立,热闹非凡,这也就是文献中所说的万邦时代。
  既是万邦,那就代表者合作与交流,更代表着矛盾与冲突,而正是邦国间从未间断的碰撞与融合,使得中原文化最终崛起,率先叩响了文明的大门。
  中原文化之所以能连续不断的传承和最终崛起,是因为在那群雄并起的万邦时代,在激烈的碰撞中出现了优秀的部落和部落首领,将中原文化进行了一个整合,这就是所谓的乱世出英雄。
  也可以理解成一个有能力的部落首领带领着他的部落,对周边进行不断的兼并和扩张。最终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且有凝聚力的部落联盟,或者说是能管理和协调各部落的一个管理机构,其意义堪比后世的统一。
  而这个阶段也正是由部落向国家演变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相比于中原文化的连续发展,处于长江一代的南方文化群就没这么幸运了,如以良渚为首的诸多文化就不知不觉的中断或消失了,如今的共识就是这些文化是因为天灾而消失的,殊不知所谓天灾只是人祸的借口,因为主要原因还是人类自己造成的。
  诸多文化的衰落和消亡就像以后的朝代更迭一样,主要是由内部和外部原因所致,而当中原文化已经形成部落联盟的时候,长江一带的各部落文化还处于松散的状态,而与此时正在扩张的强势的中原文化发生碰撞已不可避免,但确已明显处于劣势。
  最后的结果是要么被兼并要么被同化,最终衰败乃至消亡,至少相比于中原文化已黯然失色。
  而中原文化的整合也并非一帆风顺,文化之间的碰撞是残酷而充满血腥的,事实上当时所有的文化交融都是如此,北方的陶寺遗址中,发掘出成堆的受过伤的男性遗体,就是最好的例证,这只是当时的一个缩影。

  那些快与黄土和淤泥融为一体的残垣断壁,和那精美的玉器背后,看似平淡而寂静的过往,可能没有传说中那样让人动容,但实际上那些部落间冲突的悲壮程度,比起那些动人的传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总之,这是一个传奇而艰辛的时代,在这个波澜壮阔的万邦时代,这个有着数百上千年异彩纷呈的群雄并起的时代,不管我们给这些文化取什么名字,最终是欣欣向荣而连续不断的中原文化脱颖而出,并且笑到了最后。
  中原文化在吸收了周边各地的文化养分之后,建立了以中原为核心且能辐射四周的庞大文化圈。
  没错,这就是我们最初的那个华夏。
  日期:2019-02-03 14:02:27

  【很久以前】
  考古学家的锄头和铲子之下的文明前夜似乎很精彩,而史学家笔下的文明前夜却更传神,因为铲子下的文明是“死”的,而笔尖下的文明却是“活”的。
  在史学家的笔下,英雄人物们登场了,更多的却是风起云涌的曾经。
  这段传说的历史给了史学家们无限想象的空间,很自然的他们就会让这些看似平淡的往事变得更精彩更浪漫,和更接近他们所理想的故事。
  这个阶段就是文献中的三皇五帝时期,时间大概在4700年至4100年前左右,也就是公元前2700至2100年左右。
  三皇五帝也是史学家根据口耳相传的传说而塑造的历史人物,虽然他们造得很有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段历史是一定有的,就算不是三皇五帝,也会有其他的五帝七帝之类的人物。 还是那句话,文明是由人创造的,也是由人传承的。
  再权威的史料也是有传说成分的,只是多寡而已,但史学家会努力的让他们的史料去接近这段历史,努力了就已足够。
  但我相信,真实的历史只会比文献中的更精彩。
  而随着考古的不断发现,我们的文明史会比现在所认为的四千年左右只多不少(五千年文明只是比较谦虚的说法)。
  文献中的“三皇”有很多种说法,我们就选最常用的:伏羲氏、燧人氏和神龙氏。这三位被史学家刻画成了无所不能的神,将史前时代大部分的发明创造,都归功于这几位老先生,不,是老神仙。
  都知道在人类发展史上,没一个极其微小的进步,都是我们的祖先经过数千年甚至数万年的积累,用他们的智慧甚至生命而换来的文明成果,史学家之所以创造这些人物形象,正是表达了对先民的怀念和敬意。

  如果说三皇有神话成分的话,那么五帝的存在就有迹可寻了,五帝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至2100左右,这个时期正是那个邦国林立的时代。
  而五帝也有很多版本,常用的是:黄帝、颛顼、帝喾、尧和舜,所谓的“帝”可没有后来秦始皇那个帝的含金量高,在当时只是部落联盟的首领,在黄帝至夏禹之间的四百年左右的时间内,部落联盟的首领有很多,但这五位的名气和贡献都略胜一筹(人物很多,英雄少有),而历史之所以给予他们“帝”的称号,就是在表彰他们功绩的同时,也表达了一种仰慕之情。
  早在黄河的支流渭河流域,有一只姬姓部落,后来经过不断东迁来到中原,此时部落的首领叫轩辕,也可以称为姬轩辕,这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黄帝。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