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覆灭——一起来看两晋史

作者: 胡御龙vincent

  日期:2019-05-21 22:32:42
  第一章 篡魏
  [失落的权臣]
  公元265年,历史的车轮已经行进到三国末期。此时,身处西南的蜀国(学名应该是汉),已经被曹魏大将钟会邓艾二人率领的西征大军淘汰,无缘冠亚军。华夏大地上只剩下两个选手:北方的曹魏和南边的东吴。
  鉴于秦始皇树立的“大一统”的封建思想,这两位选手势必争个你死我活。

  从形势上看,曹魏拥有强大的骑兵和步兵部队,装备精良且身经百战,而且刚刚收购了蜀国,占据了长江上游。而东吴的全部优势,仅仅只是水军(非网络水军)和长江天险。如果曹魏趁机顺流而下,东吴恐怕很难抵挡。
  不过奇怪的是,魏军在占据蜀汉全境后,并没有进一步行动。
  这当然不是魏军突然大发慈悲,决心维护世界和平。而是因为西征大军内部出现了点小问题——内讧了。他们从一起砍人到互相对砍,充分发挥了过河拆桥的优良传统。闹到最后,统帅钟会邓艾无一幸免,好不容易才平定下来。
  吴国也因此得以苟延残喘,与曹魏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僵局。
  不过虽然出了这么大的变故,但魏国内部毫无波动,甚至还大肆吃起了人血馒头。邓艾和钟会二人的家属,都被当成反贼屠杀的差不多了。但他们的功劳,却被瓜分的一干二净,连渣都不剩。
  这些人中,吃相最难看的,当属司马昭。 
  司马昭,字子上,河内温县人。司马懿次子,司马师胞弟。时任相国,封晋公。作为司马家第三位掌门,此时的司马昭已经只手遮天。事实上,此时的曹魏集团,已经不是老曹家说了算了。经过司马懿父子的耐心辅佐,曹家人输掉了集团的全部股份,只剩这块破牌子还没换。

  为了换这块牌子,司马氏父子可是没少花功夫。
  从司马懿开始,皇族势力就被一步步铲除。以曹爽、夏侯玄、毌丘俭、王凌、诸葛诞为首的保皇党,先后被灭。甚至连小皇帝曹芳,也没能逃过一劫,被司马师赶下了台。
  司马懿司马师二人死后,司马昭继承了爵位。作为一名进步青年,他还是认为他父兄太过于保守。正巧皇帝曹髦比较叛逆,竟然以上犯下,妄图带领几个小弟讨伐司马昭。一贯吃荤的司马昭岂是好惹的?三下五除二就把这位少年天子干掉了。为了掩人耳目,司马昭还贴心地干掉了弑君犯上的执行者——太子舍人成济。做完了这一切,司马昭躲在暗处观看外面的动静。要是没什么人反对,这皇位他就拿走了。

  可惜他想错了。

  曹家被架空了,这是事实。曹髦是傀儡,大家也知道。可是你要拿土地爷不当神仙,那你就大错特错了。
  想当年曹操东征西讨、平定天下、大权独揽,汉献帝三番两次召集大臣对付他,他最多也就是杀了汉献帝老婆儿子,愣是没敢动汉献帝一根汗毛。司马昭是个什么东西?和曹操完全不能比。竟然干出了这种事,当别人是瞎子呢?
  果不其然,曹髦死后,舆论一片哗然。大臣陈泰、司马孚带头闹事,要求司马昭严惩凶手,场面十分尴尬。因为这个司马孚,是司马懿的亲弟弟,也就是司马昭的亲叔叔。连亲戚都不向着自己,司马昭感到了莫名的恐惧。
  这次事件让他认清了现实,他的实力和威望,完全撑不起他的野心。他离篡夺皇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作为一名成熟的政治家,他选择了蛰伏等待。
  于是他另立了曹操之孙曹奂为皇帝,并且出兵灭掉了蜀汉,吞并了西南。借此功劳大肆分封群臣,以期收买人心。除此之外,他还得到了历代权臣篡位必备良品——封王爵,加九锡。王爵大家都知道,是离皇帝仅一步之遥的最高爵位。这个九锡,不是不锈钢之类的物品。事实上,应该读九赐。就是皇帝赏赐给大臣的九种官僚主义用品。包括衣服车马乐器等等。向来是历代权臣的最爱,包括王莽、曹操在内的权臣,都曾荣获过这玩意儿。

  得到了这些,按照剧本,下一步自然就是赶小皇帝下台,开创属于自己的丰功伟业了。国号就用自己的封号,老婆不用太多,三千佳丽就差不多了。大臣一起加官晋爵,不能白干。小皇帝不能杀,让他学汉献帝,给他一些家产让他当个富家翁……
  然而熟悉的历史的人都知道,司马昭虽然被称为“晋文帝”,但他并不是晋朝的开国之君。他也没有真正当过一天的皇帝。之所以这样,倒不是因为他谦虚,而是他命不好。

  景元五年(264),司马昭受封晋王,加九锡。
  次年八月,就暴病而死。
  这可真是命苦不能怨政府。司马昭同志,下辈子争取向天多借个几十年吧。
  日期:2019-05-21 22:57:44
  [西晋开国]
  司马昭一死,魏国权贵势力立马出现了群蛇无首的症状。为了稳住局面,大臣公推了司马昭的长子司马炎继任相国、晋王。而年轻的司马炎也坚强的表示,将擦干眼泪,把革命事业进行到底。
  估计连他自己都没有想到,中国历史上思想极其前卫、政局十分动荡、存在感接近倒数的“大一统”王朝。即将在他手里诞生。
  而此时的司马炎,仅仅30岁。作为一名高干子弟,有志青年,他没有房贷车贷高利贷这些负担,也没有他老爸残害老板的政治包袱,加上年轻人的猴急性格。他很快就做了他老爸不敢做的事。
  咸熙二年(256)十二月,已经做了6年傀儡的曹奂下令禅位于司马炎。此时,距离司马昭去世,仅仅四个月。

  当然,为了维持自己作为本分臣子的形象,司马炎再三强调,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要。而曹奂似乎比他还急,铁了心的要让给他。这就么推让了两三次,逼于无奈,司马炎只好“勉强”接受。在这一来二往之中,宾主双方达成了新旧政权的交接意愿,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最终约定:
  曹奂不再保留皇帝称号,改封陈留王,除了享有不纳贡不称臣的权力外,还可以收租维持生活。
  司马炎正式接替他的位子,全盘接收曹家的动产和不动产,并改国号为晋,年号泰始,定都洛阳。
  当然,这么大的事情,光是几个人知道,肯定是不够的。
  为了营造万国来朝的气氛,司马炎下令在洛阳南郊搭建受禅台,召集文武百官以及各民族使节,一共好几万人,开了个大型露天party。晋王朝就在这万众瞩目下诞生了。曹魏集团正式宣告破产,中国大地上出现了晋和东吴南北对峙的局面。

  兵不血刃的完成了政权的交割,实在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
  其实这个场景,半个世纪前就已经出现过。当时曹操曹丕欺负汉献帝孤儿寡母,把汉朝天下据为己有,就是采用这种“禅让”的方式。所谓禅让,就是皇帝心甘情愿的把皇位让给比自己德行更高尚的人。用在汉献帝和曹奂身上,可谓相当无耻。然而却很实用,因为在汉献帝和曹奂之后,丢了江山的皇帝,很少有善终的。
  司马炎也履行了他的承诺,让曹奂享受最好的待遇,他不仅可以吃穿用度跟皇帝一样,甚至可以不称臣,曹家只要不死绝,可以代代为王。更可怕的是,曹奂的陈留国,竟然传到了南朝萧齐时期,比晋朝存在时间还长好几十年。
  不过话虽如此,失去了皇位的曹奂,还是得收拾行李回老家。他已经不指望还有人来送别了,文武百官早就改头换面,端上了司马家的饭碗。
  然而,他还是错了。司马家辈分最高、资历最深的五朝元老司马孚不顾旁人眼色,握着曹奂的手痛哭流涕,哀不自胜。成了唯一一个给他送行的大臣。
  俗话说破船还有三斤钉。在封建社会,皇家是一个大集体,除了皇帝,还有诸多皇室子弟。在皇室要破产的时候,这些天潢贵胄往往会站出来拉兄弟一把。而且成功的例子也不少。前有刘秀,后有刘备。那么,曹魏的皇室子弟,为何没一个站出来的呢?
  日期:2019-05-22 11:24:00

  第二章  改  革
  [前车之鉴]
  历朝历代亡国的时候,总有宗室子弟站出来。但是司马炎堂而皇之地把曹家洗劫一空,为什么曹家的子弟不站出来阻止?哪怕就是死,也可以溅司马炎一身血嘛。曾经有不少人问过我这个问题,对此,我只能无奈的表示:“监狱不放假。”是的,你没有听错。
  事情还得从头说起。话说曹丕当皇帝之后,为了防备他的亲戚造反,专门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其中为防止诸王勾结地方官,曹丕规定,王府的属官由中央任命,藩王过几年还要轮一次岗。其中最惨的曹植,新家还没坐热又要搬家。王府里面也只能配备几百个老弱病残充当护卫,这些人跳跳广场舞还行,要弄去造反,玩笑就开大了。
  曹丕还充分发挥了一视同仁的精神,派人对这些王爷进行监视,不准他们离开封地。跟养猪差不多。而猪只有被杀,不能杀人。所以曹魏几十年,能跟中央对着干的藩王,一个都没有。

  但是,事情还是有转机的。
  司马懿专权的时候,楚王曹彪召集了一些人马,打算另立中央。然而由于实力不足,很快就失败了,曹彪本人也被迫自杀。经过这件事情之后,司马懿觉得曹家这群人吃饱了没事做,迟早是社会不稳定因素。于是他下令把宗室子弟迁到了邺城,统一进行劳动改造。
  所以说别说是皇帝倒台,就是地球炸了,他们也只能干望着。
  日期:2019-05-22 13:07:56
  [司马炎的大手笔]]
  司马炎是个善于总结的人。
  他是靠曹魏内部空虚才上的位,很明显,他没有“皇帝轮流坐”的觉悟。
  他钻过的空子,就不会允许别人再钻了。他会拿水泥把这个洞死死堵住。
  既然曹魏是因为皇室软弱涣散而垮台,司马炎就反其道而行之。
  于是司马炎决定大封宗室,增强皇室实力。由于河内司马家是世家大族,人丁兴旺。光司马懿兄弟就有八个,号称“司马八达”。这八达又差不多都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一大箩筐。
  司马炎从中挑选了27个,将他们全部封王,一举刷新了封王纪录。并且这个数字随着时间推移,还在不断增加。

  司马家的藩王,虽然比不上西汉前期,但可比曹魏强多了。他们可以收藩国的赋税,可以自己任命官员,掌握军队。还可以当官,参与朝政。另外,他们也不受约束,想去哪儿就去哪儿。曹魏的藩王跟他们比起来,就跟叫花子差不多。这些诸侯王在后面发展成了有权有势有钱有兵的土皇帝。
  自西汉末年以来,沉寂了几百年的分封制又满血复活了。
  可能有人会说司马炎傻,毕竟汉朝七国之乱血淋淋的教训就在眼前。司马炎这么重用亲戚,难道他就没考虑过他们有一天会窝里反吗?
  司马炎这么聪明的人,当然考虑过,但是他并没有办法。
  由于他没有带兵打仗的工作经验,在军队里并没有威信。他也不是司马集团的创始人,充其量只是个继承遗产的富三代。他没有爷爷司马懿那种老谋深算的本事,也没有老爸司马昭那种乾纲独断的实力,只能依靠别人帮忙管理业务。而用外人,还不如自家人可靠。
  当然,光用自家人也是不行的。别人跟着他老爸闹革命,是压上了家族的身家性命的。而且在司马家遭遇危机的时候,这些人紧紧团结在司马家周围,立下了赫赫战功。
  作为大晋公司的联合创始人,他们也是有股份的。
  现在公司建立了,一脚把别人踢开,是万万不行的。
  所以在给自家人官帽子的同时,司马炎对开国元勋,也是重重有赏,人手一个公爵,世袭罔替。这就是晋王朝的开国十一公爵。他们将形成可怕的政治力量,影响晋王朝的一生。
  但为了防备他们过分扩张,司马炎也是留了一手。
  当时职官制度是延续秦汉时期的。
  最高的官职是上公,包括太师、太傅、太保。这些官职往往是虚职,只有名分,没多大实权(权臣担任时除外)。
  其次是丞相(相国),三公:包括司徒、太尉、司空,在各个朝代,这三种官职可能会换个马甲。
  司徒有时候代替丞相,太尉有时候代替大司马,司空有时候叫御史大夫。他们的职责也不一样,司徒(丞相)是实际上的文官之首,太尉(大司马)是最高武官,司空(御史大夫)是最高监察长官。这些官职在晋以前是实权派坐的,但是往往不会同时存在。比如一般有大司马就不会设太尉,有司空就不会设御史大夫。
  这些人品级都是第一品,也就是传说中的一品大员。
  再往下就是骠骑、车骑、征镇、九卿、刺史之类的。

  作为开国元勋,自然是要妥善安排。但是功劳差不太多,官位自然也不能相差太大。而且别人跟你闹革命,总不能给个刺史就了事吧。司马炎权衡再三,决定趁机改革。我们来看看当时的开国功臣:
  上公:太宰司马孚、太傅郑冲、太保王祥。
  三公:司徒何曾、太尉司马望、司空荀顗。
  另有:大司马石苞、大将军陈骞。
  前朝的官都聚在一起了,可以说得上是大杂烩,很多职务都是一样的,只是换了个马甲。然而已经无所谓了,因为这些职务,都将成为废物。

  而且其他都有了,唯独没设丞相。司马炎这么做的真正目的,是防止别人复制他长辈的成功经验。坚决把开国功臣养成废物。钱可以给,权你少碰。这些老油条见惯了官场起伏,也是十分配合。大部分都以养老为由待在家里坐吃山空,不问朝政。让人不禁联想到700多年后,黄袍加身的赵匡胤用一杯酒达到了同样的目的,被千年传颂。算起来这专利,还是属于司马炎的。
  日期:2019-05-22 13:11:48
  原来的制度被打破了,司马炎决定启用另一套制度——三省制。
  所谓的省在古代是中央的部门,直到元朝的时候设置行省治理地方,才演变成今天的省。
  三省包括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其中中书省主管机密,传达诏书。由于平时挨着老板比较近,一般由皇帝亲信担任。主管官员是中书监,二把手是中书令。
  尚书省是中央行政机关,相当于今天的国务院,负责处理全国政务,可想而知其地位的重要性。辅政大臣一般都要加个“录尚书事”的头衔。主管官员是尚书令,副手是尚书仆射(yè)。
  司马炎还在尚书省下设置了六个部门,称为六曹,主管各项政务。

  门下省主管参谋顾问,陪同皇帝出巡,遇到决断国家大事,皇帝一般会和门下省官员商量应对之策。能跟皇帝说得上话的,自然是要害部门。长官是侍中,而且一般不止一个人。
  可能各位小伙伴看完了,也是一脸茫然,这什么鬼?我现在举个例子说明一下。
  比如说三品官员老王犯了贪污罪,被监察机关抓了个正着。这件事首先是要上报给尚书省,要尚书令或者尚书仆射定夺。这二位一看,三品大员,自己做不了主,于是他们会报告给皇帝。皇帝不可能事必躬亲。那他就会召见别人来参谋,这个人一般是侍中。
  由于皇帝经常宅在家里,对外面的花花世界不大了解,这时候侍中的意见就很重要了。如果这位侍中碰巧跟老王有仇,肯定把事情往大了说,什么贪污不除,国家中毒之类的。那我们基本可以确认明年的太阳一定会照到老王五米高的坟头草上。但倘若这位侍中恰好住在老王隔壁,经常一起打麻将遛狗。那结果有可能就是自罚三杯,下不为例了。
  处罚结果一出来,皇帝会下一道诏书宣布这件事,起草诏书的就是中书省。诏书下达,由尚书省派人执行。
  这样一来,中央大权就被三省分割了。尚书省管执行,门下省管参谋,中书省管笔杆子。他们三位谁一个人说了也不算,凡事还得皇帝发号施令。三省长官无论如何都绕不开皇帝。他们直接向皇帝负责,确保皇帝掌握大权。元老们虽然地位高、工资高,却很难出现像司马昭这样的人,真正成了打工仔。
  当然,凡事都有个保质期,这项制度也不例外。他的保质期,竟然比司马炎当皇帝的时间还短。
  但是它却影响深远,直到唐朝演变成了三省六部制。
  日期:2019-05-22 14:33:32
  改革了行政制度之后。司马炎对经济制度也进行了改革。

  自三国以来,由于连年战争,人口减员严重,税收大幅减少。更要命的是,世家大族趁机掀起了瓜分土地的浪潮,一家更比一家浪。他们占据土地之后,就大规模招人打工,这些打工仔称为“佃客”。佃客不仅不服兵役,还不交税。世家大族坐享其成,富得流油。而政府就很受伤了,不仅缺人缺德,还缺钱。
  这就过分了。
  司马炎决心改变这个现状。他找准时间,火速推出了新品牌经济制度——户调式。
  以往政府收税,都是按亩征收。司马炎则不同,他是按户征收。为了公平起见,司马炎下令,按照居民年龄分给土地,摊派税收。青壮年比老人小孩领的地多,交税也多。这些地还得老百姓自己去开荒,但是政府认账。跟美国建国初期实行的政策比较类似。
  于是这些佃户纷纷逃离了地主的庄园,去开拓属于自己的土地。
  他们以前给地主打工,多干是这样,少干也是这样,每天都是混吃等死。
  现在有了自己的土地,那就不一样了。多劳了就能多得,积极性瞬间提升了几个档次。
  这样一来二去,佃户们家里有了余粮。那时候晚上又没有其他娱乐活动,只能闭门造人。
  晋王朝的人口也因此迅速增长,税收大幅增加,帝国呈现出蓬勃生机。
  与此同时,司马炎还下令躬行节俭。
  晋王朝是个比较奔放的王朝,但贫富差距十分巨大。底层老百姓累死累活,也只能混个温饱。贵族阶级游手好闲,却可以奢侈无度,一顿饭就可以吃掉几十家老百姓一年的口粮。这些人,说白了只是造粪机器。

  司马炎也深知这一点,所以他提出了“勤俭持家”的治国理念。虽然这四个字跟他无关,不过话还是要说的,秀还是要做的。
  比如有一次,太庙有头牛穿鼻子的绳子断了。要是一般的牛,司马炎根本不会过问。不过这头牛不一样,它工作的地方是太庙,大小也算个国家干部。而太庙,又是祭祀司马炎祖先的地方。祖先的牛鼻绳子断了,得赶紧换一根。
  以前这牛享受的是高级待遇,不仅吃香的喝辣的,就连牛鼻绳子都是用绸缎打造,充满了贵牛气息。然而这次不同了,司马炎为了向天下人证明他是真的节俭。不惜拿祖先的牛(鼻绳子)开刀,把绸缎换成了麻绳。真可谓是大刀阔斧,可歌可泣。
  然而下面的人根本不买账,照样吃喝玩乐,甚至比以前更厉害了。这个问题我们暂且不提,留待后面解说。
  [仁政]
  司马炎做的第三件事,就是为他的长辈擦屁股。
  众所周知,司马家三代人都当过曹家大管家,并且成功的把主人的家管成了自己家。
  但是其中的血腥过程,很多人就不知道了。
  刚开始的时候,由于曹家家丁多。司马还比较低调,只敢小偷小摸。可是等到司马懿除掉曹爽之后,曹家就日薄西山了。到了司马师司马昭兄弟二人的时候,连皇帝都可以随意宰杀。
  他们不需要德治,虽然河内司马家族一向以诗书传家著称。他们需要的,只是别人的畏惧。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司马氏父子举起了明晃晃的屠刀,向他们的政敌砍去。
  据可靠情报,当司马氏父子的政敌失败之后。他们的家族老小无一例外都会跟他们去阎王爷那报到。
  249年,司马懿杀大将军曹爽,曹爽被满门抄斩,他的谋士大部分也被灭族。
  251年,司马懿灭太尉王凌三族,并且把王凌的尸体挖出来示众。
  254年,司马师杀征西将军夏侯玄,诛灭其三族。
  255年,司马师杀镇东将军毌丘俭,诛灭其三族。

  258年,司马昭杀征东大将军诸葛诞,诛灭其三族。诸葛诞心腹手下一百多人不肯投降,司马昭也送他们上了西天。
  260年,司马昭杀小皇帝曹髦,漫不经心的把他埋了。
  这里有必要备注一下下,诛灭三族这酷刑历史悠久,使用广泛,具体是指哪三族尚有争论。可以肯定的是,三国以前被诛灭的人全家老小肯定是跑不掉的,但是已经出嫁的女儿除外,这算是保留了最后一点人性。
  但是在司马氏眼里,什么出嫁不出嫁的,反正是一家人。本着斩草除根,其乐无穷的原则。司马氏父子创造性的开了先例,就连已经出嫁的女子都不放过。真正做到了一扫光、无残留。
  如果说是政敌,可能还好接受一点。但是,只要威胁到了司马家的利益。就是枕边人,也难逃毒手。司马师的原配妻子,名叫夏侯徽,是夏侯玄的姐姐。司马师图谋不轨,怕夏侯徽告密,就把夏侯徽给毒死了。留下了几个女儿,孤苦无依。也许是遭了报应,自此之后,司马师再也没生出儿子,只能让位给弟弟。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