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读
|
杂谈
|
舞文
|
鬼话
|
情感
|
同行
|
奇幻
|
商道
|
军事
|
历史
|
全集
|
全部
|
排行榜
|
精品推荐
满汉恩仇录——见证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
作者:
折冲万里
日期:2019-08-03 17:20:02
前言
作为一个中国人,笔者无比挚爱着自己伟大的祖国。那源远流长的中华历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让每一个优秀的中华儿女,都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而每一个中华儿女身上,又都有着一个共同的标签,即伟大中华民族的一份子。那什么是中华民族哪?抛开繁琐难懂的学术套话,让笔者用最为简练的话来描述。中华民族就是,汉族+已经汉化的民族+正在汉化的民族集合。汉族无疑是中华民族的核心,自古以来,汉族先进的社会制度、繁荣昌盛的经济、辉煌灿烂的文化,向周边的少数民族地区,辐射出巨大的吸引力。这种强大的吸引力,把周边的少数民族紧紧吸附到汉族周围。虽不免民族冲突的发生,但历经民族交往、民族交流,直至民族融合。周边的少数民族,最终,逐次,逐批地融入到汉族之中,并同汉族形成了密不可分的民族共同体。这个不断融合、发展的民族共同体,就是伟大的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汉族和众多少数民族共同缔造得。但在中华历史的舞台上,众多少数民族往往只能充当配角。而能够入主中原,跟强大的汉族并驾齐驱的,却并没有几个。至于,能够建立全国统一政权的少数民族,更是凤毛麟角,只有区区两个,其中一个,就是满族。在中国历史上,满族要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满族全称满洲族,满族及其前身女真族,曾两次成功入主中原,满族更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清朝。
很多人非常反感,中国历史上,曾与汉族激烈冲突的少数民族政权,包括,女真族的金朝和满族的清朝。其实,这完全没有必要。因为,这些少数民族政权的存在,并不改变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汉族的核心地位和作用。反倒是,这些少数民族政权,尽都被汉族的璀璨夺目的文化所陶醉、征服,并甘心情愿效忠于汉人雄浑磅礴,而又博大精深的文明。即便,有所挣扎,也改变不了逐步融入中华民族的最终命运。须知,中华民族可是以汉族为核心得。这不也证明了汉人,除了拥有汉唐那样强悍的硬实力,更有这无形阴柔的软实力吗?
再者说,历经五千年的民族大融合。中华各族儿女,早就血脉交融相通,是名副其实的民族兄弟。有哪个汉族兄弟,敢说祖上没有一点少数民族血统!又有哪个少数民族同胞,敢说自己毫无一丝汉族血脉哪!更何况,经过密切的融合和发展,中华各族儿女信奉同一文明,传承同一文化。正因如此,中华各族儿女,才会被共称为炎黄子孙。所以说,中国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的冲突。只能算是,发生在现今中华儿女共同祖先之间的内战,是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的兄弟之争。抛开历史上的不幸,今日,中华各族儿女情如手足,相亲相爱,如同一家。并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心协力,努力拼搏,共同奋斗,这才是最重要的!
中华历史,浩浩汤汤。中华民族融合发展的车轮,也永往直前,总不停歇。而纵观满洲民族的起源、形成与发展。以及该过程中,同汉族的交往、摩擦、冲突与融合。恰好是,中华民族不断演变发展的最为真实、客观写照。透过中国历史上,满汉两族之间的恩恩怨怨,我们所见证的,尽都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威武和传奇。笔者有着满族血统和汉族血统,这也让笔者能用更为客观、公正的视角,去看待满汉之间的历史。就请允许笔者带领各位读者,一同探究这份跨越数千年的恩怨情仇,一起领略中华民族的蓬勃英气和雄浑壮丽。
日期:2019-08-03 17:23:27
第一卷:满洲民族的形成
第一章、民族起源
一、
我国东北地区,东临浩瀚大海,北靠西伯利亚荒原,西邻蒙古大草原,南接祖国内地。在塞外风雪的砥砺下,刺骨严寒的沁染下,千万年腐殖质的滋润下。这片东西、南北各绵延三千余里的沃野黑土,处处散发着泥土芬芳的气息,和坚毅与果敢的气魄,也养育着中华各族儿女。悠悠五千载,中华各族儿女在这片白山黑水,共同繁衍,一起生息,互相不断融合。这种历史积淀,注定了东北地区,自古就是我国多民族大家庭中,不可分割的神圣组成。
东北地区大体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少部分在寒温带和暖温带。又因纬度高,相比于内地,东北地区的冬季寒冷漫长,积雪冻土期长,夏季温暖而短促。由于地理跨度大,使得东北地区的南北气候差异较大,经济模式也有较大区别。在古代社会,东北地区的南部,即今辽宁一带,气候较为温润适合农耕。而东北地区的中部和北部,即今吉林、黑龙江,和外黑龙江(现俄罗斯远东)地区,自然环境要严寒酷烈得多。受限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有限,东北地区的中部、北部,是很难进行农业开发得。只能以渔猎经济为主,辅以游牧经济及非常有限的农耕经济。低效的经济模式制约了社会的发展,却让东北大地成为了渔猎民族的摇篮和天堂。历史上,很多叱咤风云的征服民族,如:鲜卑、女真、蒙古、满洲,都是由这片神奇的白山黑水间孕育而生。东北地区也和蒙古高原并成为,北方强胡悍虏源源而出的两个大本营。
但东北地区的南部,因受气候温润,适合农耕,且毗邻内地,方便迁徙等影响。很早便有古汉人从中原向北迁徙至此,并勤恳耕耘生息。虽然生活方式与渔猎、游牧相异,却不妨碍以农耕为生的古汉人,在东北地区的土著民族中,占据一席之地。至夏商周时期,东北地区便已形成了古汉人、东胡、肃慎、秽貊四大古族。狭义上,汉人将其聚居的东北地区南部,即今辽宁一带,称为辽东,意指辽河以东地区。广义上,辽东又可泛指整个东北地区,包括被俄国割占的外东北,以及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北地区。本书中的辽东一词,皆引其狭义本意。
我们知道,民族的性格与其生存的环境,是有着密切关系得。为了在严酷的环境中生存下来,东北地区的各少数民族,必须要适应穿山越岭、跋涉林海、转徙江河、驰骋草原的生活。同时,为了争夺宝贵的资源与领地,掠夺额外的财富和奴隶,他们还要进行长期、激烈的军事斗争。在严酷环境的塑造下,频频战火的洗礼下,古代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养成了精于骑射弓马、勇武彪悍的民族性格,以及吃苦耐劳、不畏艰险、果敢顽强的民族精神。
对于东北地区各土著族众的剽悍性格与顽强精神,史籍文献多有明载。《后汉书》记载,扶余“其人粗大强勇而谨厚”,沃沮人“性质直强勇,便持矛步战”,高句丽人“性凶急,有气力,习战斗,好寇钞”;《北风扬沙录》记载,女真人“耐寒忍饥、不惮辛苦,食生物,勇悍不畏死……善骑,上下崖壁如飞。济江不用舟楫,浮马而渡”;《扈从东巡日录》亦记载,东北土著“勇悍善骑射,喜渔猎,而耐饥寒辛苦,骑上下崖壁如飞”,尽显雄浑苍劲、阳刚强健之色。就连从古自今,生活于东北地区的汉人,也都传承了古代东北少数民族勇鸷无羁、粗犷豪放的民族性格。时至今日,好勇斗狠仍是现代东北人群的整体性格之一。
经过不断的兼并、融合和迁徙,除了东北地区南部的古汉人保持不变外。东胡族先后演变出鲜卑、乌桓、室韦、契丹、蒙古等族。并在演变的过程中,不断向蒙古高原、内地迁徙。秽貊族选择留在了东北地区,其族裔在后世,演变出扶余、高句丽等族。至于,同样留在东北地区的古族肃慎,则先后演化出挹娄、靺鞨、渤海、女真、满洲等族。其中,渤海国曾称雄于东北一隅。女真则灭辽朝,亡北宋,建立金朝,雄踞北方中国。满洲更是扫清寰宇,统一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清朝。可以说,肃慎的后裔们,各个声威赫赫,举足轻重。并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上,演绎了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史诗篇章。
据考证,早在舜、禹时代,肃慎古族便与中原建立了联系。史载,舜时,“息慎(即肃慎)氏朝,贡弓矢”。禹时“海之外肃慎”来服。及至商汤、周文王时,“海外肃慎”亦皆来服。武王灭纣时,“肃慎来献楛矢、石砮”。不断的交往,密切了肃慎同中原的关系。尤其,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时,肃慎频频向西周朝贡。成王为嘉许肃慎来朝,命大臣荣伯作“锡肃慎氏命”,即册命肃慎,这都标志着肃慎已经臣服西周。事实上,西周也对肃慎的宾服非常满意,周武王还将肃慎进贡的楛矢、石砮,分给异姓诸侯,希望他们都能像肃慎那样,对周朝忠心耿耿。周景王在列举其疆土时,更是直言道:“肃慎、燕、亳,吾北土也”。
到了秦汉时期,肃慎古族又易族名为挹娄。至于挹娄族名的由来,主要有两种说法:其一、挹娄是肃慎的同名异译。学者认为,肃慎、挹娄、女真的古音相似。系东夷人自称,即东人之意;其二、挹娄是肃慎的一个部族。因最为强大,而广为人知。中原王朝遂以挹娄,称呼原先的肃慎。随着族名由肃慎转变为挹娄,满洲先民的演变、发展,进入了新阶段。
当东北地区的东胡、秽貊、肃慎等古族不断演变、发展时,东北地区南部的汉人也在积极经营、建设。史载,商人的先祖曾居于东北的辽西地区,并与当地的戎狄部族相互联姻。东北地区的红山文化、夏家店文化,就与商人有着直接联系。商代,封于辽西地区的诸侯国孤竹国,就与商朝王室同宗同姓。周初,箕子率部分商朝遗族,迁入辽西,后东走朝鲜,建立了箕子朝鲜。到了战国时期,燕昭王击破东胡,“东胡却千余里”。燕国大将秦开又渡辽水,攻箕子朝鲜,直达满番汗(今朝鲜博陵古城),箕子朝鲜遂弱。燕国则拓地两千余里,得据整个辽东,及半岛部分地区。而后,燕国于河北地区北部、辽东地区,“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并“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同时,燕民开始大量涌入东北地区南部,及朝鲜半岛北部。燕国灭亡后,燕人卫满于西汉初年,率众千余,投奔箕子朝鲜。推翻了业已衰落的箕子朝鲜后,卫满又建立了卫满朝鲜,内地的流民则继续涌入朝鲜。
秦朝建立后,原属燕国的辽东地区,并入秦朝版图。秦朝也继承了燕国的设置,在东北地区南部,设立了辽东、辽西、右北平三郡。秦亡后,西汉又继续在东北地区南部统治。凭借强盛的国力,汉武帝继位后,数次出兵漠北,给匈奴以沉重打击。同时,还在各个方向,不断开疆拓土。在东北方向,元朔元年(前128年)秋,“东夷秽君南闾等口二十八万人”,向汉朝归降。为切断卫满朝鲜同匈奴之间的联系,汉武帝趁机在秽貊地区设立沧海郡。这是汉朝首次在东北民族地区,设置郡一级行政建置。然而,仅仅两年后,沧海郡便被废黜。
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因不满卫满朝鲜招揽汉朝亡人,阻碍其它小国向汉朝进贡,并杀害汉朝辽东东部都尉涉何。汉武帝发兵五万,进攻朝鲜,两年后,卫满朝鲜灭亡。而后,汉武帝在卫满朝鲜故地,即现今朝鲜半岛的北部和中部,设立了乐浪郡、玄菟郡、真番郡、临屯郡,合称为汉四郡。这也是汉朝在东北民族地区,第二次设立郡级建置。由于,箕子、卫满朝鲜时,汉人不断移民半岛,带来的先进文化,大大促进了当地社会的发展。到汉武帝吞灭卫满朝鲜时,朝鲜的社会发展水平,已与内地相近。照理说,汉武帝将内地的郡县制,照搬至朝鲜,是不应存在适应障碍得。但卫满朝鲜故地,还有很多附属部族,即史书提及的“秽貉、句骊夷”或“真番旁众国”。这些部族的社会发展水平,非常原始、落后,不能适应机构繁琐的封建官府统辖。而汉朝也发现,原本基于内地农耕经济的行政体制,无法有效管制边疆地方的番部夷虏。史载,那些“秽貉、句骊夷”不断武力反抗汉朝官府的统治。以致,临屯、真番二郡因不堪“夷貊所侵”而省并,玄菟郡也由沃沮地,迁到邻近辽东郡的句骊夷地,后又迁入原辽东郡境内。只有乐浪郡,因其辖地原为卫满朝鲜的核心区域,社会发展水平较高,属于礼数冠带之地。设于当地的各级郡县,方才统治得最为稳固和长久。
内地的郡县制在边疆民族地区的具体实施中,统治效果非常差。受此影响,汉朝转而尝试在边疆民族地区,设置能适应其民族及社会特色的新体制。汉昭帝继位后,省并了临屯郡、真番郡,内迁玄菟郡。那些原属三郡统辖,且不服管制、桀骜难驯的各部夷虏,则被分置为七县,并入乐浪郡。汉朝特设东部都尉一职,专门管辖七县所属的夷虏。同时,汉朝允许当地沃沮、秽貊等土著部族的首领、头目,担任各县的官长及下属各级官吏。据《三国志》记载,即“其后皆以其县中渠帅为县侯,不耐、华丽、沃沮诸县皆为侯国”,“功曹、主簿诸曹,皆秽民作之”,“诸邑落渠帅,皆自称三老”。通过对各部首领、头目的政治拉拢,将其化为朝廷的中间代理人。汉朝不仅重新确立了在当地的统治,并保持了长期的社会稳定。
自此之后,尝到甜头的汉朝遂于民族地区,频频设置这种具有民族自治性质的行政管理机构及官职。主要包括:属国、西域都护府、护羌校尉、护乌桓校尉、护匈奴中郎将等。
日期:2019-08-03 17:36:57
二、
属国是汉朝为安置归附的匈奴、羌、夷等少数族,而设置的行政建制。据《汉书》记载,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匈奴昆邪王杀休屠王,并将其众合四万余人来降”,汉武帝“置五属国以处之”。从此,汉朝对于降附或内属的少数民族,多在其聚居地设属国,予以安置。依照汉制,属国与郡同级,属国允许保留国号,即“凡言属国者,存其国号而属汉朝”。亦可延留其部族风俗,即“因其故俗为属国”。为确保对属国的统治,汉朝会在属国,派驻属国都尉,秩比二千石,掌管属国的军政大权。稍有不同的是,西汉时,属国都尉以下,还设有“丞、候、千人属官,九译令”等职。而东汉时,属国都尉以下,则另设属国长史一职,专以“职统戎马”。此外,属国的各级官职,多由朝廷任命的汉族官吏担任,一些较低的官职,可由属国的部族首领担任。至于,属国各族的部族武装,则须归属国官员统领,称为属国骑或属国胡骑,又称属国玄军(玄军即铁军)。史载,窦融为张掖属国都尉时,其麾下就有精兵万骑。东汉末年,军阀公孙瓒亦曾任辽东属国长史,统领辽东属国的部族武装。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汉朝攻取河西走廊,设立了河西四郡。由此,打通了内地通往西域的陆路交通,汉朝的势力开始向西域扩张。元丰三年(公元前108年),汉武帝发兵,击姑师、降楼兰,抚师千里,广树威德。太初三年(前102年),汉武帝派贰师将军远征大宛取胜,自此“西域震恐,都遣使来贡献”。汉朝为确保与西域诸国的陆路通畅,特在敦煌到盐泽之间,设立交通亭站。并于轮台和渠犁等处,派驻戍卒屯田。同时,汉朝还设置使者校尉,代表朝廷处理西域事务,兼司驻防及屯田事宜。由此,天山以南为汉朝控制。此后匈奴内乱,神爵二年(前60年),匈奴统领西域各属国的日逐王先贤掸,率数万众向汉朝投降,汉宣帝封其为归德侯。至此,天山以北亦归属汉朝,匈奴在西域的统治全面结束。
夺取整个西域后,神爵二年(前60年),汉朝正式建立西域都护府,并任命原护鄯善以西南道使者郑吉,为首任西域都护。自后,西汉时期,前后任西域都护者十八人。东汉时期,前后任西域都护者,又有四人。依照汉制,西域都护级别相当于郡守,俸禄两千石。其属官有副校尉、丞各一人;司马、侯、千人各二人。除以上属官外,汉朝还在西域派驻有伊循校尉、戊己校尉。伊循校尉负责伊循地区的驻军统领和屯田管理,而戊己校尉主管屯田事宜,协助都护安辑诸国,维护地方治安。为维护自身的统治,汉朝在西域派驻有军队,并积极屯垦。西汉时期,派驻西域的官吏、戍卒最多时,约有两万,开垦耕地五十多万亩。东汉时期,西域屯垦的规模要小很多,驻军及屯垦的人数也较少,但据学者估计,起码也有五千左右。
作为汉朝派驻西域的最高军政长官,西域都护的职责广泛,包括:统辖西域诸国,管理驻军、屯田,颁行朝廷号令,诸国有乱,还要发兵征讨。至于,都护所统辖的西域诸国,其君主可以称国王,但须接受汉朝册封,其统治地位方可算为合法。除国王外,各国主要官员也要由汉朝任命,且国王、官员,皆须佩戴汉朝赐予的印绶。据《汉书》记载,西域诸国“自译长、城长、君、监、吏、大禄、百工、千长、都尉、且渠、当户、将、相至侯、王,皆佩汉印绶”,共计有376人。西域诸国可以自理其政,但前提是听命于汉朝,汉朝的政令也通行西域,史称,“汉之号令班西域矣”。西域诸国还允许保留军队,但要听命于汉朝的指挥、调遣。“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陈汤,就是以朝廷的名义调用西域都护府各部族的军队,斩杀了北匈奴郅支单于。总之,西域都护府设立后,整个西域都被纳入到汉朝的统治中。
随着,汉朝在西域设立都护府,派官、驻军、推行政令,行使国家主权。这也正式标志着,西域(新疆)从此投入中华民族的怀抱,并成为我们伟大中国,不可分割的神圣国土。
为镇压羌人部落叛乱,隔绝西羌与匈奴的交通。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设置护羌校尉,持节领护西羌,掌管西羌事务,秩比二千石。史载,护羌校尉的职责包括:绥扶诸羌,巡行理事;监管诸羌,保护交通;统兵备边,兼理屯田。由于羌人屡屡造反,尤其东汉时期。故而,各任护羌校尉往往统领重兵,并能指挥地方郡守、都尉。据学者考证,护羌校尉麾下,直属将屯兵近二千,湟中义从胡有二三千骑,总数达五千左右。遇有战事,还可征发属国中归附的羌胡,兵力可达万骑。以及,边郡太守所领驻军,各近万骑。另有,周边屯田的戍卒亦可调遣。一旦西羌生乱,护羌校尉即可第一时间,调集数万兵马,予以镇压。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骠骑将军霍去病“袭破匈奴左地”,匈奴败退漠北。汉朝将原居乌桓山的乌桓人,迁徙五郡塞外。史载,为管制这些乌桓人,汉武帝始置护乌桓校尉,“拥节监领之(乌桓),使不得与匈奴交通”。此后,内附汉朝的鲜卑人,也被划归护乌桓校尉管辖。依照汉制,护乌桓校尉秩二千石,其下设有长史一人,司马一人。护乌桓校尉统辖下的乌桓、鲜卑的渠帅、大人,也都为朝廷封授“侯、王、长、都尉”等称号,并颁以印绶。在具体职责上,护乌桓校尉主要负责三方面:其一、代表朝廷同乌桓、鲜卑联络,协调诸部之间关系,处理诸部所遇疾苦,即“持节领护,理其怨结,岁时循行,问所疾苦”。其二、掌管朝廷对乌桓和鲜卑的赏赐、质子、岁时互市等事宜,即“领鲜卑赏赐、质子,岁时互市焉”。其三、负责监领乌桓诸部为汉朝侦察匈奴动静,阻击匈奴侵扰汉朝边郡。东汉中后期,塞外鲜卑取代北匈奴,称雄漠北,并屡屡寇抄汉朝边郡。护乌桓校尉又率领内附的鲜卑、乌桓突骑,配合汉军,打击入寇的塞外敌虏,即“遂为汉侦候,助击匈奴、鲜卑”。
汉代,护乌桓校尉在乌桓、鲜卑诸部中,享有极高的权威。这一点,在当代学者对内蒙古和林格尔的东汉古墓墓壁画考古中,得到了有力应证。该古墓墓主正是东汉王朝所委任,负责管辖内附鲜卑、乌桓的高级官员——护乌桓校尉。墓壁画《官邸宴饮图》中,护乌桓校尉在官府宴饮看戏,周边簇拥着众多髨发的鲜卑人、乌桓人。这些鲜卑人、乌桓人结队鱼贯出入,并极逞趋炎臣附之形色。在墓壁画《幕府图》中,护乌桓校尉威严端坐于校尉府正堂中央,门前侍卫林立,正堂阶下谦恭跪拜着鲜卑、乌桓各部的大人、渠帅。而另一组墓壁画《出巡图》,则生动再现了护乌桓校尉巡视鲜卑、乌桓诸部时的宏大场景。护乌桓校尉乘于车上,在众多随从及鲜卑、乌桓首领的护拥下,奔驰在山岭草地之间。通过以上几组墓壁画,我们足以探知,东汉时期,护乌桓校尉对内附的鲜卑、乌桓各部,有着绝对的统领权。
东汉时期,南匈奴归附汉朝。为此,汉朝又特设护匈奴中郎将一职,秩比二千石,拥节。其主要职责为监护南匈奴及其单于,并督幽、并、凉三州及度辽、乌桓二营。其地位当在度辽将军、乌桓校尉之上,行督率之责。其下置从事二人,有事随事增之,掾随事为员。
进入三国时代后,雄踞中原的曹魏政权,继续以强硬手腕,镇抚北方各少数民族。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率军于白狼山大破三郡乌桓,阵斩乌桓单于蹋顿,收胡汉降众二十余万,所获降众悉迁关内。此战,曹操基本控制了乌桓各部。同时,又择选乌桓精壮编入己方骑兵。从此,乌桓骑兵成为曹魏政权的重要军事力量。《三国志》记载,“由是,三郡乌丸为天下名骑”。黄巾之乱后,东汉一度失去了对南匈奴的控制。后来,曹操派遣司隶校尉钟繇,困南匈奴单于呼厨泉于平阳。呼厨泉单于降服后,南匈奴男丁被编为义勇,服役打仗。南匈奴的老幼妇孺,则被迁至邺城,作为人质。很多南匈奴部众不肯就范,横遭曹魏的残酷镇压。据《三国志》记载,“(南匈奴)其不从命者,兴兵致讨,斩首千数,降附者万计”。鉴于南匈奴曾屡屡叛乱,曹操以荐举至幕府任职为由,将南匈奴贵族监视起来。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曹操拘留南匈奴末代单于呼厨泉,并分南匈奴为五部。各部“立其中贵者为帅”,并“选汉人司马以监督之”。南匈奴各部中,汉人司马掌握有实权。太和五年(公元231年),魏明帝又复置护匈奴中郎将,一般由并州刺史兼任,管辖南匈奴。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目录
下一页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