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读
|
杂谈
|
舞文
|
鬼话
|
情感
|
同行
|
奇幻
|
商道
|
军事
|
历史
|
全集
|
全部
|
排行榜
|
精品推荐
三国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很好看
作者:
蓝水飞舟
日期:2019-08-19 13:49:06
《三国那些事儿》简介
《三国那些事儿》主要讲述的是从184年到280年将近100年关于三国这段历史所发生的事情。
本书以史料为基础,以人物与事件为主线,以时间为顺序,加入了网络小说的笔法,内容通俗易懂,语言诙谐幽默。
这部书用现代人的视野,讲述三国时期的历史,用全新的观点,全新的写法,展现出一个不一样的三国。
本书对三国的帝王将相以及其他各形各色的人物展开全景式的描述,既有力挽狂澜的英雄人物,也有龌龊奸诈的卑鄙小人,其中对战争谋略、政治斗争、人物心理等等描述比较多。
《三国那些事儿》对三国这段历史进行了分析、梳理与归纳,以人性洞察历史,深度挖掘历史人物的真实情感,解开历史事件背后所包含的动机,让读者理解人性的复杂,使读者与历史人物产生共鸣。
序言
三国是一个激荡人心的时代,那时候英雄辈出群雄争霸,虽过去了一千多年,依然令无数人热血沸腾,心生向往。
一部《三国演义》在中国广泛流传了几百年,对中国人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在民间,由于《三国演义》的广泛传播,以至于它的影响力比正史《三国志》更大,不少人忽视了小说的本质,经常把它和真正的历史混为一谈。
这部《三国那些事儿》以史料为基础,以人物与事件为主线,以时间为顺序,加入了现代网络语言,以小说的笔法写出了一个精彩有料的三国。
当年明月说过“其实历史本身很精彩,所有的历史都可以写得很好看”,遵循这个原则,本书力求内容通俗易懂,语言诙谐幽默,读者可以像看《故事会》一样来阅读这部书。
历史并不是苦涩难懂的,也不是高深莫测的,而造成这个原因与古人正史的语言表达有很大的关系。现在,作者用现代人的语言写一部能让读者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中了解三国历史,一段有趣有料的历史。
日期:2019-08-19 14:48:14
第一章 刘备的简历
我们先来看一份简历吧!
姓名:刘备
字:玄德
籍贯: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
性别:男
身高:173cm
体重:?(待考证)
外貌:两耳垂肩,双手过膝,面如冠玉,唇若涂脂
性格:孤言寡语,喜怒不放在脸上,喜欢结交英雄豪杰(通俗点说就是喜欢结帮拉派,发展个人小团体)
家庭出身:没落皇室
职业:草鞋贩子、县令、州牧、皇帝
最喜欢的颜色:黄色(参考最后一个职业)
出生日期:161年2月13日
死亡日期:223年6月10日
主要工作经历:
161年——175年:与母亲织席卖草鞋为职业
175年——184年:求学,课余时间发展个人小团体
184年——188年:参军,镇压恐怖分子(这个厉害)
188年——191年:当基层公务员
191年——207年:跳槽(投靠曹操、袁绍、刘表等实力派老板)
207年——221年:抢地盘(这个生猛)
221年——223年:当皇帝
熟读历史的人都会发现,但凡皇帝出生都会伴随着异象的发生。不过刘备的异象在史书上的记载就简单的多了,出生时既没有雷电交加风雨大作,也没有五彩云气围绕产房终日不散,而是房屋东南角篱上有一棵长有十几米高的大桑树。
这算什么异象啊?
不过这棵桑树“遥望见童童如小车盖”,过路来往的行人都说此树并非凡树,相互传颂此家必出贵人。
这是不是就有点神奇了吧?连普通寻常人看见这棵长相奇特的桑树,都可以推断出这户人家以后子孙家必出贵人,是不是有点夸张了?
家附近有一棵长相奇特的树也算异象?不管这异象多么普通,反正就是要告诉世人,这户姓刘的就是和别人家有所不同。
既然这户姓刘的人家有一棵长相奇特可以出贵人的桑树,必定要有一个刘家子弟出来与这棵桑树“对号入座了”,印佐这种说法。
于是我们的体育特长生刘备同学就隆重登场,出来印佐这棵桑树反映刘家必出贵人并非谬言。
刘备同学作为一个体育特长生,当然是四肢发达,跳高爬树样样皆精通,凡是与玩耍有关的都无师自通,也像我们大多数调皮的小男孩一样。不过有一点与我们大多数调皮小男孩不同的就是:刘同学自小就有帝王之志,理想远大到要当国家一把手。
据史料记载:小刘同学跟家族中一群玩伴在这棵大桑树下追逐嬉戏时,对小伙伴们说:我以后长大了就乘坐这种车盖的车!
当时能坐这种“童童如小车盖”的车就是銮舆啊,皇帝的专属座驾呀,这不是当众表明长大后要登九五之尊吗?
小刘同学这话一出口,就当场吓得他叔父够呛了,警告小刘同学:你这小子不要乱说这种话,小心被官府知道,我们九族就没命了!
刘同学父亲刘弘早亡,刘爸爸虽然也曾当过东汉末年一个小官吏,但却没有留下多少积蓄给刘同学。无奈之下,为了生活,刘同学只得与他母亲织草席卖草鞋为职业,孤儿寡母生活的非常艰苦。
织草席卖草鞋,虽然非常辛苦,看起来又有些低卑,但小刘同学还是认真得一丝不苟织好每一张草席,编好每一双草鞋,产品质量绝对保证。以至他成年后还没有忘记这门从小打下扎实基础的手艺,宾客来访时送给他牛尾巴,还可以用牛尾毛熟练编织成鞋子。
如果小刘同学就这样一直织草席卖草鞋下去,他肯定会成为民间一名出色的手工艺者,也很有可能成为一名精明的街头小贩子,基本的温饱应该不成问题,毕竟有一门手艺在身嘛!
但在刘同学15岁那一年,他的母亲就让他外出去求学。刘母用省吃俭用多年才积蓄下的一点钱交给小刘同学,泪眼涟涟的说道:儿子啊,你是我们全家的希望,你一定要用功读书啊,将来出人头地好让家族祖宗争光,你死去的爸爸也会在九泉之下为你高兴哩!
这时小刘同学也信誓旦旦拍着胸脯对刘母说道:妈妈,我一定不辜负你的期待,将来我一定会有一番作为的。你在家一定要保重身体啊,静候儿子的好消息!
这番对话也是千万慈母与游子远行求学之时的类似对话。
与刘同学一起外出求学的同伴中,有同宗的堂兄弟刘德然同学、辽西人公孙瓒同学,他们一起拜原九江太守同郡人卢植为师学习。
在这里,先简单介绍一下卢植先生:
卢植,字子干,东汉末年经学家、将领,曾与大儒蔡邕等人一起在东观校勘儒学经典书籍,并参与续写《汉记》;黄巾起义时为北中郎将,率领军队与恐怖分子头子张角交战,战功显赫;卢先生后来官居尚书,中央正部级干部,相当于现在的全国著名的博士生导师,海内大儒、士人领袖,可谓是一位文武双全的人才。
小刘同学等人为卢植门下弟子,真可谓拜对了老师。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这话在大多数情况下看来是对的。小刘同学、公孙同学后来都成为当时的社会精英,干出了自己的一番事业。
在前文已经讲过,刘备同学作为一个体育特长生,凡是与玩耍有关的都无师自通,所以小刘同学即使拜了一位文武双全的人当老师,还是不怎么爱读书钻研学问,他最喜欢干的事还是遛狗骑马、听音乐、穿华服。用现代网络语言翻译过来就是不爱学习,喜欢K歌,有事无事就刷淘宝加满选购车,完全是一个学渣的样子。虽然刘母没有给多少钱给小刘同学,但小刘同学干的却是那些纨绔子弟喜欢干的事儿。
如果刘母看到小刘同学这样子,估计会气得吐血了,大骂道:臭小子,你拿着我多年存下来的那点血汗钱,一点儿都不珍惜,不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做一名好学生,整日价的干这些无聊的无用之事,你怎么对得起你死去的爹爹啊?我的命真苦啊……
远离刘母的小刘同学,就犹如小鸟挣脱了笼子的束缚一样,在新天地自由自在的生活。小刘同学虽然不爱说话,喜怒不形于色,但能善待下人,喜欢结交英雄豪杰,发展个人的小团体。当地的豪侠都争着依附小刘同学,成为他的好基友!
朋友交多了,聚会便会频繁起来了。吃喝玩乐这些都是需要白花花的银子来买单的,刘母给的那点小铜钱怎够这些开销呢?
幸亏小刘的同学公孙瓒同学家有余钱,并且小刘同学也把公孙同学视作兄长来对待,怎么也要借点钱给他解困吧?
毕竟借钱是要还的,而且我们也知道小刘同学是以诚信为本的,怕借多了还不起,就有损自己的声誉呀,所以他借了几次钱也不敢怎么借了。可是不借钱就没钱花,那可怎么办呢?
拍着脑袋一想,小刘同学就想到一个不要还钱也有钱花的办法,那是什么办法呢?
找人赞助!
小刘的第一个下手目标对象就是同窗刘德然同学的爸爸——也是小刘的叔叔刘元起先生。
于是小刘同学就寄了一封家书回家,内容估计是这样的:妈妈,孩子在外努力读书,笔墨纸砚开销可真不少啊,你给的那点小钱剩下不多了,为了有钱买纸笔不影响读书,我用剩下的那点钱给你写信,告知了这事。叔叔的儿子德然同学的伙食费也不多了,我们都快要断炊了,他也叫我在信中写上这事,叫你收信看后就去告诉他爸。我们兄弟俩在外读书一切都好,不要牵挂我们,祝您和叔叔全家安康!
刘母看了小刘同学的来信,很欣慰小刘同学努力学习,但想到自己再也没有余钱寄给小刘同学时,眼泪滴答滴答的掉落在地。
当刘母把小刘同学的来信交给刘元起先生看时,刘先生慷慨的说道:学费伙食费都不是问题,小刘的求学费用我包了,以后我就将他和刘德然一样同等对待。
刘母听了刘先生这话,感动的不知所措,说不出话,泪眼里充满了感激之情。
于是刘元起先生常常资助小刘同学,让他衣食无忧,安心的读书。
当刘元起的老婆听到刘先生这样资助小刘同学,便不满的对她的老公发牢骚:兄弟分家就各自是一家了,你怎么能这样拿我们家的钱给刘弘家的那个小子花呢?
刘先生听了这话,便批评他的老婆:我们宗族中就有刘备这样一个孩子不是个平常人,他长大后必定会有一番作为的。我们现在给钱资助他,其实就是一种投资。等到他以后出息后,他会加倍连本带利还给我们的,你不要光看着眼前,眼光要放远一点啊。
估计刘元起的老婆听了老公这话,只能气得翻眼珠瞪白眼了。
这就是少年刘备求学时的情况,而当时的社会情况是怎样的呢?
此时的中国,自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政权已有150多年了,当时朝廷腐败、宦官与外戚争斗不止、边疆战事不断,国势日趋疲弱。在这种情况下,朝廷不但赋税不减,反而加重剥削广大农民,徭役兵役更加繁重。
外戚专政、宦官专权、政局不稳、民不聊生,这些词语就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总之当时的中国正在东汉政府极其腐败的统治之下,已经快要走到历史的尽头了。
这个经历了11个皇帝统治后的东汉,差不多已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了。由于对西羌战争持续数十年,花费巨大,财政赤字日益严重。在广大老百姓的负担已到了不堪重负的情况下,更严重的是当时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地主官僚兼并了农民的土地。
没有了土地,农民还能拿什么来生活?
此时的中国内忧外患,国家机器已经到了无法承受的地步了。当时的东汉王朝就像一匹不堪重负前行的骆驼,步履蹒跚,随时都有倒下去的可能,只等待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的出现。
不用等多久,这根稻草很快就会出现了,因为有人为了让这根稻草的到来,已经秘密准备了十几年。
很快就有人把这根点燃的稻草扔进了火药桶。
公元184年,即汉灵帝光和七年,在这一年里,发生了一件足以影响东汉政权格局的大事件——黄巾起义。
该来的总会来了,这根稻草终于要燃烧起来了!
公元184年,刘备同学24岁,也像我们现在广大大学生一样,到了大学本科毕业的时候了。
24岁的刘备同学,以及广大亟需找工作就业的年轻人,他们想不到就要在这个节骨眼上出来找工作。
不过,此时的工作也极其容易找——参军!
由于黄巾起义的突然爆发,全国各地都在募兵。只要是年轻力壮的男子,不怕找不到这个工作。
当然,全国各地像刘备同学这样有志向有眼光的有志青年,也在这个大事件中看到了契机,看到了人生崛起之路。
这一年,刘备24岁,曹操30岁,这次暴动给政府带来沉重打击的同时,也给刘备曹操等有志青年带来了人生事业的契机。
千载难逢一次的创业机会来了,一个伟大的事业正在等待着他们去实现!
日期:2019-08-19 18:16:47
第二章 黄巾起义
汉灵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这一年是甲子年,随着一句口号的响起,东汉王朝被扯下了最后的一块遮羞布。
这句口号就是——“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于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宗教形式组织的民变之一——黄巾起义,就在这句口号叫响的同时轰轰烈烈的展开了。
一时之间,黄巾起义席卷了大半个中国。一个月内,全国七州二十八郡都发生战事,黄巾军势如破竹,州郡失守、吏士逃亡,震动京都。
这群头戴黄巾的农民就像一群疯子一般,见官杀官,见城攻城,攻城略地所向披靡,地方官员纷纷逃亡。
是什么能让这数十万农民如此疯狂去造反?
这一切,就要从巨鹿人张角创立的太平教开始说起。
在前文已经说过,当时的中国正在东汉政府极其腐败的统治之下,广大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老百姓对朝廷的不满之情已溢于言表了。
张角趁此机会,以自身的医术结合神书《太平要术》上的内容,创立太平道,救助人民,以宗教的方式笼络人心,在贫苦农民中树立了威望。经过短短十几年的发展,张角创立以宗教形式组织的太平教的信众多达数十万,信众遍布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大州。
我仔细看了东汉时期的版图,在东汉十三州之中,太平道的主要活动区域占据了整个北方地区和部分南方地区,至于交州、益州、凉州等几个为数不多的州基本上没有太平道教徒的活动,估计是因为地理位置和政治原因所决定的。交州就是现今广东、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大部分以及越南的一部分地区。益州就是现今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大部以及陕西汉中盆地,凉州就是现今的甘肃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这些州不仅地理位置偏僻,而且远离政治中心,所以张角才不屑于在这些州发展教徒,但在我看来,不在这些州发展教徒是张角的一种短视,也正是由于张角的短视,黄巾军衰败的这么快,这些原因会在后文的失败原因中有所说明。
张角同志虽然是一名赤脚郎中,没有读过什么军事学院,但他在走街串巷卖药医人途中也抽空看了一些书籍,知道了统一战线的重要性。于是他将教徒遍布的八大州分为三十六方 ,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人;每方设一渠帅,由他统一指挥。如此看来,张角并非是一个只会卖药医人的赤脚郎中,还曾自学过一些军事理论知识。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与宣传,张角在等待一个机会。
不过,这个机会很快就会来了。因为东汉政府更加腐败了,老百姓生活更加艰难了。
184年春天,张角派一大方的渠帅马元义通知荆州、扬州的信徒到邺城集中准备起义,同时马元义还买通京都洛阳中的宦官中常侍封谞、徐奉为内应,约定在三月五日里应外合,一道起义。
张角这样设计起义,看起来似乎很完美,里应外合,似乎可以把东汉朝廷一口气干掉。但在起义的前一个月,张角的门徒济南人唐周叛变,上书告密官府供出京师的内应马元义。于是,朝廷紧急捕捉马元义车裂于洛阳,并捕捉诛杀张角信徒一千余人,又通知冀州捕捉张角及其起义者。
由于事出突然,里应外合的事情已败露,张角被迫“晨夜驰敕诸方,一时俱起”,提前一个月在二月份不得不发难,立即用各种方法星夜通知各方立马起义,这次农民起义史称黄巾起义。
我读到这段历史时,先来简单分析一下:第一、渠帅马元义联系宦官封谞、徐奉等人为内应就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要知道,宦官即使权势再大,对起义军还是没有多大的帮助的,因为他们没有掌控军队,没有军队就等于没有实力。(看看后来权势熏天的十常侍还不是被袁绍等人砍死或逼死毫无还手之力)即使唐周不告密,叫封谞、徐奉等人在皇宫中放一把火,能对起义有多大的帮助?第二、张角知人不明,如此重要的机密事件却告知给一个卖主求荣的叛徒唐周。
面对着气势汹汹的黄巾军,卖官鬻爵的汉灵帝刘宏先生终于害怕了。
刘先生在3月戊申日慌忙以大舅子何进为大将军,率左右羽林五营将士拿起武器,镇守京师;同时派皇甫嵩、朱儁、卢植等名将去前线镇压黄巾起义。
皇甫嵩趁机上谏要求解除党禁,要求刘宏先生拿出皇宫钱财及西园良马赠给军士,提升士气。而在旁边吕彊也插嘴说道:“党锢之祸积怨日久,如果他们与黄巾军合谋里应外合,王朝恐怕已经无救了!”
在此简单说明一下,党锢之祸指东汉桓、灵两帝时,士大夫、贵族等对宦官乱政的现象不满,与宦官发生党争的事件。事件因宦官以“党人”罪名禁锢士人终身而得名。
刘宏先生也生怕这群被禁锢的士人里应外合黄巾军,便接纳提案,在壬子日大赦党人,发还各徙徒。如果不这样做,谁保证他们不成为封谞、徐奉第二?为了镇压起义军,刘宏先生不得不调整了统治阶层的内部矛盾。
最让刘弘先生感到心疼的恐怕就是皇甫嵩叫他开放他私人的小金库,但没办法啊,为了让士兵们有士气雄赳赳上线去作战,只得忍痛把私房钱拿出来当军费。钱没有了,以后可以想办法再搜刮,如果不及时把这股造反者镇压下去,他会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的。
同时刘宏先生还要求各公卿捐出马、弩,推举众将领的子孙及民间有谋略的人到政府武装部接受面试,选拔有才能的人上前线去镇压黄巾叛乱。
中央政府派出的三大名将皇甫嵩、朱儁、卢植分工如下:
卢植率北军五校士负责北方战线,与张角主力周旋。注意,是周旋,并不是决战,好让卢植先在北方拖住黄巾军的主力,目的是让皇甫嵩、朱儁去消灭其余的黄巾军。
皇甫嵩和朱儁调发五校三河精锐骑兵,同时招募精壮之士,共计四万多人。二人各率一部,共同镇压颍川黄巾军。
中央军在首战并未得利,朱儁军就被黄巾波才所败而撤退,皇甫嵩唯有与他一起进驻长社防守,被波才率大军围城,中央军人少,士气低落。
起义之初,黄巾军节节胜利,很快形成了三大军事中心,各方黄巾军从北、东、南三个方向对京师洛阳形成了包围之势,形成了以河北、颍川、南阳三大战场。
张角三兄弟率主力活动于翼州的广大地区,成为领导主力的中心;波才、彭脱领导的黄巾军控制颍川、汝南、陈国一线,成为东方的黄巾主力;张曼成率南阳黄巾军聚兵宛城,成为南方黄巾主力。
此时,黄巾军暂时处于绝对优势!不过这种优势也是暂时的,很快中央军就扭转了局势。
皇甫嵩朱儁他们进驻长社防守时,也看出了黄巾军的致命弱点——依草结营!换句话说就是消防安全存在致命之处,所以说自古以来防火防盗很重要。
皇甫嵩看见黄巾军依草结营时便笑着对部下说道:“兵有奇变,不在众寡。今贼依草结营,易为风火。若因夜纵烧,必大惊乱。吾出兵击之,四面俱合,田单之功可成也。”意思就是说:兄弟们,不要怕,黄巾贼不懂得防火知识,我们一把火就可以解决他们了!
当日傍晚时分吹起了大风,皇甫嵩命令士兵们手持火把偷偷出城,利用黄巾军营寨周围的杂草,用火攻大破黄巾军。
其实遭遇火攻并也不是最可怕的,毕竟当时黄巾军的人数远远多于中央军,但这群由农民临时组织起来的造反者一见火起了便惊慌失色,犹如一群无头苍蝇到处乱窜,不攻自破!中央军冲入敌阵,斩杀黄巾军宛如快刀切烂菜般那么容易。
黄巾军在败退的路上,又碰上了中央派来骑都尉曹操的援军,于是皇甫嵩、朱儁和曹操三面夹击,斩杀数万黄巾军,中央军大胜。
自从中央军5月大获全胜后,形势一片大好,战争的主动权就牢牢掌握在中央军的手里。
6月南阳太守秦颉斩杀了南阳黄巾军头子张曼成。继之皇甫嵩与朱儁军追击波才,大败彭脱,在宛城大破黄巾军,“余贼降散,三郡悉平”,成功讨平豫州一带的黄巾军。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目录
下一页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