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宋元——北宋卷

作者: 迅发

  日期:2019-07-14 10:28:58
  一、重用匡胤
  公元960年,是五代十国最后一个王朝后周世宗的显德七年。
  后周世宗郭荣(原姓柴)是五代十国时期一个比较有作为的君主。他从显德元年一月继位到显德六年六月去世,一共在位五年六个月。在这短短五六年间,他恩威并用,树立个人威信,整顿军制,改变五代骄兵悍将之风,组建起一支战斗力很强的武装力量,在政治上,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整顿科举,重修法律,厉行节约,惩治腐败,兴修水利,降低税赋,改善百姓生活,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后周国力得以恢复。他相继收复了被后蜀占领的关西地区,夺取了南唐江北十四个州,迫使南唐称臣求和,南方已定,他决定北伐辽国,收复幽云十六州,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可惜的是,天不假英雄之年,在北伐初战告捷、形势一片大好之际,周世宗郭荣竟突然得病,不得不黯然撤军。不久,郭荣就病逝了,年仅三十九岁。

  有因才会有果。后周在世宗时期兵威赫赫,除了内政修明之外,与高平之战后世宗的整军有着很大的关系。周世宗整军的思路不外乎两个:一个是充实禁军,走精兵之路;另外一个是加强对禁军的控制,把这支精兵交给忠于自己的人手里。
  五代时期的禁军发展有一个过程:后梁时期的禁军主要包括六军和侍卫亲军,后梁六军名号来源于唐六军。虽说都是六军之名,唐六军指的是左右龙武、羽林、神武六军,实际军号只有三个,而后梁的六军军号则分别是:龙武、羽林、神武、天武、英武、天威。侍卫亲军是四军,分别是龙骧、天兴(后改为控鹤)、神捷(后改为拱宸)、神威(后改为广胜)。后唐建立后,庄宗李存勖整编禁军,创设了侍卫马军(军号为捧圣)、侍卫步军(军号为严卫)、控鹤军,控鹤军守卫皇宫,形成了侍卫亲军三足鼎立的格局,后唐末帝李从珂时期,又将侍卫马军的军号由捧圣改为彰圣,侍卫步军的军号由严卫改为宁卫。后晋、后汉时期,禁军制度变化不大,只是在后晋建立以后,侍卫马军军号又由彰圣改为护圣,侍卫步军军号由宁卫改为奉国。后周建立后,侍卫马军军号改为龙捷,侍卫步军军号改为虎捷,后周太祖郭威时期,又出现了殿前都指挥使和殿前军,与侍卫马步两军又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由此可见,后周禁军分为两大系统:殿前司、侍卫司,两司各自又分为马步两军,其中殿前司分为:铁骑军(马军)、控鹤军(步军)以及皇帝的贴身卫队诸如内殿直、散指挥等所谓的“班直”兵马。侍卫司分为:龙捷军(马军)、虎捷军(步军)等。铁骑后改名捧日军、控鹤军改名天武军,与侍卫司龙捷军和虎捷军并称为禁军中的上四军,是禁卫军的王牌军。五代禁军内部组织结构,由于史料阙如,已很难准确说出,所幸的是,宋朝军队沿袭五代,通过了解宋朝禁军的内部结构,也可以了解五代禁军内部组织的大体情况。根据《宋史,职官六》记载:殿前司设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前二者俗称殿帅)、都虞候(俗称殿侯)各一人,这三人是殿前司的最高长官,下辖马军和步军,马军又分出殿前指挥使、内殿直、散员、散指挥、散都头、散祗候、金枪班、东西班、散直、钧容直、捧日各军指挥(相当于营,马军每指挥人数三百人),步军分出御龙直、骨朵子直、弓箭直、弩直及天武各军指挥(相当于营,每指挥人数五百人),骑兵各班设置都虞候、都指挥使、都军使、都知、副都知、押班;步军中的御龙直、骨朵子直、弓箭直、弩直四直设置一个四直都虞候,每个直之下各设置本直的虞候、指挥使、副指挥使、都头、副都头、十将、将虞候。班直是皇帝最贴身的卫队,而殿前司的骑兵和步兵主力则是骑兵中的捧日军和步兵的天武军,各自分为左右两厢,有一个总的统兵官叫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每一个厢又有本厢的统兵官都指挥使。每厢下辖有军、指挥、都三级单位,一般来说一厢十个军、一军五个指挥、一个指挥五个都,每个都一百人,但实际上兵力都不足,每军(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旅、团长)设置有都指挥使、都虞候,每指挥(相当于营)设置指挥使、副指挥使,每个都设置军使(相当于连长)、副兵马使、十将、将虞侯、承局、押官。

  宋代取消了侍卫司,也就没有了侍卫司的最高长官,侍卫司原属的侍卫亲军马军和侍卫亲军步军各自独立。侍卫亲军马军设置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虞候,这是侍卫马军的最高长官。马军有龙卫等军,各自分为左右厢,每四厢设有四厢都指挥使(相当于司令),各厢又有各自的都指挥使(相当于军长),每军也有都指挥使(相当于旅、团长)、都虞候,每指挥使设置指挥使(相当于营长)、副指挥使,每都设置军使(相当于连长)、副兵马使、十将、将虞候、承勾、押官。侍卫步军的情况大体与马军相同。只不过每都的长官(连长)不叫军使,而叫都头。

  北宋时期,殿前司的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虞候和侍卫司的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虞候、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虞候等合称为“管军”。
  由于五代时期政权更迭频繁,对于新继位的君主而言,很难保证前朝保留下来的侍卫马步军能够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这些官兵都是历朝沿袭下来,父子相承,加之内忧外患频仍,除非遇到像后唐庄宗等实力强大的君主可能进行彻底的整军,其他君王只能采取姑息政策,不敢触动这些人的利益,因此,在五代不少阶段里,朝廷禁军中就出现了将骄卒惰的情况,到了后周时期,侍卫军已经多有羸弱之兵,战斗力并不强,不仅如此,他们内部还形成了盘根错节的关系网,骄横跋扈,不听从上级指挥,遇到强敌,不是逃走就是投降,如果再不整顿,不仅毫无用处,而且还尾大不掉,势必直接危及到皇帝的自身安全。

  周世宗刚刚即位不久,就与北汉之间爆发了高平之战,在此战中,侍卫司的两支主力侍卫马军和侍卫步军临战先逃,一部分步军投降,幸赖周世宗亲率殿前军出击,才扭转了整个战局,转败为胜。战后,周世宗下了狠心,彻底整肃军纪,诛杀了侍卫军的两个部门长官侍卫马军都指挥使樊爱能和侍卫步军都指挥使何徽以及侍卫司的大大小小数十名中高级将领。同时,将侍卫司的高级将领全部换成殿前司的人:马军两个最高统领侍卫龙捷左厢都指挥使李千、侍卫龙捷右厢都指挥使田中调出禁军,分别担任蔡州防御使、密州防御使,而由殿前都虞候韩令坤和殿前铁骑第一军都指挥使赵弘殷(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的父亲)接任二人的职务;侍卫步军的两个最高将领侍卫虎捷左厢都指挥使也由殿前司的散员都指挥使慕容延钊接任,原任将官可能被杀或者投降了北汉;侍卫虎捷右厢都指挥使张顺被调往登州担任防御使,改由殿前司的控鹤第一军都指挥使赵鼎(当为赵晁之误)担任。按:根据《宋史?9?8赵晁传》记载,赵晁“世宗嗣位,改控鹤左厢都指挥使、领贺州刺史。从征刘崇,转虎捷右厢都指挥使……”。
  殿前司是周世宗最亲近的卫队,在用殿前司将领控制住了侍卫司之后,周世宗又大力增强殿前司的兵力,进而提高殿前司的地位。在殿前都指挥使张永德的大力推荐下,周世宗将禁军将领赵匡胤破格提拔为殿前都虞候。赵匡胤是谁?中国人很少有人不知道他,他就是北宋的开国皇帝宋太祖,由于我们的书是细说中华史系列,各套书之间相互衔接,赵匡胤出生时的情况我们在《五代十国风云》中已做了记叙,在此不赘,稍后我们再系统地说一说他的家世。然而,我们看遍各种史料,史料上均有意无意地隐瞒了赵匡胤这次提拔之前在殿前司的职务,似乎更能说明这一次提拔是一次超乎常情的破格提拔,史书之所以隐瞒了这一点,自然是回护赵匡胤不久以后的忘恩负义,因此,我们有必要考察一下赵匡胤在此之前的职务。

  《宋史?9?8本纪第一》记载:“会周祖以枢密使征李守贞,(赵匡胤)应募居帐下。广顺初,补东西班行首,拜滑州副指挥。世宗尹京,转开封府马直军使。世宗即位,复典禁兵。”这段记载同样隐瞒了赵匡胤被提拔到殿前都虞候之前的职务。郭威是在后汉隐帝乾祐二年(公元949年)讨伐河中节度使李守贞的,时年二十三岁的赵匡胤从军,当了一名普通士兵,两年后,郭威自立为帝,赵匡胤才是“东西班行首”。什么意思?

  《左传?9?8成公十六年》有这样一句话:“塞井夷灶,陈于军中,而疏行首。”沈钦韩疏证称:“行首,即领队者也。”北宋曾巩在他的《再议经费》一文中也称:“按国初承旧,以供奉官、左右班殿直为三班,立都知行首领之,又有殿前承旨班院,别立行首领之。”由此可知,行首就是小队长。赵匡胤当时的职务是禁卫军中最低级的军官押班,至多是东西两班的押班。等到周世宗担任开封尹时,赵匡胤升任开封府马直军使,仍然只是个连一级的骑兵将领。再到世宗即位后,即便是照例晋升,也最多晋升为指挥(营)的指挥使,仍然只是禁军中的中下级军官,最多不会高于厢下的军的都指挥使。《资治通鉴》对高平之战的描述称,当时赵匡胤与张永德各自率领两千人冲入敌阵,这种把赵匡胤与殿前司的最高长官张永德相提并论的做法,无形中是为了抬高赵匡胤的身份,我们自然应了然于心,不过,如果赵匡胤当时的带兵人数属实的话,他在殿前司的职务最多是军的都指挥使,只相当于殿前司的中级军官。在他的上面还有各厢都指挥使、四厢都指挥使以及各自的副手,才到殿前司都虞候。

  因此,我们可以说高平之战后提拔速度最快、得益最大的殿前司新星也是赵匡胤了。如果把一个殿前司比作一国军队的话,就如同把他从一个师长直接提拔为副总司令了。
  日期:2019-07-16 13:09:33
  二、太阿倒持(1)
  那一年,赵匡胤年仅二十八岁。
  接着,周世宗又下诏淘汰各军,凡是精锐之兵都选入上军,体弱的一律罢去军职;然后,他又下诏招募天下壮士,让各军镇都送入京师,由赵匡胤负责从中选拔最为骁勇的补充殿前各班,组成最精锐的皇帝贴身卫队,殿前司和侍卫司其他各军将领们,也由各军的主帅主持挑选,由此,后周禁军兵强马壮,所向无敌。
  周世宗的思路与五代时期其他不少君主加强禁军的思路是一致的,比如,契丹主耶律阿保机组成的两千余名精锐禁卫军“皮室军”;前蜀后主王衍组成的一万两千名精锐禁卫四十军龙武军;后唐庄宗灭梁后,在各军中挑选骁勇之士组建精锐的“从马直”亲军;后唐末帝李从珂即位后,下诏从各道挑选骁勇之士充实禁卫军等等。
  过去,殿前司兵力较少,因此,殿前司的最高长官殿前马步都指挥使只相当于侍卫司的部门长官侍卫马军或者步军都指挥使,低于侍卫司三个长官中的最低一位侍卫都虞候,更低于侍卫司的两个总长侍卫马步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了,到了显德三年,世宗为了更进一步提高殿前司的地位,在殿前司设置了殿前都点检,职位高于侍卫都虞候,这才与侍卫司的副职侍卫马步副都指挥使相当,世宗提拔殿前都指挥使张永德担任殿前都点检,赵匡胤依序被晋升为殿前都指挥使,掌握了殿前军的实权。因此,《石林燕语》卷六记载:“殿前军起于周世宗,是时太祖(赵匡胤)为殿前司都虞侯。初诏天下选募壮士送京师,命太祖择其武艺精高者为殿前诸班,而置都点检,位都指挥使上……”。实际上,殿前军之名早就有了,只不过是周世宗的整军让殿前司的地位大大加强了,就赵匡胤而言,他个人也真是赶上了好时候。

  自显德元年赵匡胤被破格提拔为殿前司都虞候之后,他在后周仕途似乎一直顺风顺水:显德三年追随世宗讨伐南唐,凯旋后被晋升为殿前都指挥使、兼定国军节度使,同时,张永德被晋升为殿前都点检。次年,再征寿春,凯旋后,赵匡胤又被拜为义成军节度、检校太保,仍为殿前都指挥使。五年,改为忠武节度使。显德六年,世宗北伐时,任命赵匡胤为水路都部署(《宋史?9?8太祖本纪》记作水陆都部署,错误,因为,根据《资治通鉴》,当时,世宗还任命侍卫都指挥使韩通为陆路都部署,以赵匡胤为水路都部署)。兵马部署,后因避讳宋英宗赵曙之名而改为兵马总管,《职官分纪》称,宋朝的马步军都总管以节度使充任,副总管以观察使以上充任,有禁军驻扎的,冠以驻泊之名。

  后周世宗显德六年的这次北伐,始于当年三月下旬。三月二十二日,先由侍卫司的都虞候韩通率领水陆大军出发,疏浚河道。世宗的战略计划是:后周大军选择较为偏僻的东线,由沧州沿着永济渠(又称为御河、白沟水)北上,迂回到瀛州(今河北省河间市)、莫州(今河北省任丘市境内)背后,直扑淤口关(在今河北省霸州市境内),然后再横向向西攻占益津关(在今河北省霸州市境内)、瓦桥关(今雄安新区),从而将辽国占领的瀛州、莫州与幽州分割开来,扼守辽军南下的咽喉,以轻松夺取瀛州、莫州大片土地,然后,再伺机北上,最终夺取幽州。这一大迂回歼敌的作战计划出敌预料,辽国益津关、瓦桥关、莫州、瀛州、易州守将相继投降。

  还是在四月二十六日的时候,世宗抵达益津关,辽国益津关守将投降。由此再向西行,河道变窄,世宗只好离开大船登岸。二十七日后,世宗露宿野外,当时他身边的侍卫亲军不过五百人,而不少辽军骑兵在四州出没,只有赵匡胤领兵护驾。次日,赵匡胤领兵来到瓦桥关下,辽军守将姚内斌率领本部五百人投降,世宗进入瓦桥关。时隔一天之后,五月一日,侍卫亲军都指挥使李重进以及众将才率领大军赶到了瓦桥关。这一仗,后周军队兵不血刃,没有损失一兵一卒,就顺利占领了辽国三个州、十七个县,得到一万八千三百六十户百姓。五月二日,世宗与众将一起商议继续进攻幽州的行动,众将均表示反对,可是世宗不从,派出李重进领兵先行,并亲自察看安阳河,命令架设桥梁,而恰恰就在当天晚上,世宗就得病了,这一计划就此搁置。
  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旧五代史?9?8世宗纪六》记载:“帝之北征也,凡供军之物,皆令自京递送行在。一日,忽于地中得一木,长二三尺,如人之揭物者,其上卦全题云:‘点检做’,观者莫测何物也。”《宋史?9?8太祖本纪》也记载了此事,称:“世宗在道,阅四方文书,得韦囊,中有木三尺余,题云‘点检作天子’,异之。时张永德为点检,世宗不豫,还京师,拜太祖检校太傅、殿前都点检,以代永德。”《旧五代史》说的是世宗在查看从京师投递的物品时,一个长两三尺的木片掉到了地上,他一看,上面写了三个字“点检做”,人们当时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而《宋史》则写得十分明确,说是世宗在批阅各地文书时,从中发现一个苇编的袋子,里面装了一根三尺有余的木片,木片上面写着“点检作天子”五个字。

  史书没有记载此事发生在世宗北征途中得病之后还是得病之前,但很可能是在世宗得病之后。当时,掌握着后周兵权的两个人物,一个是侍卫司都指挥使李重进,他是后周太祖郭威姐姐的儿子,是世宗姑表哥;另外一个就是殿前司都点检张永德,他是后周太祖郭威的女婿,是世宗的妹夫,二人都是世宗的至亲。那么,是谁送给世宗这个木片呢?是洞悉未来的术士?还是另有他人?企图借世宗之手除掉张永德,取而代之呢?不知道。收到这个木片之后,世宗难道就没有派人追查么?按理说应该追查了,但肯定是毫无头绪。

  不过,这个小小的木片却对世宗起了一定的影响。《却扫编》记载了这样一段史实,说的是:周世宗既定三关,遇疾而退,至澶渊迟留不行,虽宰辅近臣问疾者皆莫得见,中外汹惧。时张永德为澶州节度使,永德尚周太祖之女,以亲故,独得至卧内,于是群臣因永德言曰:“天下未定,根本空虚,四方诸侯惟幸京师之有变。今澶、汴相去甚迩,不速归以安人情,顾惮旦夕之劳而迟回于此,如有不可讳,奈宗庙何!”永德然之,乘间为世宗言如群臣旨,世宗问:“谁使汝为此言?”永德对以君臣之意皆愿为此,世宗熟思久之,叹曰:“吾固知汝必为人所教,独不喻吾意哉!然观汝之穷薄,恶足当此!”即日趣驾归京师。

  也就是说,世宗生病之后,就下令撤军了,可是,当他行至澶州之后,却停下不走了,即便是宰辅、近臣们都不得入内,弄得人心惶恐,唯独张永德以近亲身份才得以入内探病,群臣就让张永德劝说世宗,世宗想了许久,才叹了一口气,说道:“你真是不知道我的心思啊,我看你穷薄之相,又岂能当上此位!”世宗的心思究竟是什么?他停在澶州的真正原因以及他说给张永德的话,虽然十分令人费解,但深入思索后,我们也许能够多少接近当时世宗的心迹。

  在见到那个木片之后,世宗应该是对张永德产生了怀疑,担心张永德会在自己死后发动兵变,就故意停留在澶州,不让群臣入内,却仅让张永德一人与自己见面,其目的大约是为了引蛇出洞。如果张永德真的心存不轨的话,就会利用这一时机,对外谎称世宗已经驾崩,利用手握兵权之机,采取行动弑杀世宗,发动兵变夺位。然而,经过这番考验,张永德不仅毫无动静,还替群臣们传话,请世宗速速回京以稳定时局,世宗这才多少打消了一点疑虑,动身回京了。如果这一推断成立的话,世宗也是过于小瞧张永德背后的阴谋家了,只是把考验对象聚焦到张永德一人身上,如果张永德不是那个阴谋家,让张永德一人入内,那就不可能隐藏住自己健康状况,即便有人想趁机作乱,也是根本不敢动手的。

  那么谁又是幕后黑手呢?我们不知道。不过,我们还是看看大半年之后发动兵变、登上皇帝宝座的赵匡胤,如今的实力吧。
  赵匡胤时年三十三岁,他已经在殿前司担任都指挥使三年有余了。但这只是一个方面,俗话说的好,一个好汉三个帮,就算一个人的个人能力再强,如果没有人帮你,照样什么大事也干不成。
  日期:2019-07-21 12:18:49
  三、太阿倒持(2)
  赵匡胤,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人。他的高祖叫赵朓,曾历任永清(今河北省永清县)、文安(今河北省文安县)、幽都(今北京市丰台区)县令,北宋建立以后,被追尊为僖祖;赵朓生下赵珽,是为赵匡胤的曾祖,曾历任藩镇的从事,北宋建立以后,被追尊为顺祖;赵珽生下赵敬,是赵匡胤的祖父,曾经担任过营州(今辽宁省朝阳市)、蓟州(今天津市蓟州区)、涿州(今河北省涿州市)三州的刺史,北宋建立后,被追尊为翼祖。赵敬生下赵弘殷,就是赵匡胤的父亲,北宋建立后被追尊为宣祖。后周世宗时期,赵匡胤的祖父赵敬还活着,因赵弘殷尊贵了,后周朝廷给其父赵敬赠予左骁骑卫上将军这一荣誉官位。

  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年少时十分骁勇,擅长骑射,曾经担任过唐末成德(治所今河北省正定县)节度使、赵王王镕的部将,五代时期,晋王李存勖与后梁在黄河一带发生了著名的“夹河之战”,赵王王镕派遣赵弘殷率领五百骑兵帮助晋王,李存勖见赵弘殷骁勇,就把他留了下来,当了自己的禁军将领,此后,赵弘殷就一直在中央禁军中任职。期间,在后汉乾祐年间,凤翔节度使王景发动叛乱,后蜀派兵帮助王景,赵弘殷奉命率部在陈仓与后蜀军队作战,战斗中,赵弘殷被流箭射中了左眼,他毫不在意,奋勇杀敌,大破蜀军,战后,他因功被晋升为护圣都指挥使。后周建立以后,赵弘殷改任殿前司铁骑第一军都指挥使。世宗继位以后不久,高平之战爆发,战后,世宗潞州整军,以殿前司人员全面取代了侍卫司,赵弘殷又从殿前司调回侍卫司,担任侍卫龙捷(马军)右厢都指挥使,而这时,赵匡胤也被破格提拔为殿前司都虞候。赵弘殷、赵匡胤父子二人分别在后周两大禁军中担任高级将领,史称:“一时荣之”。赵弘殷在后周世宗显德三年(公元956年)去世,终年五十七岁。他去世后,被后周朝廷追赠为武清军节度使、太尉。

  《杨文公谈苑》记载,据说在后梁时期,一个名叫宝志的和尚,留下一个预卜未来的铜牌记,其中有一句“有一真人在冀川,开口张弓在左边,子子孙孙万万年。”因此,南唐中宗李璟、吴越王钱鏐都在给儿子取名时用了个“弘”字,以期迎合这句谶言,而实际上,谶言中所指的那个真人就是指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东斋记事》、《烬余录》记载,一次,天降大雪,赵弘殷路过杜家庄,在庄外避雪。庄丁见其相貌不凡,就给他送去饭菜。后来庄主见其谨慎、勤勉,就把他召为上门女婿,自己的第四女嫁给了他。

  赵匡胤是后唐天成二年(公元927年)二月十六日出生于洛阳夹马营,据《东都事略》、《孔氏谈苑》记载,其母杜氏在生下他之前梦见太阳进入自己的怀中,赵匡胤生下时,胎盘如同荷花的花苞,三天之内散发出香气,后来,洛阳人就把夹马营称为香孩儿营。野史中关于赵匡胤发达之前的轶事很多。比如,《湖海新闻夷坚续志》上记载,一次,赵匡胤酒后到南京(今河南省商丘市)的高辛庙中,占卜自己将来的名位,从小校一直到节度使,掷出的都无效,遂说道:“再高的话,难道是天子吗?”一掷就掷出了圣筊。《挥塵后录》也有类似记载。《师友谈记》记载,苏东坡曾经说过:五代时,普安禅院的一名僧人白天睡觉做了一个梦,梦见一条金龙在吃自己种的莴苣,醒来后,他觉得自己肯定要遇到贵人了。出屋后,就看见一个相貌不凡的人在拔莴苣吃,而这个人就是赵匡胤。僧人殷勤相待,并请求等赵匡胤富贵以后,把这里建成一座大寺庙。赵匡胤答应了,等赵匡胤登基后,就修建了普安禅寺。《邵氏闻见录》、《画墁录》、《鸡肋篇》等书上记载,赵匡胤过去曾经在关中游荡,曾经想在凤翔节度使王彦超手下任职,王彦超给他数千钱,并没有收留他。赵匡胤路过原州时,曾在一颗树下休息,太阳移动,而树荫不动,一直罩着赵匡胤。按:赵匡胤去拜见王彦超时,应当在后汉初年王彦超担任复州防御使时,而非担任凤翔节度使时,不久,赵匡胤就投奔郭威,从军平定河中、凤翔、永兴三镇之乱了。《藏一话腴》、《庚溪诗话》记载,赵匡胤曾经写过一首咏月诗,诗中称:“未离海底千山暗,才到天中万国明。”赵匡胤还曾经咏过一首咏日诗,诗称:“太阳初出光赫赫,千山万山如火发。一轮顷刻上天衢,逐退群星与残月。”诗中已显示出赵匡胤不凡的志向。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