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穿越到了1916年

作者: 松岩下

  日期:2020-02-12 21:44:06
  第1章我成了一名留英学生
  “咚咚咚......”
  李松在床上伸了个懒腰,心里直抱怨:老妈,你搞什么搞啊?我刚从大学里放寒假回来,你就不能不让人多睡会么?
  “咚咚咚......”
  好吧,服了你了,我起床还不行吗?
  李松睡眼惺忪地从床上爬起来,打开了房门,正准备吼一嗓子:别敲了!却听得一个声音传过来:“Hello,breakfast is ready.”
  李松吃了一惊,定睛一看,站在房门口的并不是自己的老妈,而是一个白人中年妇女,正冲着自己微笑。
  见李松怔怔地没说话,那位白人大妈又重复了一遍。
  李松的英语过了6级,这种简单的日常对话自然听明白了,原来这位大妈是说:早餐准备好了,意思是请他就餐。
  李松下意识地用英语回答道:OK。
  白人大妈下楼去了。
  李松回过头,仔细打量着房间,才看清这并不是自己那间熟悉的卧室,摆放着的家具全都风格迥异。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李松强迫自己冷静下来,细细思量。
  一瞬间,脑海中所有的意识都被唤醒了,他终于明白了事情的原委。
  原来,他竟然穿越到了1916年的英国伦敦。这个身体的前主人是一名留学英国的中国学生,碰巧的是,这个留学生也叫李松。
  半年前,李松从家乡上海来到了这里,借住在一个英国家庭。
  这个家庭的男主人名叫约翰·史密斯,是父亲李斌的故交。
  说起来,那还是20多年前的事了。那时,华夏大地还处在清朝统治下,朝廷派了不少公费留学生到海外学习。
  李斌被派到英国学习土木工程,跟年轻的约翰成了同学,俩人关系不错。
  不过约翰对于读书兴趣不大,不久就投笔从戎,开始了军旅生涯。而李斌学成归国后,还与约翰一直保持着联系。
  转眼间20多年过去了,李松长大成人。李斌决定也让他去英国留学,并联系了约翰,请代为照顾。

  来到伦敦,李松按照父亲给的地址,找到了约翰家。可惜的是,约翰先生正在法国前线征战。
  约翰先生的太太伊丽莎白女士接待了他,告诉他:约翰先生已经知道他要来,让他只管在这里放心住下。
  从此李松就在约翰先生家安顿下来,这半年来一直在补习英语,现在已经可以流利地对话了。
  过了语言关,他打算报考一所合适的英国大学。
  情况大体上就是这样。想不到网络小说里屡见不鲜的穿越,竟然也发生在了自己的身上。
  李松不由得想念起自己的父母来,不知道这辈子还能否再相见。
  不过,既来之则安之吧。老天爷让他穿越到这个世界,自有其用意,莫非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希望他能成就一番伟业?
  李松自认资质平平,前世的他,可以说有点佛系,生活中没有什么远大的目标。

  他不明白老天爷为何偏偏要选定他,让他穿越到这个战乱不休的时代。
  他不由得叹了口气:天机难测啊!
  也许跟自己的兴趣爱好有关?前世的他是一个军迷,对于古今中外的战争史兴趣浓厚,对于武器装备的发展历程也如数家珍。
  现在是1916年,这么说来,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开始近两年了。
  战争的导火索众所周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视察时,被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枪杀。随后,欧洲列强纷纷表态、站队,形成了协约国和同盟国两大集团,迅速扭打成一片。
  1914年是战争的第一阶段,德国原本希望迅速取胜,但经过马恩河等战役后,速胜已不可能,各个战场纷纷转入阵地战。
  1915年到1916年是战争的第二阶段。交战各方处于僵持状态,然而谁也不满足于现状,尤其是英法军队,经常主动发起大规模进攻。
  据伊丽莎白说,约翰现在已经是上校了,自战争开始以来,就一直在欧洲大陆打仗,中途曾经回来过几次。
  熟悉历史的李松不由得为约翰先生担心起来:两次世界大战都是异常残酷,人员伤亡惨重,谁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活到最后。

  穿戴整齐,李松下楼来吃早餐。
  餐桌上很简单:牛奶、面包。
  虽然很想念家乡的小笼包,可是现在是战争期间,能吃饱肚子已经不错了。
  这时,伊丽莎白告诉他一个消息:刚收到约翰先生前些天写的信,信中说即将回国休假两天,估计6月20日到家。

  李松想了想:“今天是19号,那不是明天回来?”
  伊丽莎白点点头。
  “太好了,来这里这么久,终于可以见到约翰先生了。”
  李松由衷地高兴,不仅是因为可以见到父亲的这位好友,更是因为自己是个军迷。
  以前都是在影视剧里看到战争场面,如今则可以听一个亲身经历战争的人讲讲战场上的事,真是令人期待啊。
  第二天下午,李松正在自己房间里看书,忽然听到楼下的门铃响了。
  接下来是开门声,然后是一声惊呼。
  看来是约翰先生回来了。
  他打算过一会再下楼。毕竟,伊丽莎白跟约翰先生也大半年没见面了,一定也有不少话要说,自己不好去打扰人家。
  过了好一阵,楼下的对话停了下来,伊丽莎白在楼下喊他下去。
  李松走下楼梯,看到一个肤色黝黑的中年男子站在面前。
  “您就是约翰先生吗?”
  “是的。”
  李松跟约翰握手:“很高兴见到您。”
  他打量着约翰。按照伊丽莎白的说法,约翰应该才42岁左右,比自己的父亲还要小几岁,然而今天看上去,却好像50岁的人了。

  天天面对炮火连天的战场,人是不是也更容易苍老呢?
  约翰也打量着李松:“你跟你父亲年轻的时候长得很像啊。”
  李松笑了笑。
  约翰问道:“你父亲好吗?”
  “他很好,谢谢。”
  约翰叹了口气:“说起来,我有很多年没见到你父亲了。不过这些年,倒是一直书信不断。他还邀请我去上海看看,可惜路途遥远,一直没能成行。”
  “我们全家都一直盼望着您能来我家做客呢。”
  “谢谢。可就算要去,也得等这场该死的战争结束,才可以考虑啊。”约翰恨恨地说道。
  从这番语气里,李松已经感觉到了约翰先生对战争的态度。
  日期:2020-02-13 18:00:52
  第2章和约翰上校的谈话
  李松和约翰上校正说着话,伊丽莎白端来了两杯咖啡:“别光站着啊,你们俩还是坐下来好好聊聊吧。”
  上校连忙说:“对,我们去院子里坐坐吧。”
  此时虽已入夏,天气尚不太热。院子里鲜花盛开,蝴蝶在花间起舞。
  在花架下喝着咖啡,聊着天,真是一件惬意的事!
  然而上校却面色凝重,没有一丝回家的喜悦。

  “上校,能给我讲讲战场上的事吗?”李松试探着问道。
  “你问这干什么?”
  “是这样的,我从小就对打仗的事情感兴趣,看过很多小说和电影。”李松没说电视剧,因为此时的世界还没有电视机呢。
  “真是个傻孩子。”约翰上校感叹道:“你以为打仗就像小说和电影里描绘的那么简单?每天都是枪林弹雨,会有无数的士兵倒下。可能在你看来那只是个数字,但是在战场上,可都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啊。”
  “哦。”李松承认,他确实没想到这一层。毕竟,他没有见识过真正的战场,关注的只是战争的谋略和胜负。

  他还是不死心:“上校,你们到底是怎么打仗的?可以讲讲不?”
  约翰有些无奈:“其实也简单,上级下达总攻令,冲锋号一响,大家就得从战壕里出击。”
  李松有些诧异:“德军不是有重机枪吗?难道你们就迎着德军的扫射往前冲?”
  “不这样又能如何?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
  “明知道是死,您还让士兵们还往前冲?”
  约翰苦笑道:“难道你以为,不冲上去就不会死么?违抗命令,长官有权当场枪毙你。就算长官没注意到你,打完仗你也得上军事法庭,等着被枪决。”
  “这倒也是。与其做一个懦夫,最后屈辱地死去,还不如勇往直前,也许还有一线生机,甚至能当英雄,也未可知啊。”
  “傻孩子,英雄你就别想了,能活着就是最大的幸运。要知道,我手下的这些士兵,两年来已经换了一大半了。”
  “哦?换下来的士兵是退役了吗?”

  “哪里,他们要么是阵亡了,要么是受伤回国,然后上级不断补充新兵给我。现在我的部下净是些新面孔,很多人我都不认识。”
  原来是这样!
  上校的话,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伤亡的惨重,也让李松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
  看到上校情绪低沉,李松换了个话题:“您这次好不容易回家,可要多待几天。我听到您太太老在念叨呢。”
  “唉,我待不了几天,后天就得回去了。”

  “这么匆忙啊?是不是又要打仗了?”
  看到上校沉默不语,李松立刻觉察到自己的问题有些唐突了。
  上校是一个职业军人,自然很注意保密,不会轻易透露任何跟军事行动有关的信息。
  虽然上校不愿意多说,但对于熟知战争史的李松来说,想猜到些端倪并不是什么难事。
  今天是2016年6月20日,在原本的历史上,会发生什么大事来着?

  想到这个日子,李松心头一惊。
  历史上的2016年7月1日,英法军队将向德军发起全面进攻,著名的索姆河战役就此拉开帷幕。
  然而,此时坦克尚未面世,马克沁机枪统治着战场。英军采用密集队形冲锋,无异于自杀。
  结果自然不出意外:7月1日这天,仅英军就伤亡了近6万人,遭遇了其军史上最惨痛的失败。

  说实话,即使是交战双方合计6万人,都可以算得上是一场颇具规模的战斗了。可英军倒好,自己一天就死伤这么多人,光是这一项数据,就已经很瘆人了。
  上校说他22日就要回去,显然是为即将到来的索姆河战役做准备。
  虽然上校作为中高级军官,不需要亲自冲锋陷阵,暂时不会有性命之忧,但他手下的士兵势必又要遭遇重大伤亡。
  要不要提醒一下上校呢?
  说实话,李松对大英帝国可没什么感情,甚至有点憎恶。

  想想吧,大英帝国都给华夏带来了啥?
  记忆中好像都是伤害:第一次鸦片战争,清朝被迫割让了香港;第二次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然后就是八国联军进北京,逼迫清朝签订了《辛丑条约》。
  到了民国时期,大英帝国还在继续欺负我们。著名的有1926年的“万县事件”,英国军舰沿长江驶抵万县(当时属于四川省,现为重庆市万州区),炮轰市区,华夏军民死伤千余人。
  甚至到了新中国成立前夕的1949年4月,还发生了英国军舰炮击人民解放军的“紫石英”号事件。
  记忆中的这些事让李松觉得,大英帝国多倒些霉也好,多死点人,也就多消耗了国力,他甚至有点暗爽。
  谁叫你老是欺负我们呢?现在你遇到麻烦了,我才懒得帮你。
  可是,约翰上校不同啊。
  据父亲李斌讲,当年他留学英国时,很多英国人也是瞧不起来自华夏的留学生的,让父亲受尽了鄙夷。
  只有约翰先生是个另类,一直跟父亲关系融洽,而且是那种真心的友好,让父亲深为感动。所以这么多年下来,还能一直保持联系。
  自己到了伦敦,上校虽然不在家,却没有忘记安排自己住下,而且一呆就是半年。就冲着这份情谊,李松决定要尽自己所能,帮助上校一下。
  李松暗暗对自己说道:我可不是要帮大英帝国,我只是想帮一下上校,让他少损失一些部下,日子好过一点。
  主意已定,他对约翰说:“上校,一味地冲锋可不是取胜之道,不能再这么打下去了。”
  上校手一摊:“不这么打又能如何?难道你有别的办法吗?”

  对于从未来穿越过来的人来说,办法当然有,而且很多。
  最有效的办法当然是坦克了。可以说,自从有了坦克,重机枪的威力就被抑制了很多。
  在原本的历史上,3个月后,也就是2016年9月15日,将会有首批坦克投入实战。
  不过,由于是初次使用,坦克本身还存在很多问题,所以战果并不明显,未能从根本上扭转战局。
  何况眼下还没有坦克可用,所以得另外想办法。
  西方不亮东方亮,还是从华夏的智慧中寻找办法吧。

  作为一个军迷,他看过很多战争影视剧。无数人在战争中表现出的聪明才智,都可供他加以借鉴。
  眼下,他就想到了一个人:李云龙。
  日期:2020-02-13 21:03:17
  第3章李松的妙计
  前世里,李幼斌版的电视剧《亮剑》已经成为了经典。在第4集,李云龙的独立团虽然包围了日军山崎大队,但敌军依托工事,火力又猛,如果强攻,势必损失惨重,而且未必能取胜。
  足智多谋的李云龙想出了一个令人拍案的点子:在敌人阵地前挖战壕,逐步逼近敌军,直到扔手榴弹可以够到敌人的位置。
  山崎大队的日军看到独立团在自己眼皮子底下大搞土工作业,感到莫名其妙,却也阻止不了。
  很快,他们就尝到了苦果:一阵手榴弹雨从天而降,打得他们猝不及防,阵脚大乱。独立团趁机发动了总攻,终于将山崎大队彻底拿下。
  《亮剑》这部电视剧,李松反复看了多遍,每次看到这里,都忍不住击节叫好!
  士兵们当然需要勇敢向前,但如果指挥员能多动动脑筋,避免无谓的伤亡,那真是善莫大焉!
  即将展开的索姆河战役,其实跟电视剧里的情景非常相似:索姆河战场是一片开阔地,最适合重机枪逞威。
  这时,坑道战就可以派上用场了:让士兵们在前沿挖出纵横交错的坑道,靠近德军阵地,然后从坑道里向德军扔手榴弹,效果肯定不错,至少比一味地冲锋要高明多了。

  想到这里,李松决定用这个办法帮一下上校,于是将这个战法和盘托出。
  作为一名久经沙场的老将,上校很快听懂了。沉思了一会,他凭借着本能,立刻敏锐地感觉出这真是一条妙计,很可能解决士兵们的伤亡问题。
  “你又没打过仗,怎么能想出这么棒的方法?”上校有些疑惑。
  “我当然想不出这个战法,但是小说、电影里有啊。”
  “哦?是哪本小说、哪部电影?我也想看看。”

  “这个......”李松有些犯难:这办法来自近百年后的电视剧,眼下上哪弄来给你看?
  这时候,倒是上校的话给李松解了围:“是不是你们华夏的小说啊?”
  “对,都是中文的,您恐怕看不懂。”李松正好就坡下驴。
  “哦,那就算了。”上校有些遗憾:“说起来,华夏人是真聪明,这一点,我当年从你父亲身上就感受到了。我相信,你们的国家虽然暂时落后了,但完全不必担忧,因为有足够多的聪明头脑,将来你们一定能重新强大起来。”
  李松听了十分感动:在这个华夏还积贫积弱的年代,就能预见到中华之崛起,不得不说,上校是个极有远见的人,这在此时的西方世界还是不多见的。
  上校继续说道:“以你们华夏人的睿智,能想到这样的办法,我并不感到意外。只是,再过10天,战争就要打响了,你这方法也不知道是否来得及。”
  李松暗暗吃惊:上校竟然暗中透露了索姆河战役的日期!
  虽然这个日期对于他来说算不上秘密,但是上校已经不再遮遮掩掩,说明已经把他看成了救星,寄予了很大期望!
  看来我能给予的帮助恰好是上校非常需要的,要不然他也不会一下子这么相信我了。
  既然如此,这个忙他是帮定了。
  李松想了想后问道:“您的战壕离德军阵地有多远?”
  “大约1.5英里吧。”

  李松皱了皱眉:1英里是多远?这个长度单位他可不太熟啊。
  见李松没有回话,上校问道:“这个距离有什么问题吗?”
  “我想知道,这个距离相当于多少公里?”
  “哦,明白了,你们国家习惯采用公里这个单位。让我想想......”上校沉吟了一会后说:“大约相当于2.5公里左右。没错,就是这个距离。”
  李松暗自琢磨开了:上校6月22日会到前沿阵地,到7月1日,满打满算只有8天时间。每天只需要掘进300多米,应该没问题。
  “上校,如果您回去后就让士兵们立刻开挖坑道,到了开战那天,肯定能挖到德军阵地前。”

  此时,约翰上校却有一个顾虑:“如果我一回去就让人挖坑道,肯定会被德国人发现,他们一定能猜出我军即将发动进攻,会预先加以防备,这仗就更难打了。而且,我这样做也等于泄密,上级会很不满的。”
  李松点点头:这倒也是。
  该怎么隐瞒坑道战的企图呢?
  他灵机一动:有了!李云龙的战法可以借鉴,但不等于要照搬,根据实际需要,适当调整一下就可以了。
  既然挖坑道会被发现,改为挖地道不就可以掩人耳目了?等快要挖到德军阵地前,就暂时停下来,等到了7月1日那一天,再最后挖几个通向地面的坑洞,用于向外扔手榴弹。
  听了李松的办法,上校两眼放光:“太好了。如果是挖坑道,在接近德军阵地的时候,势必会受到德军的攻击,影响坑道作业的进度。如果是挖地道,就能不知不觉地靠近德军,最后再给他们来个突然袭击!”

  上校双手握拳,猛地一砸桌面,震得咖啡都溅了出来。
  看到桌上溅出的咖啡,上校有些不好意思:“我太激动了。喝咖啡吧,不然该凉了。”
  李松端起咖啡喝了一口,脑子里却还在思量着上校的话。
  必须承认,上校说得很有道理:挖地道确实更安全,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受到德军的影响,这一点连他都还没想到。

  “既然您赞同我的提议,我很高兴能帮到您,祝您战事顺利!”
  上校此时却沉默了,默默地盯着李松,看得他有点手足无措。
  上校这是怎么了?感觉眼神怪怪的。
  良久,上校终于开口了:“你愿意跟我一起上前线吗?”

  李松听得有些发懵:上前线?这是什么意思?
  上校解释道:“这个提议是你提出的,实施的时候,当然是你在场最好,万一有什么问题,还得请教你啊。”
  原来是这样!似乎很有道理啊。
  上校继续说道:“我知道,你是来这里留学的。但是你现在不是还没上大学么?就算你上大学了,我也还是会邀请你跟我去前线的。因为......”
  说到这里,上校的调门突然提高了很多:“跟万千将士的生命相比,你晚几年上学不算什么大事。等战争结束了,我一定尽我的努力,让你上最好的大学。牛津、剑桥,随你挑!”
  看着上校真挚而热切的眼神,李松还能说什么呢?他完全无法回绝。
  日期:2020-02-14 16:00:03

  第4章我来到了索姆河前线
  李松一时心潮澎湃,思绪万千。
  见李松半晌没有答话,上校似乎猜到了什么,安慰道:“你放心,到了前线后,你就跟在我身边,不会有太大危险的。”
  李松摇摇头:“上校,我不是怕死,而是担心自己看到了真实的战场后,心理上适应不了。”
  这是他的真心话。
  自从昨天穿越到这个世界后,虽然只过了一天,他已经很想家了。
  自己的亲生父母,很像赵薇、佟大为主演的那部电视剧:《虎妈猫爸》。
  严厉的老妈,从他上幼儿园起,直到高中毕业,一刻不停地督促他要好好学习,还不断地报着这补习班、那兴趣班。而老爸呢,则总是暗中和稀泥。
  曾经,他对老妈很不满,逆反心理严重。可是,等穿越到了这个世界,才发现父母是自己生命中最不可或缺的人。
  这一整天,他的脑海里经常回忆起和父母在一起的往事,盼望着能与他们重逢。
  他在想:自己并非是从某个时空隧道来到这里的,也就不可能通过时空隧道回去。
  那么,能回到现代的途径,也许是......死亡!
  死了,就能回去吗?

  他不能确定,但也许是唯一的途径,因为除此之外再也想不出其他办法。
  要是在前世,作为一个普通人,他当然怕死。但是,在这个世上,他真的不怕。
  死很可能让他彻底解脱,重返故里。那样的话,他会甘之如饴,又有什么可怕的呢?
  所以,上校是误解他了。
  当然,一般人都怕死,上校是从常理来推断他,自然再正常不过。
  不过,真要上战场,他也确实有害怕看到的东西,那就是血腥的杀戮场面。
  虽然在影视剧里,他看到了太多的中枪倒下、乃至一枪爆头的场面,但也很清楚,那都是假的,是借助道具、摄影技巧拍出来的,所以不会有什么特别的感觉。
  可如果上了战场,那可都是“真人秀”,他不确定自己还能否撑得住,不当场呕吐出来。

  毕竟,对于一个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来说,要突然面对这些,实在是有点难。
  听了李松的回答,上校也沉默了。
  半晌,上校开口了:“你不是军人,我知道,就这样拉着你上前线,确实有些勉为其难。可是,一想到麾下的将士们又将面对可怕的死亡,我就心痛不已。因此,我恳求你务必要帮帮他们。”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