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读
|
杂谈
|
舞文
|
鬼话
|
情感
|
同行
|
奇幻
|
商道
|
军事
|
历史
|
全集
|
全部
|
排行榜
|
精品推荐
春秋乱局---春秋时期各国乱局
作者:
牛应举2020
日期:2020-02-28 22:27:00
前言
你也说春秋,我也说春秋。
春秋,有四种含义。一是指历史上的春秋时期,二是指《春秋经》。三是指春季和秋季,用来表示整个一年,泛指岁月。四指人的年岁。
一:春秋时期
周朝灭亡商朝后建国,史称西周。建国之初,分封诸侯。分封,是指古代中国的“天子”将土地分给王室子弟,功臣或古代帝王的后裔,所封之地称为“诸侯国”“封国”或“藩国”等。统治封地的君主被称为“诸侯”“藩王”。周初“分封制”是指周王室把疆域土地划分为诸侯国的社会制度,在“分封制”下,国家土地不完全是周王室的,而是分别由获得封地的诸侯所有,他们拥有分封土地的所有资源和收益,需向周王室缴纳一定的进贡。周王是天下的共主。诸侯的土地理论上在其死后可由周王室收回重新分配,但一般是世袭。
西周政权还实行了著名的两都制度,也就是首都和陪都制度。首都“宗周”位于现陕西省西安市沣河两岸,又分为两部分:文王作丰邑在河西,周武王作镐京在河东,之所以名“宗周”是由于这是周族的聚居地,祖先宗庙的所在地。陪都“成周”位于今洛阳附近,又称为新邑、新邑洛。
西周后期社会矛盾包括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日趋激化,对土地以及政权的争夺,加速了西周的灭亡。国人暴动动摇了西周统治的基础,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犬戎杀死,西周灭亡。
公元前770年,申国国君申侯和其它一些诸侯(晋国、郑国)立周平王(宜臼)为周王,平王将京都从宗周迁至洛邑(洛阳),历史上称东迁以后的周王朝为东周 。
东周分三个时间段。一是春秋前,从公元前770年到春秋时期。共49年。二是春秋时期,从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53年,共269年。三是战国时期,从公元前453年到公元前256年秦灭东周,共197年。共计515年。
春秋时期特指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53年这一段的中国历史。
二:《春秋经》
《春秋经》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据传由孔子修订而成。
《春秋》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补充、解释、阐发的书,被称为“传”。代表作品是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孔子“作春秋”的原因,《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是这样记载的:“余(太史公)闻董生曰:‘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壅之。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 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於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司马迁对《春秋》极为推崇,接着说:“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杜预在《春秋左传集解•序》中说:“仲尼因鲁史策书成文,考其真伪,而志其典礼,上以遵周公之遗制,下以明将来之法。”
中国号称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真正有系统的、有文字可考的可信的历史,是从春秋时期开始的。春秋之前的历史,只能从其他书籍如《尚书》、《诗经》等书中推断出来,并非不可信,只是缺乏系统性。《春秋经》的问世,中国才有系统的、明确的、可信的历史记录。
《春秋》的开创之功是无可争辩的。它是编年体例,为史学三大体例之一,“系日月而为次,列时岁以相续”,垂范千秋,继之者众,后来的《资治通鉴》最称出类拔萃。
《春秋经》太简单,只是一条条死板的历史记录。不但记载鲁国的事情,还记载天下各诸侯国的事情,以及与鲁国的外交往来。实际上记载了天下各国之事。
三:春秋三传
一条条的经文,自然需要有人解释事件背后的来龙去脉,这就有了春秋三传和《国语》这本书。三传指《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三传都是解释春秋经的,《国语》是记录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的,是对三传最好的补充。
三传解释春秋经也不完全一样。公、谷重点在阐发经文之中的微言大义,对历史事件的记录较略。《左传》则重点记录历史事件,对其中的大义也有阐发,但非重点。
《左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记录历史的专门书籍,意义重大,怎么形容都不为过。相传是春秋末期的史官左丘明所著。成书时间大约在战国中期(公元前4世纪中叶)。《左传》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而且由于它具有强烈的儒家思想倾向,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因此也是研究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历史资料。
《左传》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西晋范宁评《春秋》三传的特色说:“《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指多叙鬼神之事)。《谷梁》清而婉,其失也短。《公羊》辩而裁,其失也俗。”
《左传》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它表现在:长于记述战争,故有人称之为“相砍书”;又善于刻画人物,重视记录辞令。
《左传》一书按编年体记录历史,但也有一个缺点,将天下各国的事情统一写在一起,读起来感觉混乱且不连贯。当然,春秋期间的历史本来就是混乱不堪。
笔者从《左传》出发,将春秋时期最主要的大国历史分别摘录,写成:周、晋、鲁、楚、齐、郑、宋、卫、秦、陈、蔡、吴、许、莒、越诸篇,各国按年编撰,多国参与的共同事件,各自从本国角度出发叙述,有简有详。重点参考其他二传及《国语》,兼采战国、秦、汉时代诸历史著作中有关春秋时期的故事。
左传所写事件甚繁琐,且人物众多。分门别类、分各个国家整理之后,可以更加清晰的读懂春秋时期的历史。希望对史学爱好者有所帮助。
本人能力有限,编写过程中错误在所难免,敬请指正。
2020年2月28日志
日期:2020-02-28 22:36:34
春秋期间齐国世系表
称号 姓名 在位时间
齐釐公 姜禄甫 前730年—前698年 九年入春秋,在位33年
齐襄公 姜诸儿 前697年—前686年 在位12年
齐前废公 姜无知 前686年 在位2月
齐桓公 姜小白 前685年—前643年 在位43年
齐中废公 姜无诡 前643年 在位3月
齐孝公 姜昭 前642年—前633年 在位10年
齐昭公 姜潘 前632年—前613年 在位20年
齐后废公 姜舍 前613年 在位不到一年
齐懿公 姜商人 前612年—前609年 在位4年
齐惠公 姜元 前608年—前599年 在位10年
齐顷公 姜无野 前598年—前582年 在位17年
齐灵公 姜环 前581年—前554年 在位28年
齐后庄公 姜光 前553年—前548年 在位6年
齐景公 姜杵臼 前547年—前490年 在位58年
齐晏孺子 姜荼 前489年 在位1年
齐悼公 姜阳生 前488年—前485年 在位4年
齐简公 姜壬 前484年—前481年 在位4年
齐平公 姜骜 前480年—前456年 在位25年,前468年,平公13年春秋终
齐国是周朝诸侯国之一,姜姓吕氏,侯爵。齐国在今山东省东北部,面临大海,是周王朝开国功臣吕尚(姜尚、齐太公)的封国。初封于营丘(今山东昌乐东南),后迁至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春秋末年,军政大权逐渐为大臣陈氏(即田氏)所夺。春秋后82年,姜氏齐国终被田氏齐国所取代。
日期:2020-02-28 22:56:16
齐国篇
一:齐襄公被杀
1.齐僖公小霸
公元前722年,中国历史进入春秋时期。这一年齐国国君是齐僖公九年。齐僖公是齐国历史上的第十三任国君,他的名字叫做禄父(一说禄甫)。
公元前720年,齐僖公十一年。
这一年,《春秋》经开始记载齐国的事情。齐国开始登上春秋的舞台。
冬季,齐国国君齐僖公和郑国国君郑庄公在石门(今山东省长清县)会盟,春秋前的某一年两国在庐(今山东省长清县境)地结过盟,此次见面会盟是对上一次会盟的重温旧好。
公元前717年,齐僖公十四年。
夏季,齐僖公和鲁国国君鲁隐公在艾(今山东省新泰县)地会面结盟,齐国开始和鲁国友好往来。
公元前716年,齐僖公十五年。
夏天,齐僖公派他的同母弟弟夷仲年(夷,是谥,一说是地名,在今天山东省即墨县;仲,是他的排行,年,是他的名字)前去鲁国聘问,这是为了巩固两国上年在艾地的结盟。
夷仲年生了一个儿子叫公孙无知,深受齐僖公的宠爱,种种待遇都和太子一样。后来公孙无知作乱,派人杀死了他的堂兄弟齐襄公。
公元前715年,齐僖公十六年。
这时候,北方国家宋国、卫国两国联合,对付他们共同的敌人郑国。当时齐国在北方诸候国家中,实力比较强大,齐僖公也是一个有作为的君主,在国际上没有敌人,国内政局也非常稳定,和周边的国家郑国、鲁国、卫国的关系都很好,在国际事务中有发言权,也有公信力。看到宋、卫和郑国的关系比较紧张,三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
齐僖公准备利用齐国的国际地位,充当和事佬,在宋、卫、郑三国之间斡旋,使三国讲和。
春天,经过齐僖公的努力调解,三国同意坐下来谈判,定下了会面的日期。
七月初三日,齐、宋、卫三国在温(今河南省温县)地会见,在离温地不远的地方瓦屋结盟。此次会面结盟,郑国国君郑庄公并没有参加,是由齐僖公全权代表,齐、郑两国关系此时比较要好。
三国放下旧怨,握手言和。齐僖公的做法深得人心,合于当时的礼法。
三方签订盟约后,郑国国君郑庄公对齐僖公比较感谢。八月,郑庄公带着齐僖公朝见周天子。当时周天子在国际间威信尚存,郑庄公在周天子的朝堂上担任卿士,能左右周王室的政策,且和周天子也比较熟悉。受到周天子的接见,对齐僖公来说也是一种荣耀。郑庄公的做法也符合当时的礼法。
冬季,齐僖公为了显摆自己的成绩,派人到鲁国,向鲁国通报宋、卫、郑三国讲和的事。
鲁国国君鲁隐公派大臣众仲回答齐国的使臣说:“齐侯使三国放弃相互侵伐、互相报复的恩怨,安定他们的百姓,这是齐侯的恩惠。我们鲁国国君已经知道这件事了,岂敢不赞美学习齐侯的美德!”
公元前714年,齐僖公十七年。
三国虽然签订了和平协议,但郑国并没有想真心想和宋国和好的意思。夏天,郑庄公以宋国国君宋殇公不去朝见周天子的名义,发兵攻打宋国。
郑国又拉上齐国和鲁国,密谋着一起攻打宋国。
冬季,齐僖公和鲁国国君鲁隐公在防(今山东省费县境)地会面,策划联合郑国一起攻打宋国。
公元前713年,齐僖公十八年。
正月,齐僖公在中丘(今山东省临沂市)会见鲁隐公、郑庄公,三国决定联合出兵攻打宋国。
二月二十五日,三国在邓地结盟,定下了出兵日期。
五月,鲁国大臣公子翬(字羽父)率军先行会合齐僖公、郑庄公。
六月初三日,三国国君在老桃(地阙,一说今山东济宁市东北)见面。
这次作战,三国军队攻下了宋国的菅(今山东省单县北)、郜(今山东省成武县东南)、防(今山东省金乡县西南)三个城邑。这三个城邑在鲁、宋边境,攻下后郑庄公做主全部送给了鲁国。
公元前712年,齐僖公十九年。
七月,齐僖公和郑庄公、鲁隐公带领三国军队,一起攻打许国。这次伐许之役,以郑国为主。初一日,三国军队联合攻打许国都城(今河南省许昌市)。有关伐许之役的细节,请参看郑国篇。
公元前710年,齐僖公二十一年。
这一年,宋国国内发生动乱,国君宋殇公被大臣华父督杀死,立了公子冯做国君,就是后来的宋庄公。
根据当时的礼法,一个国家内部出现动乱(如杀死国君之类的恶性事件)的时候,在国际上会引起众怒,当时的共主周天子有权力加以讨伐。只是周天子的势力越来越微弱,对这类事有点无能为力。所以春秋期间实力强大的国家挑起了主持正义的大旗,这就是后来所谓的春秋五霸。
这个时候,天下没有霸主,齐国国君齐僖公和郑国国君郑庄公,在春秋初期,是北方诸侯国家中的佼佼者,两国俨然是两个地区霸主,左冲右突,携手维持国际秩序。
针对这次宋国的内乱,两国联合鲁国、陈国出面干涉。四个国家的国君在稷(今河南省商丘市境内)地会见,商讨平定宋国的内乱。在这次会议上,宋国新上台的国君宋庄公给四国送了大量的贿赂,四个国家的国君都得了好处,接受了贿赂,结果这次打着主持正义旗号的国际会议最后不了了之,默认了宋国新国君的地位,对杀死前国君的凶手华父督也没有施加惩罚。弑君之贼消遥法外。
日期:2020-02-28 23:02:01
2.齐、鲁通婚
公元前709年,齐僖公二十二年。
正月,齐僖公和鲁国刚即位的国君鲁桓公在嬴(今山东省莱芜市)地会见,两国商量通婚事宜。
鲁国国君以前大多和宋国通婚,《左传。哀公二十四年》记载鲁国宗人(官职名称)衅夏曾说过这样的话:“周公和武公在薛国娶妻,孝公、惠公在宋国娶妻,自桓公以下在齐国娶妻。”云云,说明春秋之前齐、鲁两国没有通婚或很少通婚,鲁国国君没有在齐国娶过夫人。
齐僖公有个女儿,长得非常漂亮,齐僖公视作掌上明珠。一心想给她找一个好的归宿。当时在国际上名声最显著的年轻俊彥莫过于郑国的太子----公子忽。一开始齐僖公是看上了郑国的太子公子忽,想把这个女儿嫁给他。可公子忽不领情,拒绝了齐国。
针对太子忽的辞谢,别人问他为什么,太子忽说:“人人都有合适的配偶,齐国强大,不是我的配偶。《诗》中有诗句说:‘求于自己,多受福德。’(《诗经。大雅。文王》,原诗‘自求多福’)靠我自己就行,依靠大国干什么?”
左传的作者评论说:“太子忽善于为自己打算。”
左传的作者为什么这么说?
齐僖公的这个女儿嫁到鲁国后,后世称做文姜。文姜在娘家做闺女时不是太老实,和他的同父异母的哥哥公子诸儿通奸,公子诸儿就是后来的齐襄公。嫁给鲁桓公后和他这个哥哥旧情不断,最终害死了她的丈夫鲁桓公。所以当时的君子认为郑国的太子忽没有娶文姜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
由于郑国的太子忽拒绝,齐僖公最后只好把这个女儿嫁给了鲁国国君鲁桓公,鲁桓公即位时大概十七八岁,还没有娶正式的夫人。
夏天,齐僖公和卫国国君卫宣公在蒲地(今河南省长垣县)相见。
这次相见比较特殊,《春秋》经叫“胥命”,胥命的意思是诸侯相见,约言不誓,举行会谈决定事情但不歃血结盟。
《公羊传》对这个事情的记载是这样的:
“夏天,齐僖公、卫宣公在蒲地‘胥命’。‘胥命’是什么意思?就是‘相命’。‘相命’是什么意思?就是接近正规的礼仪。这种方式为什么说接近正规的礼仪呢?因为古人不歃血盟誓,只是口头约定后就各自回国。”古人对诚信是大力赞美的。
七月,鲁国大臣公子翚到齐国迎接齐国的女儿。两国国君春天见面讨论婚事,秋季鲁国就派人去迎娶,速度倒是很快。
这次公子翬到齐国访问,重修两国的友好关系,《春秋》经称翚为“公子”,对公子翬进行表扬。鲁国的《春秋》经上记载说“公子翬如齐逆女。”
齐僖公亲自护送他这个女儿出嫁,一直把她送到了到了讙(今山东省宁阳县境内)地,这不合于当时的礼法。这个地方已经是鲁国的地盘。根据当时的礼法,一个国家出嫁女儿,娘家对她的护送是有规矩的,这些规矩就是:
“凡是本国的公室女子出嫁到同等国家,如果是国君的姐妹,就由上卿护送,以表示对前代国君的尊敬。如果是现任国君的女儿,就由下卿护送。出嫁到大国,即便是现任国君的女儿,也由上卿护送。嫁给周天子,各位大臣都去护送,但国君不亲自护送。出嫁到小国,就由上大夫护送。护送,也就是到国境线上为止,不能越过国境。”
可见,对出嫁到外国的女儿,国君是不应该亲自护送的,更不应该送出国境外。齐僖公可能太喜欢他这个宝贝女儿,连礼法规矩都不顾了。他的这种做法,遭到当时人的讽刺,说他“非礼”。
同年冬季,齐僖公又派他的亲弟弟夷仲年到鲁国聘问。
这次夷仲年到鲁国的聘问,有一个名堂,叫“致女”。当然这是站在齐国的角度说的。站在鲁国的角度,应该叫“致夫人”,实际上是一回事。
女儿出嫁三个月后,娘家派人去看望出嫁的女儿叫“致女”。
日期:2020-02-28 23:09:20
3.公子忽第二次拒婚
公元前707年,齐僖公二十四年。
夏季,齐僖公和郑国国君郑庄公去纪国访问,想要乘机袭击纪国。结果被纪国人觉察,纪国人做了防备,二国国君无趣回国。
当时郑庄公和齐僖公都是地区小霸主,两国国君屈尊去一个小国家访问,任何人一想都会觉得是别有用心,更何况是和齐国有世仇的纪国。
纪国,也是一个姜姓国家,故城在今天山东省的寿光县南。纪国和齐国是邻居,两国在历史上结过大仇。根据《公羊传。庄公四年》记载,齐国的祖先齐哀公到周天子那里去朝拜,当时纪国的国君在周天子面前说齐哀公的坏话,导致齐哀公被周天子烹杀。
《竹书纪年》周夷王篇也记载:“三年,王致诸侯,烹齐哀公于鼎。”
齐哀公的子孙们一直想报复纪国,直到齐僖公时期还一直惦记着找机会把纪国灭掉,所以这一年两国国君才不怀好意的到纪国访问。
公元前706年,齐僖公二十五年。
这一年,齐国北边的少数民族北戎(居住在今天河北、山东交界地带)攻打齐国,齐国派人到郑国求援。郑国国君郑庄公派太子忽率领军队救援齐国。
六月,太子忽率军大败戎军,俘虏了它的两个主帅大良、少良,砍了戎军三百人的脑袋,献给齐国。
齐僖公一直很欣赏郑国的太子忽,原来就很想把文姜嫁给太子忽。后来遭到太子忽的拒绝。这次他带领郑国的军队打败了戎军,齐僖公又请求把别的女子嫁给他做小妾,十年前太子忽已经娶了陈国的女儿做夫人。
这次太子忽还是坚决辞谢,别人问他为什么两次拒绝娶齐国的女儿?太子忽回答说:“我以前没有为齐国做什么事情时,尚且不敢娶他们的女儿。现在根据我国国君的命令,到齐国解救危急,最后反而娶了妻子回国,这是利用我们郑国的军事力量而成婚,我们郑国的百姓将会对我有什么议论呢?将会怎么看我呢?”
当时跟着太子忽的郑国大臣祭仲也劝他说:“您一定要娶齐国的女儿。我们的国君---您的父亲,他喜欢的姬妾很多,喜欢的儿子也很多。您将来如果没有强力的外援,继承我们郑国国君的位置将会很难。其他三位公子都有可能做国君。”太子忽不听劝告。把娶齐国女儿的事推脱给了他父亲,用他父亲郑庄公做挡箭牌,最终还是坚辞了齐国的好意。
当时,除了郑国的军队来救援外,其他诸侯国家也派出军队帮助齐国防守边境。
齐国人给各国军队馈送军需品和慰问品,让鲁国的大夫来负责分配这些物资。鲁国的大夫依照各国爵位的高低次序来分配这批物资。由于郑国是“伯爵”,在郑国的前面还有几个“公爵”、“侯爵”的国家,所以郑国的次序排在了后面。太子忽认为自己功劳最大,应该第一个分配到相关的军需物资,觉得自己受到了侮辱,对鲁国人的分配方法很恼怒。
四年之后,郑国联合齐国、卫国出兵攻打鲁国,以报复这次受到的侮辱。
公元前702年,齐僖公二十九年。
冬季,齐国军队参加了郑国对鲁国的报复行动。郑、齐、卫三国联军和鲁国军队在郎(鲁国都城曲阜近郊)地作战。这次战争的起因就是四年前鲁国人分配物资时把郑国人排在了后面。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目录
下一页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