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大清——随园食单漫谈

作者: 有事没事莫凭栏

  日期:2020-03-19 21:53:41
  前序1——主流神童的开始 非主流满清官员的结局
  在翻开《随园食单》之前,我们先来简单地聊聊这本奇书的作者——袁枚吧。
  袁枚,字子才,别号随园老人。1716年,也就是康熙五十五年,出生在现今的杭州,可以说是赶上了好时间,生在了好地方。
  早年的袁枚可以说是标准版神童:家境清寒,发奋苦读,天资卓越,成绩斐然。12岁中秀才;18岁凭诗文才华惊动浙江总督,保送顶级学府万松书院;23岁参加科考,中举人;24岁中进士,选为庶吉士。
  以上,便是神童袁枚精彩的早年岁月,被当时的大学士称为“当世之贾谊”——写出《过秦论》的贾谊,被司马迁与屈原并列的贾谊,这评价,绝对够高。

  然而,在封建岁月数不尽的学霸中,这样的成绩,一般。与袁枚自己后来的经历比,这一段岁月,平庸。
  精彩的来了。
  清代书画家叶衍兰所绘《袁枚像》
  一切发生在袁枚进入翰林院之后。

  成为了皇家学院的学生,“优等生”袁枚同学居然在学习上掉了队,而且挂科的偏偏是大清朝廷的颜面科目——满文。难道是有什么错综复杂的原因导致“袁才子”发挥失常?并没有,这一切只是因为袁枚他本人不喜欢满文罢了……
  作为一个普通学生,因为个人喜好而偏科,尤其是在其他科目表现优异的特长生,这倒可以理解。但作为朝廷官员候补,在皇上的眼皮底下,还偏掉了体现满清文化核心价值的科目,那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于是,在成为庶吉士满3年时,一次关键的满语考试中,袁枚考出了个倒数第一的成绩后,留在朝廷中央机构做京官,是彻底没戏了。
  27岁时,袁枚被外调江南当起了知县。

  此后的几年间,在地方上,袁枚又找回了神力,驰骋于黑白两道,不吝以怪力乱神的手法屡破奇案,成为了万民爱戴的“袁青天”。
  眼见着袁大人就要卧龙翻身,青云直上,嗯,袁枚又一次拒绝了传统的升官发财剧本套路。
  于民而言,他绝对是个好官;但在官场上,袁大人的脾气又来了。厌烦没完没了的官场应酬,不屑献媚讨好的巴结上峰,拒绝委曲求全的迎合主流,直言再这样做下去,自己简直成了“官奴”。
  终于,33岁时,袁枚不愿再忍,借故辞职罢官。尽管几年后,又不得不在父母妻妾的压力下咬牙重抵官场,也仅仅是坚持了几个月,便因为丁忧再度变回了自由人。

  自此,一个历经了传统神童的成长,却以极其非主流的方式度过了官场岁月,袁枚褪尽了纠缠着自己的腐儒束缚和传统牵挂,终于开始了真正属于他自己的,在那个时代独一无二的真我人生。
  清代画家尤诏、汪恭两人合作《随园湖楼请业图》片段
  日期:2020-03-19 22:50:14
  前序2——一个纯粹的人 一个沉浸在“低级趣味”中的人

  告别了官场的袁枚,那不羁的灵魂终于挣脱了封建禁锢,彻底放飞了自我。
  放飞到什么程度 ?
  贪吃。于是才有了本系列主讲的《随园食单》,之后自有详叙。
  好色。而且不是一般的洒脱,好女色,不在话下,好男色,有名有姓者若干。六十余岁收男宠,七十余岁纳新妾,到底真真假假,无碍饭后谈资。而63岁时还生了个儿子,这可是有料可查的,我们只能说,袁老的身体,真是好……
  爱旅游。在那个年代,游玩名山大川,没有飞机高铁大巴单车,对体力可是不小的挑战。即便这样,袁枚79岁登天台山,81岁游吴江,这是真的爱玩。
  逆天。前面也提到了,袁老的声色犬马,对封建社会的儒家主流,那简直就是赤裸裸的挑衅。主流大咖们愤怒到了什么程度?刘墉,我们大家熟知的“宰相刘罗锅”,就曾经因为看不惯袁枚的荒诞不经,甚至咬牙切齿的要将袁枚置于死地,幸亏有若干好友在二人中间调和,才化干戈为玉帛。

  而花名在外的袁枚,不仅没有收敛,更在晚年大量招收女弟子,从事诗文创作,在中国文学史的女性诗人作品中,占据了重要位置。
  如此的放纵自己的欲望,将自己的后半生充分的投入在享乐主义的“腐朽罪恶”中,好让人羡慕啊!
  然而,虽然我们并没有袁枚的才情,但将有限的人生欢愉地投入到无尽的享乐中去,好像谁都能豁得出做得到啊?对了,问题的关键在于,得有钱。
  本文一开始我们就提到,袁枚家境清寒,当了几年县官,还没走横征暴敛的贪官路线,从他辞官时还需要傍个盐商大款,才能维持养家来看,就可见一斑。

  此时此刻的袁枚,帮人家写个文润个笔,虽然也能赚来一些银子,但绝对不够后半生的纵情挥霍。
  那袁枚的钱,从哪来呢?
  重头戏终于来了。
  日期:2020-03-19 22:54:06
  前序3——带着套路穿越回去的人
  尽管袁枚的文才无可置疑地站在那个时代的顶峰之上,不论诗词、散文还是小说都传颂久远,与纪晓岚并称“南袁北纪”。他的个性昭彰,也是令当时后世段子层出,议论不绝。
  然而,即便有着这样的才气,再加上不羁的性格,也不过是个风流才子,单论这一点,有司马相如、李太白、唐伯虎这些风流大仙在前,他可没法落下个“独一无二”的美号。
  然而,就在袁枚正式告别官场之后,有些事情在他的身上发生了,有些特性突然觉醒了。

  使他突出于那个时代所有人物的一点,也是我们深度质疑这人是不是一个穿越者的原因,就是他那远远超过时代水平的商业化能力和手段套路——文化变现。
  文化变现这个词,即便放在几年前,也是个新鲜概念。可谁能想到,乾隆年间,袁枚就已经把这事玩儿得飞起,赚个盆满钵满,以至于后半生都沉浸在挥霍享乐之中,却从不担心钱的事。
  即便诸位能够穿越回去,大概也就是能做到如此而已了吧。创建军功?政治野心?别逗了,带着现代的知识经验,穿越回康乾盛世作弊开挂,傻子才选择血染沙场,做有性命之忧的事情呢。
  袁枚赚了多少钱呢?这么说吧,从三十多岁开始创业,直到袁老以82岁高龄寿终正寝,这几十年绝无省吃俭用的情况下,且不说他留下的豪宅良田,仅是现金就多达2万白银,大约合现在的人民币1800万左右。
  嗯……我们来认真学习一下这钱是怎么赚来的吧,万一以后也有机会穿越回去呢?
  清代画家尤诏、汪恭两人合作《随园湖楼请业图》片段

  一切得从袁枚在江宁(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做县令时说起。
  当地有这么一个被改为酒馆的破落园子,按照袁枚自己的话说,简直就是三教九流杂人汇聚之所,鸟不在这拉屎,花不在这开,一副惨状。
  然而这园子,原先可是大大的有名。实际上,何止是原先,即便到了今天,提起它的前身,也可以说是众所周知。
  这里可就是《红楼梦》中大观园的原型!是曹雪芹幼年时,还在锦衣玉食,过着公子生活的地方!
  曹家遭遇剧变而被抄家后,这园子便归了下一任的江宁织造——一位姓隋的官员,名字也被改为了“隋园”。后来这位隋大人也出了事,又被抄了家,园子也就算是败落了。
  袁枚望着这所几度辉煌,今日却凄惨如斯的庭园,动了恻隐之心。于是花费了三百两白银,将此园买下,改名“随园”。
  这一刻起,园子随着他的主人,开始了命运的转变。

  袁枚首先彻底重整了园林,完全按照自己的脾气性格,将园林修整为兼具风雅与个性的精美景观,又引入了各种新奇的元素融会其中:比如当时还比较罕见的玻璃,袁枚大胆运用了白、绿、蓝等彩色玻璃,打造出“水精域”、“蔚蓝天”、“绿净轩”等主题区域。
  诸般改造中,最瞩目的是袁枚彻底拆除了园林四周的外墙,供游人任意的游览,据《金陵园墅志》记载,园子里一年的游客数量竟可多达十余万人!
  这就是袁枚的文化商业帝国的起点!
  尽管有着如此数量庞大的游客群,袁老板可并没有动收门票赚钱的小家子气念头。将这些游客作为种子用户,确保基本盘的规模,然后进行附加值变现,这才是袁枚的商业策略!
  接下来,袁枚首先凭借这个地段超高的人气和流量,将附近的田地山林出租,仅是地租就给袁枚带来了不少的财富,这些土地上出产的作物,也被袁枚收购,保质保量的供应随园中的美食产业。
  袁枚的美食产业,可不是开个饭馆供游人就餐打卡留念而已,而是进一步对随园进行了文化升华。他招揽名厨,汇聚各地美食菜谱,打造了名噪一时的随园菜。
  一时间,任你是名流贵族,还是文化翘楚,没游览过随园,没品尝过随园菜,那可不是什么露脸的事。

  舌尖上的大清——《随园食单》漫谈 前序
  清代画家尤诏、汪恭两人合作《随园湖楼请业图》片段
  随园的声名远播后,变现的时机又来了,袁枚进军了文化出版业。
  便有了我们这个系列的主题《随园食单》,以及《随园诗话》等一系列随园读物。

  这可在文化界引起了轰动。这一系列畅销出版物火热到了什么程度?据记载就连当时远在海外的琉球、高丽等国,竟都有人专程来购买这几本书,生怕错过了时尚潮流。
  一本饮食指南,能够获得如此热潮,恐怕直到今天也只有《米什么指南》能够望其项背吧。而袁枚发行《随园食单》时,可比这本《米什么指南》的创刊早了大约110年。
  园子红了,刊物红了,这一系列的创作者本人,必然早已大红大紫。
  本就才华横溢,在辞官之前就以替人润笔而发了不少小财的袁枚,又有了当红品牌代言人的属性。谁要是能请动袁先生代写个传记,帮题个作品序言,那可是莫大的荣幸。
  按照袁枚之孙——袁祖志的记载,曾经有人求写一篇墓志铭,就赠送了万两白银,这可相当于人民币900万左右啊!
  此后受邀到各地游玩题字,再后来开办诗文培训班赚取了大量学费,就都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从打造文化地标开始,用文化衍生品变现,继而实现品牌价值,甚至进入了广告行业。兼具旅游地产经营者、文化出版商、品牌代言人、广告公关服务商、教育培训机构主办人等等的身份,袁枚,您真的是原生清朝人吗?
  《随园食单》部分
  日期:2020-03-19 22:56:21
  前序4——边吃边写边骂 著成一本餐饮圣经
  接下来我们还是说回正题,简单介绍一下本系列的主题——《随园食单》吧。
  讲述袁枚商业版图的时候我们提到了,在随园这座旅游热点地标形成后,袁老板汇名厨聚名菜,推出了随园的招牌之一——随园菜。这随园菜可谓是汇江南物产之精华,聚江浙一带的百家之美味。
  随后在随园系列的文化出版物之中,销量最好的书籍里,就有这本《随园食单》。

  在袁枚的后半生之中,在这充满了享乐主义的岁月里,这位美食家边吃边写,记录了众多名菜。但是,如果只是讲解名菜的特点和做法,那多索然无味?
  可千万别忘了袁老的脾气,那可是随性随情,丝毫不受拘束,所以书中是想骂就骂,各种吐槽可真是毫不留情。
  看惯了儒家文人在文字中的温文尔雅,猛地见到袁枚的尖刻笔锋,当真是突的一惊,顿时清醒。
  比如在序言中,袁枚就提到了也曾照着前人留下的美食记录,亲自实验过,而按照袁枚的原话说这些菜:“皆阏于鼻而蜇于口,大半陋儒附会”。
  按照现在的话说就是前人留下来的这些所谓“美食”,简直就是闻一下感觉整个鼻子都被堵上不通气了,尝一口就好像被马蜂蝎子蜇了舌头一样,哪里是什么美食,大半都是那些浅陋的儒生牵强附会的破东西!

  要知道,被他点名抨击的这俩美食家,一个是明代的著名文学家画家陈继儒,另一个是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剧作家李渔,这可都是文化界的泰斗级人物啊。
  嗯……现在好像有点能理解:为什么袁枚在文化圈有那么多的敌人了。
  所以,可以说《随园食单》是一本袁枚边吃边写边评边骂的记录,袁老一生真享受,一派真性情,尽在此书中。
  《随园食单》部分
  日期:2020-03-19 23:00:35

  前序4——拣知道的聊 不知道的瞎聊 真不知道的就别聊了
  《随园食单》共分为14单,分别是须知单、戒单​、海鲜单、江鲜单、特牲单、杂牲单、羽族单、水族有鳞单、水族无鳞单、杂素单、小菜单、点心单、饭粥单和茶酒单。
  我们将前面2单的须知单和戒单作为第一部分,主要给大家说说清朝时上层阶级在吃饭时的规矩和禁忌,当然其中也少不了袁枚的独特个人见解与尖锐批评。
  虽然有些讲究在当今社会已经不合时宜,但更多具有通性的地方,还是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对现在的我们也有很多启发性的内容。
  第二部分就是后面的12单,分门别类地讲述了诸多名菜。
  虽然其中有不少是当时上层社会才有条件接触到的珍贵食材,但伴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在今天这个新时代,很多食材早已走进了寻常百姓家,所以在对珍贵食材的了解上,我们倒是没有太多障碍。
  而因为袁枚出身于浙江,长居于江苏,所以食单中的内容以江南菜系为主。对于北方土著的笔者来说,就未免有些尴尬了。很多菜莫说吃过尝过,即便听都没有听说过。
  所以,作者也不敢妄言惑众。本系列的文章中,对于作者体验过的菜肴,当然会详细地结合《随园食单》来讲述一下。未能有幸一尝,但颇有耳闻的名吃,作者也尚且有胆论上一二。但闻所未闻的菜谱,就只敢按照原文注述,不敢夹带私货现拙了。
  如果您希望对《随园食单》有更多更全面地了解,并且想看到专业人士对本书的点评,向您推荐有“京城豆腐白”美称的白常继先生所著之《白话随园食单》。这可是行家评行家,专家说专业,不是笔者一个普通吃货可以相比的了。
  一转眼就啰啰嗦嗦几千字,感谢大家能耐心看到这里。接下来,让我们正经开始《随园食单》吧!

  -----------
  至此前序结束,感谢朋友们的观看,初次来天涯发帖,大家见笑了。之后我会不时更新后面的部分,论坛这边排版还不是很习惯,我逐渐适应吧。
  完整排版我也会发在我在天涯的博客上,微信公众号“莫凭栏的随笔斋”也会同步更新。但在论坛里我会把最新写完的部分先发出来,希望大家指正。
  天涯高人众多,卧虎藏龙,早有耳闻。希望各路高人不吝指出我的问题与不足,谢谢大家了。
  日期:2020-03-21 01:03:59
  序1——古人的古人是怎么看待“吃”这件事的
  在《随园食单》序文的一开始,袁枚论述了相对于他来说的古人们,是怎么看待吃喝一事的。
  首先来看看中国最早的诗人们在《诗经》里是怎么聊的。
  在《豳风·伐柯》里面有这么一句:“我觏之子,笾豆有践”。说的是在周公的治理下,国家管理得井井有条,礼仪有序,连宴会上食品的摆放都符合礼仪,用来装鲜果干果的“笾”,用来装肉食鱼鲜的“豆”,各自摆在指定的位置上,一丝不乱。用杯盘碗碟在餐桌上的陈列有序,来赞颂周公的治理有方。
  笾:古代盛放果品或干肉的竹制容器。
  而在《大雅》的最后一篇——《召旻》中,有一句诗为:“彼疏斯粺,胡不自替,职兄斯引。”意思是凡伯你这种明明只应该吃些糙米粗饭的谄媚小人,却在享用精米细粮,还不赶快让出你霸占着的高官厚禄,让贤明的人才来辅佐君王。诗人在抨击周幽王的大权臣凡伯时,也是用吃食作为这个人不配享有某种生活享受的重要评判标准。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来,即便是在上古时代,人们对饮食看得何等重要。不论是夸赞圣人,还是贬损奸臣,饭桌上的事都是关键的评判要素。

  除此之外,诸如《易经》中第五十卦“鼎卦”中就提到过以木生火、以鼎烹物的“鼎烹”;还有《尚书》中也曾讲:要想做一碗好羹汤,需要善调盐的咸度和梅子的酸度(当时醋尚未被普遍使用,主要使用梅子来调配酸味),固有“盐梅”一说;另外,在《论语》之《乡党》、《礼记》之《内则》等篇里都不乏对吃喝一事的描述。
  即便是孟子——这可是一位相当看不起“饮食之人”的圣人,也不禁在《尽心上》一篇中感慨喝水只为解渴、吃饭只顾充饥的人,又怎能体会到饮食的妙处呢?
  由此可见,即便是饮食吃喝这种看似寻常的平凡小事,要想参透其中的奥妙、领会其中的美意,可都说不上是一件容易的事。
  豆:同是古代食器,后来主要被用于祭祀。
  《中庸》有言:凡是人,没有能离开吃喝二事的,而真正能体味出其中滋味、甚至是通晓味道之后的玄妙的人,实在是凤毛麟角。
  魏文帝曹丕所著的《典论》中也曾说:“一世长者知居处,三世长者知服食。”意思是从草根阶级崛起的第一代权贵,只会顾得上买豪宅、置地产,得先住得富丽堂皇;而传到了第三代人,还能如此非富即贵的话,才真正对衣装美食的讲究有所追求。当然,那是在万恶的封建旧社会,在我们的新时代里,平民百姓也早就过上了锦衣玉食的好日子。
  书归正传,古人不论是拾掇鱼的时候去除鱼鳍鱼鳞,还是宰杀牲畜拿掉下水内脏的时候,都有一定的法度,并不是随心所欲、粗糙为之,想怎么来就怎么来的。
  正如《论语·述而》中所描述的,孔子遇到有人把歌唱得特别好,一定会请人家反复再唱,之后学着人家的样子也一起跟着唱。
  似孔夫子这般的圣人,对于这种微末的小技艺,尚且如此的虚心求学。我们对于饮食大道,又怎么能不怀着一颗谦卑的心,细细琢磨、慢慢体会呢?
  原文
  诗人美周公而曰“笾豆有践”,恶凡伯而曰“彼疏斯稗”。古之于饮食也,若是重乎?他若《易》称“鼎烹”,《书》称“盐梅”,《乡党》、《内则》琐琐言之。孟子虽贱“饮食之人”,而又言饥渴未能得饮食之正。可见凡事须求一是处,都非易言。《中庸》曰:“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典论》日:“一世长者知居处,三世长者知服食。”古人进鬐离肺,皆有法焉,未尝苟且。“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圣人于一艺之微,其善取于人也如是。

  常见错误与疑问
  1.“笾豆有践”:一些注解中误记出处为《豳风·伐木》。首先要说的是《诗经》中虽有《伐木》,而《伐木》一诗并非在《豳风》而在《小雅》中,诗中也确有“笾豆有践,兄弟无远“一句,然而本诗当是描述周宣王时期的故事,莫说是赞颂周公,恐怕和周公一点边都沾不上了。而袁枚真正引述的,应是《豳风·伐柯》中的”我觏之子,笾豆有践“。其实这首诗是否是夸赞周公,在学界也有争议。尽管儒家一派普遍认为这首诗就是在歌颂周公,但也不乏学者认为这首诗只是在平实的描述周时的婚姻之事。究竟诗人意味如何,与本文并无太大关系,在这里我们还是顺着袁枚的思路认为这首诗就是在”美周公“罢了。

  2.“彼疏斯稗”:一些注解中认为该句的意思是凡伯效仿周公大摆筵席,显然是谬解,不知从何而来。然而,更让笔者疑惑的是:在考据此处时,笔者查阅了若干资料,很多儒家学者都认为《召旻》一诗的作者应该就是凡伯本人;而袁枚却书“恶凡伯而曰”,不知所“恶”何处,在此,笔者也只好囫囵译作”诗人厌恶凡伯而说他‘彼疏斯稗’“了。若有明君知其所以然,敬请不吝赐教。
  日期:2020-03-21 13:30:09
  在第一个版本写完后,一直对“进鬐离肺”这四个字,心里有个疙瘩。
  之前在查“鬐”这个字的时候,查到这个字古语中通“鳍”,再加上后面的“离肺”,便想当然的以为是拾掇鱼的鱼鳞鱼鳍和收拾牲畜的下水等物了,并没有想到“肺”这个如今被当作边角料的食材,在商周时竟然是大雅之堂上的重要食物。
  再次查阅各种资料,发现“进鬐离肺”可不是发生在后厨里的事情,而是宴席的桌面上甚至祭祀的场合中会正式出现的操作。

  如《礼记》的《少仪》中就记载:“羞濡鱼者进尾。冬右腴,夏右鳍,祭膴。”其中“冬右腴,夏右鳍”就是冬天要把鱼腹的位置朝右(方便人们取用的位置),夏天要把鱼鳍的位置朝右——因为冬天里鱼腹比较肥嫩,而夏天鱼鳍的位置比较鲜美,要把好的地方优先给客人食用,这就是“进鬐”之道。
  而《少仪》中还提到:“牛羊之肺,离而不提心。”;儒家十三经之一的《仪礼》,在其《公食大夫礼》篇中有“三牲之肺不离,赞者辩取之,壹以授宾。”、《乡饮酒礼》篇中有“介俎,脊、胁、肫、胳、肺。肺皆离。皆右体,进腠。”。这些都是“离肺”之道。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