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摩祖师——洗髓经

作者: maotouying518

  日期:2020-03-16 16:57:40
  这里我告诉大家一个秘密,在座的有哪些人学武功的?练武功的,你要晓得,大家都讲达摩祖师到少林寺传了一部《易筋经》,《易筋经》你们大概有几个都在练吧?实际上,哪一部《易筋经》是达摩祖师真传的不知道,好多种方法,都是《易筋经》,都有效果的。我在峨眉山的时候看到一部秘本,庙子上藏的秘本……哎,因为我看了很多种,自己也学了很多种,都对身体有效。
  但是,练武功人都晓得,达摩祖师还传了一部《洗髓经》,洗髓的法门。《易筋经》练成了,在武功上,所谓拿武侠小说来讲,武林高手了,呵。如果把《洗髓经》练成了,就入道了。可是,达摩祖师的这一本,少林寺也找不到,《洗髓经》失传了。
  那么,过去练武术界的都那么相传,达摩祖师有没有传这一套,暂时不管;不能说没有,也等于说(是)教人运动,他并不是教武功。那么,有没有传《洗髓经》呢?也不知道,这是讲这些白骨观另外带出来的(话)。
  但是《洗髓经》是什么呢?就是这个法门,就是白骨观里的节节解脱观。所以,武功练到这个程度,就继而进入道已,由这个技、武功进入了道。所以,中国文化,任何一种技能,都要达到继而进入道已。练拳也好、画画也好、音乐也好,由技术而进入道的境界。
  所以,节节解脱观就是大家认为的达摩祖师那个失传了的《洗髓经》武功,就是节节解脱观。
  每一节、每一节把它观清楚了以后,就是由作意观想很多的白骨人,都是这样空节。做到了以后,自然见到一切骨人以外,整个的世界非常安详。像大海,比方,整个的世界、心境与物质的世界,最闹,乃至地球翻了,你都在这个境界,非常安详,如大海,所以“恬静澄清,其心明利”,这个时候,心里的智慧开朗了,平常不懂的道理统统懂。
  那么,在这个时候,自然在境中,内外看到七彩的光明,都是自性功能所发出来的七彩的光明,“围绕四边”,乃至充满整个的法界。
  ————————南怀瑾老师《禅秘要法》
  日期:2020-03-16 17:01:10
  佛告阿难。复当更教系心住意。谛观右足大指两节间。令心专住。无分散意。观两节使相离去。唯角相拄。观两节已。从足至头。皆令如是。使节节解。唯角相拄。从头至足。有三百六十三解。一一谛观。令节节各解。若不足者。安心谛观。令节节各解。唯角相拄。观己身已。当观他身。观见一已。观见二。观二已。观见三。观三已。观见四。观四已。观见五。观五已。乃至观见无量诸白骨人。节节各解。唯角相拄。见此事已。复见四方。众多骨人。亦复如是。

  得此观时。当自然见诸骨人外。犹如大海。恬静澄清。其心明利。见种种杂色光。围绕四边。见此事已。心意自然。安隐快乐。身心清净。无忧喜想。
  佛告阿难。汝好谛观。此节节解想。慎莫忘失。阿难闻佛所说。欢喜奉行。得此观者。名第十节节解观竟。
  日期:2020-03-16 17:01:59
  我们晓得,一个人肉体到死的时候很痛苦,这里痛、那里痛,那个痛苦无比!不要(说)心念的解脱难,肉体的解脱也很难。尤其我们心意识,从这个肉体要死亡的时候,一节一节就离开了,丧失这个关系、这个关联,很痛苦的。所以一个人到老、到死,各种病来了。
  如果,平常修到了这个法门,白骨观的节节解脱观,所谓了生脱死,临死要走的时候,说“对不起啊,再见了。”刹那之间就走了,因为平常修这个解脱观修成了的人。至少,不算来投胎的时候是自由啊,死的时候自如;不敢说是来去自如,去的时候很自在。
  这个修成了,不要说死的时候,现在活着也很自在。我们平常觉得痛苦,被身体的障碍拖累太大,一身都是病、一身都是痛苦、一身都是肉,筋骨肉四大给我们痛苦。所以,这个法门叫节节,每一节每一节解脱观。
  由右边的大足趾观想起,“两节间”,譬如我们的手指头,一节一节的骨头兜拢(来),这两节之间,筋没有了,只有骨与骨……。我们小孩子摆积木,摆那**的积木木头块,样样这么兜上,不过(是)靠牢而已,中间——实际上,我们这个骨头与骨头,骨节之间靠牢,还有那个筋拴住,筋像建筑房子的那个绳子一样,把它绑住了。这个时候筋把它解脱了,这一节一节兜牢,“唯角相拄”,这个角,就是骨节与骨节这样兜牢而已——不是兜牢,靠拢而已。

  那么,从头到脚,譬如我们手指头,一节、两节、三节,一个指头三节,到这里四节、到这里五节,等等,一共“有三百六十三解”,每一个关节都把它解脱开、松开。这个松开了,“一一谛观,令节节各解”,每一节每一节都解开了。都是中间好像有空隙一样。
  ————南怀瑾老师《禅秘要法》

  日期:2020-03-16 17:08:23
  整部《禅秘要法》有三十多步功法。但最重要的还是第一观,《白骨观》。如果第一步都无法做到,后面所有的功法更是无法做到。洗髓的功法当然也是无法做到了。
  日期:2020-03-16 17:09:29
  佛告迦絺罗难陀。汝受我语。慎莫忘失。汝从今日修沙门法。沙门法者。应当静处。敷尼师坛。结跏趺坐。齐整衣服。正身端坐。偏袒右肩。左手著右手上。闭目。以舌拄腭。定心令住。不使分散。先当系念著左脚大趾上。谛观指半节。作泡起想。谛观极使明了。然后作泡溃想。见指半节。极令白净。如有白光。见此事已。次观一节。令肉劈去。见指一节。极令明了。如有白光。佛告迦絺罗难陀。如是名系念法。

  迦絺罗难陀。闻佛所说。欢喜奉行。观一节已。次观二节。观二节已。次观三节。观三节已。心渐广大。当观五节。见脚五节。如有白光。白骨分明。如是系心谛观五节。不令驰散。心若驰散。摄令使还。如前念半节。念想成时。举身暖熅。心下热。得此想时名系心住。
  心既住已。复当起想。令足趺肉两向披。见足趺骨。极令了了。见足趺骨。白如珂雪。此想成已。次观踝骨。使肉两向披。亦见踝骨。极令皎白。次观胫骨。使肉褫落。自见胫骨。皎然大白。次观膝骨。亦使皎然分明。次观臗骨。亦使极白。次观胁骨。想肉从一一胁间两向褫落。但见胁骨。白如珂雪。乃至见于脊骨。极令分明。次观肩骨。想肩肉如以刀割。从肩至肘。从肘至腕。从腕至掌。从掌至指端。皆令肉两向披。见半身白骨。

  日期:2020-03-16 17:11:29
  先叫我们从左边的大趾头观起,看到大趾头,自己想自己,就是要念死,自己觉得死了,死了以后嘛,左边脚趾头先开始烂,烂的……我们没有吃过猪肉总看到过猪(跑)嘛,至少大家都吃过猪肉的。猪肉放在厨房,不放在冰箱,尤其是热天,几天就烂了、起泡了、臭了,你也觉得自己——不过不要观自己臭了,真观自己臭了,会发生一种臭味哦。你就观自己肉烂了、起泡了。然后,烂了以后没有了,死了,左边脚趾头的白骨就出来。那么,看到自己左边的白骨干净,“白净”,“如有白光”,这个是要点。

  换句话说,你们说:“哎呀,老师啊,我观不起来啊,我想自己脚趾头,想不起来呀?”诶,当然你想不起来,这个等一下再说。假设(是)有本事的人,上来就是白骨嘛,肉都没有了;那就可以不要经过烂啊、起泡啊,都不要。他叫你一节一节观上来,观到上半身,佛讲到这里,只讲到上半身。一节一节观,有本事的,上来,我已经就观成一个白骨了嘛,什么都没有,丢光了,里头都没有了,那很容易嘛。

  佛不能……你看佛讲的法,记下来的真很科学,一节一节,等于医生在解剖,先剖了脚趾头,再把刀拉上来,拉到脚背、脚身,再拉到脚踝、小腿、大腿,一点一点叫你观上来,观到半身都变成白骨。

  ————南怀瑾老师《禅秘要法》
  日期:2020-03-16 17:13:02
  但是,佛教我们观想这个白骨,“白如珂雪”,比雪还要白,然后放光。你真不要说别的,你(若)一个脚趾头观起,观起(后)要定住啊,定住就没有骨了,只有这一点光了,“系念”,就把这个念头定住了。你整个的白骨化光了更好啊,但是,还是从这一点光开始。
  那么他说,你真正定住啊,这里有个要点,“举身暖熅,心下热得”,一身温温暖暖得发热。
  发热不是说头昏发热哦,假设你打坐白骨观起来,(或者)不管你参禅、念佛,念到头部发热,你要去看病了,你要注意了,说不定是血压上来、说不定是感冒了,你(才)会这样。所谓暖,头部还是清凉的,那没有问题,即使血压高都没有关系。如果头顶还是感觉到清凉,下半身发暖的……得暖是很重要哦。
  所以学佛,不管大乘、小乘,先要能够得暖,你们随便打坐……要四加行,四加行的第一步是暖。这个四加行,不管哪个法门,随时一步有一步的四加行,第一步先能得暖;得暖以后,到顶;顶以后忍;忍以后世第一法,这是四加行。

  所以,真一得暖,开始觉得里头……那么,一得暖的人,两个脚心、两个手心一定发暖的。修行了半天,手还冰的、身上还冰的,一摸都冰的,就变成凉血动物了,凉血动物是什么?就是海里头的鱼啊,那就不对了。所以禅宗祖师骂人:你这个人皮下无血的,打你一顿都没有反应的!所以,修行人身上(是)得温暖的,这是重点。
  假设真得暖了以后,妄念就少,差不多自然自然……得暖是什么道理?身上一得暖了以后,你身上的业气慢慢就给它烧化了。所以,大阿罗汉,得了道的人——真正我们佛教的人,不是死掉拿火烧嘛,这个道理是这样来的。真得了道的人,自己要死的时候,“走了!”一定,自吐三昧真火,烧了,只看到火光亮一下,没有了,化掉了,这个叫三昧真火。所以我们得暖,就是四大里头的火大先发起,真正得暖的时候,百病皆除了,要真正得暖。

  所以,暖到顶,那是与天地接通了、与法界接通了;忍,自然没有妄念,你想妄念都起不来。那么,暖顶忍这个样子……达到了第四步,这个时候(是)世第一人,这个世界上的第一人,哪一个做到了都是世界上的第一人。当然,定还是世间共有的法,共法之一。
  所以修白骨观,后来佛法进来了以后,道家用了这个法门,叫做什么呢?后世越来越来……后世道家,有些入一贯道的,叫你守这里;有些道家叫你守额头,不是守在这里;有些道家叫你守丹田,都是白骨观、不净观法门里头变化出来的。这个法门叫做什么?“内照形躯”,道家就有这个话。汉朝的道家,所谓叫火龙真人魏伯阳,著《参同契》,那个时候佛法还没有进来,不过已经跟印度文化交流了,有四个字,要内照形躯——白骨观的修法!所以叫你闭眼睛打坐,(是)内照形躯,变白骨、放光了。这一段是白骨观。

  ————南怀瑾老师《禅秘要法》
  日期:2020-03-16 17:25:32
  所谓七支坐法,就是指肢体的七种要点:
  (一)双足伽趺(双盘足)。如果不能双盘,便用单盘。或把左足放在右足上面,叫作如意坐。或把右足放在左足上面,叫作金刚坐。开始习坐,单盘也不可能时;也可以把两腿交叉架住。

  (二)脊梁直竖。使背脊每个骨节,犹如算盘子的叠竖。但身体衰弱或有病的,初步不可太过拘泥直竖,更不可以过分用力。
  (三)左右两手圜结在丹田(小腹之下)下面,平放在胯骨部分。两手心向上,把右手背平放在左手心上面,两个大拇指轻轻相拄。这在佛家,便叫做“结手印”,这种手势,也叫做三昧印(就是定印的意思)。
  (四)左右两肩稍微张开,使其平整适度为止,不可以沉肩亸背。
  (五)头正,后脑稍微向后收放。前颚内收(不是低头),稍微压住颈部左右两条大动脉管的活动即可。
  (六)双目微张,似闭还开,好象半开半闭地视若无睹。目光随意确定在座前七、八尺处,或一丈一、二尺许。(如平常多用眼睛工作的人,在静坐之初,先行闭目为佳。)
  (七)舌头轻微舔抵上腭,犹如还未生长牙齿婴儿酣睡时的状态。
  附带需要注意的事项:
  (一)凡在静坐的时候,必须使脑神经以及全身神经与肌肉放松,绝对不可有紧张状态。最好是微带笑容,因为人在笑时,神经自然会全部放松。
  (二)初学静坐者,不可以吃过饭就打坐,以免妨碍消化。同时也不能在肚子饿时打坐,以免分散心神。

  (三)静坐时空气必须流通,但是不能让风直接吹到身上。
  (四)静坐时光线不能太暗,否则容易昏沉;光线也不能太强,否则容易紧张。
  (五)气候凉冷的时候,要把两膝和后脑包裹暖和,即使热天打坐,亦不可使膝盖裸露。
  (六)初学静坐不要勉强坐太久,以时间短、次数多为原则。

  (七)初习静坐时多半无法双盘,则以单盘为宜。单盘时臀部必须加坐垫,坐垫的高矮依各人身体状况而定,总以舒适为原则,如果坐垫太高或太矮;都会使神经紧张。至于坐垫的软硬程度也必须适中,否则引起身体的不适,则影响静坐的心情和效果。
  说明:(一)两腿双盘的跏趺坐为最正规的七支坐法。
  (二)跏趺坐也要加坐垫、除非气脉全通,才可以不垫。
  (三)初学静坐多半无法双盘,则酌情采用以下各图所示的其他坐姿。
  说明:(一)坐垫约两、三寸。随各人舒适度自作调整。
  (二)初习静坐无法两腿双盘,则采用单盘。随各人生理状况,自由选取金刚坐或如意坐。

  (三)如果无法单盘,或者单盘坐到腿麻。而想继续用功,则可改用下列任何一种姿势。
  说明: (一)正襟危坐为历来儒家所惯用的静坐姿势。
  (二)吉祥卧为佛家所主张的睡姿。孕妇如果单盘对腹部造成压力可改用吉祥卧,或任意选取对自己较为舒适的坐姿。
  ————南怀瑾老师《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

  日期:2020-03-16 17:36:24
  炼精化气
  我们要认识“炼精化气”的工夫时,首先须要了解什么才是“真精”,切勿完全否认了后天的“精力”作用,或误认后天的“**”“卵子”便是“精”的绝对代表。其实,后天的“精力”,也是真精的变化。换言之,新生命的来源,与性腺、甲状腺、脑下垂体,是有绝对的关系的。当性腺充分活动,而丝毫没有配合意识观念上的淫欲时,这时的确是接近“真精”的状态。由此保持不变,由于性腺活力的充沛,久而久之,自然而然产生一股力量,走向脊髓神经的尾根,逐步逐步地向上推移;渐渐就由上而下,刺激了脑下垂体新生的活动功能。这个时候所刺激反应出的唾腺,又促使甲状腺的活动,在感觉上,心胸愉快开朗,莫可言喻。但这种初步现象,应该只能说是“督脉”在“炼精化气”过程中的一种状况,并非说修道的成果,仅止于此而已。功夫踏实的人,一身细胞都会起变化,细嫩透亮,那是不成问题的事。尤其在面部的肌肉和细胞,更加显著,仔细透视,隐隐约约,自然都会是显出充沛的光彩。但如果红光满面,而肌肉的细胞并未发生显著的变化时,那是一种歧途,要当心可能“血压”过高。这是由于心念的执着过甚,或有“相火”游行,夹带有色欲的嫌疑。

  过此以往,跟着而来的,便是“任”脉——包括自律神经系统的打通。尤其是“中宫”胃气的充盈,渐渐有沉沉下降的感觉。到此之时,如果能心空清净,静待**和“会阴”(又名海底)的自然收缩,(女的便有子宫收缩,丨乳丨房发生反应的现象。)觉着如有一线力量,自前向上循耻骨之内而上冲到小腹的“下丹田”部分,与“中宫”下降的气机相接,陡然之间,促使青春腺(腹部)的活力恢复,发生无与伦比的快感,即使男女两性性行为的快感,也难以相比。同时这种快感,循双腿内股而直透到两足心和两足趾。那时其乐融融,如饮醇酿而恬然舒适,这才算是真正“炼精化气”初步的成就。

  ————南怀瑾老师《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
  日期:2020-03-16 17:37:49
  真正讲到“炼精化气”的境象,只有借用在静坐的过程中,自然地停止呼吸的境界来做说明,较为确实。不过要做这个说明之先,对于停止呼吸的境界,必须要先作两种必要的解释。首先需要知道在静坐的进度中,所谓自然地停止呼吸,用一般修道作工夫的术语来说,便叫做“止息”。在佛家四排八定的进度中,又叫做“气住”。在瑜伽术的修炼方法中,便是真正“瓶气”的工夫。普通练习瑜伽术的,有意来控制呼吸而使其停止的方法,虽然也叫做“瓶气”的工夫,但并不算是上品的成就。如果静定工夫到达而自然地停止呼吸,那才是真正“瓶气”的境界。所以密宗便另行命名它是“宝瓶气”了。

  其次在静坐的进度中。因为心念的太过专一,偶尔也会觉得呼吸近于停止。当这种状态发生时,有时就会感觉全身僵直,稍微带有僵硬的感觉。实际上,这是因为用意太专,渐渐促使全身紧张的关系。这种类似停止呼吸的作用,并非真的是“止息”和“气住”的境界。严格说来,这是由于神经的过分紧张所致。在培种情况中,执之太过,不能放松返还于自然,往往会弄得心境枯搞,生机木然。甚至,更严重一点,便会使身体和四肢的各个关节,进入僵硬的病态。虽然并非如小说家所谓的走火火魔,但至少已经因此而得病了。如果因静坐而到达这种境界,自我治疗的唯一方法,就是要把自己的身心尽量的松弛,甚至,尽量哈出力气,自我放松,任意进入自然呼吸,就如平常人睡眠时的状态。这样只须很短的时间,便可“更上一层楼”而转进新的进度了。倘使有些用工太久的人,虽然努力施用这种方法,僵持的状态还是依然如故,那就只有用密宗和道家的特别教授法了。

  再次,倘使真正由于精力充沛,身心寂静的效果而气定神闲,达到“炼精化气”的境界,必有的第一步现象,便是全身柔软而犹如乏力一样,再进一层,自己便会感觉到“柔如无骨”,浑身气机在毫无觉受的状态中普遍地充满。孟子所谓的:“粹面盎背而畅于四肢。”老子所谓的:“专气致柔能婴儿乎!”的情形,便自然地体验到了。这个时候的境界,真可忘去身心的感受,好像天地人我,都入于浑茫一片的状态。“丹经”道书所谓的“浑炖”,以及庄子所说的:“堕肢体,黜聪明”的实际情况,都可体验得知确为真实,并非假设空洞的理想。如此再静定下去,起初感觉鼻孔的呼吸减弱到了微之又微的程度,而后肺部的呼吸近于停止,小膜内在的“丹田”开始有了翕辟(收缩放松如呼吸)的作用。道家所谓的“胎息”或“内呼吸”,便是这种境象。再次而等到内脏各部分的气机都充实以后,循食道喉管而上达舌尖的一系自律神经,自然的松畅舒适,“丹田”的内呼吸也随之由微弱而渐至于停止的情形。这时久已沉没在腹部的“青春腺”又恢复了活动的作用,犹如童年时期无欲无情的牵连,便自能发生无比快感的“内触妙乐”。生*器官随**收缩的气机,上循“任脉”而使舌尖自然上翘,封抵了小舌头部分,自然地停止了呼吸。这才算是“炼精化气”初步的真正境象。

  ————南怀瑾老师《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

  日期:2020-03-16 17:42:02
  打通任督二脉
  当任脉通畅的象征稍有“火候”,也就是内呼吸(小腹丹田部分的呼吸)有了作用时,大多数都会随着这种作用,自然气沉丹田,变成“揠苗助长”的现象。因此造成小腹充实,外形突出犹如一个圆鼓状,而俨然以此沾沾自喜,自认已经达到“丹田有宝休寻道,对境无心莫问禅。”的境地。其实,这是非常糟糕的现象,如果一味妄加注守丹田,就会引起肾脏、性腺、大小肠部分种种的反效果,更不容易打通带脉(围腰圈身一带)的气机。此时必须注意稍微用意收缩小腹(耻骨以上到肚脐部分),迫使气机自然打通带脉范围。但又不可过分用意,造成感觉上太过着相的流弊。如此久而久之,气机由会阴(海底)部分,发动循左右两大腿的大脉管而逐步逐节下行,一直到达两脚足心为止。渐渐消除盘腿而坐的酸、痛、胀、麻、痒等感受,由此再进而达到两腿和足趾。以及胯、膝、足踝骨,和每一节神经、每一细胞,都发生暧、软、轻、乐的快感。甚至,不但不想下座,反而喜爱盘腿久坐,贪囹其乐而入于轻安舒适的妙境。由此境界再加沉静止定久了,气机再循督脉的腺路,上冲腰、背,畅通左右两肩胛的神经丛而达于两手指尖和手心。全身软化,融融陶陶,而有“柔若无骨”的感受。然后气机的感受,再循小脑(玉枕、泥但)上行而到达前脑部分,随着细如无有的极微呼吸,沉沉下降,充满全身而畅通四肢,平常所有身体存在的感受,此时几乎毫无感受,恰如老子所说的:“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到此地步,才可勉强说是任督二脉初步暂通的象征。从修习静坐而希求健康长寿的目标。或进而追求修道的效果来说,打通两腿神经下行气的重要,比起打通任督二脉的重要;只有过之而无不及。倘使工夫没有到达腿部发生妙乐、暧、软、轻灵的境象,便自认为已通任督二脉,那便是自欺之谈,误入不浅。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