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读
|
杂谈
|
舞文
|
鬼话
|
情感
|
同行
|
奇幻
|
商道
|
军事
|
历史
|
全集
|
全部
|
排行榜
|
精品推荐
把帝王的秘籍掀开 — 解读 周易
作者:
苕木匠
日期:2007-3-26 16:17:00
第一章从有关周朝的小故事讲起
一、不该存在的孩子
他一出世就带着灵异的光芒:
开口即把自己的名字叫响。
他将恩惠普施给四方,
自己却朴实得如下人一样。
他能将未来展望,
又可把细微辩详。
他顺应天道的方向,
又能体察民众所想。
他仁爱而威严,
他诚实又慈祥。
他将自己点亮,
使民众神往。
他利用万物而使民生兴旺,
却又知节省而不惘。
他教民众生产之方,
又使民众乐于模仿。
他既随季节的规律而把号角吹响,
又知道如何应对突然面对的灾荒。
他的神态郁郁而端庄,
他的道德嶷嶷又高尚。
他的行为顺天而应时,
他的衣着朴素又大方。
他治国有如灌溉的河水流淌:
公平、普遍、不带自我倾向。
因此啊,因此啊,
只要是日月所能照耀的地方,
只要是风雨所能吹淋的土壤,
没有哪里的人不来投、来降。
这是对很早、很早、很早的四、五千年前,一个名字叫高辛的君王:帝喾的赞扬。他是黄帝的曾孙,圣人尧的父亲,夏朝的开国之君启的曾曾祖父。一个在史圣司马迁的眼中几乎完美的领袖。
但老天不会让一个人把所有的好处占尽,所以也给帝喾安排了一点闹心的事。他的正妃娘娘:一个叫姜原的女人为他生了一个别人的孩子。
伟人的胸怀与常人总要有一些不一样才行,所以他既没有如后来的圣人们一样将娘娘扫地出门,也没有如当今的男人般暴跳如雷,甚至连责怪帝妃的意思都没有,只是不想认这个不该来而来的孩子,于是就让人将这个新生的婴儿扔掉了事。
据说:这个孩子被扔到了一条狭窄的巷子里,但所有经过的牛马都能避开而不践踏到他。又将他扔到野外的森林中,但森林中恰好有很多的人。再将他放置到水渠内的冰面上,这时飞鸟都跑来用它们的羽翼为他覆盖和铺垫……这些神话有多少真实的成份,我们不得而知。但不论如何,他得救了。被允许留下来。当然,也给这个不该存在的孩子留下了一个记号:取名为“弃”,应当放弃或曾经放弃的意思。一个使人感到羞辱的名字。
正是这个不该来而来,想扔又扔不出去的人的出世,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这个弃就是三千年前大闹中国,又为三千年来的中国社会制定规则的以周公、文王为代表的周族的始祖。
即使是生在帝宫,弃的不正常出生也决定了他的待遇不会好到哪里去。但不公正的待遇及被羞辱不仅可以压倒一个人,有时也是会成为另一些人财富的。弃的经历就是如此。
弃在小的时候因为受到歧视而没有人同他玩,他就选择了苎麻、豆类等植物作为玩伴,“挖窝子、点黄豆、种生”地看它们生根、开花和发芽。成人后,这种在游戏中积累的经验也就自然地变成了他的特长。他知道了什么样的土地适宜于种植什么样的作物,并开始在适宜于五谷生长的地方有计划的种植起来。饥饿的民众也随之效仿。
因为他的功绩显著,他的同母兄弟尧继承帝位后,就认命他做了掌管农业的官,负责教导人民有计划地发展农业生产。
农业的发展使过去靠天吃饭的人都得到了极大的利益,国家也因此而兴旺起来。所以到舜帝时,就给弃封了一块叫邰的地方以为奖励,位置在今陕西省武功县西南,封号为“后稷”,另立姬为姓。也因为他是农业生产的第一人,民间又将他称为“农神”。
日期:2007-3-27 09:16:12
二、流亡
在陶唐、虞、夏三代,周族均为农官,并由此而兴盛。当时商族人的祖先契与周族人的祖先弃一样同为尧帝的大臣,任司徒,主管人事。
在夏朝四百多年的演变中,商族茁壮成长,并利用夏桀腐败无能的机会成功推翻夏朝,建立了商朝。而这时的周族因为拥护夏王的原因与商族结冤。好汉不吃眼前亏。打不过就跑。于是周族人在他们的头人带领下,放弃肥沃的土地,有组织地向西方戎狄游牧民族居住的边境地区逃亡。
流亡之初,周族处境艰难,经过不窋、鞠、公刘三代领导人的斗争,最后总算在山区争得了一块较为稳定的地盘,并在公刘的儿子庆节时期建立了国都,即邠邑,山名也称豳,在今陕西省郴县和句邑县一带。
公刘时期,是周族人相对平静的一段时期,所以经济发展得不错,是周族人的第一次复兴。之后,经过庆节、皇仆、差弗、毁隃、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八代领袖的变迁,传位到古公亶父,从而开始了周族的第二次复兴。
日期:2007-3-27 14:06:53
三、古公创业
俗话说:时间是化解仇恨的良药。老美说: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这两句话都可以为古公亶父时期的商周和谈这一重大事件作注。这时的商朝内部腐败加剧,部族起义不断,边境冲突频繁,国势已呈衰竭之势,急需要有人来帮助维护其摇摇欲坠的政权。而周族在贫瘠的山区苦撑多年,也非常想重振昔日的雄风,再现过去的辉煌。于是一个“以土地换和平”的三赢协议产生了:商族允许周族回到肥沃的原住地周原平原,使之从此走向富强之道。商族则在结束与周族人长期敌对状态的同时,利用周族的力量对抗狄戎民族,既减少了军费,又稳定了西部的边疆。还有一个赢家是狄戎族,他们得以收回被周族长期占领的失地。
周族迁移后,那些原来与周族为邻,多年来就是古公亶父的支持者与被保护者的小部落也纷纷下山投靠古公,搬到周原来继续与古公为邻。因为这些长期与狄戎族为敌的人在周族搬迁后,根本就无力抗衡狄戎族的报复打击。背靠大树好乘凉。对古公而言,这都是些一线的炮灰,况且还可由此赚到得民心的好名声,不收白不收。
古公亶父在周原筑城修屋,归附的小部落则在四周以邑为单位定居。为了抵抗共同的敌人戎狄民族,也为了有序地发展生产,他们必须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达成某种统一,于是,一个以周族为中心的新型小国就在周原形成了。这个小国虽然属于商的下属国,但它却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型的另类国家。因为周族具有夏朝的文化底蕴,又同时熟悉商及戎狄民族的文化,在农业上也有着丰富的经验,加上泾渭两河流域的土地肥沃,及在长期对商对戎狄族斗争中培养成的吃苦耐劳和坚忍不拔的部族精神,这个小国多年积聚的力量一下子得以释放,从而非常迅速而有序地发展壮大起来。
实力的壮大激起了周族的野心膨胀,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古公亶父的心中产生了夺取商王政权的雄心和计划。《诗经•鲁颂•宓宫篇》说﹕
“后稷的孙子,
正是这个名叫古公亶父的大王。
率民迁居到岐山的南面后,
就开始策划,准备灭商。
继位者文王和武王,
更是将大王的旗帜高扬。
秉承上天的使命,
牧野一战把商亡。
这首诗是鲁人追述祖德的宗庙诗。诗称灭商的计划由古公亶父开始制定和实施,周文王、周武王不过是继承其遗志而完成者。
日期:2007-3-28 8:49:21
四、到敌人的后方去
协议的保证是和婚。这个历史的使命落到了古公亶父的第三个儿子季历身上,由他与商族的贵族女子太任通婚,生下了周族未来的接班人姬昌——那个在死后被封为周文王的周族开国君主。
古公亶父一共有三个儿子﹕泰伯、仲雍、季历。由老三季历与商女通婚以产生具有商族血统的人来继承王位的协议,毫无疑问是破坏了当时嫡长子继承制的成规。所谓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啊。古公还要装着笑脸对外宣布:是因为古公自己喜欢姬昌这个小孙子的原因,才废除了老大和老二的继承权。但打落的牙齿往肚咽也不是白咽的。事实证明,坏事有时也可以变成好事,古公就正是借此机会为商朝的灭亡布下了两枚威力无比的定时炸弹。
季历的两个兄长泰伯和仲雍哥俩,对外宣布自动放弃依惯例应有的嫡长子继承权后离开周原,带着人马顺流而下,到敌人的后方去。这一漂就漂到了长江的中下游一带,在商王的背后建立根据地,这就是后来的吴国前身。
武王伐纣的前夕,这支队伍带领着东方的夷族发生大规模叛乱,严重消耗了商王实力,并拖住了商王的主力部队,以至于《左传•昭公十一年》说:“纣克东夷而陨其身。”将商朝的灭亡归于东夷的叛乱,而不是武王的暴动,可见其炸弹的威力非同一般,不是闹着玩的。
古公走出这步表面上自翦羽翼的妙棋后,很快就取得了商王的完全信任。成了可信赖的合作伙伴。
古公亶父死后,季历继承了父亲的君位,称公季,或王季。这时的商王赋予王季代商王征战的权利,并在物资上给予大力的支持。正是在商王武乙和文丁的大力支持下,周族先后征服了周围的戎狄部落,既为商朝解除了西北方外来民族的威胁,同时又扩展了周族自己的势力范围和军事实力,使之从一个小国一跃而成了西方的霸主。这时,周商关系出现了一个急转弯。
季历在位第26年,周族大胜戎族,并俘获戎族三个大夫。在向商王献捷时,季历被商王文丁处死。这真是季历做梦都没想到的倒霉事。所谓飞鸟尽,良弓藏啊。早知如此,又何必把对手消灭得太快太干净。当然,假打也不一定就能活得了,因为,由商族挑选的主角姬昌要上场,不能再等了,你这个周族的纯种季历不能成为绊脚石。
这时的姬昌已经46岁。他继承父位后,号称西伯。从此,周族进入周文王的时代。
日期:2007-3-28 16:31:37
五、文王兴国
姬昌的体内的确流着商人的血,但父子的情更深。所以,他对商族的推举应当不会感恩戴德的。当然他也没有反抗的余地和必要,还是化悲痛为力量,卧薪尝胆地积蓄实力吧。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有了实力才会有发言权。于是,他上台后广施仁政,从土地改革开始,采用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政策。
他所推行的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就是广泛地实行井田制:也即将九百亩田按井字形划分为九块,八家各耕种其中的一块,中间为公田,由八家共耕,收成为租税。这八家组成一个自然小村落,共用一口水井,也因此而成为周族行政区划的最基本单位。大小官员也都有分地,子孙继承作为公禄。
在土地改革的基础上,他又施行了一系列省刑罚、薄赋敛、轻瑶役、宽民力的改革制度。如商贾往来不收税收﹔捕鱼不禁止﹔犯罪不连坐等等。这些制度极大地调动了民众的生产积极性,也自然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拥护。
这些改革不仅影响了国内,对邻国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如许多小国的庶民和奴隶纷纷逃往生存条件相对宽松得多的周国,由此引发了邻国贵族对周族的不满。为了缓和这个矛盾,姬昌又制定了“有亡荒阅”的法令,即所有逃亡的奴隶都可逮捕,然后送归原主。这样,他的系列改革计划不仅得到了平民阶层的拥护,也得到了贵族的广泛支持。
最重要的是,有许多或天真或失意的贵族及怀才不遇的谋士,如孤竹国国君伯夷、叔齐及大夫太颠、闳夭、散宜生、南宫括等人也纷纷前来投靠,使得周族在经济实力、军事实力不断壮大的同时,又迎得了大量的人才储备和良好的口碑。
这时候,有一个人开始难受,坐不住了。这个人就是周族的邻居:一个叫崇的大国国君虎。他的封国在今河南省嵩山县附近,位于中央政府的商族国都朝歌(今河北洪县境内)与周族的封国之间。由于他与周国为邻,各方面受周的影响最大,所以对周的意见也最为强烈。比如,虽然逃走的奴隶大多被送了回来,但他们回来后依然会冤声载道,搞得国内矛盾越来越激化。于是他就跑到商王那里去告状,说周族这样干下去,最终的结果是对商王不利。因为得人心者得天下,连诸侯国的国君及大夫们都跑到他那里听差,岂不是另立中央了?由此引起了商王帝辛的警觉,于是在姬昌继位后的第三十五年,发兵周国城下,将年已八十多岁的姬昌逮捕归案,囚禁在距当时的商王城朝歌仅数十里的小城羑里(今汤阴城北数里)。
姬昌被商王囚禁了六年,直到一个在后来帮助姬昌改变了周族命运的人加入到周族的阵营,姬昌才得以被释放。这个人就是传奇人物吕尚,中国最大的忽悠——大家所熟知的姜太公。
日期:2007-3-29 8:59:37
六、忽悠商王上贿榜
吕尚也叫姜太公、姜子牙、太公望、师尚父等。姜是姓,吕是氏,名尚,字牙,尊称子牙。子是先生的意思。姜的后人封他为太公。周文王姬昌曾说﹕“吾先君太公望子久矣。”所以,也自号太公望,这个太公是指文王的父亲王季。周武王曾娶姜太公的女儿为妻,又聘他为太师,故以父礼、师礼待他,尊称他为师尚父……这么多称号,看着就让人晕。由此也可见吕尚是周族历史上多么重要的一个角色。不简单吧。史书一般称他为大政治家、大军事家、大谋略家。民间一般把他视为神仙、异人。其实,他也是中国文字记载中最早、最大的一个忽悠。
据传说,吕尚是炎帝神农氏的远裔,伯夷、共工、蚩尤的后代。从小聪明好学,平时喜欢演习宫廷礼仪及战场阵法,精通数术,深察天地之道,通晓人事之理,熟知共工、蚩尤及黄帝的兵法。学成后周游列国,寻师访友,进一步研究历代兴衰治乱之源,安邦治国之道,兵家制胜之略及战阵之法,由此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一套军事理论和治国韬略。
可惜他一生怀才不遇,游历七十国而未得到赏识,普通人的谋生方式他又不内行,所以总被人看不起,称他为无用的狂人。一直到七十岁时,他还在商都朝歌城中卖牛肉以维持生计。卖肉之余,他也在市场上摆个卦滩,以《易》(不是《周易》)会友,传道说教,观察政情,预测朝政,以图有人赏识。因他精通《易》理,见多识广,又善于察言观色,他算的卦常常很“灵验”而名震朝野。
他在朝歌一共生活了八年,与姬昌被囚羑里的时间大致同时。当姬昌听说了吕尚的名声后,就去拜访他。姬昌问他有什么本事?他回答了八个字:
“下屠屠牛,上屠屠国。”
我最差的本事是杀牛卖肉,最大的本事是推翻国家政权。这是最对姬昌心病的良药,他听后暗喜,就派自己的得力大臣散宜生、南宫括、闳夭三人去拜吕尚为师,向他求教。吕尚教他们的第一招,就是收集天下最美最美的美女及最稀罕最稀罕的宝马、最难得最难得的珍珠送给商王以救姬昌。
拿了人家的手软。见到漂亮妹妹的帝辛大概是觉得被囚六年的姬昌还算厚道,加之姬昌已经是接近九十岁的人了,量他也翻不起什么大浪,所以在得到了这些宝贝后,就送了一个顺手人情,放虎归了山。
糊涂的帝辛当真成全了姜太公的计谋,并由此成了中国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受贿第一人——呵呵,大忽悠姜太公给他放的一个贿榜状元。大忽悠自己则从此鲤鱼跳龙门,登上了兴风作浪,呼风唤唤雨的宝座。
日期:2007-3-29 15:42:48
七、姜太公钓鱼
西伯姬昌被姜太公设计救出后,深知他是一个难得的人才,欲拜他为国师,将灭商的重任托付给他。但吕尚的才能虽大,地位却只是一个卖肉的屠夫,还是个糟老头子。姬昌如果拜他为国师,不说别国笑话,诸侯不服,就是本国的文武百官就难于接受,将来政令如何行?没关系,吕尚的口袋里可能缺银子,但肚子里多的是办法——咱们来钓鱼吧。
他跑到商王抓不到,姬昌正好来的渭水南岸“隐居”。每天都装模作样地在河边深潭处钓鱼。他用的鱼钩是直的,也不上鱼饵,而且离水三尺。一个七十多岁的白胡子老头,不疯不颠,每天乐此不倦地在那里胡闹,不引起轰动效应那才是怪事。
在戏的高潮来临前,他又派人到处传谣,说他钓到了一条大鲤鱼,鱼腹中有兵书《玉铃篇》。又说他钓到了一块玉璞,上刻“周受命,吕佐昌,德合于今,昌来提。”丑角的戏演得差不多了,老生周文王开始出场。
周文王一生勤俭,从来就反对反猎之类的铺张浪费活动,这次也破了例,要打猎。不仅破了例,而且一贯谨慎的他还非要将这次出猎搞得大张旗鼓不可,生怕别人不知道。出猎前又请早就安排好的人装模作样地算卦,结论是这次出猎什么野兽也打不到,得到的将是一位辅佐霸王的神仙。果然就见到了这个白胡子的“神仙公公”姜子牙。
见面后,文王当众背台词﹕“我那可怜的父亲在世的时候就说过了,应该有高人来帮助周国。你才能让周国得以兴旺发达啊!你真的是这个高人吗?我老子望你望得好长时间啊!你就叫太公望吧!”随之大礼伺候。
姜太公自编自导,文王主演的这出戏演得怎么样?又是化妆,又是弄鬼,又是卜,又是梦,又是预言,说假话连死了四十年的父亲都搬出来做干证。真不知道他父亲怎么不早一点报梦,也好免那几年担惊受怕的牢狱之灾,也免得这个神仙公公起早摸黑地多卖那几年肉。
懂得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这句歇后语的真实意思了吧。二个七老八十的人把满朝百姓及文武百官哄得团团转,就为了把屠夫包装成神仙。神仙上了坐,好戏才开头。
日期:2007-3-30 09:11:52
八、堵嘴的法术
姜太公坐上国师的宝座后,果然为周文王提出了一系列灭商兴周的政治、军事策略,并在短短的十四年时间内导演了从灵台请命、吞并小国、观兵孟津、会盟诸侯到大战牧野等重大历史事件,从而推翻了强大的商族政权。
孙子在他的著作《兵法•用间》篇中说﹕“周之兴也,吕牙在商。”认为周武王能够打败帝辛的原因是姜尚在商的时间长,熟悉商王情况并从事了一系列搜集情报、挑拨离间的间谍活动的原因。这是从又一个角度肯定了姜太公对周族的重要性。
其实,吕尚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促使周兴商灭,最重要的原因既不是因为吕牙在商,也不是他会盟诸侯和大战牧野时的调兵遣将,而是他成功地包装了文王姬昌。他包装文王的手段就是《史记》中所说的“阴谋修德”。
所谓的“阴谋修德”就是以不正当的手段达到让人相信你正当的结果。这话有些绕口,也不好听是吧。其实前面的姜太公钓鱼就是一场阴谋修德的把戏。让杀牛的屠夫来当国师通不过,包装成“神仙”不就服气了吗?
包装姜太公只是开个头,包装文王才是关键。为什么呢?因为文王的伐商还有一个最大的问题没有解决。
《淮南子•道应训》引武王问吕尚的话说﹕
“寡人伐纣天下,是臣弑其主,而下伐其上也。吾恐后世之用兵不休,斗争不已,为之奈何?”
文王、武王在经济上、军事上、人才上都做好了灭商的准备,但在政治上还有一些问题,其中最大的顾虑就是﹕商王是受天命的正统之君,而周文王、周武王只是商王的臣子。以臣弑君是犯上作乱,言不顺,名不正,得了天下后人民不服怎么办?所以,武王提出这个问题来求教于姜太公。姜太公的回答很妙,他说﹕
“甚善,王之问也。夫未得兽者,唯恐其创之小也。已得之,唯恐伤肉之多也。王若欲久持之,则塞民于兑,道全为无用之事,烦忧之教。”
意思是说﹕你问的非常好啊。打猎时深怕猎物伤得不够厉害而让野兽跑了。得到了猎物又怕猎物伤得太重,使好肉不多而没有了收获。你想坐稳打下的江山,把人民的口堵住就行了,什么道啊,德啊,都不要当真,都是做给人看的,是多余的说教。
姜太公的这句回答非常重要,点破了天机,也正是其阴谋修德所要达到的目的。姬昌祖孙三代行善积德(没有这积累是万万不行的),但聚集的人气依然不够造反所需,吕尚只稍加点拨就形成灭商之势,里面的学问是很深的。这堵嘴的法术就是其中之一。
包装吕尚是铺垫,授命姬昌才是正戏。商王不是有天命吗?军民百姓不是因为怕违抗天命而犯天颜,不敢攻击商王吗?神仙公公(资格证)就是来请天夺商王之命而授予姬昌的。
授天命要道具,光他钓一块玉璞起来的小伎俩还不行,吕尚选择了灵台做他的道具。《诗经•大雅•灵台》说﹕
“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
姬昌在姜子牙的导演下,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工程,并在很短的时间内建成了灵台。
灵台相当于现在的天文台,是古人观天象的地方,修高本为消除周围遮挡物的影响,以便于观察。古人观天象是一项重要的科学活动,主要内容有两项:一是观察日月星辰的常规运行,以确定历法,指导农时;二是观察天象的异常变化,如彗星、流星等,以寻求它们发生的可能意义。
一般说来,为了统一政令,灵台是只有天子才有的,诸侯国不设灵台,设了也没有用,就像我们现在的时间都用北京时一样。如果每个地方都报一个时,岂不乱了套。但因为这种观察时间漫长,需要专门的人才,帝王的授时又十分准确,加之包括帝王自己在内的古人对天象的产生原理并不清楚,就使得灵台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好像灵台是帝王与天对话的地方,是帝王接受天命的场所,因此,灵台也就成了天命所有者的象征,成了帝王的专用品。帝王也正好以此来加强自己的统治。
姜子牙精通其中的奥妙,于是以修灵台作道具。有了灵台才可以请天命,有了天命才可以授姬昌,授了天命姬昌才摇身一变,由西伯变成了周王。有了天命所授予的大王旗,造反才合理合法,才有号召力,才堵住了人民的嘴,才可以放开手脚大干一场,才能够在短短几年时间里,使各诸侯国“大国畏其力,小国怀其德”地统统归顺于周族。也才可能有了后来的观兵孟津(演习)、会盟诸侯(检阅)、大战牧野(实施)、灭商成功(胜利)、分封诸侯(结局)各场戏。这就是吕尚对姬昌的包装,也正是他们使用的“阴谋”和所修的“德”。
这里需要特别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装神弄鬼的姜子牙自己从不迷信,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骗人,为了包装文王姬昌的需要,为了抬高姬昌的“德”的需要。他所著的《六韬•王翼》说﹕
“术士二人,主为谲诈,依托鬼神,以惑众心。”
多么精辟的言论,这也是为姜太公自己的所作所为作下的最好注脚。
姜太公不信占卜,不信鬼神,他重视的是人的因素,尤其是人心向背。他深信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这就是他阴谋修德地以装神弄鬼来包装文王的原因。
经过文王和姜太公阴谋修德、恩威并重的苦心经营,在十年的时间里,周族的势力范围已经扩大为西到密(今甘肃灵台县),东北到黎(今山西黎城县),东到邘(今河南沁阳县),南到长江、汉水、汝水三个地域,已经取得了商王朝三分之二的天下。这时灭商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但九十七岁的文王已等不来灭商的那一天,在公元前1051年逝世。王子发继承王位,称周武王。
(需要特别对涉世不深的年轻人解释一下“道全为无用之事”这几个字.姜太公所说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在对敌斗争中不要心慈手软,不要做东郭先生;二是在对待民众的不同意见时,为了统一思想可以采取一定的非常措施。也即常说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或者说,作者是想告诉武王:为王者不能为“道”“德”所累,而是要活学活用。而且这句话是对为王者办大事时所言的,不是普通人就可以受用。如果我们将这句话解释成人可以坏事做尽,甚至只做坏事,不做好事,不讲道德,那就大错特错了。如果没有周族三代所积的德,所聚集的民心,他姜太公有什么本事翻天呢?所谓“以正治国,以奇治兵”,姜太公在此是在周族用“正”的基础上用“奇”。如果搞错了,有一天难堪的时候说:这是跟姜太公学的,是苕木匠告诉我的。我可不认这帐啊。呵呵。在后面我们会看到,《周易》这本书中的“孚”字很多,作者是十分注重于立德的。)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目录
下一页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