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眸成都三千年

作者: 盗帅点蚊香

  日期:2020-06-30 11:01:57
  作者寄语
  世人皆说,成都是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2016年,赵雷的民谣歌曲《成都》面世之后,迅速在全国大街小巷蹿红。在湖南卫视的一档节目中,当赵雷站在台上演唱这首曲子时,台下的观众及嘉宾却情不自禁为之泪目。成都,到底有何魅力,让我们为之热爱,为之感动,甚而为之动容流泪。
  或许,我们能找到一万条热爱成都的理由。每一位热爱生活的人,也都有他心目中的成都。
  成都,是一座历史悠久之都。随着金沙文明遗址的发掘,早在3000年前的古蜀国杜宇时期,成都很可能就开始作为蜀王朝都城(主城)而存在。开明时期,受周朝建都影响,“一年成邑,二年成都”,成都的名字便开始沿用,直至今天从未更名。成都,3000年城址不变,2500年名字不改,这在国内绝无仅有。综观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能够保持两千年以上城址从不迁徙的城市只有两座,那就是苏州和成都。

  成都,是一座浪漫之都。两千多年前,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月夜私奔,成为流传千古的浪漫爱情故事,甚至被司马迁破例写进历史典籍《史记》,并传颂至今。自古诗人例到蜀,成都也成了众多诗人最向往的理想与浪漫之地,并留下数不甚数的美丽诗篇。“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晓看红湿处,花簇锦官城”,这些诗句正代表了诗人们对成都的无限热爱与赞美。
  成都,是一座包容之都。从秦灭古蜀以来,就开始组织大规模的外地移民进入成都,清代的湖广填四川更是规模庞大。直至今天,成都仍然源源不断接纳着全国各地的年轻人来到这里生活与就业。而成都人从不排外,对外来“移民”总是那么友好与包容,让大家总感温情脉脉,并迅速融入当地的生活,而成为新的“成都人”。
  成都,是一座经济与文化之都。成都自诞生以来,便一直作为蜀地政权的都城或中原王朝的西南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一直未有衰落。反观国内很多的历史名城,如邯郸、汴梁(开封)等似乎都已风光不再。秦时,李冰治水都江堰,让成都平原逐渐成为富庶丰饶的天府之国;西汉时,成都与洛阳、邯郸、临淄、宛同时列备五都,成为当时的一线城市;西汉平帝元始二年成都人口76256户,仅次于首都长安80800户,成为全国第二大城市;隋唐时期“扬一益二”,享誉天下,与扬州并列为当时最繁华的国内城市。成都在长期的历史中,也一直作为陆上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发挥着重要的贸易中心城市的作用。以蜀锦、丝绸、茶叶、邛杖等为代表的商品一直源源不断的通过南方丝绸之路流向缅甸、印度、中亚,甚至欧洲。

  成都,是一座美食之都。川菜作为“八大菜系”之一享誉国内外,其中的名菜更是数不胜数,麻婆豆腐、东坡肘子、宫保鸡丁、夫妻肺片等,每一道川菜和小吃背后都有着生动的故事背景以及文化内涵。火锅作为成都的代名词,更是让这座城市增添了一种不分昼夜的市井生活气息。此外,各种成都小吃如钟水饺、赖汤圆、甜水面、老妈兔头等更是数不胜数。2010年,成都成为亚洲第一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美食之都”。或许,成都是这座星球上最“不缺吃”的城市,也无益是热爱生活的吃货们最理想的人间天堂。

  成都,是一座旅游与休闲之都。市区内,杜甫草堂、武侯祠、锦里、宽窄巷子、望江楼、大熊猫基地等著名景点繁多,让你怎么也逛不完。市区附近更是不乏许多自然景观。由于四川盆地与紧邻的横断山脉构成的特殊地貌,造就了蜀川无数的自然美景与人文风貌,近到都江堰、青城、峨眉、乐山大佛、西岭雪山、九寨沟,远到延绵起伏的横断山脉,更是隐藏了无数神秘雪山、冰川、草原、峡谷、河流,以及丰富多样的藏羌彝民族文化长廊。

  此外,成都作为一座现代化国际都市,也是时尚、科技、创业之都。

  全球著名的旅行人文杂志《孤独星球》于2018年度曾将成都列为亚洲十大最佳目的地,其中四川省成为中国唯一入选的地区,与韩国釜山、泰国清迈、日本长崎等亚洲旅游胜地共同名列榜单当中。成都也被评选为“2019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这是成都第12次荣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称号,第11次蝉联冠军。
  或许,很多人对成都的热爱,更体现为内心深处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热爱之情,成都当之无愧。作者本人也不例外,这也是写作本书的最大初衷与动力。当然,作为一名业余历史爱好者,这是一项巨大的挑战,但终鼓起勇气,激励自己,竭尽全力去完成这项任务,以便让更多的朋友深入了解这座城市深厚而悠久的历史。
  成都由于其历史身份的多重性以及地位的特殊性,更像是中国历史的缩影。因此,成都的历史,是一部百花缭乱的城市史,有上古帝王与奇人异士的民间传说、英雄豪杰的谋略纷争、宫廷政治的明争暗斗、王朝政权的兴衰荣辱,也有才子佳人的浪漫爱情、更有诗人骚客的对酒当歌。或许,这才是成都这座古都真正的文化底蕴与魅力所在!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作者力图通过几个特点去呈现成都的过往:

  (1)以历史时间轴的先后顺序,精选成都三千年的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人和事,让读者更加清晰、生动地了解成都的来龙去脉。
  (2)本书并非严肃的学术性历史书籍,也非以构造人物形象为主的小说,而尽量以通俗的“故事体”的方式去尽量展现历史,力求生动、通俗、易读,让各个年龄层次、文化及生活背景的朋友都能接受并喜欢这种阅读方式,并有所收获。
  (3)以成都的历史发展为核心,兼顾中原王朝(中央)王朝的历史背景框架,让读者在了解成都历史的同时,也了解成都发展与中央王朝的历史逻辑关系。或许读者在读完此书的同时,对3000年的中国历史发展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故事主要人物能有更全面立体的认识。如此,读者朋友便能从有限的篇幅中取得更多的知识宽度,或许这是作者最大的愿望。
  (4)适时加入作者自己对历史中人与事的理解和评价,难免有不准确的地方,仅代表个人观点,权当讨论与交流。
  (5)书中部分图片素材来自网络,如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协调。在此,向您表达深深的感谢!
  (6)本书有别于传统的朝代史,而是以一城作为背景展开历史。由于时间跨度较大,涉及的事件与人物较多,加之篇幅有限,如何合理把握分寸,无疑难度极大。同时作者水平所限,书中难免有诸多错误和纰漏之处,在此向严谨的专业学者表达深深的歉意!
  “英雄儿女终相去,留得芳菲三千年”!希望读者朋友们通过阅读这本书,更能了解和爱上这座三千年的历史文化之城!

  日期:2020-06-30 11:22:50
  全稿约37万字,欢迎朋友门后续关注和支持!
  第一章 古蜀
  (目录)
  第一节 横断山脉起,东部有平原
  第二节 蚕丛至鱼凫,三王创世纪

  第三节 杜宇与开明,西南大国起
  第四节 开明渐衰落,秦惠灭巴蜀
  (正文)
  第一节 横断山脉起,东部有平原
  在中国西部,有这样一片神奇的土地:一系列南北走向的山脉并列而行、延绵不断,形成数千公里的山脉。山脉间重峦叠嶂、高峰林立,这里山脉为骨,河流为血,冰川、奇峰、海子、草原,相间而缀,形成了世间最美的原始自然风光。其中贡嘎雪山、梅里雪山、四姑娘山、玉龙雪山、雀儿山、格聂神山、央迈勇神山、雪宝顶等一众名山,相拥而集,犹如星罗棋布,点缀着这片群山纵岭。这里便是号称山的王国的“横断山脉”。

  横断山脉的诞生还得前溯到亿万年前的地球的地质运动。在当时,目前所属的横断山脉以及青藏高原、四川大部分地区,皆属于一片汪洋大海。2.8亿年前(地质年代的早二叠世),今青藏高原是波涛汹涌的辽阔海洋。这片海域横贯现在欧亚大陆的南部地区,与北非、南欧、西亚和东南亚的海域沟通,称为“特提斯海”,或“古地中海”。大约2.4亿至6000万年前,印度板块漂洋过海“一路向北”,“冲”向欧亚大陆,在与欧亚大陆“接吻”的过程中,在巨大的地质压力作用下,构造了今日的亚欧大陆格局以及一系列复杂的地质形态。其中,今青藏高原地带剧烈隆起,继而形成今日的世界屋脊。此外,在板块“碰撞”的过程中,同时向东西两端释放压力,东端与杨子板块相互挤压,在压力作用下形成绵长的断层和褶皱地带,险峻而紧密的横断山脉据此形成。

  “横断山脉”这一名称的由来有多种说法,但更多人更倾向于始出于一位清末官员黄懋(mào)材。黄懋材,字豪伯,1843年出生于江西宜春上高县,从小勤奋好学,立志报国。16岁中秀才之后,放弃了科举考试。他博览群书,精通数学、天文,尤其谙熟地理测量,这在当时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清朝末年,控制印度的英帝国觊觎西藏已久,对西藏一直虎视眈眈。1878年,四川总督丁宝桢为加强边防,在征得朝廷同意后,特派黄懋材到川、滇、藏、印边境地区进行地理人文综合考察。黄懋材一行人从成都出发,翻越大象岭、大雪山,跨过大渡河、泸定桥,当来到澜沧江、怒江附近时,看到绵延不绝的群山南北而行,区间河流迅疾而下,阻断东西的连接和交流,因此给这一带山脉取了个形象的名称“横断山”。自此,横断山脉的名字便开始被引用。

  横断山脉被世界熟知,离不开“香格里拉”这个美丽而令人神往的名字。而“香格里拉”闻名于世更离不开一位20世纪初的一位美国探险家洛克。1922年,美国农业部派遣一位名叫约瑟夫.洛克的考察员深入云南进行植物科考并收集标本。洛克到达丽江后,在经历一系列奇丽的际遇与冒险后,到达了被世人称为“地球最后一片净土”的稻城亚丁。洛克详细记录了探险过程中独特的人文风貌和自然风景,并将相关的日志和照片发表于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洛克发表的内容给一位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带来了丰富的灵感与素材,便开始创作小说《消失的地平线》,并于1933年出版。这本书面世后很快引起了西方世界的轰动,点燃了世人对“香格里拉”这个世外桃源、理想王国的激情与向往,“香格里拉”的名字自此也被世界所熟知和追捧。香格里拉就存在于横断山脉的某个角落,也正是横断山脉复杂而独特的自然风貌孕育了香格里拉。

  横断山脉的东侧,便是四川盆地。数亿年前,横断山脉还未形成时期,四川盆地还属于海浸盆地。约1.9亿年前,“印支运动”使盆地边际逐渐拱起成山,被海水吞没的区域逐渐抬升,由海浸盆地逐渐转化为湖泊盆地,被地质学家们称为“巴蜀湖”。约7000万年前,发生了又一次剧烈的地壳运动“燕山运动”,盆地四周山地持续隆起。距今大约200至300万年前,受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影响,地质结构进一步剧烈变化,巫山水系逐渐“切断”巫山,形成今日的著名自然景观长江三峡。至此,四川盆地的水系开始汇入长江。

  随着水系的外流,四川盆地也逐渐从湖泊盆地转化为大陆盆地。同时,在漫长的岁月中,盆地西北的横断山脉发育出许多冰川,伴随着冰川融化以及雨水汇集,许多沙石、泥土随着岷江、沱江等河流顺流而下,堆积于西部的龙泉山脉与龙门山(属邛崃山脉)之间的洼陷地带。经过漫长的岁月,堆积物越积越多,平均厚度超过300米,冲击面积超过9500平方千米,这便是今日的成都平原的由来。

  图1-1-1 横断山脉及四川盆地地形图(感谢原作者 地图帝)
  成都平原是扬子地块的一部分,基底在八九亿年前已经形成,地体稳定。另外由于沉积岩厚度较深,达到数千米,对地应力的吸收和消化起到极大作用。因此,虽然与龙门山断裂带很近,仍不会积累强的地应力而酿成破坏性地震。
  成都平原的形成离不开漫长的地球地质运动,更离不开横断山脉水系的孕育。两江过一原、两山夹一原,这种罕见而独特的地理资源优势,既孕育了富庶的天府之国,也为成都提供了绝美的自然风光。这里风景优美、气候怡人、土地肥沃、水系发达、雨水充沛、植被丰富、动物繁多。植物种类达到约2700种,脊椎动物约578种,其中世界范围仅有的活化石大熊猫便生活在这里。
  在成都平原邛崃山脉与龙泉山脉之间,有一座古老而美丽的城市——成都,她被世人称为北纬30度线上的“神秘之都”,这是一个拥有灿烂文明的神秘地带。数千年前,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均在这条纬线上最早绽放出文明的光彩。1986年以后,三星堆、金沙遗址等古蜀文明遗址相继被人们发现,出土文物艺术水平登峰造极,引发了人们对神秘纬线上古蜀文明的种种遐想。
  无论怎样,正是横断山脉滋养了成都平原,而成都平原则滋养了美丽富庶的天府之国,也滋养了成都这座近3000年历史的文化之都。
  日期:2020-06-30 11:29:28
  第二节 蚕丛至鱼凫,三王创世纪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这是唐代诗人李白在《蜀道难》中对蚕丛及鱼凫开创古蜀国那段久远历史的感叹。
  1871年达尔文的《人类起源与性的选择》中大胆推测,现代智人由古猿进化而来,人类始祖诞生于非洲,而后开始走向世界各地。人类诞生于何时?这个问题在世界范围内一直存在分歧。中国的大部分科学家通过在中国发现的人类化石,从200多万年年前的巫山人到2万年前的山顶洞人其时间跨度是连续不间断的,并以此说明中国地区的人类是自己演化而来,与非洲并无关系。

  不管怎样,人类从原始社会过度到文明社会,一定存在着复杂的自我演变、迁徙,以及相互纷争、交融。国家、民族的概念也在这个复杂的过程逐渐演化、变迁或消亡。语言、文字、战争、征服、屈服、宗教、想象、认同、融合,让人类历史的发展充满着变化莫测。在这个过程中,可能部分族群在肉体上被彻底消灭,而大部分存活的族群,或在内部继续传承,或继续与外族纷争,或在被外族征服后逐渐接受并融合。

  在讲述古蜀人历史之前,先简要介绍一下巴蜀与四川的概念。在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禹贡》中,四川地区被称为梁州。在周朝,巴国与蜀国属于两个不同国家。在更久的远古时期,巴、蜀属于两个发源于不同地域的部落族群,彼此没有关系。巴人最早居住在湖北省西南部。在殷商时期,为反对殷纣的奴隶统治制度,巴族曾支持周族参加过武王伐纣的战争。后来在逐渐对外征服和发展的过程中,区域进一步扩大,活动范围主要为今日的湖北恩施、汉水流域、重庆、四川东南,北面甚至达到汉中东部、贵州东部(古夜郎国)地区。秦灭巴蜀前,巴国与古蜀国曾长期处于纷争状态。秦灭巴蜀以及六国后,完成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统一,将巴国区域和蜀国区域分别改为巴郡和蜀郡。汉初,增加广汉郡。汉武帝时期,阿坝、雅安、西昌、凉山、宜宾等地分别设郡,并统属于益州。东汉时仍统称益州。三国时统属于蜀国。晋代开始,分为梁、益二州。唐代改益州为剑南道,梁州为山南道。四川的得名,开始于宋代,后期的几百年内四川的名字一直没有改变并沿用至今。

  让我们的目光再次回到古蜀。据记载,古蜀时期由三代蜀王先后统治。汉代扬雄所撰的《蜀王本纪》中有这样的记载:“ 蜀王之先名蚕丛,后代名曰柏濩(或作“灌”),后者名鱼凫,此三代各数百岁。”东晋常璩所撰的《华阳国志·蜀志》也有记载:“(帝颛顼)(zhuān xū)封其支庶于蜀,世为侯伯,历夏、商、周......周失纲纪,蜀先称王,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 次王曰柏濩,次王曰鱼凫。”从记载中理解,三代蜀王各生活了数百年,并先后对蜀地进行统治。

  关于古蜀的可靠文字资料记录较少,大部份只是片言只语,比较模糊,且带有相当神话传说色彩。但我们认为,其真实的发展历程仍然逃不开历史规律,而影响历史发展规律则脱不开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社会关系与生产关系、社会矛盾与人文关系,以及人性、感情、生理等因素的影响和限制。因此可见,上面的记载具有一定的神话色彩,存在很多不可信的地方。实际上蚕丛、柏濩、鱼凫不可能生活数百岁,蚕丛、柏濩、鱼凫很可能是三个部族(或部族联盟)的名字,并且这个名字与他们的创始人有关,各个部族的存续年代皆超过数百年,三个部族曾先后出现在成都平原,并因为争夺利益而发生长时间的纷争。 

  欲说古蜀人的祖先,需要将时间前溯到更久远的时期。在远古时代,在今青海、甘肃的黄河上游地区居住着一个叫羌的部落氏族。他们以打猎、游牧为生。由于自然环境的恶劣,以及游牧名族依水草而居的迁徙特性,远在三皇五帝的漫长时期中,便开始延着横断山脉,从岷江上游逐渐向南迁徙。在逐渐迁徙的过程中,羌族的子孙们开始出现了分散发展的情况。其中一部分人逐渐改变了游牧的习惯,开始在低下的平原河谷以农业为生。汉代曾以“氐”字作为“高低”的低,因此这部分人被后来成为氐。

  这部分人大约于距今5000-6000年前后,逐渐从横断山脉的川西高原进入成都平原的西部边缘地,主要为今日的汶川、茂县和灌县一带,并与当地的土著名族冉族进行了一定的融合,这群人逐渐演化为最早期的一支古蜀人。而另一部分人,则继续分散在川西高原各地,大部分成为了今天的羌族人。羌族人一直以羊作为图腾对象,而羌与羊古语中同音,故称其为羌人。
  在这群从岷江而下的氐族人中,有一支叫蚕丛氏的部族较为强大。蚕丛部族以农业、畜牧为生,尤其擅长养蚕。“蜀”字从象形意义分析,即一颗桑树下面寄着一只虫子,这也许就是对蜀人养蚕的形象表述。“蜀国”向来有“蚕丛之国”之称,这里桑蚕丝绸业起源最早,成为中国丝绸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这也与后来的“南方丝绸之路”的兴起以及蜀锦享誉天下不无关系。
  中国曾有蜀族为皇帝后裔的传说,蚕丛氏是黄帝之子昌意与蜀山氏女所生儿子高阳(即颛顼zhuān xū)的后代。因系支庶,被分封到蜀地作侯伯。据记载,黄帝曾居住在西北,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属于氐羌系统。以后曾有一支南下而定居于岷江。在明代以前,中国的史籍一直称岷江为长江的正流。因此,这与蜀族人属于黄帝后裔的说法基本吻合。
  蚕丛氏部族先期主要居住在今汶川、茂县一代的山洞中。据记载族的人穿着和长相十分奇特。《华阳国志》云:“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又云:“是时人萌,椎髻左衽,其目纵,不晓文字,未有礼乐”。三星堆遗址的确出土了不少与蚕丛氏相貌一致的器物,如人像面具中的纵目式面具和椎髻左衽服饰等,印证了古蜀传奇人物蚕丛的存在。
  蚕丛很可能就是蚕丛部族的创始人,其最大功绩是“教民蚕桑”。当时岷江中游和若水流域居住的民族是从川西北高原上沿邛崃山脉下来的以牧为生的羌人(也称邛人),蚕丛劝导他们种桑养蚕,使大部分羌民定居下来,跨入农桑时代。蚕丛死后,《华阳国志》记载说:“死,作石棺石椁,国人从之,故俗以石棺椁为纵目人冢也。”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来,在岷江上游地区的考古发掘中,不断发现石棺葬残墓,这或许就是蚕丛氏时代留下的遗迹或遗风。

  蚕丛外出巡行常着青衣,因此被人们呼为青衣神。蚕丛死后,后族仿照青衣神之衣着,着青衣,裹青帕,代代相传,以为永久之纪念。为了祭祀“青衣神”,当地人在瓦屋山蚕丛氏墓前修建了规模宏大的青衣川主庙和圣德堂。北周时将此地命名为青神县,至今美名依旧。青神县人还在城北建立青衣土主祠,每年正月二十一为土主会,百姓身着青衣,聚集在祠里敬香祭祀。不仅如此,还把流经青神的一条美丽江河名之为青衣江,亦名平羌江。

  后来随着农业发展的需要,蚕丛氏部族延着岷江,穿过灌口,将活动区域进一步向东南面的成都平原发展。这个时期大致处于中原的夏朝。
  另外,在成都平原西北部地区,住着另一支叫柏濩(灌)氏的部族,在文字记载中关于柏濩的资料极少。大部分人认为柏濩氏部族很可能是曾长期居住在今都江堰市灌口、观坂一带的土著部族。不过,作者认为,柏濩氏部族也可能另有来源。这主要来源于“柏濩”在各种记载资料中也有“柏灌”的译写,而“柏濩”很可能是在众多旧典中引用时由“柏灌”一词派生或通假而来。而“柏灌”从字义理解即“柏树丛(林)”。由此可见,柏灌氏最先很可能是一支生活在柏树繁茂的地区。他们的生活工具、生活环境、生活习俗与柏树息息相关,故而得名。而在四川盆地中部、川东,及川东北等方向的丘陵地带柏树林众多(比如今遂宁、南充、绵阳、达州一带),而成都平原及其西部山区一带却很难见到类似繁茂的柏树生长覆盖区。因此,柏灌部族很可能是来自与成都平原东部相邻的川中地区,即龙泉山脉以东的丘陵地带,核心区域很可能在今天的川中遂宁一带,更远古时期甚至可能来自更远处的川东或川东北。古籍编写者并未注意到四川盆地的实际地貌,故未作相关描写,可考的资料也极少。假如柏灌部族后来从川中方向向成都平原发展,与来自成都平原西北方向的蚕丛部族相遇而发生纷争也是必然结果。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