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读
|
杂谈
|
舞文
|
鬼话
|
情感
|
同行
|
奇幻
|
商道
|
军事
|
历史
|
全集
|
全部
|
排行榜
|
精品推荐
细说两宋
作者:
海历
日期:2020-10-14 22:00:08
提到宋朝,一些人想到的是文明、富庶、繁华、美丽,文华昌盛,而另一些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人总喜欢揶揄抑或调侃它在军事上所谓的疲弱不堪,诸如“跪宋”、“弱宋”。然而,纵览整个宋史几乎就是一部战争史,两宋三百一十九年总共十八位皇帝,这里面没有哪一位皇帝躲开了战争的威胁,就连在位时间仅有四年的和平皇帝宋英宗赵曙也被西夏的那位少年得子的短命皇帝李亮祚给震得龙躯一紧。
说到战争,再说说它的敌人。作为从五代的战乱中建立起来的帝国,宋朝立国之初的统一战争自不必说,而随后它的敌人分别是辽国、西夏、吐蕃、金国、蒙古。西夏和吐蕃的战力先抛开不说,其余的这三个国家在当时无一例外地不是如BUG一般地存在。
辽国和金国鼎盛时期的军力不但是亚洲最强,甚至可以说是世界最强,至于军力达到了人类冷兵器时代巅峰指数的蒙古就不消多说什么了。就是在这样的生存条件下,宋朝立国三百余年,在这个铁一般的事实面前,我实在是不知道所谓的“跪宋”和“弱宋”是从何而来。
宋朝与辽国的和平是打出来的,不是买来的,要不然也就不会有什么兄弟之国一说,参考石敬瑭的后晋和刘氏的北汉政权与辽国的关系。澶渊之盟签订之前,辽国人已是强弩之末且成了孤军深入之势。他们的前面是李继隆统帅的数十万北宋禁军,而他们的后面则是由王超王得用父子统领的将近十万人百战之兵。如果不是宋朝的皇二代(或者是皇三代)宋真宗渴望和平且愿意用金钱换安宁,如果当时的皇帝换成赵恒的老子或他的大伯,那么包括萧太后以及耶律隆绪在内的辽国一众首脑都得集体下拜大喊救命。
再来说金国。无可讳言的是,当时的金国与初建的南宋在军力上的确是不对等的,南宋是呈被碾压之势的。但是,随着吴玠在和尚原以及仙人关两次大败完颜宗弼之后,随着岳飞、韩世忠、张俊先后给予金军以重创之后,宋金两国已然成了并立之势,谁也没有把握吃掉谁。在此之后,无论是南宋的北伐还是金国的南征都基本上是无功而返,甚至还会被来个或大或小的清算。
在传统思维和印象里,南宋对金国所谓的弱势并非是在军事上,而是在政治上,原因在于那些文臣们患了软骨病。比如,在《宋史.奸臣传》里根本找不到影子的史弥远大人,为了答应金国人的议和条件毫不犹豫地把力主抗战的宰相韩侂胄杀害并将其人头送给了金国。别的不说,就凭这件事史弥远就足以永世与耻辱为伍。你想要和平无可指责,毕竟和平可以让千百万人免于战火的涂炭,但用这样的一种方式去换取和平实在是为人所不齿。
我知道这样说会有争议,很多人都说韩侂胄不是个东西,很多人都说史弥远杀韩侂胄是为了黎民苍生和国家稳定,在这一点上我不想争论什么。我不喜欢跟别人争论,尤其是根本就难言对错真假的事,但我会尊重别人的看法和意见,但绝不争论,而对于那些以历史真相就是本尊而自居的所谓的饱读史书之人站在至高无上的高点所发出的刺耳的、傲慢的、粗鲁的言辞我更是懒得理会。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历史观,因为我们所处的角度和视野以及阶层都不尽相同,更重要的是,我们最初所接受和被灌输的历史理念和观念也不同,所谓先入为主,在这样的条件下就不可能有共识。历史烟云风云激荡,在千百年之后有人如果说他的观点和看法就是唯一的真相和真理并打击和挖苦别人的观点和看法,对于这样的人有必要浪费时间、精力和口水吗?
多说了几句,也是很有必要的几句。
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南宋“熬死”了金国,当然,谁都知道金国是被蒙古搞死的,只不过南宋比它更能熬罢了。终于说到了蒙古——超级BUG蒙古,蒙古的扩张史就不在这里详述了。面对这个超级BUG,从宋蒙交恶到崖山之战,宋朝整整抵抗了蒙古四十余年,试问有哪一个被蒙古灭国的政权抵抗的时间超过了这个年限?在这里不是想说那时候的南宋的军力有多么的强悍,强悍到足以和蒙古人的大军势均力敌的程度,事实上也不是这么回事,宋蒙战争中的重大战役南宋这边几乎是清一色的城市防守战,类似于北宋军队敢于集结大兵团与辽国人野战争胜以及岳飞和李显忠于平原旷野之中击败金军的战例基本上是无从谈起。与其说这时候的宋军军力强悍、士卒用命,倒还不如说南宋的军民们意志顽强、不甘做亡国之民。
面对契丹人、党项人、女真人和蒙古人的铁蹄和屠刀,面对异族人的贪婪和凶残,两宋数以百万计的军人在金戈铁马的往来冲杀中、在箭矢如雨的城墙上用他们的生命和鲜血去捍卫了国家和民族的尊严。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两宋的文明、繁华和富庶是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这一点无可辩驳,但某些被他们所保护的那些兄弟姐妹们的后代又是怎么评价他们的呢?也不知道那些已经作古将近千年的大宋英灵们在得知某些后人对他们的戏谑和嘲笑之言时又会作何感想呢?
关于两宋的战史,我一直在思考该从何时说起?是开国之祖赵匡胤生平的第一战说起吗?是北宋建立后的第一战说起吗?很遗憾,最后的答案都不是。
如果不是这一次的注定将会载入史册的新冠疫情,我想我是不会想着写这个东西的(憋在家里实在是无味),而促使我写这个东西的人却不是哪位大宋的官家,而是《杨家将》里的杨业和潘仁美。我之前已经写过一篇给潘仁美正名的文章了,如文中后半段的字句所展现的那样,我是带着无比强烈的情绪写的那篇文章。原因只有一个:某些“可恶的文人秀才们”为了实现自己的某些目的和愿景而杜撰了一些历史故事,而基于他们个人的喜好在其中贬低、抹黑或赞美某些历史上的人物,而我对此深表“不开心”。
在这个网络和信息如此发达的时代,在我们这个千百年来都尊崇读书人的族群和土地上,在这个外表繁华昌盛、多数民众在工作和生活中被压得变形继而寻求娱乐至死的时代,各色小说和各种宫斗、情斗、权斗以及各种斗的影视剧轰炸着我们的视觉神经,而这些都是文人们的功劳——尽管他们的风头被各位“艺术家”抢了大半还多。别的我不说,就单说历史题材的所谓的文学作品和影视剧,诸如杨家将、金庸的系列小说和霸屏的抗战剧,这些看似只是在说恩怨情仇,但其中的背景无一逃不出历史的框架,而这些“文学家”们也不可避免地会用他们的笔叙述和传递历史信息。
问题就在这里:他们不是给自己看或几个人看,而是给一大群人甚至是持续数百年地给无数人看,比如明朝时期成书的《杨家将》,但他们笔下的历史人物以及他们的评价和定性就是相对客观的、相对真实的吗?很遗憾,不是,甚至是带有强烈的个人主观情绪和情感,有的更是在全凭个人所处的阶级和立场对某些历史人物颠倒黑白地一顿大书特书。当然,他们不一定用真名,比如把潘美改成潘仁美,到时候你想说他都会被他一句话给顶死——本故事纯属虚构。个人觉得这句话有时候真的是极致的耍流氓手段:别人盯着你骂你一句,你上去说理,他说他只是在开玩笑。
再比如根据金庸的小说所改编的影视剧里把王安石和韩侂胄说成是乱国之臣,假如你正处在童年或少年时期,那么在你幼小的心灵刚刚成长的时候就会认定这些人不是什么好人。
回到正题上来。既然我决定写两宋历史的原因就在杨业和潘美身上,那么起点就从这两个人说起,也基于要给宋朝的开国之祖赵匡胤一个露面的机会,所以第一战就从公元968年的太原之战说起。
日期:2020-10-14 22:14:43
公元968年7月,偏居一隅的北汉(国都太原)皇帝刘钧驾崩。
刘钧这个人在历史上几乎可以说是毫无知名度,至少你在教科书上看不到——虽然他贵为皇帝,但他的一个义子相信全中国的人几乎都知道,他的那个义子叫做刘继业。很陌生是吗?别急,这个刘继业还有一个名字,这个名字叫做杨继业,也叫杨业。这下明白了吧?他之所以叫刘继业是因为皇恩浩荡,是因为北汉皇帝赐他国姓。
皇帝一死,接下来最重要的事自然就是接班人的问题了,而刘钧早就选好了这个人,甚至在他死前重病缠身之时,这个人就已经开始监国行使皇帝的权利了。这个人叫做刘继恩,但他不是刘钧的亲儿子,因为刘钧没有子嗣,而刘继恩本来也不是姓刘,他本姓薛,他是刘钧的亲外甥。也就是说,刘继恩的妈妈是北汉的正牌公主。
问题就出在刘继恩的老爸身上,他的老爸有天无名鬼火突然无法抑制,于是就在一场家庭暴力中将他老妈给刺伤了。驸马家暴还让公主流了血,这一下可就捅了马蜂窝了,这时候北汉的皇帝老儿还是刘继恩的外公刘崇,他肯定要为女儿出气。于是,刘继恩他老爸自知在劫难逃竟然很有自知之明地自个儿找了个风水好的地方把自己给怼了。
刘继恩这下就成了没爹的孩子了,很快他老妈就给他找了个爹,他的这个爹姓何,具体叫什么我没查到,就叫他何老爹吧。说点八卦:我很怀疑这位北汉的公主殿下很有可能搞了婚外恋,当然,我没有证据,只是怀疑。
在自己的老妈跟何老爹生下了一个儿子后,刘继恩和他的那个同母异父的弟弟刘继元没多久就成了一对孤儿,因为公主殿下和她的第二任老公双双驾鹤西游。
这个时候,他俩的那位皇帝外公出手了。
嗯,你俩小可怜不要怕,有外公在你们不会成孤儿的。这样,你们的舅舅刘钧正好到现在都还没有儿子,你们就做他的养子吧!
所谓福祸相依,这两个幼年就成了孤儿的小孩儿怎么也不会想到未来的某一天他俩都会成为高高在上的北汉皇帝。也正是在做了刘钧的养子后,这两个一个本该姓薛一个本该姓何的孩子才有了在历史上被记录在册的名字:刘继恩、刘继元。
这下知道杨业为啥叫刘继业了吧?上面两位加上杨业,这三人都是刘钧名义上的儿子,都是刘家继字辈的。不过,很遗憾的是,刘钧其实也不姓刘,他不是汉人,而是沙陀族人,不管是后汉的开国皇帝刘之远还是北汉的开国皇帝刘崇,他们都是沙陀族人。没错,这俩皇帝其实是亲兄弟,刘之远的儿子刘承佑被杀之后,郭威代后汉自立为皇帝,建立后周,于是刘崇也在太原自立为帝扛起了刘家的皇旗,因为地处北方,所以历史上就叫他的政权为北汉。
多说一句,同样都是刘钧的儿子,同样都是刘家继字辈的人,为啥名义上也是皇子的杨业就混得那么挫呢?因为没有血缘关系,因为他本就是他老爹当年为表忠心而把他送到太原当质子的,对北汉的皇帝们来说,杨业就是看家护院的,能当个领兵的将军已经很够意思了。
再来说刘继恩。自己的真舅舅、假老爹死了,刘继恩以监国的身份当了北汉的新任皇帝(尽管这个皇帝要经过辽国皇帝的同意并下发正式文书后才具有所谓的合理合法性)。当皇帝了是不是该好好地庆祝一下并豪情万丈地坐在龙椅上指点一下江山呢?不,刘继恩没有这个闲情雅致。他面临的问题相当的让他头疼。
当初在确立他作为皇帝继承人这件事上他就遇到了相当大的阻力。一来,他不是刘钧的亲儿子,二来,以宰相郭无为为首的某些大臣并不怎么看好他,三来,就连刘钧都对他没有信心。在病重之际,刘钧对宰相郭无为说道:“继恩这孩子非常的孝顺,但他庸碌无才且懦弱,并非一个有济世之才的人,在我百年之后恐怕他不能经营好我的这个国家,这可如何是好啊?”
郭无为没有答话,只是一个劲儿地点头,但心里早就憋了一肚子的话以及一肚子的小心思了。他本就不同意立刘继恩为储君,而在刘继恩监国期间两人也是相互看不顺眼对方。现在刘钧都快死了,他能说什么?叫刘钧把刘继恩给办了?与其如此,他还不如自己亲自去干这事。
简单说下郭无为。
郭无为,字无不为,号抱腹山人,早年于乱世中隐居于武当山潜心修道十余年 。结合他的人生经历来看,这人的偶像应该是唐朝的一代名臣加名道士李泌(就是《长安十二时辰》里的那个少年李必的原型)。
后周皇帝郭威取代后汉称帝之后,此郭兄认定天下雄主已出,于是决定出世拯救天下百姓开创又一个王朝盛世。然而,现实很骨感,郭威不是刘备,郭兄也不是诸葛亮,反倒是其那一套纵横家的理论为后周权臣宰相王俊所忌,也可以说是嫉,因为王俊担心郭威被其“蒙蔽引诱”而导致自己的权利和地位受到削弱,于是仗着自己是郭威的革命战友身份要求郭威赶走郭无为——注意,是要求,不是劝谏。
郭威照办,于是郭兄愤愤难平但也只能收拾铺盖卷儿。可是,郭兄在此期间认识了一个今后将会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人物,据说两人还称兄道弟了,不过这种说法极有可能只是一些人的胡乱琢磨而已,他俩应该也就是几面之缘而已,顶多就是聊了几句话比较投机而已,因为这个大人物此时只是后周禁军里的一个不起眼的小军官,甚至只是郭威贴身侍卫里的一个小班长。说难听点,也就是个拿着长枪在皇帝陛下郭威的殿外站岗的。
出了后周国门,郭兄上山平复自己的小情绪,没多久,时来运转,由于受到好友引荐,北汉皇帝刘钧三顾茅庐终于请到了这位当时的诸葛亮出山。就此,郭无为扶摇直上九万里,最后成了北汉的二当家,其权利和地位仅次于刘钧。
郭无为和刘继恩的矛盾有多深呢?简而言之,就是双方都欲将对方除之而后快。皇帝PK宰相,而且是你死我活的那种PK,这情节想想都刺激。按理说,这种局面大多都是皇帝获胜,但在郭无为看来自己的胜算很大,因为早在刘钧不久于人世的时候他就成了大宋潜伏在北汉政权里的一位超级间谍。
还记得前面说的那位后周禁军里的小班长吗?郭无为现在已经公鸡变凤凰了,而当时的那位后周禁军小班长更是了不得,他倒是没变凤凰,而是变成龙了——他叫赵匡胤。
郭无为早就与赵匡胤暗通款曲了, 而且赵匡胤还给他派来了两个助理,一个叫侯霸荣,一个叫惠璘。
侯霸荣之前就是后汉的军官,在一次战斗之后被宋将王全斌(就是后来带领军队平定后蜀政权,然后又纵容手下在四川肆意抢掠最终造成为期两年蜀乱的人)俘虏。准确说不是俘虏,而是投降,而且还得了个官。但是,很快他就跑了,跑回了北汉。一时间,他被当成了忠君爱国的典型,但北汉国内只有郭无为知道这事背后是怎么回事,侯霸荣就是赵匡胤派来给他当助理的。于是,趁着这个树立英雄的热乎劲,在郭无为的操作下,侯霸荣成了北汉皇宫的供奉官,成了皇帝的近卫侍从。
惠璘这个人就没这么多弯弯绕了。他以北宋叛逃将领的身份进入了北汉,实则也是赵匡胤派来的间谍,《宋史》毫不讳言地指出惠璘乃谍者。他虽然是来协助郭无为搞事情的,但也有北宋皇帝特派员的意思。郭无为也把惠璘给安置在了皇宫,也成了一名整天待在皇帝身边的一名供奉官。
这就是郭无为不害怕刘继恩的理由之所在。我大权在握,你一个毛头小子能奈我何?况且你身边的近侍都是我的人,我想要你的小命之事分分钟的事。再者说,我有大宋皇帝在背后撑腰,你要是好好听话咱们这日子就接着过,你要是敢轻举妄动,我就干掉你然后以北汉全境投降大宋,如此一来我就会成为大宋一统天下的大功臣。
这些事刘继恩肯定是不知道的,他确是想干掉郭无为,但郭无为的势力和根基都不是他一时间能够撼动的,之前他就想过要把郭无为调出皇城,但最后没能成功。如此,刘继恩就更加的寝食难安了,郭无为就像是顶在他背后的一把刀,他无论如何都想着要拿掉这把刀。于是,他想出了一招明升暗降的办法,他加封郭无为三公之职——司空,头衔够尊贵但实权一点也没有。他刘继恩想以此一步步地废掉郭无为,直到最后一举拿下。
就是这个举动给刘继恩招来了杀身之祸。郭无为是老江湖了,这一招他当然是知道其厉害之处的,刘继恩已经对他下手了,而他如果不想坐以待毙的话就必须采取行动。与此同时,在这个时候还有一件让郭无为很有底气的事发生了,这件事让北汉上下举国震动。
早在刘钧刚死的时候,北宋皇帝赵匡胤就命令卢怀忠领兵屯驻洺州,意图对北汉动武,而在刘继恩继位不久之后,赵匡胤正式下诏出兵讨伐北汉,原因只有一个:我是刘钧的朋友加笔友,我曾对刘钧说过,终刘钧一生我都不会对北汉动武。可是,现在刘钧死了,但继承他皇位的竟然是他的养子刘继恩,他刘钧有那么多骨肉兄弟,可为什么皇位却传给了他的养子,这里面肯定有阴谋,我要为刘钧、为他的兄弟们,为北汉的老百姓讨回公道。
不管这个理由有多么的义正辞严或者有多么的不要面颊,但宋朝的大兵们真的是出动了。
赵匡胤命令他的结义兄弟北宋昭义节度使、同平章事李继勋为河东行营前军都部署,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党进为副帅,宣徽南院使曹彬为都监,由此三人率领一路大军直扑北汉都城太原。同时,他命令建雄节度使赵赞为汾州路部署,绛州防御使司超为副帅,隰州刺史李谦溥为都监,此三人为另一路大军进击北汉。在这两路大军之前出发为本次北征充当先锋主将的人是棣州防御使何继筠,怀州防御使康延沼为先锋都监。
李继勋、党进、曹彬、赵赞、李谦溥、何继筠、这些人无一不是北宋开国时期的勇将名将,宋军这一次出征的具体兵力不详,但看这个将军阵容应该人数也不少。我之所以要提到宋军先锋主将何继筠是因为我有私心,但这个我不打算说,这是一个小秘密。
赵匡胤的命令是要快,要尽可能快地赶到太原城。为什么要快?因为面对刘继恩亮出的刀子,郭无为准备跟他进行最后的决赛了。先杀掉或控制住刘继恩,然后宋军恰到时间地兵临城下,在此局面下,不管北汉国内有多么大的反对力量,不管这些人心里有多么的不情愿,但这些人都得在刘继恩的尸体(或者是被捆成粽子的刘继恩)以及宋军的大刀面前低下头颅。
遗憾的是,千算万算终究敌不过天算,郭无为计划得很好,或者说,他和赵匡胤配合得很好,但是他们都没料到刘继恩竟然率先举起了屠刀,而他的目标就是郭无为。
日期:2020-10-14 22:15:16
在把郭无为的宰相职权给剥夺了之后,刘继恩觉得铲除这个权臣的时候到了。于是,公元968年9月的某天,刘继恩在宫中大宴群臣以及北汉宗室子弟。这个酒宴其实只是个幌子,就像千年之前的项羽一样,刘继恩这回摆了个鸿门宴,他要对付的人就是郭无为。遗憾的是,他和项羽一样没能在这个宴会上干掉自己的敌人,而比项羽更可悲的是刘继恩反而在这一天被别人给干掉了。
贵为当朝司空的郭无为这一次竟然没有给皇帝面子,满朝的公卿大臣宗室子弟都在但单单就缺了他这个当朝的司空大人,他托人给刘继元请假了。很有可能的是,郭无为通过潜伏在刘继恩身边的卧底已经提前很久就知道了刘继恩欲在这天的酒宴上摘掉他的脑袋,要不然他不会不来,更不会出现接下来马上就要发生的事。
刘继恩已经图穷匕,郭无为必须采取行动了。当然,在原计划里他现在还不到动手的时候,因为宋朝的大军现在还在来太原的路上,可事关性命他哪里还能忍得住。在得知刘继恩要干掉自己的时候,郭无为肯定就像是一只热锅上的蚂蚁。
我该怎么办?就算我今天不去,可我就能躲过这一刀吗?宋军还没到,如果我现在杀了刘继恩,后面的摊子怎么收拾?还有,我该怎么杀他?直接带人冲进皇宫吗?
郭无为在自己的家里来回打转。最后,他终于做出了自己的决定:立即干掉刘继恩!
我之所以要说郭无为是提前很久就知道了刘继恩的计划也是基于这里面的各种谋划和操作程序:郭无为先是不去赴宴,而后又派人杀了刘继恩,再然后他又带人把杀掉刘继恩的人给杀了,如此他反倒成了平乱功臣,最后,他又拥立刘继恩的弟弟刘继元即位,他就此有了拥戴之功。这一些列的事件和步骤都安排得天衣无缝和巧妙,这不可能是郭无为急中生智来回转几个圈就能够想出来的。
回头来说刘继恩的酒宴。
郭无为没来,这让刘继恩很郁闷,但这也没啥关系。他是皇帝,那就多留郭无为一天老命好了,明天再杀也不迟。就此,刘继恩举杯畅饮,喝得那叫一个爽不可言。
酒宴结束之后,刘继恩进入勤政阁休息,喝醉了自然要睡觉的,他虽是皇帝但也要遵循这个生理规律,但他不知道的是这将是他这一生最后一次喝醉,因为他很快就将命归西天。
杀他的这个人就是之前从北宋跑回来的“爱国英雄”侯霸荣。刘继恩进去不久,兴许都还没有躺下,这时候侯霸荣带领十几个手下持刃闯了进来,同时还关闭了殿门以求让刘继恩逃无可逃。
刘继恩猛然惊醒!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目录
下一页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