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平三藩始末

作者: 攀登者ABC2019

  日期:2021-03-07 10:35:56
  前言
  讲述这一段历史之前,我想起了一句古话:小孩看好坏,大人看利弊。意思是说,同样的一个历史事件,小孩只能简单地将故事内容看成好人或者坏人,好事或者坏事。但是大人却能从故事里的人物行为分析出,它在客观上是否对社会有益,能否使百姓得利,是否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
  所以,在讲述《康熙平三藩始末》时,我希望做一个“大人”,将现有文献资料整理汇编,将之组成一个有机、完整的故事情节,力争客观再现当时的历史环境,不掺杂个人主观上的好恶情绪,尽量把这段历史里的主要人物描述得形象立体,而不是将之单纯归纳为“好人”或者“坏人”。
  一
  康熙初年,除了东南一隅的小岛台湾尚未收复,清政权已基本接管了旧明政权的所有国土,国家开始由乱到治,百废待兴。清政权的科举考试在清军入关后的第三年就已施行。由于经历了长期战乱,导致全国各地的基层官吏十分紧缺,清政权除了录用本朝科考中榜者为官,还大量录用明朝末年的举人、贡生充实到全国各地的基层为官。

  虽然清王朝在形势上统一了全国,但以吴三桂为首的三个地方藩王,在云贵、广东、福建三地各据一方,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处于半独立状态,对清政权面向全国行使有效统治造成极大阻碍,与清廷的矛盾日益尖锐。
  清廷对三藩尤其吴三桂拥兵自重深感不安,开始想办法限制和削弱其权利。直到清圣祖玄烨亲政后,决意待机撤藩。
  至于三个藩王的由来,还要从清政权尚未入关时简单说起。
  清皇太极时期,明朝将领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先后降清,后来随清军入关后,分别被封为定南王、靖南王、平南王。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明宁远总兵吴三桂引清军入三海关,被封为平西王。
  清政权为完成统一大业,推行“以汉治汉,讨平南方”的方略,命吴三桂率军进攻四川、云南,孔有德率军进攻湖南、广西,尚可喜、耿仲明率军进攻江西、广东等地。后来耿仲明病死于进军途中,其子耿继茂承袭靖南王。顺治九年,孔有德与南明政权在桂林之战中兵败自杀,无子除爵,所部由其女婿孙延龄率领,孙被清廷晋升为广西将军。
  南方略定后,清政权出于动乱时期军事管制的需要,命吴三桂、尚可喜、耿继茂分别镇守云南、广东、福建,并称三藩。随着清初统一战争形势的发展,三藩权势日益膨胀,尤以吴三桂最严重,形成尾大不掉之势。按照清政权的兵员定额,吴三桂领旗兵五十三佐领一万余人,绿营兵十营四镇两万余人;尚可喜领旗兵十五佐领三千人,绿营兵七千人;耿继茂与尚可喜相同。三藩兵员定额不超过五万五千人,但实有数大大超过限额,名义上属于清军八旗,实为藩王私人武装。

  康熙七年,清圣祖还未亲政时,甘肃庆阳知府傅弘烈就曾弹劾吴三桂,直言吴三桂以镇压地方叛乱为借口,一面在地方盘剥百姓,大肆敛财,一面又不断伸手向中央索要粮饷和经费。吴还在云贵抛赠巨金,广罗四方人才,意图强藩雄镇。傅弘烈在奏疏中直言:吴三桂“必有异志,宜早为防备。”
  当时,在吴三桂反叛迹象还未显露,缺乏足够证据的情况下,清廷以鳌拜为首的辅政大臣还不敢轻易触动吴三桂,只能制裁傅弘烈。经部议,认定他“越职言事,劾奏亲王”,犯有诬告罪,将他逮捕,判处斩监侯。康熙九年,圣祖亲政后,予以减刑,发充广西梧州军中效力。
  康熙十一年底,直隶束鹿知县刘昆被提升为云南府同知。到任第三天,按例拜见吴三桂。在此之前,吴三桂已听人介绍这位新任同知颇有才能,品行兼优。所以,在接见时,一边询问他的情况,一边十分留心观察。问过话后,目不转睛地反复打量他,还对陪同他接见的大女婿胡国柱说:“科目中有此一人,大奇!”表示很满意,命设宴款待。
  次日,胡国柱受吴三桂委托,派人对刘昆说:“你应该卖身投靠藩下。”说完,来人从袖中出示“冯某投身契一纸”,上写:立卖身文书楚雄知府冯某,本籍浙江临海县人,今同母某氏,卖到平西王藩下,当日得受身价银一万七千两。后边署名:媒人胡国柱。
  刘昆看过契约,明白是怎么回事,便说:“我投身已很久了,你还不知道吗?”来人很惊愕,忙问何时投身的?
  刘昆回答:“乙亥年,廷试之日,太和殿中投身矣。”意思是说,他在顺治十六年被推选进皇宫参加廷试时,就已卖身归属了大清皇帝。
  胡国柱派来的这位说客,自觉无趣,只好悻悻地走了。
  吴三桂把物色到的云贵官员和有才之士,都以契约形式规定了他们隶属王府,实际上,吴三桂把他们都变成了自己的仆从,即主人与奴仆的关系。而且卖身者,皆以师事胡国柱。刘昆后来据此而总结说:“滇中有三好:吴三桂好为人主,士大夫好为人奴,胡国柱好为人师。”

  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是清圣祖玄烨铲除鳌拜势力,亲政后的第五年,也是清军入关问鼎中原的第三十个年头,这一年,圣祖还不满二十岁。
  圣祖自幼年起,就在宫中接受了以儒家为主、各种系统化的汉学教育。亲政后,又恢复了顺治时期的经延传统。所谓经延,是指自汉、唐以来,专为皇帝讲论经史和治国之道而特设的御前讲席。通过御经延,圣祖很快掌握了《史记》《资治通鉴》等历史典籍的精要。了解了历朝历代贤明君主治国理政的经验。故而他年纪虽轻,却有着超越祖业的雄心,有成为中原王朝盛世明君之志向。
  清圣祖此时最忧虑的,就是三藩都握有地方兵权,如果任其势力滋生蔓延下去,恐日后难以制服。
  吴三桂的部属依仗平西王府的权势,目空一切,到处横冲直撞。有一次,吴三桂派官押送贡品进京,中途宿店,正巧遇上一位来自京城的朝廷命官,携带皇帝诏书已先住店。论他的身份和使命,谁敢冒犯?可这个解役官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挥起手中鞭子,驱赶这位钦命官,大叫:“天下更有何人大于我家者哉!”
  如此横暴,没人敢回一句话。
  实际上,吏部和兵部早就向圣祖抱怨:平西王吴三桂时常将自己看中的人从外省调来充实自己的力量,另一方面,又把自己的亲信派往其他各省任职。他甚至直接给吏兵两部批文,令某人为某地官。如果吏兵两部选用云南、贵州的文武官员,与吴三桂的意见不合,就必须撤回,只能任命他选用的人,包括选送到外省去,名曰“西选”,即平西王选用的官员。
  吏兵两部推选出新任命的云贵文武官员,经常还未到任,吴三桂就已另推出人选。以至于朝廷推选的新官员只好中途返回,造成往返苦累。而且,吴三桂还通过垄断云南地方科举权,把他自己的藩属子弟都选入为官。若长此下去,西选之官几乎就要满天下了!
  户部的官员也抱怨:三藩用于养兵、行政和生活开支,朝廷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但还是经常不够用,因欠饷而发生兵士逃亡、暴动的事时有发生,每有饷不足,他们就连章告急。有了剩余,又隐匿不报告,支用情况也不叫户部核查。三藩需求浩大,常使各省为难,也使负责钱粮的户部疲于奔命,整个财政为此陷入困难境地。
  圣祖明白,三藩的存在,不仅在军事上、政治上成为朝廷的巨大隐患,在经济上,也已成为国家的巨大负担。因此,圣祖十分关注三藩尤其是云贵的动向,开始有目的地进行人事变动,想尽办法笼络、分化吴三桂的部属。
  日期:2021-03-07 19:04:00
  二

  吴三桂部下有个总兵名叫王辅臣,四十多岁年纪,原属明末农民起义军,善骑射,马上如飞,很会带兵打仗,是员猛将。跟清兵作战时,几乎没有人敢跟他敌对,所以清军给他起了诨号:“马鹞子”。后来跟从上级降清,几经辗转,又随吴三桂镇守云南。
  本来王辅臣很受吴三桂器重,但因一件小事与吴三桂闹了点矛盾,竟赌气瞒着吴三桂,秘密向朝廷申请将自己调离云南。圣祖马上同意,还将他提升为陕西提督(从一品武职),驻平凉。朝廷的任命下至昆明,吴三桂听到这个消息,如失左右手,叹息说:“王辅臣这小子花了多少家私,竟这么胡干。”王辅臣接到任命后向吴三桂辞行,吴三桂拉着他的手,留着眼泪说:“你到了平凉,不要忘了老夫。你家里穷,人口多,万里迢迢,怎么受得了?”说罢,当即令人取出两万两白银,赠给王辅臣做路费。

  王辅臣进京述职时觐见了圣祖,圣祖见他身长七尺有余,面白少须,眉如卧蚕,外貌很像世人描绘的三国名将吕布,且又久闻其勇武之名,圣祖很是欣赏。对他说:“朕很想把你留在朝中,朝夕接见。但平凉边庭重地,又非你去不可。”圣祖特命钦天监为他选择一个好日子动身。到临行这一天,圣祖接见他,温言细语,谈了很久。御座前有蟠龙豹尾枪一对,圣祖指着枪说:“此枪是先帝留给朕的。朕每次外出,必把此枪列于马前,为的是不忘先帝。你是先帝之臣,朕是先帝之子,他物不足珍贵,唯把此枪赐给你,你持此枪往镇平凉,见此枪就如见到朕,朕想到留给你的这支枪就如见到你一样。”

  王辅臣感动的拜伏于地,久久不起,涕泣说:“圣恩深重,臣即使肝脑涂地,也不能稍报万一,敢不竭股肱之力,以效涓埃!”

  除了王辅臣,圣祖还把吴三桂藩下参将(正三品武职)张足法破格提拔为云南援剿右镇总兵(正二品武职),并在京城接见了他。同时,还提拔吴三桂藩下参将王永清、副将(副总兵,从二品武职)王景等,分别晋升为贵州黔西镇、云南援巢右镇总兵。
  过去,凡是吴三桂提请的官吏人选,吏部、兵部直至皇帝无不应允,自圣祖亲政起,吴三桂提补各官,朝廷多不批准。吴三桂的女婿胡国柱、幕僚方光琛向吴三桂进言:“朝廷已经怀疑王,王应当想个自全之计。”
  吴三桂以退为进,上疏朝廷:自感“两目昏瞀,精力日减”,请求辞去总管云贵两省事务。清圣祖毫无挽留之意,马上来了个顺水推舟,在对吴三桂的赞扬声中,批准了他的请求,趁机又把他选任大小官员权收回吏部。
  可没过三个月,云贵总督卞三元、云南提督张国柱、贵州提督李本深忽然联合上奏,力陈吴三桂的功劳,请求朝廷仍命吴三桂总管云贵事务。
  本来,朝廷把吴三桂掌管的权利归还云贵总督、巡抚、提督等文武将官,照理,他们应该高兴,可是,他们却一反常理,居然不肯接受应得的权利,宁愿让给吴三桂。可见,他们跟吴三桂的关系密切。他们三人的反常举动,应该是得到了吴三桂的授意和默许。
  按理说,张国柱等人的疏言有忤皇帝意旨,但是,圣祖并没有动怒,还特作解释:“吴藩以精力日减奏请,故照所请允行。今地方已平,若令王复理事务,恐其过劳,以致精力大损。”圣祖的口气相当平和,丝毫没有责备之意,解释也合乎情理,因为圣祖很清楚,他没有必要在此时激化矛盾。当然,圣祖在削去吴三桂权利的同时,也担心引起吴三桂的疑虑,便马上进行安抚,提升吴三桂留在京城的儿子和硕额驸吴应熊为太子太傅。

  之后,圣祖有意把自己亲信之人派往云贵。圣祖先后把吏部右侍郎曹申吉简派为贵州巡抚,调原任贵州巡抚出任河南巡抚。同年,云南巡抚李天溶请求告老还乡,圣祖批准,另派原任江宁巡抚朱国治为云南巡抚。原任云贵总督卞三元是吴三桂的老乡,他自感夹在吴三桂与朝廷之间左右为难,便效仿李天溶请求告老还乡,回辽东终养老母,圣祖也不挽留,马上提升直隶巡抚甘文焜为云贵总督,然后,又提升陕西陇右道李兴元为云南按察使。

  以上凡属云贵军政大员调进调出,提升罢免,都出自吏兵两部铨选,由圣祖钦命,吴三桂无从插手。同时,还剥夺了吴三桂的司法特权,规定:凡平西藩下逃人,俱归有司审理,章京不得干预。吴三桂已窥见朝廷正在逐步削弱他的权力,他当然不希望大权旁落,便寻找时机,希图夺回某些权力。

  吴三桂生平最看重兵权,他当年征伐云贵时,清世祖授予他大将军印,执掌征伐大权,按规定,事平后,就应该上缴大将军印,但是吴三桂迟迟不交。朝廷授意一位内大臣对留在京师的额驸、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说:“以前,永历在缅甸,边疆事多,所以才给你父亲将军印,为的是重事权,便于集中号令。如今天下大定,还据有不还,这是为什么?”
  吴应熊明白了朝廷意图,这是要他父亲主动把大将军印交上来,免得由皇帝亲自下诏索要大将军印,有失吴三桂的颜面。吴应熊赶紧向他父亲通报了情况。吴三桂不得已,这才上疏,把大将军印交回朝廷,心里却不舒服。
  吴三桂上交了大将军印,并不意味着他失去兵权,云贵两省的兵权仍然牢牢控制在他手中。他要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唯一办法,就是不断加强自己的军事实力。自从他降清二十多年以来,跟随他出生入死的一大批将领,多已战死、病死,现在所剩无几。吴三桂不能坐视自己的力量被削弱,于是,他大量启用诸将子弟和外招来的有用之才加以训练。吴三桂以《黄石素书》《武侯阵法》等兵书为军事教材,让他们学习掌握军事知识,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军事素质,以备将来将帅之选。

  当时,云贵一带的“苗蛮”等族,以相互仇杀为寻常,治理之道,不能不与内地有别。当地有见识的官员都认为,只有聚众劫杀,侵犯地方的,才可以兴兵镇压。其余因内部争财或私人有仇而互相攻杀的,不必兴兵,只按旧列处罚一方,即可消除冲突。他们认为,这才是安定边疆的正确方法和长久之道。但是,吴三桂却不取此治边之道,动辄出兵,兴师动众,耗费粮饷,在所不顾。他想利用战场实战提高藩属子弟的军事经验,还可借此巩固自己在云南的独尊地位。同时,又给朝廷造成一个映像:云贵粗野之地难以治理,非常需要他这个强人来镇守!

  吴三桂自受命镇守云贵,就有一个长远打算:他要世世代代以云贵为家,把这片土地作为他及其子孙的世守藩地。他一心要仿效明朝的黔国公沐氏,做清朝的“黔国公”,与清朝相始终。
  要加强军事力量,离不开战马。从四川进来的马匹弱小,难以临阵。吴三桂瞒着朝廷,密令其养子王屏藩,从青海西藩地区选取适于征战的勇健之马,每年进马三千匹,从西藏地区绕道至云南。
  日期:2021-03-07 20:09:10
  三
  吴三桂有六万军队,家口随带,必以土地为生活保障。圈地是清军入关后采取的一项很不得人心的政策。这些新贵从关外来到新占领的地区,为了取得土地,就用强制的手段,随便圈占看中的农民土地为己有,致使大批农民丧失生计,激起农民的强烈不满和反抗。满洲新贵圈地主要在京畿地区实行,至顺治末已明令禁止。但朝廷为满足吴三桂及其所属官兵对土地的需要,迟至康熙六年还批准吴三桂在云南圈地,给当地本已穷困的农民又带来新的灾难。

  康熙七年,云南巡抚袁懋公不得已出面为民请命。他向朝廷呼吁:农民免其迁移,地仍归原主耕种,只向欲圈占农民土地的藩下将士纳租就行了。实际上,是把有少许土地的农民降为佃农,把吴三桂的兵丁将吏视为业主。此项办法照顾到两方面的利益,为朝廷所接受,同意实行。

  由于朝廷干预,吴三桂被迫停止圈地,可他仍以放牧、狩猎为由,强行征用民地,强夺其产业。他把昆明三百里内作为放牧的场所,任意圈地,不断增设庄田,他的庄园星罗棋布,又“勒平民为余丁,不从则曰:是我逃人”,以律条加以惩处。吴三桂和他的将吏,及至兵士,都成了云南的大中小地主!
  吴三桂统治云贵时期,赋税是很重的。他不但没取消明朝时的私派横征,还把它变成了国家的正式税额。一个穷困和屡遭战乱的地区是很难承受这一负担的。甚至连云南少数民族各酋长也时常遭到吴三桂的勒索。这些酋长多有财富,吴三桂每年都勒令各酋长献金银,名曰“助饷”。
  云南虽偏远,但是地产五金,为生财的一大来源。自元明以来,开采不断,已形成金、银、铜、铁、铅等采矿中心,各有矿厂。吴三桂垄断这些矿厂的开采,利润源源不断地进入他的府库。
  吴三桂的平西王府,前后持续十余年,造成了一个占地广阔、规模宏大的宫殿群。五华山周围,山上山下,到处都是宫室殿阁衔接,真是千门万户,极土木之盛大!殿顶装琉璃瓦,墙壁饰以图画,金碧辉煌,令人炫目。
  吴三桂的穿戴同样豪华无比。办公事时,要穿蟒缎,还觉得不全,另选各色哆罗及金甲镶嵌明珠,银甲则镶嵌珊瑚。腰带有玉带、金带、银带、枷楠带、犀角带、沉香带,皆镶嵌珠宝,价值数万金,装入三十箱,收藏在府内,随时取用。夏天,他头戴象牙抽丝的凉笠,用孔雀毛做盖,真是雍容华贵,名副其实的“云南王”。
  吴三桂迎来送往,上下交结,馈赠礼物,无不显示出他的奢侈程度。每逢年节和自己的生日,他必举行盛大欢宴,抛赠大量金钱财物。他的部将也无不富有,至于他的亲属,更是个个富贵,独霸一方。
  康熙十一年,吴三桂满六十岁,举行大寿庆典。独子吴应熊同妻子建宁公主一同来昆明祝寿,吴应熊在北京采办了大量人参、貂皮、绸缎等物品,多达五百驮,费银数万粮。吴三桂非常高兴,悄悄对心腹胡国柱、方光琛等人说:“可见朝廷不疑我,你们都要谨慎些。”吴应熊夫妻俩回京时,吴三桂加倍回赠,光川马就赠送了两百匹。 
  日期:2021-03-07 21:08:25
  吴三桂常跟自己的侄儿、女婿、亲信将领等,在一起宴乐,有时还跟他们到演武场比试骑射,演练武艺阵法。此事被朝廷所知晓。次年二月,圣祖向吴三桂做出朝廷隆礼的姿态:亲派一等侍卫吴丹、二等侍卫塞扈立前往云南慰问,并携带他御用的貂帽、团龙貂裘、青蟒狐腋袍各一袭,束带一条,赏给吴三桂。带弓箭三千副,代表朝廷,赏赐给吴三桂的将士。同时另派侍卫前往广东,向平南王尚可喜颁赏,其赐物比吴三桂略低些。

  吴三桂陈兵于校场,率领部下接受赏赐,遥向圣祖谢恩。仪式举行完毕,吴三桂陪同吴丹检阅将士,比射箭法。多谋的吴三桂隐匿精壮将士,专派老的上场比射。吴丹回京复命,报告了他对吴三桂的考察,圣祖对吴三桂的疑虑稍微减轻。
  就在圣祖赏赐和慰问吴、尚两藩后的一个月,即康熙十二年三月十二日,平南王尚可喜突然向朝廷申请撤藩,请求圣祖允许自己“归老辽东”。

  尚可喜在奏疏里写道:
  臣自奉命镇粤以来,家口日蕃。顺治十二年,曾具疏请解兵权。部臣以地方未宁,待后议。方今四海升平,臣年已七十,精力日衰,正退耕陇亩之日。伏念太宗皇帝时,曾赐臣以辽东海州及清阳堡等处地,今乞准臣仍归辽东,安插故土,以资养赡。计带两佐领甲兵及老闲丁,约两万四千有奇。沿途夫船口粮,请并议拨给。
  圣祖阅后,心中大喜。他正处心积虑想选择一个适当时机,解决三藩问题,尚可喜不待朝廷下令,也不管吴、耿两藩如何打算,竟先自己主动提出撤藩,无疑在客观上为圣祖处理三藩问题开了个好头。
  尚可喜之所以申请撤藩,主要是听取了手下谋士金光的建议。金光是浙江义乌人,随尚可喜幕下最久,以功授鸿胪寺卿衔。他私下劝尚可喜:王已位极人臣,恩宠无以复加。树大招风,朝廷对王很不放心,历来外姓封王没有一个长久的,莫若交出兵权,回辽东养老。尚可喜经过深思熟虑后,接受了金光的劝告,下决心隐退。他一连上了数道奏章,向圣祖申请回辽东。

  撤藩与否,是一个重大政治问题,圣祖特召集各部阁臣讨论,在会上,户部尚书米思翰、兵部尚书明珠、刑部尚书莫洛等大多数人,力主撤藩,应同意尚藩迁移。唯独大学士图海反对,他与众人争辩,表示撤藩时机尚不成熟,断不可迁移。圣祖年轻气盛,迅速表态,支持莫洛等人的意见,决意撤藩。圣祖马上写给尚可喜一道撤藩谕旨:
  王自航海归诚,恪尽职守,平定地方,效力累朝(太宗、世祖、圣祖),功绩卓著。定东粤,镇守疆,劳累日久。年已七十,欲归辽东耕种。情词恳切,具见恭谨,能知大体,朕心甚为嘉悦。今广东已定,王下官兵家口作何迁移安插,户兵两部会同确议。
  尚可喜以年老隐退的方式,向朝廷表达自己的忠诚,得到了圣祖高度评价,在回复的谕旨中含蓄地赞赏他能识大体,自动去位,使君臣两无猜忌,共享太平之福。
  尚可喜申请撤藩时,还提出一个条件,他想让长子尚之信留镇广州,承袭平南王爵。
  户、兵两部根据圣祖的指示,以父亲健在无移爵的先例,予以拒绝。并以不忍其父子分离、藩下家口分离为由,下令全撤。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