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聊聊三国

作者: 西风罗杰

  日期:2021-03-10 20:25:20
  前言——那些年我们聊过的假三国
  三国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三国是一段龙争虎斗的历史,三国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三国是一段荡气回肠的故事。
  三国精彩绝伦,而那些年我们读过的、看过的、听过的、聊过的三国史却大多是假的。诸葛亮从未五出祁山,曹操的连环战船也未曾毁于赤壁。“五虎上将”并非个个忠孝仁义,“神医华佗”更是医德败坏趁火打劫。
  三国是一段真正的历史,波澜壮阔,跌宕起伏。在这个智计纵横尔虞我诈的乱世里,在一轮又一轮残酷的军阀淘汰赛中,曹操、刘备、孙权分别战胜了各自的对手,最终脱颖而出,并立在时代的顶点上。
  在最终的决赛里,三巨头杀气腾腾你死我活。究其原因,既是为了成为这片广袤土地唯一的最高统治者,更是为了获得一次向终极BOSS挑战的机会。令人遗憾的是,他们全都失败了。从这个角度说,三国又是一段悲壮的历史。
  三国有太多我们不知道的秘密,而那些年我们又聊过太多的假三国。那么,从现在开始,让我们聊一聊真正的三国史吧。

  日期:2021-03-10 20:30:53
  第一节 熊孩子曹操
  是故事就有主角,三国的故事当然也不例外。
  那么,谁才是三国故事的主角呢?
  或许你欣赏刘备,或许你佩服孙权,或许你崇拜诸葛亮,然而只有曹操才称得上三国前期无可争议的男一号。因为只有从曹操开始讲起,一幅完整的三国图卷才能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
  那曹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有人说曹操是英雄,有人说曹操是枭雄,有人说曹操是奸雄,有人说曹操是奸贼。我们姑且不论哪种说法更有道理,总之这说的都是中年以后的曹操,而少年时期的曹操,首先是个熊孩子。

  曹操出生于东汉晚期的一个宦官家庭,他的祖父是当时赫赫有名的大宦官曹腾。宦官是君王的内侍,东汉开始只能由阉割过的人担任,明朝之后统称太监。
  东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属于宦官的美好时代。从汉和帝开始,宦官昂首挺胸,走上政治舞台。而到了汉桓帝、汉灵帝时期,大宦官时代彻底到来——皇帝退居二线,沉迷于吃喝玩乐;宦官挺身而出,醉心于管理国家。
  曹腾正是这诸多风云大宦官中的一位。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整个曹氏家族因此兴旺发达起来。
  然而曹腾毕竟割去了传家之宝,纵有通天的本领,也无生育的能力,因此他收养了一个孩子取名曹嵩。
  曹嵩长大后没有子承父业去当宦官,而是踏入了正常人的仕途。凭借养父的权势,曹嵩一路顺风顺水,官运亨通。
  灵帝治下的东汉,政治黑暗,民不聊生,朝廷甚至腐败到了公开卖官的地步。趁此“良机”,曹嵩果断出手,豪掷亿万,拍下太尉,是个不折不扣的土豪。
  太尉与司徒、司空合称三公,三公地位尊崇,仅次于皇帝。而太尉又是三公之首,是东汉帝国名义上的军委 。曹土豪算是结结实实地过了一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太尉瘾。然而曹嵩做过最重要的事情并不是当太尉,而是亲自生下了曹操。

  出生在这样的家庭里,曹操自然成了标准的富三代——宝马撞坏了换奔驰,奔驰撞坏了换路虎,路虎撞坏了换宾利,宾利撞坏了换兰博基尼,只要别把老爹撞坏了,一切都不是问题。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曹操的朋友圈中也大多是这样的二代、三代、许多代,这些人整天混在一起,干不出什么好事。
  有一次,一家人结婚,富三代曹操和他的好朋友富五代袁绍跑去看热闹。在这个庄严、神圣、幸福、美满、感人的时刻里,二人歹念顿生。
  他们先是趁人不备,偷偷溜进主人家的园子里躲了起来,这两个人也真有耐心,一直等到天黑,然后曹操突然大喊一声:有贼!
  曹操并不知道自己这一嗓子喊出了个高频成语——贼喊捉贼。
  听说有贼,主人和宾客们纷纷跑出去抓贼。调虎离山之后,曹操和袁绍急不可耐地摸入新房,然后 “抽刃劫新妇”。“抽刃”很好理解,就是抽出匕首;“劫新妇”被很多人翻译成“偷新娘”,这是不对的。这家人娶的是新人不是死人,曹操和袁绍也不是“万里独行田伯光”,一个大活人哪里是能轻易偷走的?新娘会哭会闹会喊会叫会打滚儿,就算一棒子把新娘打晕(有一定风险直接打死),仓促之间想运出去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就算能运出去,又能运到哪里去呢?找个没人的地方先奸后杀吗?还是找个山头落草为寇?显然这都是不可能的。这里的“劫”不是“劫走”,而是“劫持”。曹操当时抽出匕首劫持了新娘。

  那曹操和袁绍劫持新娘做什么呢?
  由于史料不足,之后发生的事情不可描述,但估计也就是做了些恶作剧,顶多调戏一下而已。说来这对新人还真倒霉,大喜的日子竟遇到这样一双歹人。
  曹操和袁绍得手后,心满意足赶紧开溜,就像两只偷吃了奶酪的老鼠在夜色中急速穿行。两位鼠大王跑着跑着,少了一只。

  或许是乐极生悲,或许是慌不择路,袁绍一时不慎,掉进了坑里。坑中长满荆棘,袁绍被钩住了出不来,只能轻声向同伴求救。
  袁绍的另一只同伴,当然就是曹操了。
  此时曹操有两个选择:救,或者不救。
  扔下朋友,显然不够义气;救他出来,显然太费力气。
  曹操毕竟是讲义气的人,他没有丢下袁绍独自逃跑,而是指着袁绍大喊:贼在这儿!
  曹操这一嗓子把袁绍的三魂七魄都吓飞了。这要是被人家发现了还不被打个半死?打残之后再五花大绑送去袁家,那真是丢人丢到家了。回家之后,估计剩下的半条小命也没了。万分惊恐之下,袁绍使出了吃奶的力气,一下子就跳了出来,随后二人逃之夭夭。
  据说七情六欲之中恐惧的力量是最大的,看来一千八百年前曹操就明白这个道理。但是话又说回来,如果当时袁绍的“小宇宙”没爆发,没跳出来,甚至直接吓晕过去了怎么办呢?
  算了,想那么多干嘛,人生难得一回搏,搏一搏,单车变摩托。
  聊到这里,我们不难发现,少年时期的曹操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熊孩子。那么,曹操这么熊,他家人知道吗?
  下节再聊。
  日期:2021-03-11 18:14:48
  第二节 影帝与大侠
  上一节我们聊到,少年时期的曹操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熊孩子。那么,曹操这么熊,他家人知道吗?
  知道。
  那他家人管吗?

  管。
  曹操的叔叔实在看不下去了,多次提醒曹嵩要好好管教管教这个活宝儿。听说了儿子的奇闻异事,曹嵩狠狠地教训了曹操。
  有一天,曹操的叔叔上气不接下气地跑来找曹嵩,但这回不是来告状的。他告诉曹嵩,曹操中风了,口歪眼斜,几近毁容。
  曹操的叔叔说得绘声绘色,由不得曹嵩不信。曹嵩十分吃惊,这混小子坏事干多了,果然遭报应了。但毕竟是亲儿子,曹嵩当然很着急,赶紧派人去找曹操。叔叔走后,曹操大摇大摆地回了家,精神抖擞,红光满面,一点中风的迹象都没有。
  曹嵩一头雾水,只好说:你中风好了吗?

  曹操说:我没有中风啊!
  曹嵩说:可你叔叔说你中风了。
  曹操说:那就对了,叔叔一向不喜欢我,总是觉得我有病(但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
  曹嵩听后非常生气,从此曹操的叔叔再颠儿颠儿来打曹操小报告的时候,曹嵩连听都懒得听了。
  作为长辈,曹操的叔叔真的厌恶曹操到要丑化他的地步吗?
  当然不是。
  曹操非常畏惧自己的父亲,因此他十分反感这个多管闲事的叔叔,总想找个机会整治他一下。曹操的叔叔想教育曹操,希望他别走上歪路,这本没有错。但他哪里知道他的这个侄子不是一般人。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曹操眼珠子一转就是一个鬼主意。
  当天,曹操见叔叔迎面走来,便立即变脸——嘴歪眼斜流哈喇子。曹操的叔叔问这是怎么了,曹操谎称自己突然中风了。这才有后来发生的事情。曹操的叔叔就这样糊里糊涂地被套路了。
  熊才大劣,佩服,佩服。
  演技是一门高超的技能,会演戏的人能通过外在的行为表现掩藏内心的真实意图,从而达到瞒天过海,甚至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做贼而心不虚,说谎而色不变,曹操正是天生的影帝。

  为所欲为,神乎其神,或许这就是影帝曹操孜孜以求的生活态度。那时的曹操丝毫不考虑个人的社会形象,活得开心最重要,修身养性靠边站。换到今天,这叫放荡不羁爱自由,但在当时的人眼里,这纯属游手好闲不务正业。
  曹操之所以这么熊,一定程度上和当时的社会风气有关。
  我们读西晋史学家陈寿的《三国志》也好,读南朝宋史学家范晔的《后汉书》也好,经常会读到某某人“任侠”,某某人“健侠”,某某人“以侠气闻”,这是什么意思呢?
  在我们的印象中,“侠”就是那些武功高强、恩怨分明、替天行道还不近女色(或男色)的人。但这是经过文学想象而塑造出来的“义侠”,不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游侠”。
  关于“侠”的起源,说法非常多,这里不做详细考证和辨析。总之,在曹操那会儿,凡是雄强好武的人都可以被称为“侠”。一个人锄强扶弱是“侠”,一群人打家劫舍也是“侠”。
  具体到了曹操和袁绍这里,“侠”用今天的话说就是“道儿上混的”,就是“古惑仔”,就是“山鸡”和“陈浩南”。
  行侠在当时已成风尚,无论是市井小民还是贵介公子都积极参与其中。为什么这么多人都热衷于混黑道儿?
  为了成为豪强。
  豪强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社会大哥,就是那些包山包水包拆迁的人。豪强掌握着社会最基础的资源,只要不和官府作对,山水不倒,豪强不倒。
  混黑道儿正是成为豪强最快的方法,三国时期大量的风云人物都是从道儿上混出来的。

  当然,豪强也不是说当就能当的。不管混过还是没混过道儿的人都应该知道,这条道儿不是那么好混的。有一次曹操就没混明白,结果犯了重罪,差点锒铛入狱。幸亏有讲义气的人,替曹操顶了罪。当然,曹操也讲义气,想方设法把这人救了出来。关于这只替罪羊的故事,我们以后还会再聊。
  虽然社会风气如此,但在众多的熊孩子当中,曹操似乎特别熊,差点就熊成了罪犯。即便我们把这当成一次偶然事件,单就曹操日常表现而言,也是极其糟糕的,不是飞鹰走狗,就是五马六猴。
  作为一个恶贯满盈的熊孩子,曹操是幸运的,如果出生在今天,他极有可能被送进雷电法王杨某某的集中营。不知道经过电击休克疗法后,曹操是否还能成为后来那个曹操。
  可能很多人都不会理解,像曹操这样调皮捣蛋的熊孩子,不仅屡教不改还诓骗家长,他日后为什么会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呢?
  其实,我们不应该小看熊孩子。男孩儿小的时候调皮捣蛋是一种自我心理能量的释放,这使得其心智发育更易于成熟。所以社会上有出息的人很少是那些老实本分的乖孩子,更多是那些胡作非为的熊孩子。普京、马云、泰森,这些都是叱咤一时的熊孩子。

  当然,熊孩子心理能量的释放不能过了头,否则就会走向极端,成为罪犯。曹操眼看就要过头了,这是非常危险的。那么,曹操会改变吗?
  下节再聊。
  日期:2021-03-12 19:06:20
  第三节 非著名人士
  上一节我们聊到,熊孩子心理能量的释放不能过了头,否则就会走向极端,成为罪犯。曹操眼看就要过头了,这是非常危险的。那么,曹操会改变吗?
  随着时间一天天流逝,小曹操也一天天长大了,无忧无虑的时光一去不复返。忽然有一天,人们惊奇地发现,这个整天追着兔子跑的混小子竟然开始读起书来了,还读得像模像样。这该不会又是新套路吧?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曹操只是非常努力地读书,什么光怪陆离的事情都没有发生。那个曾经让人抓狂的熊孩子竟然真的改邪归正了!
  曹操的祖父是宦官,曹操的父亲是土豪,曹家家风并不重视教育,会数钱就行。曹操后来非常遗憾地说:既无三徙教,不闻过庭语。
  “三徙教”也叫“三迁”,是说孟子的母亲为了给儿子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竟然三次搬家;“过庭语”也叫“庭训”,是说孔子两次训诫路过庭院的儿子孔鲤,一次让他学《诗》,一次让他学《礼》。像“三徙教”和“过庭语”这样父母重视孩子教育的感人故事在曹家从未发生过。不过好在曹家有钱,曹操学习的时候也不必去“囊萤映雪”或者“凿壁偷光”。

  曹操读书不是家庭教育的结果,而是源于内心的强烈渴望。
  曹操为什么突然间就渴望学习了?一个人的巨大转变往往伴随着外界强烈的刺激,但史书上并没有这段时期曹操受刺激的记载,或许是因为时间的推移,曹操那颗爱读书的心缓慢地苏醒了。
  曹操非常喜欢读书,而且是博览群书。加之有天分,因此他的文学修养极高。登上碣石山,曹操就能借景抒情,创作出大气磅礴流传千古的大作《观沧海》。相比之下,大部分人爬上山顶只会喊“啊……啊……”,然后听回声。
  除了诗歌,曹操的散文写得也很好,清峻整洁,情感纯厚。他开启并繁荣了一个属于文学的新时代——建安文学。
  鲜为人知的是,曹操还是一代书法家,尤善草书。另外,曹操通音律,懂建筑,善围棋。如果不是乱世的到来,曹操应该能成为一个很不错的文化名人。
  熊孩子曹操转眼成了读书人曹操,读书人在当时被称为士人。士人中有一小部分出类拔萃的,被称为名士。名士代表着丰富的学识,良好的修养,正直的品格,崇高的理想,他们拥有无与伦比的社会地位,他们是当时的天王巨星,superstar。面对社会各个阶层如潮水般的赞誉和钦羡,名士们或坦然接受,或不屑一顾,没办法,爱豆就是要有爱豆的范儿,否则粉丝们都不答应。
  曹操是名士吗?
  不是。曹操不是名士,他只能算作非著名人士。

  曹操想成为名士吗?
  想。做梦都想。
  曹操比一般人更渴望获得如此巨大的无形资产和精神财富。曹操不缺钱,比他家有钱的人不多,这是当宦官子弟的好处。但宦官子弟在物质上享有极大财富的同时,精神上却往往自卑。他们被看作是“赘阉遗丑”,是最卑贱,最不要脸的一群人。
  年少的曹操,非常想去掉宦官子弟的标签,为此,他曾想过一个办法。
  有一次,曹操悄悄潜入大宦官张让的家中,曹操毕竟不是职业的江洋大盗,很快就被人发现了。但曹操并不慌乱,因为他是习武之人,有一身的本领。虽然不知道曹操师承何门何派,但他的武艺确实很好,至少对付一般的路人甲、士兵乙绝对没问题。被发现后,曹操舞着手戟边打边退,最后越墙而逃。
  曹操去张让家做什么?史书上没有明确说明,虽然以曹操的性格吃饱了撑的就是想去张让家溜溜弯儿也是可能的,但毕竟饭后消食用不着带兵器吧?合理的解释是行刺。曹操希望通过这样的行为来划清自己与宦官集团之间的界限,融入以士人为核心的主流社会。成为主流,摆脱非主流,是曹操一直在努力的事情。
  想转变身份,做名士总比做杀手要来得正当些,也安全些。曹操非常希望通过成为名士来洗刷身为宦官养孙所带来的耻辱。
  俗话说“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自高”,曹操认为自己的名士之路应该先从结交名士开始。
  有一天,名士宗世林的府上来了一位不速之客,此人身材矮小,其貌不扬。没错,这个无论是身高还是颜值都远低于国家平均标准的人正是曹操。原谅我此时才介绍的曹操的相貌,如果可能的话,我本打算再拖几节。

  曹操向宗世林表达了自己的敬仰之情,并希望彼此之间能交个朋友。宗世林用鼻孔看着眼前的曹操,很明确地告诉他,自己有“松柏之志”,绝对不会和他这种人来往。松柏,高大挺拔,傲然矗立,志趣高洁;曹操,身材矮小,相貌丑陋,人品猥琐。这一正一反的鲜明对比算是狠狠地扇了曹操一耳光,以至于几十年后曹操对此事仍旧耿耿于怀。
  宗世林的回答代表了绝大多数名士的看法,曹操愿意伴贤良,但是贤良不愿伴曹操,非著名人士曹操的交友之路异常艰难。那么,曹操最终能成为名士吗?
  下节再聊。
  日期:2021-03-13 21:30:27
  第四节 名士制造机
  上一节我们聊到,曹操愿意伴贤良,但是贤良不愿伴曹操,非著名人士曹操的交友之路异常艰难。那么,曹操最终能成为名士吗?
  就在曹操一筹莫展的时候,一位老者非常神秘地对曹操说:天下终将大乱,你乃命世之才,必能安定天下(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说出这么不靠谱的话,换了别人,曹操早就两个耳光给他扇晕过去,但这个老头儿真不行。此人名叫桥玄,不仅是位大名士,还曾官至司空、司徒、太尉,三公的活儿他全干过。
  与宗世林的高冷截然相反,桥玄对曹操青睐有加。命世之才是指顺天应命而降生的人才,像桥玄这种身份的人,对你咳嗽一声都是给你面子,说你是命世之才那简直是天大的赞誉。
  桥玄确实是个人物,他不仅一眼就看到了曹操的潜质,还看到了曹操的窘境,那就是没有名气。桥玄给曹操出的主意是去结交一位名士,一位专门造就名士的名士。

  这个人叫许劭(shào)。
  许劭是名士圈中的大V,他常常会在每月初一发表对当时人物的品评,号称“月旦评”。无论是谁,一经品题,身价百倍。许劭犹如一台名士制造机,批量生产名士,如果曹操能被他加工一下,那前途不可限量。
  一语惊醒梦中人。
  得到桥玄的指点,曹操很快就带上厚礼登门造访许劭,并非常谦卑地请求对方给自己一个评价。而许劭的反应是根本没反应,什么话也不说。曹操明白了,许劭和宗世林一样,根本就没瞧得起自己!
  许劭为什么瞧不起曹操?
  三种可能。
  第一,曹操出身不好。那时社会和官场十分看中出身门第。曹操的祖父曹腾是个宦官,士人们一致认为宦官是一群地位低贱又厚颜无耻的祸国凶逆。作为宦官的养孙,曹操自然受到鄙视;
  第二,曹操相貌不好。古人以貌取人(今人也一样),如果一个人长得皱皱巴巴像核桃一样,那他是很难获得上流社会认可的;
  第三,曹操名声不好。你懂的。
  无论曹操想得到许劭好评的心情有多么急切,但人家就是瞧不起你,就是不愿意说,你还敢把人家怎样不成?
  敢。
  一般人到这时候也就知难而退了,但曹操不同,曹操是当过流氓的人。关键时刻,曹操流氓本性大发,强行胁迫许劭必须给自己一个评价。
  马上说!否则后果自负!
  曹操的恐吓起了作用,许劭这下慌了,来自己这里求好评的人多了,但没见过这样的。曹操的恶名他是听过的,这小混蛋要是真来点混的,那绝对没自己好果子吃。算了算了,好汉不吃眼前亏,说就说吧。许劭迫不得已,给出了对曹操的评价。
  许劭给出的评价是什么呢?
  两种说法。

  《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异同杂语》的说法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后汉书·许邵传》的说法是“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
  应该相信哪一种说法呢?
  《后汉书》是正史,而《异同杂语》是野史,野史作为正史的补充材料是可以的。一旦二者发生冲突,在没有明显事实错误或逻辑漏洞的情况下,还是应当以正史为准。
  另外,《异同杂语》的作者东晋史学家孙盛有篡改原文的毛病,这一点南朝宋史学家裴松之为《三国志》做注解的时候也已经指出来了。当代学者张作耀先生也认为是孙盛篡改了历史原文。所以历史上许劭对曹操的真正评语是“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
  许劭这个评语很有意思,既应付了曹操,也保全了自己,同时还不失著名名士评论员的身份。首先大骂曹操是奸贼,显得自己铁骨铮铮。况且曹操此时此刻的举动确确实实是个奸贼,而且曹操本来就是道儿上混的,这评价肯定没错。接着夸奖曹操是个英雄,安抚一下他的情绪,打个巴掌给个甜枣。至于他到底是不是乱世英雄嘛,等真到了乱世来的那一天,大家一个个都忙着你杀我我杀你,有几个人还能记得自己说过这话?又或许,即将到来的乱世还真得靠这样的混小子收拾。

  许劭极高的情商让曹操非常开心。从此他有了吹嘘的资本,以后不管走到哪里,见到谁,都可以跟对方说:大名士许劭听说过吗?他很看好兄弟我哦,说我是个英雄,交给朋友怎么样?
  许劭的品评,让曹操成了知名人物。成功打入名士圈的曹操,不久之后又成功打入官场。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