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这样灭亡的嘛!

作者: ty_高振耘

  日期:2022-06-26 08:19:10
  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在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
  就, 可以说不仅在唐朝,甚至在古代中国,都是公认的黄金鼎盛时代。然而好景不长,唐玄宗
  天宝年间,人君德消政易,宰相专权误国,边将包藏祸心,朝廷的政治与经济境况因之而急转
  直下。安史之乱后,地方藩镇割据,内廷宦官专权,朝中朋党相争,边境报警不已。在纷繁复
  杂的矛盾中,藩镇连兵可使朝廷流亡,宦官弄权能够废立皇帝,强大的唐朝帝国因此没有能够

  再度辉煌起来。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第一卷
  【逼宫洛阳】

  一场唐末农民起义,以致李克用成为了乱党,朱全忠反而独霸朝野。
  第01章:王仙芝黄巢农民起义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巢(820-884年),曹州寃句人,唐末农民起义领袖,小时候就有诗才,成年后曾几次应试进士,但皆名落孙山,于是他满怀愤恨地写下了这首《不第后赋菊》。诗中极具反叛的心理情绪,可见黄巢对于当时朝政的极度不满,以及埋藏在心中强烈的反抗精神。一诗未落,推出一场民间反唐的前奏曲。

  究其缘由,大致是那时的皇帝年纪还很年轻吧,朝廷政权都掌握在臣下手中,南牙和北司相互之间因为弄权矛盾很大。自从懿宗即位以来,奢侈浪费一天比一天厉害,外面又连年打仗,征收赋税非常紧急。关东地区连年发生水灾和旱灾,州县官员却不如实报告朝廷,上下相互蒙蔽,老百姓到处漂流饿死都无处申诉,便相聚在一起反叛朝廷,以致各地纷纷出现这种情况。
  州县兵力本来不足,加上社会长期比较安定,人们都不熟悉打仗的事,每次和乱民遭遇,官兵多半都被打败。这一年秋天,濮州人王仙芝纠集数千人,开始在自己的家乡长垣县举行了起义,自称均平天补大将军。
  黄巢少年时和王仙芝都是从事贩卖私盐为业,善于骑马射箭,喜欢做一些侠义之事。等到王仙芝造反后,便与兄侄八人聚众数千人也响应了王仙芝,号称冲天大将军,和王仙芝一起攻打州县,横行于山东一带地方。民众中被繁重的赋税压得喘不过气来的人都争相归附他们,在几个月之内士众就达到数万人。
  据史料记载,黄巢起义虽是王仙芝起义的后续,却是唐末民变中,历史最久,遍及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战争。黄巢之乱,祸延大唐半壁江山,导致唐末国力大衰。
  起义队伍发展壮大,一路掠夺了十多个州县。到达淮南地方时,多的一伙有一千多人,少的也有数百人。朝廷于是诏令淮南、忠武、宣武、义成、天平等五个军区的节度使和监军极力加以讨伐、搜捕和诏安、利诱。
  平卢节度使宋威上表奏请将率领步骑五千人另外编为一支部队,同时带领本道兵到各处讨伐乱民。朝廷于是任命宋威为诸道行营招讨草贼使,还拨给他禁兵三千名、甲骑五百匹,随即诏令河南地区方镇所派出去的讨贼都头,都要接受宋威的领导和指挥。

  宋威当年也是员猛将,咸通十年末,南诏入侵,直抵成都城下,时任右卫武卫上将军的宋威,率领二千忠武军作为援蜀军预备队,与主力合作,大败南诏军,其功劳最多。但因唐军内部腐败勾心斗角,才过了六七年,宋威也很快堕落的不成样子。
  宋威在沂州城下进攻王仙芝,王仙芝被打败逃走了,宋威为了邀功请赏却上奏说王仙芝已经战死,于是把各道援兵也都打发回去了,他自己也回到了青州,因此文武百官都入朝向皇帝道贺。然而只过了三天,州县又奏报说王仙芝还在世,攻掠抢劫和过去一个样。
  当时军队刚休整待息,朝廷又下诏要调拨他们,将士们都愤怨得想发动叛乱。朝廷于是只得诏令忠武节度使崔安潜就近调集军队抵御王仙芝,因为崔安潜是朝臣崔慎由的弟弟,不论怎么说他们是责无旁贷的。同时命令昭义节度使曹翔带领步骑五千人和义成军一道保卫东都宫,命令左散骑常侍曾元裕为招讨副使守卫东都。又派遣山南东道节度使李福精选步骑二千人守卫汝州和邓州各交通要道,派遣邠宁节度使李侃、凤翔节度使令狐鋾各选步兵一千人、骑兵五百人防守陕州和潼关。

  王仙芝攻下了汝州,捉了刺史王镣,王镣是唐朝宰相王铎的叔伯兄弟。其人富有词学,但却屡举进士不第,卢肇等曾为之不平,遂作诵镣诗,后遂于咸通中进士入第,累官主客员外郎。乾符二年,改仓部员外郎,迁左司郎中、汝州刺史。是年,王仙芝攻克汝州,王镣被执,东都大为震恐,士民带着家小纷纷逃出城去。朝廷连忙勒令赦免王仙芝的罪过,还要授予官职,想用这种待遇来招抚他们。

  这时,起义军攻下阳武县城后,又去进攻郑州,昭义军监军判官雷殷符此时正屯驻在中牟县,就去拦截他们,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于是起义军又向南边的唐州和邓州发动攻势。淮南节度使刘邺连忙上奏请求增加援兵,朝廷勒令感化节度使薛能挑选精兵数千人援助淮南。
  起义军转而进攻蕲州,蕲州刺史裴渥是王铎主持考试时录取的进士。王镣在贼人里面,帮助王仙芝写信向裴渥游说,于是裴渥和王仙芝商定各自收兵停战。裴渥答应为王仙芝奏请官职,王镣也劝说王仙芝答应裴渥的条件,待条件达成之后,裴渥于是打开城门邀请王仙芝和黄巢等三十余人进城,并设置酒宴大摆财货赠送他们,还上表向朝廷陈述王仙芝等接受安抚的情形。
  裴渥也是唐朝宰相裴澈之兄,然而宰相中多数人都说:“从前先帝不赦免庞勋,一年后终于平定了他,现在王仙芝这样一个小小的贼寇,是不能和庞勋相比的,赦了他的罪,还任命他做官,只会助长了坏人的气焰。”
  由于王铎的坚决请求,皇帝还是同意了安抚,于是任命王仙芝为左神策军押牙兼监察御史,派中使把告身送到蕲州授给王仙芝。王仙芝得到任命的消息很高兴,王镣和裴渥都向他道贺。然而好事不长,还没有退出城,黄巢看到自己没有得到官职,大怒说:“开始起事的时候,我们共同立下誓言横行天下,现在你独自得到官职去左神策军上任,却丢下这五千多士众到何处去呢!”
  于是殴打王仙芝,把他的头也打伤了,他的部下也都喧噪不已。王仙芝惧怕众人的怒火,就没有接受朝廷的任命。继而在蕲州大肆进行抢掠,房子被焚烧一尽,城里面的人一半被赶走,一半被屠杀。
  裴渥逃往鄂州,赦使逃往襄州,王镣被起义军拘留了下来。王仙芝将他们的军队三千多人分给自己和尚君长,二千余人分给黄巢,然后离开蕲州,又去攻打宋州城池。平卢、宣武、忠武三道的军队和他们进行作战,但都没有取得胜利,起义军就把宋威包围在宋州城里。
  幸而左威卫上将军张自勉带领忠武道的军队七千人前来救援宋州,斩杀二千余人后,起义军这才撤除包围逃走了。

  张自勉是珠山人,善于骑射,精通韬略。初因盗贼四起,为保一方安宁,组织民兵捍卫乡里,后来得知朝廷组建征南行营,遂单枪匹马奔赴军中当差,因功经从叔行营使张明举荐补中郎将。
  其时强大的大唐帝国,因藩镇割据,宦官当权,早已是千疮百痍,破败不堪。为了支撑摇摇欲坠的唐皇朝,张自勉凭借自己的智勇双全,和忠于皇帝的赤子之心,率领将士奋勇镇压王仙芝、黄巢所领导的起义队伍,真可谓是呕心沥血。尽管战功卓著,仍然每遭权贵的陷害,若非宰相郑畋救助,不但兵权被夺,而且险遭杀身之祸。
  事情是这样的,王铎和卢携想让张自勉把他所带领的军队归宿宋威指挥,郑畋认为宋威和张自勉之间已经有了猜疑,若是将张自勉分在宋威手下,一定会被宋威杀害,因此郑畋不肯在奏疏上签名。
  王铎和卢携就在皇帝面前申诉,要求免官,郑畋由于自己说的话没有人听,也借口有病要辞去相位,皇帝自然都没有答应。
  郑畋上奏说:“自从沂州报告打了胜仗以后,王仙芝更加猖狂,攻下了五六个州,使数千里的地方遭到破坏。宋威这个人衰老多病,自从虚妄地奏报军情以后,各道的兵马都更加不听从他的指挥,现在停留在亳州,一点进攻征讨贼寇的打算也没有了。曾元裕拥兵驻扎在蕲州和黄州,一心观望形势退缩不前,倘若贼寇攻下了扬州,那么整个江南地区朝廷就管不了了。崔安潜威望超过他人,张自勉是一名骁勇的良将,宫苑使李瑑是西平王李晟之孙,既威严又勇敢,臣请求任命崔安潜为行营都统,李瑑为招讨使取代宋威,张自勉为副使取代曾元裕”

  然而郑畋的建议没有得到采纳,他和王铎、卢携在皇帝面前的争辩也论输了,于是他又上一奏说:“自从王仙芝叛乱开始,崔安潜最先提出派遣军队共同讨伐他。接着调拨士卒,尽量拿出钱粮来支持,贼寇往来上千里路,使不少州县遭到破坏,唯独不敢进犯崔安潜所统辖的忠武军境内,又将他的本道兵交给张自勉带领,解救了宋州的围困,使得江、淮之间的漕运得以畅通,不致落入贼人手中。现在蒙恩要将张自勉带领的七千名将士,全部交给张贯隶属于宋威,只留张自勉一个人回许州去,宋威又屡上奏章加以诬陷和诋毁,因为立了功反而受到侮辱,臣私下为这件事感到很痛心。崔安潜出兵征战以来,前后打了不少胜仗,一旦把精锐部队都交给了别人,良将空手回来,倘若强敌突然到来,又用什么去抵御敌人!臣请求只将忠武军中的四千人分给宋威,其余三千人仍由张自勉带领,守卫他所管辖的州境,这样既不侵占了宋威的功劳,又避免使崔安潜感到耻辱。”

  卢携不赞成这样办,郑畋于是又上奏说:“宋威欺骗了朝廷,败军之将的名声远扬,又听杨复光说,王仙芝七次写降表请求投诚,宋威却不为他上奏朝廷,朝野之人都痛恨他,认为应当用军法处置。他的行为表现出这个样子了,不应该再让他掌握兵权,希望和内大臣参议商酌,尽早把他罢官。”

  杨复光本姓乔,为宦官杨玄阶所收养,故改姓杨。唐末农民起义爆发后,他历任唐将曾元裕、宋威、王铎诸军监军,并多次劝说王仙芝投降。
  当时杨复光派人游说告谕王仙芝,王仙芝就派遣尚君长等向杨复光请降。宋威却派军队在路上拦劫了尚君长等人,宋威上奏说是和尚君长等在颍州西南作战,活捉了尚君长等人献给朝廷。杨复光上奏说尚君长等人其实是来投降,不是宋威擒获的。朝廷诏令侍御史归仁绍等人审问这件事,结果还是未弄明白,于是将尚君长等人在狗脊岭暂首示众了。王仙芝闻讯大怒,因此大举进攻荆南。
  荆南节度使杨知温是朝臣杨知至的哥哥,由于文学优异被提拔,却不知道用兵打仗之事。有人告诉他起义军将要到来了,杨知温以为是瞎说,不作防御的准备,当时汉水水浅河狭,起义军从贾堑渡过了汉江。
  正月初一的早上,天空下着大雪,杨知温正在接受僚属的拜贺,起义军已经到达城下,攻下了外城,于是将士们共同修治内城驻守着。到傍晚时,杨知温还没有出来巡视,将佐请求杨知温出来安慰一下士卒,杨知温却戴着乌纱帽,穿着黑皮袍出来了,将佐就帮他穿上铠甲以防备流箭。
  杨知温看到士卒们顽强的抗击敌人,一时感概万分,竟然吟起诗来给幕僚们欣赏,然后才派使者去向山南东道节度使李福告急。李福接到了信报,连忙带着他的全部人马前往救援。
  这时候有沙陀骑兵五百人正驻守在襄阳,李福邀请他们一道前去荆南,到达荆门时正好碰上了起义队伍,沙陀骑兵于是大肆进击,一举打败了他们,王仙芝在混乱中战死。尚让听到王仙芝被战死的消息,在江陵城外焚烧抢掠一番之后就离开了,江陵城下原有的三十万户人家,在这次战争中被杀的十成中有三四成之多,一时间江陵城的上空哀声一片。
  日期:2022-06-26 11:37:45
  第02章:李国昌李克用父子兵变
  振武节度使李国昌的儿子李克用是这个沙陀骑兵的副兵马使,此时就戎守在蔚州。
  李国昌本名朱邪赤心,字德兴,朱邪铁勒后代,朱邪执宜之子,唐末沙陀部首领,袭父职为阴山府都督、代北行营招抚使、朔州刺史,因镇压庞勋起义有功,拜单于大都护、振武军节度使、徐州观察使,赐名李国昌。

  李克用是李国昌的第三子,神武川新城人,属沙陀族人,唐末时将领,别号‘李鸦儿’,其军队亦称‘鸦军’。因一目失明,又号‘独眼龙’。早年随父出征,常冲锋陷阵,军中称之为‘飞虎子’。曾先后镇压庞勋起义军、王仙芝起义军,长期割据河东。
  适逢大同防御使段文楚兼任水陆发运使,代北地方连年饥荒,漕运一时供应不上,段文楚就减少了一些应发放给军士的衣服和粮食,另外,他执行法令又非常严峻,军士们对他既愤恨又怨怒。
  段文楚是陇州汧阳人氏,祖父是唐德宗时代的检校礼部尚书张掖郡王段秀实,段文楚提出在本地招募三千士兵,由广、桂、容三道提供衣甲军粮,士兵招募训练完成以前,邕州的防务由广、桂、容三道负责,士兵招募训练完成以后,三道就可以不用派遣军队帮忙了,而只负责提供三千士兵的钱粮即可。
  客观地说,段文楚的这个建议,不管是合理性还是可行性都是不错的,建议很快就得到了唐朝中央的批准,然而段文楚最终的下场比较悲惨,乾符五年,如果是在邕州,危险来自于外部的南诏,那么在大同,危险就来自于内部的沙陀。
  当时在黄河以南各个地方,起义队伍纷纷出现,云州沙陀兵马使李尽忠和牙将康君立、薛志勤、程怀信、李存璋等人谋划说:〝段文楚是一个懦弱之人,难以共举大事;现在天下大乱,各地盗贼群起,朝廷号令已不能达到四境各个地方,这正是英雄们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机。大丈夫不能在此立功建业,就不是人中豪杰,我们虽各自拥有兵众,但振武节度使李国昌功劳大官位高天下知名,他的儿子李克用勇敢为各军之首,假如辅佐他们起来独立,代北这个地方是很容易就会平定下来的,我们的功名富贵也就指日可待了。〞

  李尽忠本是唐朝时契丹大贺氏部落联盟领袖,军事统帅,大贺窟哥之孙,袭封松漠都督府都督。自从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央逐渐失去了对各地的有效控制,唐朝政府真正说了算的只有关中一小块地方;唐朝中央的势力消弱了,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就趁虚而入。
  那时唐末岭南地区被分为五个藩镇:岭南东道节度使,容管经略使,桂管经略使,邕管经略使,安南经略使。唐末的邕管经略,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老少边穷’地区,因为少数民族众多,纳税人口少,养不起军队,所以邕管的防务历来是靠身后的三个兄弟藩镇,本着‘唇亡齿寒’的考虑共同发兵三千负责的,这种情况直到段文楚就任邕管经略使时才改变。
  这时李尽忠派康君立暗地到蔚州劝说李克用,康君立说:“如今天下大乱,天子任命将臣来安定边境,然而今年刚遇到一点饥荒就消减粮饷,我等守边之人,岂能坐等受死;我们应当一起除掉暴虐的主帅,以此来向边关将士谢罪。”
  李克用说:〝方今天子在上,举事应当有朝典,你们不要轻易议论;我的父亲还在振武,容我先禀告他一声。〞
  康君立说:〝现在机密之事已经泄露出来了,若迟迟不动手就会发生变故,哪里还有时间向千里之外去请示父命呢!〞

  于是李尽忠就在当天夜晚带领牙兵进攻了云州防御使府的牙城,将段文楚和判官柳汉璋抓起来关进了监狱,他自己暂时主持大同军云州的政务,一面派人去叫李克用前来云州。李克用带领他的军队赶往云州,一路上又发展部队,到达云州城下时,军队已将近一万人,李克用把他们都屯驻在斗鸡台下。
  这时候李尽忠已经派使者将符节印信送给李克用,请他担任大同防御使留后,将段文楚等五人戴上刑械送到斗鸡台下了。因此李克用命令军士们剐了他们的肉吃掉,又让骑兵践踏他们的尸骨,然后李克用进入云州刺史府处理政事,吩咐将士们向朝廷递表请求任职的赦命。
  奏表送到朝廷不久,李国昌也上奏说:〝请求朝廷赶快任命大同防御使,要是李克用不服从命令,臣请求带领本道兵前去讨伐他,我最终不会为了爱护一个儿子,而背负国家。〞
  朝廷正想派李国昌前去告谕李克用,恰好收到他的奏文,就任命司农卿支详为大同军宣慰使,诏令李国昌告诉李克用,叫他只用一般的仪式迎接宣慰使,说是另外再任命他官职,一定会使他称心如意的。
  朝廷看到李克用驻有云中,于是任命卢简方为振武节度使,而改任李国昌为大同防御使,以为李国昌一定是没有理由拒绝的,卢简方在前往振武的途中,才到岚州时就不幸去世了。
  李国昌本想父子同时驻有两个方镇,当收到委任为大同防御使的诏书后,随即就把它撕毁,将监军也杀掉了,拒不接受替代。就和李克用合兵进击了遮虏军,直向宁武军和岢岚军进发。朝廷连忙调集义成、忠武、昭义、河阳各镇的军队都来到晋阳,以便抵御沙陀军。沙陀军进攻岢岚军,先拿下了外城,又在洪谷打退了官军,晋阳因此紧闭了城门进行防守。

  晋阳是我国古代北方著名的大都会之一,在今陕西省太原市晋源区一带,始建年代不详,最早出现在史书中的年代是公元前479年。春秋末期,晋国大卿赵简子家臣董安子,在太原盆地北端晋水北岸悬翁山东侧修筑晋阳城,周六里,以后迭为太原郡、并州治所,西晋扩建,北齐于汾水东岸增建新城,旋在旧城增设龙山县,隋遂以龙山为晋阳。
  河东节度使窦浣调发民伕挖掘晋阳城做护城河,他任命都押牙康传圭为代州刺史,调土团一千人去代州防卫,土团到达晋阳城北时,以整顿队伍为名不动身北去,要求给予优厚的赏赐。此时府库空竭,窦浣派马步都虞候邓虔前去晓瑜安抚他们,土团却将邓虔凌迟处死了,然后用木板抬着邓虔的尸体进了节度使府。窦浣和监军亲自出来安慰他们,答应再每人发三百文钱和一端布,土团部众才安定下来。

  押牙田公锷亲自给乱军发放钱和布,土团兵众就劫持他,要他作为都将开赴代州,窦浣于是又向商人借了五百串钱交给田公锷,用来作为军费开支。因此朝廷认为窦浣是个没有才能的人,就任命前昭义节度使曹翔为河东节度使。
  曹翔名八伯,是曹全晸之子,曹翊之弟,早年登第任福州牧,历官昭义节度使。曹翔到达晋阳,他把土团中杀死邓虔的十三人抓起来杀掉了,然后带领军队前去救援沂州。行军途中曹翔却突然去世了,昭义军索性大掠了晋阳城,城里的街坊市民于是都自动组织起来攻击他们,杀死了一千多人,乱兵这才溃散而去。
  因此朝廷又诏令李钧为河东节度使,带领昭义军同幽州节度使李可举、吐谷浑酋长郝连铎、白义城沙陀酋长安庆、萨葛酋长米海万,合兵于蔚州讨伐李国昌父子。不料岢岚军突然翻出城墙接应了沙陀军,同沙陀军一道进击石洲。
  朝廷连忙诏令河东宣慰使崔季康为河东应节使,派遣军队前去救援。崔季康和河东节度使李钧与李克用在河谷展开了一场大战,河东、昭义两镇兵都被战败而溃,李钧也在战斗中战死。昭义军回到代州,乱兵们又进行抢掠,代州的民众也将他们绝大部分杀掉了,残余的士兵都从鸦鸣谷一路逃回了上党。
  却说河东的军队到达静乐,士兵们也发动了叛乱,杀死了孔目官石裕等人。崔季康逃回到晋阳,都头张锴、郭昢带领行营兵攻击晋阳东阳门,进入节度使府又杀死了崔季康,所以朝廷又任命邠宁节度使李侃为河东节度使,并赦令赏赐河东军士军饷。
  可是孔目官王敬执法不公,牙将贺公雅的部下士卒又发动了叛乱,焚烧抢掠晋阳三城,还把孔目官王敬抓起来送到马步司。节度使李侃和监军亲自出来慰问告谕,又应他们的要求在衙门前将王敬杀了,才使乱兵安定下来。

  但这件事情还是没有完,河东都虞候每夜秘密捕捉贺公雅部卒中作乱的人,将他们全家都杀掉。于是余党近百人号称〝报冤将〞大肆在晋阳三城劫掠,还放火烧了马步都虞候张锴和府城都虞候郭昢的家。节度使李侃只好下令说:〝由于军府不安,需要委屈地顺从军情。〞
  于是任命贺公雅为马步都虞候,搜捕张锴和郭昢送到牙门前处斩,并把他们的家属也都流放到外地去。张锴、郭昢在临刑时哭着对大家说:〝我们所杀戳的人都是根据捕盗司的秘密命令干的,现在被冤屈而死,难道就没有正直勇敢的人站出来相救吗?〞
  因此军士们又大闹了起来,并夺走了张锴和郭昢回到都虞侯司,无奈李侃只得又下令,恢复张锴和郭昢原来的官职,把他们的家属又招了回来。然后把捕盗司元义宗等及三十多家人都抓了起来,全部把他们都杀了,军城这才安定了下来。
  后来河东节度使李侃由于军府多次发生变乱,就借口有病,请求回去就医,朝廷于是同意了征调李侃回到京师。李侃从晋阳启程不久,朝廷随即又任命东都留守李蔚同平章事充行营河东节度使,又任命供军需副使李绍暂为观察留后,监军李奉皋暂为兵马留后。一直到李蔚去世,朝廷于是又任命河东行营司马、雁门关以来制置使康传圭为河东节度使。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