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读
|
杂谈
|
舞文
|
鬼话
|
情感
|
同行
|
奇幻
|
商道
|
军事
|
历史
|
全集
|
全部
|
排行榜
|
精品推荐
盛世谎言知多少——大唐真相
作者:
宗承灏
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不过几千寒热。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 一篇读罢头飞雪,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有多少风流人物?盗跖庄蹻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歌未竟,东方白。
——毛泽东《贺新郎.读史》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事件的记载都是靠那些史官的笔录而得以传承下来,而今天我们所了解的历史也是在这些史书传记的字里行间中,通过被演绎和粉饰了文字来窥探所谓历史的真实和原委。喜欢历史,作为一个中国人对唐史更有一种情结。想想历史不过几千寒热,好像昨天才打马路过长安街,与你买花载酒初相见。问一声多少如烟往事,多少迷离真相在其间。让我们上路吧,梦回唐朝。
一、开国之君是庸不是雄
龙生龙,凤生凤。要说李渊的家世,虽然没有出过皇帝,但也是出身豪门。其实按照这个家世,他原本没必要谋权篡位的。他的七世祖叫李暠,是东晋末年陇西有名的凉武昭王,在世事变迁中,李氏一门有盛有衰,但因祖上光荣,家道一直像人民币一样坚挺。
西魏时,李渊的祖爷爷李天赐时运不济,仅仅混了个幢主,这个官自南北朝到隋代,也没超过七品去,但李天赐还是很争气的,他生了个贵子,叫李虎,就是李渊的爷爷。芝麻官李天赐的儿子李虎很有出息,经过无数次努力终于得到了皇帝的青睐,被赐姓——大野氏。在古代,被皇帝赐姓是一件不得了的事情,这就等于烂铜镀了金身。
于是昔日的李虎,如今的大野虎一路青云直上,做到了太尉,属于国家最高长官之一,并成为柱国大将军之一,而且他还做了一件令李氏家族的地位发生了质的飞跃的事情:在政治军事各方面都鼎力协助当时的西魏权臣——宇文泰。李虎的眼光很准,他看出来这是一项长线投资,虽然李虎在世时宇文泰并未篡位,但由于李虎的帮助,使宇文家族的地位得到巩固,所以宇文泰的儿子篡位做皇帝后,仍旧念念不忘李虎的恩情,将他列为开国元勋,封为“唐国公”,就这样,李虎为他的后代打下了角逐天下的第一步基础。
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一位好皇帝的概率并不比今天买彩票中大奖高多少,但是一般来说,古往今来一个朝代的开基创业之主总是百年难得一见的奇英异雄。这也可以算是一条历史规律吧,不过在中国历史最为辉煌的大唐王朝却失了灵。
一千多年来,虽然有不少人认为正史记载的李渊的形象是当朝史官故意扭曲的,是他儿子李世民指使去干的。可是无论怎样精心地整理散落的材料,善意的考察李渊的生平,想从中挖掘一些符合开基创业之主的优点,甚至于想违心的给他一些过高的评价,都只能是一厢情愿的做法。当然这也不是说李渊是个多么复杂的人物,相反他的真实面貌简单至极,一个标准的贵公子哥,无大志,追求生活的奢侈,肉欲的享乐。作为一位帝王,他注定只能是一个平庸之辈。此等人物在中国帝王世系谱中比比皆是,但作为一个朝代的缔造者却绝对是个例外……而且是唯一的。庸才何以创下盛世基业,原因很简单:老子虽平庸,儿子却有“跨灶之能”,“长江后浪推前浪,老子被拍死在沙滩上”在李渊身上来了一百八十度大逆转,他是儿子打江山,老子做大殿。
隋文帝杨坚在北周任丞相时,恢复了李渊家族的本姓,隋文帝的皇后独孤氏是李渊的姨,所以李渊自小便得到了隋文帝夫妇的喜爱,李渊于北周天和元年(556)出生于长安的唐公府邸,七岁时父亲亡故,李渊便袭封了唐公,被按照标准的贵族公子模式养大。新、旧唐史都称他:“及长,倜傥豁达,任性真率,宽仁容众,无贵贱咸得其欢心”,颇有些汉高祖刘邦的风范,其实不过是史家为他脸贴金罢了。其实说白了,也就脾气好,相貌好。他的本性充其量不过是:“风流好色,任性胡为”而已,这八个字在他以后的生涯中得到了充分的认证。李渊的妻子出贵族世家,是隋朝神武公窦毅的女儿,窦毅为女儿择偶的标准很奇特,他命画工在一张大屏风画了只孔雀,然后请来数十位年貌相当的贵族公子,让他们射箭较技,靶心就是孔雀的眼睛,可惜这些公子的箭术不精,无人能命中目标。轮到李渊出场,两发两中,各中孔雀的一只眼睛,不仅博得满堂喝彩,还与窦家小订了终,这就是后世传为美谈的“雀屏中选”李渊的箭术精良应该是真实可信的,隋炀帝大业十一年(615),李渊奉隋炀帝之命前往山西、河东镇压农民起义军,与毋端儿所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在龙门发生激战,史书记载“高祖从十余骑击之,所射七十余发,皆应弦而倒,贼乃大溃”。
隋文帝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大隋王朝后,因为独孤皇后是李渊的姨母,李渊很受重视,先是靠祖父的军功补为千牛备身,也就是宫廷侍卫,现在中南海第一保镖。后又转为礁,陇,歧三州刺史,可以说是官运亨通。隋炀帝即位,任命李渊为阳、楼二郡太守,后又征调他回长安任殿内少监,隋炀帝大业九年又升他为卫尉少卿,成为大隋帝国权利中枢里的要人,所以史书称他“历试中外,素树恩德,众多款附”
这话什么意思呢?就是当朝皇上对他太好了,什么好处都忘不了他。隋炀帝当时如果知道是养一白眼狼在身边,估计生吃他的心都有。
大业十三年,隋炀帝再次任命李渊为太原留守,此时距炀帝被宠臣宇文化及所杀紧剩下两年的时间,这是大唐帝国兴起的一个转折点.当时,各地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所谓“反亦死,不反亦死”,在这种况下,人人都会挺而走险,当然其目的并没有“逐鹿中原”那样响亮伟大,不过是想多活几天而已。
李渊任太守时,各地起义军早已经是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大隋帝国的灭亡只是时间问题。尽管如此,李渊对隋王朝还是忠诚的,一方面隋文帝、炀帝对他可谓是恩德隆重,另一方面李渊是一个贪图享乐的人,这种一般不会有太大的野心。作为臣子而言,李渊富贵已极,不会冒着被灭族的高风险去贸然入市,不然被套牢了可就亏大了。然而有几件事却逼迫李渊从贵族变成了陈胜、吴广。
首先当时天下纷乱,隋炀帝猜忌心日益加重,害怕别人夺取自己的帝位,当时在民间流传一句谬语“杨氏灭,李氏兴”。方士安伽陀劝说隋炀帝杀尽李氏之人。隋炀帝虽然没有听从,但从此对李门戒心重重。不久,在毫无罪名的况下,他灭了右骁卫大将军李浑的族,而且对李渊也大不放心,有一次征召李渊从驻地赶来,李渊因病未能及时赶到,李渊有个外甥女王氏是隋炀帝的嫔妃,隋炀帝便问王氏:“你舅舅怎么来的这么迟?”王氏回说有病,隋炀帝竟说:“他会死么?”李渊听后知道自己已经引起了隋炀帝的猜忌,便天天沉溺酒色,并大肆收取贿赂来韬光养晦。
其次具有讽刺意义的是,李渊决定起兵反隋也是因为一个色字。在史书的记载里,为了突出李世民在反隋这件事上的重要性,安排了一场巧局。而布下这个局的人里面,主要人物就是他的儿子李世民。当时天下烽烟四起,隋朝的江山已经摇摇欲坠了。李渊官任太原留守,儿子李世民心怀大志,他倾身下士,结识许多英雄密图举事。晋阳令刘文静与宫监裴寂和李世民经常往来。刘文静十分器重李世民,劝他趁天下大乱的时候乘虚入关以成就帝业。李世民早有此意,只是怕李渊不从,刘文静便与李世民商量了一条计策。
在这里我要质疑这条线索的真实性,众所周知太原起兵是创建唐朝的开端,而众多史料记载李世民在太原起兵中起了主要作用。但据考证,在太原起兵中起主要作用的人还是李渊。唐太宗李世民为巩固政权而把太原首义之功归于己,我以为是揽责而非贬低自己的老子。他贬低自己王朝的开国之君,只能说是在盛世华章上抹了一坨屎。在当时看来,李渊算是老杨家的亲戚,他太原起兵是以下犯上的“违礼”行为,并非功绩。李世民巧妙的为自己和父亲隐讳了太原起兵的“违礼行为”,并根据自己和父亲在太原起兵中的不同地位和处境,给予不同的荣誉。李世民这么一做文章,让本就平庸的李渊又添了几分别样的风情。
话说回来, 第二天李世民将密谋告诉宫监裴寂,与裴寂也策划了一番。又过了一天,裴寂在晋阳宫设宴邀请李渊。隋高祖杨坚当初在长安城东建造了一座大兴城,隋炀帝后来营建东都洛阳,他在这两处都置了行宫。晋阳宫就是行宫之一,裴寂是管理行宫的官吏。
李渊到了行宫赴宴,美酒佳肴畅饮无数,已经醉得晕了头。忽然门外进来两个绝色的美女,她们一起向李渊敬酒,不一会儿李渊已酩酊大醉。两个美女扶李渊去睡,李渊稀里糊涂地与两个美女上了床。待醒来后闻见一阵异香,他十分惊奇,再一看原来是身边的两个美女在被子里陪着。李渊便问这两个美女的姓名和身份,美女自称是宫眷。李渊吓得魂飞天外,他哆嗦着穿衣服站起来,二美人忙劝慰他说:“主上失德,各处已乱离成这样,妾没有公的保护,免不得被人污戮,所以裴寂让妾托身于君,希望在乱世中保全性命。”
李渊哪里还敢说话,他急忙跑出行宫,正遇见裴寂。李渊一把拉住裴寂责问:“你为什么害我?!”裴寂笑着将李世民将举兵的情形告诉李渊,他说:“现在盗遍天下,城门外就是战场,即使徇小节也免不了一死。假若举义师不但可以免祸,而且还可以得到江山。”李渊回到家里踌躇了几天,咬牙决定反隋。裴寂又进献宫女五百,米九百万斛,杂彩五万段,铠甲四十万首相助。裴寂所进献的宫女五百可能是作为军妓。
再者隋之将亡几乎是尽人皆知的事了,李渊的大儿子李建成和二儿子李世民,却有胆有谋,文武兼备。两个儿子在外结当地英豪,秘密招募兵马,李渊并不知情。估计儿子们也知道自己的来自老子是有贼心没贼胆,不愿冒险。跟他说了,老头子再一激动心脏病再一发作,这天下还没打,先挂了。所以李世民犹豫好久也没敢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父亲。后来李世民看着天下纷纷扰扰,机会稍纵即逝,于是找了个机会,鼓足勇气劝李渊起兵夺取天下。如果李渊不是悬着“谬语“,“宫掖”这两柄利剑。他的可能会把儿子给朝廷治罪,好保住一家的命。虽然下决心起兵,却没有慷慨的调子,而是被逼无奈,满腹凄凉的味道,这也正映了李渊无大志,沉享乐的本质。李渊在起事之后,卑词厚礼与突厥和亲,表面是借兵买马,深层含义是怕突厥在后方突袭他的老窝,许诺给突厥始毕可汗的是他最喜爱的子女玉锦,以此巩固好后方。李渊留下小儿子李元吉留守太原,然后率三万精锐从晋出发,自此开始,李渊的天下就由儿子们一手给打了下来。
李世民十八岁就设巧局,谋天下。还是让我等小民叹为观止。想象我十八岁在做什么,流连街头,打架泡妞,祸害一方。
李渊打江山靠的是父子兵,是典型的任人唯亲,文官的任免上还好一些,军权则完全由自己的儿子、兄弟、女婿等一拨人掌握。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老李深深地意识到这一点。可他忘了一点,这不是坐江山,而是打江山。真打啊,没有那两把刷子就是给你百万雄师,也能被灰飞烟灭。这些人当中大部分没有能力统兵打仗,屡战屡败,除了李建成、李世民率领的军队外,刚开始李渊的部队很少打胜仗。如果不是运气好,摊上了李世民这么一个百年不遇军事奇才,怕是刚刚起兵,从霍邑返回太原,不久就兵败被杀了。靠儿子打江山,自己开国当皇帝的,古今中外,仅此一例。这是李渊的大幸。不幸之处就是这样的儿子一下摊上两个,如果李建成也跟李元吉一般无用,可能就不会有那么多麻烦。皇帝的宝座只有一个,手足相残不可避免。在处理皇位继承的问题上,李渊优柔寡断的毛病暴露无遗。他一直就清楚李世民不论文才武功,都在李建成之上,自己从心里面也最喜欢这个有些桀骜不逊的二儿子,但还是一定要立长子为太子。立了李建成做太子,仍然死守古训,不让他再带兵打仗,放着一个优秀的统帅不要,却派不争气的李元吉胡乱带兵,被打得丧师失地,最后还得李世民东南西北到处救火。作为开国之君,这点突破陈规的魄力都没有,实在差劲。
随着李世民战功日高,李建成日益感到自己太子地位所受到的威胁。李建成本来是心胸开阔的,但在宫中日久,对黑暗的宫廷斗争耳濡目染,心态难免不起变化。而且在中国古代的绝对专制的皇权体制下,也由不得他心慈手软。唐统一以后,李世民以为“海内渐平”,开始把注意力转移到政治问题上来,开文学馆,广招治国之才,这更是激起了李建成的愤怒,下定决心除掉李世民。有一次高祖李渊带着李世民、李元吉外出巡游,而让李建成留守京都。李建成想在半道派兵截杀李世民,事情败露,因为李渊和李世民同行,所以这次行动就由普通的兄弟争权成了谋反大罪。参与行动的将领杨文及情知必死,干脆起兵造反。李渊大怒,将李建成囚禁,派李世民前往征讨,并向他许诺:“征讨杨文及之后,我便立你为太子。至于建成,我不能象隋文帝那样自诛其子,当封为蜀王。蜀地经济落后,士兵战斗力不强,今后他若能安守本份,当然很好,如有不臣之心,你要消灭他也不难。”看来是主意已定,连后事都想好了。但等李世民得胜归来,他又听了被李建成贿赂的嫔妃、大臣说情,改变主意,只是把李建成手下的谋士全部流放了事。废立太子之事,提也不提,弄得李世民十分尴尬。这不是耍我吗?
后来,李渊看见太子和李世民矛盾日深,流血冲突不可避免,于是异想天开地还想出了一个主意。他招来李世民对他说:“晋阳起兵,扫平海内,都是你的功劳,本该立你为太子。但建成是长子,又为嗣已久,我实在不忍心把他废了。你们兄弟不和,同处京都,恐怕有祸。我有一个办法,你自到洛阳,建立王府,洛阳以东的国土都归你管理,我还特许你出入使用天子专用的车马、旌旗。你看如何?”这种办法,简直骇人听闻,亏他想得出来。倘真如此,李渊一死,天下非大乱不可。李建成比他老子有头脑,知道李世民留在长安,自己还有胜算,去了洛阳,便是潜龙入海,谁也休想制得住他,马上派亲信劝说李渊。李渊于是又改变了主意,此事不了了之。
天子之言,岂能如同儿戏?何况太子废立,事关国体。李世民就算不想篡位,经他这么一折腾,不想也得想了。如此摇摆不定、言而无信,将来被自己儿子兵变赶下台,也是活该。
二、悬而未决的玄武门
“巍巍百尺楼,斑驳证千秋。曾见河中水,几番是血流。”公元627年7月2日(唐武德九年六月四日),秦王李世民在皇宫北门——玄武门外伏杀自己同父同母的一兄一弟太子建成及齐王元吉后,皇储之争一箭定格。接着又屠戮其满门,侄子侄女无一幸免,然后逼父亲高祖李渊逊位于他,史称玄武门之变。
史学界,千百年来围绕“玄武门之变”事实层面和道德评价上的争议一直不休。一方面,李世民为了一个皇帝的位子而屠戮兄弟满门,侄子侄女无一幸免,这样的极端行为彻底打破了人类伦理的底线,很让后人为惨死者抱不平。更重要的另一方面是,李世民曾亲自干预唐初历史的修撰,使得“玄武门之变”真相一直悬而未决。
唐代关于“玄武门之变”前前后后的官方记载,基本集中在《高祖实录》和《太宗实录》,这两本《实录》正是在李世民干预下修成,史官不得不“为尊者隐,为贤者讳”,但秉笔直书一向是史官们的理想追求,事关脑袋的安危,不能明着对抗,就来暗的,其中一个高招,就是用“曲笔”,故意留下自相矛盾的记载,让后人从中发现被“隐”掉和“讳”去的事实。 综合史书记载,李世民为他发动兵变夺权找了三个理由:一、李唐王朝建国第一炮—太原起兵是他首倡;二、打天下他功劳最大,老爸唐高祖李渊多次许诺要立他为太子以作回报,但没有兑现;三、太子李建成要杀他,玄武门之变只是“自卫反击”。三条理由只是为了证明,当时的秦王李世民,后来一代英主唐太宗是被逼的,别无选择。当玄武门外的喊杀声在历史的天空湮没,当兄弟的血早已凝固在宫门城墙。我们该如何去解读这一段没有真相历史,是任由史书粉饰涂抹,还是该质疑李世民的英主形象。翻遍史书,疑点毫无章法可循、可解。
太原起兵,是李世民首倡,老爸李渊被动听从吗?现在最流行的说法是,李世民设下美人局逼父造反的情节:话说李世民一心起兵造隋朝的反,却怕与隋文帝感情深厚且为隋炀帝表哥的父亲不肯,于是找到了老爸的心腹裴寂商量,裴寂当时正为隋炀帝管着晋阳宫,就挑了个宫女送去侍候李渊。事后,把李二公子的造反大计全盘托出。李渊大惊不肯。裴寂便道:“你已经睡了你皇上表弟的女人,这事闹出来也是一个死,就为了这个,也不得不起兵了。”李渊还是唧唧歪歪地拖延不行动。但温大雅所著《大唐创业起居注》却有不同的说法。该书记载,李渊是太原起兵的首谋和组织者,其长子建成战功与次子世民相当,世民别无殊勋。
李渊有没有许诺要改立李世民为太子,是老糊涂了吗?且不说按《大唐创业起居注》,世民和建成相比,并没有特别的功劳,就算有特别的功劳,对于最高统治者而言,谁功劳最大就该做皇帝也是一个相当危险的逻辑,李渊会不会据此而改立太子,是相当可疑的。最可疑的还是,史载李渊多次对李世民说过要立他为储君,为何非但没有付诸实行,还一力对建成多所维护?立储是何等太事,岂可说来玩儿?莫非李渊是一个糊涂昏庸到极点的昏君。种种不合常情之处,只能说明,所谓许诺改立,肯定是李世民一方在当时放出来的谣言,或者就是后来修改史实时加上去的情节。
李建成要杀李世民,给个理由先,有吗?史书的记载更是矛盾互现,漏洞百出。有这样一个细节:有一回元吉对建成说,要代他出头把老二干掉。性格仁厚的建成颇为不忍,急忙制止。这一方面肯定了建成不忍杀害亲弟,另一方面,史书又记载了两次建成谋害世民的阴谋,读来都有点匪夷所思:一次是建成故意送了一匹劣马给世民,想摔不死他也弄个残废。秦王何等英明神武,自然害他不倒。一计不成,建成又请世民到家中喝酒,结果世民腹中剧痛,由人搀扶归家,吐血数升才好——原来李世民就是传说中的武林高手,可运功将剧毒排出体外。而建成这个阴谋家也是笨得可以,既是暗中下毒,还在自家夜宴上动手,让全天下的人都知道是他干的,而且,居然还毒人家不死!最可玩味的是,李渊知道“中毒”事件后,只是告诫建成:“你弟弟酒量不行,以后你们不要在一起喝酒了。”这是提醒老大你惹不起还躲得起?另一个可证明建成并没有谋杀世民的重要旁证是:玄武门之变后世民质问魏征:“你为什么教唆老大对付我?”魏征答:“太子要早听我的话,就不会死于非命了。”所以,虽然老大没想要老二的命,但老二却认为不能不动手了。于是,世民进宫到老爸跟前告了建成元吉一状狠的——秽乱后宫:“老爸,俺的一兄一弟给您高高地戴了几顶绿帽子哩!”于是李渊让三兄弟次日一早进宫,当着众大臣的面对质。听到这般“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指控,史书上并没有记载李渊当场“龙颜大怒”,只是愕然,然后很冷静地让三个儿子次日当着群臣的面说个清楚。就算是在现代社会,类似涉及隐私的案件也是不会公开审理的。李渊的态度似乎表明,他并不相信二儿子的指控。而原告李世民更明白,他的指控是站不住脚的。他要的只是一个机会,一个可以刺杀建成和元吉的机会。
武德九年六月四日清晨,李世民率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节、秦叔宝、段志玄、屈突通、张士贵等人在玄武门外伏击建成和元吉。两人发现不妥转身想跑,元吉曾向世民射出三箭,都不中,世民一箭就要了哥哥的命,杀死悍将李元吉的过程远比射杀李建成时复杂,身轻如鹞的李元吉逃向了茂密的树林,一次又一次闪过李世民手中那柄长槊的击杀。终于,李元吉等来了反击的机会,李世民奋力一击再次被闪过后,衣服反被树枝挂住,他失去重心,从马上摔了下来,长槊划了个弧线落在十几步之外。李元吉立即翻身扑上去,压在李世民的身上,伸出双手死死扼住他的喉咙。李元吉的膂力惊人,三军皆知其勇,李世民怎么挣扎也无法挣脱,眼见着他将顷刻亡命,一声弓弦响起,李元吉身子一顿,手上的劲松了下来,一只羽箭穿过了他的头颅,滚烫的血立即喷了李世民一脸。李世民用力将他的尸身推向一边,喘了一大口气,接着翻身站起,只见尉迟敬德引弓站在五十步以外的一棵树旁,正看着自己。这一幕,被清代大儒王夫之形容为“穷凶极惨,而人心无毫发之存者也”。史书说李世民是被手下大将逼着动手的,为何到了临门一刻,那些急于立功的猛将没有争先恐后地为主子分劳,而非得世民亲手沾上哥哥的鲜血?是他们面对无罪的太子,不免良心负罪而手软了?抑或杀太子根本就是世民自己的坚定主张,大部分手下不过是被裹挟同行,非得李世民亲自下手。按《资治通鉴》武德九年纪事:李世民的两员心腹大将李靖和李世眅都拒绝参与行动。房玄龄、杜如晦本也不肯来,世民就拔出佩刀交给尉迟敬德说:“两人想背叛我不成?不来就把他们砍了。”二人这才不得不从。政变后,李世民把太子建成和齐王元吉的各五个儿子尽数杀死,并把艳绝一时已通奸多年的弟媳、齐王妃杨氏(一子一女被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后斩杀)收入后宫,颇为宠幸,甚至还一度想废掉贤德的长孙皇后,改立杨氏为后,被魏征力劝,乃止。
1、篡改的历史与真相无关
最高权力的游戏,如此残酷,又如此美丽。
在人类的所有欲望中,没有那一种欲望,比对权力的渴望,尤其是对最高权力的渴望,更为强烈;没有哪一种诱惑,比权力的诱惑,尤其是最高权力的诱惑,更能扭曲人性;没有哪一种斗争,比权力斗争,尤其是最高权力的斗争,更能带来这么多令人不寒而栗的阴谋、背叛、疯狂和屠杀。但同样,也没有那一条道路,比夺取最高权力的道路,更能产生这么多令人心驰神往的传奇、辉煌、成就和雄心。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在打天下的征程中,李渊、李建成、李世民三父子可以说是“铁三角”组合。这是战争年代,人多力量大。如今江山打下来了,不能三个人都去坐啊。皇帝只能有一个,老子先坐是理所当然。但作为儿子来说,谁能成为将来大唐的NO.1?李建成、李世民已经意识到,往后最重要的,就是对内的问题了。 所谓对内的问题,其实只有一个:谁将是李渊的皇位继承人?这是一个没有多少悬念的问题,当然应该是嫡长子李建成。
但是,对于皇位而言,是唯一的选择吗?是不容改变的吗?当然不是。嫡长子继承制一直就不靠谱。 秦二世而亡,唯一一个皇帝继承者恰恰不是嫡长子。 西汉十帝,只有四位是嫡长子继位。远的不说,就说近的吧, 隋同样二世而亡,隋炀帝杨广也不是嫡长子。也就是说,秦始皇以下,到隋炀帝止,嫡长子继位的只占16%。由以上分析可知,嫡长子继承皇位本来概率就不高,再加上李世民为大唐立下的无可替代的大功,李建成的皇位就越来越不靠谱了。
李世民是主动伸手夺皇位,还是自卫还击,迫不得已而为之。在既定事实面前以前不重要了。我们来清点一下李世民凭什么与大哥争皇位,或者说老大为什么在这么多弟弟中间,唯独与李世民形同水火,毕竟都是窦太后所生,一母同胞。如果史书记载成立,李世民是第一个决定造隋朝的反的人。就算不成立,但李世民肯定也是其中重要的一个角色。按史书的说法,这小子老有才了。他综合运用劝说、激将、胁迫等各种手段,才使李渊最终决定起兵的。李渊于决心起兵时还对他说:“如果起事成功,那么我家天下都是因你所致,应该立你为太子。”这话连我这么一个比李渊还庸的庸才都不会说的,那么这句话百分之九十九点九是站不住脚的。
为什么这么说,我的理由之一,太原造反时,李世民年仅18岁。很难想象,年纪轻轻的李世民能在充满危机的太原,独立而又老到地策划谋反的大事。专家们早已证明,太原起义功劳最高、作用最大的,首推李渊。是李渊,拥有长期积累的军事实力;是李渊,拥有人才济济的合作团队;是李渊,拥有深谋远虑的宏观战略;是李渊,拥有步步推进的谨慎作风。李世民固然天纵神武,是不世出的英才,但以上这些是需要时间积累的,是需要政治地位和号召力的。一个毛头小伙子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全部做到的。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目录
下一页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