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1——细说二战战史——欧洲战场
对于文章的开头我构思了无数的方案。有扯的很远的——普法战争 或者干脆就直接从1939年9月1日那天说起。
但最后我选择了折中,以波兰危机作为本文的开始
风暴前夕
在许多人眼里,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的第一次用兵,即——波兰战役。似乎已是谋略已久,胜券在握的。其实不然。在1939年春季以前,德国对东线国界上的一切军事准备都是纯防御性的。
拟定对波兰的进攻计划,即“白色计划” 是在1939年的夏季。
而此时的波兰,说来也好笑,针对德国人的进攻计划而拟定的作战计划甚至更早,是在1939年的3月,之前波兰人对德国的威胁一直持轻视态度,波军总司令斯米格威.雷兹元帅认为,真正的威胁是来自东边——苏联。
此时的德国,毕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虽然西欧各媒体大肆渲染德国的军力,提醒人们注意德国的崛起。但多数民众认为他们神经过敏。或者就是制造舆论,提升发行量的小小伎俩。战争,似乎还是很遥远的事情。
1939年3月21日,希特勒要求波兰归还但泽走廊。遭到了波兰的严词拒绝。 中欧局势再度紧张。
关于希特勒的这个要求,在以后历史界引发了很大的争议。
最激烈的争议就是,道义上来说但泽走廊是属于哪国的。
当即分成两派,有人说谁在这地方最先扎根,谁就拥有这片土地的所有权。这是挺波兰派;而挺德派则认为这地方95%的居民属于德意志人。波兰人口只占3%,这地方当然是属于人口多的国家。再说了这土地在一战前本来就是属于德国的。
到底这两派谁是对的呢。抱歉我也说不清楚,我也专门为此去查了许多资料。翻过来,查过去,还是一头雾水。其实欧洲史是个很复杂的东西。
从古到今,几百个小公国在中欧那片屁股大的土地上打的你死我活的,有些领土反复易手的次数就可以单独写一篇历史了。
所以最后我也终于想明白了,这种有争议的领土问题,用所谓的道义去看待的话只会越搞越复杂。搞到最后只有脑残。
归根结底还是中国那句古话最实在,胜者为王,败为寇。打赢了,这地方就是你的。打输了,那不好意思,回家翘起屁股种自己那一亩三分地吧。
所以,当这问题一闹腾开后,英法两国就站出来为波兰小弟撑腰了。
并承诺给于波兰军事上的保护。虽然这个保护的具体条条款款没有落到实处,但波兰人已经很高兴了,这么耿直的盟友哪找阿。
得到这一纸保证的波兰政府,很是得意。对德国的态度就更坚决了。那意思分明就是,没关系,我上头有人。
于是现在就有人问了,波兰的那些大老爷们是不是脑袋被门夹了。自己国土与英法两国又不接壤,到时候真的打起来了,当老大的怎么帮忙。
其实,波兰人也有自己的小算盘。在他们看来,德国算个叼。波兰人甚至把军队平行的部署在德波边境(生怕部署太靠后反击太麻烦)。并计划先在西边守住德国人的攻势,在北边夺取德国的东普鲁士,等待英法在西线发起攻击,东西夹击预计在一个月内打败德国。收工...............
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这份代号为“西方计划” 的作战计划时,都不得不感慨这是多么“完美”的计划以及怀有多么美好憧憬的波兰统帅部。
如果我们非得要去评价波兰这份作战计划的话 我只给五个字:很傻很天真。
以后的战争形式也证明了这一点 , 但是在大战爆发前的波兰人可并不这么想。而且他们打算继续把这种无厘头精神发扬下去,波兰最高统帅们在英国人的策划之下又制订了一个更加具有攻击性格的军事行动。并得到了波兰总统的大力支持。
他认为德国人只是在虚张声势,处于两线作战的德国人根本无力发动像样的进攻,只要在边界上做出坚决的反击就能击败敌人。
这种无可救药的乐观很快在波兰高层蔓延开来,为此波军动员了40个师又22个旅,组成7个集团军沿着德军边境一字排开,仅留一个较弱的集团军部署在后方作为预备队。很快波军就会尝试到如此配置军队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这是我刚找到的地图 很明了 清晰的对比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地图
1925年德国地图
战败后德国地图 东普鲁士成了一块 外飞地 但泽变成了自由市 这也是德国的不爽所在
波兰的兵力配置就按照一战来说也是不合格的
从地图上看 宽广的德国边界线是呈凹形 波兰国境线是凸出部
也就说战争还没爆发 波兰军队就已经把自己至于非常不利的局面在战前就有人指出了 波军防线应该尽量后退 放弃但泽走廊 坚持内线作战 但由于波兰军方的盲目自大导致了其迅速的崩溃 曼施坦因元帅对此作出了很精准的评述“除了不愿放弃任何的东西以外,波军的部署计划实在更无任何明确的作战目标”
这点我在后面的章节会详细描述 也谢谢大家的支持
连载2
我绝不会傻到为了波兰问题而发动一次世界大战
--- ---阿道夫 希特勒
没有人愿意战争。
在早期的书籍当中,人们总是带着强烈的憎恨与立场去看待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起者:阿道夫.希特勒。
本文并不是一次大型的说教。也不愿意站在某一个立场上去批判某一方。
谈及同盟国就有了英勇、顽强、不屈等字眼。谈及德国就是、残忍、侵略、无情,这种带有强烈偏见性字眼的说教,其实很无聊的。
所以现在我也养成了这种习惯,只要带有偏见性的字眼的历史书籍,我一律不看。写历史是把整个真实事件陈述给读者 让大家自己去判断 分辨是非不带任何立场,至少在文字表达上。
就算有。也是一家之言,欢迎拍砖。而不是直接定性,盖个公章,鉴定完毕。自己成为了权威,他人全是收音机。
毕竟这段历史已经过去了65年 人们总是应该带有更平和的心态去看待吧。
在国外,对于二战的态度已经比较客观了。
在中国, 我也希望如此。
扯远了,回正题。
由于德国政府对波兰不断施压到了1939年4月3日英法正式结成军事同盟 虽然如此举动可谓多此一举 但其意义是很明确的“现在我们是一条船上的人了”你德国自己惦念吧。
连载3
面对西方国家团结一致的压力,这时候的希特勒突然产生了一个很奇妙的想法。他认为,英法两国只是雷声大雨点小的主儿,绝对不会为了波兰问题毅然动武的。
有依据吗?
有, 德国合并奥地利,进驻莱因非军事区的冒险军事行动,战争一触即发, 最后由于英法两国的妥协,最终得以和平解决。所以希特勒飘飘然了,以为自己就是神了。并且无限崇拜自己的判断能力。于是他对身边的亲信说:“战争仅会限于波兰境内。世界大战,那是不可能滴。”
说到底,他的逻辑具体分析出来就是:
我,希特勒不会傻到为了波兰问题而引发一次世界大战,以己度人,英法两国的首脑估计也不会如此冲动吧。
每次看到后世医师对希特勒精神解剖分析,我就乐了,就觉得希特勒的思维方式果然不同于常人。用数学上的公式来说,他能用一个伪命题,来证明两个互为逆命题的命题,最终推断出其结果。而且对于这样自我欺骗推算出来的结果,他自己居然还都相信了。
为了证明自己天才般的预见性,希特勒特意找来许多专家学者,譬如法国问题专家,英国问题专家在一起商讨。假设德军对波兰动武,英、法两国是否会宣战。可“专家” “教授”得出的结论却让他们的元首大为火光。
因为结论是:假如德国对波兰动武,英法必然宣战!
有趣的是,希特勒马上又转而怀疑专家推断的权威性,并指责他们是早餐吃得太多而吃坏了脑子。
面对希特勒的一意孤行。空军元帅赫尔曼·戈林非常着急,他强调说:“凭现在德国的军事实力是无法与西方国家抗衡的啊”。
值得一提的是,这话戈林是当着英国驻德大使的面对希特勒说的 。据我分析,戈林此举是故意向西方国家示弱,表明自己为双方的和平谈判尽力了。很高明,他把这个球抛给了希特勒。
英国驻德大使也看出了问题所在,于是转而对希特勒说:“英法两国的武装力量也大大改善了,满可以封锁德国”。
希特勒不作声,只在室内踱来踱去。猛然间,他站住了,重又开口讲话(据驻德大使回忆)但这次好像是在说昏话。“若战争发生,我就造潜艇,造潜艇,造潜艇,造潜艇,造潜艇,造潜艇”,好像是唱针停滞不前的唱片似的,他的声音也越来越微弱。突然,他又像向大群听众演讲似的,但话仍在重复。”我就造飞机,造飞机,飞机,我就将敌人消灭!”
大使目瞪口呆,回首看戈林作何反应。这位帝国元帅纹丝不动,大使被吓坏了:这两个就是行动能影响全世界的人呀! (他认为自己好似在疯人院一般)
“战争吓不了我”,希特勒继续说,“包围德国是不可能的。我的人民佩服我,忠实地跟我走。“他能促使他们发挥出超人的力量”。他的目光迟钝了。“将来若没有黄油,我第一个停止吃黄油,吃黄油。”他停了停。“如果敌人能坚持数年”,最终他说,“我便利用我对于我的人民的威力,比他们多坚持一年。所以,我知道我比所有人都优越。”
(大使回忆一段是载自约翰·托兰的原著 觉得很精彩 所以抄了这么长一段 细心点的读者完全可以从这一小段来浅浅的分析一下希特勒其精神正常与否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连载4
在描写1939年9月1日世界大战正式爆发前,我认为很有必要介绍或者了解一下被现在军事家,历史学家口诛笔伐,喷得体无完肤的,所谓的“绥靖政策”。
什么是绥靖政策,轻轻敲动一下键盘,进入百度百科就能了解到。为了方便起见,我在这里就按照词条一字不漏的阐述一下:
定义:英法美等绥靖主义者,不惜以牺牲弱小国家利益为代价,来维护自身的利益(也有恐战情绪),求得一时苟安,谋求同侵略者妥协,妄图将“祸水东引”至苏联,坐收渔利。
实质:纵容法西斯侵略的行为。
这就是对绥靖政策的几乎是盖棺定论了。
但是,在这里请允许我提出道义上的疑问,既:德国要求的合理性。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后的巴黎和平会议,也就是现在国内教材简称的巴黎和会上。
法国提出了极其苛刻的要求,并向德国强加了巨大的割地赔款,经济赔偿以及限制军备条款,条件如此的苛刻 ,连法国的盟友美国都看不下去了。
当时的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就站出来充当好好先生。 在他看来,既然已经打赢了,得饶人处且饶人,大伙儿都不容易,息事宁人,各自回家洗洗睡吧。
当然美国人也有一点站着说话腰不痛的味道。本来自己是属于中场才跑出来捡馅饼的,损失小,得利多。
所以想当然,这样的提议是不会让法国人满意的。
他们认为自己在战争中出力最大(军队伤亡人数最多) 且两次让德国军队逼进巴黎让法国军方认定这是奇耻大辱。 半个世纪前的普法战争法国战败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省(初中语文教材 最后一课 想必大家有印象 ) 再包括摩洛哥问题.....
总之法国人把旧账,新帐一起算,千言万语就幻化成一句话:“这次绝不能便宜了德国佬”。
连载5
当这些条约都兑现的时候,法国彻底满意了。但复仇的种子已经播种在德国人民的心底!
1933年希特勒上台伊始,就提出了废除一切强加在德国身上的不平等条约的口号。想当然,这些口号得到了全体德国人民的支持。
而合并奥地利,进驻莱因非军事区,正是实现这些口号的具体行动而已。
由于战争已经过去了十多年,法国的仇视心理早已淡忘。再加上自己国内的经济衰退,政府内阁像走马灯似的换个不停,根本没功夫理会希特勒的折腾 。所以当希特勒提出的条件在施加其身的法国都不表示反对,其他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也多顺水推舟。
所以我认为,现在所批评的绥靖政策。都是事后诸葛亮。
因为在当时,世界舆论大多数都是同情德国的。也认清了德国民族要求的其合理性。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完全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延续,假设当时如果按照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所提出条件对待战后德国。世界早就太平了,但是事与愿违,法国苛刻的条约,使得自己不得不为这张强加于他人的巨额支票埋单。
连载6
战祸的开始
自从1939年夏季开始,德国就开始在东部边境上修筑一条几乎贯穿整个国境的防线。 每只在东边集结的部队,都是以师级为单位,轮番挖土修工事。工程量之大,可想而知。
没错,其实这是希特勒迷惑敌人的手段之一 。
在整个漫长又炎热的夏季,就会看见光着膀子的德国士兵在那漫天尘土中埋头苦挖。
而国境线对面,波兰士兵紧张又好奇的看着这一切的发生。
没准哪天这些德国兵锄头一扔,扛起枪就杀过来了。所以,每个波兰士兵都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注视着对面的一举一动。
而德国人呢,所做的就是,挖战壕,吃饭,再挖战壕,再吃饭,太阳下山,抗起锄头把家还。
贯穿整个夏季,除了个别极胆大的德国士兵喜欢朝着波兰国境线方面拉屎示威以外,再也没有任何出格的动作。据说,这些士兵一般来自勃兰登堡州,对波兰是异常仇视的。
久而久之,波兰方面对德国人的行动渐感麻木。也慢慢放松了警惕。
大热天的,全副武装的蹲在战壕里,除了接受德国人的侮辱外,还不准开枪,这确实够郁闷的。再这样耗下去不需要德国人打过来了,自己就先精神崩溃掉。而且最要命的是,这样的监视行动打乱了己方的部署,连军事演习和日常训练都无法正常进行。
德国的迷惑行动非常成功。甚至连德国人都认为,自己是被调派上来守卫边境的。直到战争爆发的前一天,也就是8月31日,依旧有条不絮的进行着。而这时候的波兰方面,只剩下极少数的监视人员了。
8月31日 晚 炎热依旧。
波兰军队除了日常巡逻人员,其余的早早就进入了梦乡。
也许, 这里面的大多数再也没有机会看见明天的太阳了。
9月1日凌晨3时 德国空军基地 灯火通明。
睡眼朦胧的飞行员被刺耳的紧急集合铃声所吵醒,地勤人员也在忙碌的为各种型号的战机做最后的检查。
最高统帅部电令:“执行白色作战计划 :“D日——1,9:H时——0445”
虽然该计划在8月31日17时已经启动。但是为了预防计划的泄漏,相当一部分的详细作战指令是在最后一刻才下达的。
9月1日凌晨 4时45分
伴随着第一架轰炸机引擎所发出的刺耳轰鸣声。数十个机场的战机,几乎在同一时刻腾飞升空,朝着波兰国境方向飞去,并很快消失在茫茫夜色之中。
连载7
十分钟后,轰炸机群对波兰的军火库、部队集结点、以及桥梁、铁路线,进行了第一轮轰击。
在第一时间,波兰的指挥,交通系统,陷入瘫痪。
随着短时间的炮火攻击,德国陆军就迅速发动了进攻。
突袭对波军造成了重大的伤亡,许多军营已经淹没在了一片火海之中。但是,没有死于炮火,空袭的波兰军队,依旧按事先预计的军事防御计划投入了战斗。所以 战斗从一开始就呈胶着状态。
袭击很突然,西方国家对这一切的发生毫无准备。
要面子的英国人显然是被德国的做法激怒了,外交措辞却很老调 表示了强烈的抗议。并认为德国的做法,深深伤害了英国人民的感情.....
法国人果然很绅士,一切像英国政府看齐。表示了强烈的抗议 并认为德国的做法,深深伤害了法国人民的感情.....
巴黎各大报刊把德国入侵波兰消息作为头版发布,百无聊奈的巴黎市民突然有了谈资,塞纳河畔的咖啡店一下就人满为患了。
美国打那时候起就表现出了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罗斯福总统呼吁交战双方不要轰炸无辜平民和 “未设防城市”。
面对西方政府迟钝的反应,希特勒异常兴奋,他得意的认为,英 、法两国政府又开始打官腔了,波兰即将会成为下一个牺牲品。
其实,由于初期德国军事上所取得的傲人成绩。使人们往往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法国号称欧洲第一陆军强国。
我认为,这只是谦虚的说法。因为当时全世界数下来也没有几个能打仗的国家嘛。 亚洲 一半的国家还在被殖民,非洲就不提了,美国呢,全国上下又忙着奔小康,军队总数量加起来还没法国陆军军官的一半。
所以法国的这个——欧洲第一陆军强国的潜台词其实就是:¨老子天下第一”。
海军那当然是英国了,号称日不落帝国的皇家海军能开往一切海水覆盖的地方,好不威风。说直观一点就是 :英国随便一个海运公司货轮都要比德国海军手下的那几艘船的总吨位高。 德国军事力量唯一值得吹嘘的 估计就只有空军了。
如此形式,陆军统帅部的意见很大,一致认为元首不是疯了就是傻了。这样的局势简直比第一次世界大战还要糟糕,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契就直言不讳的指出,如果发动战争,无论如何德国是打不赢的。你丫想死,自个儿去,别拖上整个德意志。
陆军统帅部诸公的悲观情绪,使得以后与希特勒的彻底决裂埋下了的伏笔,这是后话了。
鼓吹了半天的希特勒却在陆军这里碰了钉子,很是郁闷,但是没办法,暂时还惹不起,惹急了全辞职,那就真成了光杆司令了。只有连忙安慰,并拍着胸脯保证到;“英、法两国绝对不会参战。” 理由一堆一堆的。在希特勒的“保证”下,半推半就好不容易把诸位将军忽悠上了前线。
到现在看来,这一切都是多虑了。战事果如希特勒所料,只限于波兰境内。一直到了9月2号,西方国家仍然没动静,就在希特勒将要放心的时候。
9月3日情况突然恶化,英法两国先后向德国发出了最后通牒,据当事人回忆,接到最后通牒的希特勒,沉默的静坐不动,眼皮耷着,呆呆的看着地面。连一向精力十足的宣传部部长戈培尔博士,也异常沉默了,垂头丧气的歪着头,用鞋尖转着地上的大理石,像是在踩烟草。
戈林转过头来说道;“假使我们输掉了这场战争 那么上帝应该饶恕我们。”
连载8
如上文所言,由于波兰军队把主力平行部署在最前线的做法,使得战斗以开始就异常激烈。奇袭得手的德国陆军,刚越过国境线就立即遭到迎头痛击。
但有一只部队却由如无人之境,在战斗方兴未艾之际,这些部队在波兰的防线上撕开了一道道口子,而后,潮水般的涌了进去,并很快消失在了所有还在战斗中士兵的视野里。
没错,这就是古德里安将军组建的装甲部队。波兰战役成了德国陆军实验其新理论的最佳战场。
连曼施坦因元帅在回忆录中直言不讳的说道:“我们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部队,能够不负我们的期待么?尤其是,大型装甲部队,其组织与使用多少是代表一种全新的观念,能够不使它们的创立者,古德里安将军,和我们自己失望么?”
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 (Heinz Wilhelm Guderian) 于1888年6月17日生于但泽南部魏克塞尔河附近的库尔姆(当时属德国,现属波兰)。毕业于柏林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加入了他父亲指挥的部队当了一名准尉。(上头有人就是好) 并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后德国陆军大幅度裁员,总数仅为10w。 古德里安却依旧在陆军中任职, 通过不断观察与学习,利用战术演习和兵棋推演的机会,发表自己关于战车将成为地面战场主宰的新观念。在陆军界逐渐有了名气。1931年,他出任摩托化部队总监部的参谋长。
在许多后世二战史中.德国陆军统帅部似乎总是具有先见之明和高见的。其实,要不是古德里安等中下级官员的坚持与努力,德国装甲兵团是根本无法发展的。许多老派军官对装甲兵使用价值相当怀疑。 甚至古德里安的上级都粗鲁的对他说道:“见鬼,什么战斗部队,它们只配运送面粉”。
青年时代的古德里安
演习中的古德里安(图中者)
这张图片貌似是获上将军衔时候照的 德国的军衔纹章不太清楚
连载9
德国陆军在军事史上最具有革命性的进步,是在古德里安将军的努力与希特勒的大力支持下,把装甲部队与普通步兵分离开来,并形成了独立的兵种。
而此时的“欧洲陆军第一”法国,却依旧按照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模式把坦克分散开来使用。每一个师,每一个团,就像分土地一样把坦克给瓜分掉了。
说穿了,法国的军事理论仅仅是把坦克作为一种支援、掩护步兵作战的移动火炮,步兵才是陆上决战胜负的重要兵种。这种观点是根深蒂固的,法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在胜利光辉的掩盖之下,新理论的发展得到了先天性的压制。
而那个对手,那个战败后舔着自己伤口流泪的对手,却在失败的阴影中逐渐完善并发展出了一种全新的理论。
有个政治上的预言说:“当变革来临时 一个庞大的组织(比如军队)必然会存在着各种各样反对改革的得利益者,因为改革会损害他们的利益和地位”。
德国人之所以能够成功,在于他们的军队规模过小, 而且.就算是这样一个小单位,也受到了相当阻力,才得以成功。在扩军的过程中,机械化、装甲化改革并没有触及“十万陆军”的主体。而英国人、法国人要实现同样的变革,就必须淘汰很多军官、装备,使得改革的成本和阻力变得极其巨大,最后成为不可能。假设凡尔赛和约对德国人稍微仁慈那么一点点,允许德国保留一个正常国家所需正常规模的军队,也许德国人也同样无法进行这种军事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也必定会改写。
有个故事我感触深刻。
法兰西作战中,一个法国传统的军官被俘虏,他指着德国人的鼻子破口大骂“如此的运用坦克战简直是无耻之极,这些德国人把陆军所具备的骑士作战精神丢的一干二净是陆军界的耻辱”。
我依旧清晰的记得,在课堂上第一次读到这个故事所发出的嗤笑声。
但是,现在,我尊重这位法国军官的愤怒,完全的理解。
这个军官所承载的是几千年来整个陆军所具备的伟大精神。是因为他代表一种过去的时代,一种许多人都不了解的时代。我甚至想起了巨人传作者拉伯雷临死前的苦笑。他说;“谢幕吧,戏演完了”。
连载10
在国内抗战题材影片中,小鬼子总缩着脑袋跟着薄皮装甲车后面,慢慢推进的做法,其实就是法国装甲车理论运用的山寨版。
但是在古德里安将军的手中,这些铁家伙所具备的能力更能得以有效发挥,他就任新成立的十九军军长 所辖部队为一个装甲师,两个摩托化步兵师 。
他所指挥的部队,在打穿波兰军队没有纵深的防线后,并不停留,直插而入,清理残敌和攻陷碉堡等耗时战斗是留给步兵去做的。装甲部队所追求的是——速度。
波兰这种毫无进退伸缩弹性的部署,使波军在德军高速度的推进下不是被歼灭就是被分割包围,成为留在德军后面的孤军。其实装甲部队所具备的突破面并不宽广,但是在心理上的打击确是巨大的。据普通波兰士兵回忆,敌人的部队好似在四方八面向他们射击,包括军官在内的所有人都认为部队已遭到德军的包围,作战意志一下子就崩溃掉了。
德军的进展让波兰总司令斯米格威.雷兹大惊失色,马上写信给法国人求救,并询问他们何时才能获得有效的军事援助。
法国方面的回复是这样的(原文):
“在东北地区中,我们正规师的半数以上都已经开始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