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恐怖事件根源及教训:车臣之鉴

作者: 徐振泽 孙景源 舒梓

  车臣之鉴引言
  1
  车臣是俄罗斯北高加索地区的一个自治共和国,是89个联邦主体之一,面积15万平方公里,不足俄罗斯总面积的千分之一,人口120万(1994年车臣战争爆发前),不到俄人口总数的百分之一。但是,就是从这样一个山地小国引发出来的事端,在俄罗斯从苏联独立出来后这十几年的时间里,像幽灵一样飘忽在俄罗斯两代领导人身边,带给这个国家一场又一场噩梦和灾难。

  为了解决车臣问题,两代俄罗斯总统对车臣恩威并用,倾注了大量心血和钢铁。他们先后在车臣扶植了四位共和国总统,但其中有的因无所作为被俄废黜,有的被炸身亡,有的逃进深山成了恐怖分子首领。与此同时,俄罗斯还先后动用了20多万人马,两次兵伐格罗兹尼,造成两万多名俄军伤亡,十多万车臣非法武装分子及和平居民死于双方的炮火之下。在这两场战争中,车臣几个主要城市都被夷为平地,很多居民点片瓦无存,给俄带来的经济损失达数百亿美元。目前,联邦政府和2004年组建的车臣地方政府,已经控制了局势。但是,残存的非法武装分子还在顽抗,他们避开正面战场,与国际恐怖组织相勾结,把黑手伸向车臣,伸向车臣周边国家,甚至伸进了莫斯科。2004年5月9日,车臣民选总统卡德罗夫在首府格罗兹尼召开的群众大会上,被预先埋在主席台下面的地雷夺去了性命;6月21日夜,与车臣相邻的印古什共和国几座城市的护法机关、军火库等15个目标,同时遭到车臣恐怖分子袭击,致使97人死亡,105人受伤,一大批武器、弹药下落不明;8月24日,两架从莫斯科起飞的客机在几分钟的时间里相继发生空难,机上89名乘客和机组人员全部遇难;8月31日,一名女性自杀袭击者在莫斯科里加地铁站引爆身上的炸药,造成10人死亡,51人受伤;9月1日,数十名武装匪徒突然闯进与车臣接壤的北奥塞梯共和国别斯兰第一中学, 将1000多名正在举行开学典礼的师生及家长劫为人质。尽管俄罗斯动用了各种手段,但仍有335名师生不幸遇难,其中包括157名天真可爱的儿童。

  一起接一起由车臣恐怖分子制造的事件使俄罗斯成了遭受恐怖主义侵害的重灾区,把俄罗斯推到了世界反恐怖斗争的前沿。它带给这个国家的不仅是财产损失,人员伤亡,而且直接影响了俄罗斯的国际声誉、国际地位和国际关系,迟滞了俄罗斯正在重新崛起的脚步,像毒瘤一样侵蚀着它的全身。
  中国人民一直关注着俄罗斯发生的一切,对俄罗斯遭到的不幸寄以深切的同情。因为中俄两国不仅是战略伙伴,是签订了《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邻邦。更重要的是:当前,我们正在为维护持久世界和平,为创建一个多极世界,携手走在相依相伴的路上。
  中国与苏联、俄罗斯形成的过程虽然不同,但毕竟同属多民族国家,而且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具有相似的国体和意识形态。现在,我们又共同面临民族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的挑战,而且在反对恐怖主义的斗争中,同样受到西方双重标准的歧视和困扰。这些共同点让我们产生了一种患难与共的危机感,因为中国人民不希望苏联解体的悲剧在俄罗斯重演;这些共同点让我们感到一种责任,就是必须对车臣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因为俄罗斯人民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教训,对我们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研究和解决民族矛盾、增强民族团结、防止民族分裂、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显然都是非常有益的。

  民族问题往往具有复杂的历史背景,但它又通常是在其他因素诱发下才能转变成民族危机。这些因素包括政治、经济、宗教、国际环境等诸多方面。在一定条件下,民族矛盾可能被掩盖,甚至在历史的长河中被淹没、化解。但在另一种情况下,它又可能突然爆发,成为国家乃至人类的灾难。怎样使民族之间的历史积怨逐渐淡化,同时避免产生新的民族矛盾,历来是多民族国家领导人治国安邦的重大课题。遗憾的是在苏联,在俄罗斯,这个问题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被忽视,有的领导人甚至还在民族问题这个火药桶前玩火,试图利用民族矛盾讨得一己之利。其结果是在矛盾突然激化时显得手足无措,最后导致车臣问题与其他民族矛盾一起,转化成了难以化解的民族危机和灾难。

  必须承认,列宁在领导十月革命、缔造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时候,就充分认识到民族问题对工人阶级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的重要意义。为此,从1903年7月发表《我们纲领中的民族问题》,直到1922年12月还在病榻上撰写《关于民族“自治化”问题》,他在自己的一生中发表了几十篇关于民族问题的文章,使无产阶级民族理论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当然,从与时俱进的角度看,列宁未必预见到苏联在70多年后会有解体的危险,所以在制定联盟条约时赋予了成员国退出苏联的权利。

  早期的斯大林不仅对民族问题非常重视,而且是十月革命领袖中最具权威的民族问题专家。早在1913年,他就应列宁的要求撰写过《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的论文。对多民族国家,怎样在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同时,兼顾各民族利益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办法,实现了无产阶级和民族利益的统一。列宁在后来论述民族问题的一篇文章中说,斯大林的《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是关于这方面问题最出色的成果。为此,在十月革命胜利后组建的第一届工农政府中,斯大林被推选为民族事务人民委员(部长)。这个职务直到他担任党的总书记时还兼任了一段时间。

  但是,苏联对民族政策的忽视和偏离正确轨道也是从斯大林时期开始的,有些问题在列宁与斯大林进行权力过渡时就已经表现得非常明显。列宁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在弥留之际,在向党的代表大会阐述自己关于民族自治问题的想法时明确指出:“斯大林的急躁和喜欢采取行政措施以及他对有名的‘社会民族主义’的愤恨,在这件事情上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愤恨通常在政治上总是起极坏的作用。”

  引言
  2
  为了解释斯大林本来是格鲁吉亚人,为什么还会有“大俄罗斯主义”倾向,列宁在文章中说:“大家知道,俄罗斯化的异族人在表现真正俄罗斯人的情绪方面总是做得过火。”
  可以说,列宁是带着对民族问题的忧虑和牵挂离开人世的。而历史已经证明这位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担心并非多余。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在苏联执政了30年。在取得了一些成就的同时,斯大林犯了两个致命的错误,一是在党内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清洗;二是以卫国战争期间与法西斯相勾结为由,撤消了车臣等几个民族自治共和国,同时做出了种族灭绝式大迁移的决定。其中前者为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的瓦解留下了隐患;后者则成为世界上另一个超级大国解体的主要原因。

  斯大林所犯错误的后果在他执政期间并没有完全显现出来,这就给了他的继任者一个调整和缓冲的机会。遗憾的是,赫鲁晓夫不仅没有在缓和民族矛盾的问题上有所建树,相反,还在他炮制的被人称为“撒旦诗篇”的“秘密报告”中,把斯大林所犯的错误当做子弹射向他的前任,当做“玩笑”加以嘲讽。从而导致苏联最高苏维埃被迫于1957年1月9日宣布为车臣民族平反,恢复车臣—印古什共和国建制,允许车臣人民返回自己的家园,重新引发了一次几十万人举族搬迁的动荡。

  当历史进入勃列日涅夫时代后,由于苏联当时已经成为世界上两个超级大国中的一个。从表面看上去空前强大,所以,车臣与其他民族问题一样,都被一层“柔幔的轻纱”所掩盖。此刻,尽管车臣人民遭受了那么多辛酸和苦难,但他们还是在苏联共产党的领导下,以辛勤的劳动开始重新建设自己的家园,为车臣人民赢得了应有的荣誉和尊严。

  从1982年11月10日到1985年3月10日,苏联共产党接连失去了三位总书记,他们分别是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和康斯坦丁·契尔年科。其中安德罗波夫对苏联民族问题应当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因为早在1973年,他就以苏联安全委员会主席的身份,处理过由车臣民族极端分子在首府格罗兹尼煽动制造的骚乱。但是,他执政的时间毕竟太短了。

  1985年,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成为苏共中央总书记,这位领导人虽然年富力强,但对民族问题却知之甚少。在回顾20世纪民族问题的总趋势时,人们可以看到,在已经过去的100年里,曾经出现过三次民族独立浪潮,它们分别发生在一战、二战结束后和冷战结束的过程中。如果说前两次诞生了100多个国家的民族独立运动,是对资本主义世界的冲击和震撼的话,那么,第三次浪潮则使共产主义事业遭受了重大挫折。正是这次浪潮导致苏联、南斯拉夫的解体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协议式离婚”。问题是戈尔巴乔夫对即将到来的灭顶之灾根本没有认识,在1987年由他撰写的《改革与新思维》一书中,戈氏还沾沾自喜地写道:“就连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也未能摆脱民族问题的敌视。在这种背景下苏联是人类文明史上一个独一无二的范例”。在苏共二十七大会议上他所做的政治报告中,戈尔巴乔夫讲道,苏联已经“一劳永逸地消灭了民族压迫和民族不平等的各种形式和表现”。

  戈尔巴乔夫理论上的错误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因为这时在苏联几个加盟共和国,民族主义力量已经打着“民主化”、“公开化”的旗号悄然形成并迅速发展,最后甚至通过在议会取得多数掌握了政权。当联盟领导人意识到问题的严重程度时,这些国家已经提出了独立的要求。其中波罗的海三国和格鲁吉亚的局势已经无法挽回。
  当戈氏执政进入第五个年头的时候,他所推行的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把苏联带进了一个空前混乱的历史时期。面对一些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要求,联盟高层出现了两种倾向:一种主张在扩大加盟共和国权力的基础上,维系联盟存在;另一种就是彻底解体。就在这个关键时刻,一个决定苏联命运的人物出现了。1990年5月16日,俄罗斯联邦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会上,叶利钦通过不懈努力,以微弱多数当选为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主席。按理说叶利钦并不属于民族主义代表人物,但是他在苏联解体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却是所有民族主义分子都无法替代的。

  成为俄罗斯领导人的叶利钦对联盟是否继续存在,早就有了自己的打算。在他看来,如果苏联存在,他就仍将受制于戈尔巴乔夫,难圆“民主改革”之梦。因为从当时的情况看,他还没有与戈尔巴乔夫争夺联盟总统位置的实力。在这种情况下,叶利钦决定釜底抽薪,走波罗的海三国之路,实现俄罗斯独立。1990年6月12日,俄罗斯联邦发表了《主权宣言》,宣布俄罗斯联邦宪法和法律在其全境居于首要地位。此后,每当有前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宣布独立时,俄罗斯总是率先予以承认和支持。1991年1月,苏联驻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的内卫部队与该国最高苏维埃主席兰茨贝基斯的支持者发生武装冲突,造成13人死亡。消息传到莫斯科后,叶利钦第一个站出来,谴责克里姆林宫和戈尔巴乔夫是在镇压“民主”力量。此后,他竟然不顾苏联法律,煽动联邦下面的民族自治共和国也起来“造反”,争取更多的权力。1990年8月,他在以联邦最高苏维埃主席的身份视察鞑靼斯坦的时候,就告诉那里的人们要“尽可能争取独立”。在此前后,他还在不同场合多次表示:“地方能吃下多少主权,就拿走多少主权”。俄罗斯的态度和做法很快就在苏联所有加盟共和国中引发了多米诺骨牌效应。至1990年底,前苏联的15个加盟共和国,有5个发表了独立宣言,10个发表了主权宣言。至此,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已经名存实亡。

  上空飘扬了70多年的红旗悄然落地,戈尔巴乔夫在发表了实际已无职可辞的辞职报告后,宣布苏联解体。从争取摆脱苏联,实现独立的角度讲,俄罗斯胜利了。但它马上就面临怎样防止俄罗斯分裂的问题,而这个问题与它争取从苏联独立出来时的做法有直接关系。
  1990年8月30日,鞑靼斯坦共和国在叶利钦的蛊惑下率先发布共和国主权宣言,1991年4月18日又修改共和国基本法以巩固主权地位。1992年3月21日就鞑靼斯坦的地位问题举行全民公决,同年11月6日鞑靼斯坦议会通过共和国宪法,宣布鞑靼斯坦为主权国家。紧随其后的就是车臣—印古什共和国,1990年11月,这个国家最高苏维埃通过了共和国主权宣言。1991年9月6日,杜达耶夫领导民族主义组织,推翻当地苏维埃政权,成立了车臣临时政权最高委员会;10月27日举行总统选举,杜达耶夫当选为车臣共和国总统;11月9日杜达耶夫宣布车臣为独立的主权共和国。在此前后,卡累利阿、雅库特、科米、图瓦、卡尔梅克、楚瓦什等共和国都相继发布共和国主权宣言。其中有的共和国提出作为主权国家加入俄罗斯联邦,要求与俄罗斯签订国家间条约;有的共和国议会通过决议,宣布终止俄联邦法律在其境内的法律效力。雅库特、巴什科尔托斯坦、布里亚特、图瓦等十几个共和国还通过了与俄联邦宪法相悖的本共和国宪法草案,提出扩大独立自主权。

  需要说明的是,苏联15个加盟共和国与俄罗斯下面的自治共和国要求独立的法律依据是不同的。但是,为缓和民族矛盾,防止俄罗斯解体,叶利钦还是做出了让步。1992年1月,联邦议会通过决议,允许俄罗斯境内16个民族自治共和国和5个民族自治州中的4个自治州升格为共和国。1993年12月俄罗斯联邦议会又通过了俄联邦新宪法,对各联邦主体与联邦中央的关系及其权力划分做了明确规定。但许多民族共和国我行我素,根本无视俄联邦宪法的存在。为了进一步调节联邦中央与民族共和国的关系,避免发生冲突,改善民族关系,叶利钦决定由联邦政府与一些民族共和国签订相互关系条约,建立特殊关系。其中鞑靼共和国的独立要求就是通过签订《关于划分俄联邦与鞑靼斯坦的国家权力机关管辖对象和互派全权代表条约》平息的。

  叶利钦的这些措施对缓和当时的民族危机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车臣在历史上就与俄罗斯有较深的积怨,而且在“独立”的路上走得很远。所以,所有这些都没有挡住它在分裂路上的脚步。
  俄罗斯不可能允许车臣独立,否则,它将无法控制另外一些有独立意愿的联邦主体。这样,车臣与俄罗斯的矛盾就变得无法调和,终于导致了两次车臣战争。
  在车臣与俄罗斯走向战争的过程中,叶利钦的角色是最难扮演的,他一面是从苏联独立出来的“民主斗士”,转过身就要当好俄罗斯国家统一的守护神。现在看来,他的后一个角色有失水准,以至于在他将政权交给普京时,车臣还是个棘手的乱摊子。
  当新千年到来时,普京接替叶利钦成为克里姆林宫新主人。当时第二次车臣战争正在紧张进行中,针对普京面临的困难,时任美国总统的克林顿在2000年1月美国《时代》周刊上发表过一篇文章。他在文章中写道:“叶利钦继任者面临的难题不仅仅是要解放格罗兹尼,还要用这场战争来为后来者确定一个范例,即如何解决恐怖分子和分裂分子制造的问题。为此,俄罗斯不得不去寻找最佳的平衡方法,既要能有效地使用武力,又能对各民族的权利要求及国际社会有所交代。”

  从“黑寡妇”的疯狂说起
  1
  2004年8月24日21时35分,一架属于俄罗斯西伯利亚航空公司的图—154客机,从莫斯科多莫杰多沃机场冲天而起。40分钟后,又一架属于伏尔加快速航空公司的图—134客机也在这里起飞,紧随其后,向南飞去。它们的目的地分别是位于黑海之滨,有俄罗斯第三首都之称的旅游度假城市索契和伏尔加格勒(原斯大林格勒)。
  这本来是俄罗斯国内两个普通航班,机上也没有什么特别乘客。可是,几十分钟后,两架飞机的情况就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因为它们几乎在同一时间,分别在莫斯科以南1000公里处的罗斯托夫州和距离莫斯科仅200多公里的图拉州坠毁,两架飞机上的乘客和机组人员共89人全部遇难。有消息说,图—154客机在坠毁前曾经发出过遭到劫持的信号。

  尽管俄罗斯有关部门在事件发生后,对客机失事原因的说法一直比较谨慎,但各国舆论从开始就普遍认为这是两起恐怖事件。因为两架飞机在相隔三分钟先后失事,很难被认为是一种巧合。后来,当人们得知空难当天,俄罗斯总统普京正在索契度假的消息后,更加觉得这种猜测是有道理的。许多人甚至怀疑恐怖分子袭击的目标很可能就是普京本人,或者是正在进行中的雅典奥运会。此外,新沃洛涅日和伏尔加顿斯克两座核电站,也都在这两架飞机的航线上。如果这样的事件发生,后果可想而知。

  看来由于恐怖分子在机上没有得手,才不得不引爆了炸弹,使这起发生在俄罗斯的“9?11”,没有酿成更大悲剧。
  空难发生不久,人们在网上看到一个自称“伊斯兰布力旅”的组织发表了一份声明,宣称对这两起恐怖事件负责。他们自称在每架飞机上都安排了五个人,虽然没达到预期目的,但还是取得了成功。这个组织在声明里表示,“只有莫斯科停止对车臣兄弟的杀戮,类似的行动才能停止”。
  “伊斯兰布力旅”是人们并不熟悉的恐怖组织,从声明的口气看,它的活动范围应该不在俄罗斯境内。经过查找,俄当局发现,一个月前这个组织曾经宣称刺杀过巴基斯坦候任总理肖卡特—阿齐兹,而这起恐怖事件已经确认与“基地”组织有联系。
  由于有些能量比较大的恐怖组织在干完一些不得人心的事情后常常赖账,而那些心有余力不足的组织又往往虚张声势,狐假虎威,把一些恐怖事件揽在自己头上。所以,俄当局没有轻信这份声明,决心通过本身的努力,把事情查个水落石出。
  随着调查的进展,几天后,这两起事件的真相逐渐浮出水面。首先,俄罗斯联邦调查局发言人向媒体透露,在失事的图—154客机残骸上,发现了“黑索金”炸药的痕迹。随后,在图—134客机残骸上也发现了这种炸药的残留物。据说这种炸药威力相当大,只要有200克,就可以炸毁飞机的关键部件,导致飞机爆炸。紧接着,安全部门在这两个航班上,又找到了作案嫌疑人。她们是两名车臣妇女,一个名叫阿姆纳特?纳佳耶娃,另一个叫萨特斯塔?杰比尔汉诺娃。前者乘坐的是图—134飞机,后者乘坐的是那个飞往索契的航班。在收集尸体的过程中人们还发现,这两个女人的尸体,比其他旅客破碎程度要大得多,让人不能不怀疑爆炸就发生在她们身上。此外,在对这两起空难善后处理时,只有这两个人的尸体无人认领。

  虽然在空难发生几天后,有人称在车臣某个地方看到了疑犯阿姆纳特?纳佳耶娃,让人怀疑是不是有人使用她的护照登上了飞机。但这件事情与“黑寡妇”有直接关系的说法已经被人们所接受。
  事件发生三个星期后,由俄罗斯总检察长乌斯季诺夫和交通部长列维京领导的调查组,向媒体公布了“黑寡妇”制造这两起恐怖事件的全过程。
  据这位总检察长介绍,犯罪嫌疑人阿姆纳特?纳佳耶娃和萨特斯塔?杰比尔汉诺娃是与另外两名车臣妇女,在8月24日当天从达吉斯坦共和国首府马哈奇卡拉乘884次航班抵达莫斯科的。由于当时对“黑寡妇”的袭击已经有所警惕,所以,她们一走下飞机,负责安全检查的工作人员就将其拦住,并将她们带到内务部在机场的一个机构。遗憾的是这里的工作人员根本没对她们进行检查,只做了例行盘问就放行了。另外两名“黑寡妇”被派去执行其他任务了,纳佳耶娃和杰比尔汉诺娃与票贩子阿鲁秋尼扬谈起了生意。她们提出要乘当天晚上的飞机前往伏尔加格勒和索契,希望阿鲁秋尼扬帮助搞到机票。阿鲁秋尼扬在向她们索取了5000卢布“服务费”后,到售票窗口买了两张第二天晚上的飞机票。随后又拿着机票和1000卢布,来到西伯利亚航空公司办事处,找到正在值班的工作人员科连科夫,此人在收了仅相当于34美元的贿赂后,在机票上写下“同意乘坐2004年8月24日航班”。

  关于两名“黑寡妇”是怎样携带爆炸物登机的,乌斯季诺夫没有透露。但是,据媒体介绍,与票贩子阿鲁秋尼扬、西伯利亚航空公司工作人员科连科夫同时被起诉的,还有一名姓阿尔塔莫诺夫的上尉。据说就是他,在飞机起飞的前几分钟,在未经安全检查的情况下,把两名车臣女人分别送上了飞往索契的1047航班和飞往伏尔加格勒的1167航班。

  交通部长列维京在向媒体介绍这两起空难的过程时补充道,两名“黑寡妇”在客机上的座位分别是25排右侧和19排右侧,这是飞机最要害的部位。一般来说,只要这里发生爆炸,飞机在一秒钟之内就将解体。他说,这两个座位显然是经过精心挑选的,说明恐怖分子事先对各种机型都进行了认真研究。
  至此,以自杀式爆炸制造恐怖事件的罪责,又一次记到了“黑寡妇”的头上。
  从“黑寡妇”的疯狂说起
  2
  这里所说的“黑寡妇”,是近几年俄罗斯国内外媒体送给参与自杀性爆炸的车臣妇女的绰号。所以这样称呼她们,因为这些人平日总是头戴黑纱巾,身穿黑色长袍,心怀黑色仇恨,在人们仅能看到那一双黑色的大眼睛里,常常闪着复仇的凶光。她们大都以自杀袭击的方式制造恐怖事件,令人防不胜防,谈“黑”色变。
  自第二次车臣战争主要战事结束,车臣分裂主义武装主力被消灭以来,在这个国家周边地区和俄罗斯几个中心城市制造恐怖事件,就成了残余非法武装分子与联邦政府对抗的主要手段,而在制造这些恐怖事件的过程中,“黑寡妇”成了一支不可小视的力量。据不完全统计,仅在2003年,以这些妇女为主制造的恐怖事件就有20多起,其中影响较大的有:

  5月12日,一名“黑寡妇”和另外两名男性自杀性爆炸者,驾驶一辆装着炸药的卡车,冲向车臣首府格罗兹尼以北兹纳缅斯科耶镇联邦安全局办公楼,守卫大楼的卫兵虽然在发现后开枪制止,但车上的炸药还是在距楼房约10米的地方被引爆。巨大的爆炸能量将当地政府和联邦安全局的办公楼彻底摧毁,附近建筑也受到不同程度损坏。炸弹把平地炸出了一个直径10米,深约5米的大坑,据此,专家估算车上的炸药至少相当于1.3吨TNT。

  由于这天是五一劳动节休假后第一个工作日,所以,办公楼里的人特别多,爆炸造成的后果也就特别惨重。据兹纳缅斯科耶镇所在地,纳特雷切尼地区行政长官苏丹·艾哈迈德哈诺夫向媒体透露,这次事件至少造成59人死亡,100多人受伤。死者多数是平民,其中至少有6名12岁以下的儿童。这次爆炸还造成了严重的政治影响,因为联邦安全局在车臣派出机构的办公地址,显然是整个车臣戒备最森严的地方,如果连这样的地方都能够遭到恐怖袭击,人们不仅要问,其他地方还怎么防止类似事件发生。

  5月14日,与上述事件仅仅相隔一天,同样在距车臣首府格罗兹尼不远的一个小镇,正当1.5万人聚集在一起,参加一个宗教庆典活动时,一个女自杀袭击者引爆了藏在身上的炸弹,致使20人死亡,150人受伤。
  6月5日早7时36分,俄罗斯北奥塞梯共和国莫兹多克市发生了一起自杀性爆炸,引爆炸弹的是一名“黑寡妇”。当时正是上班时间,一辆载着27名飞行员和维修人员的大轿车,正在赶赴该市以北6公里的一个俄罗斯空军基地。突然,路边闪出一个女子,看样子是有急事搭车。考虑到与当地群众的关系,司机停下车子,打开了车门。但是,车上的人很快就发现这个上了车的女人腰间藏着什么东西。管理人员赶紧让司机停车,准备把她赶下车去进行检查。就在这时,爆炸发生了。由于爆炸发生在车内,所以,伤亡特别惨重,共造成了17人死亡,其中包括5名飞行员。

  7月5日,19岁的埃利哈德耶娃和26岁的阿利耶娃,混入在莫斯科西北图什诺机场附近举办的大型摇滚音乐会现场,拉响了捆在身上的爆炸物,造成15人死亡,40多人受伤。
  7月10日,一个名叫扎雷玛·穆哈霍耶娃的“黑寡妇”,在莫斯科一条大街上,试图将一枚炸弹带进餐馆,虽然因被发现未能得逞,但在安全部门专家排弹时,炸弹被躲在远处的同伙通过遥控装置引爆,致使排弹专家格奥吉·特菲莫夫少校被炸身亡。
  12月5日早7时42分,在俄罗斯南部与车臣相邻的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一列从基斯洛沃茨克驶向矿水城的电气列车在行进过程中遭到恐怖分子自杀式炸弹袭击。恐怖分子为三女一男,她们把相当于10千克TNT能量的炸药和一些手榴弹绑在身上,在第二节车厢将其引爆。据目击者称,炸弹爆炸后,车厢当即被撕开,许多人从这里被抛到车外,更多的人则被气浪冲到车厢壁和地板上。这次事件共造成44人死亡,212人受伤。遇难人员大部分是大学生,他们在事发时正乘坐这次列车去比及格尔斯克上学。

  据专家事后介绍,这趟列车爆炸的时间,正是每天与另一列相对而来的火车会车的时间。看来恐怖分子是想通过爆炸,制造两车相撞的事件。只是由于偶然的原因,对面的列车那天晚点,事态才没有变得更严重。
  12月9日11时许,莫斯科红场发生汽车爆炸,造成6人死亡,10人受伤。受伤人员大都是莫斯科大学学生,其中还有一名中国留学生。制造这起爆炸事件的是两名女性,她们是在驾驶一辆奔驰汽车,冲向国家杜马大楼途中将爆炸物点燃的。根据俄罗斯安全部门对两具无头尸体辨认结果,这两名自杀性爆炸者均为“黑寡妇”成员。
  进入2004年以后,“黑寡妇”的活动变得更加猖獗。当日历刚刚翻过去一个月的时候,她们就在2月6日制造了莫斯科地铁爆炸案,炸死42人,炸伤250多人。这次事件发生在当天上午8时40分,此刻正是上班的高峰时间。在一列地铁从位于莫斯科市中心的巴维茨卡娅站向汽车厂站行驶的过程中,第二节车厢突然发生爆炸,车厢严重被毁,人员伤亡惨重。列车在又向前冲了500多米后,才停到充满硝烟的隧道里。困在车上的700多人,被迫撬开车门,砸碎车窗玻璃,徒步行走了好长时间才离开地铁隧道。这次爆炸使这条地铁线路将近20个小时无法运行,进而使莫斯科交通陷入混乱。事后,莫斯科副市长尚采夫向媒体透露,爆炸是一名伪装成上班职工的女人所为。她把爆炸物藏在背包或手提箱里,将其带入了地铁。

  从“黑寡妇”的疯狂说起
  3
  关于这次事件,俄罗斯莫斯科检察院新闻发言人也曾发表过另外一种说法,这位发言人称:确凿的证据表明,制造这起事件的恐怖分子名叫伊扎耶夫,1983年出生,来自卡拉切沃—切尔克斯共和国。他曾在恐怖分子的营地接受过专门培训。在作案过程中,他使用的是用雷管和硝酸铵等自制的爆炸装置,其重量约为2.9至6.6千克。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