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读
|
杂谈
|
舞文
|
鬼话
|
情感
|
同行
|
奇幻
|
商道
|
军事
|
历史
|
全集
|
全部
|
排行榜
|
精品推荐
曹魏帝国
作者:
南门太守
日期:2009-06-12 13:17:37
《曹魏秘史》序言:为什么是秘史?
历史通常有两种写法:正史和野史。
正史,是正统的历史,正式的历史,总之是一贯正确的历史。而野史,有时与正统相对,是在野的历史;有时与正式而言,是野趣,是闾巷风情、街谈巷说、遗闻佚事。野史对正史构成了补充,但却因为它的原始性而给人留下一个粗鄙的印象。
或许,历史还有另外一种写法。去掉正史的端庄,剔除野史的粗稗,以另外的视角和手法俯瞰逝去的时代。挖掘出心灵的隐秘是它的使命,透视幕后的玄机是它的专长。这种理想中的写法,拥有正史的一贯正确和野史的一贯鲜活,同时兼具时代感和心灵穿透力,这或许可以成为一种追求。
这种写法,似正史又不是正史,有野史的特点却不是野史,姑且冠之以“秘史”吧。虽然,这断然不是一项发明,但却是此刻我想表达的愿望。
秘史之秘,在于秘密,在于隐秘,在于不能言传却又很想诉说。用这种眼光看历史,突然发现庄严肃穆、充满堂奥的历史原来很好玩,不仅值得回味、梳理和沉思,也具有趣味性和娱乐性。
于是,我想用它写三国,写三国时代的曹魏。
尽管三国不好写,曹操更难写,但我还是不可救药地开始了这漫漫的旅程。因为,我喜欢这段历史。
我出生在安徽省亳州市双沟区,那时候这里叫亳县双沟公社。每次去县城,都能看到路边几个很大的土堆,有人说那里头埋着曹家的人。
于是,我常以古谯县人自居,以曹操的乡亲为骄傲。多年来,无论上学还是工作,都不自觉地专注于这个家族,专注于这段历史,收集到大量的资料。
对远足并无特别爱好的我,多年来先后去了许昌、临漳、洛阳、成都、西安、宝鸡、汉中、亳州、徐州、九江等地,每次行程只有一种想法,就是寻找曹魏时代留下的每一处印记,感悟历史,谛听心音。
越接触得多,越感到它的博大与浩渺。
曾经看到方诗铭先生说:要是有人能按照正史的路子,完整地写一部三国的历史小说,那将是一件伟大的事。但他也引述顾颉刚先生的说法,觉得这件事几乎不可能有人做到,因为工程量太大了。
我理解顾先生和方先生的意思,三国很有趣,三国很有写头,但三国不好写。没有一段历史像三国这样影响力深入到几乎每一个中国人,也没有一段历史像三国这样被正史、野史、民间传说反复交叉、割裂、繁衍成复杂零乱的模样。写这段历史,会遇到更多有个性的出场人物,有更多的头绪,以及要面对如此众多的三国爱好者们的挑剔和评判。
黎东方先生几十年前在重庆小剧场里说三国,结果门庭若市,票价直追梅兰芳;成君忆先生一本《水煮三国》,开启无数的“水煮派”;易中天先生把三国品到电视上,风靡大江南北。话题沾上三国,就容易火爆。
但这是表面现象,以写三国、说三国、品三国的总量看,这极少数成功的案例不足以说明三国是块“肥肉”,谁都可以啃两口。事实是,这里头更多的是无数的失败者,他们皓首穷经、心追手摩却一事无成。凡是这样过来的人,都会情不自禁地说:三国是个大坑。
成功的案例可以让我们借鉴。黎东方先生的成功,说明写三国要有扎实的功底,要有日积月累的功力,要举重若轻;成君忆先生的成功,启发我们写三国要有契合时代精神,触类旁通、推陈出新,有新意而不胡乱地臆断;易中天先生的成功,说明对任何好的题材,必须用好的形式来表达,要鲜活、生动、充满趣味性。
以正史的严谨,野史的丰富,加上缜密的推理和考证,这正是我的追求。
但我不愿意称它为正史,更不愿意称它为野史,所以,姑且称它为“秘史”吧。
以前人大量的研究成果为依托,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搜寻那些至今仍不为人所广知的细节,以时间为经,以人物和事件为纬,细织慢理,争取呈现给您一幅未必壮阔,但却一定会鲜活的图画来。
这就秘史的含义,这是我的追求。
作于2009年6月12日
日期:2009-06-12 13:32:22
《曹魏帝国》(第一部) 连载001
--------------------------------------------------
第一章 白日西山
一、侥幸当皇帝
东汉帝国第十一位皇帝是刘志,本初元年(146年)他登上皇帝宝座,这一年他15岁。
刘志这个皇帝是拣来的,本来怎么轮也轮不到他。刘志后来常常想,要不是那桩婚事,要不是梁太后和梁大将军,他这一辈子估计应该在冀州中山国的蠡吾县当他的侯爷吧,就像他的父亲刘翼那样,舒舒服服、无忧无虑、不用担惊受怕地过完贵族的一生。
每到这时,刘志的脸上都挂满了一脸真诚的憧憬。自从来到洛阳,住在这深宫里,他就开始了蹲这个免费的高级监狱的人生。
刘志的上一任、汉质帝刘缵,上岗的时候还是个童工,当时只有八岁。这个小朋友很不简单,他在朝堂上当着满朝大臣的面,指着大将军梁冀说:“此跋扈将军也”。就因为这句话,他被梁冀在饼里下药给毒死了。
刘缵正式参加工作是八岁,在与权臣的斗争中不幸以身殉职时才九岁,来不及为帝国准备好下一届接班人。在接下来围绕谁来继任问题的斗争上,很快形成了两种针锋相对的意见:一派拥戴蠡吾侯刘志,一派拥戴清河王刘蒜。
“拥志派”的代表是辅政的梁太后梁妠,还有她的哥哥大将军梁冀;“拥蒜派”的代表是担任三公职务的太尉李固、司徒胡广、司空赵戒,以及大鸿胪(外交部部长)杜乔等一批朝官。双方开始势均力敌,梁家兄妹手握大权,实力上占上风;李、杜等人占据舆论高地,道义占上风,双方难分伯仲。
梁家兄妹挺刘志有两个原因,一来刘志即将跟他们成为亲戚,刘志正要娶了太后的妹妹梁莹,是太后和大将军的妹夫;二来刘志年龄小,才十五岁,据说有点智商不高,呆头呆脑、傻啦巴即。而刘蒜血统更纯、更加成熟,贤明有德,在士人中有些声望,难以控制。
两派据理不让,尤其是李固、杜乔两位,都把这件事上升到了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争得很凶。“挺志派”眼看盯不住了,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梁冀打算妥协。这时,要不是另一股势力及时介入,东汉第十一位皇帝就该是刘蒜了。
这股斜刺里杀出来的势力是宦官。东汉帝国到了中期以后,逐渐分化出四股势力:皇帝,外戚,宦官,士人。这四派力量要是势均力敌,天下就能太平一阵,就是国家大幸、人民大幸。要是某一派或某两派的联盟突然崛起,那就不得安生,必定斗得腥风血雨。这四派力量就像一个不对称的四边形,皇帝在最上面,他的任务就是平衡好,不让四边形倒了,这需要很高的技巧。
在外戚与士人苦斗的时候,宦官的老大名叫曹腾,即本书的主角,曹家的第一代人物。在这场难分胜负的对抗赛中,曹腾旗帜鲜明地站在了“拥志派”一边,使得天平陡转,胜利瞬间向梁家倾斜。
曹腾不喜欢刘蒜,至于原因,史书上说得很有意思,说因为某次曹腾见到刘蒜的时候受到了怠慢,所以怀恨在心。但真像果真如此吗?
首先,如果曹腾真要这么小心眼,他恐怕很难在后宫里混了吧,更不要说死后写进《后汉书》里。在修史的人看来,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曹腾既然拥戴了刘志,那就说明他不喜欢刘蒜,那就需要一个理由。于是史官们就顺手找了一个。
其实,站在曹腾的立场来看,刘志和刘蒜谁看着更顺眼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背后撑腰的人,这决定了下一步将要跟谁合作。士人们固然得民心、有面子,但对宦官的态度实在是暧昧得很、可疑得厉害,前面几十年的争争斗斗,手上都有对方的血,即使眼前苟合一次,难免事后不翻脸。
大将军梁冀就不同了,以往的斗争经验表明,外戚比较容易与宦官合作,虽然二者之间杀红眼的时候也常有,但合作起来通常更愉快,这是因为他们都有弱点,一个靠自家的姑娘跟皇帝睡觉得宠,一个靠切掉自己的命根子得势,在充满洁癖的政治伦理和社会舆论面前,他们都有根深蒂固的自卑感,也都怀着超越自我的渴望,因此更容易团结在一起。
所以,曹腾支持梁冀是必然的选择,这与是否受到过刘蒜的怠慢毫不相干。设想一下,如果真的存在所谓的“怠慢门”,而主角是刘志的话,曹腾会转而支持刘蒜吗?不会。这是立场问题,因而是阶级问题,与“怠慢门”毫无相干。
史书记载,在梁冀犹豫不决、甚至要让步的当口,曹腾深夜密访梁府,表示全体宦官同仁支持梁冀挺刘志。
宦官是一个群体,共同的身世、经历、屈辱感和强烈的追求容易让这一批人结成牢不可破的同盟,每当大事来临这个同盟将一次次显示不可思议的力量,此前已然如此,此后还将多次如此。曹腾让梁冀明白,他不是一个人,他后面还有人,他们将全力挺梁冀、挺刘志,这让梁冀顿时信心大增。
第二天朝堂上开会再议此事,梁冀当了回贿选总统曹绲:机枪往门口一架,拥戴刘志当皇帝的站着走出去,支持刘蒜的躺着抬出去!
士人们在道德和舆论方面占有先天的优势,所以梁冀改变了策略,不再跟他们比谁更道德,而是比谁更流氓,这就一下子就扎中了士人的软肋。士人们不仅流氓不起来,更要命的是往往经不起流氓的恐吓。曹绲胜利了,梁冀也胜了。
江湖老油条、号称官场“不倒翁”的司徒胡广第一个转变立场,低下头来唯唯诺诺地说:“唯将军命令是从!”胡广的几个得意门生以及赵戒之流,见老师和老前辈带头认怂,也都纷纷表态支持刘志。
只有两个人不怕,一个是太尉李固,另一个是杜乔,他们还想据理力争,但梁冀不想再纠缠,看到同意刘志当皇帝的占了压倒性多数,也不需要举手表决,这家伙大喊大叫起来:“散会,散会!”
对刘志来说,公元146年是一个吉祥年。年初,他老爸老蠡吾侯刘翼死了,他由一个整天被人管、整天点灯熬夜写作业的高中生,一下子成了一县之侯的户主,蠡吾县全县的财政收入都归他支配,想怎么花就怎么花,想怎么玩就怎么玩。
还没等他放手去潇洒,更大的好事跟着来了,帝国的掌门人、令人尊敬和景仰的梁太后,不知道从哪里知道了他小子的名字,主动要求把心爱的妹妹梁莹嫁给他。迎接他的仪仗随后到达这个偏僻的北国小县,阵势之大,让所有土著居民一辈子都没有见过,事情过去了几年,仍然是当地人们谈论的话题。在这个轰动了整个冀州的大事中,他公认的、也是唯一的男主角。
刘志到了京城洛阳,此时宫内外两派人马正闹得不可开交,没有人顾得上他,把他扔在招待所里。正当他心情郁闷、想找借口打道回府的时候,门外鼓乐大作、人声鼎沸,大将军梁冀带着亲王专用的青盖车,亲自把他接进了北宫,坐在德阳殿里那个传说中的御座上,接受百官的朝贺。
刘志心想,真如同做梦一般,是捂上十八床被子也做不出来春秋大梦呀!
日期:2009-06-12 13:33:30
《曹魏帝国》(第一部) 连载002
--------------------------------------------------
第一章 白日西山
二、不幸成傀儡
兴奋、庆幸、激动、狂躁、感恩,对未来的遐想……由一个小小的县侯摇身一变成为东汉帝国法定代表人的少年刘志,刚开始的时候心里总是浮躁和不踏实,总害怕是在做梦,梦一醒来,一切都不是现在这样的了。
在确信这是事实之后,他决定对带给他这一切的叔叔(如梁冀、曹腾)、阿姨(如梁太后)们以回报,在这个少年最初的心灵深处充满着纯朴和善良。
梁冀担任的大将军一职,是所有文、武官职中最高的,位在三公之上,没有办法再加了。此前,梁冀已被封侯,食邑高达万户,桓帝下诏,增封梁冀采邑三千户,达到一万三千户,这是本朝迄今为止的一个新纪录。大将军的弟弟梁不疑封为颍阳侯,另一个弟弟梁蒙封为西平侯,大将军的儿子梁胤封为襄邑侯。
梁冀这个不学无术、对国家寸功未立的家伙,所受到的恩宠,超过了两汉以来一切功臣元勋。桓帝对梁冀礼遇之优,超过了萧何;封地之广,超过了邓禹;赏赐之厚,超过了霍光。
此外,司徒胡广关键时刻转向,也功不可没,被封为安乐侯。赵戒被封为厨亭侯。还有一个士人被封侯,他就是袁汤,著名的汝南袁氏家族的成员,是袁绍、袁术的爷爷,虽然没有记载证明他在这次拥戴事件中立过什么功,但肯定也没有坏过什么事,鉴于袁家的势力自三代以来已在朝中盘根错节、根深蒂固,为了拉拢,也被封为安国侯。
除此之外,自然忘不了曹腾,他被封为费亭侯。不要小看这只是个亭侯,但对曹家来说已经是意外之喜。这个爵位,曹腾死后传给了养子曹嵩,曹嵩死后,又传给了曹操。
十五岁的刘志一口气签发了好多嘉奖令,签得他的手都要抽筋了,每次被封赏的人都会匍匐在他的面前,先是痛哭流啼地再三谦让,在得到他的严词拒绝后,这帮人就不停地叩头谢恩。场面很感人,看着很好玩。
有功就有罚,不过这一回就不是刘志操盘了。李固这个倔老头失败之后还不甘心,给梁冀写了封信进行辱骂。梁冀本想说“恐吓和辱骂不是战斗”,但终于还是没有忍住,于在第二年的十一月,示意打手们制造了一个冤案,说刘蒜要造反,把刘蒜由清河王被贬为尉氏侯,放逐到桂阳。刘蒜一看不妙,于是自杀。
灭掉刘蒜不是梁冀的本意,制造一个系列反动案件才是他的目的。案子越查越大,李固、杜乔以及一批同情、支持他们的人都牵涉案中。李固被逮捕,关进诏狱。
怎耐李太尉的名气实在太大,有人甘愿一死也要救他。李太尉有个叫王调的学生,是渤海人,他要冒死上书救老师。王调找到好朋友河内人赵承,慷慨陈词道:“是可忍,熟不可忍,你去不去?”
赵承道:“你能忍,我也不能忍,好兄弟,现在就走!”
这哥俩到黑市上弄到两件刑具,估计是木枷之类,往身上一套,径直来到宫门外上书鸣冤。
洛阳北宫司马门外,有一个叫公车的专门机构,平时接受臣民奏书,类似于朝廷的信访办兼传达室,所以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平民百姓直接上书天子的记载。王、赵二位就到这里搞开了静坐,反正不放李老师,我们也随他去了,要杀要剐看着办吧。
他们一带头,后来呼拉拉跟来好几十个,有的也弄些刑具把自己先拷了,有几个家伙更夸张,弄了一堆刀斧砧板,意思是省省事,也不用审呀判呀那么麻烦,干脆您就在这儿给我们开膛破肚得了!
这么多人誓死如归,梁冀有点发毛了。他虽然不在乎民意,但害怕民变。于是下令释放李固。李固从诏狱出来,洛阳城大街小巷欢呼雷动,像过年过节一样,人人争睹李太尉的风采,有人甚至喊出了“万岁”,敢喊这个反动口号,是杀十次头都不冤的大罪,可见李太尉在民间多受追捧。
但是这一闹,反而把李太尉的命给要了。
梁冀眼见李固的民调这么高,十分吃惊和害怕。于是授意手下继续重查刘蒜案,李固再次被捕。在案件审理中,又爆出一大新闻,当代经学泰斗、文化大师、开国名将马援的从孙马融先生主动揭发,李固早就有叛逆之罪。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马融飞章诬李固”事件。
要是别的什么人搞出个揭发信、黑材料什么的一点都不稀奇,但这马融先生意外出手意义不同寻常。马融先生是大学士、士林的代表人物,一向形象健康、正面,有名望、有影响,原本应属于李太尉一派的,现在主动揭发老战友,无异于在梁冀困得睁不开眼的时候悄悄递过去一个鸭绒枕头。梁冀赶紧接住,立即结案,李固随即被斩决。
李固的政治同盟者,另一个让梁冀必除之而后快的杜乔,梁冀也没有放过他,梁冀指示办案人员扩大打击范围,把杜乔的名字也写上。这一次他想让杜乔自己了断,于是派人通知杜乔,如果自杀,可以保全妻子儿女的性命。
敢跟跋扈将军过招的通常都是硬汉子,杜乔也不含糊,他断然拒绝。第二天,梁冀派到人到杜府外面侦察,听一听里面的动静,听了半天也没有听到哭声,说明这个老家伙没有自尽。梁冀大怒,把杜乔抓起来,在监狱里处死。
马融的政治投机行为给自己带来了严重后果,尽管他的学术成就和教育成就在当时无人匹敌,但后世对他的评价往往不高。马融的学生里出了郑玄、卢植两个大人物,郑玄又是崔琰、王基、国渊、郗虑的老师,卢植是刘备、公孙瓒等人的老师,在这些师徒谱上的几位到了后面都是绕不开的人物,所以提一下。
解决完老李和老杜,再也没人敢明目张胆地唱反调了。政权被梁冀牢牢把控。桓帝刘志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是梁冀找来的一个摆设,帝国形成了两个权力运行中心:宫里的长乐宫,即太后的寝宫;宫外的大将军府。帝国的决策权集中到这两个地方,三公、九卿成了纯粹的办事跟腿机构。
对刘志来说,以后的十多年里,他必须伴着这个长像丑陋、说话粗俗又心狠手毒的人,这个人曾经只因一句话就杀了他的前任。在这个人面前,对方是大象,他只是只小蚂蚁,要弄死他甚至不用抬起脚来踩下去,只需要吹口气他就找不着了。
甚至深夜里搂着皇后梁妹妹,刘志也会时不时惊出一身冷汗。这不是美人,是大将军派来的密探,稍有不慎,就会带来灭顶之灾。老是这么胡思乱想,刘志不得抑郁症才怪。
有人说这个果子好吃,你看它又大又鲜亮,你可千万不要相信,是酸是甜还是苦,只有亲自尝尝才知道呀。上面这段话,无数次响彻在少年刘志的心底。
到这个时候他才明白,那一天兴冲冲来到洛阳,以为是做了春秋大梦,其实是不折不扣的恶梦啊!
日期:2009-06-12 13:34:27
《曹魏帝国》(第一部) 连载003
--------------------------------------------------
第一章 白日西山
三、跋扈
“跋扈”这个词,是刘缵小朋友首创的,是送给大将军梁冀的。一般词典里解释,它的意思是“专横暴戾”。如果分开来看呢,“跋”有践踏的意思,引申如“跋山涉水”;“扈”有皇帝身边随从的意思,引申如“随扈”。“专横暴戾”是抽象解释,形象一点说,就是“践踏皇帝身边的随从”。
刘缵指着梁冀鼻子说这话的时候,想到的可能就是后面的意思。梁冀没有辜负这个光荣称号,因为他连皇帝本人都敢“跋”,不仅“跋”了还敢搞暗杀。
梁家的祖上是河东郡的商人,专做外贸生意,于是举家迁到通向西域的要道附近,也就是敦煌、武威、酒泉那一带,由于生意做得好,发了财,于是迁回内地的茂陵。王莽当皇帝的时候,梁家不仅财大,而且也有了势,梁冀的先辈中,一个叫梁延的干到了酒泉太守,还有一个叫梁统的,干到武威太守。
梁统是东汉开国功臣之一的窦融手下的得力干将,窦融归顺光武帝刘秀以后,梁统跟随。他们二人都被封了侯,梁统被封的是高山侯。梁家、窦家长年杂居西域,有优生学方面的优势,家族中容易出美女,正好刘秀喜欢与功臣之家联姻,所以梁家、窦家都成了为外戚集团中的一员,他们和邓家、阎家一起,基本上把皇后、皇太后给垄断了。
外戚为了争权,互相之间也展开过残酷斗争。梁家曾遭到窦家、邓家、阎家等外戚的压制和打击,在宦海中几度浮沉,到顺帝刘保时才时来运转,到桓帝刘志继位,梁家已经完成了从宫内到宫外、从朝廷到地方的权力布局。
有人做过统计,梁氏一门,前后封侯的有7人,当上皇后的有3人,6个贵人,2个大将军,夫人、女儿封了食邑、册为君的有7人,娶公主为妻的有3人,担任过卿、将、尹、校等正、副部长级高官的多达57人。
只要是梁家的人,无论是白痴还是大字不识一个,想当官就能当,想当多大就能当多大。梁冀有个儿子叫梁胤,小名胡狗儿,长得丑陋无比,在这件事上,不能怪小狗子,要怪得怪他爹,因为梁冀本人长得就挺难看。
过去写史书的在这一点上还算厚道,遇着长得英俊的人,比如诸葛亮、袁绍、崔琰这几位帅哥,都会夸上几句。遇到长得丑的,一般都不说了,骂人不骂脸嘛。可也有例外,比如对梁冀的长相,就美美地写了几笔。
史书对梁冀的长相有详细记载,他生得外貌丑陋,双肩像鹞鹰耸着,双眼像豺狼般凶光直射。这个丑八怪是个典型的纨绔子弟,嗜饮酒、爱女色、擅赌博,斗鸡走狗、骋马射箭、唱流行小曲、发黄段子骚扰人没有他不会的。大量证据表明,他和他老婆孙寿还跟黑社会组织有关,是全国最大黑社会组织的头目,经常搞一些绑架、暗杀、打黑棍的勾当。
有这样的爹儿子强不到哪儿去,梁冀的儿子胡狗子比他爹还丑,长到16岁时,仍然是无才无德无知识无理想的“四无青年”。就是这样一个白痴,突然想弄个官当当,而且就要当河南尹,这是太守一级的副部级高干。
对别人是做梦,对梁家的人来说不过是小事一桩。梁冀暗示手下的人推荐梁胤,小狗子还真当上了河南尹。这家伙老留级,估计顶多够个小学生水平,身体发育也差,官服官帽一穿,歪七扭八,走在路上见的人莫不暗自作笑。这小子不以为耻,经常跑到洛阳大街上转悠,因为在这块地盘上他是最高行政长官。
史书上说梁冀除了吃喝玩乐什么都不会,对此我常常表示怀疑。能把满朝文武治得这么服服贴贴,而且长达一二十年,没有两把刷子肯定不行。梁冀自有独门绝技,他的手段就是黑白兼用、软硬兼施,遇着文人耍流氓,遇到流氓玩招安。
在梁冀大权独揽的日子里,也会时不时跳出来一两个不怕死的硬骨头跟他唱对台戏。有个叫吴树的,刚刚被任命为宛县县令,属豫州刺史部的南阳郡。那时候外官临上任之前,不管是刺史还是郡守、县令,都要到梁府“辞行”,一来表示对大将军的尊敬,二来听听大将军在地方上有什么事要照应。
宛县是刘秀打江山的老根据地,也是当时最富庶的地方,梁冀掌握的黑社会组织在那里设有分部,有好多他的人在那里混世界,梁冀直接告诉吴树哪些哪些人要照顾,出了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偏偏吴树是个愣头青,到任后专门盯着梁冀说的那些人,一查果然是罪恶累累,结果全部抓起来,一口气杀了几十个。梁冀恼了,但人家办的案子人证物证铁证如山,不好硬来。梁冀先把吴树调回来,升他做荆州刺史,在府中为吴刺史饯行,结果吴刺史享受了一次质帝刘缵的待遇:被梁冀毒死了。
还有一个叫袁著的,汝南人,这一点很重要,大家先记下,后面还要说。小袁当时才19岁,已经参加了工作,担任郎中,是最低级的公务员。目睹了梁冀的凶纵,很是看不过眼。小袁是典型的愤青,激愤之余,忍不住给皇帝上书,指出朝廷已经“势分权臣”,建议梁冀“功成身退”。
前面说过,东汉设有专门机构直接收取民间的上访信、告状信和谏言书,但这些东西未必会直接送达皇帝本人的手里,袁著的大作很快转到梁冀手上。梁冀大怒,下令立即逮捕袁著。
袁郎中上完书以后头脑有点醒了,感觉不妙,赶紧逃吧。为了躲避追杀,他换过名字,诈过死,甚至用蒲草编成尸体,搞了个下棺落葬仪式,但梁冀黑社会的势力太庞大,袁著最终被抓,被活活打死。
梁冀还不解恨,要把袁著案办成“反动集团案”。袁著的好友,当时的名士郝絮、胡武、刘常等人都遭连株,仅胡武一家被杀害的就有六十多人。郝絮跑来跑去,绕着全中国跑了大半圈,仍然逃不出梁冀的魔掌,为了保全家人性命,他叫人抬着棺材去见梁冀,服毒死于大将军府前。
上述事件载于正史这中,原意可能是想说明不管什么时候都是真理不灭、道义永存。但仅从这些案例恐怕很难得到这样的结论。一个县令,品秩只有六百石而已;一个刚参加工作的郎中,也就只能代表个群众意见。
人们不禁要问:李固哪里去了?杜乔哪里去了?但人间已无李、杜,朝里的公卿这时都成了顺民,都仰梁大将军的鼻息。从太尉胡广(桓帝上台时他是司徒,这些年他把司徒、司空、太尉做了个遍,现在是太尉)、司空孙朗、司徒韩演这三公,到九卿以下,要么被梁冀招安成了打手,要么低眉顺眼看梁冀的眼色行事,大气都不敢出。
在梁冀的黑名单上,最有影响力的人名叫陈授,他的级别要高得多,是太史令,也就是本朝的史官,司马迁干过的那个工作。
延熹元年五月二十九日,洛阳发生了日食。每到这时皇帝都要反省反省自己,听取百官进言看哪些方面做得不好,让老天爷怪罪下来了。这本是一个例行的程序,问问听听,也就拉倒了。
偏巧管与这事有点职责关系的太史令陈授也是个愤青,对梁大将军飞扬跋扈很不满,于是上了道奏折,称“日食之变咎在大将军”。梁冀大怒,让手下的爪牙找个借口把陈授抓起来,杀死在狱中。
如果梁冀知道后世人对他有如此恶劣的评价,甚至连他的长像都要写进史书里糟蹋一番,他一定会后悔当初杀了陈授这个人,原因很简单,陈授是个史官。汉武帝刘彻不敢杀司马迁,未必就是不想杀,惮于史官轻易不能杀也。
有一段逸事记载在正史里,是讲史官有多牛的。说宋太祖赵匡胤工作之余有一个业余爱好,喜欢拿弹弓打鸟。有一次,有几个大臣宣称有急事求见,宋太祖就召见了,但一听汇报的都是些普通小事,老赵于是很不高兴,批评了几句。其中一个大臣争辩道:“臣以为这些事情不是小事,最少比打鸟更紧急吧。”
老赵一听更恼了,顺手抄起边上的一把斧子,用斧柄打到那个人的嘴,打掉了两颗牙。这位老兄既不害怕,也不喊疼,而是弯着腰满地找牙。牙还真让他找着了,他揣进怀里。老赵骂道:“你揣个牙想干什么,难道还想保留证据告我不成?”
这位被一代伟人“唐宗宋祖”打得满地找牙的老兄不慌不忙地回答说:”臣不会告陛下,但是我要拿给史官看,史官会把这件事情写进史书。”老赵这才醒过神,赶紧道歉,还赏给他一大堆金银布帛进行安慰。
赵匡胤是宋代第一牛人,丰功伟绩梁冀十八辈子加在一起也赶不上。但人家老赵是个聪明人,懂得什么是民意,什么是历史,于是老赵修成了“唐宗宋祖”,梁冀则成了“跋扈第一人”。
日期:2009-06-12 13:36:09
《曹魏帝国》(第一部) 连载004
--------------------------------------------------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目录
下一页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