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读
|
杂谈
|
舞文
|
鬼话
|
情感
|
同行
|
奇幻
|
商道
|
军事
|
历史
|
全集
|
全部
|
排行榜
|
精品推荐
青铜时代的终结战争
作者:
潇水9
日期:2006-12-12 14:48:00
引子
张仪跑到楚国鬼混的时候,正是战国时代。
最初,即公元前403年,赵、韩、魏三家瓜分了晋国,形成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并立局面,中国历史上独具魅力的战国时代开始了。
战国的首强是魏国,可惜它没有笑到最后。那时庞涓和他的学弟孙膑都在魏国效力。但 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这哥俩互相打起来了??庞涓怕孙膑抢自己的饭碗,所以给孙膑做了截肢手术,这就好比把大马骟了,使它失去狂躁的性格而专心提供畜力,用意是非常良好的。
但是孙膑不能理解,他发誓要报仇,驾着双拐跑到了东方的齐国。在公元前354年,没脚先生孙膑,利用齐国力量,把庞涓的十万魏国大军打得尸横遍野。
庞涓看见自己的士兵都躺在青草地上,回归大地老妈了,干脆也举剑自刎了。魏国从此渐渐失去战国首强地位,而齐国却在此役战胜后趁机强大起来。
东方的齐、西方的秦、南方的楚,成了战国早期三足鼎立的三巨头。
公元前330年左右,张仪就正泡在南方的强国——楚国,混生活。他租了个小屋子,待业,吃不起饭。好在当时有一些达官贵人喜欢养门客,张仪全靠着外出赴宴蹭饭,才摆脱了在家中被饿死的危险。
有一次,他去楚国上柱国(相当于内阁总理)昭阳先生家蹭饭。张仪厕身宾客之中,跟大伙一起向昭阳先生敬酒。当大家吃到贼饱的时候,昭阳先生突然发现他的电脑不见了(对不起,是宝璧不见了,不是昭阳电脑)。
帮闲的食客们都说:“没错,准是张仪偷的。张仪这家伙贫而无行。据说他念书的时候就缺乏自律,专爱偷别人的毛笔和衣裳----导致了同学们之间只好互相偷,才保证了有衣裳穿。一定是这个有盗窃癖的家伙盗了您的宝璧。”
于是大家一起起哄,去抓张仪。张仪刚把肚子吃得极胀,以为大家要做游戏了呢,很高兴。当被按在砧板上,才知道是要挨打。张仪很后悔,早知道就不吃这么多了。
张仪被荆条打得体无完肤,浑身上下就像一条被人割成小菱形块的松鼠桂鱼,张着大嘴,疼得叫不出声来。
张仪奄奄一息地被抬回租住的房子里,他媳妇看见门口抬进来一个胖大海,惊问:“哟,今天怎么吃这么多啊?比以往格外的胀啊。”
“什么胀啊!这是胀起来的吗?我,我已经被打得----唉呦呀呀,快来扶----”
“怎么被打了?你这么斯文的人,谁敢打呀----”
张仪躺下以后,还不肯昏睡,硬撑起来问媳妇道:“你看看我的舌头,还在不在呐?”
媳妇像牙科医生那样扒开看了:“还在呀,软软的还在。上边还有味蕾。怎么了?”
张仪把宝贝舌头收回去放好,坏笑着说:“舌头在就足以了。以后全靠着它呢。”
张仪随后去了秦国
就像孔雀东南飞一样,当时的布衣都往秦国西边飞。秦国刚刚进行了商鞅变法,变法的核心是建立一套布衣政治体系。所谓布衣,就是像你我这样的人。当时除了秦国以外的战国六雄,都是贵族政治。所谓贵族----也就是王族的亲戚们,他们靠着血缘关系,填充了朝廷要职,世代垄断国家政府。比如楚国的昭阳先生,就是楚王族的分支昭氏,当了楚国的上国柱。这些人当官全凭着个人出身好,攥着印把子,实际低能糜烂,政治普遍黑暗。
张仪之所以在楚国混不到官,就是因为楚国的贵族把持政治,机会轮不到像他这样血统低微的人。
而秦国则不同。商鞅变法革除了秦国老贵族们的命,为布衣人才创造了进身空间,使秦国一举成为西方强国。秦国的布衣政治,是秦国最终战胜六国(六国实行贵族政治)的根本原因。
张仪在秦国很快实现了一介布衣的最高理想,成了秦国的布衣相国。随后他准备向南方的楚国动手。
张仪笑眯眯地对楚怀王说:“大王若能封锁住东方边境,和齐宣王绝交,我张仪愿意献上商於之地六百里。”
当时的形式是秦在西方、齐在东方、楚在南方,三个强国呈三角形对立,而齐楚目前正在联合,对秦人构成了巨大的牵制和威胁。
楚怀王是个大老粗,听信了张仪的诱惑,派了一个嘴巴特别脏的勇士跑到齐国骂街,宣布齐楚绝交。随后又派人跟着张仪去秦国接收六百里土地。
不料张仪开始装糊涂,说:“我原本是个小人物,哪有六百里土地给别人呢?从某某到某某,六里土地,请你们去接收吧!”
楚怀王大为震怒,动员大兵,从函谷关到武关一线,全面攻打秦国,时间是公元前313年。
这次激烈大会战,关系到此后秦楚两国兴衰,秦国方面不敢轻视,动员了国内全部力量,大败楚国九个军团,斩楚国甲士八万,俘虏了楚九军总统帅屈丐并杀之。楚国还搭上了将军逢侯丑等有高级职位的七十多人的性命。
楚怀王从此一蹶不振,随后他又被秦昭王骗到秦国来开会。到了咸阳以后,他立刻被当作“肉票”扣押起来,秦国要求用巫郡、黔中土地来赎人。
楚怀王在秦国被软禁了两年,坐卧不宁,浑身搔痒,像一只被烘烤的鱼,梦着海洋。他干脆越狱逃离咸阳,却被尾随追来的大秦兵一把抓住,塞进战车里,很没面子地又押回了咸阳。
楚怀王心理负担很重,再加上水土不服,终于在当年客死咸阳了,时间是公元前296年,楚国也就从此由强变弱,三巨头的局面,渐渐就剩东西两极了:天下惟独西方的秦和东方的齐,最大最强。
而这时候,北方却有一个一向软弱的赵国,出人意料地开始崛起了。
日期:2006-12-12 14:50:34
第一章 胡服骑射
一
距今2300年前的赵国人——可苦了。
当他们出远门,向北方出行,就有可能遇上游牧部族,于是他们必须按政府提醒走Z字形路线,尽可能保持移动的状态,因为移动的目标较少会遭到冷箭。如果他非得在一个危险区域停留,赵国人都知道选择最黑的地方,并且尽可能站在两样物体之间,比如,如果需要给马匹喂料,那么最好站在马车与喂马设备之间,并弯腰曲膝以降低身体高度。如果赵国人在一个空旷的地区遭到了游牧人的射击,他们都会倦缩身子以滚动的姿式离开,然后以最快速度的Z字形小跑,躲到附近藏起来,以求游牧部族的马队找不到他。
这些可恼的让人防不能防的游牧民族,大号“林胡、楼烦”,还有“东胡”,合称三胡。
三胡物质文明不够发达,特点是做饭没有锅(因为缺少金属),于是就拿大树皮折成船形,注满水,把肉和野菜放进去。再在一旁的火堆上烤石子,石子热了,扔进这船水里,慢慢把水烫热。这叫做“石煮法”。石煮法适合做鱼和虾,鱼虾比较爱熟。现在饭馆里的“桑拿虾”就是这种作法(桑那虾是一道很有古风的菜啊,却起了洋名)。
有时候三胡还用动物的胃装水,把热石子扔进胃里,把水烫开了,涮着羊肉吃,这是“兽胃石煮法”。都战国时代了,还有人这么吃饭,真是“千里不同雷,百里不同风”啊,真有神农氏的遗风啊。
三胡因为没有锅,所以经常纵骑南下,对赵国进行抢掠。每当三胡骑士像一条断断续续被风吹皱的线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移动(前来抢锅)时,纵然号称“勇武任侠、放荡冶游”的赵人也硬是望草兴叹,因为三胡身着短衣、长裤,精于骑射,进退神速。而赵人的作战服装则是:宽领口、肥腰、大下摆、大袖子,外面罩上结扎繁琐的笨重盔甲,基本上像个臃肿的圣诞老人,何谈追蹈冲刺、游戏漠北呢。
日期:2006-12-12 14:54:59
二
战国时代的中原人爱美,最流行穿“深衣”。
深衣是什么样子呢?你可以想象一块三角形的大布,披在身后,顶点与脖子等高,左右两个下角,与人的脚踝等高。好,现在开始穿:把大布的右下角绕过双腿前侧,包到身子左侧去,再把左下角同样绕过双腿前侧,裹到身子右侧后方去。再用腰带束住。人被卷在这样的圆筒里,就像一个蛋卷冰淇淋,甭想走路了。不过线条倒是很美的。这就是深衣了。走起路来,偏偏生风,再挥舞起大袖子,好似一个花蝴蝶。(注意,包冰淇淋的时候,顺序千万不能搞反,一定是左侧的布后卷到右侧去,使领口开在右侧,这叫右衽。包反了的话,就是死人和夷狄的装束啦。)
这样的蛋卷冰淇淋服装,行动吃力,迈不开步子,但是战国人很聪明,做了改进:把大三角布,改成扇形的,也就是左右两个下角呈上翘的曲线形,同时把横的幅度加长,同样,按上面的包法再包起来以后,下摆的布幅前后掩映,随着迈步可宽可松,行动自由多了——这叫做“曲裾”——当然,穿着这样的东西,你休想跨在马背上去驰骋——除非是像新媳妇那样侧骑着驴去打仗。
深衣外面,束着腰带。这个腰带可是个宝,上边可以挂着各种小零碎:有擦器具用的抹布(叫做“纷”),擦手和脸的手巾(叫做“兑”),削东西的小刀子,磨小刀的小石头(叫做“砺”),用以在太阳中取火的“燧”(可能是一种类似聚光镜的金属器物),锥形的解开钮结的小锥子(当时没有扣子,都是疙瘩纽),钻火器(晴天取火用金燧,阴天取火用木燧,需要钻),还有香囊,缝衣服的针线包,装着毛笔的小笔筒,还有玉佩,等等。所以当时的人出门相当于背着自己的家。这是因为深衣没有口袋,所以好东西都展览在外面。
穿这样的深衣,还有一个缺点,就是下摆里面是空的,夏天还好,冬天冷空气进去肆虐,腿子都冻青了。所以,小腿表面要包一个套,叫做胫衣——胫衣只罩小腿,是从远古时代的绑腿发展过来的,也叫做“绔”。这个东西因为穿在深衣或者下裳的里面,不露在外面,所以不需要用高级布料制作,除非这家人特有钱,丝绸多的用不了,也会用细绢作“绔”,于是就是“纨绔子弟”了。
赵武灵王要做的,就是把包在小腿上的胫衣(“绔”)向上伸展,包住大腿成为裤子,以便像三胡那样骑马了。
当然,下裳改为裤子以后,上衣还是类似袍子,下摆很长,罩盖住下面的裤子,后来的中国人都是这么穿衣的。
日期:2006-12-12 16:41:23
三
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三十来岁,雄姿比较英发,他在邯郸以外七十里一个度假会议中心“信宫”,召开全国地郡县级以上领导干部会议,济济一堂,与议天下。据史书记载,这个会议一连开了五天。
大臣们都穿着拖泥带水的深衣,进殿来了。这帮人进殿走路有讲究,要求足不离地,如车轮不离地,衣裳下边要像水流一样,那只好足尖举起,脚后跟在地面上蹭着走,还要快,表现出急欲奔赴到国君面前的样子,但又要战战兢兢,那就得快着蹭,步伐碎小,身体小晃,基本跟企鹅差不多——这种复杂的走法就叫做徐趋,事先要在家里练的。
大臣们像一群奔向赵武灵王的企鹅,然后纷纷立定了,黑呀呀地一片,手里都拿着笏,身上还挂着一个领带。当时的领带跟现在不一样,不是系在脖子上的,而是系在肚子上的,叫“蔽膝”。你去看秦始皇的画像,他的肥肚子上就系了这么一条,这是当时当官者的标志,凡人不能有的。这个伟大的领带来路崇高,是远古时代人们腹下那条遮羞布的遗迹。
大臣们立在国君之前,必须前倾,使“领带”下垂。如果他们捧着东西的话,凡是国君给他的器物,器物虽轻,而表情好像很重,不能胜任的样子。国君给的东西,捧得必须与心胸相平,自己的东西,低于心胸。总之当官必须会表演。
赵武灵王看着这班懦懦古板、半死不活的僵尸般的干部,苦笑了一下,开口讲话。大臣们赶紧记笔记。
赵武灵王讲的,都是关于穿衣服的事。
大臣们的笔记就记在笏上。
笏其实是个笔记本,臣子在国君面前指画陈说前,事先把该说的话用毛笔写在笏上,走近国君,照着上边念。等赵武灵王发言的时候,大臣们则赶紧像现在干部一样,立刻捏起笔来作笔记,都记在笏上。也不知道是真懂假懂,凡都记上了。赵武灵王在上边谈着国际形式,下边就真积极假积极地作笔记。不过,笏板儿面积不大,记不太多,好在当时写字也慢,一个字要画半天,不用担心开会没事干。
如果有幸考古挖掘出当时大臣们记的东西,应该是这样写的:“赵武灵王说:我们赵国,东北有燕国、东胡,人多势众;西北有林胡、楼烦,精于骑射;正西有强秦,虎狼之国;东边有中山,国富兵悍。如此强邻环伺,我们是首选的俎上之物。可我们却没有强兵以自救,社稷危亡,朝夕之间啊。”(看!动员下属变革的话,第一步是要吓唬他们,就是使下属产生urgence——危急感)。
众臣听了,危急倒是危急了,但都心怀鬼胎,皆不作响。
赵武灵王吐出石破天惊的一语:“强兵是当务之急,寡人——要——胡服!”
胡服?你是说穿上细脚零丁的裤子,脑袋上插两个又粗又长的白貂大尾巴,毛茸茸,长乎乎,披在后背?鬼啊——! 太不合传统了吧!
群臣们毛骨悚然,瞪着大眼,闭着嘴巴,捏着毛笔,不知该不该把这条记下去。
群臣们全部shut up,用沉默对抗着离经叛道的主子,表现出了严重的不同意!只有“楼缓”一个人站出来称“善”。但是他的“善”声很快被群臣们的白眼儿打得七零八落。
赵武灵王泄气了,看着他面前这班头脑僵化的干部,他苦笑着心想:如果白痴会飞,那赵国的朝堂简直就是个飞机场。
回到邯郸以后,赵武灵王变得唉声叹气。他向前自己信任的朝贵臣“肥义”抱怨:“见解独到的人,总是被白痴嘲笑,被世俗议论。老肥啊,你说,在咱们赵国,怎么办点事这么难!”
肥义给赵武灵王打气说:“只要您觉着对国家有利,何必怕天下讥笑?从前大舜也做过这样被嘲笑的事啊:为了笼络三苗,朝堂上他竟大跳苗人的野性桑巴舞。大禹治水到达裸国,为了让裸人配合治水,他也脱光了前去谈判。大禹脱光了不是为了好玩儿或者扮酷,而是成就治水的大功。古话说,‘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愚蠢的人啊,人家都大功告成了,他还搞不懂为什么告成。聪明的人呢,事态未萌发之前,就想好解决对策啦。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所以您没必要跟他们讨论。我看您就立刻下令吧!”
于是,赵武灵王硬着头皮,在群臣的普遍抗拒中,颁布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胡服令”:要求政府机关干部全体、功臣贵戚、全军指挥员、战斗员(但不包括老百姓)像胡人同志学习,穿胡人的衣裳。
轰轰烈烈、惊世骇俗的胡服运动展开了。
上衣都改短,下身则是“中原博雅君子所一贯看不起的、胡人的、现代化的裤子”(这种裤子根据出土物照片看,下边细,上边肥,大裆,窄脚,有点类似九十年代的老板裤,当时老板爱穿,后改在民工圈内流行。)
脑袋上也要改,赵武灵王以身作则,把胡王的王冠扣在自己脑袋上了:顶上装饰了黄金的小蝉,两条貂鼠尾从冠的两耳垂下直达胸前。这是最尊贵的胡冠,蝉是胡人的吉祥物,内蒙古常出土金蝉、玉蝉。因为有金蝉和貂尾,所以叫“貂蝉冠”,基本上就是戏台上“韩昌韩延寿”(即粘罕)的帽子。
赵武灵王戴着粘罕的帽子出来,简直就是“赵狼主”了。
赵狼主登上朝堂,往下一看,大臣们也都换了,武官的冠最是漂亮:冠上有一圈缨子举着,颌下用青丝绳勒住,冠上左右插着两根野鸡翎子。不能用随便的什么野鸡,必须用“鹖”。
鹖这种野鸡我最佩服了:它尾翎鲜艳赤红,专产于山西上党,勇猛好斗,“每所攫取,应爪摧碎”。如果两只放在一起,一定要斗到死掉一只为止。用它的尾羽插在武冠上,用来象征武士的勇敢精神,再合适不过了。不过这可苦恼了鹖鸟,猛烈的本性给它们招来杀身大祸,胡人和赵国武官的“鹖冠”上全是这东西。汉朝以后的骑士冠上也是这个。这么滥用下去,还不给捕杀光了。到了清代,六品以下的顶戴,仍然是这种鹖尾,叫做蓝翎。可见大清朝时还没有灭绝,真能挺啊。但我估计现在应该差不多了。
普通士兵脑袋上也换了,戴上了胡人的帽子。帽子不同于中原士人一贯的冠。冠这东西,没有什么实用,就是一个圈儿或者棍儿,弄在脑袋上,类似孙悟的紧箍圈,或者选美小姐代的水晶冠,只表示身份,空圈或细棍,不能保暖。但是胡人的帽子是暖额的、防风沙,其“爪牙帽子”是用动物皮革做的,像爪牙一样紧紧扣在头上。赵武灵王改成黑色绫绢做,给士兵戴在头上,类似现代的护士帽。老百姓也喜欢把这帽子戴给胎毛稀疏的小孩子。但是老百姓中的大人不戴,大人还是戴块抹布在头顶,包住发髻球,叫做巾帻。
士兵的脚上也要改,就是靴子,这也是胡人的专利。中原人不穿靴子,穿履,履的面料是麻的、布的,有钱人穿丝面料的。由于深衣都是垂到脚面的,所以履的鞋帮很低,低到露出大半个脚面的地步,轻盈倒是轻盈,但是跑起来不跟脚。路上土多,泥土常把这美丽的履给弄脏巴了。战场上更是泥泞,猛跑几下,鞋帮和鞋底全揉烂了——因为鞋底也是布作的(纳着密密的针脚),倘跑在石子上,还要硌脚。总之,履适合民间不适合战场。
如果在履的鞋底下再加一层木底,倒是可以防范泥巴,也不硌脚了,那就是屐(日本人现在还在穿木屐)。木屐虽不怕泥路,但这样的硬底不能弯折,穿上后只能像日本美女那样摇着屁股走,在公子哥家的花园里固然是好看,但是战场上这么走就保不住命了,还不被胡人追上一把戳死。
胡人穿的则是皮靴,软硬合适,防泥善跑,鞋帮又高,高成了靴筒,一直到膝盖下面,可以护腿,也适合骑马。靴筒表面还装饰着几十个、上百个青铜泡,晶莹闪亮,威武夺目,好像磷光闪闪的大马哈鱼。
经过赵武灵王改革,靴子也慢慢走入中原,广泛流传,男女都有穿。宋明以后,官员们更必须穿靴,叫做皂靴,皂靴好处大,踢老百姓屁股的时候,比较给劲。
总之,帽子、靴子、裤子,现在我们穿的,原都是骑马民族的专利。公元前307年,赵国的士兵们都穿上了胡人的漂亮靴子,头上戴爪牙帽子,上身短衣,下摆及腰,外披轻甲,腿穿现代化的裤子,手持长戟,丰姿飒爽,游击嬉戏,奔驰沙场,实在是酷呆啦!
但是,这么好的东西,也有人反对。赵武灵王的叔叔——公子成,就是个老脑筋的反对派兼贵族。他故意在家中装死,不肯上朝,嘴上还振振有词,大意是:中国是世界的中心,我们不求别人,都是别人大老远跑到这儿来取经。我们却舍此高级文明不用,而因袭远方野蛮之服,更易古人的教导,背离中国的传统,总之,不可以!宁可在家装死。
赵武灵王闻言,亲自跑到公子成家里,对这个朝中显贵做了大量细致耐心的说服工作。赵武灵王说:“显贵啊!啊不,叔父啊,衣服,是为了方便穿的的;礼仪,是为了利国而设的。胡服骑射能够利国,有什么不好呢?我们的开国先人赵简子修建晋阳,为的就是向北开拓胡地;他的儿子赵无恤立马常山,兼并诸戎盘踞的代国,他们二人的大愿,就是开辟北疆千里,以胡人之地为我用哦。可惜后来者没有继承,裹足不前,寸土未增,也没发展出一套北向作战的利器,导致中山狄人依仗齐国大兵,侵掠我们边邑,水灌我们鄗城,烧杀我们边民,仇怨至今未报,先主在天之灵,今犹忿之。现在,我们胡服骑射,远可以备三胡,近可以报中山之怨,上可以雪先王之耻。您作为亲贵老臣,不能体会开国先主的苦心,却顺应中国之陋俗,违逆先主北向驱胡的大愿,忘记国家之大耻,这不是寡人所期望于您的呀!”
一席动情的话,说得公子成腾地从床上爬起来,惭愧之极,再三拜道:“老臣愚蠢,不能通达先主之意,妄出世俗浅言,干扰新政。从今以后,简主、襄主(赵国的开国先君)之遗志,老臣不敢不听命!!”说完泣下。观者无不感慨。赵武灵王赶紧拿出一套现代化裤子给他穿上。
跟老家伙讲道理,一般的手段都压服不了他,就得用先主之遗愿来抓他的心底!改革家赵武灵王也是个good communicator啊。
不过,公子成毕竟愚顽不化,后来赵武灵王的致死,也是他的主谋。公子成,代表着贵族政治的封闭和守旧。
日期:2006-12-13 14:46:22
四
如果你想参加赵武灵王的骑兵,可以去访问他的网页。他在河北北部的原阳,设有“骑邑”。报名条件是:年龄在四十以下,身长在七尺五寸以上(1.68米),体魄健壮,矫捷灵便,要敢于“登丘陵,冒险阻,绝大泽,驰强敌,乱大众”——总之要是个捣蛋鬼才行。
入伍以后,先要把屁股准备好,因为当时的马鞍还处于雏形:只是一块皮面的布垫,搭在马脊梁上。马在启动和刹车的时候,就靠这块垫子提供人动力和摩擦力,实在是折磨基层的屁股,还把人弄的前仰后合。未来升级版的马鞍,中间低凹,前后隆起,多角度提供前进、制动力,就好多了。
打仗的时候注意,每打一会就要收紧马肚带——因为马这大家伙一肚子都是草,它跑一会儿,肚子就瘪下去一号,所以要及时勒紧肚带,不然你就掉下去了。尽管如此,你也容易掉下去,因为战国时代的马鞍只有肚带,但尚无盘绕马胸的胸带与鞍连结,鞍子易于向后滑动。骑快了,人就坐到马腚上去了。
能在奔驰的战马上坐稳,接下来是练习射击。马上射击难度大,马乱颠乱晃,命中率差,不如从战车上发射得准,所以你得认真苦练。而且请记住,当敌人在你的射程中时,你也在敌人射程中,所以你最好侧着身子“偏坐”,中箭面窄。好在你的马乱颠乱晃,敌人不容易射中你。如果换在移动沉缓的战车上立着,那被射中的机会就大了。不过,战车兵的甲胄精致,牛皮质地(楚国人甚至是犀牛皮、鳄鱼皮的),挡箭效果好,挨上几箭也可以接着打斗。骑兵却是轻甲,只覆盖上身,甚至没有甲——像关公老爷那样只有战袍,吃上一枚,入肉三寸,拔下来,带肉二两。
现在说说赵武灵王的马。
中国土产的马匹,一向比较差。
马大约从尧帝起,就开始给中国人民拉车,一拉就是两千年。它们爬在地上,作出使劲的样子,吃苦耐劳但是速度缓慢——这是农业社会用马的特点。长期套车,牵引重物,使马的品格退化,DNA有向牛变异的趋势,终于不会奔跑了。它们赖叽叽地爬在地上只会拉车,个子矮,骨架细,没有爆发力,瘦单单的,更像驴。
因此,当时的马儿非要打仗的话,也是四匹捆在一起拉战车,而不适合骑乘作战(否则就成骑驴打仗了)。
不过,赵武灵王发现赵国北部的代郡却有良马,叫做“代马”。代地原是狄人盘踞的地盘,后来被赵国的开国之君赵无恤夺去了。
代马是闻名诸侯的优质战马。“解放胡鹰逐塞鸟,能将代马猎秋田”,这是唐人的诗句,就是歌颂代马的。
赵武灵王花了前后十年时间,彻底打垮了三胡(楼烦、林胡、东胡),夺得北方逾千里的土地。
这就奇怪了,赵武灵王刚刚学会骑马,学生就能打败老师?
史书上对此没有解释。
我们只能根据古代兵书的描述,推论赵武灵王的车骑与胡人对垒时的情形。
当策马狂奔的胡人冒出地平线,奔腾杀来时,赵武灵王立刻布阵迎敌:以骑兵在前,阻挡敌人,给自己战车创造充裕的时间构成战斗队形,一般做成圆阵固守。当胡马蜂拥逼近,赵氏骑兵就退入战车阵内,用战车车体及车上竖起的盾牌为掩护,联结成原野上的临时城墙,从“城墙”后面,用远程武器(也就是箭)成丛发射,大量杀伤胡人。中原人所擅长的弩,射程远,穿透力超强,从盾牌后弹出,给胡人大吃苦头。
当胡人无法攻穿赵国车阵,马噎人伤,士气顿挫之际,赵武灵王的骑兵与战车立刻展成攻击队列,实行反击,猛冲敌群,直至敌方溃散,并且由骑兵完成深度追击。步、骑、战车三种兵种的密切配合,使赵武灵王的军队展现出所向无敌的战斗力。胡人射技虽佳,但兵种单一,并且各自为战,缺乏有效组织配合,败率多于胜算。
于是赵武灵王刮擦三胡,拓疆千里,在原三胡之地设置了云中、雁门、代郡三个郡,从而整体上囊括了山西中部北部、河北北部南部、陕西北角。赵武灵王壮志得酬,在北方边境大筑长城,长城最北一线已经修到了内蒙古境内,大青山以南。至今内蒙古地区仍有赵长城遗迹存在,长约1300余里。
日期:2006-12-13 14:58:40
五
战国时期的中华大地上,也有一个“以色列”,那就是赵国东边的中山国,河北平原上。
中山国的文明并不落后,它是一支有志气的狄人——白狄,在春秋时代从陕北老家举着白旗(所以号称白狄),一路游牧过来的。他们越过太行山,入居河北平原,在石家庄、保定一代,圈了一块地,建国,是为中山。然后,就忘了本,“汉化”得很厉害。他们大量使用铁质农具,农牧兼行,还善于酿酒,《搜神记》里说中山国的酒好,喝了就死,埋地里三年,挖出来一看,人还在呼呼大睡,这酒号称“千日醉”。
中山人喝完了酒以后,热血狂躁,就向东北去打燕国人,侵占燕地“数百里,列城数十”;向南则殴打老赵,即赵武灵王耿耿于怀的“中山负齐之强兵(中山的背后还有大齐在撑腰),侵暴吾地,系累吾民(抓了我们的小老百姓),引水围鄗(夺了我们的鄗邑,河北高邑)”。中山兵锋南距赵国邯郸仅一百公里,“如果不是祖宗保佑,社稷几于不守”。中山国像一匹猛烈的山猫,咄咄逼人,令赵人忧惧。
中山的地理位置更让赵人难受,它“控太行之险,绝河北之腰”。所谓“控太行之险”就是太行山呈南北走向,像一个隆起的屋脊,把山西、河北两省左右分开。赵国要从山西进入河北,必须跃过太行山,怎么跃呢?太行山麓只有一些东西走向的谷道可以穿越,而中山国正控制了谷道口险要处。所谓“绝河北之腰”,中山割断了赵国在河北北端的代郡与南端的邯郸,上下分离,把代郡这个重要军事基地,阻断在北,不与南部邯郸相接,自然让赵国不爽。赵国必须打通邯郸与代郡间的大道。
胡服骑射后第三年,公元前305年,赵军分两路大举进攻中山。南路军由赵武灵王总领,十六岁的大儿子公子章随军实习为副,从邯郸一路北上。北路军以新训练的骑兵和战车为主,牛翦、赵希为统帅,从北部代郡南下。两路军形成南北夹击中山之势。
中山人不敢怠慢,前去迎敌。中山人都驾驶着华丽考究的战车,看见敌人们却穿着古怪的裤子,脑袋上插着野鸡尾巴(好像远道跑来演杂耍的),心说这帮人比我们狄人还狄人呐!
两军对垒,旗鼓相当,该怎么打呢?常规的打法是:利用马拉战车的巨大冲击力,组成密集车队,对敌人军阵发动迅猛攻击,使敌军前沿波动,然后用步兵跟进,对陷于混乱状态的敌阵进行冲杀,直至其溃败。但是,这种打法越来越不奏效了。战国时期广泛使用的弩,往往压制了战车的冲击。
当敌人战车蜂拥而至,我方以两、三排弩手站立阵前迎击,他们轮番上弦,擎弩,以单腿跪姿瞄准,扣扳机。每只弩箭射程达到300米,有效杀伤距离150米(跟手枪差不多)。而且第一排射击的时候,后两排可以拉弦搭箭,前后轮番射击。如此密集的弩箭,而且只只疾劲有力,对战车构成极大威胁。战车被箭雨攒射,一旦有一匹马倒下,整个车体就跑偏,甚至倾覆,后边的车更乱套了。本来想冲乱对方,结果自己却先乱了,战车像一堆垃圾,全在弩箭的劝说下,卸载在敌阵前的空地了——当然这是极端情形。但是,锋利疾劲、密集的弩箭,必然使战车的破袭力大打折扣,却是真的。
弩,黯淡了战车的前途,却仍然留了机会给骑兵。骑兵可以利用速度优势,快速出击,在敌人组织起足够的弓弩手抵御力量前,冲溃敌阵。这就是孙膑所说的“掩其不备,击其未整旅。”骑兵的另一个致胜之道是,冲击方向灵活。发挥骑兵善于快速迂回的特长,兜到敌阵后方进行突击,就是孙膑所说的“迎敌击后,使敌奔走”。如果敌人还不奔走,那么,从敌阵侧翼弩手配置虚弱的位置寻找机会,“乘虚捣敌”,也可以。这些机动打法,都是战车作不来的。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目录
下一页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