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市中的博弈生存之道

作者: 五千年文化


日期:2009-9-4 21:38:00

  今日起正式开始建楼!
  股市归根到底是资金的博弈平台(说白了就是风险最小,最合法的赌场)。所谓的“企业融资平台”、“经济晴雨表”,“价值投资工具”不过都是一些看似有道理的“伪命题”。
  1、“企业融资平台”。企业发行新股,实际上是效益的负信号。效益好的企业,现金流充裕,何必发行股票让别人来分享自己丰厚的利润呢?如果是为了扩张,发行企业债,定向向财团融资等都是手段,何必一定要发行在公开市场上进行流通的股票呢?
  2、“经济晴雨表”。中国经济保持8%以上的高增长,已经快三十年了,为什么中间只有偶尔几段牛市?2005年以前哪年经济不是稳定增长了,为什么会有长达5年以漫漫熊市?
  3、“价值投资工具”。所谓的PE值,30倍也罢,15倍也罢,不过是泡泡大,还是泡泡小的问题,从根本上讲都是泡泡。不要忘了,那些成天拿着PE值讲故事的专业人士,也正是他们研究出众多的金融衍生产品,让整个世界走向了金融危机!

  既然是博弈平台,搞清楚博弈的主体,判断各参与主体的行为方式与准则,发现均衡点,找到自己的优势策略才可能在股市中立于不败之地。

日期:2009-09-04 21:56:05

  凯恩斯曾举过一个“选美”的例子来说明人们选择股票的策略。
  某报刊组织一次读者选美比赛,报纸刊登候选人的照片,由读者投票选出他们认为的最美,如果你的投票结果和最终结果相同,投票者将得到一笔奖金。这个时候,作为一个经济人,在奖金的诱惑下,投票者的投票将不再以自己的喜好为唯一标准,他还要考虑到别人会如何投票。每个参加者必须挑选的并非他自己认为最漂亮的面孔,而是他认为最能吸引其他参加者注意力的面孔,而其他的参加者也以相同的方式考虑这个问题。参加者需要运用个人的智慧预计一般人的意见,凯恩斯说“这与谁是最漂亮的女人无关,你关心的是怎样预测其他人认为谁是最漂亮,又或是其他人认为其他人认为谁最漂亮。。。。”

  当买卖股票的价差取代股票的分红成为最可能赚钱的生意以后,炒股其实就是一场标准的“博傻游戏”——如果股票价格远高于实际价值,你买下它,你就是傻子,但只要还有更大的傻子,愿意花更多的钱来买,这个傻就值得博。所以和上面选美的例子一样,股市里每个投资者都希望选中的股票能赚钱,这个选择并不取决于这家公司赢利状况是否“漂亮”,更取决于其它的投资者是否会选中他,不管基于什么理由。凯恩斯曾举过一个“选美”的例子来说明人们选择股票的策略。

  某报刊组织一次读者选美比赛,报纸刊登候选人的照片,由读者投票选出他们认为的最美,如果你的投票结果和最终结果相同,投票者将得到一笔奖金。这个时候,作为一个经济人,在奖金的诱惑下,投票者的投票将不再以自己的喜好为唯一标准,他还要考虑到别人会如何投票。每个参加者必须挑选的并非他自己认为最漂亮的面孔,而是他认为最能吸引其他参加者注意力的面孔,而其他的参加者也以相同的方式考虑这个问题。参加者需要运用个人的智慧预计一般人的意见,凯恩斯说“这与谁是最漂亮的女人无关,你关心的是怎样预测其他人认为谁是最漂亮,又或是其他人认为其他人认为谁最漂亮。。。。”

  当买卖股票的价差取代股票的分红成为最可能赚钱的生意以后,炒股其实就是一场标准的“博傻游戏”——如果股票价格远高于实际价值,你买下它,你就是傻子,但只要还有更大的傻子,愿意花更多的钱来买,这个傻就值得博。所以和上面选美的例子一样,股市里每个投资者都希望选中的股票能赚钱,这个选择并不取决于这家公司赢利状况是否“漂亮”,更取决于其它的投资者是否会选中他,不管基于什么理由。凯恩斯曾举过一个“选美”的例子来说明人们选择股票的策略。

  某报刊组织一次读者选美比赛,报纸刊登候选人的照片,由读者投票选出他们认为的最美,如果你的投票结果和最终结果相同,投票者将得到一笔奖金。这个时候,作为一个经济人,在奖金的诱惑下,投票者的投票将不再以自己的喜好为唯一标准,他还要考虑到别人会如何投票。每个参加者必须挑选的并非他自己认为最漂亮的面孔,而是他认为最能吸引其他参加者注意力的面孔,而其他的参加者也以相同的方式考虑这个问题。参加者需要运用个人的智慧预计一般人的意见,凯恩斯说“这与谁是最漂亮的女人无关,你关心的是怎样预测其他人认为谁是最漂亮,又或是其他人认为其他人认为谁最漂亮。。。。”

  当买卖股票的价差取代股票的分红成为最可能赚钱的生意以后,炒股其实就是一场标准的“博傻游戏”——如果股票价格远高于实际价值,你买下它,你就是傻子,但只要还有更大的傻子,愿意花更多的钱来买,这个傻就值得博。所以和上面选美的例子一样,股市里每个投资者都希望选中的股票能赚钱,这个选择并不取决于这家公司赢利状况是否“漂亮”,更取决于其它的投资者是否会选中他,不管基于什么理由。


日期:2009-09-04 22:16:39

  以我们A股常见的短期翻番的牛股为例。
  某只牛股启动初期,这个时候会出来一些传言,但也会有声音告诉你这些都是谣言,就好象选美的投票过程中,有人会在传播某某候选人被广泛看好,也会有一些民意调查结果告诉你其实真实情况并不是这样。在这个时候,该股极有可能已经悄悄涨停,而其于对信息真实性的怀疑,以及该股已经涨停的事实,大多数人选择了旁观。
  在第一个涨停之后,牛股会开始第二、第三个涨停。这个时候,投资者的判断也随之起了变化,他可能会想,能够有第二个涨停,说明已经有人相信之前的传言,并且跟进,那么我也可以跟进,毕竟才两、三个涨停,相信的人还不多,以后一定会有更多的人相信,我也一定可以有更高的点可以卖出。这样的想法在前期观望者之间流传,推动着股票进入第三个、第四个以至更多的涨停。

  在经历多个涨停,股价已经有较大涨幅的时候,为什么还会有投资者,尤其是散户投资者,继续买入呢?(这种现象在中国股市出现的几率大大高于在欧美市场,这也是中国股市博弈的均衡点与欧美市有不同的根本原因,以后再专门分析。)其实原因很简单,这个时候的人们已经不在乎传言是不是真实,而更重要的理由是“主力还没走!”,这一极有中国特色的语言。就像选美比赛到了公布结果前夜,某某被主办方内定是冠军比大多数人更看好某某的消息更有吸引力,也更有说服力。


日期:2009-09-04 23:29:59

  不好意思,天涯发贴实在是麻烦。前面是一不留神粘贴了几次,刚才又写了一堆,点“发表”后什么都没了,郁闷ing!只好重新输过。
  前不久,耶鲁的陈志武在一篇分析中国股市成熟度的文章中,写到中国股市上市公司公开信息的发布频率远远小于美国股市的上市公司。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
  我们知道,股票价格实际上是由短期供求关系决定的,而短期供求又是投资者根据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判断后作出的。如果没有变化的信息,仅仅是企业财务数据等相对静态数据的话,大家得到的信息基本一致(都是F10里面的,三个月才变化一次的那些数据)。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基本只能根据个人需要或偏好来做出决定,市场交易将极不活跃。

  但奇怪的是,我们的A股在企业公开信息披露数量极少的情况,交易依然十分活跃。其原因就是,相对于企业公开信息而言,我们的市场另两类信息却十分活跃!一类是所谓的小道做庄消息,另一类是主力资金流入与流出信息。这两类信息的共同点就是都不是通过官方渠道发布的,与企业生产经营相关的信息。
  这就是中国股市与欧美国家股市最大的不同之处,也是中国股市各类博弈主体的思维方式,行为特点以及所可能达成的均衡与欧美股市根本不同的原因。

日期:2009-09-04 23:31:31

  天涯发贴实在是麻烦。前面是一不留神粘贴了几次,刚才又写了一堆,点“发表”后什么都没了,郁闷ing!只好重新输过。
  前不久,耶鲁的陈志武在一篇分析中国股市成熟度的文章中,写到中国股市上市公司公开信息的发布频率远远小于美国股市的上市公司。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
  我们知道,股票价格实际上是由短期供求关系决定的,而短期供求又是投资者根据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判断后作出的。如果没有变化的信息,仅仅是企业财务数据等相对静态数据的话,大家得到的信息基本一致(都是F10里面的,三个月才变化一次的那些数据)。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基本只能根据个人需要或偏好来做出决定,市场交易将极不活跃。

  但奇怪的是,我们的A股在企业公开信息披露数量极少的情况,交易依然十分活跃。其原因就是,相对于企业公开信息而言,我们的市场另两类信息却十分活跃!一类是所谓的小道做庄消息,另一类是主力资金流入与流出信息。这两类信息的共同点就是都不是通过官方渠道发布的,与企业生产经营相关的信息。
  这就是中国股市与欧美国家股市最大的不同之处,也是中国股市各类博弈主体的思维方式,行为特点以及所可能达成的均衡与欧美股市根本不同的原因。

日期:2009-09-05 13:43:08

  天涯发贴真的很麻烦,昨晚最后一个贴发了几次以为没发出,结果今天看到居然重发了三次。
  前面的内容有点乱,稍微总结一下:
  1、股市是资金博弈平台。
  2、炒股是标准的“博傻”游戏,选股如选美一样,不是要选(业绩)最漂亮的,而是要去预计这个市场博弈主体主流的选择,这样才有可能更多人的人在你之后“博傻”。
  3、分析判断选股的依据是信息,但中国股市来自于企业公开披露的信息少之又少,人们更多的依据是企业基本面以外的信息来作出判断,如各类小道消息和资金流入流出信息。
  博弈很重要的一点是了解对手的策略,所以了解这个市场中参与的主体是谁,你的真正对手是谁就非常重要。博弈论一个著名的概念是“囚徒困境”,囚徒困境的前提是两个囚犯是理性的、经济人,也就是说他应该理性的站在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基础上来做出选择。但在实际生活中,尤其在中国特色的环境下,“囚徒困境”可能根本就是个伪命题。

  很多跨国公司进入中国一段时间后,就会发现中国市场和他们的想象完全不同,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完全非理性的市场,假货、信用缺失等等充斥市场,教科书上的经典市场营销理论完全没有用武之地。而我们自己的切身体会是,骗局、谎言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而受骗某种程度是就是一种理所应当!我印象中两个很经典的受骗例子,一个是某年中央台315晚会报道的,武汉某家庭妇女陷入中奖汽车的骗局后,连续七次汇款达二十余万,而且在第三、四次后已经意识到是骗局,但侥幸心理让其继续汇款。另一个是在天涯看到的,江浙某人收到骗子信息,在银行、警察等好意多次劝告,并且多项证据证明该信息是骗局的情况下,仍然坚持把钱汇了出去。这样的例子天天在我们身边发生。

  上面一段话看起来似乎与炒股一点关系都没有,但其实关系重大。类似的人,类似的行为,在股市中同样屡见不鲜。谁在48元买入中国石油,谁又在今年三月份积极支持了"武钢行权行情"?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将中国特色的“博傻游戏”发挥得淋离尽致!
  那么可能有人会说,我根本不是你说的那样的人,为什么我一样没赚到钱?这就要提到博弈论另一个重要的概念了——“纳什均衡”。均衡不是博弈的最优结果,但却是最“稳定”的结果,或者说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由于均衡是稳定的,所以均衡的结果是可以预测的。
  临时有事要出门,今天不一定有时间写了,改天吧。

日期:2009-09-08 23:19:10

  晾了两天,以为天涯网友都喜欢“神棍”(特指对大盘点数进行预测,对个股价位进行预测的人,没有贬义,),对理性思考与分析不感兴趣,所以本来不准备再写。今天看到还是有些共鸣的,那就不好意思不继续下去,半途而废不是本人的风格。
  上面提到“纳什均衡”,先做个名词解释,仅对不熟悉博弈论的朋友。一策略组合中,所有的参与者都面临这样的一种情况:当其他人不改变策略时,他此时的策略是最好的,如果他改变策略,他的收益将会降低.在纳什均衡点上,每一个理性参与者都不会有单独改变策略的冲动.普林斯顿大学数学家约翰-纳什首先提出这个概念,因此被称为“纳什均衡”。

  用“纳什均衡”打一个通俗的比方,为什么现在“见义勇为”越来越少,因为现在的社会环境是人人为己,“各人自扫门前雪”是一种均衡,你要见义勇为,就是单独改变策略,大多数情况下你会为此付代价。当你清楚的意识到这一点后,你所做出的理性决策同样是不见义勇为。(当然,作为一名热血青年,还是经常会凭感性做出决策的)。

  炒股是零和博弈,博弈各方的利益是严格相悖的,有人赚钱,就必然有人亏钱。因此要分析它的均衡会比较复杂一些。从宏观来讲,股市没有一个稳定的纯策略纳什均衡点,因此对于股市的指数,股票未来的价格,我们无法预测。但在微观角度,对于每一笔交易,对于某一支个股,却存在着局部的纳什均衡,这也就是股市的神奇之处。

  比如说,你希望在48元卖出1手中国石油,同样有另一个人愿意在该价位买入1手中国石油,这是一种均衡,但我们会发现,这种均衡参与的两个人之间不是零和博弈,也就是说你们的买卖成交,你并没有赚到他的钱,他也没有赚到你的钱。但是这似乎和炒股是零和博弈这一点又自相矛盾了。那钱给谁赚去了呢?

日期:2009-09-09 00:03:17

  按股市最早的设计思路,购买某公司股票后,你可以获得分红,而根据货币的时间价值,这笔未来的分红折现使得股票面值产生溢价,也因此产生了交易需求。从这个基本思路来看,48元买入中石油的投资者,获得了连续N年获得企业分红的权利,这样他实际上是赚购买中石油产品的消费者的钱。从这个角度看,股市完全不是零和博弈,卖出股票的投资者和买入股票的投资者达到了一种均衡。一个人赚未来的钱,一个人将未来的钱变现而已。根据上面的理论,均衡是稳定的,所以均衡的结果是可预测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股价是可以预测的。

  上面的均衡在现实中却永远无法达成。因为:
  一、企业经营存在风险,尤其经济全球化的现在!理由不用多说,像通用这样的百年老店也会走到破产的边缘,就是很好的证明。这使得企业未来的分红回报是不确定,也是不可控的。
  二、货币的时间价值这一理论的虚伪性。货币只是以物易物交易的一种符号,本身并不具备任何价值,又何来时间价值。这就如同此次金融危机的根源,华尔街的天才们设计出来的无数的所谓金融衍生产品,其实归根到底就是一个字“赌”。
  设计股市这样一个体系的先哲们,是否心里早就清楚,它将发展成一个披着华丽外衣的“赌场”,我不得而知。但索罗斯先生的一句话,其实已经讲出所谓成熟市场玩家的真心话“投机是成功的投资,投次是失败的投机”。
  回到开始的比方,买入中石油的投资者发现未来的分红并不真实的可获得的时候,他必然会想办法以比买入价更高的价格将其卖出,但这个时候他自己却感觉到无能为力,因为他可以提出卖出的委托,但他却没有定价权,因为价格是由“市场”决定的。他要么想方设法的影响这个市场,要么通过垄断获得定价权,要么听天由命。当每个后来进入市场的人都这样想时,“博傻游戏”开始了。

  所以,从这个角度,我想我们就能圆满的解释,到底钱被谁赚去了的问题了。我们基本上可以这么认定,先来的人赚后来的人的钱,接力棒不断传下去,只到传不下去,归零重新开始,看起来很残酷,但事实如此。这样我们也可以很好的解释,为什么中国那么多的公司,不管缺不缺钱,要拼命的上市,而上市的新股,不管其定价有多高,大家会抢个头破血流,因为大家都想争第一棒!


日期:2009-09-09 00:12:03

  本文的主题是“生存之道”,前面罗索了一堆,无外乎想为下面的如何求“生存之道”做个铺垫。
  上面提到的争第一棒是一种生存之道,即成为原始股东和打新股,这虽然是最没有风险的生存之道,但对大多数人,尤其是散户而言并不适用。
  争不到第一棒,就要想办法获得定价权,让别人愿意以你认可的价格将你手中的股票买过去,获得收益。这就是做庄。这同样对大多数人不适用。
  作为散户,既争不到第一棒,又没有办法定价,我们能怎么办,又该怎么办呢?
  今天晚了,卖个关子,明天继续!

日期:2009-09-10 17:03:31

  为什么这两天次新股和突破历史最高价的个股炒得火热?因为3000点关口前,3000点上方的巨量套牢盘是摆在多方面前的一道坎,在没有好的策略解决套牢盘的情况下,多方不会贸然选择上攻,而要维持大盘人气,次新股和已创历史新高的个股就是比较理想的攻击点。
  回到前面的接棒理论,上一轮1664起来的行情到3478戛然而止,造就了一大堆的阶段性接最后一棒者。这些接棒者也同时形成了巨额的套牢资金,在没有对等的资金与之进行交棒前,行情是不可能再创新高的。而如果接力资金如果明知道自己是最后一棒,更不可能来主动进行棒。
  这种情况下,如果行情要延续发展的话,应该发生一些什么事件呢?上面的爆炒次新股就是一个很好的事件。老股民都知道,创历史新高的个股由于上方没有套牢盘,所以持股的人都处于盈利状态,想象空间无限,这样的股控盘主力拉起来轻松,后来接棒者也心甘情愿,所以这类个股经常能一而再,再而三的创新高。那么在大盘现在的状况下,出现一大批这样的个股,会带来什么样的效果呢?那些3000点以上高位接棒者,在自己的股严重套牢而别的股一再创新高这样强烈的反差刺激下,会变得越来越沉不住气,如果这个时候大盘再适时的跌一点,形成上攻无力,而转头向下的趋势,他们就会迫不及待割肉出逃。这样的结果就解决了两个问题:

  1、新进来的人赚谁的钱的问题。在有人割肉的时候亏损即时形成,也说明这一部分的亏损将变成另一部分人的利润。(另外一部分利润就是不断加入的新股民)
  2、上方套牢盘的压力被逐步化解掉。
  这样的结果就是一种均衡。开始说过,股市从根本上就是零和博弈,一部分人赚钱,必然有一部分人亏钱。因此在所得利益上是不可能有均衡的。但在市场行为上却可能形成均衡,因为如果3000点以上的套牢盘不割肉的话,势必要等到更多的资金、更多的人入市才有可能使股市上行,从而解套,而这明显需要国内政策乃至国际形势的配合。如果大家都不作为,就遥遥无期,实际上形成了一轮熊市。但如果他们选择割肉,大家的持股成本降低,大盘有了重新上行的可能,这个时候他们等待别人接棒,从而赚钱的可能。因此这样的结果最终是大家都有利的,因此这将是一种均衡。

  前面说到过,均衡是稳定的,因此是可以预测的。要让套牢盘愿意割肉,就要在大盘不涨的情况,有新的热点,有不断创新高的个股来形成赚钱效应。那么,在大跌过后,如果你明白上面的道理,不管是空仓者,还是套牢者,其实你应该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了!
  中国股市到底完全是人为操纵?还是不可能被人为操纵?这个问题经常引来争议,但如果站在多方博弈角度看,这其实也是个伪命题。多方博弈,均衡可预测,抓住这一点,你就明白了能不能操纵,要不要操纵。
  本贴人气还是很差,白天又要看盘,写起来没什么劲。多点支持,本人写作的愿望也可以更强些,这也是一种均衡,呵呵

日期:2009-09-12 10:17:23

  要参与博弈,你首先得知道自己的对手是谁!“知已知彼,百战不殆”,前面提到,只有清楚的了解中国股市各博弈主体的思维方式,行为特点,并进而分析出其可能采取的策略,才有可能找出均衡点,实现对股市走向的预测。
  常见的说法是将股市参与者按资金量的大小分为所谓的“超级主力”、“主力”、“大户”、“散户”,这种分法有一定道理,但如果因此认定他们代表某种共同行为方式,并进而进行分析和预测,你就会发现,常常会陷入误区。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就是,此轮从3478点开始的暴跌,从常见的一些软件分析,不少股票已经跌破“主力成本”,而且显然“主力资金”并未“全身而退”,但为什么还是会有这样的暴跌呢?如果仅从资金量的大小来定义博弈主体,显然无法解释各类主体选择不顾后果杀跌策略的真正原因,因此这种暴跌就显然是无法预测的。

  事实上,从博弈的角度看,将参与中国股市的主体分为金融资本、产业资本和个人资本,更有利于我们去从博弈的角度去分析,去寻找均衡,并进而做出预测。
  要对金融资本、产业资本、个人资本进行准确定义,可以写出厚厚的一本书来。这也不是本文的重点,因此,在这里用一个最简单的方式来对上述三类资本进行区分,资本都是逐利的,区别在于逐利的方式。
  个人资本:“资本—>资本+红利”
  产业资本:“资本—>物—>资本+红利”
  金融资本:“资本—>资本+红利+头寸”

  原来想一口气把这个主题写完,真正写起来,才发现要写的很多。偏偏本人事务还挺多,静下心来写文章的时间委实不多。只有慢慢来了,希望不至于让感兴趣的朋友等得不耐烦,呵呵
  有事出去,看晚上有没有时间写了。

日期:2009-09-12 14:34:02

  个人资本、产业资本、金融资本的划分并不是因为有股市存在才有,本文的目的不是去研究这些资本的多少,重点在于这些资本的拥有者(决策者)在中国股市中可能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特点。
  个人资本的行为特点:“资本—>资本+红利”,这个“红利”并不特指企业分红,而是代表一种确定的增值,通俗一点,就是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利润。比如投资企业获得分红,存在银行获得利息等等。这类资本的思维方式是,不参与生产经营环节,但希望分享生产经营所带来的红利,它们抵抗风险的能力差,因此追求短期回报,看重落袋为安。因此,在中国股市中,个人资本的一些鲜明的行为特征是:买入时注重绝对价格,套牢时不愿割肉,卖出时连本带利全部卖出,以求落袋为安。中国股市中这部分资本的代表者就是散户和大户。但这里的大户不包括媒体常提到的“游资涨停板敢死队”(原因在下一节产业资本说明)。用资本属性而不是资本大小来分类,更可以更准确的把握博弈参与方的行为特点,因为这类个人资本它可能是拥有资金达数亿的超级大户,但拥有者的思维方式和散户并无不同,对于股市而言,都是将它看成是获得红利的市场。

  产业资本:“资本—>物—>资本+红利”:产业资本的传统获利模式用资本购入用于生产的原材料、生产工具等实物,生产出有附加值的产品,再通过营销方式将产品销售出去,获得资本+红利。这里的红利指销售利润。这类资本的思维方式是,敢于冒险,注重利差,相信营销是获利的重要手段。因为,它们在股市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特点可以用两个字概述“做庄”。这也是为什么在上一节提到将“游资敢死队”划入产业资本的原因。这里“做庄”并非贬义,打个最简单的比方,从本质上讲,将普普通通的水,稍做加工,包装成“矿泉水”、“矿物质水”等等以高价卖出,换个角度看,又何尝不是“做庄”的行为呢?这类资本在中国股市中的代表者就是大小非,游资、部分私募。这里要再做一个说明,为什么说是部分私募,仅特指那些不是按金融资本的运作规律,而是按产业资本的运作规律来运作的私募基金。因为只有产业资本运作股票时,有“出货”的需要,对于金融资本而言,从来就没有“入货”的概念,当然也就不存在“出货”的可能。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