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浅出说『心经』

作者: 释戒悲


日期:2009-11-28 21:35:00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观自在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照见五蕴皆空 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
  舍利子
  是诸法空相 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 无受想行识
  无眼耳鼻舌身意 无色声香味触法
  无眼界 乃至无意识界
  无无明 亦无无明尽
  乃至无老死 亦无老死尽

  无苦集灭道 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
  菩提萨陲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心无 碍 无 碍故 无有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 究竟涅盘
  三世诸佛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
  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 是无上咒
  是无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 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即说咒曰 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娑婆诃
  缘起
  缘起这个说法很酷,很拽,可以简单的理解,也可以复杂的理解。简单的说就是我为什么要写下面这么多的字。复杂的说世间万物都是依因缘而生。比如说你看到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飞,就应该想到地球上某个角落里的小蝴蝶可能就是幕后黑手。蝴蝶扇翅膀是因,风吹水面层层浪是果。这好像看起来没什么新鲜的,小孩子也知道,蝴蝶效应。或者说的更简单一点,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就是因果,就有缘起。可能有人说了,这篇文章我不用往下看了,太简单了,侮辱我智商。别急,我说的正是佛教的根本——缘起法。曾经有外道(简单的理解就是异教徒)问佛,说什么法。佛说:“我说缘起。”这是老人家自己的概括。后来的人也把缘起看作佛教区别于外道的重要标志。

  这么厉害的东西应该是很能吊起大家的胃口吧?那怎么叫缘起呢?简单的说就是所有的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相互关系的,而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可能有人又要泄气了。这不是马克思的普遍联系观点吗?不用修行了,学点马哲就能立地成佛了。那您就错了,毕竟马克思老师不是佛教徒,释老师也没指导过工人革命。从缘起的理论就可以得到佛教著名的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磐寂静。这些东西我会在后面的内容中涉及到。

  简单的缘起,就是为什么我要写这篇东西。说白了,就是哥在家太寂寞。所以写点东西自娱自乐一下。孟老师说独乐乐不如与人乐乐,不过我因为才疏学浅,笔法笨拙,不保证写出东西来有人爱看。所以只能说是恬着脸借块地方自说自话。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回家取钱捧个钱场。
  《金刚经》里说只要能够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四句偈就能得无边福德。如果开个帖子光说个四句偈肯定显得比较不厚道。但毕竟我是第一次写这种东西,别说大部头的经纶,就是小品的《金刚经》我也没有信心能说的下来。所以我先用《心经》试试水,毕竟只有二百多个字。以前我没有过连载的经历,所以这次也是挖个大坑尽量填,如有不周之处请各位海涵。


日期:2009-11-28 21:47:05

  一
  闲话少说,先解题,“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很多人看到“心经”就觉得讲的是发自内心的东西。虽然不能说不对,但心经原意不是这样。“心”在这里是核心的意思。表示是般若经的精华、纲要。这一点从这部经的体量就能看得出来。全经只有一卷, 260字。属于《大品般若经》中600卷中的一节。对于习惯于长篇大论印度人来讲,这样的篇幅是相当短小了。不过这显然是中国人民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人学佛喜欢越简单越好,像禅宗这样的当下顿悟的“农民禅”大家比较欣赏。(这里没有贬义,任继愈、杜继文都是这么说的。毕竟他们开创了农耕和尚的先河。对于依靠乞食生活的和尚,“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清规是有划时代意义的。)对于比较原汁原味的三论宗、法相唯识宗基本上是避而远之。 以至于翻译大家鸠摩罗什(不知道跟鸠摩智有什么关系)为了照顾中国读者也要在翻译过程中把经文删掉不少。(可能有的读者会为删掉的经文感到可惜,不过你如果去读读大部头佛经就知道了,删了还嫌看着烦呢。)中国人的偏爱简单也可以从流行的经典里看出来。中国人最熟悉的外来佛经莫过于“心经”,其次可能就是“金刚经”这两部经都是小品,字数很少,所以流传最广。至于什么《瑜伽师地论》(唐僧专程去取的真经)、《中论》甚至古老的阿含经基本少有人研究了。

  然后要说“般若波罗密”了。不少人感觉这个词比较拗口,好象是两种水果,菠萝和菠萝蜜。当然这部经肯定跟农业生产没什么关系,不过这确实是两个词:般若和波罗蜜。此处的"般若",一般念成“波惹”,为梵语Prajna音译,本义为"智慧"。有人说:翻译的人装小资,智慧就是智慧,非叫般若。就好象非把草莓叫成士多啤梨(英Strawberry音译,其实就是草莓)。其实不然,要知道这部心经的译者可是大名鼎鼎的唐三藏——就是那个长了一身长生不老肉的和尚。不把Prajna直接翻译成“智慧”是因为直接翻译虽然通俗易懂,但是容易让人把般若与普通人的智慧混同。般若所谓的智慧是一种能看透世间万物生灭流转,证入不生不灭境地的大智慧。所以即使普通人所谓的智慧在般若面前也属于愚痴。有人说要是翻译成“大智慧”呢?呃,那是炒股软件……

  再说波罗蜜多。梵文为Paramita,意为"度","到彼岸"。亦即意在说明"度生死苦海,到涅槃彼岸"。我们这个天天为还房贷发愁的世界是“此岸”。人们因为“无明”(你可以理解成人们因为缺点大智慧,比较愚痴看不清事件真相,被表象迷惑)所以会有无尽的烦恼——比如还房贷。为了得到彻底从生死流转以及一切烦恼中解脱,就让我们荡起双桨一起渡往彼岸——虽然房贷还得还,不过至少你不会再生嗔恨心了。

  下面该进入正文了?等一等,我还想再说一下这个译者。我们的玄奘法师——猪八戒他师傅。关于他的生平大家可以去听一听钱文忠讲的《玄奘西游记》里面说的很详细了。他顶着杀头的危险偷渡出关,穿沙漠、翻高山、遇劫匪,取经艰险可以比对红军长征。在印度的佛教最高学府那烂陀寺他扬名立万,代表该寺与外道辩论。如果这件事对你没有什么触动的话,可以试着想象一下这样一个场景:一个中国基督徒代表梵蒂冈教廷与伊斯兰顶尖教学者辩论,到底上帝和安拉那个比较牛。嗯,那和玄奘做的工作差不多。

  在印度期间玄奘用梵文写成《会宗论》,调和大乘佛教的两个基本教派空宗、和有宗的矛盾。不太明白?诸位可以试想如果有个越南来的学者用中国文言文写出一部巨著,说明儒家和道家其实是一回事,并且轰动中国学术界——这就相当于玄奘在印度的学术成就。
  但是我们敬爱的唐僧本着宁当邓稼先,不做杨振宁的精神,毅然放弃了在印度的崇高学术地位,回到他非法离开的祖国译经。回国后,他受到了李世民的器重。皇帝几次要求他还俗伴君,但都被他婉拒。此后玄奘一直致力于组织佛经翻译的工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翻译水平也被后人所称颂。
  由于日后佛教在印度的衰落,印度的佛教经典失传。玄奘的回归也为印度保存了珍贵的资料。此外由于印度人不善修史,对于古代印度以及新疆等地区的历史都需要通过玄奘的游记《大唐西域记》来了解。所以即使抛开宗教信仰不谈,玄奘仍然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位顶尖的人才。
  玄奘的思想由他所创的法相宗延续。可惜好景不长,由于他的学问过于博大精深,加上国人对于他相对原汁原味的印度佛教很不适应,所以法相宗在玄奘去世后就逐渐衰败了。而兴起的是以自称文盲的慧能为代表的禅宗。文盲完胜博士。可见在中国,学术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亲民。

日期:2009-11-29 20:52:54

  二
  下面进入正文。“观自在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停!观自在是谁?关自在?白自在?雪山派掌门?白万剑他爹?这不是侠客行。观自在菩萨大家听起来比较耳生,但说起他的江湖绰号可是大大的有名。他老人家就是传说中的——观世音菩萨。
  那这位观音菩萨怎么又叫观自在了呢?古人云:小孩没娘,说起来话长。我说说,你听听,说想当初……中国另一位可与玄奘相提并论的佛经大翻译家,西域龟兹国人鸠摩罗什(Kumarajiva)在他翻译有名的《观世音》经(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时老虎打了个盹,把 avalokitesvara 译成观世音。说:“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实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看,这里佛对于为什么叫观世音给出了官方解释:“观世音菩萨实时观其音声”。但问题是声音能“观”吗?难道是这位菩萨出现了“联觉现象”?还是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非也,非也,真相只有一个,鸠摩老前辈翻译错了!

  下面开始外语课时间。avalokitesvara 原由两个梵文拼成,avalokita﹢isvara。avalokita 意即“观看”、“照见”。isvara 意即“自在”。全句梵文的含意是“在观看上的自在者”,但并无“观其音声”或“观看世界或求告者声音”的意义在内。玄奘在他所着的《大唐西域记》卷第三中批评旧译的错谬,主张阿缚卢枳多 avalokite 应译成“观”,伊湿伐罗 isvara 应译成“自在”。经曰:“……即缚卢枳多译曰观,使湿伐罗译曰自在,旧译为光世音或云观世音或观世自在皆讹谬也”(大唐西域记)。

  真相大白了,这位菩萨名字叫观自在,不叫观世音。求人办事还把人家名字叫错了怎么也说不太过去。但是再大的翻译家终究是拧不过约定俗成。就像美国人说的:如果没坏,就别修他。(If it ain"t broke, don"t fix it)只要能将就这用,是不是真理问题不太大。
  就像电脑的键盘为什么设计成现在的样子呢?为了打字更快?不是。因为原来的打字机反应比较慢,如果输入快了打字机跟不上,所以把键盘设计成不利于快速打字的顺序。结果在高科技的今天大家仍然在这种古怪的键盘上运指如飞。为什么呢?习惯了。
  说回来应该是鸠摩罗什的不对了,害的我们求了半天菩萨保佑还念错了名字。但其实鸠摩罗什也是被冤枉的,而且被冤枉了很多年。直到1927年新疆出土的古抄本中,发现以Avalokitasvara为观音菩萨的名称,这才真相大白。娑伐罗(svara),意思为声音,Avalokitasvara可意译为观音。鸠摩罗什出生在西域地区,所见的应该就是这个版本。说白了,他老人家拿到的原本就是错的。就像一个人把英文版圣经翻译成中文,把上帝的儿子翻译成“积则思”一样。(没人这么翻译,我只是打个比方。)其实在原版发音里应该念“耶稣”。但是对于古代人能拿到一个版本就已经不易了,那一个错了的本子怎么能翻译出正确的意思呢?毕竟只是一个人名,如果当年老人家直接翻译成“娑伐罗”应该就什么事情都没有了。但这终归不如意译更有内涵。所以虽然闹了笑话,我们还是应该同情鸠摩老前辈的良苦用心的。

  另外既然提到观自在菩萨,就不妨多说两句。对于了解佛教的人来说应该已经是常识了,但对于很多不太关注这方面的人来讲这可能又是一个猛料,其实观世音菩萨是男的!中国传统的观音形象一直是一位慈祥、美丽、端正,手持柳枝,不断地为信徒驱邪赐福,送子送女的女菩萨。关于送子送女的民间传说由来已久,对此我不想多泼冷水,以免遭到广大人民群众唾骂。我就说一句客观的真理,佛教最求涅磐,所谓涅磐的意思是“无生”……

  回来再说观自在的性别问题。先按语言来看,根据观世音的梵文 avalokitesvara 一字,却系男性。古代印度梵文名词文法有男性、中性、女性三性。这个梵文的最后字母a,是绝对被用作男性单数名词的。另外在印度多处,包括前面提到的佛教最高学府那烂陀寺出土的观自在像来看,这位菩萨无疑是男性。
  另外据人考证,西天净土根本就没有女人。阿弥陀佛(无量寿佛)曾发过愿,希望凡是女人都能往生,往生西方后,便不再成为女人,不然,他便不成佛了。“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其有女人闻我名字,欢喜信乐发菩提心,厌恶女身,寿终之后,复为女像者,不取正觉”(无量寿经第三十五愿),也就是女人们发了菩提心就“厌恶女身”,可以下辈子不用再当女人了。这在经里看应该算是一项“福利”了。可见在那个体系里也是男尊女卑,女人是需要“进化”成男人的。那就更不用说出现个女菩萨了。

  有些人认为观音变女是和印度教有关系。毕竟印度教的几个男神都有自己的老婆。(1)梵天神 Brahma 的妻子名叫 Sarasvati,是海之女神。(2)毘纽笯神 Vishnu 的妻子名叫 Lakshmi,是幸福之女神。(3)湿婆神 Siva 的妻子名叫 Devi,她是喜马拉雅山的女儿,被称为大女神,雪山之王 HimaVat。受到这种影响,观世音慢慢的就变成了阿弥陀佛的妻子或者是婢女了。

  说完了观自在再说说菩萨。菩萨其实是一个简称,全称叫作“菩提萨埵”,Bodhisattva。“菩提”好像在大话西游里被称为葡萄。不知道为什么佛教术语总是要和各种水果沾上边。“菩提”的中文翻译应该是“觉悟”。这个Bodhi看起来很像Buddha——佛。而且佛也有“觉者”的意思。至于佛,浮屠等等词语的语言学关系好像季羡林写过一篇文章讨论过,这里就不多说了。

  “萨埵”就是“有情”。但并不是修行以后就能成“终成眷属”。所谓“有情”简单的说就是所有的人类和动物,都有自主的意志。连在一起就是“觉•有情”。如果你能有看电脑屏幕的智力,说明你已经具备了“有情”的资格。但是看完了这篇文章能不能大彻大悟,那就看你有没有“觉”的根性和意愿了。

日期:2009-11-30 20:33:11

  三
  费了半天的口舌只是解释了一下观自在菩萨,可能进度显得稍微的慢了一点。下面该说事了。“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这里我就不想细扣字眼了。“般若波罗蜜多”之前已经解释过了,就是“大智慧•到达彼岸”。但问题是还有一个“深”字。既然有个“深般若波罗蜜”那是不是还应该有一“浅般若波罗蜜”呢?其实不然。所谓深不过是一个假说,为了着重突出以下大智慧的玄妙。既然已经达到了大智慧就应该是平等无碍,更何况后文中说了,即使是般若波罗蜜也实际上是“无智亦无得”呢。

  下一句“照见五蕴皆空”。普及知识的时间又到了,了解的人可以空过这一段。所谓“五蕴”:色、受、想、行、识。这五个概念在下文中会反复提到。为了避免混乱这里就简单的说。佛教认为众生是由五蕴和合而成。色基本上是代表了一切物质。受想行识是精神层面的。印度人的思维方式比较复杂,把思维层面分得很细致。大致来讲“受”是对外界事物的接受,“想”是由于对外界的接受而升起思想反映,“行”是有自我意志的,主动的造作,“识”是对以上受想行的统一和客观化。除了五蕴还有六根、六尘等等很多概念。他们之间还有相互联系的关系。中国人往往感觉他们说的比较琐碎。兴趣的朋友可以在网上找到很多关于五蕴的具体解释。我说的比较简单,但不影响全文的理解。

  照见五蕴皆空就是通过“般若波罗蜜多”那个大智慧发现了五蕴其实都是空。这里的空不等于“没有”。有人认为说佛教说空就是说啥都没有,否认客观实在性,其实这种理解事不对的。为什么呢?先买个关子,后面再说。
  空了有什么好处没有呢?还好观自在菩萨没有像孟子那样先搞个“义利之辩”。这里很实在的告诉大家“度一切苦厄”。嗯,听起来好像挺爽的。有人说如果没有苦厄了我就可以天天乐呵呵乐呵呵的了。对不起,那不是解脱,那叫欣快感,得治。北京回龙观医院专治,疗程短,见效快,收费低,公费医疗能报销,城铁2块就能到。偶耶!

  在佛教里苦是很重要的概念。苦、集、灭、道是如来佛祖真传的四圣谛。原始佛教认为世间一切生老病死都是苦,在都是生理上的。在加上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蕴盛苦,人生简直苦得一塌糊涂。有人说我挺好的,不苦。那是你颠倒了,蒙蔽了,觉不出来。假如真的没有这些苦的话你还解脱啥呢?
  经过我的忽悠您可能终于感觉到生活中充满痛苦了,好了,现在我给您开药:般若波罗蜜多。饭后半小时用温开水送服,儿童减半,孕妇慎用。有人问:那我生、老、病、死,老婆跟煤老板跑了,债主子堵门要喜儿,股票割肉割到大腿根儿,这些诸多问题就都能解决了?我很负责任的告诉您,只要您坚持每日静心诚意,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经过一段时间,以上问题,还是一个都解决不了。

  菩萨虽然大慈大悲救苦救难,但是如果铲这种事您还是找God Father比较专业。解铃还需系铃人。自己的问题终归还要自己解决。有了大智慧到彼岸当然就离开了此案的种种痛苦烦恼。但并不是说你真的把一个烂摊子甩下,然后自己划着小船去通吃岛了。烂摊子还是原来的烂摊子,你该住几平米的房子还住几平米。只不过原来的问题已经不成其为问题了。按照更佛教一点的说法应该是本来就没有实际的问题,只是你自生分辨,认为有很多的问题。

  就像禅宗的一个故事里讲的。
  一个和尚问师傅:我怎么才能解脱呢?
  师傅问:谁绑住了你?
  徒弟很奇怪的说:没人绑住我呀。
  师傅说:那你还TM解脱个P!

  徒弟一下就顿悟了。
  所以解脱并不一定是一种消极的心态。问题还是原来的问题,困难还是原来的困难。但那只是你自生分辨心。影响你的不是客观事物本身,而是你对客观问题的主观看法。所谓烦恼即菩提。烦恼本身也是空无自性,而不是实有的。如同涅磐觉悟其实也是空无自性,非实有存在。如果视万物平等无碍的话,问题也就不是问题,困难也就不是困难了。我怎么突然觉得我在写励志书籍了?


日期:2009-12-01 20:49:12

  四
  “舍利子”。请注意,这个不是如来佛祖的化石,而是个活人(虽然现在已经死了)。他的名字叫舍利子。这个名字就是个中西医结合的产物。如果纯音译的话应该叫舍利弗多。弗多是儿子的意思。她妈叫舍利,他叫舍利子。舍利传说是印度的一种鸟,眼睛很锐利。所以这位舍利子应该叫做Son of Mrs. Eagle Eye。够狠吧?
  这个舍利弗是如来佛祖的心爱弟子。在众多弟子当中智慧第一。《心经》属于般若经类,最讲智慧,所以就把他请出来了。他出现在经里就是起到一个捧哏的作用。佛经有单口的,有对口的,有群口的。心经就是个对口的。不过这部经太短了,以至于很奇怪,就是这个捧哏的一直没说话。观自在观老爷叫了舍利子两回,但他没搭茬,还是观老爷自说自话。舍利子起道具作用。

  下面进入经典时刻了:“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如果用人只听过一句佛经八成他听过的就是这句。确实非常的著名。但是听明白的话具体什么意思明白的人却不多。可能只觉得是个韩国电影的名字。或者是给自己的贪财好色找个好借口。
  其实这个色和好色、女色、男色没什么关系。前面提到了,基本上物质上的东西都叫做色。这里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接着前面的“五蕴皆空”的。从五蕴里面单提出一个“色”来具体解释一下。
  所谓“空”不是空无一物的意思。不能简单的用主观唯心主义来套,说佛教否定一切客观存在,是彻底的虚无主义。这里的“空”要和佛教的最基本的观点“缘起”联系在一起。空掉的是万物的“自性”。准确的讲应该是世间一切“依缘起,而自性空”。在西藏版本的《心经》里说的是“照见五蕴自性皆空”。这对于“空”的意义表现的更明白一点。

  先说说缘起。这是佛教最基本的理论之一。而且很多人认为可以把“之一”两个字去掉。所谓缘起,标准的说法叫做“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一切生、住、灭都是由因缘而起,待它而起,而不是自性恒住,自己决定自己。比如一个瓷杯子,并不是先有了“杯子的自性”然后产生了一个杯子。而是由泥土、火、工匠等因缘假合而生起。而杯子也会在因缘假合中灭掉。比如股市暴跌的那天我手里刚好拿着这只杯子……

  但即使说万物在因缘中生灭这种说法仍然不是处女座沙加在树下悟到的最终奥义。因为这其中的生灭仍然是性空幻有的假名。实际上万物应于缘起中不生不灭。因为即使是万物这个说法本身也是自性空而假名有。所谓杯子的“生”是不是真的实有一个叫做“杯子”的东西出现呢?于因缘假合流转中间,其实杯子不过是一个概念而已,就是所谓的相。如果心住于相,就会认为实有杯子的生和杯子的灭。但那实际上只是因缘假合的一个过程而已。因为人用它喝水它才称之为杯子。而从因缘流转的角度讲,杯子与泥土也是平等无碍的。

  何为“自性”呢?翻译方法很多,比如“自相、自体、本性、我、物”等等。它的意义就是自己决定自己,而不依缘起,不依靠他物而存在,有恒久不变的本质的意思。听起来好像不错哈,很多人追求的就是这种永恒的独立存在。不过你要是追求了,你就执着了,你就迷了,你就属于颠倒众生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