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读
|
杂谈
|
舞文
|
鬼话
|
情感
|
同行
|
奇幻
|
商道
|
军事
|
历史
|
全集
|
全部
|
排行榜
|
精品推荐
红流——红一军团战事
作者:
子金山
日期:2009-9-11 13:40:00
内容简介
严格取材于党史、军史,及各个老帅、当事人的回忆录,通过细化我军战争史实,描写了中国工农红军的主力部队:红四军――红一军团――八路军115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于建国前的成长历程。
上下两部单独成书,本卷写至红军长征结束,下卷预计主要描写从东北民主联军到第四野战军的战事。
新中国成立不易,我军由弱到强不易,笔者试图通过对战争的真实描写,引发读者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立新中国丰功伟绩的了解兴趣,客观的对待过去发生过的惨痛往事,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我军从血火中趟踏走过,人民共和国自血火中建立,但愿今天及以后的人们,不要忘记共和国的缔造者,不要忘记无数献出了生命的先烈,不要忘记协助毛泽东打出一片新天地的解放军将帅们――哪怕后来犯了错误或罪责。
本卷二十八万纯文字,仅是从军事“发烧友”的角度来探讨红军时期林彪为军团长的红一军团的大小战事,图的是一个轻松有趣,属于纸上谈兵那一类,不是人文学家,恕不涉及政治或沉重的生命话题。
所牵扯到的政治敏感人物林彪,可能会引起争议,不过,这毕竟也是过去发生过的事情,也是历史的一部分,历史应该是公正的,党中央不是一贯强调实事求是吗?一个政治上折戟沉沙的人,并不妨碍他曾经是一个优秀的将帅。
为新中国的诞生立下过汗马功劳的人们都不应该被忘记。
日期:2009-09-11 13:45:19
目录
开篇前言:先扯通老总们
一、 违军令一战升连长
二、 人民军队在血火中诞生
三、 战湘南初显身手
四、 雏鹰出世即冲天
五、 开天辟地第四军
六、 会师后初战永新
七、 二打永新与龙源口大捷
八、 八月失败的种子
九、 革命不如发财
十、 死地求生离井冈
十一、 转战赣粤苦难多
十二、 谁持彩练当空舞
十三、 初战闽西运气佳
十四、 前委、军委之间的奥妙
十五、 三下龙岩,再战闽西
十六、 柳暗花明回军路
十七、 峰回路转战东江
十八、 把“铁军”交给了林彪
十九、 转战湘赣的武装大示威
二十、 林彪学摆火牛阵
二十一、无中生有“AB团”
二十二、千古奇冤“富田事件”
二十三、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赞
二十四、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二十五、横扫千军如卷席
二十六、蒋委员长亲挂帅印了
二十七、偷来的三战三捷
二十八、关键时刻的关键救兵
二十九、堪恨大祸从天落
三十、 苦难的中国
三十一、彭德怀初率方面军
三十二、攻坚外行的彭老总
三十三、赣州城下血雨飞
三十四、北征路上的林彪与毛泽东
三十五、向北向东之间其实有奥妙
三十六、与战赣州迥然不同的漳州之战
三十七、大捷后的不谐音符
三十八、被毛泽东称为败仗的胜仗
三十九、昙花一现的总政委
四十、 扩展院落等客来
四十一、国军终于盼来了久违的胜利
四十二、一口吞掉两个整师
四十三、陈诚一半的家底送给了林彪
四十四、校长与学生
四十五、人逢得意易忘形
四十六、漂亮的反“五次围剿”开场战
四十七、指挥中国内战的德国人
四十八、天上又掉“大馅饼”
四十九、博古下令:坐山观虎斗
五十、血与火组成“广昌保卫战”
五十一、林彪在败局已定时的胜仗
五十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举国大搬家
五十三、突破封锁线――国军围堵蹊跷多
五十四、湘江战前――红军面临最好的机会
五十五、血战湘江――死守脚山铺
五十六、血战湘江――三个阻击战场
五十七、血战湘江――小诸葛割尾巴
五十八、血战湘江――十年不食湘江鱼
五十九、国民党的税,共产党的会
六十、改变红军命运的两个会议
六十一、突破乌江抢占遵义
六十二、扑朔迷离的遵义会议
六十三、遵义会议――有准备的夺权行动
六十四、遵义会议后毛泽东之地位
六十五、人为制造历史遗患无穷
六十六、一军团奇袭娄山关
六十七、首战川军:土城子战役序幕战
六十八、“郭莽娃”与“郭猫儿”
六十九、土城子战役的高潮:青杠坡之战
七十、一渡赤水后的两个会议
七十一、二渡赤水重占遵义城
七十二、把握战机实施饿狼掏心战术
七十三、中央新决定:赤化贵州
七十四、如同戏剧般的降职与升职
七十五、毛泽东真正精彩的一笔
七十六、渡江之前的幕后故事
七十七、两个军团长为中央纠错
七十八、王开湘、杨成武智取三城
七十九、会理会议:说话的无罪,观风的不饶
八十、沿着当年石达开覆没的老路进军
八十一、飞夺泸定桥的传说
八十二、飞夺泸定桥说法种种
八十三、释疑红军飞夺泸定桥
八十四、虚实变幻渡天河
八十五、一军团率先翻越夹金山
八十六、张国焘有资格称老大
八十七、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八十八、政治斗争强于枪杆子
八十九、北进!为生存而战
九十、面临生存时的民族政策与军民关系
九十一、雷声大雨点小的松潘战役
九十二、草地:红军的生死之路
九十三、扑朔迷离的密电事件
九十四、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他去吧
九十五、政治高手推磨产生的强大离心力
九十六、南下北上不同的命运
九十七、命运的转折点:奇袭腊子口
九十八、对张国焘最后的几次呼唤
九十九、张国焘的“滑铁卢”:梦断百丈关
第一百、精彩的收尾战:直罗镇大捷
卷尾后记
日期:2009-09-11 13:46:49
开篇前言:先扯通老总们
中国人在称呼对方时一般都喜欢来个尊称或者简称,现在就连时兴电视剧里也竞相带头来句“张队”“李局”什么的,现实生活中更是如此,你如果把一位副职的职务称呼全了,大多时候竞会被认为是不尊重对方,这就是我们今天早就见怪不怪的怪现象。
早时,早到上世纪二十年代那会儿就不是如此,即便是陈独秀总书记也没被简化成“陈总”,蒋委员长也没被简化为“蒋委”,蒋介石党内职务为总裁时也不曾简化成“蒋总”,倒是他早期的学生们都坚持老习惯,称之为“校长”,降低了这位全中国“老总”的职务,却也没见“蒋总”生过气。
后来中共方面的毛主席,大家当然也是以全称“主席”称之,总司令朱德倒是被人们称呼成为一个“总”字,不过肯定会在前面冠上一个“老”字,后来共产党中央高层的圈子内,只要一提老总二字,那就肯定是在指朱老总,这是人们在不由自主地表示自己的尊重。
以下被加上姓氏称为“老总”的人有几位:彭老总彭德怀,贺老总贺龙,陈老总陈毅……这都是因为这些老总们都曾担任过带“总”字头的职务,例如总指挥、副总司令什么的。
不过老总这个称呼还有一种另类敬畏:那时的老百姓对所有扛枪的“丘八”都是称为“老总”的,见了老总们如果不低眉顺眼的喊声老总,说不定就会挨上一枪托。
这是从中华民国刚出世时就形成的老习惯,尤其是到了北洋军政府执政时期的年头,中国军头遍地,手下谁的老总们多谁就称王,所以,老总也就代表了权力,而且是无上的权力,就连紫禁城里的末代皇帝一见冯玉祥冯老总麾下的老总们架上了大炮,也忙不迭得溜到了天津租界内躲了起来,皇帝也怕老总,何况百姓?
那时中国北方的老总们脾气都挺大,几大股军头谁服气谁?自1916年袁大总统――应该是袁洪宪皇帝――死后,手下的北洋老总们一分为三,即皖系、直系和奉系,为争夺北京中央政权这块大蛋糕,一直狗撕猫咬较量不断,老总们得意了,老百姓也就自然遭殃了。
南方的国民党实在忍受不住了,党魁、国父孙中山于是开始联俄、联共到北方去扶助工农,国共两党开始了首次合作,组织了国民革命军进行了北伐战争,不得人心的直系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的老总们没能顶住以黄浦军校学生为骨干训练有素的国民革命军,直系老总被灭。
奉系的军头张作霖出身正宗响马,虽称大帅,骨头里还是土匪血性,对驻在中国东北地区的日本兵既当作奶妈,又不时咬几下奶头,耍点无赖本色的小手段也是免不了的,日本人腻烦了,想换个更听话的养子当老总,于是便在1928年趁张大帅战败退回东北之时,在皇姑屯暗杀了这位土匪老总,后来少帅张学良子袭父业,改旗易帜,归顺了国民政府,中国才算表面上获得了统一。
但是,老总们都还在,新老总们脾气也不比旧老总们温顺多少,相互厮打还是免不了的,中原大地还是炮声隆隆,血肉横飞,南方也有血腥味,蒋校长于北伐途中开始了清共独裁大业,北伐军内部老总们开始分为两派,也相互动起了真刀实枪。
国民党分成了左右两派,左派控制的武汉国民革命政府联合共产党,准备东征讨蒋,刚出襁褓的共产党开始也准备背靠这棵大树站起来,结果又被忽悠了:左派首领汪精卫来了个突然向右转,开始联蒋反共,引起了革命阵营中的继续革命,一件彻底改变中国命运的大事被引发了,共产党所控制的国民革命军一部被迫暴动于南昌,这就是后来被人民共和国立法定为建军节的“八一南昌起义”。
老总的队伍里分裂出来的部队从此不再被称为老总,老百姓对其态度也开始了两极大分化,称之为匪的有,视之为子弟兵的也有,前者大多是富人,后者大多是“穷鬼”;老百姓开始见面也是称老总,不过一般都能很快被纠正为“同志”。当然,背地跟着政府称“共匪”的也不少。
南昌暴动的部队主力为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所辖贺龙的第二十军、叶挺的第四军二十五师和蔡廷锴的第十师,第四军就是在北伐战争中被誉为“铁军”的那支部队,第二方面军总指挥为张发奎,至于后来被广泛宣传为“铁军”的叶挺部队,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团而已。
暴动那天,第四军25师73团驻军九江回马岭,正奉令由聂荣臻率领开回南昌,这其中就有1营7连连长林彪,也就是日后大多场合被称为林总的林彪,林总几乎没有被在中间夹带“老”字过,这大概是由于年龄的缘故,在后来所有共军中被尊为“总”字的人中,林彪年龄最小,再往后人们大概就是为了有意无意的区别其他老总们了。
不带老字的林总称呼好像更带点亲切,而敬意丝毫没有减少。
1927年八月的林彪还不是什么林总,年龄二十岁,只被称为林连长,咱们也就先从林连长开始说起,细说从林连长到林总的日子,这些日子都是由战事组成,林总战事由此开篇。
声明以下几点:
一、本人仅是从军事“发烧友”的角度来探讨林彪经历的大小战事,图的是一个轻松有趣,属于纸上谈兵那一类,不是人文学家,恕不涉及沉重的生命话题。
二、子金山历来没干过政治家的活路,所以也没有能耐胡扯些政治是非。春秋无义战,中国的内战也用不着本人说黑道白,直到现在海峡两岸也是各执一词,国共两党高层都续了兄弟深情,更不用小老百姓们当事后判官了。
三、话里笔尖,流露些倾向是免不了的,那只能怪笔者自幼所受到的教育皆为一面之词,生长在新社会,成长在红旗下,觉悟难免偏颇,希望海峡对岸的某些同胞们理解、谅解、别胡解。
四、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资料获取渠道有限,侃不出点新玩意也属正常,如有点新意或不实,大多是本人据情揣度,所以提前声明文责自负,只希望朋友们不要刨根问底,溯本求源。
五、不过,这也是过去发生过的事情,也是历史的一部分,翻腾出来扯扯也没什么大不了,因为本人自小就着迷打仗的故事,稍大又倾心战斗片、战争影视剧,再大就迷上了纸上谈兵,为古人纠错,当没人还嘴的裁判,对错在咱一张嘴,那也叫一个“爽”!
闲话少说:
沽一壶温烧酒,撕一根熟狗腿,泡一杯龙井茶,抹一把油滑嘴,扯点古今事,描画人神鬼。
人非人,神非神,鬼非鬼,不过一江东流水。
将军百战功赫伟,梦里千军号角回。
五井腾云蕴雨雾,三湘怨气滚风雷。
万里长征劈血路,一关巧战抖神威
雪白黑土歌一曲,韵到南天魂难归。
(请看本文首篇:一、违军令一战升连长)
日期:2009-09-11 13:55:04
一、违军令一战升连长
现代军队编制中,连长是个极为重要的职务,要在古代,即可称之为“百夫长”,但也是个需要身临最前线去拼命的岗位,在以步枪、轻机枪、手榴弹及少量迫击炮为主要兵器的战争年代,中小战役大多是以步兵连为战术动作单位的,步兵连长,就是这个单位的最高指挥官,是需要高喊“同志们,跟我冲啊!”的角色。
但就是这样一个危险角色也不是能轻易混到手的,也是需要从士兵开始,用自己的血肉作为赌注,经过无数次都碰巧赌赢之后,兴许能轮到你被称之为连长,这个对你个人来说绝对是豪赌的过程中,只要输上一把,你也就永远退出了这个人生大赌场。
从普通士兵到班长,也就是:能当个十来个大兵的头头。需要的主要是勇敢加资历,当然运气最重要,一颗不长眼的子弹就会中断这种资历的积累,这与和平时期不大一样,和平时期需要的是勤快再加上点眼色,一般慢慢熬就能登上这第一台阶。
可是,由班长到排长就不行了,在今天几无可能,你必须先去参加艰难的考试,进入军事院校深造,就是上面有人有关系也越不过这一关,去军校镀金是必修课,走通后门也就是能迈进军校大门而已,还是必须“学而优则仕”的。
战争年代这一关没这么麻烦,你只要在由士兵到班长的进步要素中再加点不那么深邃的聪明,只要你不死,当个排长也能够顺利实现。
上述现象当然也有例外,在有些特殊年代,你只要记忆力过硬,熟背上几段书,只要能被选拔为“学毛著积极分子”,也就看到了被待遇为排级干部的曙光――一般还要喂上半年或一年猪。
林彪的从士兵到元帅之路在战争年代却属和平时期中的正常,从士兵到排长是在军校中渡过的,而且是当时中国的军事最高学府――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政治部主任周恩来。
不过,林彪考入军校学习时,周恩来已经调任为中共广东区委军事部长,这时共产党在黄浦军校中的骨干为被誉为军校政治讲坛上“日月双璧”的恽代英和肖楚女。
林彪是黄埔军校第四期学员,就学步科,被分在第二团第三连,1926年10月4日毕业,1926年12月由中共武汉军委分配到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在由共产党员叶挺任团长的独立团第3连任见习排长。当时的武汉是国共两党在全国的政治中心,广州的国民革命政府这时已经迁到了武汉。
1927年初,叶挺独立团升编为国民革命军第11军25师,林彪在这次升编中得以被摘掉“见习”二字,成为了一名具有共产党员身份的年轻排长。――林彪于1925年入党,是奉党的命令考入黄埔军校的。
1927年的“四•一二”,作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的蒋校长在上海与盟友共产党翻脸动刀,武汉国民政府联合共产党决定先期举行二次北伐,然后东征讨蒋,北伐大军与奉军老总先交火了。
双方在河南展开激战,相对装备精良的奉军战力强悍,战局反复拉锯,要地几经易手,双方伤亡惨重,“铁军”碰上了正规土匪军,却只撞了个势均力敌。
两军相逢勇者胜,“铁军”毕竟不是泥捏的,一次争夺战中,“铁军”占了上风,奉军一部被击溃,林彪所在的三连追到了渭河边,奉军兵败如山倒,潮水般退至北岸,身为排长的林彪正待过桥继续追击,却听到了停止追击的军号。
命令是连长发出的,停止追击的理由也很充分,上级的命令中专门交代不可穷追,以免孤军深入,陷入敌众我寡的的局面。
林排长不以为然,认为不应该古板僵化的执行上级命令,敌军士气已散,正是扩大战果的最佳时机,若一旦回过神来,那将又会是一场拉锯战,最起码奉军稳住后会修筑防守阵地,给以后的进攻带来麻烦,增加不必要的伤亡。
“战机瞬间即逝,一旦奉军炸毁桥梁,在北岸住脚布防,就一切来不及了。”林彪恳求连长继续追击。
违反上级军令?连长不能不犹豫,胜了还好说,万一败了或吃了亏呢?
林彪年轻气盛,一看战机将失,不容多说,大喊一声“冲啊”,便以行动代替命令率领自己排冲向北岸,这下不容连长多想了,其他各排已经尾随其后过河了。
北岸的奉军还就是正在布防,但立足未稳便突遭强袭,一时被打蒙了,在溃败中混乱的指挥系统刚稍恢复立即又崩溃了,难以形成有组织的抵抗,已经跑的筋疲力尽的奉军彻底溃散,纷纷缴械投降。
没经过像样的战斗,便得到了极大的收获,是役仅三连便俘虏敌军八百余人。违令带头冲锋的林彪受到嘉奖,被立即提拔为第25师73团1营7连连长。
此战论规模在林彪的军事生涯中不算什么,而且打得是顺风仗,战果虽然丰厚,但却是违令自行其事,应该说是次有功也有过的战术行动。
但这场小战事却能显示二十岁时的林彪对战术动作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点:机智果断,善于因势制变,遇到战机不轻易放过,有时甚至不惜违抗军令。
也能证明两点:上了战场的林彪是不怕死的;用兵一贯谨慎的林彪也有胆大的一面。一切都根据战势变化决定。
至于日后林总创造的“四快一慢”战术原则,那第四条“快”就是指追击溃散之敌,是否从此时便出现了腹稿?倒不好断定,反正林排长这时是在实践这个第四快。
可以断定一点:林彪对违命求胜并不反感,甚至有些欣赏步自己后尘的手下将领,这从日后逐鹿东北时对待部下五师师长钟伟抗命寻敌求战之事中也可以看出来,此战事咱们以后还要细讲,这里就不多说了。
“铁军”中的连长林彪没能赶上在南昌起义中大显身手,实际上就是人在南昌又能如何?一个下级军官,轮不到决策什么,无非再带头冲锋一两次,也会是跟后来被记载入史的一样:参加了我军的南昌起义――至于领导人还是排不上号的。
南昌起义的主要领导者为: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
虽然日后在共和国元帅的排序中,林彪凭战功被排在了除了军队总司令朱德、副总司令彭德怀之后的首位,但终究没有列入军队创始人的行列。
至于再后来有人撰文,说林彪曾多次心里酸溜溜的、甚至心怀妒意地对罗瑞卿说:“我们的威信不够吧?因为我们不是南昌暴动的领导人呀!”――这就有些自我揣度已经不能还嘴的林彪心思了,林彪能不清楚自己那年是个刚刚二十岁的小连长?是轮不到“酸溜溜”或者“心怀妒意”的。
勉强赶上了南昌起义尾声的林连长此后运气不大好,这也不光是林彪一人,整个起义部队其实都陷入了泥潭,惊天动地的暴动,之后的征伐之路极为坎坷不平,而且从开始就注定了惨烈结局。
(请看下篇:二、人民军队在血火中诞生)
日期:2009-09-11 14:02:49
二、人民军队在血火中诞生
现在能够搜集到的资料中林彪早期的军事活动记载极少,这倒很容易理解:一个营连级别小军官,能有什么战略意义上的作为?即便有几场漂亮的战斗,也是没有资格被文字纪录的。
南昌起义部队在八月一日那天虽然轻松成功,但战略大局不容乐观,部队迅即整编为三个军后(第九军、第十一军和第二十军),从八月三日便出动南下了,弃守南昌是当时的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早就预定的。
但是,此时挥师南下,在气候上对起义部队是绝对不利的:中国南方的八月,正值酷暑,骄阳似火,大军预定的是长途远征去占领广东,但在烈日下长途行军,却是犯了兵家大忌。
当时的几个暴动头头实际上并没有军事最终决策权,上边还有中国共产党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务委员会,成员为:张国焘、周恩来、李维汉、李立三、张太雷,这是自中共七月改组后形成的临时班子,总书记陈独秀已经辞职了。
当时的中国共产党其实不过相当于共产国际的一个中国支部,而共产国际中的老大是苏联共产党,中共此时不过是一个听话的小兄弟,中共五大所选举出来的总书记陈独秀,就是因为不听从老大令其出国去共产国际讨论中国革命问题而辞职的,新组成的最高领导班子虽然决定从此开始武装革命,但包括成员周恩来在内,真懂得军事的却罕见,像是一帮秀才在指挥大兵。
而这帮秀才上面是共产国际在发号施令,即便是所掌握的部分武装先北伐后东征讨蒋的军事行动,也是共产国际所决定的,是为了打通与北方冯玉祥所控制地盘的通道,以接受来自苏联的军火援助。
起义胜利的部队被派往遥远的广州,就是为了夺取进出海口,还是为了先前北伐的目的:接受来自国际的军事物资援助。
但是,南征途中的一切不利因素就不是莫斯科所能关注到的了,中国共产党人必须为自己的从属地位付出代价,进军广州途中别说给养了,就是连最起码的饮水都严重不足,致使病号骤增,部队严重减员,雪上加霜的是,一刚出南昌,蔡廷锴的第十师就叛逃归宗了,这不光使起义军的士气受到极大影响,还有个名正言顺的旗号问题。
南昌起义部队整编后打得还是国民革命军的旗号,是以国民党左派的身份立足的,蔡廷锴的第十师再次倒戈之后,朱德为首的起义部队便成了货真价实的政府叛军,不光被蒋介石称之为匪,武汉的国民革命政府也开始对其视作叛军采取军事行动了。
一点也不奇怪,即便在武汉国民政府的指挥下打通了与冯玉祥国民军的通道,也是没有一点用处的,汪精卫早在6月10日就秘密的与冯玉祥举行了反共会谈,6月20日至21日,冯玉祥又同蒋介石等南京国民党首领在徐州举行会议,已经决定反共、反苏,实行宁汉合作,以变色龙著称的冯老总可不是什么可以信赖合作的理想伙伴,与之共事没有不倒霉的,包括蒋介石。
当时的中共中央认为:夺取南方的出海口现在已经成了华山一条路,再险也要走一趟,没有国际的军火援助,中国革命不可能成功,顺利取得军援后,再伺机北征,摧毁蒋介石刚刚在南京建立起来的政权。南昌部队的军事行动就是为的这个战略设想。
可惜这个设想只是看着地图做出的,与南昌部队的处境不相干,南昌起义部队经过绝大消耗之后,千辛万苦到了广东,别说控制出海口了,就是自身的生存也处在了绝境,
这与具体指挥的起义军首脑自身对战势的判断错误也有关系,9月24日,起义部队占领了广东潮汕,随即作出了分兵三河坝的决定,而此时政府军已经以逸待劳多日,从三面围了上来,分兵更加造成了敌强我弱,众寡悬殊的军事态势愈加严重。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目录
下一页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