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读
|
杂谈
|
舞文
|
鬼话
|
情感
|
同行
|
奇幻
|
商道
|
军事
|
历史
|
全集
|
全部
|
排行榜
|
精品推荐
吹弹可破的历史葡萄---蜗牛爬过二百九十年的故事
作者:
吃青菜的蜗牛
日期:2009-7-2 22:08:00
蜗牛闲话在煮酒开帖二个多月来,得到了各位好朋友的大力支持,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蜗牛在此表示十二分的感谢!!
空闲之余,蜗牛对之前发的帖子进行了回顾,发现了不少表述不够准确的地方。痛定思痛之后,决定修改后重发。希望各位好朋友能够一如既往的支持蜗牛,指点蜗牛!!
最后,提一个小小的要求。帖名着实困扰着蜗牛。蜗牛想得头都快炸了,仍然没有能够想出一个最为贴切的名字。希望各位看官在看过笑过之余能够帮忙出谋划策,蜗牛在此先向各位表示最最诚挚的感谢啦!!!
引子
在中国沧桑五千年的历史上,强汉盛唐是每位中国人心中的光荣与梦想。汉朝明确了中华最大民族的称谓,唐人则俨然成为了外国人心目中中国人的别名。相信我们中的很多人闭着眼睛都能历数出一堆唐朝的风流人物和轶事,开国明君唐太宗李世民、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武则天、风流皇帝李隆基等等,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等,大将如李靖、尉迟敬德、郭子仪等等,开放交流的实践者如唐僧玄奘、阿倍仲麻侣、鉴真等等。上述从事各专项工作的三位优秀工作者代表了他们身后的广大群体,他们和他们所遇到的事件一起构成了大唐王朝的全部。
等一下啊,还有好多人声称也是代表,哭着喊着要留名呢!下面,让我们有请他们一一的登场!
黄巢率先跳了出来:“俺——不对,朕是大齐皇帝,姓李的皇帝老儿被我赶得东奔西逃,差点挂在路上。朕南征北战,除了东三省、新疆和西藏,哪里没有朕英明神武的身影?就是朕驭驾宾天一千多年后,朕的名句“满城尽带黄金甲”还被一个叫老谋子的人借去拍成了大片,着实赚了一笔。现在还不时有人给朕上香,朕当不朽!”
“朕、朕,朕个狗屁!”一位身着大唐非主流服饰的汉子一胳膊肘将黄巢推开,“爷当年从范阳起兵,鼙鼓动地,天下惊慌,过黄河进东都破潼关,大摇大摆走进长安城。大燕皇帝爷可是风风光光地当了好几年,势必范围也远比你黄某人大,哪像你下的旨意连长安城都出不去,龙椅没坐热就掉了脑袋!”
“嘻嘻嘻嘻!”一阵尖细的笑声将正在口沫横飞的安禄山吓了一跳。他不禁循声回头望去,随着一阵慢悠悠的脚步声,一群手持拂尘,面白无须的人大摇大摆地走了上来:“咱家虽不是皇帝,但皇帝也要把我当亲爹供着。谁当皇帝谁掉脑袋得咱家说了算,神策军权在我手,哪个不服提头来见!”
一旁的李克用和朱全忠听到这里,再也按耐不住了,跳将起来,一齐骂道:“哪来那么多废话!都给我滚下去!急甚?一个个按顺序来,三百年呢,有的是说头!”
话说唐高祖李渊乃大隋皇亲,封唐国公,隋炀帝杨广是他亲戚。杨广扯出老爸隋文帝杨坚,杨坚又是北周皇帝的外公,北周来源于西魏,西魏分立于北魏,北魏于五胡十六国混战之后统一北方,十六国乃是乘司马懿孙子建立的西晋内乱分裂而来,说道司马懿就想起诸葛亮,还有刘关张、曹操、吕布……嘿嘿,不是在下多嘴码字忽悠人,实在是我泱泱中华源远流长,英雄豪杰辈出,这不一溜嘴就说开去了。
也罢,前面这段白送,就不向各位看官讨赏了,茶水也白送,下面咱们言-归-正-传。
日期:2009-07-02 22:09:20
第一章 第一次亲征高句丽失败(1)
说起唐朝,蜗牛认为得把隋末的那段历史也顺便理一遍,因为唐初的很多风流人物都是在这段时期相继粉墨登场的。
要说就从隋炀帝杨广说起吧,谁让人家是堂堂大隋皇帝呢,地位摆在那里,撇开他让其他人物先登场也的确不太合适。
说起这杨广,按说能力不算差,是非也算明白,虽说皇位来得不那么光彩,但毕竟人死不能复生,即使杨广不当皇帝,他爹也活不过来。如果说他能够像老爸隋文帝那样励精图治说不定就没李家什么事了。可这小子八成以前抢太子位时装好人憋屈久了,好不容易做到天下我说了算了,可得大大的花差花差,弥补先前几十年的蹉跎岁月。于是修宫殿、开运河、选美女等专项工作便有条不紊的一一展开了。嘿嘿,相比之下明朝那位正德皇帝朱厚照就显得太小家子气了,玩来玩去娱乐范围也就仅限于皇宫大院,娱乐对象也就N只老虎豹子。倘若杨广泉下有知,估计也会撇嘴鄙视之,曰:“没见过世面!爷要玩就玩国家,大家一起玩!”
问题是,杨广认为国家是他的,要玩就玩,老百姓受不了了:“你NND有吃有喝,只怕闲得慌,我可没那么多闲工夫。家里田要种,老婆孩子要养活,饭要自己做,挖河盖房还拿不到工钱,你小子倒站着说话不腰疼。”
杨广不仅不腰疼,还不断琢磨新玩法。中原和江南没新鲜感了,去塞北大漠也不错啊。于是乎到东突厥(没有斯坦)第十任大可汗阿史那染干家串门去。
刚进门就看到高句丽使臣也在,还没等杨广回过神来,高句丽使臣已经扑通一声跪下来叩见万岁了。一进门就有人磕头且不要压岁钱,杨广想不爽都很难,自然面有得色。黄门侍郎裴矩一看,暗暗高兴,拍马屁的机会来啦:“陛下,想那高句丽本是商朝箕子所建,两汉时节都是中土的郡县,当年乘中原混战时伪建国号,至今都不怎么听话。先帝在世时早已有意征伐。如今陛下开创盛世,突厥已为我所用,全盘汉化,此乃高句丽使节亲眼所见。臣建议可以趁此良机命令高句丽王到京师朝见。如此,后世将把陛下与周武王、汉武帝相媲美。更何况武王、武帝还要操刀引戈方能成功,而现下陛下不战而屈人之兵,则又在其上矣。”
听了这话,杨广就像个充足气的气球一样,忽忽悠悠就上天了。他大腿一拍,朗声说道:“来人那,向高句丽使者传朕口谕!明年你们国王应到涿郡来朝见,如果不来也没关系,我就带着突厥可汗去高句丽巡视!”
使节不敢怠慢,回去就向最高领导人汇报了。当时的最高领导人姓高名元,不知是胸有成竹还是被吓傻了,从此之后对隋朝的礼节是越来越不到位。杨广眼看超越周武王和汉武帝的梦想由于高元的极度不合作而化为泡影不由火大,这只飘在天上的气球像被针扎了一样的炸开了,牙缝里迸出一个字:“打!”
说到打高句丽,我们先要了解一下当时朝鲜半岛的形势。当时朝鲜半岛上共有三个国家:高句丽(首都平壤)、百济(首都泗沘)和新罗(首都金城)。其中以高句丽最为强大,现在我国辽宁省的大部分区域、朝鲜全部和韩国北部都曾在它的统治之下。百济和新罗位于朝鲜半岛南部,统治疆域大小基本相当。杨广的军事行动并不直接涉及到新罗和百济,但这两国却对唐高宗时期中日两国军队第一次正面交锋有着直接影响,所以也一并提一下。
杨广这(第)一次讨伐高句丽的准备工作显得非常业余,相信与他过于自大轻敌不无干系。按说,兵贵神速,既然610年就下了决定,当年就该把各项工作准备停当,该出发的就出发了。他可好,直到611年2月19日才坐船从江都(今扬州)北上,26日正式下诏全国总动员。
说到这个动员令,一看就是没经过民主评议,拍拍脑袋就想出来的:全国各地军队不管路途远近,都必须到涿郡(北京)集合;征调江南水手一万人,弓箭手三万人,岭南短矛手三万人到涿郡集合;黄河以南各郡准备运输车辆五万辆,等等。这可是一千多年前,河北山东一带的军队还好,可那种江南、两广的军队和民夫用两条腿跑到北京还不知要猴年马月,哪还有多余的力气打仗。打仗不是蚂蚁搬家,可杨广就是下了蚂蚁搬家的命令。用googleearth来穿越一下,中国的绝大部分地区都有一条又粗又黑的线,啥呀?不是大蚂蚁,是人!行军中的军队、运粮食和装备的百姓以及他们的运输工具——人力车。这种在严刑峻法威胁下的低效率运输直接造成“河面上、船舶前后相接一千余里;路上始终保持数十万人,日夜不断。士卒民夫中途大量死亡,尸体压着尸体,相继腐烂,脓血满路,臭气扑鼻”。于是很自然的“天下骚动”。
内陆情况大致是这样,海边只有更惨。幽州总管元弘嗣奉命前往东莱(三国演义中太史慈的老家,今天山东省莱州市)海口督造军舰三百艘。在岸上手持长鞭、面相凶狠的监工的严密监视下,造船工匠夜以继日地泡在水中,片刻不敢休息。船在水中泡久了,吃水线以下部位就会生虫,得定期清理保养,人体若是长时间浸泡在水下,涉水部分便会腐烂生蛆,再加上当时医疗条件落后,工匠们根本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很快,死亡人数就接近了一半。
日期:2009-07-02 22:10:16
第一章 第一次亲征高句丽失败(2)
看了这里,大家联想到了什么?和陈胜吴广起义的背景是不是很像?放在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政权,开战之前就已经搞得国内劳命伤财、怨声载道,唯有大胜才有可能暂时缓和一下国内的阶级矛盾,否则当权者只有完蛋一条路好走。
而杨广,这是走上了这条不归路。
转眼到了611年冬季。这一年由于农业从业人员——农民、主要耕种工具——牛马都被征用,很多一去不复返,各地农业严重荒废,粮价飞涨。对此,隋政府非但没有采取及时或有效的应对措施,反而又追征了60万民夫运送军粮。
可怜路途遥远,每个人运送的粮食连当作路上充饥的干粮都不够,担心受罚的农夫开始大批逃亡。上天用现实告诉这些无计可施的人们:安分守己则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一只脚踏进棺材;“行大事”则或许还有活命的可能。
于是,杨广还没有出兵,天下已经开始混乱起来。
612年正月,各地军队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在涿郡集中完毕。杨广将全部作战部队分为左右两个集团军群共24军113万多人,分路进攻,约定在平壤会师。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写到还有两倍于作战部队的后勤保障人员。不过蜗牛个人以为如此庞大的后勤队伍不现实也无必要。涿郡到辽东并非万里迢迢,没有必要特地为此建立起一支如此庞大的后勤部队,估计司马老爷子是把参与运输的民夫都计算在内了。根据记载,隋朝鼎盛时全国共890余万户,人口约4601万,就算杨广玩国家没玩死几个人,这113*3=339万,也占到了全国总人口的7.37%。这个比例换到今天,就是说我们得拥有一支人数多达9600万的军队!打高句丽还犯不着这么慷慨。而且估计当时没多少女兵,除了极少数将军外绝大部分军人都是青壮年人,一句话,国家的血都快被抽干了。
3月14日,隋军突破高句丽辽河防线,包围辽东城。杨广得意洋洋的邀请西突厥可汗阿史那达曼和高昌国王匊伯雅一同观战,那意思明显是:“瞧瞧我大隋多威风,每人吐口唾沫都能把高句丽淹死,你们小样可得老实点。”
为了在外人前充分显示他杨某人的悲天悯人、治军有方,他还即兴向各将领发表了一通慷慨激昂的训话:“我们打仗不是为了杀人,是为了拯救高句丽的黎民百姓。各位前进时要兵分三路,互相知会,不可单独前进,以防有失。所有军事措施都要奏报侯批,不得专断独行。钦此!”
蜗牛不知道杨广说上面这番话之前有没有仔细考虑过,但作为曾经率军南下消灭陈国的大元帅,怎么可以糊涂到如此地步。首先,要表明自己爱民如子,又怎么把国内弄得民不聊生,烽烟四起;保护敌国百姓,就应该在军纪和执行军纪上面下功夫,他老人家对此却是只字未提。再有,战场瞬息万变,军事指挥官不能随机应变,反而要老老实实写好奏章等待批复,脑袋被敌人砍下来了没有指示也不能动。下这种命令的人,实在不是当首领的料,糊涂虫而已。
更荒唐的还在后面。见高句丽军坚守不出,杨广又同时下达了两个看似合理,执行起来却是自相矛盾的命令:
NO.1 各军包围,攻城。
NO.2 如果对方答应投降,要马上做好接受安抚工作,不准继续进攻。
于是便出现了以下场景:辽东城内快挺不住时就声称要投降,将领们只好暂时停止进攻,写好文书上报。等到批文下来时,守军又做好了战斗准备。这样几次下来隋军全做的是无用功,可怜杨广被人钻了空子还没有醒悟
这一围就是三个月,隋军那是毫无进展。杨广不爽了,亲自跑来视察,大骂众将无能,并表示,再不尽力,死啦死啦的!
大家当面都是磕头如捣蒜,背后早就在肚子里骂开啦:“shit!你的狗屁命令让我们像傻子一样被人玩,还不能说!不是你乱指挥,辽东城早就拿下了。凭什么怪我们不尽力?要死也是你先死!”
围攻不成,只能改变策略了。于是,又有数支部队从锦州等地出发,杨广保证供给——每人发给一百天的粮食,还有铠甲、刀枪、衣服、攻城器械和炊事器具等等,士兵们听说后都欢天喜地。
可是,别忙着高兴啊,没有车,没有人,怎么办?答案是:自己背!这些加起来有多重呢?答案是:三石以上。
1石折成现代重量单位有多少呢?蜗牛查了一下资料,一石约合现在79.32千克。也就是说每个士兵要背上两百多公斤的东西上路。谁背得动?!
这样一来,士兵们可不干了,谁爱背谁背,老子们不背!
针对军队中弥漫的抵触情绪,杨广接着又下了道白痴命令:“胆敢遗弃粮食者,斩首!”
要知道,群众的智慧是无穷尽的,于是他们中有人发明出了一个办法:索性出发之前就刨个坑,把粮食埋了。这可不算遗弃啊,我只是先存放在这儿,没东西吃了再回来取——得,好好的人,都变成松鼠了。
军官们对此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应付上面了事。可是这毕竟不是办法,路刚走到一半,粮食就快吃完了。
渡过鸭绿江,这些部队与高句丽军相遇了。高句丽军惊奇地发现,这些天朝军队怎么毫无传说中天朝军队的威仪,反倒更像叫花兵。一眼看去,几乎个个都是面带饥饿之色,疲惫不堪,仿佛大病初愈般(那是,缺吃少喝不说,还要背着一大堆装备日夜兼程地赶路,是人都受不了啊)。
于是,高句丽统帅乙支文德(这人在高句丽历史上算是个人物,现在韩国海军的一艘新型驱逐舰就以他的名字命名)决定,不管对方是丐帮还是病猫俱乐部,先调戏一把再说。于是高句丽稍一交战就连连后退,隋军自然是“趁胜”追击,一天内连续七次如此。虽说是七战七捷,战果却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鲁国人曹刿在论“战”时说过:“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再勇猛的军队,七鼓下来也快没气了,更不用说是疲惫、饥饿的隋朝军队了。
就在隋军几乎精疲力竭、只剩喘气的当儿,高句丽军突然发起了全面反攻。总算隋军多年征战,经验和技术尚在,但也只剩下被动抵抗和撤退的份了。
7月24日,隋军撤至萨水(现朝鲜清川江)渡河,高句丽军深得兵法精髓的半渡而击之,隋军大败,右屯卫将军辛世雄战死,全军崩溃。度过辽河的陆军全部撤回,另一支从海路登陆的军队独木难支,也只好不战而归。
至此,杨广第一次东征基本结束。据统计,共有约30万部队东渡辽河,逃回来的却只有2700人左右,粮食装备损失不计其数。唯一值得一提的就是攻克了一座城池。这种战果,特别是考虑到双方国力的对比,只能说是惨败。
日期:2009-07-02 22:11:30
第二章 失败的无向辽东浪死歌(1)
杨广回国后,面临已成燎原之势的民变却是丝毫不放在心上。他满脑子充斥的只是再次东征,一雪高句丽之耻。毕竟,连那么个弹丸小国都奈何不了,以后还怎么在东、西突厥面前称雄?
于是,他再次下诏,命令全国军队到涿郡集中,准备第二次东征。具体准备过程不再细说,参照第一次即可。
613年4月,隋军东渡辽河,再次包围了辽东城。这次杨广算是学乖了,准许各军将领便宜行事,根据自己对形势的判断指挥进攻。接下来就是隋军四面包围,八方进攻,高句丽守军竭力抵抗。一连打了二十多日,战局并无实质性进展,攻守双方都死伤惨重。
正当杨广在东北前线打得不亦乐乎时,后方突然传来消息:杨玄感反了!
杨玄感何人?
他是原尚书仆射(大官,基本可视同宰相)杨素的儿子,根据子承父业的优良传统,现任礼部尚书。怪了,老百姓起义是因为没饭吃,拎着两把菜刀就去闹革命了。可他杨玄感家门世代高官,荣华富贵享用不尽。莫不是看天下即将大乱,误把革命当作时尚,跟错了潮流?
当然不是。
杨素自隋文帝杨坚起就是朝中要员,曾参与并辅佐杨广夺取了他哥哥杨勇的太子之位,功劳赫赫。从尚书右仆射升任尚书左仆射后,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人说来也怪,你为领导立功越多,就越应该表现出谦和忍让,这样领导才会放心,至少不会觉得你功高盖主,需要时刻提防着你;这老头子可好,有点越过越糊涂的味道,整天既倚老又倚功,即使在与领导沟通时也相当缺乏谦虚谨慎的优良品质。
可偏偏他碰到的领导还是个出了名的小心眼。举个例子说吧,杨广一向自负文采卓众,不能容忍别人的才华高过他。内史侍郎薛道衡有诗句“空梁落燕泥”,王胄有诗句“庭草无人随意绿”在业界颇受好评。杨广觉得不爽了,但是自己又确实写不出这样的佳句。于是,他分别找了两个借口把这两人处死,死前还当着他们的面朗诵这几句诗,并讥讽道:“你还能写出这样的句子吗?”
还好,杨素算是祖上积德,还没等杨广动手就已经先去如来面前报到了,剩下一个烂摊子让儿子们替他收拾。
杨玄感是个聪明人。从之前杨广的种种言行中,他已经清楚地看出了杨广对杨素一门的不满。此时的他心中已有反意,只是时机还不成熟,所以只能再继续装孙子下去。于是,他一面加紧与弟弟们暗中准备叛乱,一面却低姿态、高表现,大拍杨广老兄的马屁,总算是暂时缓和了与杨广的关系。
杨广二次东征时,杨玄感奉命在黎阳负责后勤事务。
鉴于先前紧锣密鼓的准备工作比较充分,而且朝中不少官员都是他父亲的老部下,与本家关系密切,容易争取,所以现在是最合适的起义时机,杨玄感暗想。
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首先他擅自截留了运往前线的军粮和装备,并报告说是沿途治安太差,没法运送。接着他又派人假扮政府使节,声称有人叛变,下令全城进入戒严状态,乘势带领人马占据黎阳城。
建立好黎阳这个基地后,杨玄感对外发布了起义宣言,斥责杨广残暴无道,打着拯救黎民百姓于水火的大旗宣布起兵。
俗话说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杨玄感在起兵之前就秘密派人前往首都大兴(后来的长安)把弟弟杨玄挺叫过来帮忙。除了亲兄弟之外,他还派人接来了一个人。
这个人,便是李密。
李密何许人也?
李密字玄邃,原来是东北那旮旯的,祖籍辽东襄平。说起他的出生,那可是门庭显赫。他爷爷的爸爸李弼曾当过北魏的司徒,爷爷李曜官至太保,封魏国公,他爸爸李宽是隋朝上柱国,蒲山公,“皆知名当代”。有这么强大的背景,李密很容易就走上了仕途,当上了左亲卫郎将,属于禁卫军战斗序列。
要说能成就一番事业的人大都长相出众,属于扎在人堆里也容易被找出来的那种。李密也不例外。
一次,杨广视察部队时一眼就看到了李密,就回头问一边的许国公宇文述:“左边那个黑色小儿是谁?双眼犀利有神,异于常人,朕不要他当警卫员。”宇文述也是个有眼力的人,一次趁四下无人,他就语重心长地劝告李密:“老弟你如此聪明能干,应当走文官路线,用你的才学来谋得官位。当个警卫员虽然接近领导,可是像你这样的警卫员太多,难有出头之日啊!”
中国的科举制度始于隋文帝杨坚时代,到杨广的时候虽不能说是成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潮流,但也是出人头地的重要途径。李密本就自负才学出众,听了宇文述的劝说,果断地辞掉了当兵吃饷的行当,开始闭门读书。
有一天李密出门办事,代步工具是老黄牛一只。黄牛走得远不如马快,但是牛天生比马多一个零件——角,李密正是看中了这一点。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边走边看。可巧,在路上遇见了杨素。杨素此时已是朝中大员,看到这一场景甚是奇怪,便命人从后面追上来询问。说了几句话后,老杨就被李密同志的神采和气度所俘获,回家后就把李密推荐给自己的儿子们,并称赞道:“我看李密的见识气度,你们都大不如他!”
杨玄感是牢牢地记住了老爹的这句话,遂倾心结交李密。起兵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接李密来帮忙。
日期:2009-07-02 22:12:30
第二章 失败的无向辽东浪死歌(2)
李密到黎阳后,立刻被杨玄感任命为总参谋长兼参谋。参谋是负责出点子、搞策划的的。李密给杨玄感准备了三个方案,供他选择:
NO.1(上策)带领军队趁着各地还没有准备的时候,长驱直入,杀奔涿郡,切断杨广的后路;和高句丽军前后夹击,不出十天半月,政府军一定崩溃,不用费多少事就能够把杨广搞定。
NO.2 (中策)关中四面是山,土地肥沃,可以作为基地寻求发展。现在一路向西,在对方做出反应前直取大兴,然后招募英雄豪杰,发动平民百姓,即使前线部队赶回,我们已经占据有利地形,后方不用担忧,可以来个持久战。
NO.3 (下策)直接攻打最近的洛阳,效果立竿见影。但是一旦洛阳久攻不克,援军从各地赶到,后果不堪设想。
作为最高统帅的杨玄感,最终选择了第三条方案,理由如下:
1.文武百官的家属都在东都,如能攻取,足以动摇政府和军队的士气;
2.前两个方案都是绕开城池,直奔目的地。可不夺取城池怎能立威?
结论:下策才是上策,执行!
对此,蜗牛倒有是有不同的看法。趁时间还早,不妨来把事后诸葛亮,看一看这三条方案的优劣。
隋炀帝连年用兵,各地早已是怨声载道。加之前方战事也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进展,军队中反战情绪越来越高。如果真的切断杨广的退路,再打着某种鼓舞人心的口号一号召,相信前线不少将士都会倒戈,那时杨广一定走投无路。接着再依靠杨家的人脉,打着正统政府的名义,以东征部队为武力后盾,对各地发号施令,当得当不成皇帝另说,当个曹操应该问题不大。
当时的关中确实如李密所说,沃野千里,物产丰富,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堪称帝王之本。更重要的是从东向西有函谷关和潼关等重要关卡,保障安全之余,还能够掌握战争的主动权。战国七雄归一于秦,除了商鞅变法的功绩和秦军本身的骁勇善战外,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也是秦国得以制胜的重要法宝。后来李渊统一天下的步骤也基本是李密中策的翻版。
直接攻打洛阳,虽然听起来很是振奋人心,但却是一着险棋。一来以杨玄感部队的战斗力能否可以迅速拿下洛阳还是个未知数,倘若不能速战速决,后果如李密所言将不堪设想;二来洛阳地处平原地带,东西南北都是一马平川,易攻难守,容易四面受敌。至于杨玄感认为打下东都把百官的家属扣为人质就能动摇军心,个人感觉见仁见智。因为你可以抓着别人的老婆孩子说不投降就砍了她们,别人也可以兵临城下再告诉你好好送她们出来就不砍你,关键看怎么运用。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目录
下一页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