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满清三百年——历史可以写得好看

作者: 陈长江


日期:2009-2-18 7:59:00

  从今天开始,我想和朋友们开始一段新的旅程。
  这个过程是否愉快,只能自己去体味,但是对我来说,绝不会很轻松。
  我不知道我将要展示出来的文字是何种体裁,该如何归类,只是凭记忆想到就说,说完就去睡觉。记忆这家伙当然是不值得依靠的,虽然靠不住,却也离不开,仿佛女权主义之于男性,乱劈一通后还是要拿男人说事。
  我想说的是国人长期以来不愿直面却又难以割舍的一段记忆,它从努尔哈赤开始,给了我们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想逃避又总是避免不了。于是影视剧里就出现了诸如嘻嘻哈哈胡乱搞笑的镜头,以至于我们忘记了我们民族究竟走过了怎样的坎途,这是很茫然的事。
  不逃避又能怎样呢?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又有谁能说得清呢?明知说不清还要说,又仿佛商家总想把最后的陈货兜售,大有不售完不甘心的豪气,至于究竟有无必要,也是说不清的。

  就当是叫卖吧!
  是为序。
  还是先从努尔哈赤开始说起。
  关于这个人的事迹,细说起来是一件非常头疼的事情。为什么呢?史书对他的许多记载都含混不清,传说有之,回避有之,造假有之,张冠李戴有之,很多东西都只能猜,既然是猜,就只是一家之言,未必是事实了。
  我不是专家,不打算在什么考证呀猜想呀等方面过多的唠叨,只想把自己了解到的东西拿出来,未必能做成面包,说不定只能做一个馍馍之类的,与大家分享。既然说了,再困难也只得做下去。
  努尔哈赤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有人说他是军事天才,这话说大了,当时的满洲,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无论是军事思想也好,技战术水平也罢,就那么回事,能天才到哪里去?他再天才遇到袁崇焕这样的猛人,照样无计可施。

  通过我的观察,用这样一句话描述努尔哈赤大概不为过:他比流氓家更政治一点,比政治家更流氓一点。他残忍,所以嗜杀绝不手软;他隐忍,所以一直等待时机;他诡异,所以经常给人设套。所以我说,他是一个不寻常的家伙。
  和刘邦朱元璋那帮厮比较起来,他似乎可算是贵族出身,如果考察一下当时女真部落的实际生活水平,未必比得上汉人的寻常人家,实在贵不到哪里去。好像他有特殊背景,据说他的六世祖是曾任建州左卫都督的蒙哥帖木儿,事实上这个家世是不靠谱的。
  如果说他究竟有什么不寻常,还是从他出生开始说吧。
  这小子出生前有异象。
  他妈没遇到龙呀之类的东西感孕,屋子里也没有放红光的征兆,当然更没有刮风闪电的记载,有什么异象可言?据《清史稿》记载,他在他老妈肚子里蹲了足足十三个月。

  如果你觉得这很一般,你可以到医院妇产科去咨询一下。
  另外我还可以提供一个数据:当年尧据说在他妈肚子里蹲了十四个月呢!
  反正比一般平庸之辈还是要牛多了!

日期:2009-02-18 12:49:28

  连载(2)
  这样,公元1559年(嘉靖38年),史书上记载了这年的一个新闻事件:赫图阿拉的一个孕妇在怀孕十三个月后产下了一名男婴,不少人都说这孩子有天子气象。这新闻有无炒作不知道,信不信由你。
  努尔哈赤的祖父觉昌安、父亲塔克世并不是什么特别显赫的人物,估计就是建州女真一酋长,对于这些部落首领,为了笼络他们,明朝往往给一个头衔,按级别其祖父的地位可能是指挥使。
  然而这些中小贵族家庭的生活并非我们想象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女真部落从平民到贵族的实际生活档次远不及当时汉人,什么原因?专业的说法是生产力不发达,俗一点讲就是一个字——穷。
  这些少数民族长期依赖打猎捕鱼为生,顺便在山上搞点采集,诸如人参之类的东西,可这些东西不能当饭吃呀,于是就拿到集市上同汉人换粮食。他们也跟着汉人学种地,似乎都没学地道,汉人使用的锅碗瓢盆这类东西,在女真人看来都是宝贝。

  所以我们完全可以断定,努尔哈赤的童年并不是想象的那么金色,甚至很灰很灰。
  不幸还是降临了。命运这玩意儿总喜欢和人开玩笑,开了玩笑后又总会偷偷的塞点好处给你,如果你总是无端的叹世道不平,命运不公,而忘了它塞给你的东西,或者根本没看见,那也太傻不拉了。努尔哈赤这家伙就聪明在这里,他把命运所赐的一切东西都当作了财富。
  十岁那年,母亲喜塔拉氏去世,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遭受巨大打击。
  努尔哈赤的母亲不是普通人家的女子,她是当时能够号令建州三卫的响当当人物王杲的长女。努尔哈赤的祖父觉昌安正是王杲手下的一个头领,为了攀附他的主子,他和王杲结为了亲家。对于王杲这个人,我们后面还会谈到。
  不过父亲塔克世很快又娶了一房,这次他攀上了明朝支持的哈达头领王台,努尔哈赤的继母是王台的养女。
  王台是什么人?是明朝政府围剿女真的重要向导,王台要巩固自己的势力,也是仰仗明朝这个大后台。

  问题来了,王杲经常和明朝作对,擅自扰边抢劫汉人财物,明朝早就想拔掉这根刺。
  所以王杲和王台无论从哪方面讲,都应该是死敌。
  现在王台的养女纳拉氏成了努尔哈赤的继母,努尔哈赤兄弟的苦日子到来了。

日期:2009-02-18 17:48:57

  连载(3)
  努尔哈赤的继母果然是个刻薄寡恩的人,努尔哈赤十岁出头就吃尽了苦头。他排行老大,家里什么活儿都要帮着干,一有不对就要受到继母的责罚。什么上山打猎呀挖参呀采蘑菇呀都要学着做,回来还要把这些东西带到集市上换取生活用品,按理晚上该可以好好休息了,对不起,继母有令,给我蹲马棚去。
  在冷眼中,努尔哈赤学会了忍耐。这种忍耐,使他和一般的同龄人很不一样;这种忍耐也培养了他坚韧顽强的个性;这种忍耐,也为他日后的崛起创造了机遇。
  我们家乡有一种地方说书形式叫善书,顾名思义是引人向善的说书,老人们非常爱看,说书的先生在高台之上一边说一边哭,赚取乡下人的眼泪。题材大多都是讲婆婆骂媳妇,丈夫抛前妻,后妈打孩子之类的故事,吃尽苦头的孩子最后争气考了状元,回来寻生母等等,讲到苦处要大声哭,哭得天昏地暗,这样才是好的说书,不哭,没有意思。

  努尔哈赤从小就一直接受生活的磨练,他的苦处交给说书先生可以变成很赚眼泪的本子。
  他没有哭。
  更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他的一切并不属于他自己,包括生命。
  他还是没有哭。
  十五岁那年,他带着弟弟舒尔哈齐到外祖父王杲家借住。当然不是外孙走家家那么简单,他们有着特殊的身份——人质。

  但愿大家不要看花了眼,我也没有写错。
  有人说走家家就走家家,怎么就变成人质了呢?
  事实上前面说了,努尔哈赤的外祖父王杲不是个一般的人。
  王杲是当时建州女真苏克素护部的酋长,明朝为了拉拢他,封他为都指挥使。名义上不是建州一把手,可实际上他有号令建州各部的影响力,所以他说他才是实际上的都督,对明朝的封赏很不满意。
  他凭什么那么牛呢?此人能言善辩,兵多财广,拥有女真进京朝贡的500道敕书(贸易许可证)。
  敕书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财富的象征。

  虽说是建州的土皇帝,但此人有个大毛病,吃黑不吃红。
  按道理凭手上500宗大买卖就有不尽的滚滚财源,可他偏喜欢黑道作风,经常跑到汉人这边抢劫财物,明朝对他非常头疼。
  努尔哈赤的祖父觉昌安是王杲的老部下,虽说不敢公开反对王杲,但是他也不想心甘情愿的被王杲摆弄,大小头领明争暗斗,你不服我我不服你在女真各个部落非常普遍。斗来斗去的结果是大家谁也不信任谁,惟一可以暂时把大家拴在一根绳子上的做法就是联姻,所以这种所谓的政治婚姻也就成了女真部落一道非常独特而怪异的风景。

  觉昌安斗不过王杲,就企图把明朝当作靠山,他多次与哈达部头领王台一起,带领明朝官兵围剿扰边的女真人。
  觉昌安和明朝的微妙关系,王杲早就有所察觉,他的女儿(努尔哈赤生母)虽然已经不在人世了,他觉得他还是可以再给觉昌安打一张狠牌。
  所以王杲对觉昌安说,我的外孙既然过不好,就让他们到我家来住住吧。

日期:2009-02-19 11:03:18

  连载(4)
  王杲的意思很明显,老觉你是明白人,不要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咱俩还是亲家,如果你硬要把贼往家里带,请你把门槛认清楚点儿,努尔哈赤兄弟正在门槛内玩耍呢!
  当然这种事情在清朝正史中是找不到的,而当时的明人大多认为努尔哈赤实际上成了王杲的家奴。
  努尔哈赤兄弟在外祖父家过得怎么样,实在找不到详细的材料,传说王杲对外孙不薄,教兄弟俩读书习武,毕竟政治上的事,与孩子无关。
  王杲被明朝辽东总兵李成梁镇压后,努尔哈赤被李成梁俘获。努尔哈赤没有想到,掳掠自己的那伙强敌,竟然都是一帮熟人。

  这样,努尔哈赤在李成梁麾下,开始了他的军阀生涯。
  所以,有人说努尔哈赤与李成梁有不同寻常的关系,是完全有道理的。
  现在大家泡杯茶,有些东西务必需要梳理一下。
  王杲本来可以偏安一隅,只要他对明朝恭顺的话。
  可他对明朝是一百个不满意。当然据王杲说,明朝边境官员杀了他爹(阿玛),这或许是事实。

  王杲原名叫阿古,从小就很机灵,头脑反应快,和父亲在抚顺市场搞物资交换时,曾被抚顺守备官张御使看中,收为干儿子,张御使给他取了个汉名王杲,跟着张御使读书习武。
  父亲与明朝边官闹矛盾被杀后,王杲回到老家古勒寨,当时整个建州很混乱,凭借出众的口才和武艺,王杲很快做了地方黑社会老大,他带领寨子里的人筑城练兵,控制女真各部朝贡的必经之地,开始拦路抢劫,凡过往之人,都要缴纳一定的买路钱,势力日益壮大。
  他自称自己承袭了父亲建州右卫都指挥使的职务,迅速控制了建州右卫的各个部落。
  很快,他给明朝写了一封奏折,希望明朝承认他的职务,明廷批准了他的请求。
  后来王杲控制建州三卫以后,一不做二不休,干脆自称为都督。
  此时王杲也变得日益骄横起来。

日期:2009-02-19 11:08:10

  连载(5)
  杲多次带兵到抚顺一带掳掠人畜和汉人财物。
  明明是抢劫,他说他不是故意的,是汉人官兵先杀了他的阿玛,这当然可以算一个理由。
  自打张御史调走以后,王杲变得更加肆无忌惮起来。
  一个人在社会上混,最怕什么?不是敌人如何强大,而是没有畏惧感。这种心理使无数枭雄之类的人物,最终沦为狗熊,甚至不知道哪一天脑袋说搬家就会搬家。
  王杲大概必然注定是一个悲剧人物。

  万历二年(1574年)春,王杲部下再次犯边,抚顺的安保官员裴成祖带人追捕,一直撵到王杲的寨子里。王杲假心假意出城迎接,大骂手下人不懂规矩,一面安排人摆酒招待裴大人,裴成祖多喝了几杯,便耍起威风来了,说你们这帮小鞑子,以后再不听话,老子可要把你们绑了送京城法办。
  王杲一听这话,立刻恼羞成怒,大喝一声,来呀,给我把这撒野的家伙绑了。
  裴成祖立刻被五花大绑,王杲叫人像杀猪一样,把裴大人给剖了。
  王杲压根没有想到,这是一场劫难的导火线。
  辽东总兵李成梁决定率军摆平王杲。是年冬,李成梁率6万大军围剿古勒寨。

  刚开始老王还挺硬,硬了一通后,就掉到李将军大口袋阵里了,于是开始逃跑,跑来跑去,发现还是哈达部王台那里最安全。
  王杲希望王台给个机会让自己躲一躲,王台说凭什么?
  看在咱俩都和老觉昌安是亲家吧!
  那你怎不找觉昌安呢!
  找了,实在不行,整个建州都呆不住啊!
  那我这儿你也不一定呆得久喔。可这话王台想了想没能说出来。
  王杲这会儿是真正的丧家之犬,撞到哪是哪。但他没想到,自己竟被王台绑了。
  王台是海西女真哈达部首领,前面就说过,他是和明朝一个鼻孔出气的人,此时怎敢窝藏明朝逃犯?他吃了豹子胆不成?其实王杲也不是不知道,只不过是死马当做活马医而已,万一有希望呢?
  可王杲这匹死马终究没能活过来,王台把他交给李成梁,送到了京城。
  对于屡教不改的叛乱分子,明朝的态度一向很明确,凌迟!

  王杲被剐了。
  在消灭王杲的战役中,努尔哈赤被李成梁俘获,有笔记说李成梁看到努尔哈赤兄弟俩还小,发了慈悲心,没有立即杀死他们。这种观点只能解释努尔哈赤为什么能够活下来,而忽视了事情表象背后隐藏的秘密。说是秘密,其实早就是公开的。

日期:2009-02-19 20:54:31

  连载(6)
  不要忘了,努尔哈赤的祖父和父亲,长期以来就是李成梁同志的线人,他们曾经多次出入李成梁军中,儿时的努尔哈赤时不时也跟着他们见了一些世面,一回生二回熟,努尔哈赤的机灵样早就引起了李成梁的注意。
  所以努尔哈赤被掳到李成梁军中时,李成梁不禁笑了起来。
  说起这位李成梁李大人,我们有必要介绍一下。
  李成梁的爷爷曾任铁岭卫指挥佥事,不知怎么搞的,后来李家越混越差,到李成梁这一代更是差的有点离谱,都四十岁了李成梁还只是混得一个秀才,其实原因也不复杂,在朝廷混日子,不是一个简单的事,一不留神,你的位子就被占了,你四处瞅哇,瞅来瞅去,反倒成了别人的笑话。
  好在后来明朝实在是不行了,确实需要戍边的人才,此时如果谁愿意上前线当炮灰,这位子还是有人愿意让出来的。在这种情况下,李成梁终于可以世袭祖父父亲的职位了,可是他居然穷的连进京袭职的路费都没有,幸亏有人愿意资助,好不容易才把职位捞了回来。
  就是这么一个人,居然成为了明朝的一大牛人,牛到什么程度?当时广为流传的说法是:东南有戚继光,东北有李成梁。
  今天我们都知道戚继光,是明朝抗倭的民族英雄,而很少有人了解李成梁,这真是一个摸不着头脑的问题。难道李成梁的功劳有夸大之嫌?

  在反复的揣摩和思考中,我发现这根本不是功劳不功劳的问题。
  单纯从功劳看,在当时人看来,戚继光与李成梁相比也是小巫见大巫。戚继光在南平倭寇,北定长城以后基本上就休息了,道理很简单,无仗可打。李成梁可不一样,纵横辽东近三十年,打了无数次胜仗,东北的安定团结全赖此人,官越做越大,财愈集愈多。
  但是,几百年后,我们还记得民族英雄戚继光,就是想不起东北王李成梁。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这首先与我们的评判机制有关,它源于几千年来固有的文化心理,我们国家历来在评判历史人物时,总是把道德放在首位。我们常说德才兼备,看见没有,德在才之先。
  我想,李成梁同志的道德大抵首先出了问题。

日期:2009-02-20 07:56:43

  连载(7)
  在中国传统社会里,道德常常代替了法制,所以在朝廷各派政治势力斗争的背后,总不免要对对手进行某种程度的道德质疑,只要能把对手打倒,什么样的花招都有可能使出来。
  在用兵方面,李成梁一直都在实践着张居正的主张,也就是说李成梁是张居正的人,也可以说张居正是李成梁在朝廷的那个保护伞。然而张居正同志在万历九年(1582年)去世后,李成梁同志的政敌似乎一天天多了起来。
  于是有人说他贪污。
  其实当时明朝上下各级官员,估计除海瑞外,其他都难说自己清白。这官场潜规则,李成梁同志肯定玩过,你说它是问题就成了问题,你说它不是问题其实也没啥。
  还有怯战,肆意掩盖败绩。

  后来李成梁的确失去了一些进取心,某些方面做了让步,这取决于明朝的家底和他对辽东局势的判断,以及自己的政治需要,一个统帅没有自己对事物的判断(不管他是对是错),不可能干得长久,事实上,辽东再混乱,有李成梁同志在,都不会有大问题。
  所以我说,正是强大的政治压力,使后期的李成梁日趋保守,万历十九年(1591年),李成梁见势不妙,上书请求辞职。
  然而李成梁真正为时人诟病,是在人们发现一个惊天秘密以后。
  那就是,人们越来越感到,明朝的灭亡,正是这个明朝的大功臣亲手造成的。
  李成梁地下有知,一定会急得哭不出泪来,这哪跟哪呀,大家知道,明朝的灭亡是在李成梁同志逝世二十六年之后,李成梁这个黑锅背的实在是有点大了,他不急才怪呢!

  可是按照某些人的逻辑,正是李成梁成就了努尔哈赤,没有努尔哈赤的强大,他的继承者就不可能建立什么大清,更不可能攻占北京,一统天下。
  事实胜于雄辩,不怪李成梁怪谁?
  现在我要郑重向大家报告一个研究成果,那就是——
  李成梁到底和努尔哈赤究竟是一个什么关系?
  什么关系?大家看好了。
  努尔哈赤是李成梁同志放的一根很长很长的线,而提倡忍者无敌的努尔哈赤先生将计就计,给明朝下了一道很深很深的钩,这个深度不亚于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

日期:2009-02-20 21:13:23

  连载(8)
  你可以不相信这个结论,但事实发展到某种程度以后,就不由你不信了。
  现在我们可以把视线拉回到努尔哈赤这里来。
  努尔哈赤被带到军中见到李成梁以后,让李成梁略感意外的是,这个十六岁的小伙子面无惧色,沉着以对,可能大家心里都有底,彼此心照不宣,毕竟大家不是什么太陌生的人。
  接下来努尔哈赤对李大人开始变得恭敬起来,这让李成梁十分高兴。

  我们可以想一想,一个英气逼人的小伙,一个充满活力、智慧和希望的生命,要把他全部的力量、胆识、气魄交给自己的统帅,作为统帅的你,会作何感想?
  反正李成梁同志也很豪气,人一激动,似乎就要拿小努当干儿子看了。
  此后,努尔哈赤经常随李成梁同志出征,剿捕女真人。
  努尔哈赤很能表现,每次都是打头阵,而且屡立战功。
  我们不得不承认,努尔哈赤冲锋陷阵,布置口袋,带兵包抄的本领,是这时候开始历练的。李成梁同志是努尔哈赤第一位真正的实习教练。
  关于努尔哈赤与李成梁一家更多的生活细节,史书上实在没有什么详细记载,但这并不表示没有,从各方面的资料综合来看,他们的关系实在不是一般的铁,李成梁的几个儿子,估计私下里和努尔哈赤的交情也很不错。

  尤其是李如柏。
  因为多年以后,李如柏鬼使神差的娶了努尔哈赤弟弟舒尔哈齐的女儿。
  而且在萨尔浒大战中,李如柏部作为明军重要的一支主力,奉命围攻努尔哈赤,可他偏偏行军迟缓,直到仗打完了他的部队还没到达目的地,其实也就一两天的路程,后来接到杨镐撤军的命令,他连忙往回赶,也许是太心急,在这场决定明朝命运的大战中,李如柏同志灰不溜秋的回来了。
  说李如柏同志毫发未损其实也不尽然,确切讲是没有被后金军队直接伤着,反而是自己的部队在溃逃中相互踩踏,死了千把人,这对李如柏同志来说,其实是件好事,至少他有理由证明自己没有殆战。
  所以要找李如柏同志故意避战的证据,实在太困难了。

  然而我始终相信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而在辽东,人民只得悲哀的唱道:
  奴酋女婿做镇守,不知辽东落谁手。
  有时候我们读史,一定要拿出勇气来大胆的猜,你想什么都要在正史上找依据,永远也找不到事情的真相。说是猜,其实也还是有依据的,不是胡乱的没事找事,只是告诉大家尽信书不如无书。
  努尔哈赤跟了李成梁三年,这三年,正好是我们现在的一个年轻人关键的高中三年,此后就要独立走上社会,走自己的路了。但是努尔哈赤所学的东西,远远不同于今天一个高中生所要学的课程。
  首先他学会了带兵。(现在高中没这课程。)

  其次他学会了谦虚。(要搞政治,这是必要的素质,先做好媳妇,再慢慢熬成婆吧)
  再次他学会了自立。(其实不是学的,是修炼。现在学校教育的重点好像是对付高考,这个方面就靠自己无师自通吧)
  努尔哈赤想回建州了。
  这个想法李成梁知道,但他却装作不知道。
  有一种说法是说李成梁的小老婆看到努尔哈赤太帅了,料定将来必成大器,感慨不已,偷偷的帮助努尔哈赤逃了出来。
  还有一种说法更神,说李成梁听说努尔哈赤脚上有七颗红痣,是天子相,顿起杀心,努尔哈赤在李成梁小老婆的帮助下,骑着大青马逃跑,李成梁就派兵拼命的追,大青马中箭倒下后,追兵开始放火,又有一只狗用身体滚灭大火,然后又是成群的神鸦堆在努尔哈赤身上,逃过追兵的搜捕,终于,努尔哈赤回到建州。

  为了纪念这个事情,据说:
  国号大清是源于报答大青马。
  满洲习俗祭祀小夫人是要报答李成梁的小老婆。
  满洲习俗中还有不吃狗肉,供养乌鸦等等,其来头都在这里。
  如果你真的相信这些传说,那实在是一件再搞笑不过的事了。

日期:2009-02-21 10:28:47

  连载(9)
  那么事情的真相到底是怎样的呢?努尔哈赤是怎么从李成梁部中出来的,一般史书都避而不谈,许多学者由于不敢妄言,也只能回避这个问题。
  我也没找到关于这个事情的更多的细节,但是从后来历史的发展看,还是有一些蛛丝马迹可以探寻的。
  《清史稿》只有简单的几句话: 太祖及弟舒尔哈齐没于兵间,成梁妻奇其貌,阴纵之归。途遇额亦都,以其徒九人从。
  虽然只有短短几句,其实有几年的时间跨度。
  努尔哈赤兄弟与其说是让李成梁的小老婆放跑的,不如说是李成梁有意要放努尔哈赤归山,只不过他实在没想到努尔哈赤会成为一只猛虎,因为当时努尔哈赤在战场上尽管勇猛,但在李成梁同志面前简直就是一只温顺的小猫。

  李成梁同志觉得努尔哈赤完全可以成为一张捏在手心的牌,关键时刻是可以拿出来打一打的。为什么这样说呢?
  这与李成梁在辽东推行的战略路线有关。
  李成梁的战略可以用八个字概括:以夷制夷,刚柔并济。
  什么叫以夷制夷呢?就是利用女真人内部的矛盾,让他们相互牵制,明朝呢,就坐在一旁捡馅饼吧。刚开始李成梁还真捡到几个大馅饼,他在辽东的作战计划推进的相当快,凡是不听话的部落,一个一个都很顺利的收拾掉了。
  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几个可信的盟友,当然是不行的。努尔哈赤的祖父觉昌安和父亲塔克世,基本充当的都是这种角色。他们似乎都是甘愿做“夷奸”的人物。
  李成梁同志很快又意识到,纯粹依赖武力解决边患,成本似乎太高,以夷制夷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就大大降低了这种戍边的成本。


日期:2009-02-22 14:56:14

  连载(10)
  李成梁真的不是等闲之辈,随着明朝吏治日益腐败(这点他是清楚的,他自己就是参与者嘛),他的确需要一个非常合适的人选,来充当他整个辽东战略的一颗棋子,这个人需要有相当的号召力,最好像一只大母鸡,把那帮鞑子领着,在明朝这棵大树底下,好好地呆着休息,不要到处乱窜。既然如此,这个人还必须具备更重要的一点条件——政治上要靠得住。

  李成梁同志想来想去,发现这个重任非努尔哈赤莫属。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