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读
|
杂谈
|
舞文
|
鬼话
|
情感
|
同行
|
奇幻
|
商道
|
军事
|
历史
|
全集
|
全部
|
排行榜
|
精品推荐
长太息以掩泣兮--北京流氓编年史
作者:
我不折花花亦摧
日期:2009-12-20 22:39:34
北京什么时候有流氓了,自从八旗败落了,大概就成了气候了,再往前燕子李三那年代没有考证,至于乾隆爷微服私访的时候遇到,私以为应该是黑社会,盐帮丐帮啥的,比流氓有组织有纪律的多,还都得入门拜堂口,不是自己大嘴一张“我就一流氓”的。
民国的时候,上海有青红二帮,京津最猖獗的就是一贯道了,但那个还是有组织的,和哥要8的这些人还是有区别的,此处不谈。
哥要说的这些,主要是解放大军进城之后,人民当家做了主,从此天下太平了。再太平的天下,那也有些不安分的人,再红的风暴,也压不住人性里的丑恶面。更何况在一些人的本性都被压制的年代,你看陌生姑娘一眼就能让人大叫一声“流氓”然后一大耳瓜子扇过来。哥讲的,基本上是从这往后的年代。
历史进入二十一世纪,谁还敢说自己是流氓啊?都管自己叫大款了!最近这两年,说大款你丫就SB了,你得说自己是专业人士,这才跟得上时代呢!
所以咱回头看看,当流氓那也是个技术活儿,得有知识,有头脑,还得有胆量。
来,跟哥一块说:当流氓不是那么简单的!
日期:2009-12-20 22:40:41
估计这时候就有TX说了,LZ你多大岁数,往前捣这么多年的事都知道?
操,哥自己也觉得挺惭愧的,从小不学好,王朔这假流氓就算早熟的吧,哥比他还早熟,可是比丫伪装的好,自小在流氓堆里没被发现不说,还能洁身自好没给拖下水。
为毛呢?哥一直觉着吧,点儿背不能怨社会,所以自己是坏人也别老怪人家流氓,你自己不是人,没脑子啊?人给你一块糖你就不问问人为毛给你糖吃?吃了人家的你丫能不手短不嘴软?
当不成流氓的也不能怪流氓,为毛呢?因为你丫天生就缺点当流氓的气质,见便宜就占见事就闪,流氓都不是SB,你以为这糖见人就给啊?长那嘴了吗你?
老北京以前有句话,叫流氓有流氓的规矩。这年头因为大家伙都不讲规矩了,所以连流氓都没得混了,赶紧着转型了,所以一个看起来很美的时代,随着流氓的消失结束了。
下面呢,LZ就从自己听说的,遇见的,认识的,经历的,以时间为顺序慢慢8。毕竟不是小说,人物分主次,故事分伯仲,LZ的书就是说到哪算哪,到哪儿哪儿结。
日期:2009-12-20 22:42:02
first of all,北京的流氓是分片滴,是讲出身滴,这个直接决定了流氓的等级和活动范围,以及日后转型的走势。
大致上说,能上得台面成了气候的,分为三大片,西边的,东西城的,南城的。
西边的,特指以复兴门以西的政府大院子弟,这里边也分两大派--中直和部队。中直,就是指中直机关,主要是中组部,统战部,财政部这些有实权的,至于那些国家职能部门的不带玩,比如老一机部二机部纺织部这些个。部队大院好理解,就是门口没名字直接就是几号几号院的都是,但这里边也分级别的,几总比几军的NB。另外还有几个院在老城的北边,也东西两城接壤,但传统上还是归为西边的。
东西城的,以西城的为首,多数都是个遗老遗少。北京城是和平解放的,所以除了罪大恶极的,日伪时期与人民为敌的,人民政府都还是手下留情的。但是几轮运动下来,家底早给抄得七七八八了,再加上出身不好,想找个工作找个好对象,就不那么容易了,天天在外面混着,干点溜门撬锁的缺德事,偷点粮票换包烟啥的。为毛不偷钱呢?家家都没钱,偷个JB毛啊!
南城的,本不应该也最没有理由成为流氓。按理说解放了,龙须沟也填上了,房子也给分上了,媳妇给也配上了,妓女也都从良了,从此就应该过上幸福生活了吧?不,偏不,新社会再好,他不自由啊,不能由着性的想干点什么就干点什么啊,老的没变过来,小的听老辈一说那旧时的春宫画啊西洋景啊多么多么的有趣,自小心里就没干净过。后来觉着穿制服拿国家俸禄的那帮子弟,拍婆子都比自己便利,心里说还NMB新社会呢,新社会为毛老子不能拍着漂亮婆子?说归说,说也没辙,只能去北京站打打流动人口的主意。
除了这三大片,朝阳的也能提几句,但始终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朝阳是新区,最初的兴建也是因为一些国家部委的大院,还有就是新旧使馆区。但是风水轮流转,打架朝阳的不行,挣钱还是朝阳的脑子好使,最早转型的也是这些人,出国人员服务部门口倒几个冰箱电视的配额,那得卖多少斤粮票啊!
日期:2009-12-20 22:43:07
故事呢,先从解放后的老一代流氓讲起。
怎么着也得有条主线不是,今天这主线,就从一个没落的大户人家开8吧。
这户人家,老西城的没有不知道的,想当年,老NB了,而且不是NB了一代两代,是N代了。
史上有记载的,这家祖上最风光的时候,出了一个翰林。汉人里,能出一个翰林,那是何等的不易啊,所以这家人当年的排场可想而知。
民国的时候小没落了一段,但是攀上了一户好亲,到了伪满时期,当家的老爷又成了一朝高官,所以这家的声势多少又回来点,直到解放了才真正的完结了。
这段时间可圈可点的,就是这家子攀的这户亲,当年的当家大少奶奶,后来的老太太。<上海滩>看过吧?说的就是这位老太太的娘家。
哥跟这位老人家相识的时候,老人家已是90高龄了,一辈子什么风雨没见过,除了耳背点,眼花点,什么毛病没有,出门永远的整齐体面,永远都说自己88。精神好不说,老人家还特别的跟得上时代,偶尔还整几句发音纯正的英文,说起当年来,总是在不显山不露水间,让你丫震撼的小JJ都软了。在这样的真人面前,你丫再NB再混蛋,也得把尾巴夹起来。
所以四九城的老流氓们,不管在外面多少人伺候着,来了这家人家,都得先向老太太请安,这是规矩。不是是个人就能请了安的,你总得是个人物才有这资格。
日期:2009-12-20 22:45:07
话说老太太当年嫁过来的时候,大运河还没断流,人是做着火车来的,嫁妆可是船运过来的。多少船不知道,老太太随身带了一个小皮箱,这一皮箱都是钥匙。
当年在沪上,老太太也是开明人家的大小姐,张爱玲笔下那些,无非是些捞世界的小资,乱搭些男人的关系,不入流的。真正的大户,知道自己底子潮,所以一方面拼了命的洋化,另一方面又想办法结交名门,老太太的亲事就是这样定下来的。
作为新生活的代表,老太太当年是带着汽车,带着洋狗来的北京,一进门就被老老太太,早些年的押赛夫人,从骑马射箭沦落为管理十几房姨太太的婆婆大人,给了个下马威:咱是大户人家,出门讲究的是坐轿,哪有用这带轮子的?开进库里,给爷们玩。同样的,男不养猫女不养狗,这风要是坏了,那十几房姨太太都养了狗,那得传出多少笑话来?给后院执事的,看家护院去。
可怜的上海大小姐,改良新生活就在这不开化的北平给夭折了。
日期:2009-12-20 22:46:13
为什么不说流氓先说这老太太呢?因为没这老太太,才没这家的子子孙孙,没有这样的家世,也没后面的曲曲折折。哥说过流氓讲出身的,总得有个话事人吧?这家的大少爷也就是后来老爷子,在日后的地位就相当于话事人。
老太太忍了几年,先后生了七八个儿子,女儿一个没有,成人了的有6个,分别叫做常知冷,常知热,常知好,常知歹,常知人,常知事。哥在后面要8的,主要是老大常知冷,此位人物一生就是一个冷笑话。还有老五常知人,一辈子真是应了知人知面不知心。
故事中最错综复杂的,是常家大少爷常知冷的儿子们,分别叫做常遇春,常遇夏,常遇秋,常遇冬,还有个女儿叫常遇翠,有个外室生的姑娘,不姓常。
有人会说了,LZ你丫就吹NB吧,不吹你丫会死啊?
操的LZ郑重滴告诉你,任嘛时代,走在风口浪尖上的都不是寡民,都是有出处的。拎个把菜刀就打出一片天下的有,概率太低不说,还过不了三代。
有人又会说了,LZ你丫替人吹NB,不就是变相为自己吹NB吗?
LZ再郑重滴告诉你,LZ混的已然是比这些老混混们NB了,而且也是因为LZ算是有出处的,才能知道这些故事。
日期:2009-12-20 22:47:15
回过头来咱说说老太太当年让人刮目相看的故事。如果从历史的重要程度来说,老太太当年的任何举动做错了就没有这家香火的延续,没了这户人家,北京城后来就少了太多的精彩。虽说流氓的底子都不大干净,但是在一个急赤白脸转型的社会里,谁又能比谁干净多少?
话说老太太入得门来,老老太太在给了新媳妇一个下马威之后,按着当时的规矩,把管理这一大家子的权利就交给了大少奶奶,大小姐此后就变成了当家的。
那时候,老老爷早就卸了任,新民国政府里,虽是儿子辈们也谋得个一官半职,但再怎么说也比不得当年风光了,占了三条胡同的宅子,其实就是个空架子。
少奶奶进门时,那是带了一辈子的吃喝用度来的,任谁都不敢放半个P。入少出多,少奶奶再有私房也贴不了几年,好在没几年老老爷就殁了,于是这少奶奶在老太太还在世的时候,做了件在当时惊天动地的事--遣散老太爷的姨太太们!
为口啥LZ会写上这段呢?历史就是爱这样嘲弄人。
如果老太太没有这招,解放的时候,这家子能混上个城市平民就不错了,弄不好都成了贫困户,所以就没有子孙们的颠沛流离。
再者,这里边就有个被遣散的姨太太,被卖给了一个直隶的穷苦农民,没想到生下个儿子特争气,日后成了某新兴部门的实力派,弄的这正室后人还得上赶着去攀亲。这是后话了,看在钱的份上,舍下面子认个外姓的爷爷算个P啊。
有人说LZ你算错了吧?最多是个叔叔,怎么就爷了呢?LZ真没算错,曾祖的姨太太生的娃,是不是爷爷辈的?
十几房姨太太啊,再破落那也是一房一院,带丫头老妈子的,出身再贫寒,那也养尊处优惯了经不起风雨了,再加上那些庶出的子子孙孙,上百口子,想想看吧,那得是什么样的一台戏啊!
老太太,也就是当年的大少奶奶,说起来是真有本事,事前没动一点声色,跟手里有枪的老爷,也就是她的老公一商量,调了一个营的兵,就把自家院子围起来了,一个也不许动!
然后,少奶奶就把各房主事的都叫来,帐本一拍,说没钱了,老爷也不在了,你们大家伙散了吧!大太太生的,按户分家产另过。姨太太们,有后的呆着,分个小院自己另过;无后的,找个下人配了,给点钱回老家安家去,也算是有了去处不至于再进堂子,别给老常家丢人。
这话一传出去啊,立马,撒泼耍赖,抹脖子上吊,什么样的都来了。老太太不怕啊,谁闹事就让当兵的直接给从屋里拎出来,直接扔胡同外面永不相认!这么一来,都老实了,当天就都另起炉灶了,留在大宅里的,基本上都是大太太的嫡孙,旁支的慢慢过不下去都把分到的房院顶出去变钱了,常家也从三个胡同变成了一个胡同,可是自此之后这门口的兵就没撤过。
日期:2009-12-20 22:50:31
又过了没几年,日本人来了,这常家老爷不知道是为了保家产还是怎么的,就委身于伪伪满政府,成了汉奸了。至于后来死在国民政府手上,还是死在GCD手上,这个是常家的大忌,从没人说过,所以老太太什么时候守的寡,无从得知。常家人最提的,就是当年从胡同口到护城河,这整条街都是常家的。
再后来呢,解放了。
要说这常家老太爷是真有远见,相上大少奶奶这么一门亲。新派人家有新派人家的不同,人家这脉吧,他就有干了革命的!干了革命不说吧,还嫁了个更革命的。更革命不说吧,还是我D的座上宾。
所以,因这这层关系,以及在上海时的闺房私情,以及战争期间老太太对我D的一些帮助,还有老太太嫁过来时带的一箱子宝物,不但保留下一处院子,供自己的儿子们成人,还为日后北京的流氓们聚事提供了一个场所。
至于老太太自己,竟然也在新政府里谋了个差事,毕竟是受过教育有文化的人不是,连爱新觉罗家的人都有差事,老太太又是对革命有功的人,自然也不能差了。就这样,从50年代退了休,老太太一直拿退休金到现在,据说是文革都没给断过。
话说这就解放了,变天了,好日子从此就没了,常家的几兄弟也慢慢随着社会的转型四散了。
老大常知冷,天生的就有着当家大少爷的气质,虽是文化不高,非出名校,那也算是文人吧,解放后在一家事业单位供职,如若不是早年间犯了作风问题,多年后也应该职位不低。
下面几个兄弟,虽是一个妈所生,脾气秉性各有不同,有追随革命后来病死在边疆的,有四处游荡被判了大刑的,还有文革时期先断绝关系后来又为了老宅争家产的。老太太一路走来,看尽人间烂事,早已是与世无争,自顾好好活着,直到孙子辈们卷土重来。
老太太后来身边就留了两兄弟,一个是老大,另外一个就是老五常知人,人称五爷,而老大常知冷,江湖人称常家老爷子。
日期:2009-12-20 22:55:31
常老爷子娶的媳妇,那也不是一般人家的姑娘,虽是破落了,那也是爱新觉罗家的后人,出了五服,改姓赵。晚清的时候,赵家是内务府的红人,所以跟同期的八旗子弟比还算是家底厚的,因此当年这门亲也是门当户对,风光大婚据说在当年的京城也是美谈。
这种人家出来的,都是本份姑娘,上过学,但没招摇过,自然也就没进了先进的那一群,该嫁的时候就嫁了。嫁了人按规矩也是当家大少奶奶,除了伺候老太太,生儿育女,还得操这一大家子的心,当嫂子也没那么容易的,何况还得照应着越来越不没落的娘家。
赵家姑娘有兄弟姐妹好几个,因为赵家老太太的精明遗传,个个是人中龙凤,孙子辈中更是人才辈出,与常家孙子们沆瀣一气,在改革开放的头十年间,在京城那是无人能敌。
为什么赵家会出现在故事里呢?因为赵家后人的精明,使得他们能随着朝代的转变而进行角色转换,和各时期对他们最有利的人攀亲,这也就是为什么西边大院的流氓后来能和东西两城的流氓从互不顺眼,到互生景仰,以至后来强强联合的渊源。
日期:2009-12-21 15:33:03
刚解放的时候,常家老五不过是个半大小子。虽是官宦人家出身,在北京城混着也沾染了不少八旗子弟的习气,好的没学会,提笼架鸟养狗斗鸡之类的,样样儿精。大门口有看家护院的时候,小五爷最喜欢没事拉着站岗的,大冬天跑到边上的护城河冰面上,放点空枪扑鸟玩。
现在不成了,一条街只剩下一个小院还是常家的,别的都给人家占了,别说站岗的没了,家里打杂儿的都没了,哥哥们要不出门谋事去了,要不离家革命去了,能使唤的就剩下这半大小子了。虽说日常的家务事有老太太和大嫂子操心,买个煤劈个柴的,总不能让俩女人干吧。再说了五爷生来也不是念书的料,老太太也不是没管过,天生的,放哪个朝代大户人家都得出这么一个不成事的,气不来不说,反会觉得管教不成亏了这孩子,处处都得照应着,到老了都如是。
小五爷就这么着在新社会晃当着,出门替嫂子买东西有俩余钱,攒够了就招呼边上几条胡同的小子们去砂锅居烤肉宛这些便宜地方打打牙祭。小子们知恩图报,只要五哥有事招呼了就来。大哥常知冷的几个小子,年岁上和五爷也差不了几天,再说都新社会了,哪讲那么多辈份,虽是叔侄相称,相处的倒象是兄弟。
慢慢的,这一大家子男人,在西城的地界上名气就大了起来,从新街口到阜城门,叔侄几个到哪都有人给面子。
日期:2009-12-23 19:31:12
回过头来咱们说常家大嫂子的娘家,西城小柳叶胡同的老赵家。
前面提过,赵家老太太那是出了的精明,一个没文化的小脚老太太,大字不识一个,孤儿寡妇的,拉扯着几个儿女,守着亡夫留下的那点家产,非但没被家里外头这些人算计了,日子还过得是模是样,在什么年代都不是易事。何况那些个年头兵荒马乱的,何止不易,简直就是天大的难事,用现今的话说,那就是个传说。
赵家儿女个个争气,虽是没有很高的学问,但这书读的也都个个灵光,出了校门混个饭碗是不用发愁的。这个在赵家算不得高明,多年后让赵家人引以为傲的是赵家各辈人攀亲的眼光,那是真应了“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句老话了。
老大赵仁龙,大军刚进城,火速就攀上一位军工队的姑娘,还是个文化人,日后几十年两口子在文化界也算是个人物。北京的文化界,神人太多,能混的有名有姓就是错了,如若再能混出点实惠来才是聪明。
老二赵仁虎学的医,眼光也不浅,相上的女子不但家世丰厚,变天之后也是新政府的红人。说起这姑娘的爹,在此还真得多说几句。
这位爷,之前执掌着关内关外货币换算的大权,小数点后一哆索,在国军败走前那几年,就不知道得让多少人倾家荡产,所以连孔祥熙这样的金融大鳄,也得敬他三分。不知道是不是事前我D做了不少地下工作,此位爷没有跟着党国败走台湾,反而是积极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中来,是著名的“九人工作小组”成员。新中国金融经济类的教科书里,常出现这位爷的大名。
不知道当年这位爷是有远见,还是有远虑,这家唯一的姑娘大学一毕业,老爷子就安排她到外省去工作,远离了伟大的首都北京。而赵家老二,也不顾得家中老母的挽留和大哥的埋怨,一门心思跟了去。第二年生了个儿子赵远征,56天就扔给了赵家老太太,两口子继续干革命去了,北京城日后又多了一个人物。
日期:2009-12-23 20:27:23
老常家在新旧交替中有惊无险,常老太太也因着旧上海的闺密关系以及对时事的清醒认识,虽是赵家的成份是大官僚,可实际的待遇是民主人士,日子跟以前比是紧巴了不少,不过倒得落得个清静。
转眼间朝鲜战争就打赢了,常家大嫂子赵慧凤,也响应新政府的号召,走出家门,支援国家建设去了,在街道的加工厂,当了会计。没承想,这一走出去,赵家的好日子算是真的走到头了。
对于大媳妇出门工作这件事,老太太是无比支持的,老太太自己每周还得坐着三轮儿到部里坐班呢,被人称为同志的感觉,挺好。何况孙子们日渐大了,家中的用度自是只增不减,多个人贴补,也是好事。
赵慧凤本也是读过书的人,只是在娘家的时候,无时不被赵家老太太调教着,如何的出门前做个秀外慧中的大家闺秀,如何出门后做个贤妻良母。上学那会儿,鸳鸯蝴蝶派虽也是读过,但在赵姑娘心里里,那些不过是民间的演艺,跟她这种家世的人没有半毛钱关系,所以嫁给常家老大之后,安心尽着本份,敬老爱幼,温良淑德,是族中典范。
走出家门,进入新社会的自由天地,赵慧凤重新找回了上学那时候的感觉。虽是几个半大小子的妈了,可也才三十几岁的年纪,很快就被周围的新事物感染了,热情滴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里。
除了工作,街道还派给赵慧凤一个任务,就是协助妇联的同志给胡同里这些个小脚女人扫盲。这可是个人前显贵的机会,赵慧凤上赶着应承下来,心里象开了花一样美。自打自己懂事那天起,她就从没想过,有一天能站在人前。
扫盲先从识字开始,从一二三四,到人大天地,当然还有读书读报。当“妇女解放”“三座大山”这些个字不断映入她的眼帘,字字象针一样刺着她的心的时候,赵慧凤不淡定了。
日期:2009-12-23 20:55:20
常家虽是开明,却也有着不少不能说的秘密,常家老大知冷,就藏着这么一个。
前面说过,常家祖荫丰厚,纳妾在哪一代都是个正常得不能再正常的事儿了,唯独到了常知冷这辈提都不用提。别说他了,他老爹一辈子虽是外边也没断过,但是始终慑于丈人家的威望,没敢往家里带。老太爷殁了的时候,知冷的妈也就是当年的大少奶奶发起的那次遣散风暴,着实也让常家的男人们见识了一把,此后没有人再敢把纳妾这事说出过口。
自打赵姑娘进门之后,和常知冷是相敬如宾,几年间生下七八个孩子,几乎是没间断过。赵姑娘没有任何的不好,但是常知冷也说不出她什么好来,只要老娘高兴,他怎么着都行。
心里是这么想着,可是真遇到了就绷不住了。常知冷爱听戏,不当差的时候,时不常的就往戏园子跑,有时候还带着小五爷。一来二去的,不知怎么着就和一班子里的姑娘对上了眼,没多久就在外面赁了一处院子,把人接了过来。
常五爷知道家里的状况,先不说自己老娘的态度,真要纳妾的话,也得赵家姑娘应允了才行。以赵家的门第和赵姑娘的贤慧,这事它没理由啊,不是送上门去找抽吗?一想到赵老太太那细直的鼻子和薄嘴唇,常知冷想都能想出来那嘴里能迸出什么话来,还是别自取其辱了。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目录
下一页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