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两晋南北朝——三百年的洒脱与偏执,恬淡与血腥

作者: 迅发


日期:2009-10-26 0:44:00

  上大学的时候,王立群老师给我们讲的魏晋南北朝文学,当时,自己对竹林七贤心向往之,找来晋书相关传记,抄录在笔记上,时时把玩。后来,因为喜欢历史,就涉猎了一些历史书籍,但是,对于春秋战国和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尤其是后者,总是感到纷繁复杂,弄不清楚,看的时候清清楚楚,过后就忘。越是弄不清楚的,越想把它搞明白。于是,就有了这样一些文字。让我们一点一点的细细追寻那段曲折离奇的历史吧!

  1、隐忍
  所有讲这段历史的书籍,总也忽略不了一个人。虽然他不是名义上的开创者,但是,他就象魏之曹操、清之努尔哈赤,对于晋的建立起到决定性作用。
  他就是——司马懿。
  公元179年,他出生于河内郡(今焦作)温县孝敬里(今安乐寨村)一个世家望族。父亲司马防,为汉京兆尹(首都的长官),大哥叫司马朗,字伯达(和董卓的哥哥同岁,三国志上有传);司马懿是老二,字仲达;老三是司马孚,字叔达;老四是司马馗,字季达;老五是司马恂字显达,老六司马进字惠达,老七司马通字雅达,老八司马敏字幼达,俱知名,故时号为“八达”。

  建安6年,公元201年的时候,司马懿23岁,当时,司马懿是河内郡的上计掾(会计官),就在这一年,曹操听说司马懿“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准备征召至自己手下做事。但是,司马懿却拒绝应征,理由是:自己得了风痹,相当于现在的风湿病,临床表现十分严重:肌肉疼痛难忍,卧床不起。曹操派人偷偷监视,发现司马懿整天卧床不起,并无异常,也没再追究。这中间,却出了件叫人后怕的事情。一天,司马懿正在院子里晒书,突然天上下了大雨,司马懿躺在床上,爱书心切,不自觉从床上起来去收书,正巧被婢女看到。司马懿的原配夫人叫张春华,看出露馅了,把婢女叫到一旁,亲自持刀将小女孩杀死——为的是杀人灭口。

  查看晋书,张春华是魏正始8年4月死的,享年59岁,再过4年,到魏嘉平3年8月,司马懿死,享年73岁,也就是说司马懿比张春华大10岁,想想当年司马懿只有23岁,张春华最多13、4岁,就能出此毒手,我无语,可谓狠毒来自天生啊!当时,司马懿家也不富裕,家中也只有这一个婢女,此后,张夫人亲自下厨做饭。
  真的是不是冤家不聚头。
  象司马懿这般阴毒之人,和张春华也真的是绝配啊。
  书上说,司马懿“由是重之。”估计是吃了一惊,想想一个嫁过来不大的黄毛丫头,突然之间出此狠手,谁是她老公,脊背会不丝丝发凉?但是“重之归重之”,那也只是暂时的,后来,估计是司马懿长粗变大以后,泡了个姓柏的妹子,张、司马夫妻长年累月分居,几乎整年见不上一面,有一次,司马懿生病了,张夫人想着既然是你病了,总允许我来关心关心你吧。谁知道,病中的司马懿一见到张春华,就破口大骂:“你这个又老又丑的东西,讨厌死了,你就整天呆在屋里,别出来丢人现眼了!”这话可能是当着大小姬妾甚至是下属、医官等众人说的,弄得张夫人是又羞又气,回房就开始绝食自杀,好在这个张夫人生的四个孩子都有本事——司马师、司马昭、司马干和南阳公主。这四个孩子看着妈妈绝食了,也都集体绝食,发誓要和妈妈共存亡!(要是都集体绝食死亡,那高贵乡公该多高兴啊,历史要改写啦!呵呵)这下,老司马吓了一跳,赶紧起来去给夫人赔礼道歉,谦恭得不行,张春华终于回心转意了,司马家是一场虚惊,生活回复正常。但是司马懿真的是回心转意了吗?肯定没有,就象对他任何人一样都充满了狡诈,这次也不例外,回头就对下属说:“那老东西即使死了,也是不值得可惜的,(所以我才去道歉!)关键是我害怕真的因此伤了我的孩子们啊!”

  不知道张春华听到老公说出这样的话,是不是后悔当年手杀婢女了?
  让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201年发生的事情。我们会问,为什么司马懿当时不应征做官呢?那就让我们看看前此一年,即建安5年中国大地上都发生了什么吧。建安5年(公元200年)10月,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合战,操击败袁绍,绍退回河北。应该说曹操是夹战胜之威征召司马懿的,可是他为什么高卧不起呢?他要做隐士吗?以司马懿的性格,肯定不是,那到底是为什么的呢?

  我们说,虽然袁绍在官渡之战中被击败,但是,经过短暂的休整和经营,出兵平复了河北投降曹操的城池,河北局势已经逐渐安定下来。同时,放眼中国,各地军阀无数,即使在当时,孙策就要乘虚进攻许昌;还有英雄刘备;还有那个刘表,也不是酒囊饭袋,他正乘机南下,攻击张羡、张怿父子,并占领长沙(湖南长沙)、零陵(湖南永州)、桂阳(湖南郴州)等地,大大地扩充了荆州的实力。而曹操在今年也只是耀兵河上,还不敢进一步深入河北与袁绍决战,双方陷于僵持。也只是等到6年以后的建安十二年,曹操在袁绍死后,袁绍诸子内乱才彻底平定河北。而在当时,仅凭一战就判断出谁强谁弱,还真是不太容易,我们说司马懿在等待。另外,司马懿的住所可以说是曹袁两方的结合地,投奔任何一方的代价都是很大的,这也决定了司马懿下决心的难度;还有一点也是史学家们常说的,那就是人家司马懿是“服膺儒教”的人,怎么看曹操也是个宦官子弟,没有什么威仪,也没有什么名望,名不正,言不顺的,在他手下当差,俩字——“丢份”!


日期:2009-10-26 00:56:42

  2、投曹
  又过去了7年。司马懿还在自己的家乡做自己的地方官。
  建安13年(公元208年),司马懿终于被选拔到中央了,官职是丞相府文学掾(丞相府的文牍官)。随后被任命为黄门侍郎(皇帝的值班卫士),又转为议郎(与黄门侍郎均为郎官,但皇帝出巡时,议郎不必扈从侍卫),转为丞相东曹属(曹操为丞相后下设东、西曹掌管人事工作:东曹,主管二千石官员的任免;西曹,主管丞相府官员的任免。其负责人员正者称掾,副者称属),成为主管全国地方官员任免的副职,相当于吏部侍郎、现在的中组部副部长;又升为主薄,丞相府的秘书长。

  大家应该清楚,那一年发生了著名是赤壁之战。
  但是,按照我的看法是:司马懿并没有参加赤壁之战,而是和曹丕在后方,与之游处。
  其实,曹操给司马懿的官也还仅仅局限于文官,并没有叫他插手武事。那又是为什么呢?
  看人的第一感觉绝对是正确的。看人的眼也好,看人的眉毛也罢,看人的气质和精神也好,我相信第一感觉真的很准确,随后的变化都是虚假的。
  曹操听人说司马懿有狼顾之相,立马把他叫来,让他面正向后而身子却不用随着往后动,相术上说:拥有这种相的人,心狠手辣,狡诈善变。曹操对儿子曹丕说:“司马懿绝不是当人臣的主,以后肯定给咱家添麻烦。”可是,曹丕却和司马懿关系很好,估计把老爸的话多多少少也透露了点,当然不会直来直去的说了,也就是老爸对你还不满意,你看着办吧之类的。司马懿心有灵犀,更加刻苦工作,常常通宵达旦,夜以继日地工作,即使丞相府割草放牧,马喂的饱不饱?割的草够不够?都要亲自查看。

  属于干得好,于是,曹操才慢慢释然些。但在建安13年到建安20年,长达7年的战争年代里,曹操并没有让司马懿染指军事。建安14年,军出合肥;建安16年,西征韩遂、马超;建安18年,进军濡须;建安19年,夏侯渊攻击韩遂等,都没有看到司马懿的踪迹,如果司马懿参与了这些战事,那么,晋朝的摇尾系统是不会放过呐喊的机会的。

  结论就是:曹操对这个人始终还是不太放心。
  随后两件事,就显示出司马懿的智慧和真正的为人了。
  第一件:
  直到建安20年,跟从曹操大军进攻马超、韩遂、氐王以及张鲁,在迅速收拾了这四个人以后,曹操想要退兵。这时候,司马懿说话了:“刘备刚刚以欺诈得到四川,(前一年的夏天,刘备刚刚返兵攻降成都刘璋),四川的人心不服,还出兵与孙权争夺江陵,(刘备拿下四川以后,按照孙刘本来的约定,荆州要还给孙权,但是,刘备却说,等我再拿下凉州以后再给,孙权大怒,派兵去夺,刘备也亲自提兵5万出四川迎战)”因此,劝曹操趁机进攻四川。曹操说:“人们就是不知足,既然得了陇,还望蜀!”

  对此,后人也以曹操其后后悔而显示司马懿的远见。
  不过,我想说的是:曹操的决断未必就不适当。
  一是,刚刚拿下陇地,尤其是这里长期独立于中央,少数民族聚集,张鲁五斗米盘踞多年,安抚工作很费力,如果大军入川,面临崇山峻岭,后有不稳的后方,如果后方死灰复燃,后果不堪设想;
  二是,司马懿得知孙刘交战、说这话的时候,刘备也会同时甚至先于得到曹军兵下汉中的消息,以刘备长期作战的经历,不会不立刻认识到两面作战的危险,而迅速采取果断措施。事实上,刘备在得知这一情况的时候,就迅速和孙权和好,把荆州的一半割给孙权而回军江州;
  三是,也派遣夏侯渊、张合等名将数次进攻四川,但都被张飞击败,可见,不得地利,还没有山地战的经验,再者,兵已经疲弊。

  四是,到这年的八月,听话的孙权,在被刘备忽悠以后,得了点小便宜,就出兵进攻曹操的合肥了,如果进攻四川的话,面临两面作战的立马不是刘备,而变成曹操了。
  要知道,此时的曹操,已经为魏公,建魏国社稷,再也不是一无所有、敢玩冒险、亲自带几千兵就去烧袁绍粮草的曹操了,关键是心态变了。
  第二件:
  建安21年,曹军破孙权于濡须,到第二年,孙权上表请降,上表称臣,请求曹操废汉自立。这个时候,曹操说,“孙权小儿是想把我房子火炉上烤啊!叫我难受啊!”估计,曹操虽然这样说,心里不一定就不舒服,接着,司马懿就说:“我们魏国已经是十分天下有九分了,(应该把孙权的加上吧,也有夸大)孙权称臣那是天意,(一说到天意,咱都无语了),上古的虞、夏、商、周,之所以当仁不让,不再谦虚,不是为了别的,关键是敬畏天命啊!(您还是考虑考虑当这个皇帝吧)”记住,同时拍马屁的还有他的好朋友,后来一直和司马懿并驾齐驱、官运亨通,同曹休、曹真、司马懿一起开府的陈群,真tmd是“物以类聚”啊!

  说这话,没有丝毫灾祸,即使听者不用,也心里美滋滋的,多会拍马啊。
  我想让大家再看看一位真正的贤人,他是怎么做的。
  荀彧。
  读三国的人都应该清楚他。
  巧合的是:荀彧的爷爷有八个孩子,人称“八龙”。荀彧很早就拜为守宫令,董卓之乱投奔袁绍,后看到袁绍终不能成大业,就改投曹操,曹操一见就称:“你是我的张良。”拜为司马,主管军事,当年才29岁。可以说,荀彧从曹操为创业开始就一直追随,但是,他有一个梦想,那就是让曹操真的像他自己说的那样复兴汉室,因此,在建安17年的时候,一帮马屁精要商量着曹操应该进爵为曹公、加九锡的时候,荀彧不能不想到董卓、王莽,他正言说道,曹操本来就是兴的义兵,为的是匡复汉室,你们如果真的爱曹操,就不要这样啦!传到曹操耳朵里,曹操很不是滋味,随后,荀彧就以忧郁而死,享年50岁,建安18年,汉献帝封曹操为魏公。

  虽然,荀彧壮志未酬,但是,他有属于自己的理想和做人的底线,我敬重他。相形之下,我们的司马懿先生的确太会拍马了。

日期:2009-10-26 00:58:59

  3、屡出奇策
  建安22年,公元217年也就是司马懿说出那些拍马的话以后,曹操称魏王,用天子旌旗,魏国作为一个王国,也建立了。司马懿被任命为太子中庶子,作为曹丕的属官,也就是魏国将来的储备人才,与吴质(魏文帝时为振威将军,假节)、陈群(魏文帝时为司空、开府)、朱铄(魏文帝时为中领军)为曹丕所爱,并称为“四友”。
  而有趣的是,此时司马懿的弟弟,却是陈留王曹植的文学掾。
  紧接着,也就是在同一年,曹植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出被曹操切责,而逐渐失宠。在曹植失势以后,虽然,我们不知道具体的时间,但是,司马懿在自己离开曹丕而升为曹操的军司马(荀彧最初的官职,这一年司马懿已经39岁,整整比荀彧从事此职晚10岁),染指帝国军事以后,他迅速把自己的弟弟推荐给曹丕,做自己曾经做过的太子中庶子。

  不妨让我们在欣赏司马懿其他奇策之前,看看他缜密打算吧。
  一是,在曹丕和曹植储位之争没有明朗化的时候,尤其是曹植还占先的情况下,弟兄两人分头不同的阵营,以备后路。
  二是,在曹丕胜出,但曹植并不是没有一点希望的时候,暂时还让弟弟留在曹植身边,但明显的,要以所谓的“直道”教训曹植,并让外人知道。
  三是,在曹植完全失败的时候,迅速抛弃旧主,投奔新主,在曹操去世,曹丕哀号的时候,弟弟司马孚还上演一出教育曹丕“节哀顺变,不要像老百姓那样哀号,快点继位处理正事”的show。
  除此之外,《曹瞒传》还称,曹操进位为魏王,还是司马防(司马懿之父)上书皇帝保举的呢!

  司马懿一家真是太忠于职守啦!
  再说说司马懿在曹操身边出的都是什么奇策:
  1、《晋书,宣帝》记载:在魏国初建之时,司马懿曾经向曹操建议,要“且耕且守”,实行屯田。并且,魏武帝采纳了司马懿的建议,从此,魏国“国用丰赡。”
  但是,问题出现了:曹操实行屯田到底是什么时候?谁提的建议呢?
  《资治通鉴》记载:中平以来,天下乱离,民弃农业,诸军并起,率乏粮谷,无终岁之计,饥则寇略,饱则弃馀,瓦解流离,无敌自破者,不可胜数。袁绍在河北,军人仰食桑椹。袁术在江淮,取给蒲蠃,民多相食,州里萧条。羽林监枣祗请建置屯田,曹操从之,以祗为屯田都尉,以骑都尉任峻为典农中郎将。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于是州郡倒置田官,所在积谷,仓廪皆满。故操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遂能兼并群雄。军国之饶,起于祗而成于峻。

  这段话,来源于《魏书》,司马光先生一字不拉地照录下来。可想而知,司马光先生对此事是认可的。
  我们还能举出一些证据来,那就是《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建安十四年……置扬州郡县长史,开芍陂屯田。
  尤其是,《资治通鉴》建安元年的记载,更是明明白白的说明:“于是州郡倒置田官,所在积谷,仓廪皆满。”并且,“军国之饶,起于祗而成于峻。”
  那时候,我们的司马懿才16岁,估计还跟着大哥司马朗在洛阳、黎阳、温县之间,来回躲兵灾呢!
  即使不看这些史书,单纯用脚想想,都不难知道,到建安22年的时候,曹操的大业已经底定,曹操也被封为魏王,(魏公的时候也位于诸侯王之上)前面多少次的大战,官渡、濮阳、徐州、荆州、赤壁、潼关、濡须、汉中等等,兵力已经都在十几万到几十万众,如果还像别的军阀“因粮于敌”,那是绝对难以为继的。
  因此,《晋书》的记载完全是为司马懿加分,可以肯定地说是虚假的。退一万步说,即使其时司马懿有关于屯田的言论,也只是修修补补,或者说是老生常谈,全是拾人牙慧,没有一点创意,军国丰赡的功劳与他也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啊。

  2、是关羽水淹七军以后,曹操想迁都河北。司马懿和蒋济谏言,一旦迁都,势必示弱于敌人,并提出和好孙权之计。后来孙权果然从背后偷袭关羽,起到了借力于人、四两拨千斤的功效。这的确是个妙计,显示出司马懿的全局观和见微知著的能力。
  终曹操一生,司马懿除了这两件比较大的事情以外,还有一些小的建议,就不多说了。
  归结起来,在曹操时代,司马懿起码做到了两点:
  一是,让自己和自己的家庭成员与未来的储君建立了良好的关系,那是未来的护身符。
  二是,进入领导核心层,展露出勤恳敬业的精神和独特的战略眼光,给人们留下了初步的印象。
  现在还是萌芽,等曹丕登基以后,司马懿的春天就要来了!

日期:2009-10-26 00:59:54

  4、春天?
  有时候,不能不让人相信命运。
  魏武帝死的真是时候。
  假如曹操死于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曹魏岌岌可危之时呢?
  那时,关羽兵出荆州,围困曹仁;刘备直逼汉中,击斩夏侯渊;孙权虎视合肥。曹魏三面受敌,面临建立以来最大的危机。

  然而,转眼过去一年,孙权釜底抽薪,擒杀关羽,蜀汉最强的名将陨落,荆州尽失,部曲全无。继而,蜀汉与东吴交恶,这时候,曹操才死。
  曹丕即位。
  即使在如今局势企稳的情况下,曹操的死对于曹魏的打击也不啻为晴天霹雳。
  驻防洛阳的青州兵擅自向东散还故里;凉州叛乱等等。
  如果,在关羽兵盛之时,曹操去世,曹魏必陷于极大的混乱之中。
  而孙权还会偷袭荆州吗?似乎也将成为未决之事。
  就算曹丕顺利继位,以其能力是否能控制住局势,实属难料。
  可以说,曹操迅速稳定西北局势,并设计击败关羽,都为儿子继位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局面。
  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目前的局势是吴蜀交恶,曹魏坐山观虎斗,简直与前一年有天壤之别。
  那么,曹丕能否把握住这一大好时机呢?
  以后形势的发展,证明他没有这个能力。
  他只是一个冷酷、狠毒、虚荣、小器、偏执、固执、自负、不知兵不知权的碌碌之人。
  说道冷酷与狠毒。大家都知道的“七步诗”,和卞夫人报着曹植的痛哭,当上魏王的第二个月,就把曹植贬为安乡侯,面对竞争失败的母弟和亲生母亲,能够想见那个儿子和兄长的嘴脸;

  此后,不顾长子曹睿的感受和对未来帝国的潜在影响,仅仅听信郭女王的谗言,就将远在邺的甄夫人赐死,史书上说,是甄夫人因为失宠而恶言,如果仅仅为此,是否就要被赐死?不顾16年的恩爱、不顾膝下的孩子?还是另有隐情?是甄夫人有了外遇,并且与曹植有关?不能解释也不能接受这样冷酷的结果;
  即位之初,就把自己所有的兄弟赶回属国,形同软禁,诸侯王公连平民都不如,相比之下,其父是怎么做的?不仅依仗本家兄弟,还与夏侯家兄弟相濡以沫,披肝沥胆,不仅如此,还前后多次下令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令之内容、气度、文风直逼汉武帝征讨匈奴时下诏之气,充盈着求贤若渴的精神,千载以下未见此一等一的君王气度。
  只有大器,意才豁如;只有有能力的人,才不嫉贤妒能,因为自己能驾驭。
  说道小器。陇西兵变被平定以后,西域重新与中原通好,进献大珠,苏则因平定陇西兵变被升为侍中,调到曹丕身边,那是黄初元年的12月,也是曹丕当上皇帝的第二个月,(10月受禅)曹丕问苏则的是:西域的大珠不错,以后能不能去再换点?
  陇西的战略地位稳定关中,兵变仅仅是因为地方郡守的自发、自觉和智慧才得以艰难平定。我想,苏则面对这样“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君主,心中是什么滋味,于是他回答的很幽默,也很辛辣:如果君主威加海内,自然西域还会献来;作为君主,却以物易物去购买,即使买来了,又有什么意思呢?值得珍贵的呢?(求而得之,不足贵也)史书上说,曹丕听后“嘿然”。

  还有一事,那就是:当孙权以权宜之计暂时口头投降(并未送来质子)的时候,曹丕不仅信以为真,而且,随后就写信叫孙权进贡一些“雀头香、大贝、明珠、象牙、犀角、玳瑁、孔雀、翡翠、斗鸭(!)、长鸣鸡”等物,看看曹丕所需贡物,足见其纨绔习气和小家子气,全是一幅太平天子做派,哪能见到一点志吞四海的英雄胸怀。当时,孙权就不以为然,说:他所要的这些东西,对于我来说和石头瓦砾没有什么两样!并且,从他要这些东西就能看出,他还处于昏聩之中,和这种人还说什么礼不礼的呢?

  曹洪家富而性吝,曹丕还是太子的时候,问人家借绢100匹,可能是借到的数量不够,也可能是借到的质量不好,那肯定是曹洪不舍得,这事给曹丕记住了,一次,曹洪的门客犯法了,以此为由,牵连到曹洪,曹丕一定要杀掉曹洪,大臣们都劝谏,解救,还是不行,最后还是把老妈逼极了,但是老妈说也不听,只好找到郭女王,说,如果曹洪今天死,明天我非叫皇帝废了你不可!郭皇后枕头风劲吹,不断哭闹曹丕,最后才免了曹洪一死。

  从黄初元年到七年的在位6年多时间里,曹丕最大的机会也是最大的失败就在于:是否接受孙权的投降。
  为什么孙权要投降?因为孙权偷袭了关羽,夺占了荆州,孙刘交恶了,为了避免两面作战和亡国的危险,才“投降”的。
  那么接受不接受?
  记住,当听说孙权投降的消息时,群臣都觉得要接受。“独”刘晔以为不能接受,他说:孙刘本为两个小国,团结起来才能生存,今天,双方交恶,正是天亡之时,应该即时出兵进攻吴国,一定能够灭吴,吴灭,蜀国不能独存,大业可定。
  这时候,曹丕表现出自负蠢人的小聪明,也就是说在他的心里,推论的前提已经确定了,哪就是接受吴国的投降,然后,再往下思考,他说:那我们现在接受吴国投降,进攻蜀国后方,不是也能灭蜀?

  刘晔说:不是的,如果我们进攻蜀国,蜀国就回师不打吴国了,我们也得不到便宜,而吴国说不定还生出什么鬼点子呢?但是,我们打吴国的话,因为蜀吴已经交恶,即使蜀国听说我们也去打吴国,蜀国也不会停止打吴国,这样,魏蜀合力一定能把吴国灭掉的。
  话说的这样明白了,还是听不懂,没办法。不仅不听,还封孙权为吴王,加九锡!事后证明,孙权的质子也不来,所谓的投降仅仅是一个骗局和玩笑而已,曹丕被人家美美地耍了一回。
  黄初年间,最伟大的谋士不是司马懿、不是贾诩,光彩属于刘晔,次之,蒋济,次之,陈群。光荣属于他们三人,但是,刘晔是太阳之光,他们是烛火之光,其他则是萤火。
  以司马懿深通三国脚力之道,曾建议曹操鼓动孙权偷袭荆州,刘晔之论只是原来计谋的翻版,司马懿难道不能参透?为何闭口不建一策呢?
  是他长期与曹丕相处,早已了解他的深浅,还是另有隐情呢?
  以他与曹丕的交情,如果支持刘晔的意见,想必曹丕会采纳的,那么,是他未见此机?还是不愿归好与人呢?
  分析起来,应为后者。
  曹丕在位的7年不到的时间里,我们总在看到刘晔在建议,并且是好建议,我们也总在看到刘晔的建议不被采纳,事后又总被证明是正确的。

  相比之下,司马懿却一言不发。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