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读
|
杂谈
|
舞文
|
鬼话
|
情感
|
同行
|
奇幻
|
商道
|
军事
|
历史
|
全集
|
全部
|
排行榜
|
精品推荐
逐鹿天下-----南北朝风云史话
作者:
姜狼豺尽
日期:2007-10-8 17:20:24
谢谢青大和JL兄一定会竭力写贴 以报兄弟们厚爱!
前言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宋.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南宋开禧元年(公元1205年),一代词雄辛弃疾受主战派权臣韩侘胄的推荐,起用为知镇江府,临边视事。辛弃疾自归宋以来,饱受主和派挤压,郁郁不得其志。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终于获得了一次北伐雪耻的机会,登上北固亭,面对浩翰长江,心中大有感慨,填下了这阙被明人杨慎誉为辛词压轴之作的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所处的时代是中华民族的大分裂时期,以淮河-秦岭为界,南为宋,北为金,双雄并峙百余年,不分胜负,最终皆亡于在漠北崛起的蒙古。而辛弃疾在词中所描写的时代,却是中国历史上另外一个大分裂时期,就是近来非常颇为热门的南北朝。从过程到结果上来看,宋金并峙简直就是南北朝的再版,辛弃疾借南北朝的历史来抒发自己对时势的感慨,再合适不过了。
所谓南北朝,一般观点认为是从公元439年北魏太武帝拓拔焘(就是辛词中提到的佛狸)攻灭北燕起,到公元589年,隋文帝杨坚渡江灭陈为止,首尾一百五十年。不过南朝从公元420年就已经开始,北朝的开创者拓拔珪在公元386年建国,所以南北朝一直没有一个严格的时间界限。
南朝是指刘裕建立的宋、萧道成建立的齐(南齐)、萧衍建立的梁、陈霸先建立的陈。北朝是指拓拔珪建立的北魏,从北魏分裂出来,分别由宇文泰和高欢实际控制的西魏和东魏,并由宇文泰子宇文觉建立的北周,高欢子高洋建立的北齐,合称南北朝。
这是一个大分裂大动荡的时代,从东汉末年军阀混乱开始,到陈朝灭亡止,中间只有晋武帝灭吴后短暂的十年统一。四百年间,天下大乱,生民涂炭,社会经济遭到了空前的破坏。
但如果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审视南北朝,我们就会惊叹的发现,这段历史何其精彩!魏晋南北朝是公认的中国历史上个性解放的时代,盛世的崩溃,用来维护统治的礼教缚束不复存在,人性的真实在历史的显微镜下被无限放大,让我们看到一个个跳动着的、充满自由色彩的灵魂。名士大将纵横其间,君子小人跳脱其中,无论你是精英,还是草根,都能从中找到自己心灵上的依归。
史学大家陈寅恪先生说过:“唐之世近于古,宋之世近于今。”宋朝以后的历史,由于受到理学的影响,循规蹈矩,给人的感觉非常压抑。而唐以前的历史,则仍未失粗旷质朴之气,动感十足,给人以很强的视觉冲击。其中以魏晋五胡南北朝最为后人所激赏。
俗话说:“不破不立”,南北朝虽然是乱世,却不平庸,这是一个精彩至极的乱世,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乱世。南北朝的存在,直接的影响了“中华第二帝国”隋唐盛世的发展。隋唐在军事和精神层面直接继承了北朝,而在文化、思想层面又直接继承了南朝,隋唐的政权体制则深受南朝、北朝共同的影响,
五胡北朝时期,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说,是中华民族第一次进行全面融合的阶段,规模和影响都是空前的,虽然融合的过程难免痛苦的经历。而南朝最大的历史贡献在于保存了汉文明的薪火不致覆灭,同时还全面的开发了之前属于蛮荒之地的南方,完成了中国经济由单一的黄河流域经济带向黄河、长河流域双经济带过渡,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始于南朝,盛于隋唐,最终完成于两宋。
经济的发展直接带动了科学的进步,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技术和理论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除了战争,一无是处。比如科学巨匠祖冲之,对于祖冲之,我们也许只知道他计算出圆周率,但我们更应该知道祖冲之除了数学家的身份外,他还是一个伟大的天文学家和机械制造专家。
没有人愿意生活在乱世,但是当今天的人们翻起那已经泛黄的史书时,便会发现,乱世自有乱世的精彩,掩卷之后,也许我们会长坐遐思,或仰望天空,在自己的心灵深处,默默的祭奠那一段段光辉的岁月。
我们可以不喜欢乱世,但是我们不能否定乱世的存在,所谓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正是这个道理。
日期:2007-10-9 10:34:59
谢谢兄弟们!
先把南北朝各朝的帝系表列出来,然后进入正文。
南朝
宋 420--479年
庙号谥号 姓名 生年即位年 卒年
高祖武皇帝 刘裕 363年 420年422年
营阳王 刘义符 405年 422年424年
太祖文皇帝 刘义隆 407年 424年453年
世祖孝武皇帝 刘骏 429年 453年464年
前废帝 刘子业 449年 464年465年
太宗明皇帝 刘彧 439年 465年472年
后废帝 刘昱 463年 472年477年
顺皇帝 刘准 467年 477年479年
1武帝刘裕
*************************
2营阳王刘义符3文帝刘义隆
**************************************************
4孝武帝刘骏6明帝刘彧 桂阳王刘休范
* **
5前废帝刘子业7后废帝刘昱 8顺帝刘准
齐479--502年
庙号谥号 姓名 生年 即位年卒年死因
太祖高皇帝 萧道成 427年479年 482年 善终
世祖武皇帝 萧赜 440年482年 493年 善终
郁林王 萧昭业 473年493年 494年 被杀
海陵王 萧昭文 479年494年 494年 被杀
高宗明皇帝 萧鸾 452年494年 499年 善终
东昏侯 萧宝卷 482年499年 501年 被杀
和皇帝 萧宝融 487年501年 502年 被杀
萧承之
*******************************************************
1高帝萧道成萧道生
* *
2武帝萧赜 5明帝萧鸾
***************************
文惠太子萧长懋6东昏侯萧宝卷7和帝萧宝融
************************
3郁林王萧昭业4海陵王萧昭文
梁502--557年
庙号 谥号 姓名 生年 即位年卒年 死 因
高祖 武皇帝 萧衍 464年502年 549年被杀
太宗 简文皇帝 萧纲 502年549年 551年被杀
世祖 元皇帝 萧绎 508年552年 554年被杀
敬皇帝 萧方智 541年554年 557年被杀
附后梁
中宗 宣皇帝 萧詧 518年555年 562年
世宗 明皇帝 萧岿 541年562年 585年
孝靖帝 萧琮 5585年
1武帝萧衍
**************************************
昭明太子萧统2简文帝萧纲3元帝萧绎
* *
(宣帝)萧詧 4敬帝萧方智
*
(明帝)萧岿
*
(孝靖帝)萧琮
陈557--589年
庙号 谥号 姓名生年 即位年卒年死因
高祖 武皇帝 陈霸先503年557年 559年 善终
世祖 文皇帝 陈倩524年559年 566年
临海王 陈伯宗552566年 570年
高宗 宣皇帝 陈顼530年568年 582年
后主 陈叔宝553年582年 604年
陈文赞
****************************
1武帝陈霸先 始兴王陈道谭
***************************
2文帝陈倩 4宣帝陈顼
* *
3临海王陈伯宗 5后主陈叔宝
日期:2007-10-9 10:51:19
北朝
北魏 386--534年
庙号 谥号 姓名生年即位年 卒年
太祖 道武皇帝 拓拔珪371年 386年409年
太宗 明元皇帝 拓拔嗣392年 409年423年
世祖 太武皇帝 拓拔焘408年 423年452年
南安王 拓拔余452年452年
高宗 文成皇帝 拓拔浚440年 452年465年
显祖 献文皇帝 拓拔弘454年 465年476年(471年内禅)
高祖 孝文皇帝 元宏467年 471年499年
世宗 宣武皇帝 元恪483年 499年515年
肃宗 孝明皇帝 元诩510年 515年528年
敬宗 孝庄皇帝 元子攸507年 528年530年
节闵帝 元恭497年 530年531年
安定王 元朗513年 532年532年
出帝 元修510年 532年534年(西魏谥为孝武帝)
1道武帝拓拔珪
*
2明元帝拓拔嗣
*
3太武帝拓拔焘
*******************************************************
4南安王拓拔余 景惠子拓拔晃
**
元桢 5文成帝拓拔浚
**
元彬 6献文帝拓拔弘
* *********************************************************
章武王元融 7孝文帝元宏彭城武宣王元勰广陵惠王元羽
* ***************** **
12安定王元朗 8宣武帝元恪 广平武穆王元怀 10孝庄帝元子攸11节闵帝元恭
**
9孝明帝元诩 13出帝元修
东魏534--550年
庙号谥号姓 名 生年即位年卒年
静皇帝元善见524 534年 551
北齐550--577年
庙号 谥号 姓名生年 即位年卒年
高祖 神武皇帝 高欢
世宗 文襄皇帝 高澄
显祖 文宣皇帝 高洋529年550年 559年
济南王 高殷547年559年 561年
孝昭皇帝 高演535年560年 561年
世祖 武成皇帝 高湛537年561年 568年
后主 高纬556年565年 577年
幼主 高恒570年577年 577年
神武帝高欢
*****************************************************
文襄帝高澄1文宣帝高洋3孝昭帝高演4武成帝高湛
* *
2济南王高殷 5后主高纬
*
6幼主高恒
西魏535--557年
庙号谥号姓 名 生年即位年卒年
文皇帝元宝炬535年 551年
废帝元钦551年 554年
恭皇帝元廓554年 557年
北周557--581年
庙号谥 号姓名 生年 即位年卒年
太祖文皇帝 宇文泰
孝闵皇帝 宇文觉 542年557年 557年
世宗明皇帝 宇文毓 534年557年 560年
高祖武皇帝 宇文邕 543年560年 578年
宣皇帝 宇文赟 559年578年 580年
静皇帝 宇文阐 573年580年 581年
宇文泰
********************************************
1孝闵帝宇文觉 2明帝宇文毓 3武帝宇文邕
*
4宣帝宇文赟
*
5静帝宇文阐
日期:2007-10-9 12:09:24
前世
晋泰始三年(公元267年)正月,刚从曹魏末代皇帝曹奂处“禅”走江山的晋武帝司马炎,下诏立皇长子司马衷为皇太子。史称司马衷为晋惠帝,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白痴皇帝,后来八王之乱、五胡乱华,最终南北朝并立杀伐几三百年,与司马衷的被确立为皇太子有一定的关系。
他有两个著名的笑话名垂青史,大家都是非常的熟悉。一是他继位后某日游华林园,听到池里蛤蟆在叫,司马衷不解其鸣,问左右曰:“这些蛤蟆在说些什么,它们说的公事还是私事?”左右知道皇帝白痴,掩口而笑:“这个嘛,在公家的地里叫是为公事,在私人的地里叫是为私事。”司马衷似懂非懂。
另一个笑话则并不可笑,透露着凄惶和悲凉,后来天下大乱之时,万民饥饿,有人来报:“某地饿死多少人。”司马衷大为悲戚,似哭非哭的告诉左右:“这些人真傻,没饭吃,为什么不去吃肉粥?”此语一出,左右皆哭。
古代的皇家传承制度极为严格,讲的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司马衷太子是司马炎皇后杨氏所生,又是长子,“既嫡且长”,按常理说,司马衷完全有资格做皇太子,但司马衷这副德性,无论如何都不具备日后驭临天下的能力,朝议纷纷。他的父亲晋武帝司马炎虽然是继承祖、父之业,乘前人之荫萌,本身并非允文允武之才,但至少也是一代雄主,何以在继承人的问题栽了一个大跟斗?
《晋书.惠帝纪》直言:“武帝不知其子也!”事实上并非如此,在是否立司马衷为储嗣的时候,司马炎是非常犹豫的,“世祖(司马炎)疑惠帝不可承继大业”。司马炎曾经说过:“统承大业,惧未能光祖宗之遗德,至於建嗣树嫡,非所务也。”说到底,司马炎还是对这个傻儿子不放心。
司马炎曾经征求过老婆杨艳的意见,结果被杨艳迎头浇了一盆冷水:“自古立嫡以长,不以贤,衷儿嫡长子,岂可轻易之?”杨艳是有名的醋坛子,当然不能让皇位旁落他人之子,吹了不少枕边风,软硬兼施,最终才让司马炎不得不讳心的立了司马衷。
最可气的倒不是立了个白痴儿子当太子,如果有个贤内助,在帘子后面摇扇子,晋朝的历史也不至于闹的一蹋糊涂。司马炎给儿子娶妻时,有两个选择:甾阳公卫瓘(干掉邓艾的那位爷)的女儿、鲁公贾充的女儿,也就是著名的贾南风。司马炎本有意于卫家女儿,他也知道贾南风“妒且丑黑”,但他没想到事情居然又坏了他的老婆杨艳身上。贾家为了上位,出钱塞饱了杨艳,杨艳不知道中了什么邪,利令智昏,强迫胸无定见的司马炎娶了贾南风做儿媳。这一年,贾南风十五岁,司马衷十三岁。
在处理了家事后,司马炎开始醉心于统一大业,自曹丕禅汉以来,魏蜀吴各据一方,成王成霸,合纵连横,上演了一出出悲壮的历史大戏。到了司马炎这一代,三国历史已经进入尾声,早在司马炎称帝前两年,他的父亲司马昭就平定了蜀汉,司马家的统一大势不可逆转。
同时吴景帝孙休惊死,吴大帝孙权之孙孙皓继位,孙皓是著名的暴君,即位以来,狂悖昏倒,杀人无数,世人皆曰吴必亡于晋。事实也确实如此,不过晋朝用了整整十五年,才使杀人狂孙皓“青盖入洛”,完成统一。相比后来的隋文帝杨坚灭陈,不过八年,宋朝攻灭诸国虽然用了十九年,但因为当时的割据政权比较多,所以耗时较长。司马炎原本至少可以提前十年灭吴,千古名将羊祜屡请伐吴,可惜司马炎内外受制,以致羊叔子有生之年未能亲见孙皓袒臂牵羊,实是憾事。
司马炎费尽牛虎之力完成统一后,本想坐享万世太平,司马一姓,宰制天下。可惜他“怠于政术,耽于游宴,宠爱后党,亲贵当权。”司马炎最大的丑闻就是平吴后将吴女万余人纳入洛阳宫中,供他一人享乐,驭羊行幸,一女得幸万女泣怨。朝中贵戚要么比阔斗富,要么悠游竹林,谈玄说鬼,徒然有一张华经世务实,但终穷敌不过这帮无才无德的老爷,也只能望天兴叹,得过且过。
在晋朝衰亡的问题上,司马炎至少要负三方面的责任,一是误立司马衷为太子,二是惩所谓“魏削宗室而权臣篡”之弊,效法汉高帝刘邦刑盟白马:“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大封宗室,广树兵威,以为这样就可以让司马家的天下万世永固。哪知司马炎一死,诸王全不顾血脉相关,自相攻杀,直至闹的不可收拾,白白便宜了早就蠢蠢欲动的“五胡”们。
第三点就是汉朝中叶以来,北、西诸游牧民族大量内迁的问题。魏晋之际,胡人内迁的势头益发明显,这引起许多中原士人的警觉,建议将胡人请回他们的故土,防止万一事发肘腋,酿成大祸,著名的《徙戎论》就是这种历史条件下的特殊产物。司马炎觉得这只是书生意气,何如他胸怀宽大,不同意回迁胡人。
从现在的眼光来看,江统等人是在“破坏民族团结”,是极端的民族主义立场,是不可取的。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们不可能有现代人的民族意识,从汉人立场上来看问题,这是再正常不过的,我们不能用现代人的意识来要求古人,这是不客观的。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五胡之所以能“乱华”,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八王之乱造成的晋朝统治权威的崩溃,客观上给五胡制造了“乱华”的机会。而且把五胡“乱华”单纯归罪于晋朝,也并不公平,正如宋人何去非所论:“昔者五胡之祸晋室,其起非一朝之故也。探其基而积之,乃在于数百岁之淹缓。”
要批判五胡乱华,首先要批判八王之乱,微其乱,中原固若金汤,五胡想乱中取粟,也无从下手。另外一个著名的例子,便是二百多年后的梁武帝萧衍不顾举朝反对,强行接纳侯景,结果引来杀身亡国的大祸。
司马炎自以为天命有所归,大晋朝将千秋万代做万民的主宰,哪知统一后仅仅十年后,司马炎刚一咽气,他辛苦经营近三十年的帝国基业便在刀光剑影、血雨腥风中轰然崩塌,只留下一个帝国凄惶的背影,供后人长哭凭吊。
司马衷做皇帝,自八王之乱始,自八王之乱而终,随着四十八岁的呆皇帝司马衷吃下那块掺毒的大饼呼痛而亡,八王之乱始落下大幕,首尾十六年。八王是谓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长沙王司马乂、东海王司马越。不过真正引发八王之乱的却是晋武帝司马炎的“贤德”儿媳贾南风,这位国史上貌似最丑的皇后是八王之乱前期的总导演,所以“八王一后之乱”的提法似乎更确切些。比如后世提及“毁佛”,多称“三武法难”,实际上正确的提法应该是“三武一宗法难”,一宗便是五代时后周世宗柴荣。
八王之乱给中原的社会生产力造成了空前严重的破坏,人口的大量减少,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在经历了晋武帝时代短暂的缓和之后,以最极端的方式彻底的爆发。周边民族见中原大乱,皆举旗帜,横刀戈,狂呼而进,或取晋赵,或取巴蜀,称王称帝,好不快哉。
司马衷死后,皇弟司马炽苟存七年,也只是东奔西走,累累若丧家之狗,最终沦为胡人囚虏。可怜堂堂中原大皇帝,伏地膝行,青衣行酒,与大金昏德公赵佶父子坐井观天之辱并为国耻。司马炽的被俘,标志着晋朝中央政权在中原统治的彻底崩溃,虽然后来的司马业勉强困守关中数年。晋朝王公贵戚,为避兵祸,纷纷南下,史称“衣冠南渡”。其中有晋朝五位王爷,谚曰:“五马浮渡江,一马化为龙。”该龙就是中兴晋朝的琅琊王司马睿。
日期:2007-10-10 9:21:30
今生
关于司马睿的身世,有个著名的故事,就是“牛继马后”,指的是司马睿实际上为琅琊王府小吏牛金所生。和晋朝历史有关的有两个牛金,大牛金是个冤大头,因为有将帅才,加之民间传言有“马后有牛”之说,被老奸巨滑的司马懿给掂计上了,寻了一副药给牛金送了终。
司马懿以为牛金已死,子孙无忧,哪知事情偏偏坏在了小牛金身上(晋人也称小牛金为"牛钦"),司马懿的孙子司马靓受封琅琊王,也许是司马靓的枕席功夫太差,琅琊王妃夏侯氏耐不住寂寞,不知用了什么勾魂大法,泡上了府中小吏牛金,一朝鱼水欢洽,十月瓜熟蒂落,生下了司马睿。后世有人戏谑的称司马睿为牛睿,比如明朝狂怪李贽就直称东晋为“南朝晋牛氏”。
五胡扰攘之际,中原大乱,司马宗室或死或逃,凄惶若匹夫,只有这个司马睿坐守江南,自为一家,渐成气候。及西晋沦覆,司马睿站上前台,继承晋朝正统已成必然。晋太兴元年(公元318年)三月,司马睿正式称帝建元,定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史称东晋。不过东晋承西晋崩乱之后,诸事草创,不成体统。甚至连国玺都没有,北人戏称东晋皇帝为“白板天子”,直到几十年后国玺才回归汉家。
东晋初创之日,疆土北不过淮,西不及蜀,勉强守住荆、扬二州,为天下藩翼,再加上北方石赵与刘赵的中原拉据战日甚惨烈,没有余力南下,东晋于江汉摇荡之际,守住了司马家最后的一份家业。司马睿之所以能顺利在江东开创局面,除了天时地利之外,更重要的是人和,南下的北方世族和南方的本土世族均拥护司马睿,其中以南下的琅琊王氏拥晋之功最大,最著名的就是王导,史称“晋中兴之功,导实居其首。”
琅琊王氏素称天下第一世族,名第高贵,非等闲世族可比。王氏肇兴于魏晋之际,但真正使琅琊王氏脱颖而出的则是司马睿东渡之时,王氏最辉煌的时代便在东晋和南朝前期。王导总驭朝政,王敦雄据荆江,一文一武,牢牢控制住了东晋的统治权,当时天下有言:“王与马,共天下。”司马睿充其量只是个“精神领袖”。
世族终东晋一朝,始终处在权力的最顶峰,东晋十一个皇帝,几乎全都是“精神领袖”,晋明帝司马绍虽然“潜谋独断”,有武帝之质,但无奈寿命短促,二十七岁便撒手人寰,留下孤儿寡母。几大世族围绕着最高权力,进行惨烈的厮杀,这帮爷内战内行,外战外行。
两晋交替之际,大英雄祖逖率部曲千人,济江中流,流涕击辑,志在还复山河。但南渡的“衣冠”们却早就把故土父老抛到了九霄云外,因为他们在江南已经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天堂,所以没必要回去。可怜祖士雅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痛呼而亡。祖逖之后,东晋所谓北伐,无论是褚裒、殷浩还是桓温,要么所用非人,要么才不济事,眼见得北方沦为胡人的跑马场,却无可奈何,只好回来抱成团的死掐,狗咬狗,一嘴毛。
自西晋灭亡,司马氏政权的统治被局限在江东,中国北方一夜之间,成了胡人们的天堂。今日你称王,明日我称帝,乱糟糟弄的一塌糊涂,是谓五胡。五胡,指匈奴、羯、氐、羌、鲜卑,虽然在建国时间上,李雄建立的成汉比刘渊建立的汉(前赵)略早一些,但因为刘渊对五胡的影响甚大,所以一般也认为开五胡之先的是刘渊。
通常所谓五胡十六国是泛指,因为十六国中还有三个汉族建立的政权:张骏建立的前凉,李暠建立的西凉,冯跋建立的北燕。与五代时十国没有包括李茂贞、刘守光政权一样,五胡十六国时代还有三个政权没有被后史所承认,便是汉人冉闵建立的魏,鲜卑人拓拔什翼健(北魏始祖)建立的代,鲜卑人慕容冲建立的西燕。
北魏名臣崔鸿著《十六国春秋》,取前赵、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后秦、南燕、夏、前凉、成汉、后凉、西秦、南凉、西凉、北凉、北燕为十六国,弃冉魏和西燕,因为代国是北魏前身,所以不便列入。为了便于记忆,蔡东藩先生归十六国名录为“二赵也,三秦也,四燕五凉也,成夏也。”
如果从李雄公元304年率先称王开始计算,到公元439年北魏太武帝拓拔焘灭北凉为止,十六国共存在135年,北方一直处在动乱之中。其实五胡十六国明显分为两个阶段,以前秦统一北方为分界线,个人感觉五胡后期要比前期更加混乱。实在为苻坚感到惋惜,本来已经统一了北方,坐享天下便是,何苦欺“众材任事、主无失德”之东晋。
在攻晋的问题上,苻坚不从众议,犯下了严重的战略错误,一不宜集九十万违心之乌合,专攻寿春一点,致使东晋可举国应战,晋之灭吴、隋之灭陈、宋之灭唐、元之灭宋,无不顺巴蜀而东下,左右钳制以进,使其顾此而失彼,一战而下。二不宜信用姚苌、慕容垂等人,这些人从来没和苻坚穿过一条裤子,时刻在等待着苻坚犯错误,好乘其弊而自建大业。
苻坚万不该重用姚苌、慕容垂等人,二人是前秦的腹心大患,一日不除,秦朝一日不得安宁。如果苻坚狠狠心,弥大患于未然,既使攻晋失败,也可以保持曹操赤壁败后仍稳治北方的局面。苻坚为人仁恕,能得英雄死力,但滥施仁心,当断不断,终酿亡国惨剧。三千里肥腴之地,最终成了鲜卑拓拔氏的家业,空留千古遗恨,让人嗟叹。
北方在苻坚败后,重新恢复了五胡前期的局面,而且基本上对号入座:后秦代前秦,后燕代前燕,后凉代前凉。大家趁着苻坚倒了台,一窝峰的乱起来,大打出手,胜者为王,败者为贼。
从东晋的角度来看,淝水一战,击退强敌,这本是东晋史上收复旧地的最佳机会,所谓“千古一至之机也”。可惜东晋取胜之后,不思进取,又陷入内斗之中,白白浪费了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目录
下一页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