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朱熹的故里——婺源,千年龙脉与大唐后裔之谜(帝胄龙脉)

作者: wuxuehua313


日期:2010-4-7 12:52:00

  《帝胄龙脉》
  封面文字
  日本战败在即,玄学大师上川寿明来中国寻找什么?
  “龙葬”之地在哪里,中国龙脉真的存在吗?
  大唐皇帝后裔为何姓“胡”,谁来揭开这千古之谜?

  旷古绝今的八卦坟,隐藏着怎样的玄机?
  北纬30°附近的小山村,将有一场怎样惊险神秘而又离奇的拼争?
  腰封文字
  充满奇异而神秘的宏篇巨作,考古悬疑类小说中的精品
  中日两国玄学大师之间一场关乎民族生死存亡的终极对决
  揭开朱熹的故里——婺源,千年龙脉与大唐后裔之谜

  封底文字
  1945年2月,北大一只考古队在徽州地区考古的时候,于一个层岚叠翠的山谷中离奇消失,消息传回了当时的陪都重庆,震惊了整个考古界!
  与此同时,日军兵分四路进攻山区县城婺源,是谁看出了日军的真正目的?
  北纬30°附近真的那么神奇吗?从陕西蓝田县考古归来的苗君儒为何突遭绑架,绑架他的是什么人?
  死人回魂的“头七”之夜,是谁打开了百柱宗祠的地下金銮殿,这金碧辉煌的地下建筑,与李自成有何关系?

  几页字迹模糊的拓片,与失踪的传国玉玺有何关系?
  一个老态龙钟的道士,在临死的时候,说出了什么秘密?
  奇怪的八卦坟,给后人留下了什么样的玄机?
  群山之巅,将出现怎样的旷古奇迹?龙吟声中,日本人的阴谋能够得逞吗?
  苗君儒如何躲过那颗从背后射向他的子弹?


日期:2010-05-09 09:04:28

  楔子
  民国34年2月22日(公元1945年)。
  重庆罗家湾军统大院。
  戴笠,这个被西方人称做“中国的希姆莱”的军统特务头子,自抗日战争爆发以来,率领手下几十万名特务,与日军及汪伪特务展开了一场又一场的生死较量,刺杀了无数汉奸伪军及日寇大小官员头目,为抗日事业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当然,在对付共产党人的战线上,军统特务也是极其残忍而恐怖的,死在军统特务手里的中共地下党员,也是数以万计。
  日军及汪伪政权的最高层,曾多次策划秘密行动计划,妄想除掉蒋介石身边这个最得力的“特工之王”,日本大本营特工一处的一份暗杀名单上,戴笠的名字排列第三,仅次于蒋介石与李宗仁,可想而知他在日本人的眼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

  可是无论他们的计划多么周密,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
  这个中国近代历史上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在与无数个对手较量的同时,最注意的就是自己的安全问题。他制造了许多幻象,在很多人的眼里,戴笠只是一个名字而已,这个人可能实际上并不存在。
  除了戴笠身边几个最可靠的人之外,没有人知道他的行踪,有时候连蒋介石找他开会,也总要通过可靠的途径才能找得到他。
  此刻,他的手上有一份刚译出来的情报,情报上只有几个字:上川寿明,绝密任务。
  这份情报是一个打入日本情报系统高层的军统特务发出来的。那个特务在日本情报系统中潜伏了十多年,代号“玉龙”,他的情报不需要经过别人的手,而是直接送到戴笠的手里,这么多年来,没有人知道他的真实身份,他也极少送出情报。但是,他送出的每一份情报,都事关中国安危。
  身为“特工之王”的戴笠,怎么会不知道日本的上川寿明呢?

  上川寿明是日本著名的玄学大师,一生研究玄学,对中国的周易八卦等各家玄学著作研究深透,并且精通风水堪舆及推算之术。
  也许是研究玄学的缘故,上川寿明对名利很淡薄。1930年,他曾经对好友,时任日本总理大臣的犬养毅发出警告,要对方特别注意5月15日这个日子,两年后的5月15日,日本海军少壮派法西斯军官发动武装政变,杀死了犬养毅。
  引起世人对他的关注的,是他在昭和十一年(公元1936年),对日军在侵华战争中准确的预测和推断:
  “昭和十二年丁未月乙未日(1937年7月7日),子侵母地战事开,兄弟相残魂魄来……”
  上川寿明一直都承认秦始皇派徐福东渡求不老神药一事,如今的大和民族,是当年那3000童男童女繁衍生息下来的,所以大和民族与中国是母子关系。

  “昭和十五年庚子月乙丑日(1941年12月7日),大洋之中一港口,从此大和走下坡……”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由于战线拉长与军力的不足,日军在整个战场上确实开始走下坡路,特别是盟军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后,日军战略舰队在太平洋上遭受的一系列打击以及在缅甸战场上的失利,已经让一些日本的高层看到了战争的结局。但是日本军国主义者不甘心失败,策划出一系列作战计划,力图挽回败势。由于“玉龙”的情报,使中国军队掌握了日军的作战计划,从而及时调整部署,彻底地粉碎了日军的阴谋。

  上川寿明的准确预测最终引起了日本高层的注意,江河日下的日本决策层,也想从这位“大师”的口中,得知日本的命运。
  从1943年夏季开始,这位64岁高龄的“玄学大师”,便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
  戴笠也知道此人在战争形势上的重要性,多次派出特工前往日本,配合美国的情报人员寻找这位大师,可是一年多的时间过去了,一点消息都没有。
  戴笠皱着眉头,用打火机将那张情报纸烧掉,拿起电话对守候在外面的人说道:“马上叫沈醉来!”

日期:2010-05-10 15:03:52

  贞观十九年四月(公元645年),唐太宗李世民派大将李绩和李道宗率大军远征高句丽,战至九月,终令高句丽诸番臣服,此役虽重创高句丽,但是战事旷日持久,耗费巨大,最终却未能灭亡高句丽。因此,唐太宗认为,此战无异于火中取栗,栗已到手然手已伤,实在算不上是赢。
  早在李世民意欲起兵之时,就曾经亲自问过太史令李淳风:“辽东战事何如?”
  精通阴阳卜算之术的李淳风,当着李世民的面卜了一卦,说道:“劳兵远征,伤敌八百而自损一千,虽胜而不力也!”
  对李淳风的话,李世民并没有听进去,而是固执起兵,结果正如李淳风所说的那样。
  从这以后,李世民凡事有什么重大的决策,都会找李淳风来卜算一下凶吉,然后再行定夺。

  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五月十九日,躺在病榻上的李世民紧急召李淳风入宫,问国事何如。
  李世民心知自己没有几天好活的,他所担心的是太子李治为人谦逊懦弱,凡事没有主见,恐日后有大臣欺主或叛乱反唐,夺李氏江山。且星相官袁天罡早有预言“唐三代后当女主天下”一说,所以他想知道他死后,大唐李氏的江山究竟能够保持多久。
  李淳风似乎早就有了准备,不紧不慢地说道:“回禀圣上,乱唐着武,终唐者赤,大唐国祚乃双双之术,始高止哀,天命所归,圣上无需担忧!”
  李世民也知道很多事情冥冥之中自有定数,凡事不可强求,见李淳风这么说,只得挥了挥手,让李淳风退了出去。7天后,李世民驾崩归天。
  李世民一死,太子李治即位,李治死后,武则天篡唐改周,至此大唐天下狼烟四起,直至玄宗李隆基继位后,战乱才有所平缓。
  天祐四年(公元907年),朱温逼唐哀帝退位,大唐江山自此易于他人之手。“赤”即“朱”, 李淳风已经算出夺大唐江山的人姓朱,从唐高祖到唐哀帝,大唐前后共22帝,全被他算中了。

  李淳风也算到大唐皇族会有一场大浩劫,所以在死之前留有一个锦盒给李治,并一再叮嘱,如大唐李氏遭血殇之难,可开启锦盒,遵照锦盒中的方法去做,可保大唐一脉。
  李治也知李淳风的临终嘱咐非同小可,于是命人将锦盒用皇家特制的封条封存起来,藏在宫中的一间密室之中。此事从此代代密传,只有李氏近亲长者或皇帝的贴身近侍才知道。
  武则天篡唐之时,中宗与睿宗曾想命人开启锦盒,寻求破解之法,但是武则天只是篡唐,并未灭唐,虽然杀了不少李氏宗亲,但她的儿子,还是姓李的。再说了,按李淳风的说法,大唐李氏应该不会那么快就亡的。
  历史的车轮就这么慢慢过去了,随着大唐李氏江山的起起伏伏,李淳风遗留下锦盒一事,已经没有几个人知晓了。

日期:2010-05-10 19:15:52

  在夜幕的保护下,胡三公策马狂奔,终于摆脱了身后的追兵。他不敢走官道,只拣小路往东南方向走。天明时分,胯下那马发出一声悲鸣,口吐白沫扑倒在地。所幸胡三公有所防备,才没有被摔着。
  用不了多长时间,那些追兵就可能追上来,胡三公身着一身官服,一眼就被人认出来。他脱掉外面的官服,往前走了一段路,见路边有一家农户,忙上前敲开门,开门的是一个壮汉,手里拿着一把大刀,一副很警惕的样子。
  胡公公从身上拿出一些碎银子,对壮汉说道:“我乃福建客商,途中遭遇匪兵,除我与幼子外,全家皆被杀害,我这身衣服最能引人注意,可否卖一套衣服给我?”
  壮汉看了看他,也不说话,回头从屋内拿出几件衣服。胡公公换了衣服,将原来的衣服用布包了,塞到猪圈的猪粪里。
  这时,饿极了的太子哇哇大哭起来。事有凑巧,这家的农妇刚生过孩子,奶水很足,听到孩子的哭声后,从内屋走出来,叹了一口气说道:“可怜,可怜,小小年纪就遭此劫难!”
  农妇从胡公公手里接过太子,进屋奶太子去了。

日期:2010-05-11 07:40:06

  那壮汉说道:“你不是福建客商,你乃朝廷命官,你虽脱去了外面的官服,可你那官靴却出卖了你,说,你到底是什么人?”
  胡三公看了一眼穿在脚上的官靴,想不到这山野之中的人,竟然这么精明,当下惊慌不已,说道:“我乃朝廷左谏议大夫方玉谦,因……”
  这时候,后面响起急促的马蹄声,晨光中,一队官兵飞驰而来。
  那壮汉见胡三公脸色大变,说道:“想必是追你而来的,你且先到我屋后躲避,我来应付他们!”
  胡三公忐忑不安地躲到屋后去了。
  少顷,一队官兵来到屋前,领队的军官拦住正扛着农具出门的壮汉:“喂,你看到一个抱着不满周岁的孩子,四十岁左右的男人过去没有?”
  壮汉回答道:“我刚起来,没看见,不过天明时分,我好像听到有马蹄声经过,好像还不止一匹马!”
  一个军士对那军官说道:“胡清一定有人接应,否则他不可能走得那么快!”

  那军官挥手说道:“快追!”
  一行官兵急驰而去,很快消失在山道的尽头。
  那壮汉见官兵走远,转到屋后看着胡三公,说道:“你不是左谏议大夫方玉谦,你乃紫金光禄大夫胡清!”
  胡三公惊道:“你是何人,为何知道我的官讳?”
  一般山野农夫,没有人知道朝廷官员的官讳。

日期:2010-05-11 07:43:19

  那壮汉说道:“胡大夫莫惊,我叫黄柏,我父亲乃僖宗皇帝时的礼部侍郎黄浩,因谏僖宗皇帝恭迎佛骨而遭贬为平民,我乃当朝光化三年的武举人,因无钱贿赂官员,只落得有个武举人的空名,无法报效国家。如今自耕自种,倒也落得逍遥自在。我虽是一鲁莽之人,可胡公的忠义之名,天下皆知,刚才我就已经看出你是骗我,要真想加害于你的话,就不会用谎言将那队官兵骗走了!”

  听黄柏这么说,胡三公放下心来,但他仍不敢说真话:“实不相瞒,我正是紫金光禄大夫胡清,因不满朱温把持朝政,欲联络各李姓诸王重整朝纲,不料事败,方遭朱温派兵追杀!”
  “原来是这样!”黄柏说道:“如今四处都是朱温的人,你一个大男人,抱着这个孩子,就算能够躲得过他们的追杀,可这个孩子要是饿了怎么办?”
  这可是个大问题。现今兵荒马乱的,到处都是遭兵匪洗劫的村子,走上几十上百里地,都很难见到一个活人,大人倒可以忍饥挨饿,可一两个月大的孩子,是饿不得的。
  黄柏见胡三公面露难色,于是说:“胡大夫,你若信得过我的话,先把孩子放在我这里,贱内刚生育完孩子,奶水充足,哺养两个孩子不成问题。至于你,可去前面山脚下的岩洞中躲藏,我早晚送饭给你!他们正四处找你,都以为你往别处去了,现在你躲在这里,他们怎么都想不到。”
  胡三公想了一会儿,为今之计,也只有这样了。他双手抱拳对黄柏说道:“黄义士的救命之恩,胡某无以为报,怎么敢再烦劳?”

  黄柏说道:“说什么烦劳不烦劳的,比起胡公的忠义之名,我差远了。这里距离长安也就两三百里地,我可以托人打探那边的情况……”
  胡三公想不到这一夜的狂奔,也就跑出两三百里地,他疲惫地点了点头,按黄柏的指引来到位于山脚下的一个石洞中。
  石洞并不大,也不深,高约两三丈,深约五六丈,虽在山脚,但并不潮湿,最里面垫了一层厚厚的干草,还有石头砌成的锅台,想必经常有狩猎的猎人在这里过夜。
  胡三公在石洞内住了下来,他以为住上一两个月就行了,谁知道这一住就是一年多。

日期:2010-05-14 08:50:52

  几天后,黄柏来到山洞,带来了令胡三公痛不欲生的消息:金吾上将军孙德昭的首级悬在长安城南门外,尸体曝晒三天后扔入渭水,朱温得知胡三公出逃后,命人杀了他全家26口,连两岁的小孩都没有放过,除此之外,还杀了与此事有牵连的太傅胡勉和尚书令方诚等大小官员27人。
  胡三公闻讯大哭,跪在地上朝长安城磕头不已。当黄柏去扶他的时候,他的额头鲜血直流,整个人瘫软在地上,站不起来了。
  那种瞬间失去家中所有亲人的痛,是一般人无法体会得到的。
  过了好一阵子,黄柏才说:“胡公,贱内所奶的孩子,并非你的儿子,而是当今太子!”
  胡三公也知事再也瞒不过,微微点了点头,哑声说道:“如果你把我和太子献给朱温,高官厚禄任你选……”
  黄柏愠道:“胡公,你把我黄柏想成什么人了?朱温贼子祸害天下,人人得而诛之,我黄柏虽非圣贤之人,但也知晓礼义廉耻,绝非那种见利忘义的小人。胡公,你且安心在这里住下,待事情有所缓和之后,再做道理!”

  是年6月,朱温逼昭宗皇帝迁都洛阳,他还下令长安全体居民也要一起迁走。接着,他命人把所有长安的建筑物拆毁,木料都投入渭水,漂浮而下,进入黄河运往洛阳。那整齐的街道,繁华的市场,瞬间变成了残垣断垒和堆堆瓦砾,巍峨的长安城遭到了又一次的大浩劫。
  迁都的途中,朱温诛杀了大批李姓皇族和那些不听他话的官员,进一步巩固了他的权势。
  胡三公闻讯,跪在洞口望长安哭了三天三夜。

日期:2010-05-14 08:56:22

  之后,他咬破手指,将这些事写在了一张宣纸上,把这张记载有千古悬疑的纸,卷成筒塞入竹筒中,用蜡封口,最后将竹筒放进石洞中的一个岔洞中,用石头封住岔洞口,再用黄柏送来的糯米团熬成粥,和上黄土,把岔洞口的石头糊严实。这样一来,就没有人轻易拿走那个竹筒了。1000多年后,苗君儒带着几个学生到这边来考古,为避雨来到这个石洞中,一个偶然的机会,打开了那个岔洞,从而得知了传国玉玺具体失踪的原因,这是后话了。

  外面的时局仍然很乱,胡三公在山洞中度日如年,每天用石头在石壁上做记号计算着日子。不知不觉,时间就过去了一年多。这时候的他,须发蓬乱衣衫褴褛,形同乞丐,纵是当年的熟人再遇到他,也认不出来了。
  太子在黄柏夫妇的哺育下,长得很健康,开始呀呀学语。
  胡三公知道在这里并非长久之计,见太子断了奶,便起了带太子回乡的念头。在一个雾气笼罩这苍茫大地的清晨,他带着太子,告别了恩人黄柏夫妇,踏上了千里回乡之途。
  一路上风餐露宿,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回到徽州那处离开了二十多年,留下无数童年记忆的小村庄。可是呈现在他面前的,是无数残垣断壁,瑟瑟风中,那些随风飘零的落叶与杂草,似乎在向人述说着发生在这里不幸与苦难。
  向乡人打听之后,胡三公才知,早在一年前,就有一队朝廷的官兵来到这里,将全村男女老少杀得干干净净,村口那座大土堆里面埋的,就是全村大小208人的尸首。

  胡三公来到大土堆前,跪在地上流泪不已,若不是因为他,全族何至于遭此横祸?他愧对列祖列宗。
  自古以来忠孝不能两全,在大义面前,他相信土堆中208个冤魂能够理解他的苦衷。
  站在他身后的太子似乎明白了什么,缓缓跪了下去。
  胡三公见状,忙扶起太子。太子乃千金之躯,怎可向平民百姓行此大礼?
  两人相拥而立,胡三公极目四望,这万里河山之中,还有他们两人的立足之地吗?

日期:2010-05-14 09:05:44

  此地不宜久留,胡三公背着太子,沿山路继续往南走。翻过了几座大山之后,来到一处只有几户人家的小村庄。又累又饿的胡三公来到一家人的院门前,刚要敲门,突然头一晕,身体一歪,就再也不知道了。
  当他醒过来时,见躺在一张床上,床前站着太子和一个和蔼的老人。
  老人和颜说道:“你终于醒过来了!”
  胡三公虚弱地问:“请问老丈,这是什么地方?”
  老人说道:“此地叫考川,三天前客官带着这个孩子晕倒在我家门前!”(作者注:考川今叫考水,位于江西婺源境内,距县城约15公里)
  胡三公说道:“多谢老丈救命之恩,我胡三……”

  老人目光如炬,低声问道:“你是否遇上大悲之事?”
  胡三公问道:“老丈何以得知?”
  老人说道:“我替你把过脉,你脉象虚弱无力,乃劳累所致,可你的心脉杂乱,且目色赤红,此乃悲伤过度之相。”
  胡三公说道:“实不相瞒,我乃外地客商,为避兵祸携家南逃,可途中遭遇兵匪,全家被杀,只有我带幼子逃出!”
  老人点头道:“难怪如此!不知客官究竟要逃往何处?”

  胡三公说道:“只想寻求一个避世之处,将此子养大成人便可!”
  老人笑道:“考川地处崇山峻岭之中,历年兵祸都难波及至此,一年到头也难见到一个生人,客官难道还想逃到哪里去?”
  他手上出现一个包袱,接着说道:“这是客官的包袱,包袱虽不大但却较重,客官可查看一下,是否少了什么东西?”
  胡三公微微一惊,若老丈看过他的包袱,就知道他真实的身份了,当下接过包袱,也不打开,只放在枕边。
  老丈接着说:“你的身体还很虚弱,要精心调养一段时间才行!”
  胡三公见老丈慈眉善目,并非奸恶之人,遂问道:“敢问恩公尊姓?”
  老丈说道:“老汉我姓潘,今年六十有八,会点岐黄之术,当地人称潘神医!”

  不亏是神医,单从脉象上就猜到胡三公身上发生过什么事。

日期:2010-05-14 09:09:24

  潘神医膝下无子,只有一女,早已嫁到邻村。
  胡三公的身体恢复之后,见这里的村民忠厚淳朴,且正如潘神医所说的,这里地处偏僻,一年到头也难见到一个生人,于是带着太子安心住了下来。
  在考川村民的眼里,他们是一对逃难到这里的父子。为了维持生计,胡三公开了一家私塾,教授临近几个村子的小孩子读书。
  潘神医见胡三公一个大男人带着孩子,既当爹又当娘的,生活有诸多不便,便四处张罗着想要他续个弦。可他却始终牢记自己的使命,谢绝了潘神医的好意,一心一意抚养太子。
  胡三公遵照昭宗皇帝的圣意,将太子改姓胡,取名昌翼,喻“大得覆翼”之义。

  胡昌翼自幼天资聪颖,过目不忘,熟读四书五经。时光如梭,转眼间十几年过去了,太子长大成人。
  后唐同光三年(公元925年),22岁的胡昌翼考取进士,正当朝廷举贤受职之时,传来胡三公病重的消息。胡昌翼忙向后唐庄宗皇帝请假回家侍父,以表孝心。
  胡三公深知自己不久于人世,他不想让那个秘密随着他而埋入地下,在病榻前,他要胡昌翼挖开墙壁,从里面拿出那个藏了十几年的木盒子。
  打开木盒子,里面有昭宗皇帝的血书,李淳风留下的那封信。看过血书和信之后,胡昌翼什么都明白了,他泪流满面跪在病榻前,朝胡三公连磕9个响头。
  胡三公指着盒子里用黄缎包着的东西,要胡昌翼打开。胡昌翼解开黄缎,出现在他面前的,是一个一尺见方,高约六寸的玉印,玉印的玉色温润,在光线的照射下,周遭出现几道七彩光晕。玉印上伏一条仰首五爪虬龙,周边侧壁为阴刻祥云图案。他拿起玉印,翻过底边,见下面是八个篆体阴刻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玉印的下方一角用黄金镶裹,旁边隐约有裂痕,底边一线镶着黄金,也雕了一些云状纹饰。

  有关于传国玉玺的故事,胡昌翼是知道一些的,《史记》与《汉书》上也有相关的记载。他怔怔地看着手中的传国玉玺,说不出话来。血书与传国玉玺这两样物件,是证明他乃李唐皇室的最好凭证。
  胡三公的声音微弱:“你且收好,此物切不可旁示于人,历来兵乱,都与此物有关,玉玺虽是圣物,却也是人世间的不祥之物呀!”他接着说:“朱温贼子早已经死了,国仇家恨,一切都已烟消云散。我死后,你可恢复李姓,毕竟你是李氏皇子!”
  胡昌翼哭道:“父亲,大唐江山早已换姓,我虽李唐皇室,但深感父亲养育之恩,既然先皇遗书中已准我改姓,又何必改回去呢?自我之下所有子孙,世代姓胡,永不改姓!”
  胡三公死后,胡昌翼守孝三年,他自知乃帝室之胄,又何必屈尊于别人之下,令先人蒙羞呢?于是在考川村中修建了一所书院,专心教书讲经,结交乡野隐士,拒不出仕,世称“明经翁”。
  北宋咸平二年(公元999年),胡昌翼无疾而终,享年九十有六。临终之时叮嘱儿孙,为报胡三公养育救命之恩,切不可改回李姓。他死后,其子按其吩咐,将其葬于考川村对面的黄杜坞,墓地为凤字形,其墓为八卦状,墓呈半球形,面贴龙鳞青砖。墓葬顶为太极图,侧围为八卦符。墓前正对考川村背后的玛瑙峰,背靠连绵数十公里龙形山,左青龙右白虎,藏风聚气。

  在当时,没有几个人知道这座八卦坟的寓意。1000多年后,当苗君儒站在这座八卦坟前,看出八卦坟的玄机之后,也不仅惊叹坟墓主人的精明与苦心。
  考川村自此一直重视教书育人,有南宋理学大师朱熹曾拜题考川为“明经学校,诗礼人家”的题词为证。
  到了公元1310年,考川村人胡淀为纪念始祖明经进士胡昌翼,同时也是纪念朱熹的题词,扩大修建了“明经书院”。知州黄惟中还呈请朝廷赐“明经”额匾。一时“四方学者云集”,“历数年,学者至盈千人”,成为中国四大书院的后起之秀。它曾有一个“进士走廊”的赫赫声名,是宋、元、明、清四朝代的“翰林院”,光从这儿走出去考中进士的就有八百余名,无怪乎当时的天下学子对这所“金字塔”趋之若鹜。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