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旁王朝

作者: redyy007


日期:2010-2-9 20:52:00

  本人自小就喜欢历史,尤其是欧洲史。很久以前就想写点东西,今天才下定决心。长话短说,切入主题吧。
  波旁王朝一个在欧洲历史上曾断断续续地统治纳瓦拉(1555-1848)、法国(1589-1848)、西班牙(1700至今)、那不勒斯与西西里(1734-1816)、卢森堡(1964年至今)等国和意大利若干公国的跨国王朝。本人主要讲述该王朝主脉法国波旁王朝的故事。它的兴起,辉煌,衰落,灭亡,中间穿插着宗教冲突,王权专制,资本积累,思想启蒙,大革命等等事件与历史人物,虽是法国史但也值得我们借鉴与警示。

  本人最萌的是波旁王朝的国王们。有被称作登徒子(色狼的中文古文叫法)被许多所谓“君子”所不齿,却拯救法国于危难,终成一代明君一身充满魅力的开国国王亨利四世;有被斥为“昏君”却用自己一生的悲哀换来法国走向强盛的矛盾国王路易十三;更有自小就被称作天之骄子,创造了法国最辉煌盛世,却又把法国带向衰落的太阳王路易十四;还有年少时被寄予厚望,青年时曾一度被人民称为可爱者,最后却在全国百姓的咒骂与埋怨中夜晚偷偷下葬的真正昏君路易十五;最后就是那位虽然温和善良却被革命拉下王位,被人民送上断头台的悲剧国王路易十六。他们同样坐在王位上,人生却或悲或喜,历史的评价也大相径庭,在以后自当慢慢评述。


日期:2010-02-09 20:53:26

  时间1572年8月18日
  巴黎正在为一场婚礼忙碌着,这场婚礼规模之盛几乎让人忘记了国家刚刚打完三场内战。(法国当时正处于宗教战争(1562-1593)之中,断断续续内战打了八场,此时刚刚结束第三场)所有贵族与平民都在忙着欢庆,原因是婚礼本身就是停战的标志。
  婚礼的两位主角出生之高贵,全法国恐怕无出其右者。
  新郎亨利.那瓦尔.波旁。波旁家是王室远亲,与王室瓦卢瓦同为卡佩王室的分支。(中世纪法国经历墨洛温、加洛林、卡佩、瓦卢瓦、波旁五个王朝,其中后两个同为卡佩的分支)亨利.那瓦尔是有王位继承权的,而婚礼后他更是成为继安茹公爵,阿朗松公爵(国王查理九世的两个弟弟)之后的第三继承人。亨利在王国南部有大片封地,此外他还从母亲那继承了那瓦尔王国(当时法国与西班牙之间的一个小国,是法国的附庸后并入法国。)虽然此时年仅19,他已是法国南部最有实力的封建领主,在孔代亲王(亨利的叔叔,在内战中战死)死后更成为了南方胡格诺教派(又称加尔文派,法国宗教的少数派,不承认罗马教皇的权威,被教皇定为异端。)的领袖。

  新娘玛格丽特.瓦卢瓦。人们通常叫她玛戈,她是法国历史上著名的美女,国王查理九世的妹妹,太后凯瑟琳.美第奇的掌上明珠。
  两人的结合代表了胡格诺教派的领袖波旁家,与正统天主教派名义上(注意这三个字哦)的领袖瓦卢瓦王室的和解。经历十年动乱的法国似乎就要迎来和平,但来的真的是和平吗?

日期:2010-02-09 20:55:01

  说完主角说配角,能在这场婚礼上露脸的都非富即贵。
  国王查理九世作为君主兼新娘兄长坐在最前排,旁边依次是太后凯瑟琳.美第奇,王弟安茹公爵,阿朗松公爵。只见国王面无表情,太后则心神不宁,安茹显得阴阳怪气,阿朗松则面带微笑。
  后排坐着来自全国的大小贵族,其中有两位需说说。一位是海军上将科利尼,一位威严的长者,他是亨利的叔父孔代亲王的战友与亨利同为胡格诺派领袖,由于亨利年纪尚轻,因此说科利尼是胡格诺派的实际领导者也不为过。现在他与国王查理九世关系甚密,甚至传言国王把他称作父亲。

日期:2010-02-09 20:56:24

  另一位是亨利.吉斯公爵,来自洛林的望族。父亲为法国名将弗朗索瓦.吉斯(因夺取了英国在法国大陆最后的领地加莱而成为民族英雄),叔父洛林红衣主教查理则当过首相。他本人是极端天主教徒,因父亲死于内战仇恨胡格诺教派,此外还与以天主教保护者自居的西班牙国王(此时欧洲最强势的君主)菲利普二世关系甚好,因此在法国天主教贵族中影响之大甚至超过王室。国王只是天主教派名义上的领袖,真正的领导者正是这位吉斯公爵。另外还有一则谣言说玛格丽特公主与他是情人关系。


日期:2010-02-11 23:24:19

  太后凯瑟琳出生于意大利著名的美第奇家族。这里先介绍一下,此家族原是富可敌国的地中海巨商,(比当时欧洲大多数君主还富有。)后弃商从政,凭着巨大的社会影响力成为了佛罗伦萨的世袭执政。后来还涉足宗教,家族中出了数位教皇,凯瑟琳的叔父就是其中一位。另外美第奇家族对文艺复兴贡献颇大,族人大多是品味颇高的艺术爱好者,以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大力推动了意大利的艺术发展,更因王朝联姻将文艺复兴的火种撒向了欧洲各国。

  凯瑟琳刚出生父母就死于疾病(据说是梅毒)。1533年凯瑟琳嫁给了法王弗朗索瓦一世的次子亨利。后因长子早逝,1547年亨利即位称亨利二世,凯瑟琳成为皇后。
  亨利二世与凯瑟琳虽子女众多(有10个孩子,但只有六个成年)但婚姻并不幸福。一方面亨利二世平时性格抑郁,又经常神经质的暴躁冲动难以相处(亨利少年曾代替被俘虏的父亲成为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同时也是德国皇帝查理五世,哈布斯堡“帝国”的缔造者)的人质,据说遭到虐待有了心理阴影才性格怪异)。另外亨利迷恋比自己大20岁的法国名媛黛安娜·德·波伊蒂丝,(与明朝的宪宗皇帝有得一比啊。)这令凯瑟琳几乎无法忍受。但她仍然爱亨利,在亨利死后她一直为亡夫戴孝(穿黑衣,戴面纱)直到去世。


日期:2010-02-11 23:25:25

  1559年亨利在一次比武中因意外去世(法国也因此取消了庆典贵族比武庆祝的风俗。),亨利走了而凯瑟琳的不幸仍在继续。长子弗朗索瓦二世登基凯瑟琳成为太后,新国王自小体弱多病几乎不能下床,陆军元帅弗朗索瓦.吉斯与其弟弟首相查理红衣主教把持了朝政。屋漏偏逢连夜雨,此时新教在法国迅速传播与传统天主教冲突不断,吉斯家族为了宗教上维护正统,政治上排除异己(明眼人看的出来后面是主因。)对新教残酷镇压并最终引发内战,王室旁支同时也是吉斯家最大政敌的波旁家的孔代亲王毅然宣布支持新教徒反抗暴政。(明眼人也应当看出反抗暴政是假,乘机夺权才是真。)


日期:2010-02-11 23:26:38

  弗朗索瓦二世在位仅两年就一命呜呼了,弟弟奥尔良公爵查理即位即当今国王查理九世。国王年幼凯瑟琳成为摄政王太后,不久弗朗索瓦.吉斯在内战中阵亡,凯瑟琳在一批反吉斯的贵族支持下将国家大权收回手中。但此时战火已蔓延,法国各地贵族出于各自的利益或加入天主教联盟,或成为胡格诺教徒,王室的威严已荡然无存。
  凯瑟琳嘴上说自己是正统天主教徒,但她其实既不信天主教也不信新教。她只相信占星师与巫师。多年的不幸使她现在极有城府,她有意大利人传统的精明与狡诈,由于儿子们的无能逼迫她必须精于权术。她爱自己的孩子们,为了保护他们才每天勤奋工作生怕大权旁落。在她眼中不论天主教的吉斯家,还是新教的波旁家都是潜在的敌人。她想结束内战,但又怕内战的胜利方会取自己而代之。应此她采取了平衡策略,哪方有优势她就感到威胁而支持另一方。她毫无信用,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这使她名声颇为不好,但她不在乎。


日期:2010-02-11 23:27:51

  可是这次的和平却不完全是凯瑟琳的意愿,原本胡格诺教徒已是屡遭败绩,此时国王查理却突然跳出来与新教徒签订了一个新和约。(此前已签定多份和约,但多成为一纸空文)十年的内战不论百姓还是贵族都盼望和平,但问题在于这次和约给予胡格诺教徒的优惠大大超出人们的想象。国王不但允许胡格诺教徒在巴黎与皇宫意外的任何地方举行宗教仪式,还允许他们自由担任公职,甚至割让了四座城给胡格诺教徒作为保障。“这是投降!”很多在内战中上过战场的天主教贵族这样喊着。凯瑟琳太后质问国王为何,国王却说胡格诺教徒也是他的子民,法国不能再有内战了。太后惊讶于一向软弱无力的国王为何如此坚持,她感到了威胁,国王的背后一定有人怂恿……


日期:2010-02-13 20:39:39

  凯瑟琳要找出那个威胁,不久她就找到了,那个威胁她权位的人不是别人正是胡格诺领袖海军上将科利尼。更令太后惊讶的是国王的情妇玛丽竟是胡格诺教徒(宗教上爱情也是没用“国界”的)并且十分敬仰科利尼。
  他(科利尼)想用一个女人控制我的儿子然后控制整个国家?必须阻止他!
  但太后很快发现她的努力都是徒劳,国王对科利尼的情感已不能用信任来形容了,而是敬仰加服从。原来外界谣传国王私下称呼科利尼父亲是真的,搞不好科利尼会怂恿国王背叛信仰成为胡格诺教徒。“世间无与伦比最虔诚的基督教国王”(教皇给予法国一代明君路易九世(圣路易)的荣誉称号,后成为法国君主的通用雅号)成为了教会的叛徒!这不只是个笑话更是一场灾难!


日期:2010-02-13 20:40:32

  更令凯瑟琳不能容忍的是科利尼竟然鼓动国王与西班牙开战。科利尼的理由是西班牙的尼德兰地区(包括今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北部的部分地区,当时是西班牙的领土,共分17个省,因为税收与宗教冲突而爆发大规模叛乱,最后北方七省独立成立荷兰共和国。)正在叛乱,此外英格兰,土耳其也与西班牙为敌,菲利普二世(西班牙国王)已是自顾不暇,此时正是进攻的大好时机。历代先王的遗志(路易十二世、弗朗索瓦一世、亨利二世三代法王都曾与西班牙开战争夺西欧霸权但都战果甚少)就要在陛下手中完成。另外战争还可以转移国内矛盾,团结各派贵族,彻底结束内战。国王听后颇为心动,但凯瑟琳太后则恨得咬牙切齿,他根本就是想挟天子以令诸侯,必须除掉他!

  婚礼过后仅四天,巴黎城中一声枪响。

日期:2010-02-13 20:41:30

  有人刺杀海军上将!胡格诺贵族纷纷冲向科利尼的住所,好在子弹只打中了手臂,并无生命危险,大家都舒了口气。亨利.那瓦尔激动的对科利尼说,他们害死了我的母亲(亨利的母亲那瓦尔女王反对与王室联姻,却在婚礼前不久暴毙,多数胡格诺贵族认为是王室下毒而死)现在又要加害于你,我们不能坐以待毙!这时国王与太后来了,这就是王室对和平的诚意吗?有人叫嚣着。国王愤怒地表示一定会严惩凶手,太后则要求大家保持镇静,但众怒仍然不能平息。一些人拿着武器冲向了吉斯公爵的住所,但住所内外已是防备森严好像一座碉堡。凶手就是吉斯不然他干嘛心虚!所有人都这么想着。

  胡格诺教徒在皇宫周围游行示威,国王在皇宫内歇斯底里的大发雷霆誓言要亲手惩罚元凶。整个巴黎又一次笼罩在战争的乌云之下。

日期:2010-02-19 00:02:38

  刺杀风波还没有平息,巴黎迎来了圣巴托罗缪节(原为法国狂欢节,不过其节日意义因为接下来将要发生的历史事件而完全改变。)晚上国王与太后召集枢密院询问关于刺杀事件的调查情况。
  凶手行凶时躲藏的建筑属于吉斯公爵母亲所有,逃跑时所夺的马也是吉斯公爵府的,而遗留在现场的凶器火枪则是安茹公爵卫队的,(大家不要以为两位公爵刺杀别人还留下这么多证据是傻瓜,他们的目的就是激怒胡格诺派贵族,破坏和平,因此可以说是明杀而非暗杀。)
  种种证据都显示幕后主使就是吉斯公爵与国王的弟弟王储安茹公爵。(国王无子,长弟为储)国王听后情绪激动却又半天默然无语。而胡格诺贵族知道后已经叫嚣即使是王储他们也绝不放过。
  查理九世自小就生活在母亲的阴影之下,内心十分脆弱。过去他既没有意愿也没有能力管理国家,朝政都由母亲决断,遇到科利尼之后自己才建立起当国王的自信,这位老者总是像老师一样教导查理如何做一个国王。科利尼接近国王是否有自己的个人政治打算我们不予讨论,但在查理九世心中这位老者虽是胡格诺教徒却是国家的栋梁,自己心灵的支柱。令他想不到的是正是自己对科利尼的这种依赖将要断送无数人的性命。


日期:2010-02-19 00:04:19

  太后此时已经下定决心非除去科利尼不可,巴黎城内数千情绪激动的胡格诺教徒随时有可能暴乱,自己随时有可能被人赶下台,形势已容不得她做过多的思考。她向国王承认是自己命令吉斯,安茹去刺杀科利尼。国王先是激动的咒骂,一会儿过后又情绪低落想要自杀,但被弟弟安茹,阿朗松阻止。太后对国王表示形势已不可挽回,必须当机立断除掉那些胡格诺教徒,不然王室迟早会被推翻。太后要求国王在胡格诺贵族与自己之间做一个选择,国王表示自己不能做这样的抉择。我们难以想象太后,王弟和那些天主教派的大臣们是如何对国王逼迫、威胁的。午夜国王已接近精神崩溃,他大叫你们能杀掉科利尼但总不能杀光他们吧!

  突然一个高亢的声音答道,不,陛下我们可以!
  那人正是亨利.吉斯公爵。这几天吉斯公爵从没在公共场合露面,后来有消息说是太后让他到外地避风头了,不想此人竟丝毫不畏胡格诺教徒的报复在此时回到巴黎。
  国王看到吉斯是狂怒交际,随即大声叫嚣,上帝啊!既然你们一定要杀海军上将,我同意!但你们必须把所有的新教徒杀光,免得有活口来找我报仇!杀吧!国王说完就把自己关在一个小房间里大声痛哭。
  国王走了,吉斯公爵则犹如君主一般喊道,国王已经下令,今夜就要将那些异教徒们斩尽杀绝!

日期:2010-02-19 00:05:34

  夜晚时分,一队全副武装的暴徒扑向了科利尼的寓所,寓所内的胡格诺教徒们被骚动所惊醒,接着一连串的枪声与喊杀声传来,海军上将的卫士们被杀了。科利尼听到外面一片大乱便知道发生什么了。仆人们赶忙冲进科利尼的房间喊道,我们完了!科利尼镇静地答道,我已将生命交予仁慈的上帝,你们快跑吧,我不希望你们的亲人以你们的死见责与我。

  片刻过后,暴徒们冲进了科利尼的房间,人们发现海军上将正跪在地上祈祷,神态镇定自若,仿佛正在等待他们一般。老人大声喊道,动手吧,年轻人,愿上帝原谅你们的罪行。暴徒们犹豫了一会,突然其中一个把自己的长剑猛地刺进的老人的胸膛,其他人见状一拥而上。科利尼倒在血泊之中,身上伤口不计其数。
  暴徒们将科利尼扔出窗外,刚好落到吉斯公爵得脚边,公爵用脚狠狠踩向科利尼的面部并大喊道,杀!杀!奉国王的命令杀光这些异教徒!(前文说过吉斯公爵的父亲弗朗索瓦.吉斯死于内战,而当时与他对战的正是科利尼,所以在吉斯公爵看来这是为父报仇了。)

日期:2010-02-19 00:06:58

  太后对屠杀原本有些犹豫,她只想杀掉科利尼一人,但吉斯公爵表示必须把胡格诺教徒杀光,不然反抗必定随之而起。太后最后屈服了,便命令敲响全城的警钟,这是吉斯公爵设定的屠杀信号。原来这几天吉斯公爵表面上到外地避风头,其实他暗地里与其他极端天主教贵族取得联系,商讨反击对策。许多参加过内战的贵族表示支持,也有犹豫者,但在吉斯公爵拿到国王的“命令”之后大家就都没有异议了。

  随着钟声响起全城的极端天主教贵族拿着武器倾巢出动,皇家的御林军也在王储安茹公爵的带领下加入了屠杀行动,整个巴黎顿时枪声四起,喊杀震天。屠杀行动惨绝人寰,几近疯狂。整个巴黎已无法纪可言,许多贫民加入到屠杀行列,许多杀红眼的人已丧失理性,人们内心的仇恨也因屠杀而放大。屠杀也不止针对胡格诺教徒。年轻的小伙被情敌所杀,商人被竞争对手所杀,年老的长者被其继承者所杀,不论何人只要杀的是“胡格诺教徒”便无需负任何责任。人肆无忌惮地闯入任何有可能藏匿胡格诺教徒的房屋,将所有被当作胡格诺教徒的人和其亲属不论老幼拖到街上砍杀,大街上一会儿就堆满了尸体,巴黎这个被称作浪漫之都的城市已是一座人间地狱。


日期:2010-02-19 23:06:21

  吉斯公爵带领着暴徒们冲向了亨利.那瓦尔的寓所。寓所内已是血流成河,但是亨利.那瓦尔却生不见人死不见尸。难道让那小子跑了?
  亨利并没有跑,或是说他没有跑掉。亨利虽与公主结婚,但他并不住在皇宫,而是与许多胡格诺贵族住在一起。母亲的暴毙,科利尼的遇刺使他感到巴黎是万分危险的。骚乱刚一开始亨利与堂兄孔代亲王(这位是二代孔代亲王,孔代家族是波旁家族的一个分家,在以后的故事中会多次出现,历代孔代亲王在法国历史上都产生过影响。)就感到情况不妙,两人商定分头逃走。但是还没等亨利出门一队御林军就杀入寓所。御林军的目标很明确地扑向亨利,亨利的随从们奋起反击但寡不敌众或是被当场击毙或是被打倒在地。亨利绝望地大喊着,来吧!教会的走狗们,杀了我!但出人意料的是御林军们虽缴了他的武器却没有要他的命,亨利与孔代被半劫持半保护地送进了皇宫。

  在皇宫里亨利见到了国王,公主与太后。国王精神萎靡的坐在那里,玛格丽特公主请求太后饶亨利一命。(玛戈公主并不爱亨利也从未拿他当丈夫看待,但她认为屠杀是王室的不可饶恕的罪过。)太后严肃的对亨利说,弥撒或死亡,你选一样吧。(胡格诺教徒是不做弥撒的,他们认为那是万恶的教会欺骗群众的繁文缛节。)亨利说自己要独自思考一会,太后答应了并让玛格丽特公主去劝说亨利。不知道亨利当时是出于什么想法,玛戈又是怎么劝说他的,最后亨利同意改宗天主教。(这是第一次,亨利一生三次改宗在后文将有叙述)


日期:2010-02-19 23:07:37

  第二天早晨,经过一夜的屠杀巴黎恢复了平静,确切说是变得死寂。吉斯公爵已经知道太后把亨利.那瓦尔保护在皇宫里。他十分愤怒,向太后要人,太后则轻描淡写说亨利已经答应改宗天主教,已经没有敌人了。吉斯知道太后保护亨利不是因为亨利是公主的丈夫,而是出于政治目的。太后害怕大屠杀后吉斯家族会乘机夺权,因此留下波旁家的亨利.那瓦尔来牵制自己。吉斯想怂恿天主教贵族们逼宫,但应者寥寥。因为屠杀过后大多数人已恢复理智,人们多多少少都感到良心不安,不想再起杀戮,此外与波旁家为敌可不是明智的选择,吉斯公爵的父亲当年就是因为与孔代亲王(亨利.那瓦尔的叔父,初代孔代亲王。)为敌而被人刺杀,既然亨利已经答应改宗天主教,太后又保护亨利,再将亨利置于死地既没理由,又得罪波旁家与王室,这种事除了吉斯公爵没人愿做。

  下午亨利便在王室成员的陪同下匆匆做了改宗仪式。仪式完成后安茹公爵阴阳怪气的对亨利说到,欢迎加入我们,我可爱的妹夫。
  大屠杀的消息很快传开了,在许多天主教徒居多的城市也发生了类似的事件,天主教徒袭击胡格诺教徒。而在西南,东南部分胡格诺教徒居多的地方则截然相反,胡格诺教徒揭竿而起控制了许多地方并要求释放亨利.那瓦尔,威胁王室若他们的领袖有什么意外他们绝不会善罢甘休,在经历短暂的和平之后第四次宗教战争就此打响。

日期:2010-02-19 23:08:46

  整个欧洲都震惊了,人们想不到以温文尔雅闻名的法国会发生这种惨剧。不过各国的反映因宗教,政治原因而不同。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一反常态的当众笑道,(菲利普以性格严肃,不苟言笑著称,据说这是他一生唯一一次当众露出笑容。)现在不必担心法国会干涉尼德兰了。罗马教皇得知消息之后宣称屠杀是上帝在拯救法国,下令全罗马的教堂都齐放礼炮,罗马城钟声齐鸣犹如圣诞节一般。另一边,同样信奉新教加尔文派(加尔文派只在法国被称为胡格诺),本想与法国结盟对抗西班牙的荷兰革命领袖奥兰治亲王威廉.拿骚警告法国大使,查理国王永远都无法洗净他那沾满血腥的双手!最诡的的当属以睿智著称于世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她对法国大使表示自己对法国国王因胡格诺贵族阴谋叛乱而下令屠杀之事表示怀疑,(说是为防止叛乱而屠杀是给对方台阶下,不赞扬也不指责只是怀疑足见女王在用词上的谨慎。)但她连合法国抗击西班牙的政策不会改变。不久之后就做了查理九世女儿的教母,而阿朗松公爵对其求婚(伊丽莎白比阿朗松大了近20岁,关于公爵向女王求婚的理由将在后文叙述)她却含糊其辞,加以愚弄。


日期:2010-02-19 23:09:53

  法国历史上著名的圣巴托罗缪大屠杀就这样发生了,当夜巴黎就被屠杀了6000余人,而之后蔓延到全法国的杀戮更是夺去了近70000人的生命(当时法国人口不过1600万上下,平均200多人中就有一人被杀。)。波旁家的亨利.那瓦尔最终幸免遇难,吉斯公爵则谋划着对南方胡格诺派的讨伐,事情还远没有结束……

日期:2010-02-19 23:15:29

  法国的宗教战争源于16世纪席卷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这场运动打击了封建保守的传统教会,启发了人们的思想,同时促进了欧洲各大国的统一与发展,(德国是个例外,作为宗教改革的发源国不但没能促进统一反而引发了欧洲历史上第一次国家大混战,战后德国四分五裂,几乎亡国,此事在后文叙述。)因此将在此做一个浅析。
  首先是改革原因
  一 人文主义
  文艺复兴带来了人文思想,人们改变了中世纪以来以神为中心的世界观,而强调人的价值,教会的封建迷信思想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怀疑。
  二 中产阶级的抬头

  中世纪欧洲社会分为以贵族,教士,骑士的上层阶级和以平民,农奴的下层阶级,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就出现了以商人为代表的中产阶级。与中国君王的重农抑商政策不同,欧洲君主虽重农但不抑商,因为君王们需要商人解决王室经济问题,联合中产阶级打击不听话的大贵族,依靠地方中产阶级(俗话说的地头蛇,土皇帝)控制民心。(中国的皇帝太富有,太专制,没有贵族敢与皇帝作对,所以中国的皇帝不需要商人,中国也就很难孕育出资本主义。)因此到了16世纪,中产阶级的力量已十分强大。但是教会的思想向来是重农抑商,(中世纪欧洲的教会比王室富有)在教会眼中商人也是比平民更低贱的阶层。两者矛盾日益加剧。


日期:2010-02-19 23:16:34

  三 教会的腐败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