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红院12个姑娘的那点香艳秘史

作者: 杨大远


日期:2010-5-14 0:11:00

  这个炎炎夏日,清纯版,给你清爽的感觉!
  林黛玉是苏州人,出身钟鼎书香门第。祖上四代世袭列侯,父亲林如海是殿试第三名探花,后升兰台寺大夫,钦点为巡盐御史。母亲贾敏更是根基不凡,来自“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是荣国公贾代善的千金。
  古人的“字”一般是解释“名”的,林如海的名是“海”,“如海”是字,意思是说“文林学海”,极言才华茂盛、学问深厚,所以能中得探花。
  像贾家这样的公爵世家,也只有贾珍的父亲贾敬是进士出身,因而对于既是列侯出身,又是新科探花的林如海自然是刮目相看。
  子女遗传父母的容貌和性格是通常的道理,从黛玉的容貌和性格来看,林如海的长相至少也是儒雅俊俏。出身好,才华好,又俊俏,又是新贵,正符合贾家的择婿标准。所以贾代善将史太君所说的“我这些儿女,所疼者,惟有你母”的大家闺秀贾敏许配给林如海。自然林如海和贾敏又有一段才子佳人红袖添香的浪漫故事,这里暂且不说。

  林如海和贾敏是在什么时候结婚呢?
  《红楼梦》第二回说林如海“年已四十,……今只有嫡妻贾氏,生得一女,乳名黛玉,年方五岁。”从这里可知林黛玉是在林如海三十五岁时出生,常言道,十月怀胎,由此可推知林如海结婚是在三十四岁左右。
  林黛玉还有个弟弟,《红楼梦》第一回同一句说林如海“有一个三岁之子,偏又于去岁死了,虽有几房姬妾,奈他命中无子”,这个“去岁死了”,说明黛玉的弟弟是在林如海三十九岁的时候死掉了,也就是说在生了黛玉的次年,黛玉的弟弟出生。
  但这个弟弟的母亲是谁?
  从前面那句“今只有嫡妻贾氏生得一女”这句的意思来看,应该不是贾敏,很可能是林如海几房姬妾中的一个。
  林黛玉出生在什么地方呢?
  很可能是出生在苏州.

  林如海不是入赘贾家,自然是回老家完婚才成。第十九回说,宝玉和用“手帕子盖上脸”的黛玉躺在床上说闲话,“宝玉问他几岁上京,路上见何景致古迹”。
  初读这一句,觉得宝玉问得很奇怪,因为在宝玉第一次见到黛玉时的第三回,宝玉已经问过黛玉:“妹妹几岁了?”这里又问黛玉几岁上的京,难道是曹雪芹构思的矛盾?
  不会,用脂砚斋的话来说曹雪芹用笔是“草蛇灰线”,非常巧妙的。因此,可以肯定的是黛玉小时候曾上过京,而且那时候很可能是在林如海升任京官兰台寺大夫前后。
  黛玉小时候进过京,又能说明什么呢?
  说明林黛玉不是在京城出生的,只可能是在苏州老家出生的。后面的扬州则是林黛玉五岁以后直到去荣国府之前生活的地方。

  巡盐御史驻地在扬州,全称是两淮巡盐御史,又称“鹾(cuō)政”,鹾就是盐。
  盐关系到国计民生,一餐不可无盐,利弊之大,可想而知。自汉武帝实行盐铁专卖政策以来,控制盐是历代要政。
  两淮地区,素来盐业发达,官民赖以为利,从事盐业的商人大多致富,有的盐商豪富之后,除了自身“日食斗金”的豪奢之外,广建名园豪宅,与士人雅聚,吟诗作赋,赞助学术。
  16世纪到18世纪扬州的繁华就是建立在盐业的基础之上,而盐商们对于文化的追求,也造就了辉煌灿烂的文化。
  但是盐业买卖之中的情弊极大,为了加强对盐业的管理,明清两代在淮扬地区设立巡盐御史,一般由皇帝钦点极其信任的官员出任,权力极大,即便是督抚大员,也要敬他三分。

  显然,无论对清官还是贪官来讲,巡盐御史都是一个肥缺,谁出任都会引人注目。
  所以革职的进士贾雨村一到扬州地面,便“闻得今岁鹾政点的是林如海”,又“闻得鹾政欲聘一西宾,雨村便相托友力,谋了进去,且作安身之计。妙在只有一个女学生”。

日期:2010-05-14 00:20:39

  冰爽红楼,极品炎夏。
  这个女学生便是林黛玉。
  因林如海没有儿子,便将黛玉假充养子,使她读书,目的也是为了认得几个字。黛玉身体又弱,年纪又小,所以功课也不是很多,贾雨村也乐得轻松。
  当时随黛玉读书的还有两个伴读丫头,其中一个就是后来随黛玉到荣国府的雪雁。这从第三回的“黛玉只带了两个人来,一个是自幼奶娘王嬷嬷,一个是十岁的丫头,亦是自幼随身的,名唤雪雁”可知。
  黛玉念的是什么书?
  出身在探花家庭,不可能从《三字经》、《千字文》开始,这些对黛玉来说,应该早就耳濡目染了。这从他父亲给他请的老师的出身就可略知一二。
  一般家庭请个秀才就不错了,家境稍好的请个举人已经很了不起了。请得起进士,也只有林如海这样的地位。且不论贾雨村为人如何,单是进士出身,就知道林如海很重视黛玉的教育。

  在那个时代,参加过科举考试的,都是从《四书》开始。所以第三回贾母问黛玉念什么书,黛玉说:“只刚念了《四书》。”
  黛玉人生得清秀,而且极聪明,小小年纪便知道避讳。一方面可见家教极好,另一方面也可见其慧心。
  当时才六岁的黛玉读到《论语》里面“君子敏而好学”、“讷于言而敏于行”,总是避读,因为她母亲的名字叫贾敏。
  冷子兴和贾雨村聊贾府的事情时说,贾雨村的东家林夫人,在家时名唤贾敏。
  贾雨村听了,拍案笑道:“怪道这女学生读凡书中有‘敏’字,她皆念作‘密’字,每每如是;写字时,遇着‘敏’字,又减一二笔,我心中有些疑惑,今听你说,是为此无疑矣。”


日期:2010-05-14 00:22:44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就是一年。
  没想到黛玉的母亲病故,黛玉哀伤过度,又犯了旧病弱症。这病很小的时候就有了,吃了很多名医的药,都不见效。
  据第三回黛玉自己听说,在三岁的时候,她们家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说会治黛玉的病。她父母便问怎么治?那和尚就说跟着他出家就可以治好了。
  林如海夫妇视黛玉为珍宝,掌上明珠岂可拱手让给他人?这可不行。那和尚就叹气说:“既舍不得他,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若要好时,除非从此已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世。”
  林如海夫妇见和尚说话疯疯癫癫,全是荒唐不经之谈,便也没放在心上。只让黛玉一直吃着人参养荣丸。
  可别小瞧了这个药名,曹雪芹的手法是大多数命名都是有含义的。如果只当药就是药,便被他“药”了。这药名的谐音暗示着黛玉的人生是养在荣国府而完结。

  评论《红楼梦》的批评家脂砚斋说:“人生自当自养荣卫。”意思就是说人应当自己养自己,但黛玉的命运却是第三回回目上的“荣国府收养林黛玉”。
  这“收养”两个字,绝不是曹雪芹随便用的,而是有深刻含义的史家笔法,客观表明了年幼的黛玉是被荣国府收养的,尽管是亲外祖母家,但毕竟隔了一层。
  同时这两个字也对黛玉年幼就离家寄人篱下的深深同情,所以脂砚斋看到这两个字说:“二字触目,凄凉之至。”

日期:2010-05-14 08:01:20

  冰爽炎夏,极品红楼。
  这个时候,贾母想着黛玉无人教育,便差人到扬州来接黛玉。那时候黛玉已经大好了。
  林如海便把要黛玉去外祖母家的意思说了,黛玉起初不愿意离父远去,便哭了起来。林如海看了,心中不忍。但情势使然,不得不如此,并不是自己不想带着女儿。
  因为巡盐御史也不是天天呆在扬州,经常要巡视两淮,且林如海的应酬极多,诗酒唱和,不容易分身。
  林如海便说:“你父亲年将半百,也没有续娶的意思。你多病,又极小,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兄弟扶持。现在依靠外祖母,正好减我顾盼之忧,为什么说不去呢?”

  这些话可谓一字一句都是血,黛玉听了这话,看来不去不行了,便洒泪而别,登舟而去。
  当时贾雨村通过林如海托贾府谋复官职,所以依附黛玉而行。脂砚斋说:“老师依附门生,怪道今时以收纳门生为幸。”这话是讽刺名利场中人贾雨村。
  黛玉跟贾雨村也没什么共同语言,故一路无话便到了神京。

日期:2010-05-14 08:10:02

  黛玉常听她母亲说,外祖母家和别处不同,近几天从来接他的几个三等仆妇的装扮举止,便已经知道不凡。
  所以事先就有心理准备: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千万别被人耻笑了。
  到了城中,看到街市繁华,人烟阜盛,和别的地方不一样。先过了宁国府,再进了荣国府西角门,在一垂花门前下轿。
  黛玉扶着婆子的手进了垂花门,在穿堂看到一个紫檀架子做的大理石插屏,上房雕梁画栋,厢房挂着鹦鹉画眉。
  穿红戴绿的丫环坐在台矶之上。一见黛玉来了,都忙着笑迎,三四个人争着打起帘子。

  那时候,贾母的头发已经全白了。黛玉将要下拜时,贾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
  在脂砚斋看来,曹雪芹是“几千斤力量写此一笔”。此情此景,旁边伺候的人,焉能不哭?即使没心没肝的人在场,看了这情形,也不得不哭,更何况是贾母带头哭。
  在贾母的介绍下,黛玉认识两个舅母:邢夫人、王夫人;一个大嫂:贾珠的妻子李纨。又认识了贾家三春:迎春、探春、惜春。
  在众人看来,黛玉年纪虽小,但举止言谈不俗,更有一段自然风流态度。
  到未语先笑的王熙凤说“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才算见了”,更加证实了黛玉的风姿。


日期:2010-05-14 08:35:17

  接着黛玉随邢夫人去见大舅贾赦。贾赦谐音“贾奢”,人如其名,淫奢无度。何以如此?在贾母面前不得志,所以纵情声色。
  黛玉的心机眼力极好,虽然那时不过七岁的小姑娘,她看出来这大舅的院落是从荣府花园中隔断过来的。
  这说明贾赦虽然世袭了荣国公,只不过因为是长子,但贾母并不喜欢他,也与贾母喜欢的老弟贾政也并不是很合得来。所以贾赦在贾府中并不得意。
  从关系上来说,与荣府相连却相隔,其心中的郁闷可想而知,所以后面贾赦讲笑话讽刺贾母偏心。
  黛玉在正室中看到“许多盛妆丽服之姬妾”,这暗示了贾赦之好色。这么多姬妾还不够,后来还想强娶贾母身边最贴心的丫环鸳鸯。
  一方面是欲海难填,另一方面也是行攻心为上之策,表达对贾母的强烈不满,把贾母的心腹丫环夺过来,从起居和心灵上冲击贾母,以宣泄自己的压抑和郁闷。
  所以脂砚斋说:“这一句都是写贾赦,妙在全是指东击西、打草惊蛇之笔。若看其写一人,即作此一人看,先生便呆了。”

日期:2010-05-14 08:47:54

  林黛玉没有见到贾赦,却得到了他的传话。
  贾赦说不见黛玉是怕见了伤心,并嘱咐黛玉不要伤心想家,跟着老太太和舅母,是同家里一样。姊妹们虽拙,大家一处伴着,亦可以解些烦闷。有委屈的地方,只管说,不要见外才是。
  脂砚斋评这句话时略带感叹说:赦老也能说这话。
  为什么脂砚斋有此叹呢?
  古语道,言为心声。贾赦虽是劝黛玉,实则是浇心中之块垒。

  贾赦感觉贾母嫌他笨拙而不喜欢他,因而分居,但是虽拙,母子伴在一处,不说别的,至少也可解些烦闷。
  贾府中还有一个“笨拙人”贾环,不但贾母不喜欢,贾政也不喜欢,王夫人更不喜欢。如果评贾府中最不受欢迎的人,那非贾环莫属了。
  所以,贾赦和贾环是同病相怜。在一次全家宴席上,贾母命宝玉、贾环、贾兰作诗。众人都觉得宝玉的诗好,没有说贾环的好。
  贾政还特别批评贾环的诗之所以写得不好,是不肯读书的缘故。
  而贾赦却当着贾母的面夸贾环的诗有侯门气象,说将来荣国府的世袭非贾环莫属了。

  老弟贾政听了很不高兴,就抢白贾赦说:“这哪就说到世袭的事了!”贾赦很尴尬,无言敢对。
  林黛玉在邢夫人那儿坐了一刻便告辞,邢夫人倒是很真心苦留他吃过晚饭再过去。
  黛玉回答很得体:“舅母爱恤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赐去不恭,异日再领,未为不可。”
  一个七岁的小女孩如此伶俐,非同凡响。

日期:2010-05-14 09:16:54

  贾政的住处与贾赦所居的小巧别致不同,处处显得轩昂壮丽。
  林黛玉进入仪门,见到一个大院落,五间大正房,两边是四通八达的厢房和耳房。
  这说明贾政是内外皆通的人。内得贾母之心,外得官宦世交之意,所以跟着贾政混饭吃的清客相公很多。贾赦虽然是世袭,但无实职。而贾政则是工部员外郎,是实职官员,职场达人,自然与贾赦不一样。
  进入堂屋,林黛玉首先看到皇帝写的斗大的“荣禧堂”赤金九龙青地大匾。在大紫檀雕螭案上摆着一米高的青绿古铜鼎,悬挂着上朝报时的墨龙大画,一边是周朝的金彝,一边是盛酒的玻璃醢。下边是两排十六张楠木交椅,又有一副乌木对联,是同乡世交东安郡王穆莳手书。
  在这里,黛玉眼中连续看到九个“大”物件:大厅、大院落、大甬路、大门、大匾、大字、大案、大画。
  而贾赦住处除了一个“黑油大门”,无论是正房厢房,还是游廊,皆小巧别致。不但不似贾母那边“轩峻壮丽“,更不似贾政这边“轩昂壮丽”。所以贾赦的郁闷,不是一般的郁闷。

  正因为落差太大,素来好色的贾赦更加纵情于声色犬马、姬妾成群。而贾政则相对清心寡欲一些,和门客们诗酒唱和比较多。

日期:2010-05-14 09:26:44

  林黛玉也没有见着贾政,王夫人说他斋戒去了。
  但贾政有一句话嘱咐黛玉:三个姊妹都好,唯有一个孽根祸胎不放心,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你以后不用采他。
  黛玉对这个表兄还是有些了解的,常听他母亲说过,这表兄出生的时候,口里衔着玉,非常顽皮,不喜欢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因贾母溺爱,无人敢管。
  黛玉表示自己不会去沾惹他。王夫人笑着说,姊妹们不理他,他倒还安静些。要是跟他多说一句话,他心里一乐,便生出多少事来,所以嘱咐你别采他。
  接着黛玉在贾母那里吃晚饭,黛玉在这里表现得非常小心。她发现贾府很多地方同自家不一样,不得不入乡随俗。

  而且父亲林如海也教她惜福养身,饭后一定要等饭粒咽尽再喝茶,这样才不伤脾胃。因此吃饭后,黛玉接茶照样漱口。洗完手后,再喝茶。

日期:2010-05-14 09:33:34

  一会丫环来说,宝玉来了。黛玉心想:不见这蠢物也罢。看来黛玉对宝玉的原始印象并不是很好。
  不必说宝玉戴着紫金冠、穿着金百蝶大红箭袖、系着五彩宫绦、蹬着粉底小朝靴等等极尽犀利之富贵夺目,单是那“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眼似桃瓣,晴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就够引人入胜。
  脂砚斋评论这句说:“真真写杀。”也就是真真写杀一极品帅哥,秒杀观众。
  黛玉比较留心的是宝玉脖子上的那块通灵美玉,见宝玉这个样子,大吃一惊,心想:“好生奇怪,倒像在哪里见过的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
  脂砚斋说,想必是在灵河岸上三生石畔见过。

  据第一回中的僧人说,三生石畔,有一株绛珠草(指林黛玉)。当时有赤瑕宫神英侍者(指贾宝玉)每天用甘露灌溉,使这绛珠草得以活下去。
  后来绛珠草得了天地精华,又受了这甘露,便脱去草胎木质,变成了女体,心里想着报答灌溉之恩。那神瑛侍者后来下凡为人,在警幻仙子那儿挂了号。
  警幻仙子就对绛珠仙子说:现在正是了结情缘之时。绛珠仙子就说:“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
  当然,从现实的角度,很可能的是,黛玉曾在梦里梦见过这么一个翩翩佳公子,而且这个梦中人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人在真实生活中见到和梦中同样的一个人时,不免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很多人少年时代,都有这种体验。

日期:2010-05-14 09:49:51

  等宝玉换上休闲装时,在黛玉看来,“越显得面如敷粉,唇似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
  风流风骚在古代汉语中,并没有贬义的意思,说的是人自然流露出的美,和品行无关。
  在宝玉眼里的黛玉,比众人观察得更加仔细:似蹙非蹙的罥烟眉,似喜非喜的含情目。泪光点点,娇喘微微,连呼吸都感觉出来了。闲静时如娇花照水,动起来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宝玉对黛玉说的第一句话,是黛玉想说却不敢说出口的话:“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实则黛玉在宝玉穿正装时就想说:“这个哥哥我曾见过的。”只是那个时代,在大庭广众之下,女孩说话不能这么直接的,只能放在心里想想罢了。

  而宝玉之所以说见过黛玉,除了前生是灌溉绛珠草的神瑛侍者外,大概也是曾经梦中见过。
  男孩女孩,在少年时代,都曾有个美好的幻想,梦见过自己喜欢的,但是从来没有见过、根本不认识的异性,很可能就是最原始最理想的配偶,即梦中情人。
  宝玉接下来的话,说得更妙了:“虽然未曾见过她,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未为不可。”
  黛玉听了这话,心里高兴,无形之中,宝黛的距离拉近了。

日期:2010-05-14 09:55:55

  因黛玉无表字,宝玉又给黛玉取字为“颦颦”,探春问出自什么典故。
  宝玉杜撰了一个《古今人物通考》里的一句话:“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
  可别小看这句话,首先这石头在西方,照应了第一回青埂峰下的弃石。而且当初女娲补天时,每一块石头都是高十二丈,方二十四丈。脂砚斋说这照应十二钗和副十二钗。
  其次这石头名字叫黛石,可以代替画眉的墨。而前面在黛玉眼里的宝玉“眉如墨画”,现在黛石来了,又可以代画眉之用,便天天挂在眉上了。李清照有词:“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从此宝黛连在一起,心心相印,努力去实现“木石前盟”。
  黛玉对宝玉取的表字,一点也不反对,而且后面一直用着,连宝钗都叫她“颦丫头”或者“颦儿”。
  宝玉见黛玉没有玉而把那劳什子给摔了,固然有小孩子耍脾气,但也可见其率真。他的思想是希望人人都有玉,因为玉象征着美好,希望每个人都美好如意。
  所以宝玉哭着说:“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就没趣。如今来了这么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
  宝玉这哭是真伤心,“满面泪痕”,因为世人认为的好东西,并不是人人都有,而单单他一个人有。

  在他看来,独有不如个个独有,既然别人都不要,单他要了,可见不是什么好东西,尤其像黛玉这样的神仙妹妹也没有,所以不如摔了这劳什子。

日期:2010-05-14 10:04:00

  事情平息之后,黛玉回房哭了。鹦哥对袭人说,是因为惹宝玉摔玉而伤心。
  实际上,黛玉是被宝玉的举动感动得一塌糊涂,为了黛玉竟然连命根子都不要了,此情此景,情何以堪?黛玉岂能不感动得哭了。
  前面癞头和尚说黛玉的病不要见外姓亲人,脂砚斋说:“惟宝玉是更不可见之人。”现在见了,果然哭了。又见了哭声,所以黛玉这病也难得好。
  尽管如此,黛玉对那块玉还是感兴趣,问袭人是怎么个来历?有没有字迹?
  黛玉怎么会问有没有字迹呢?

  想必是第一次看到宝玉时,看着那块玉上好像刻着什么。
  因为第一回说空空道人“忽见一大石上字迹分明,编述历历,”记录的是历尽悲欢离合、世态炎凉的一段故事。黛玉很想知道故事的结局是什么。
  黛玉进荣国府以后,起居饮食皆如宝玉,倒是贾家三春落后了。而宝黛二人的亲密友爱,又与别人不同,“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
  正当“哥骑竹马来,妹绕青梅旁”的两小无猜之际,横空杀出了一个薛宝钗。
  这宝钗“品格端方,容貌丰美”,又加上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所以下人们都说宝钗好,小丫头们都喜欢和宝钗玩。
  素来才高八斗的黛玉心中很看不过,更可气的是宝玉也是懵懵懂懂,和宝钗一起玩的时候,有黛玉在也不分个亲疏。
  所以黛玉心里很烦,那班下人倒无所谓,只是宝玉也这样,越想越不是个事儿,便对宝玉心中有气,因而说话也就不合。
  黛玉就独自在房中垂泪,宝玉自悔言语冒撞,还没有悟到是自己对宝钗不分亲疏。

  经宝玉一番温软安慰,黛玉心里有了弥补,才不哭了。

日期:2010-05-14 10:15:18

  薛姨妈让周瑞家的送宫花来的时候,黛玉正在宝玉房中玩解九连环游戏。
  黛玉看了一眼,只剩下两个,便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就问是单送她一人的,还是人人皆有的?周瑞家的说都有了。黛玉便冷笑说:“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
  这是黛玉对世俗发出的第一支犀利之箭。
  从后来黛玉说宝玉“你有玉,人家就有金配你,人家有冷香,你就没有暖香去配”来看,黛玉似乎听到了宝钗的丫环莺儿说宝玉的玉和宝钗的金锁上两句话是一对儿的话,更听到了宝玉自己说:“姐姐这八个字到真与我的是一对。”
  脂砚斋评论说:“余亦谓是一对,不知干支中四柱八字可与卿亦对否?明明是一对儿。”

  所以,宝钗来了,黛玉感受到了巨大冷落,别人的冷落倒无所谓,偏是那青梅竹马的宝玉也上宝钗的道儿。
  正当宝玉吵着要吃宝钗的冷香丸时,黛玉“摇摇的走了进来”。
  摇摇两个字用得好,亦可见黛玉姿态之美,又可见黛玉似乎有点气,宝玉竟然瞒着她来看宝钗了。
  本来是来看宝钗,黛玉的眼光却首先落在宝玉身上,她便笑道:“哎哟,我来的不巧了。”
  宝钗觉得话中有刺,便笑问:“这话怎么说?”
  黛玉便说:“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

  宝钗不解其意,黛玉笑着说,要来,一群都来;要不来,一个也不来。今儿他来了,明儿我再来,如此间错开了来着,岂不天天有人来了?也不至于太冷落,也不至于太热闹。
  宝玉听了这话,有点尴尬,便岔开话问外面下雪了吗?又问斗篷取来了没有?
  黛玉就说:“是不是?我来了,你就该去了。”

日期:2010-05-14 10:18:35

  薛姨妈便留着二人吃鹅掌鸭信,并备了上等好酒。丫环拿酒去热,宝玉便说不必去烫,我只爱吃冷的。
  薛姨妈便说,这可使不得,吃了冷酒,写字打颤儿。
  宝钗就进一步劝说,亏你还杂学旁收的,怎么不知道酒性最热,热吃了散发得快,冷吃了凝结在内,以五脏去暖酒,岂不受害?从此以后还不快不要吃冷的呢。
  宝玉听了,便放下冷的,让人去温热的来喝。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