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天国的阶梯

作者: 我是奔哥


日期:2009-12-10 13:52:11

  先贴一段扉页的宣传语,热闹一下──
  ◎《第十二个天体》揭示了一个真相:来自“谜之行星”尼比鲁的外星淘金者创造了人类,但作为“原始人工人”的人类却擅自摘取了“知识之果”,从而被逐出了伊甸园。
  ◎那么,“知识之果”蕴含的究竟是什么知识,让上帝不愿人类掌握?不是别的,是“原始人工人”自我复制和繁衍的能力。从此,人类在地球上崛起。
  ◎伊甸园中还有另一种禁果:“生命之果”。此时,人类的最大梦想就是重返伊甸园,或者,在地球上某个隐秘的角落找到永生的源泉。
  ◎《通往天国的阶梯》是对最敏感而且最重大问题给出的超级答案,关于生命……和来世!

  “一本引人入胜的书──令人兴奋,极富挑衅性和吸引力,非读不可!这是西琴──大师兼充满热诚的调查员──继《第十二个天体》后的又一次杰出表现,令人眼花瞭乱……他不仅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
      ──《柯克斯书评》(Kirkus Reviews)
  “不得不信,令人佩服!西琴由此继续他开创性的《地球编年史》的奇异旅程。”
      ──《书目杂志》(Booklist)
  “令人印象深刻,且不得不再次思考关于宇宙与生命的那些难题。”
      ──美国合众社(United Press International)

  “考察全面,极有说服力……这一次,西琴的眼光从苏美尔转向了埃及,他展示了现存的金字塔建造者理论的诸多缺陷,向我们揭示了一些远古人的戏法。”
      ──《图书馆杂志》(Library Journal)

日期:2009-12-10 13:56:19

  前 言
  很公正地,《通往天国的阶梯》被认为是一项有关人类对永生无休止追逐的研究。然而,与该课题其他研究不同的是,它并没有将这样的追逐当作寓言故事、乌托邦理想或纯幻想,而是把它们看成是发生在真实地球上的真实旅途。
  在此之前,我们已经讲过,乌鲁克──《圣经》中叫做以力──的苏美尔国王吉尔伽美什追求永生的故事;而在这本书里,将会显示他的确去过两个空间连接点(而非一个),它们的存在将被证明,它们的地点也将被显露出来。我们将要做的,就是跟随那些迦南国王的脚步:他们认为,他们因去过诸神的燃烧石(gods’Fiery Stones)之地而获得永生;同时还会显示出他们去过哪些地方、那里是什么、为什么那些空间连接点会遗留下过去的诸多事件,以及何以在当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当然,也不乏混乱。

  之前的那本书,《第十二个天体》,主要是基于来自美索不达米亚的证据的,这一本则加入了埃及部分,并讲述了当埃及的法老们准备旅行到百万年之星(Planet of Millions of Years)获得永生的时候,他们将会切实地去一个地方── 一个真实的地方──在那里,他们装备成在今天看来是宇航员的样子,被升起,去往众神的行星。

  为什么吉萨(Giza)金字塔被他们称作“通往天国的阶梯”?是谁,在什么时候,为了什么目的修建了它?这些令人震惊的答案,包括了一个通过许多证据碎片组成的、极为周密的分析。这些章节显露出大金字塔中令人羞耻的一个赝品,而它曾是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的对象。并且,相关的这些发掘还在不断进行中。
  本书重新诠释了《圣经》中前大洪水时代的伊诺克、后大洪水时代被带去天国成为神的先知以利亚,以及他们的苏美尔先驱者阿达帕、伊塔那和恩麦杜兰基(Enmeduranki)的故事;通过这些,它将人类对永生的追逐变为了可以实现的梦想。

日期:2009-12-10 13:59:18

  第一章 寻找天堂
  《圣经》明确无误地告诉我们,曾经有一个时期,“永生”(immortality)在人类的掌控之中。
  在那个被称为“黄金时期”的遥远年代,人和他的创造者都居住在伊甸园中,人照顾他漂亮的花园,而上帝则在午后的微风中读着经卷。“上帝使各样的树从地里长出来,可以悦人眼目,其上的果子好做食物。园子中又有生命之树和辨别善恶的树。有一条河流从伊甸流出浇灌园子,从那里分为四道:第一道叫比逊河,第二道叫基训河,第三道叫底格里斯河;第四道叫幼发拉底河。”

  园中除了善恶树上的果子以外,其他树上的果子他们都可以吃。但他们若是吃了善恶树上的果子,上帝就会让他们失去永生。
  上帝耶和华说:
  “看,亚当已经变得和我们一样
  能辨别善恶了;
  难道他就不会再去吃生命树上的果子

  而得到永生吗?”
  上帝耶和华把亚当
  逐出了伊甸园,
  在伊甸园的东边
  设置了基路伯和四面转动发火焰的剑,
  要他把守住通往生命之树的路口。

  人就这样被驱逐出了可以掌控永生的地方。虽然被夺去了永生,但他却从来也没有忘记过它。不仅如此,他几乎每时每刻都在渴望着重新得到它。
  自从亚当被逐出天堂后,英雄们就去大地的尽头寻找永生。他们中的一些人或许能看到一眼,也有些普通人称自己偶然发现了永生。
  纵观历史,对天堂的追寻一直是许多人的终极目标。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千年纪元的早期,这种追寻又被欧洲大陆上那些强大的王国所发起。
  新世界被发现了,我们似乎应该相信,它是探索者们在寻找海上路线去印度获取财富时偶然发现的。对,但也不全对。因为斐迪南(Ferdinand)国王、伊莎贝拉(Isabel)王后和西班牙王室最渴望找到的是长生不老的源泉:它能让老人重新回复年轻时的活力并使他们永远年轻,据说它是从天堂的一口井中喷涌出来的。
  在哥伦布(Columbus)和他的船员们刚抵达他们所认为的“印度”(其实是美洲)时,他们就把对新世界的探索和寻找长生不老源泉紧密地联系了起来。西班牙人讯问并折磨被俘的“印度人”,希望能从他们口中挖出长生不老源泉的秘址。

  旁氏·德·里昂(Ponce De Leon)是一个在这方面颇有研究的行家,也是个职业军人出身的探险家。他一路高升,做到了伊斯帕尼奥拉岛(Hispaniola,又名海地[Haiti],位于西印度群岛中部)和波多黎各(Puerto Rico,位于西印度群岛东部,如今是美国属地)的总督。在1511年,他目睹了对一些被俘的“印度人”的审问。最后的结果是,这些“印度人”介绍了自己的岛屿和岛上的珍珠及其他财宝,还赞颂了他们水域的水的神奇功效;说岛上有一股泉水,有一个“受年老病痛严重折磨”的原住民喝了一口后便“找回了年轻时的力气,并做了年时才能做的事情,他还找了一个老婆又生了许多孩子。”

  年老的旁氏·德·里昂越听越兴奋,他坚信这些“印度人”所描述的就是长生不老源泉。他们对那个老人在喝了长生不老泉水后重返青春并结婚生子的补充,成为了这个故事最有决定性的一页──在西班牙乃至整个欧洲的法庭中,总会挂有许多名家的画作,当这些名家们描绘爱慕或是性爱情景时,都会将一个水池放进画面里。也许对于这一点最有说服力的便是提香(Titian)大约在西班牙人占领西印度群岛时创作的名画:《神圣与世俗之爱》(Sacred and Profane Love,1514,118×279cm,Borghese Gallery,Rome,布面油画,罗马博盖塞艺廊收藏)。

  众所周知,画中的水池暗示了人在黄金年龄时的性爱。因为水池中的水代表着永葆青春的长生不老之源泉,从而拥有“所有年轻力壮的能力。”

日期:2009-12-10 14:02:49

  第一章 寻找天堂(续)
  官方历史学者皮特·马特尔·德·安哥拉利亚(Peter Martyr De Angeleria)对旁氏给斐迪南国王的报告做了记录。他在《新世界简史》(Decades of the New World)一书中写到,从卢克雅思(Lucayos)和巴哈马群岛(Bahamas)来的“印度人”声称,“那儿有一个岛……岛上有一处具有神力的泉眼……只要喝了那里的水,经过一段时间,就可以使老人重新变得年轻。”

  许多研究──比如旁氏的《年轻之源:里尔那都·奥斯基的一段关于地理谜团的历史》(Fountain of Youth: History of a Geographical Myth by Leonardo Olschki)──都表明,找到“年轻之源是当时最盛行、最具有特色的对新世界的征服者们的绝大期望。” 毫无疑问,斐迪南国王就是其中一位很受鼓舞的人,他对所有关于“年轻之源”的消息都非常感兴趣并充满热切的期盼。

  因此,当有消息说旁氏在寻找“年轻之源”的途中遇到困难时,斐迪南国王便马上给旁氏授以专权(1512年2月23日),并从伊斯帕尼奥拉岛的北部给他调来一支探险队。海军也接到命令去协助他,给他最快的船和最好的水手,以便他能顺利找到贝尼尼岛(Beininy)而不被耽误。但国王明确指出一点:“在你到达那个岛以后,你要给我发一份关于岛上情况的报告。”

  在1512年3月,旁氏从北部出发去寻找贝尼尼岛。这次远征打着寻找“黄金和其他贵重金属”的旗号,而真正的目的则是为了找到长生不老的源泉。水手们不久就发现他们不是要到一个岛上去,而是要登临巴哈马群岛(Bahamas)的上百个岛屿,在一个接一个的岛边抛锚停靠,然后又离开。着陆的队员按指示去寻找不寻常的泉水而不是黄金。溪流中的水都被他们尝过了──对一个年老的人伊斯特•尚德(Easter Sunday)来说没有什么效果。接着,一条长长的海岸线映入他们的眼帘,旁氏把这个“岛”称作佛罗里达岛(Florida Island)。他们沿着海岸线一直前行并且不断登陆,而后又继续前行。再后来,旁氏和他的水手们进入了热带雨林,遍尝了那里无数的泉水,但没有一眼泉水具有他们所期盼的神奇效果。

  这次任务的失败似乎丝毫也没有撼动他们对长生不老源泉存在的信念:它只是有待被发现。更多的“印度人”被讯问,有些人看起来比他们自己表述的年龄的确要年轻得多;其他人则重复讲述着“年轻之源”的传奇并明确认定它的存在。有这样一个传说──就像J·科廷(J.Curtin)在他的《早期美洲的创造之谜》(Creation Myths of Primitive America)一书中所讲述的一样──叙述道:当欧勒尔毕斯(Olelbis,意为 “他在上面”)──美洲西南部的印第安部落温顿(Wintun)的首席上帝──创造人类的时候,他派了两个秘使到地球上建造了一个连接地球和天堂的梯子,在梯子的中间建了一个休息区,在那里有一池供饮用的纯净水。又在梯子顶部引出了两股清泉,一股用来沐浴,一股用来饮用。欧勒尔毕斯说,当一个男人或者一个女人变老时,让他或她爬到梯子顶上去,饮用那里的水并在那里沐浴,他或她就可以重获青春而不老。

  他们对于长生不老源泉存在于那些岛屿的某个地方的信念是如此强烈,在1514年──旁氏毫无结果地寻找了一年之后──皮特·马特尔(Peter Martyr)在其《第二个十年》(Second Decade)中告诉波普·里欧十世(Pope Leo X):
  在离伊斯帕尼奥拉岛325里格(1里格=4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叫伯伍卡·俄里斯·安娜尼奥(Boyuca Alias Ananeo)
  的岛屿。据岛上的人说那里有许多水源。最重要的是,那里的水人喝了以后可以变得年轻而充满活力。
  不要认为这是轻描淡写说着玩儿的,因为人们已经把这个消息当作事实在宫廷里传遍了。可以肯定地说,几乎所有的
  人──除了那些智慧和财富都有别于普通人的极少数人之外──都相信那是真的。

  旁氏仍然不屈不挠。他在做了另外一些调查之后认为,他要找的那眼泉水可能是和某一条河流的地下通道秘密相连的。如果说他要找的泉眼在岛上的话,那么它的源头会是佛罗里达岛上的一条河流吗?
  1521年,西班牙王室再次派旁氏去寻找长生不老的泉水。这次,他把主要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佛罗里达岛上,对于这次任务的目的没有一点疑问。几十年后,西班牙历史学家安东尼奥·德·赫雷拉·托德西拉斯(Antonio de Herrera y Tordesillas)在他的《印第安通史》(Historia General de las Indias)一书中这样写道:“他(旁氏)去寻找那在‘印度人’眼中十分有名的神圣源泉和长生不老之河。”他十分专注地寻找贝尼尼岛上的长生不老之源和佛罗里达岛上的那条河;他要找的是那些古巴和伊斯帕尼奥拉岛人所说的“老人们在河里洗过澡后就立刻变得年轻”的河流和它们的源泉。

  旁氏并没有找到永远年轻之源。与之相反,他被“印度人”用箭射死了。此后,虽然个人对于什么神奇魔水的追寻还在不断地继续着,但皇室支持下的有组织的类似寻找却从此画上了句号。

日期:2009-12-11 19:20:35

  第一章 寻找天堂(续)
  对长生不老源泉的追寻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是徒劳的吗?斐迪南国王、伊莎贝拉王后、旁氏,还有那些在寻找途中死去的水手们,都是些像小孩子一样相信童话的傻子吗?
  事情并不像今天的我们所理解的这样简单。在那个时代,《圣经》、异教徒的信念和一些有文献记载的伟大的探险家们,的的确确都一致认为在某个地方存在着一种水源(或是水果的果汁),能使人永远年轻而长生不老。
  当年的凯尔特人(Celt)在岛上生活的时候就曾留下这样一个古老的传说,说在一个秘密的地方有一个秘密的水池,旁边有一棵秘密的果树,找到它们的人都可以免于死亡而长生不老。北欧神话中的伊登女神(Idun)也住在一条神奇的小溪附近,在她的园子里有一颗苹果树,当众神们变老时就会到这里来吃苹果而重获青春。真的,“伊登”的意思就是“重新年轻”,她所守护的苹果树也被称为“众神的长生不老之药。”

  这是关于赫拉克勒斯(Heracles)十二项英雄伟绩传说的回音吗?阿波罗神(Apollo)的一个女教士在一个神士所里预知了赫拉克勒斯将遇到的劫难,于是对他说:“当你把这些都完成以后你就可以得到永生。”要达到这个目的,赫拉克勒斯最后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从仙女赫斯佩里得斯 (Hesperides)的果园里带回那个神赐的金苹果。赫斯佩里得斯即“傍晚大地的女儿”,居住在大地的尽头。

  难道希腊人和之后的罗马人就没有留下平凡人永生的故事吗?答案是肯定的。阿波罗神在夏普登(Sharpeden) 的身体上撒上圣水以后,后者便活了常人要活几辈子的时间。希腊女神阿芙罗狄特(Aphrodite)赐予水手法翁(Phaon)魔水,后者擦在身上以后就变成了一个“能让所有人倾心”的英俊青年。还有一个名叫德玛芬(Demophon)的小孩,德墨忒耳(Demeter)女神赐给他圣水,要不是他妈妈因为不了解德墨忒耳的身份而把他从女神身边夺走的话,他也应该能够得到永生。

  还有关于希腊神话中的罗底亚(ydia)国王坦塔洛斯(Tantalus)的故事。他因在和众神一起进餐的时候偷了他们的果汁和圣水而长生不老。由于他把自己的儿子杀死并把肉剁成碎块宴请众神,因而受罚被流放到一个栽着结有可口果子的果树和淌着甘甜溪流的地方,但是那些美味他却永远也尝不到。此外,让奥德修斯(Odysseus)在她的海岛上陪了她七年的海中仙女卡吕普索(Calypso),曾给了前者永生的机会,只要他能和她永远在一起。但奥德修斯为了回到家庭和妻子身边而放弃了永生。

  还记得那个平凡的渔民葛劳寇斯(Glaukos)变成海神的故事吗?答案也是肯定的。有一天他看到一条被他抓住的鱼(鱼的旁边有一株药草)活过来并跳进了水里,他把那株药草放进嘴里并在鱼跳水的地方跳了下去,海神俄克阿洛斯(Okeanos)和特提斯(Tethys)接纳了他,并让他也成为了海神。
  1492年是哥伦布从西班牙启航出发之时,也是伊比利亚半岛(Iberian Peninsula)的摩尔人(Moors) 在格林纳达(Grenada)败退,从而结束了穆斯林的占领之时。在过去近800年的岁月里,穆斯林文化和基督教文化一直在这个半岛争执不休,两种文化的相互影响很深。在《古兰经》(Koran)里记录的关于鱼和生命之源的描述,对于天主教徒们来说,和他们文化里的记录其实是大同小异的,从这一点不难看出葛劳寇斯传说的真实性。这也是人们在“印度”──当哥伦布出发去印度寻找财宝和香料时他们所认为的印度,其实是美洲──寻找神奇泉水的原因。

  就在《古兰经》第十八章叙述的那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见英雄摩西──也就是《古兰经》里的穆萨(Sura)──在《出埃及记》中所做的各种各样的神奇探索。当摩西正在为自己新的称谓──“上帝的使者”──包装打扮的时候,又被告知自己还缺少一个“上帝的仆人”,于是他带着一个侍者出发去寻找这个神秘老师。他还得到了一点指导性的提示:他要带一条干鱼出发,在干鱼可以跳起来并且消失的地方就会见到他的老师,即“上帝的仆人”。

  经过了许多无结果的寻找后,他的侍者建议他停下来并且放弃寻找,但是摩西坚持说要到达“两条河流交汇”的地方。当他们走到那儿以后奇迹悄悄地发生了,但他们却都没有意识到:
  当他们到达两条河流的交汇处的时候,
  他们都把鱼给忘记了,
  而鱼则在他们不知不觉地消失在了河流中,
  就像钻进地道一般无影无踪了。
  在蒙蒙懵懵地继续前进了一段路程以后,摩西对他的侍者说:“把我们的早饭拿出来。”但是侍者却回答说鱼不见了:

  “当我们离开岩石的时候,
  你看到所发生的事情了吗?
  我确实把鱼给忘了──
  是撒旦(Satan)让我不要提醒你的,
  鱼已经神奇地离开了;

  以一种神秘的方式。”
  摩西说:
  “那就是我们所要寻找的。”

日期:2009-12-11 19:24:53

  第一章 寻找天堂(续)
  《古兰经》第十八章中讲述的这个故事──干鱼活过来并悠然游到了海里──和希腊神话故事里的记录有一点不同,那就是《古兰经》讲的是一种偶然的机会,而基督教文化中讲的则是:整个过程都是由知道长生不老秘诀的上帝一手操办的,并且长生不老之源可以从复活的死鱼那里得到。
   60.“看啊,摩西对他的侍者说:‘不到两条河流的交汇点我是不会放弃的’。”
   61. 当他们到达了交汇点后把鱼的事都忘了,干鱼不知不觉活过来从地道游到了海里。
   62. 当他们又走了一段路以后,摩西对他的侍者说:“把早饭拿出来吧,经过这么多的长途跋涉也很累了。”
   63. 当我们离开岩石的时候,你看到所发生的事情了吗?我确实把鱼给忘了──是撒旦让我不要提醒你的,鱼已经神奇
   地离开了 。
   64. 摩西说:“那就是我们所要寻找的”,于是他俩便寻着他们来时的足迹沿路返回了。
  西班牙的国王和王后都是虔诚的基督徒,他们基本上都接受了《启示录》(Book of Revelation)中的那种观点:“一条清澈无瑕的生命之河从上帝的御座那里不断地流出,在河流中部的两边栽着生命之树,树上结有十二种不同的果子。”他们肯定能记得《启示录》中的承诺:“我会把生命之水给那些渴望它的人喝”,“我会把天堂神圣的生命之树上的果子给他们吃。”难道他们没有意识到经文领唱者唱出的歌词吗?

  你给他们喝生命河里的水
  因为对他们来说那是长生不老的
  毫无疑问,长生不老源泉或者永生之源是存在的,这是被众多经文所描述和确认了的,但问题是怎样去找到它。《古兰经》第十八章似乎给了我们许多线索,它把摩西在找到上帝的仆人之后面临的生命的三大矛盾联系了起来。在这一章接下来的部分,《古兰经》继续讲述了与之相关的三个内容:第一,他去了太阳下山的地方;第二,然后去了太阳升起的地方;最后,他又循着一条路,一直走到了“两山之间”的一个地方。在那儿,臭名昭著的高格(Gog)和马高格人(Magog)正在给大地添麻烦──在大地上捣乱。

  为了结束这个灾难,一个英雄应运而生了。他叫杜-阿卡恩(Du-al’karnain,意为“双角人”),他在两座陡峭的山之间堆满了铁块和融化的铅,这样一来就对高格和马高格人筑起了一道坚固的防线,对方只能望而却步。把他们隔离开以后就不会再给大地带来灾难了。
  “卡恩”(Karnain)在阿拉伯语和希伯来语中都有“双角”和“两束光”的意思。《古兰经》第十八章附加的内容是紧接者穆萨(摩西)的传奇故事开始讲述的,从这里似乎可以看出,摩西或许有个叫杜-阿卡恩的绰号──因为在他从西奈山(Mount Sinai)下来去见上帝以后,他的脸上便好像有了被强光辐射的痕迹。然而,中世纪盛行的观念却是把这个传说的主角赋予了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这位古代马其顿国王于公元前4世纪在横跨欧、亚的辽阔土地上占领了大片地方,其帝国的东界直抵印度恒河流域。

  摩西和亚历山大大帝的互换的源于对亚历山大大帝的伟绩的称颂,它不仅包含了他结束高格和马高格人叛乱的功业,更重要的是,它还包括了亚历山大的厨师发现生命之源是死鱼复活的故事。
  欧洲和近东中世纪时期关于亚历山大大帝的传奇故事,都源于希腊历史学家卡利森斯(Callisthenes)的记录。他当时受命记录亚历山大大帝远征亚洲的丰功伟绩,但之后却因触怒亚历山大大帝而死在狱中,他的作品也就神秘地消失了。几个世纪以后,在欧洲流传着一本自称是卡利森斯原著的拉丁文译本的书。之后其他语种的许多版本也相继出现:希伯来语、波斯语和亚美尼亚语等。这些众多的版本中,有的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的亚历山大利亚(Alexandria)时期,虽然它们之间有很多不同,但是大方向总体来说还是一致的。而且,它们都反映了这样一个信息──也许就是当时卡利森斯所写的──这些东西都曾在亚历山大给他妈妈奥林匹亚斯(Olympias)和他的老师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写的信中出现过。

  我们所期待的不可思议的旅程(寻找生命之源)就在亚历山大完成了对埃及的征服后开始了。但是在那些记录里面既没有说明亚历山大出发的方向,而且,那些书也没有按照精确的编年史或者是地理方位的顺序来写。

日期:2009-12-11 19:26:31

  第一章 寻找天堂(续)
  书开始时的一些段落也许可以解释亚历山大和摩西之间的混淆:亚历山大想像摩西那样离开埃及──把海水隔开并拿着他的杖走过大海。
  到达红海(Red Sea)的时候,亚历山大决定在海的中间用熔化的铅铸成一道墙来把海水隔开,他的工人们“一直不停地往海水里倒入熔化的铅和其他物质,直到它们露出海面为止;然后他又在上面建了一座塔和一个桥墩,在塔和桥墩上面刻上他带有两只角的头的雕像。”
  然后他就在碑上写道:“我要让所有通过这里穿过海洋的人知道是我把海水隔开的。”
  把海水隔开以后,亚历山大和他的手下开始过海,当然,为了保险起见,他先让一些囚犯过去。但是当囚犯们到达海中间的那座塔以后,“海浪翻腾起来拍打囚犯并将他们吞没……当双角人看到这一幕以后对大海十分恐惧,”放弃了模仿摩西的想法。
  由于十分急切地想到海的对面去发现“黑暗”(darkness),亚历山大决定绕行。据传,在绕行的途中他去了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源头,并且在那里研究了“天堂、恒星和行星的秘密。”

  他把部队留下,独自向着“黑暗之地”(Land of Darkness)进发。在经过几天的行程到达沙漠边缘的穆萨斯(Mushas)山的时候,他看见了“一条没有墙的直路并且路是非常平的,没有高处和低处。”在那儿,他离开了身边剩下的几个值得信任的伙伴,独自继续前行。又经过了十二个日夜的旅程,“他感觉到了天使的光辉”;但是当他再走近一点的时候,发现那个天使是“一团熊熊燃烧的火。”亚历山大这时才意识到他已经到了“被世界包围的山。”

  和亚历山大一样,天使也十分疑惑。天使问道:“平凡人,你是谁?到这里来干什么?”并且对亚历山大居然能成功地“钻进这个其他人从来没有能够到达的黑暗地带”明显感到不可思议。亚历山大回答说,是上帝给了他力量并且指引他“来到这个地方,即天堂。”
  为了说服读者那儿就是天堂而非地狱,并且天堂是可以通过地下通道到达的,古代的作者在亚历山大和天使见面的篇幅之间,穿插了一篇很长的关于人和上帝的论文。天使叫亚历山大赶快回到他的朋友身边,但是后者坚持要找到关于天堂和地球以及上帝和人之间的神奇的秘密。最后亚历山大说他离开的条件是得到一般人从来没有得到过的东西。天使对他说:“我会告诉你一些东西以便你能够长生不死。”双角人(亚历山大)说:“请说吧。”然后天使就说:

  在阿拉伯的一片土地上,上帝已经在那里设置了一片“黑暗之地”,并且藏匿着一个秘密:在那儿有一个叫做“生命
  之源”的水池;任何人喝了那里的水──哪怕只有一滴──他都会长生不死。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