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为“穷人”而写的书

作者: billteng


日期:2007-11-13 14:57:00

  我目前是一个上市公司的高管,我从农村长大,一直作为一个穷人的“脱穷”而努力,通过十年的摸索,为了让我的经历对很多真正奋斗的“穷人”有点帮助,经过两年时间的总结成书。
   (1) 下面就是此书的“自序”
  我兄弟姐妹七人,我居末位。因家境贫寒,加上身材矮小,于是,幼小的我一直不安于现状,穷则思变。
  在我儿时,父亲就反复讲人生有两宝:双手和大脑,双手能做工,大脑会思考。于是我从小就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虽然取得了研究生学历,但一直没有改变我贫穷的面貌,我仍不断借钱学习,去上很多课程,平时再忙每天也得挤出半小时用在读书上,一星期起码要读完一本书,用来武装自己的大脑,并加以实践。天道酬勤,终于在三十八岁时我摆脱了贫穷,过上了自己追求已久的生活:有了自己的别墅,自己的车子,自己公司上市的股份••••••

  为了帮助许许多多和曾经的我一样的穷人,缩短他们自己漫长和艰难的摸索历程,减少他们的投资费用,于是我决定把自己三十多年的经历,实践了十几年的经验,总结成书:做我所学,思我所想,想我所得,写我所做。我的写作宗旨是:读者翻开任何一页,都能让你有兴趣,有收获,哪怕你是小学文化也够了。
  经济学告诉我们,最稀缺的东西最值钱。人们熙熙攘攘在寻求致富之道时,却没有注意到上面所说的经济学简单的结论。人们就在纷纷寻找致富秘诀,踏遍千山万水,尝试各种方法,改换若干行业,因无所收获或收获甚少而怨天尤人时,蓦然回首,却发现“钻石宝地”就在自己身上:自己的大脑。大脑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是富人和穷人的差别。养成每时每刻、每件事“问对问题”的能力,就是你我“脱穷”的终生法宝。我写作本书的理由很简单:什么最稀缺,什么最值钱。本书揭示这样一条哲理:缺少“问对问题”的能力,就是你的“穷根”所在。

  因为很多人每天还在为生存打拼,所以,本书在篇幅上也特地予以考虑,尽量在最短的篇幅里注入更多的内容,以降低购买者需支付的书款。我所要做的,就是尽最大可能为愿意成为我读者的朋友着想。
  我坚信:今天含泪播种,明天欢呼“脱穷”!本书将使你受益终生!

日期:2007-11-14 9:25:17

  (2)“穷苦”的回忆
  谁都不喜欢贫穷,任何人都有改变窘迫的经济状况,让自己富裕起来的愿望。
  我是一个吃烂山芋长大的孩子。我出生后的很多年里,中国农村的状况是广阔的贫穷,我家乡的土地,山芋是主要作物,也是父老乡亲的基本口粮。现在我们上餐馆,都会点一道“五谷丰登”,一个大盘子里装些山芋、玉米之类杂粮,一桌人抢着吃。这是生活变富裕了的人们在调调口味。在天天、月月、年年用山芋充饥的日子里,山芋让人又恨又爱。爱它是因为它让人不饿死,恨他是因为长期吃它,会让人像《水浒》里李逵说的那样:“嘴巴里淡出鸟来”。

  不管爱也罢,恨也罢,山芋管饱宿命式地成了幼小的我的梦想。遇到歉收,好山芋晒成干缴公粮,烂山芋自家吃。有时候连烂山芋也保证不了,锅里煮的便是槐树花了!那时候歉收的年头又特别频繁,所以,以烂山芋为标志的贫穷就成了我刻骨铭心的记忆。
  因为贫穷,我小小年纪就要替父母分担劳作。因为贫穷,油灯不得不早早吹灭,我想利用晚上自习也成了画不圆的饼。尽管我已经非常努力,终究因为这些客观因素,第一次高考差两分落第,造成了我人生的第一次重大挫折。也是因为贫穷,一年后我以高分等待北大、清华的挑选,却不得不接受了提前录取的师范通知书。如果不是后来我决定报考曹教授的研究生,我的人生轨迹十有八九会比现在暗淡许多。考研的复习阶段,同样还是因为贫穷,我偶患感冒不去就医,变做肺炎,又差点与曹教授擦肩而过。总之,贫穷于我,实乃切肤之痛。

  贫穷在我的记忆里烙下的痕迹实在是太深太深,少年时代,为了替自己挣来学费,放寒假的日子里,人家的孩子高高兴兴玩耍,我却受雇于人,拿一把镰刀,跟着大人上苇滩割芦苇。芦苇在那时候是建筑主材料。一根芦苇一折就断,十根芦苇并在一起,你就很难折断了,几十根、上百根芦苇札成把子,能忍受很大的压力,所以建房造屋,芦苇把子可以替代木椽子,价却相对便宜。可是,割芦苇是很苦的,寒冬腊月,滴水成冰,苇滩里的水结成了一层冰壳,冰壳有薄有厚,踩在厚冰壳上,还没什么,只是脚底的凉气直往上钻,不太舒服罢了,如果一脚踩到了薄冰壳,那就惨了,薄薄的冰壳裂开,冰冷的水淹没脚脖子,鞋就成了冰砣砣。即便如此,我也不能回家去换鞋,因为一来一回,时间就给耽搁了,一天就割不到几捆芦苇了。我得起早摸黑割整整一个寒假的芦苇,挣的工钱才能勉强凑足一学年的学杂费。再说,回家也没鞋可换,我只有唯一一双棉鞋,还是豁了口的!现在的孩子真的无法想象,一个人只有一双棉鞋,而且还是旧的,破的,基本上已丧失保暖功能的。就是这么一双鞋,也是来之不易,是哥哥传给我的,大哥穿不下了给二哥,二哥穿不下了给三哥,最后才传到我这个老幺脚上,既然还能对付着穿,可见我们兄弟穿这鞋,是怎样的爱惜。我今天不厌其烦地讲这双破棉鞋,是要从这鞋上,让朋友们看到那时我的穷苦程度。

  割芦苇是体力活,出汗多,汗给北风一吹,就成了冰屑,汗还在不断的出,汗是热的,热的汗把冰屑化了,化了的冰屑和刚流出的汗水掺合在一起,又让刺骨的朔风吹成了冰屑,就这么一回回的汗成冰、冰成水,水又成冰,一天下来,里外衣裳全湿透了,全结成了冰,仿佛一件盔甲缚在身上。我穿着这么一件冰“盔甲”,拖着疲惫的双腿,走在摸黑回家的路上,心里涌起一阵阵的恨,恨什么?恨一个“穷”字!

  割芦苇还会碰到更倒霉的事,那就是被老苇桩戳破脚。割庐苇要贴地割,但也有偷懒的人,割的时候镰刀往上抬一二寸,这样省劲得多。隔年留下的这一二寸芦茬,我们叫做“老苇桩”。老苇桩尖锐得很,不小心踩到它,脚底没有不被戳穿的。我就给老苇桩戳过,脚心洞穿,鲜血直流。穷人家的孩子,有点伤流点血不算回事,我当时也没在意,用块破布包扎一下,继续割我的芦苇。因为没钱,后来也就没去找医生上药。在穷环境里生活的人,都会养成这么个概念:穷孩子没那么金贵,没那么娇气。穷人家的孩子就像小猫小狗,随他们自己去长大,一点小伤还要求医问药,简直比天方夜谭还天方夜谭了。所以,我就没理会脚心这个小伤口,照常天天跟着大人去割芦苇。不料这个小伤口一天天的溃烂,变成了我的大麻烦,要不是村上一位老大爷用土方草药为我治好了它,很可能我要落下残疾。现在回想起来,我还忍不住要感慨:这,都是“穷”给闹的!


日期:2007-11-14 23:36:39

  (3)“出头”之路
  这是如此“穷”,必须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像我这样的家庭,“出头”之路也只有走此“独木桥”——读书改变命运!“天地如平水,龙门日日开,家无读书子,官从何处来?”爸爸总是这样要我认真读书,他老人家的愿望,是要改变我,跳出“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穷苦生活”。
  初中学校离家很远,因“穷”无法在校食堂吃繁,一日三餐只能回家吃饭;同样也是“穷”,每次只能“十一号”步行。后来读高中,离家实在太远无法往返,只能“住堂”读书,可是每次的粮食也只能是自己从家里“背”去学校。一向身材矮小的我,这个体力活更让我对“穷”至今难以忘怀。那时最大的梦想就是哪天家里买得起“自行车”。就这样,我后来学习中连成语也不想提及“穷”字,说来听听,粗略举几个和“穷”有关的成语,就有:穷乡僻壤、穷山恶水、穷凶极恶、穷兵黩武、穷奢极欲、穷愁潦倒、穷途末路,等等,除了“穷则思变”还有点积极意义外——其实之所以要“变”,还是因为对“穷”持否定态度——其它的都让人心情沉重,可见“穷”也不是个好字。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高考”这个救命稻草上。

  越穷越用功,最大的安慰就是我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毕业,成绩始终保持第一。可是高考时心理压力大,精神负担重,结果事与愿违,差两分落榜。这是我人生道路上第一次重大挫折。我憋着“在哪里跌倒,一定要在哪里站起”的一股劲,请求东沟中学吴校长让我留在原校复读,这是全县最好的一座中学,毕业生要求复读,吴校长无法开这个口子。学校没有这个先例,经过我反复请求老师们说情,吴校长终于点头同意。我没有辜负校长意味深长的目光,更没有辜负自己暗暗立下的誓言,第二年再次参加高考,以总分第一被师范学院化学系提前录取。

  我的目标是北大、清华,上不上师院?父亲开了口:“学校不在好丑,将来做教师也很好。”父亲已经七十岁了,干不动活了,我是靠哥哥姐姐的资助完成了学业,不该再继续增加哥哥姐姐的负担了。师院学杂费全免,还有一些生活补贴,我听从了父亲的意见。
  在师院我完成了人生的第一次转变。我的老师陈老师,在我毕业的时候对我说:“你肯定能做个优秀中学教师,但我看你有潜力,应该有更大的发展,应该考研。我可以把你介绍给曹教授,他是材料化学、量子化学领域一流的专家,你考到他的门下去。”我接受了陈老师的建议,“背叛”了父亲为我设计的人生道路,投入到紧张的考研复习中。

  复习阶段,因为连续熬夜受凉,营养不足,加上经济条件的限制,我没去接受正规医疗,自己找几颗药吃了,想就这么抗过去,结果转成了得了肺炎,不得不住进了病房。出医院的那天是考研报名的最后一天,我去体检,医生闻到我身上一股药味,说:“你有病,治好了再来吧”。我急了,连忙恳求医生,也不怕人家嫌烦,把自己的情况详详细细说了一遍又一遍,最后说得体检处的医生护士都同情起我来,让我拍个片看看。谢天谢地,x光片出来,医生说基本痊愈,给我开了体检合格的证明。考试结果,我的总分远远超过了录取线,但由于住院半月,政治复习拉下了,政治成绩差三分!这要命的三分,将我挡在研究生的门外。曹教授爱才心切,说服校长,到省招办力争,得到了一个特批名额,我被破格录取。


日期:2007-11-15 22:36:41

  (4)推销自己,换个视角看人生
  学历重要,还是眼光重要?
  1997年,人生选择的天平摆在我面前。
  天平的一个秤盘里分别是日立、三星等五家外资名企的录取通知书,另一个秤盘里是一家仅有三百名员工的校办小企业,天平的两端,孰轻孰重,我该如何选择?
  似乎没有什么可犹豫的,我相信任何一个走出校门的年轻人都会直奔那些国际知名企业,但是,我的脚步却游移在这些大企业的门外。因为,另一个秤盘里轻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那个小企业在向我招手。

  这一年,是我揣着研究生文凭刚刚踏上社会的年头。我在高校七年,成绩相当优秀,读研期间,与师兄、导师合作的论文,公开发表累计五篇,获得过市自然科学论文二等奖;我还参加了许多社会活动,担任学生会部长。“爱好广泛,活动频繁”,是老师、同学对我的普遍印象。所以,大家都认为我应该继续深造,或先留校再准备出国留学,或进政府机关工作。我经过郑重考虑、反复斟酌,还是决定到企业去谋发展。我的导师曹老师曾经说过:“读书不能死读书,读书过程中就要走进实践。”曹老师教诲对我影响颇大,我期待实践,渴望实践。我就像一只扑腾着双翅的小鸟,义无反顾地飞向了实践的圣庙。全校九十四名研究生我是第一个选择企业的,也是仅有的两个之一。

  一个适合我发展的企业,于我的意义几同于圣庙。那么,什么企业才最适合我呢?
  这家企业当时规模小,地处偏僻乡村;大企业员工上下班乘的是大巴,而我选择的公司用的是面包车;大企业高级人才荟萃,而我选择的公司更多的是普通的员工;市区的企业尤其是园区的,每月住房公积金明确是我们这样普通企业的两倍;大企业机械化程度高,而当时的公司以手工作业为多••••••而在我眼里看到的是隐藏的最大的财富,来自于公司的吴总经理。他想尽各种办法从银行借贷十九万美金开始创业,以不断创新的精神让公司走出创业困境;他凡事力争第一,永不放弃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领头人理念先进,目光远大,小巷子照样能飞出金凤凰。

  因此,我的眼光最终定格在仅有三百名员工的校办小企业。
  若干年后,比尔•盖茨到北大演讲,我专程自费赶去聆听,在诸多收获中有这么一条印证我当年的选择没有错,那就是比尔•盖茨以他的睿智提出的一个问题:学历重要,还是眼光重要?
  每个希望自己有所发展、有所建树的人,在着手制订自己的五年规划、十年规划,乃至终生规划时,首先要具有敏锐和深邃的眼光,这比学历更为重要。
  学历意味着所受知识的累积。知识,是人类走出黑暗隧道的火炬,当然越亮越好。然而,知识除了在学校获得,还可以通过其它的渠道。至于眼光,无论穷人还是富人,都是最宝贵的一杆标尺,一台钻机。敏锐而深邃的眼光,是每一个成功人士不可或缺的。

日期:2007-11-16 22:51:11

  (5)人穷志不短
  要做就要做第一
  这家小企业在我眼里,诱惑巨大。诱惑来自它的创业者吴总的一句话:“要做就要做世界二极体行业的第一!”。 “要做就要做第一”这句话激起了我胸中的阵阵波澜,我之所以会有如此强烈的反响,和我的成长经历有关。
  我出生在苏北农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兄弟姐妹七人,我排行老幺。父亲抗战前入党,解放后长期担任大队干部。为了改变大队的贫困状况,父亲白手起家,千方百计办了个综合厂,为煤矿生产塑料风筒。为了扩大产品销路,提高综合厂经济效益,他历尽千辛万苦,有时连续乘火车站了七天七夜,深入矿区了解工人的要求,并把风筒依照煤矿的要求逐步改进,终于使这个厂里出品的风筒,成为煤矿的采购单上的首选。村办厂的发展造福了村民。办厂两年后,在我们村的历史上,全体村民第一次领到了集体发给的压岁钱,每人五元!这五元在当时是惊人的一笔收入,不妨让我算一笔帐给你听。当时,猪肉是每斤三毛二分,大米每斤是一毛二分(还需特别计划供应)。民办教师的月工资是二十四元。农民是采用工分制,每个成年男子汉,辛苦劳动一天,只得三个工分,相当于半斤米钱六分钱。

  给全体村民发压岁钱这件事在整个公社,乃至县里,都成了特大新闻。接着,我们村又不断地爆出新闻:购进了第一台上海春雷牌收录机,添置了第一台电视机。发压岁钱、买收录机、购电视机,我们村做的,都是全公社第一。父亲对这些事很骄傲,说:“事情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得最好,争第一。”这句话,化做了我精神上的一根“鞭子”,这根“鞭子”将会驱赶我一直往“做得最好”的目标奔跑。

  推销自己
  在我拿到研究生文凭的那一年,我读到了一本介绍日本“推销之神”原一平的书。封面上印着这么一行大字:“伟大的推销员具备一切成功者的优点:热忱、进取、自信、自励、毅力、机智、勇气。”我想,我在踏上社会之前,除了像海绵吸水一样吸收知识外,花功夫最多的,就是要用经历当磨刀石,不断磨砺自己,在自己的性格中注入积极的元素,也就是“推销之神”原一平先生所要求的成功者必需具备的优点。

  “推销员首先是‘推销自己’。”这是原一平的警句。我仔细揣摩这话,越揣摩感悟越多,越深。我在九七年选择吴总的企业,正是在把自己推销给一位有着战略意识的企业家。吴总和他的三百名员工小企业,在我眼里是个潜力股,我在这时候参股,是最明智的考虑。我用以参股的,也是自身的潜力而已。吴总也同样是看中了我的潜力,才向我伸出热情的双手。

  在我打定主意要把自己推销给吴总时,当年本科陈老师的话又在我耳边回响起来了,既然那时我不打算满足于做个优秀的中学教师,那末,现在我也不准备把人生的标尺定在一个高级白领上。如果我选择了跨国公司在华企业,我知道,很可能努力一辈子,也只是一批优秀管理人才中的一个。我要的是一最直捷的路径登上最充分施展才能的舞台,吴总向我提供的正是这么一座舞台。

  我的目标是非常明确的。1997年,我选择现在的公司,迈出了“为自己做事”目标的第一步。
  父亲传给我的“做得最好、力争第一”的“精神之鞭”,将我“驱赶”进了当时很少有人看好的小企业。
  以后我在许多场合首先要做的就是“推销自己”。去新加坡学习世界潜能大师安东尼•罗宾的课程《释放心中的巨能》,我采取“推销自己”的方式,通过大师的助理介绍我——陈安之老师的学生,而陈老师的启蒙老师就是安东尼•罗宾大师。在现场六千多人中我是第六位和安东尼•罗宾大师合影的人。而向世界行销之神杰•亚布拉罕的“推销自己”的方式更独到。我上杰•亚伯拉罕的课程,杰•亚伯拉罕说我“无孔不入”。在听课的三天里,只要他需要,我就会出现在他面前,比他的助手还主动。那一期“亿万美元周末行销研习会”结束时,我已把与会人员的通讯录做出来了。谁也没有要我做这件事,谁也没有想到要做这件事,我采取了适当的策略:从收集、整理和制作赶在大家分手前做好了,并实现了我在第一天发言时的承诺。我采用了这样独特的方式推销了我,并感动了杰•亚伯拉罕先生。我是全场五百多位企业家中唯一一个与杰•亚伯拉罕合影的人。


日期:2007-11-17 22:21:56

  (6) “源头活水”
  “露天”故事
  我平时有个习惯,多读书学习、多和他人交流的习惯。正如肖伯纳所说:“一人一只苹果,两人交换一下,依然是一人一只;但是,一人一个思想,两人交换一下,结果就是一人有两个思想”。知识是巨大的精神财富,对个人而言,生命是短暂的,高效率的知识积累取决于你每天和谁在一起——读谁的书和谁交流?
  我从小,家境贫寒,没钱买书,只能去听别人讲故事,这样学得更快,有时一个晚上可以学习一本书。至今还记忆犹新的就是我的“露天”故事。
  那时,家里没有钱买煤油点灯,很多的故事只能在露天听,这样可以借助月光。这就是我们的“露天”故事。记忆中最让我钦佩就是俊会计讲的露天故事。他讲的故事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有岳母刺字、穆桂英挂帅、三打白骨精、草船借箭、龟兔赛跑、愚公移山••••••他讲故事口才很好,开头引人入胜。三五句话就吸引了听众,现在算来大概五十秒。幼学如漆,很多故事都是那时知道的。为了“炫耀”自己,头一天晚上露天学来,现炒现卖,第二天就到班上去讲。这样一方面我在听课时必须非常认真,当场尽快记住,而且经过多次练习发现,晚上躺在床上先“放一遍电影”,这样我的快速记忆能力得到了极大的训练和增强。另一方面,为了给同学讲得精彩、生动,我总是尽量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我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也得到了快速的提升。我后来的快速记忆人名的绝活也是用这样的方法训练出来的。

  用心阅读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