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13社会

作者: 发帖回帖专用马甲


日期:2009-9-28 14:32:00

  人对人是狼。我们所置身的社会只是一个用一系列“文明法则”化妆处理的原始丛林。
  所以你在心理上必须具备强悍的防卫能力。你可以失败,但在心理上不可以被击溃。
  人对人又是戏子。只要有两个人以上,就有装13。我们所生活的社会是一个全面的装13社会。
  装13是每一个人的社会本能。它是从古至今支配一个社会的资源分配的最核心最隐秘的精巧表演技术。装13打造影响力、构造权力、操纵人的心理,成为政治、商业、宗教的“第一谋略”。装13还广泛运用于人际交往中,从朋友聚会到生意谈判无所不在。
  成功在某种意义上取决于谁更会装13。而失败则是装13的失败。暴发户在别人眼中不是“贵族”,以及求职者无法获得职位,本质上都是装13的失败。

  区分所谓成功者和失败者的一个标准是:谁更懂装13的技术,识破他人装13并找到破解之策,以及谁无法有效地识破他人装13,从而被他人的装13所迷惑、忽悠和操纵。
  被别人装13忽悠不是什么好事。你必须看穿装13的本质。
  凶狠的本质是恐惧。装13的本质是虚弱。但它们都显现在面孔的内部、后面。
  现在,在《心理强大》的讲解告一段落后,我们要做的,就是全面地分析装13。本帖所要做的,则提供一系列通俗化处理的理论和视角,使你能够站在高处和后面,全面洞悉装悉的虚弱本质。
  如果说心理强大的训练只是让你防守,那么,经过识破装13的认知训练,你可以进攻了。

日期:2009-09-28 14:41:43

  还是那句话:对于装13已经非常老到并且能快速识破装13的高人,如果不小心逛进来,从不浪费时间起见,我建议你关掉网页。
  当然,如果你觉得有兴趣,你在此的浪费时间对于你来说实际上也是一种收益,我非常欢迎你参与技术性和学术性的讨论。
  而对于心理弱小,在很多时候被政客、商家、明星、他人忽悠的网友,以及希望能够学得一招两式在职场上、社交上、购物上保护自己的利益的网友,我建议你成为本帖的读者,并参与讨论。
  有志于深刻地识破这个社会的本质,并且在心理强大和智力敏锐的基础上对付装13的网友,更有必要往下看了。

日期:2009-09-29 16:18:12

  举例子不仅是阐述理论的最好方法,同时也是指出具备某种能力的重要性的最好方法。
  下面是N多年前我亲身经历的一件事。在这件事中,我识破了一个给我修电视的人的装13,并以装13反制他,成功地防止了他对我的敲诈。
  稍后我还会讲到我失败的一个案例。在这个案例中,我的心理结构在某种情境中被影响而导致智力在一定程度上瘫痪,结果被人装13忽悠。
  下面我先请你思考一下这个问题。这是我们的“教程”的开始:
  假如你是一个给我修电视机的人(你也可以是修电脑的、卖东西的),在我根本不懂电视的情况下,你如何做才能既从多身上多敲钱并且还让我感谢你?


日期:2009-09-29 20:17:25

  (续 上)
  下面讲一下N多年前我是如何以装13反制给我修电视机的人,成功遏止他对我的敲诈的。
  我们先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要让不懂电视机的我多掏钱给他并且还感谢他,他应该怎么做?
  你可能会说:他一上来就可以把我电视机的故障说得有多严重(因为我不懂),并且一副热心样,似乎是在帮我消除麻烦。这样,我就会乖乖地多掏钱,并且还感谢他。
  然而这样做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那就是我从一开始对他就有本能的警惕,无论我是否知道我电视机的故障有多严重,我都提防他从我身上多掏钱。我和他只是生意关系,没有朋友间的那种信任。因此,如果他把故障说得有多严重,肯定会引起我的警惕,甚至敌对,我有足够的理由认定他这么说只是想敲诈我。

  而且,我并不知道他的专业技能。我会怀疑他的维修质量。
  也就是说,用语言来装13达不到从我身上多敲钱并且还让我感谢他的效果。语言无法有效地建构起忽悠我的逻辑通道,也无法为他谋取最大化的利益。

日期:2009-09-29 20:40:14

  (续上)
  那怎么办?其实很简单。就是针对三个问题:第一是消除我对他的提防;第二是“自然”地告诉我问题很严重;第三是显出他技术精湛的样子。
  上面我已经讲过,用语言装13是无效的,就是说他不能用语言传递给我以上这三个问题的信息,这样很不“自然”,无法有效地解除我提防他的武装。
  想一下,在我不具备电视机知识的情况下,我有方法来判断故障是否严重吗?有!那就是通过给我修理电视机的人检查故障时的行为表情等。而他恰恰可以利用这一点来忽悠我!
  他必须做到让我能够“自然”地判断故障的严重、他技术的精湛。

  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就是“身体语言”。他必须成为一个“自然”地在我面前表演的演员。
  这么做的原理是:在你无法判断某件事的时候,你会通过一个人的行为、表情等间接地加以判断。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行为、表情等会传递出某些信息给他人解读,越自然越让人觉得能间接地反映事实。比如,如果A在B面前一脸痛苦相,尽管B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一定猜想到A身体有了毛病,或遇到了什么麻烦的事情。如果A恰好从老总办公室出来,那“事实”就更加清楚了:A被老总训斥了一顿。


日期:2009-09-29 20:52:53

  (续上)
  所以,给我修理电视机的人真的要想从我身上多掏钱又让我感谢他(这真的需要技术含量),就必须这样做:
  一、上来给我修理电视机的时候,先不要和我多说话,因为此刻我正在提防他。他应该马上打开电视机,并且找机会让我在身边看。这时,他的动作、表情应该这样:
  1、表情动作要有不同的变化(这个时候他完全成了演员,而我成了在一边看他表演的观众。正因为我的这种观众身份,我解除了提防他的武装。而他恰好可以利用这一点演戏)。开始的时候要显出认真、自信的样子(这样可以让我相信他关注的是解决问题而不是从我身上多敲钱);继而,在修理时,要显出困难的样子(这等于告诉我,故障很严重);最后,则是显得非常轻松(这相当于说明,他技术精湛,即使处理如此严重的故障也不在话下)。

  2、从检查故障到修理完毕的整个过程时间既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因为太长会让我怀疑他的专业能力,太短又会让我认为故障并不严重)。最成功的做法应该是视他想敲多少钱来设定时间的长短。
  (待续)

日期:2009-09-29 21:15:45

  (续上)一旦他能“自然”地传递给我故障很严重的信息,对于这一“事实”的认定就属于“我的”认知判断,很显然我没有理由拒绝付给他较高的报酬。并且,他精湛的技术和负责的态度让我感觉他本质上并不是在给我服务而是在帮我的忙,我付给他钱仅仅是需要支付他这么做的成本而已。

日期:2009-09-29 22:00:10

  (续上)
  在N多年前的那件事中,给我修理电视机的人当然不是这样玩的,这只是我的推理,是我对装13以便多敲钱的做法和原理的阐述。
  现在讲一下我当初如何装13反制想敲我的电视机修理人员:
  在我打电话后,他上门服务。进门后问了一下我的故障描述,脸上即显出故障有多严重的样子。我当时敏锐地判断他是在装13,而且估计是敲诈我的前奏。
  于是我也装13。在他打开电视机后盖准备检查的时候,我并没有离开。离开是不明智的选择,因为这给想敲诈你的人留足了空间,尽管他说故障有多严重你可能并不服气,但你还真无法反驳。
  我的装13是这样:在他检查故障的时候,我也装着无意地看了一下电视机零件,并且用手摸了一下,说了什么“电容”、“三极管”、“电阻”之类的。我的装13的用意当然是想告诉他:电视机我也懂,别TM以为我是白痴想敲诈我。

  你想一下,当你想敲诈一个“懂行”的人时,内心是不是有所顾忌?敲诈成功的一个前提是知识信息的不对称,如果双方知识信息的掌握方面没有如此优势和劣势的区别,敲诈是难以进行的。
  所以,正如他可以给你制造假象一样,你也可以给他制造假象。你需要用装13来迷惑他,以防止他对你的敲诈。
  为了显得我真的很懂行。我还说了三极管几块钱一个(这在技术上也不难)。这下对他来说估计造成了一种震慑。因为在他们眼中,用户一般都不懂电视机。他们有一种预设,用户都是很好忽悠的,而且一般也不会和他们聊这些“专业知识”上的问题。因此,我的话给他造成了一种冲击。他收到了我这样的停息:敲诈我是有风险的,而且可能会挫败。

  到最后我还和他谈了一些各行各业敲诈顾客的问题。他谈到了他痛恨医生,我则马上附合。这种话题实际上拉近了我和他的距离,在生意关系之上似乎构成了一种在医生面前共同受害的同盟。在敲诈我有风险的情况下,从心理上讲,这种“情感”的联系让他也不愿意敲诈我,因为这样做他要承受另外而不是来职业的道德压力(职业上他们都这样做),正如如果我被他的装13忽悠,我不多掏钱就感觉到有道德压力一样。

  到最后你可能想都没想到,平时收一百五十元的修理费,他只收我30(包括上门)。这是他亲口告诉我的。我在别处也得到了证实。

日期:2009-10-12 14:19:33

  政治、宗教、文化、商业、日常交往上的装13我都会一一讲解,诸位别急。在这里我要先简单提示几点分析装13可能达成的效果:
  一、让你在理性上(而不仅仅是在心理上)看穿这个社会和他人的强大不过是纸老虎,非常虚弱。
  例子:在一个公司高层会议室里,你可能会慑服于老总的权力,觉得他很强大,但那是因为会议室的座位安排和会议主题等情境“定义”了你们的不对等地位。但想象一下你在他家见到的他,他是否还拥有在会议室的那种力量?
  二、社会互动本身就是一场博弈(无论有没有掺杂利益博弈),这既是心理较量,同时也必须借助表演来进行。没有装13,博弈就难以进行下去,而博弈向哪方倾斜取决于哪方更会装13。识破装13,在博弈中可以掌握主动权。
  例子:最极端的例子可能是香港的那种赌博电影。看一下老大们拿牌和看牌时的表情。
  三、装13是谋取、体现和维持权力、权威的重要技术程序。换言之,权力、权威是通过装13体现出来的。识破了装13,你也破解了权力的密码,洞悉其虚弱。
  例子:一个官员的权力大小与他拥有多少随从成正比,与他和小人物说话的语气、表情息息相关。

  四、装13是各种欺骗和诡计的面具。识破装,对于防止被人忽悠很有妙处。
  例子:欺骗和诡计都意在营造出某种情境,而这些都要借助于语言、场景、表情等的暗示和装扮。

日期:2009-10-12 15:04:06

  我们总是不停地被人侮辱,包括语言和行为上的,这其中的原因可能仅仅是我们的地位和角色,在我们因为生存而必须与之打交道的人中,有上司,有我们无法得罪的人。
  比如,作为一个普通职员,我们必须忍受上司的指指点点甚至粗野叫骂。
  作为穷人弱者,富人的一掷千金和对社会稀缺资源的掠夺性占有也总是在刺激着我们。嫌贫爱富的社会价值观念对于我们的价值是一种否定。
  根据精神分析学的传统,这种种弱者被强者侮辱的现象可以叫做“社会结构性暴力”。它来自于权力对资源的主宰性分配和社会分层的现实,以及科层制的伟大传统。它们“合法”地界定了人的地位等级,其中,占多数的人基于生存和更好的生存,不得不以付出尊严被侮辱为代价。
  我们无法跳出这一结构,作为弱者我们注定难以逃掉这种暴力。所以我们梦想自己突然中奖几百万,一下子告别这种苦难的生活。
  当然这只是一场梦而已。

  除非我们可以不在梦中醒来,否则我们必须面对这一困境:我如何反抗这一社会结构性暴力?我如何让自己不在痛苦中变态?
  权力、身份、地位等的体现(它的体现也侮辱了我们)都是靠装13。
  这几天买了一本《尊严的提升》来看,作者是美国奥博林大学校长。我们被有权力和有钱的人侮辱,的确非常痛苦,我想看一下此公提供了什么提升我们的尊严的方法。在论述我们作为小人物被侮辱上,此公确实很煽情,但一说到方法,马上就暴露出他的浅薄和无能,原来又只是几句针对整个社会的无聊道德说教。我很难相信如此浅薄和没有学术能力的人居然能混成大学校长。

  我们不一定要以暴力对付社会结构性暴力,但必须识破这一暴力是以何种装13的形式施用于我们。

日期:2009-10-14 17:33:43

  以上属于杂乱无序的“序言”,现在切入本帖正题:
  一、概念分析
  “装13”是一种非常粗俗的说法。它可时尚地称之为“做秀”,通俗地称之为“表演”,学术地称之为“角色扮演”。这个概念本身是如此形象,以致界定它的含义反而显得做作并难以为人理解。
  但我们不妨尝试一下:所谓“装13”,就是营造出某种形象、情境或事态来有意无意地影响、操纵他人,从而达成某种目的。
  这个定义太抽象了,作为补救方法,必须解释一下:
  “装13”的主体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形象”包括人的穿着、相貌、建筑的外表和装饰、人所使用的道具和场所的设施等。“情境”指某个场景中互动双方(同时也是分别或互为演员-观众的双方)的关系、身份界定等。“事态”指在某个事件中被操纵为有利于哪一方(通常是表演者操纵它有利于自己,但观众也会成为表演者反制对方来使它有利于自己)。

  (待续)

日期:2009-10-14 17:59:33

  (续上)
  你可能会问,也应该这样问:装13为何可以影响、操纵他人?为何装13是社会博弈中的必备杀着?为何我们的社会是一个装13社会?
  维特根斯坦说,“有基础的东西的基础是没有基础的东西”。“装13”作为现象(即一种事实)的存在当然没有任何疑问,存在就存在,不存在就不存在。但是从逻辑上,它必须有一个“发生学”的支撑,即,如果没有某种东西,装13必然不存在;而有这种东西,装13就可以出现并且屡屡得手。
  换言之,装13利用了何种哲学、社会学或心理学上的原理,而我们对这种原理往往没有意识到?
  在心理强大一帖的分析中,我们已经指出,我们所看到的这个世界首先只是一个表象,在这个表象背后,可能有某种本质,也可能什么也没有;表象可能吻合“本质”,也可能和“本质”分离从而成为一种“假象”。
  进一步说,我们所看到的只是某个人、某些事物所“呈现”给我们“看”的东西,然后我们“自然地”认为这些所呈现出来的东西就是那个人和那个物本身。
  至于这个人和那个物除了显示给我们看以外还有什么,他和它除了显示给我们看的还能是什么,我们永远不知道,也没有意识到要去探究。

  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
  一、无论我们是否可以假定这个世界有一个不变的本质,我们的确不可能“看到”这个本质,而只能看到它“显现”出来的样子。西方人甚至认为根本就没有一个摆在那儿的“事实”,有的只是对“事实”的描述,该相信哪种描述,依据的只能是它是否更接近“事实”的真相。
  二、既然我们只能看到“显现”出的东西,除非我们打算进行折磨大脑的科学研究和哲学思考,否则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就不会怀疑我们所看到的东西就是我们所认为是的东西。
  三、既然如此,他人就可以通过某种表演、伪装等故意让我们看到某种东西并把它认为是真的,从而诱导和欺骗我们的判断。
  (待续)

日期:2009-10-14 19:32:24

  (续上)
  在自然面前我们是观众。在一条狗面前当然我们变成了演员,但我们很难知道在狗眼中我们是什么。
  自然在我们面前显现出什么样子,影响到我们的认知和情感,在大漠,除非你能欣赏到有人在落日下反弹琵琶,否则它给你的感觉就不会那么美好。
  在他人面前我们也是观众,他人的一举一动尽收我们眼底,我们不停地被他的表演吸引或作呕。这种表演让我们判断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会给我们带来什么。
  然而我们把事物显现出来的样子当成事物本身,这只是装13的必要条件。要能够装13,还必须有另外两个必要条件:
  一、信息盲区。

  你在大街上看到一个人,除了你所看到的他的样子,你对他实际上一无所知。他对于你是一个陌生人。你当然可以忽略他,因为他和你只是匆匆地擦肩而过,然后什么都不会留下,谈不上他对你有利还是有害。然而,如果你要和他打交道,这种陌生的状况是很难忍受的,你无法让“他到底是一个什么人”隐藏在黑暗之中,那对你总是一种威胁。你必须界定他、把他从黑暗里拉出来,由此判断他对你有利还是无利,你可以从和他的打交道中获得什么或避免失去什么。

  因此,你必然会根据他的相貌、衣着、谈吐、表情等判断他的社会地位、职业角色、道德素养、教育程度等。你要用他显现出来的样子界定他,并且会不断地试探从他那儿掏到更多的信息。这些信息将有助于你和他的博弈。
  在这里,你们存在着信息盲区。在信息盲区下的博弈给装13留下了充足的空间。如果我知道你想从我“不经意”透露出的信息上判断我是否能给你带来好处,那么,我为了从你身上得到好处,就要装出那种样子。
  (待续)

日期:2009-12-22 01:01:39

  下面继续更新。
  一、为什么必须装13
  记住这一警句:
  从第一次接触起,你要想在某个人面前树立你的权威和地位,或达成你想要和他界定的关系,你就必须让他知道你是谁,绝不能拖到第二次。
  我读初中时,有两个老师在我们班上的不同地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为此而震惊,但当时并没有想到会装13和不会装13居然会让人产生如此巨大的地位差异。

日期:2009-12-22 14:21:30

  (续上)
  A老师是个男老师,长得一副威严的面孔,五十岁左右,上课也挺认真,但是,他在我们班学生面前毫无师长的尊严。他上课时,除了喜欢学习的学生外,没人拿他当回事,经常是他在台上讲他的,下面的学生该打瞌睡的打瞌睡,该嬉笑打门的嬉笑打闹。甚至,在他面朝黑板用粉笔写字时,还有学生拿捏成团的纸打到他背上。他猛回头发怒,却又不知道是谁打他,只能作罢。这种局面持续了两年,一直到我们班毕业时止。

  两年来,我一直在同情他的日子中度过。我想不明白为何他如此威严扫地。
  B老师是个女的,三十岁左右。长得一般,表面上看起来也不威严,然而,它却是我们班学生最惧怕的一个老师。上课时没有人敢打瞌睡,即使最不想听课的人,也得装着看着黑板。只要她在教室里一出现,班上同学那些调皮捣蛋的行为就自动中止。至于在她背后作鬼脸(有少数同学往往喜欢这样表演以让大家认为他是个英雄)和拿纸团打她,就更无从说起了。我没有怀疑有的人没有这样的动机,但事实上,直到她一年后不再教我们,我都没有看到这样的行为。

  看起来真的很奇怪:一个威严的男老师居然被亵渎师长尊严任学生侮辱,而一个并不威严的女老师却可以让学生害怕,明白在课堂上谁是老师谁是学生。是因为学生有惜怜玉之心吗?完全不是!
  之所以有如此的地位反差,完全在于老师第一次走进课堂给学生上课时,如何进行表演以界定他(她)和学生的关系!
  我记得,A老师第一次进教室给我们上课,除了先作自我介绍以外,和他以后的行为没有任何区别,都是一上来,班长喊起立,然后就说今天上什么课,然后再在黑板上板书,下面的学生是如何反应似乎并不在他的关注之内。今天看来,这是多么致命的错误。
  很简单,他不知道什么叫博弈,不知道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并不仅仅是社会价值观念和规章制度界定的,还必须在彼此的互动中通过行为表演体现出来。换言之,他以为因为他是老师,自动地就可以让学生尊重他并敬畏他。然而他错了。如果他表现得并没有一个老师的威严,那么,学生就会欺负他。
  在一开始的时候,我们班的同学并没有敢放肆,而是在他进门上课后表现得很乖。原因很简单,此时他是个什么样的老师这一信息还未被学生所掌握,没有谁敢一开始就冒着风险不尊重他。学生是通过他的行为来解读并判断他是个什么样的老师的。
  遗憾的是A老师介绍完后就直奔主题讲课,而没有花一小点时间用双眼威严地扫视一下整个教室,以告诉学生他是谁,他才是这儿的老大。更致命的是,他忽略了这样一个问题:学生肯定会通过试探来判断他是个什么样的老师,以决定对他采取何种态度。因此,在学生开始试探他,出现不认真听课而讲话的行为时,他也没有严厉地喝斥。这等于告诉学生这一信息:其实在他上课时是可以不尊重他的。但这还没完,试探仍然在继续,而他仍然没有及时地表现出一个老师应有的威严。而不必等到学生拿纸团打他,只需要试探几次,他的发怒已经没有用了,因为他是个可以不尊重和捉弄的老师形象已经被学生定型,他已经沦为可以侮辱的对象。学生拿纸团打他,唯一顾忌的只是让他抓到而已。

  而B老师恰恰相反。她在第一次进教学门后,面无表情地作了简单的自我介绍,然后站在黑板上威严地扫视了教室几分钟。没有人敢和她对视。她等于无声地宣布:从今天,我就是这儿的主人,你们都必须在我在时放规矩点。她要用目光把任何不遵守课堂纪律的念头压下去。
  这并不是结束。学生仍然不可避免地要试探他,总有一些不喜欢学习,并以在课堂上不遵守纪律、捉弄老师为荣的学生要确定她是不是一个可以不尊重的老师的。在她讲课时,我看到有一个同学开始挤眉弄眼地和另一个同学说话。这时她眼睛一瞪,快速地大喝一声“坐好!”(看来她早料到会有人这样做)。那个调皮捣蛋的同学被震慑了一下,不再说话,但脸上还是一种无赖相。她快步走到这个同学面前,再对她断喝一声“放规矩点,要不然你给我滚出去!”并一直瞪视他,直到他垂下头去。离开这个同学的座位时,她还对整个教室的每一双眼睛瞪了一圈。

  所有的人从那次起都知道了她是谁,从此再没人敢在她面前撒野。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