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回忆移民留美生活6年

作者: thefellinibug


日期:2010-8-3 10:06:00

  我92年在国内出生,生活了10年以后去了英国,后来又在12岁的时候移民到了美国东岸。咱是中产阶级的孩子,家里的教育应该算是传统中国式的;我的朋友大多是白人和亚洲香蕉,也有许多留学党。于是咱亲身体检了被夹在两国文化间的日子……有幸在曾发生过枪杀案的高中呆过,后来又转到了号称全国数一数二的学区、就读一所今年出了不下20个国际名校学子的高中。

  三年前开始混天涯,发现大家对美国的生活和教育比较感兴趣,猜测和争论也比较多,所以我就来8一下我(和我那65年出生的娘)所知的美国吧……国人对美国文化有些什么误解?想融入美国文化到底是比想象中的更难还是更容易?
  今年5月我才高中毕业,所以也算是写个小小的回忆录,做个总结。日常家庭生活、学校、社交、实习、风俗、有钱人、没钱人、到我家入室盗窃的邻居、被吸毒母亲养出来的小混混、钱多得要去吸毒的贵族小孩等等,只要大家不嫌弃我,我都想写写,总之写到哪算哪。我一直坚持在看中文书,不过语法和用词方面出错还是难免的,就请大家多多包容啦。

  开帖最后一句
  千万别信美剧……

日期:2010-08-03 10:32:23

  先废话一下严肃的,关于国内的父母愿意出高价送孩子出国这件事。
  两年前的夏天,我妈在国内的同事到美国来出差,还带来了她16岁的女儿。这位阿姨国内某知名大学的博士教授,丈夫经商,家里非常有米。今年5月,她发信给我妈,说想让女儿出国读书,问我妈能不能帮着查查这边的私立学校,能不能给她寄回去一本英语课本。我娘和我表示很鸭梨,因为美国高中不使用统一的英语课本。目前流行的众多课本其实也无一例外就是不同体裁的文学名著的节选本而已,该选择用哪几本名著教学还是由县教育部和老师们自行决定。所以,一本英文课本的参考作用其实不大。

  后来我和我妈又谈起这位阿姨。为了女儿在私立学校的教育,她愿意付每年4W美金的学费。我娘猛颤了一下,小声问我,“那不是跟哈佛的学费一样了么?”
  每年4W的学费……真的值得么?
  可能照国内的习惯来说(说错了还请原谅哟),私立学校的教育质量是普遍很好的。但在这里却不一定,私立学校可以是教会学校,可以是救济学校等等,质量惊人地参差不齐。那些非常优秀的私立学校大多都是极有政治背景的,所谓贵族学校么,就是为了培养高官同学们的精英小孩啊。这种学校一般都有入学考试,英文还不熟练的同学很有可能进不了。想送孩子出国的话,还不如调查一下,哪个学区的公立学校比较好。

  10-12年级我都是在一所公立学校就读的,学区据说是全国数一数二的,于是学校人口理所当然是30-40%亚洲人……去年出了同时被哈佛耶尔普林斯顿等录取的女状元,今年一个朋友进了哈佛,另外一个进了布朗,年纪成绩第一的valedictorian进了Georgetown,最好的几个朋友进了UPenn,同一学区隔壁的学校有朋友(还是个吸毒的小孩)破天荒成为了几年来我们学区第一个从东岸考入斯坦福的亚洲学生,我最好的朋友之一祖上曾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好吧我承认我是在为这帖子打广告……)……如果大家不嫌弃我,这些人以后我都会说到。其实都是有着神奇性格的人哪……

  两个月前我和一些小学同学联系上了,发现他们中许多人竟然也出了国。不过跟我不太一样,他们是因为家庭条件非常优秀,所以才被专门送出国读书。我是跟家里人一起移民的,出来的时候年龄比较小,很容易就适应了这里的生活。听有些年龄大些才出来的同学说,还是难适应,由于语言不太通,家人又不在身边,更容易在学习和生活上感到受挫折。如果真的打算送孩子出国的话,年龄当然是越小越好。上了高中以后才出国,学生一般会因为语言障碍上不了高级课程,反而耽误了学业,导致考大学的结果不理想。不能够适应这边的生活的学生,可能更愿意只呆在华人圈子里,认识异国风俗的机会就少了。

  咱文笔不咋样,所以写东西还是照顺序来写比较清楚。就从差学区开始写起,我和家人被又嗑药又进监狱又耍刀的白人邻居虐待了整整三年,我爹被迫安装监控摄影机以后反而引狼入室让人家把地下室的电子设备都偷了精光。
  而且不要怀疑,美国的差学校是真的非常非常地差……顶大肚子上课的女学生是学校内的靓丽风景(包括没有墙的教室和没有天花板的教学楼等等)之一……我这个成绩只能说中上的亚洲学生在那里成为了百年难得一见的神童……
  嗷,美剧还是不可信哪

日期:2010-08-03 10:47:05

  嗯,我又岔开话题了……
  说说大家可能比较关心的英语问题。
  当年我娘一人带我到英国留学,我是靠蜷在被窝里啃哈利波特学英文的……还是看书最有效。
  低龄出国的另一个好处就是,小孩子么,一般比较纯良比较好相处。我去英国的时候是11岁,可能是小镇上的小孩这辈子见过的第一个亚洲同龄人,于是咱成了明星,天天都有人找我搭话,用吃了饭的油手摸我头发,问我的中文名字怎么读,为了给我解释一个英语单词而满学校跑着找道具……于是我的英语突飞猛进。
  来到美国的时候,我读的是初一(7年级),小孩子依然好相处,整天口不停,于是一年以内我就变成上课能听懂90%的学生了。上了高中以后周围的学生变化很明显,这时候依然语言不通的亚洲学生在差的学区里会被人歧视,在好的学区里一般都只呆在亚洲人圈子里。

  ────
  Q&A时间
  小哥,你开得最远的一次车有多远? 我一个20不到的亲戚刚去美国1个月,就开了1000公里的长途,美国生活还是挺锻炼国人小孩的。
  你对美国人的肥胖度有啥想法伐?
  ──

  我家啊,开车去买菜大概要30分钟。我爹上班要花1小时。我妈去参加合唱团活动要开1-2小时的车。至于公里么……我不太会算。惭愧的,16岁的时候我还没有要学开车的必要,所以现在刚开始学呢。
  肥胖度啊,很胖的就胖得恐怖,健美的也很多,看得我流口水。要看住宅区。
  楼主不错,这么小出去了竟然没有忘记中文,呵呵,楼主家教肯定很严!
  ────
  不严,只是我和我妈关系很好,她从来都很信任我,从来不过问我的学习,偶尔晚些回家她也不发飙。没有忘中文是因为我喜欢看书,特别是古典文学,是小时候就有的习惯。

  是不是,出去后,往往反而会更爱祖国?
  ──
  不一定,肯定要看人嘛。我也知道有留学生很喜欢这里,恨不得不回国的……咱保持中立态度么,两国有各自的好。
  呵呵,楼主口中的亚洲人,是仅指东亚还是包括全亚洲?
  ──
  应该是东亚和印度吧。我印度朋友也不少。


日期:2010-08-03 11:21:36

  这时候上天涯不是应该不卡么……太杯具了……
  不知道大家会不会特别关注美国的教育问题?我是打算美国生活也写一点的,如果大家不感兴趣的话,我就先跳过去了。
  我继父18岁的时候从国内移民来美国,那个时候他的家庭经济非常不好,父母都在工厂打工。来美国的第一天他就被拉去叔叔的餐馆打工了。后来上大学等等都是他自己供的学费。他从唐人街附近一家据称是全纽约最差的高中起步,后来在一所名校里读了研究生学位。他当然是很能干的……很多观念也非常地“美国”,他对我的要求也如此。我妈有些朋友嫁给了美国人,小孩的所有费用都是要母亲自己出的。但我继父不是这样,单说费用的话,他替我付出的比我亲爹为我付出的还要多。虽然我们两个人的性格非常地不合,但他仍然会是这辈子我欠得最多的人之一,这里咱鞠躬一下。

  不过即使是这样,他的想法仍是:小孩一定要出门多锻炼,早打工,要做到性格和工作能力上都能够独立,这是他和我妈的想法。连比尔盖兹都不给小孩留遗产啦之类,是我罗唆的娘最爱举的例子……这不仅仅是因为我家经济条件一般。我一个朋友,他娘是某知名电子/电机(记不清了)公司的总裁,家住名副其实的豪宅(我去的时候被惊到腿软)他和他周围的朋友照样出去打工。

  这跟我妈那位教授阿姨朋友非常不一样。那位阿姨家里既然有钱,就早早做出了要给孩子买车买房的想法。孩子只要能够无忧无虑不用打工度过青少年时期,对他们来说似乎就是最幸福的。当然,这种观念的不同跟两国的国情和风俗不同也有关。
  咱也要学着一小段一小段地更……嘿嘿

日期:2010-08-03 11:38:18

  因为我继父是白手起家的嘛(这个词可以这样用么……),所以他坚信不论学区怎样,只要人够努力,就能够有好的前途。所以当初他买房子的时候压根没考虑过学区,就考虑上班交通购物是否方便啊之类的。
  不过从表面上看,他的眼光是很不错的。我们的小区环境挺好,供散步的林间小道有很多,树林一片一片的。我们家是正方形的cookiecutter house(就是一个区的房子大多都长一个样,互相比较没啥特色),后院一片草地过后就是一排挺密的高耸树林,再往后有小池塘和木桥,还是挺好看的一个地方。
  当时,开车5分钟就到沃尔玛、Target、Weis等等便利超市。不过我们不常在便利超市买东西,那里量少价高么……买菜嘛还是得去亚洲店。在我们来之前,我继父为了图方便都是去便利超市的,那里的蔬菜水果种类相对来说也比较少,导致刚来的1-2星期咱吃菜都啃萝卜叶……后来我娘受不了了,一拍桌决定要去寻找传说中的亚洲店(虽然最近的一家都要开车30-40分钟,但这也因为我们那个区的亚洲人比较少)。爱吃的俺娘刚找到亚洲店的时候,每次去都像某刘进大观园,这里摸摸那里看看,我们都说她是被饿傻了……亚洲店的品种当然多,但就是环境不如美国店好,地上有些烂菜叶呀脏水啊,感觉毕竟不如美国店舒服。不过跟我所知的国内菜市场比起来,还是好很多的。

  附近韩国人很多,多得吓人。他们开的著名连锁蔬果店有韩亚龙(瞧人家这名字起的哟),Han-ah-Reum,和Lotte。前一个后来为了吸引美国顾客,直接改成了H-Mart。在吃了一年以后,有天我们突然发现Lotte的鱼吃起来很奇怪……有种不自然的韧感,好像果冻化过的感觉。可能是放了什么东西,为了保持新鲜?我和我热心地娘打电话到Food & Drug Administration(FDA,政府管吃的部门)去投诉,结果没人回……好吧,算是咱太热心了。后来再也没敢吃Lotte的鱼。其他的就还好了,一些在美国应该很少见的水果在韩国店里都有卖。

  不过呢,我们当时所住的学区实在不怎么样。上初中的时候没有感觉,上高中以后我才后悔得内牛满面……其实那个区里住的大多是中产阶级里相对来说经济条件比较好的人,但素质如何咱却不好说。

日期:2010-08-03 11:57:37

  先说说学校。7-8年级等于国内的初一初二,我印象也不太深了,所以短短讲完就好。
  这里说明一下,美国的学校。
  一个州里面有几个县,县里10几所小中高学校的标准教育内容(哪些名著是可供老师选择教的啦等等)由县教育局来定。
  1-6年级 = 小学
  6-8年级 = 中学

  9-12年级 = 高中
  当时中学的老师看我一张嘴都说不出两句英文,比较担心。我当时的英文水平自然是得去上ESOL课(English for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就是公立学校里给外国学生设计的英语课。至于数学课么,老师想,我既然英语不好,连数学题都看不懂,还是上中等程度的数学课好了……这里的学生是可以自由选择课程的难度的。事实证明当时他们把该上初一的我扔到了国内5-6年级程度的数学班里……

  先说英语课,想让初中孩子们出国的父母应该对这个比较关心嘛,是吧。
  由于我当时住的县比较差,亚洲人自然很少……嗯哼
  外国学生既然少,那么ESOL班的规模自然也更娇小一点点~ 当时我们班里面有1对从香港来的兄弟,1个韩国男生、我、还有一个南美的女孩。老师是横着宽竖着长的典型美国人。每天上课最开始的10分钟,我们要在笔记本里写东西,爱写什么写什么,只要是英文就行。老师一般会出个题目,在写完以后我们会讨论。课本其实也是有的,但老师好像不怎么用(其实除了数学老师以外,严格照课本教书的老师比较少),最多偶尔让我们做做练习本里面的题目,练练语法之类。一般他会从有趣的故事书里面复印一些故事来给我们读,偶尔节日(比如St. Patrick’s为什么要穿绿的,不然会被掐)什么的会做一下文化性的介绍。不过无所事事的日子比较多,老师最希望我们能够开口说话,所以上课一般聊天聊天就这么过去了。不过对非英语对话老师表示很无力……每次香港兄弟开始用广州话互吵的时候老师就脸一沉……然后在屡劝不听以后暗自内牛……

  那段日子还是很青葱美好的。

日期:2010-08-03 12:11:01

  然后是自然科学之类的课程。老师经常布置作业让我们回家读课本预习,至于读不读就是学生自己的事了,不读的话,如果第二天你在小考里翘了,老师也不管,最多表示对你很失望。这跟我在国内的经历很不同,想当初我们老师对成绩不好的学生苦口婆心地劝导,把大家都当自己孩子一样,这在国外应该说是完全不可能的。出了国以后,就再也没有见到过那么亲切的老师啦……

  话归正题。当时读不懂课文的我急得回家掉眼泪。我妈在国内是大学老师,兼职翻译,所以英语还是不错的。她手把手地辅导我,陪我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去读、去理解。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就能够自己流利地读课文了,以至于老师发下的阅后练习题我都是全班第一个做完(要不然就是准确率非常高)。要说的一点是,这期间我一直在读英文书。我妈说我是书虫,每次去图书馆回来都抱了没过头的一打书,而且初二的时候最佳速度是1天1本。狗血的比如公主日记啊啥的咱都读过(这种书最好的一点就是文字风格很口语化),不懂的就扔一边,懂的就往下读。我当时是绝对没有抱着希望能让英语进步这种念头。我继父还劝我说,不懂的单词要查,这样才能进步。但我太懒,99%的时候不查,但书只要看多了,单词的意思也自然就懂了。

  初一的情况我记不太清楚了。但我就上了1年的ESOL课,初二就开始上最高级的英语课了。写作文从来都拿A,做演讲从来都拿A(老师还夸咱版面设计不错呢,所以说美国小孩普遍比中国小孩创意好这点不是真的嘛)。有一次同学们正在班上读书,课上到一半的时候我才进教室,但在短短20分钟我就把故事读完了,可怜的同学们当时花了一节课还没看完3/4……


日期:2010-08-03 12:38:48

  然后是数学课。Pre-Algebra(为代数预习的课程)的老师很呆很差,学生们对老师很刁难,导致老师常常在课室里大叫他们闭嘴,实在是十分混乱的状况……在这种情况下我仍然雷打不动地打瞌睡,更是让老师难做。不过我虽然很同情这位老师,还是觉得……她实在是教得太差了……由于我是外国学生,平时表现又比较乖,她不好刁难我(她人还是很好的,后来在超市碰到我妈还夸我),所以最多是把我叫醒以后要求我回答问题,于是我每次都答对……

  混了半年以后,我决定要求转到更难的数学班里去,也就是Algebra。在那个学校里,初一能上Algebra的学生10个手指都能数出来,等于是学校重点培养的精英,囧……课上确实有些新内容,但最多也就是XYZ,我在国内打下的数学基础非常好,所以自然也是很容易,即使遇到完全不熟悉的内容(比如数轴之类的),老师解释一下也就懂了。所以当时考试都是95+以上。我在学校里成了神人,数学老师跟英语老师说,啊呀你知不知道那个亚洲女孩数学成绩很好的?英语老师就说哇我知道我知道就是那个才来两年就一点口音都没有然后作文写得很流利的那个……

  那段时间确实是挺风光的,原谅我当时的幼稚吧,嘿嘿。其实我虽然学习成绩不差,但绝对没有到神童的程度,主要原因还是当时的学区太差。但从小我就学习成绩不错,到英国美国以后我更是习惯了当最优秀的学生,导致后来转到好学校的时候一下子适应不过来,心里鸭梨很大。
  然后说说选课。初中的时候学生就能选课了。我们学校当时是分ABC日,主科的课比如英语啊数学啊就每天上,副科的比如体育啊音乐啊就隔两天上。说一句,楼主是从小学钢琴的,其实放在国内啊(或者是这里好些的学区里),真的是不咋样的,但当时这又成为了楼主是神童的证据……8年级的一次晚会上楼主弹了一首肖邦,之后有同学和她母亲大人在停车场碰到我,跟我说,啊呀你弹得简直太好了,以后咱就等着在收音机上听到你弹的音乐吧!

  于是当时的我又挺飘飘然了……
  不过当时的人们还是十分地可爱的,初中的生活很快乐,周围的人都很纯良,就是楼主的性格比较狗血,不够近几年来自认还是算小有改进了,可歌可泣哈。

日期:2010-08-03 12:50:03

  写手贴啊,这算是对我文笔的夸奖了?多谢多谢。
  公立学校的午餐很差。这点上差学校跟好学校之间是完全一样的,起码照我的经历来说……汉堡包或是比萨配薯条再加配了20G糖的巧克力奶就是同学们的午餐……不要以为这很幸福……这跟麦当劳必胜客的水平是完全不一样的(虽然楼主觉得麦当劳很恶心,不过还是要说实话)……原料都是批发买来的,集体热一热就好。比如说比萨是一大盘放进去热的,拿出来的时候割一下成长方形就是一份了。如果在一定时间内这一盘没有卖完,那么比萨上的奶酪就会干掉冷掉……肉饼也是一样……呃

  就连我后来搬去的好学区里也是这么样的伙食,只不过价钱贵了一些,而且也没有弄得那么恶心,而且还提供素食汉堡(我后来成素食者了)。不用怀疑,全国有良心的父母都在抗议这种伤天害理的伙食……"Is school lunch making America FAT?"
  Yes it is...
  后来楼主就自己做午餐(俺娘叫俺独立,不给俺做)带去学校,当时也没想着要健康,其实还觉得学校的东西挺好吃(我从小不挑食,优点是能吃),当时年幼无知的楼主是为了减肥……话说还挺有用的,年仅13岁的楼主竟然靠吃健康食物和锻炼好好地瘦下来了。值得庆祝是吧。
  家里穷的学生买午餐可以有补贴,好像是学校给你开一个卡或者让你记着一个卡号,付款的时候就输入密码之类的,就从卡里扣钱了。
  8年级时成绩比较好的学生被推荐去上外语课,一般的选择是法语或是西班牙语。当时我对法国和西班牙没什么感觉,觉得哪个现实哪个比较好找工作就学哪个,跟我娘商量了一番以后,决定学西班牙语。还是挺有意思的,楼主的口音听说也比较好,这点跟从小出国应该有点关系,语言能力比较强,口音模仿能力也比较好。

  这个贴MS太多自夸的句子了……其实我也挺鸡皮的,大家先别忙着看我不顺眼,8到好学区的时候楼主就要挫了。

日期:2010-08-03 12:58:38

  初中大概8完了,来说说咱那个美好的邻居。
  我们家隔壁住了一家人,是单亲妈妈带着两个小孩,一个男孩比我大一岁,一个女孩比我小一岁。 后来我们曾想过这样一家人是怎么会有钱住到我们学区的……原来他们爷爷奶奶经济条件比较好,在同一个区里买了更大的房子,就把这个比较小的让给他们女儿和孙女孙子住。
  第一天放学时间,我继父带我到隔壁去问候邻居,顺便跟他们说说狗的事情,因为他们家的狗不栓着,总是跑到咱家后院去方便。
  第一眼咱被惊艳了……一男一女长得实在太好看,后来听他们说好像是德国跟希腊的混血(这其实也不算混了……都是白的么)。当时年幼无知的楼主立刻对这家人抱有好感,特别是人家那位长得极其美丽的GG。事实证明我当时这种想法让我后来觉得比较恶心……

日期:2010-08-03 13:18:02

  最初的几个月我们两个小女孩还是相处得很欢乐的。学校不是有校车么,当时我上7年级,女孩(称M)在同一学校读6年级,天天坐校车一起回家,又互相串门,所以楼主比较不孤独是真的。我从小有个习惯,就是觉得别人家的饭更香,觉得人家家比我们家更好看……于是总跑到人家家去串门,我妈也说过我,不过看人家妈妈也不怎么在意,两家比较友好,也就算了,最多给我钱让我出去的时候自己付钱,不过那位妈妈D当然也不让我付钱。

  他们家是比较典型的美国装横,墙刷了不同的颜色啦,东西有点乱但是整体还是比较可爱啦之类的,跟我们家是完全不同的。我继父虽然对美国生活很满意,但还是很喜欢中国文化的,他中文不咋(读还是读得懂的,上次发现他竟然在看研究中国经济的帖子,惊栗得我),梦想就是能啃完易经,但目前因为古文程度有限MS进展不大,他还定期去打太极拳,所以可见他是多么蛋定地一个人啊,家里不许刷墙!墙都是白的,不多余的东西也没有!家具都是木的,总之淡雅得让当时年幼无知的楼主觉得蛋疼(比喻比喻)……美国人家里的一切让我都觉得新鲜,去人家家我又能跟漂亮MM玩又能瞄一眼不常在家的帅GG(称N),所以我干嘛不去啊。

  有时候妈妈(称D)需要送M去啦啦队练习之类的,就会开车也带我去兜一圈。如果是晚上,家里有人饿了,她就会开车出去附近的麦当劳买东西吃。我在他们家里的时候,发现M只要一饿就吃麦片,那种五颜六色的小甜圈圈啊之类的。我妈一听说就觉得她挺可怜的,毕竟大多数中国父母都不会这样任由小孩自个到处找饭吃。我们家定时吃饭,每餐有些肉或鱼,必须有叶子菜(我妈说要天天洗肠……呃),油要少放,盐要少放,清淡为上,被加工太多的东西(比如我很爱吃的鱼丸啊之类)要少买!所以我们家是比较注意的了……现在楼主吃东西都被说像兔子。

  M来过我们家吃饭、说的不是胡话,她真的就喜欢吃饭……一碗饭倒点酱油她就能吃了……炒蛋里面她要放奶酪……不过也可能是因为其他的东西她不太想碰吧。
  楼主第一次发帖有人看……太激动了……都这么晚了……

日期:2010-08-03 14:00:02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