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笔下的那些牛人们

作者: 扶栏客


日期:2008-7-30 10:48:00

  司马迁笔下的牛人们
  《史记》是我很喜欢的一本书,十一年前上大学的时候就买了一本来看,司马迁精炼、雄性的文字把读者带到历史上那个个性张扬的时代,——那时候的中国男人很血性、很精彩,那个时代充满了天纵英才、恩怨分明的英雄豪杰和阴谋家。深入看下去,越发觉得这些故事比武侠更快意,比神话更精彩,比生活更真实。
  从十一年前起,我就有个愿望想把这些人物和故事写下来,司马迁的故事加上我个人的感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虽然自不量力但也能崇高一把。那时脑子里出现这个想法,觉得是个幻想,——自己才疏学浅,力不能及,转眼到了三十多岁,司马迁到了这个年纪已经开始了巨著,当年明月没到这个年纪已经名满天下,而自己还是一事无成。

  如果不开始,永远没有可能,我想不如从现在开始。如果大家觉得有趣,我一定坚持下去。
  !
  在天涯各位牛人的不断鞭策和鼓励下,扶栏客的新书《司马迁笔下的牛人们》终于完稿,将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并即将于2009年1月10日左右上市。目前出版社已经设计出了两个封面方案,为了选一个读者喜欢的封面,现在向各位网友征集封面评选,请各位在下面两个封面里选一个喜欢的封面,并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为了感谢大家的一贯支持和积极参与,扶栏客承诺将向两类网友赠送新书一本:

  1、凡提出建议和意见被出版社采纳的朋友;
  2、在截至2009年之前(截至2008年12月31日24:00)积极参与本活动,发表意见次数最多的前10位读者。
  (本活动截至日期为2008年12月31日24:00,本活动解释权在扶栏客,^_^)
  活动截至后,扶栏客将尽快统计出来获奖网友,并在本贴里公布,然后通过站内消息的形式通知获奖网友,请网友提供邮寄地址,最后扶栏客将委托出版社将新书邮寄给各位获奖网友作为牛年的新年礼物。希望大家牛年看牛人,做牛事、当牛人!
  两个封面的图片链接如下,请各位朋友积极参与:
  :
  再次感谢大家!

  一、悲剧英雄的DNA——李广和他的子孙们
  (一)李广的宿命:弓箭和匈奴
  李广是我最喜欢《史记》人物之一,不仅我喜欢,知道李广故事的中国人大多都喜欢。李广的人气源自真实,关于飞将军的传奇都可以在正史里面找到,主要是《史记》和《汉书》。而其他传奇色彩的英雄多少都有能力或者人品上的凑数,传奇色彩的英雄很多在正史里又是另一个样子,或者很难考证。当然也有很多正史上的英雄人物或许不具备传奇性和娱乐性,所以并不为人所知,——另外还有一些传奇且娱乐的英雄们至今默默无闻,让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人民靠着祖宗也一样可以文化繁荣,并且可持续发展。

  李广武艺超群,武艺超群的人在靠暴力议价的历史上多如牛毛,李广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李广的先祖李信是秦国的名将,曾经为秦国灭燕之战立过大功,生擒燕太子丹。太子丹对于秦始皇无论从政治上还是从感情上都具有非常特别的意义,李信立的这个功劳当然也就非常特别。可惜的是秦朝是一个短命的王朝,短命的王朝不仅对不起人民,更对不起为了王朝拼命的老革命们。秦朝祖宗的功业到了汉朝早就成为了历史,转眼到了李广这一辈,李信的权势富贵早已成了过眼烟云,传下来的只有手艺。这种手艺在暴力议价的历史上非常值钱,从炎黄直到鸦片战争前,无数人靠着这门手艺荣华富贵。到了今天这门手艺发展成为了一种体育项目,并且列入奥运会比赛项目之一,这就是射箭。我考证了很多有关中国古代武艺的资料,相信中国古代历史上名列第一的武功不是葵花宝典,而是射箭。在中国儒家的原教旨传统教育体系的四书五经六艺当中,射箭就是六艺当中的一门重要功课。再后来,无论是选拔武力人才武举考试制度,还是描写名将的史料,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骑射”,可见射箭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无以伦比。至于这门手艺为什么在正史上如此受重视,而在武侠小说当中毫无地位,我想这大概是因为射箭没有那么多秘笈,靠的就是天赋加上苦练,因此缺少了给笨蛋和懒汉YY的空间。《汉书》上说李广“世世受射”,也就是李广家族的每一代人都继承祖先弯弓射箭的本领,李广更是如有神助,箭无须发。在李广家族的历史上李广将这门手艺发挥到一个空前绝后的高峰,以致于后来很多擅射的高人都被比作李广,比如《水浒传》里面就有个叫花荣的著名帅哥号称“小李广”。那年头没有奥运会,掌握了这门手艺唯一的出路就是当兵打仗。当然如果身逢盛世,马放南山、刀枪入库,掌握了射箭手艺的年轻人似乎也没有出路。所以盛世办奥运会是必须,这对于解决像李广这样的青年才俊的就业问题实在非常必须,推而广之这就是一个社会问题。

  从这个角度讲李广的命运其实很幸运,李广出生的年代汉朝已经统一天下,并且传了两代皇帝。而且汉朝的皇帝在武帝之前都很务实,好黄老之术。黄老之术这个词有点专业,我们不妨这样理解:在汉武帝之前的汉朝皇帝对外奉行的是和平崛起的路线,对内则提倡和谐社会。那时候就是传说中的“文景之治”,也就是中国历史上统一王朝的第一个公认的盛世,但是遗憾的是封建王朝即便是盛世也没有奥运会。李广作为秦朝的高干子弟到了汉朝失去了政治上的地位和经济上的保证,李广从军之前的谋生手段《汉书》和《史记》里并没有明确的交代,只是说李广以“良家子”从军,“良家子”的意思就是享受政治权利的平民百姓,放到现在至少可以在政审表“是否参加过啥啥或啥啥啥”那一栏里写一个“否”字。可以想象作为一个农业大国的平民百姓,“良家子”李广在当兵前很可能就是以种地为生。让我们想象一下的李广当兵之前的青少年时代生活:在陇西大地(李广是陇西人氏)麦收季节的某一天下午,李广手握弓箭蹲在树荫下默默地守望着滚滚热辣的麦浪。大地一片寂静的燥热,空气里弥漫着成熟的麦子散发出来的呛人气息。这时几只麻雀轻盈地飞进麦田,掠过了天空却没有掠过李广的眼睛,突然,“嗖”的一支箭飞了出去划破了燥热的空气,那只偷吃粮食的麻雀应声落地。李广从树荫下站起身,深沉地望着无边的麦田,叹了一口气说“晚上有肉吃了”。当然,这一段不是正史上的记载,是我的想象,严谨的历史写手应该把想象和正史分开,这是起码的职业道德。我这样想象是因为我能够理解一个身怀绝技的年轻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李广的少年时代大概就是这样,苦闷而燥热的青春,好像烈日下灼热的麦浪。幸运的是盛世的李广没有遇上奥运会,但是遇上了匈奴,从此人生得以改写。李广遇上匈奴,就像周正龙遇见老虎年画,瓮安遇上自杀的女学生,一切都已经注定。

  故事讲到这里,我们不得不说说匈奴。匈奴是一个擅长射箭的游牧民族,富有“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史书上说这个民族好勇尚武,崇拜暴力和强人。秦始皇让蒙恬建造的万里长城就是为了抵御这个强悍民族的入侵,让秦始皇没想到的是万里长城没能挡住匈奴却提前透支了自己的帝国,让一个徐州地区的基层农村干部趁机改朝换代当了皇帝。大汉帝国建立以后,汉高祖刘邦本来想依靠多年征战建立起来的军事资本一举征服匈奴,没想到白登惨败,差点丢了性命。高祖皇帝刘邦是个非常务实的领袖,在生死关头没有跟匈奴死磕到底,早年农村基层的工作经验让他想到了贿赂,他给单于送去了大量的财宝和美女。贿赂这招历史悠久且非常奏效,尤其对崇拜暴力的人们来说更是如此,崇拜暴力的匈奴收到财宝和美女马上撤兵,放了汉高祖一条生路,却给自己的子孙留下了无穷的战争和杀戮。从那以后汉朝开始对匈奴实行各贿赂政策以换取暂时的和平发展。在这些贿赂当中最出名的是性贿赂,汉朝的御用文人给这种性贿赂取了一个很有政治高度的名称“和亲”。从汉高祖开始到汉武帝,汉朝真真假假的公主们前仆后继地进入大草原供单于享用,低调的如同走进包厢的夜总会小姐,不论用怎样高度的政治理由解释,无论用怎样艺术的文字描绘昭君出塞的美丽传说,这种用女人的身体换和平的做法实在让有血性的男人们无法忍受。但是有时候无法忍受的事还是要咬牙忍,即使是皇帝也不能例外,直到有一天那个年轻的汉朝皇帝刘彻在自己长大的时候也发现了自己帝国的强大,他开始对匈奴说“不”,从那一刻开始李广和卫青、霍去病、张骞等豪杰一起走上了属于自己的历史舞台。

  从李广开始,到他的儿子李当户、李椒、李敢再到他的孙子李陵,一个家族百年历史都与弓箭和匈奴有关,这就是李广的宿命。按照常理推断,像李广这样的人才,在那个以骑射为第一技术的年代,遇到好大喜功、崇尚武力的汉武帝,应该如鱼得水、风声水起才对,可是历史偏偏不是这样,这就比武侠小说有意思了。
  休息一下吧,玩玩天涯的网页游戏:
  武林英雄,纵情武林世界
  三国风云,乱世风云再起
  关注楼主
  收藏

  转发

日期:2008-7-30 10:51:02

  (二)算命
  《汉书》上记载,李广在孝文十四年就从军击胡,依靠骑射无双的技术,开始了自己的职业军旅生涯。李广一生与匈奴做战四十多年,威震塞外,号称飞将军。无论是在当时还是今天,李广都是武帝时代除了卫青和霍去病以外最知名的汉朝将军,可是耐人寻味的是李广跟卫青和霍去病这两位少年得志的将军相比,实在是命运坎坷,勤勤恳恳拼杀了四十年到死都没有封侯。于是就有了“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名句,成了后来中国式人才感叹生不逢时的公式和典故。有关李广难封的分析有很多版本,有研究管理学的学者说跟汉朝的考核制度有关,据考证汉朝封侯的标准是按照斩首匈奴的数量,也就是人头的数量封侯的。奖勤罚懒,多劳多得,这样的考核其实是因袭了秦朝的制度,听起来似乎是对大多数人都公平的制度。如果一个人养了一群猫来抓耗子,大概也只能用这种办法考核奖励猫们。可是李广不是大多数,他名气太大,以剽疾迅猛、骑射精绝著称,所以匈奴怕了他,听到他的名号望风而逃,不给他砍脑袋的机会。没有匈奴的脑袋就没有候,以前常说用谁谁的鲜血染红自己的顶子,这在以暴力公平竞争的时代是非常合理而且合法的。这样看李广大概太张扬,在没有砍够脑袋的时候在匈奴的江湖上名气太大。李广如果成熟一点,完全可以先韬光养晦、扮猪吃虎,等砍够了脑袋封侯了以后再出名,毕竟当官不是当明星,在那个年代名气再大也没有人请他拍广告或者代言减肥茶,人红戏不红得不到任何好处。

  还有一种说法,在《史记》和《汉书》里都有记载,李广长期不能封侯自己也纳闷,就找了个大师看相,大师看了李广半天,说他眼睛里面有something,可能李广内力精深吧,内力精深的人眼睛里都有something。但是李广是个很认真的人,就不断追问something到底是什么?大师被问急了就说,总之是做过什么亏心事。李广同志很诚实,当时自己就交代了,想当年羌人在李广的地盘陇西发动叛乱,李广当时是陇西太守,职责所在,只有带兵征讨。兵书上说“不战而屈人之兵”,书生看了一百遍还是纸上谈兵,李广看了就想到了兵不血刃。总之,依靠飞将军的威名加上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李广顺利地招降了八百羌族反叛者。谈判当中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史记》没有交代,从人道和人性的角度判断,李广如果要兑现承诺,那么粮食、物资甚至官爵都是必须的。这就出现了一个经济学的问题,——大汉朝的预算是有限的,而李广既不是经济学家,掌握的资源也很有限。兑现不了承诺的后果很严重,要永远解决问题李广还是想到了一个字“杀”。八百放下武器的羌人就这样被屠杀了,他们当中可能还有老人和孩子,他们临死前肯定少不了诅咒李广和他的后人,这是亘古不变的人性公式,不用司马迁交代我们也能推断出来。《投名状》里的情节大概是受了这个故事的影响,至于原因的差异我想可能李广不好意思跟大师说“俺舍不得把馍分给那些山汉吃”,所以找了个政治上居高临下的理由,——为了维护边疆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总要牺牲一些人。兵书上说“居高临下,势如破竹”,李广想用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居高临下把那个大师势如破竹,没想到一着急让大师发现了破绽。大师当时的想法应该是这样的“我靠,一句话就诈出来了,你丫就这心理素质还想封侯?”当然大师不可能这么说,所以大师还是大师,但是李广封侯的事就麻烦了。大师叹了一口气,对李广说“祸莫大于杀已降”,也就是说杀了俘虏要遭报应。一将成名万骨枯是普遍规律,哪个将军没有几件亏心事?说了就说了,从心理学上讲这叫倾诉,是缓解心理压力,保持心理健康的好办法。本来这种谈话可以理解为心理咨询,也可以说带有宗教色彩,人家老外不是也在教堂忏悔吗?但是,可是,然而这样的谈话居然被司马迁写进了《史记》,这就可疑了,按理说司马迁是个很讲究学术道德和独立人格的知识分子,为了给李广的孙子李陵说句公道话,把自己的小JJ都牺牲了。很难想象这样的人会编造一个他自己都不相信的故事放到自己的煌煌巨著里面。那么,难道李广跟大师谈话的时候司马迁在场?从年龄上看这不可能,司马迁因为给李陵说公道话遭受腐刑的时候还相当年轻,司马迁写成《史记》也是在那以后受了刺激,可见司马迁和李陵是同龄人,李广是他爷爷辈的人。那么只有一种可能,要么是李广要么是大师把谈话内容泄露了出去,并广为流传,最后到了让司马迁不得不信的地步。如果是李广,他这样做的动机让人无法从利害关系的角度理解。李广是代表大汉王朝去处理少数民族叛乱的,代表的不是他自己,而是汉武帝和整个帝国。李广杀俘就是汉武帝杀俘,按照热量传递的原理,那些满怀怨恨而死的羌人的诅咒也会传导到汉武帝身上。这种话从李广的嘴里说出来,等于否定了大汉帝国的核心领导汉武帝刘彻及整个班子的道德,作为一个皇帝或者任何一个领导,这都很难接受。汉武帝没有找个借口杀了李广,已经是爱惜人才了。如果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李广这么做可能和向大师倾诉一样同样出于心理需要,只是他在不恰当的时候找了不恰当的倾诉对象。当然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大师把他们的谈话泄露了出去,如果是这样,大师的职业道德应该让人鄙视,——保护客户隐私是心理咨询师的基本道德,大师更应该以身作则。但是大师这种身份本来就是在江湖上行走靠嘴皮子赚钱的,这样的结果并不出乎大家的预料。倒是李广,一个受帝国培养、教育多年的职业军人,一个立志封侯的人,居然被一个江湖上混的大师玩的团团转,怎么能不让汉武帝失望呢?

  那个大师有个很文学的名字,——王朔。

日期:2008-7-31 8:39:33

  (三)玩命这种事会上瘾
  武艺超群的人并不一定都能传奇,只有武艺超群又玩命的人才能成为传奇。李广的玩命像他的箭无虚发一样有名。这里说说箭无须发,根据史书上对李广的记载,箭无虚发除了过硬的技术以外,更重要的是挑战自己神经极限并以此为乐趣的心理素质。前者可能有很多人通过勤学苦练都能做到,而后者需要具备调戏死神的强悍神经才能做到。弓箭不是狙击步枪,不可能在千米之外有效地洞穿目标,要想箭无须发有个前提条件,那就是必须要在看得清敌手胡须的距离发射,一瞬间的爆发决定生死之间的距离。因此在西汉文景武三朝的著名射手当中,李广一直是公认的第一,——李广的技术或许有人能学到,但是他那敢于调戏死神的强悍神经决不是靠勤奋学得来的,这就是所谓的天才。

  让我们回到那个充满雄性荷尔蒙的年代。
  西汉景帝某年深秋的一天,秋风肃杀,草木凋敝。
  年轻的上郡(今陕西榆林)太守李广带着三名随从射猎归来,四人四骑行走在西部荒山的小道上。
  骑手们身后挂着射杀的野兔和黄羊,淋漓的鲜血一路滴下,颠簸出公元前的中国西部传奇。
  远处山脊上长城连绵起伏,天边一抹残阳似血。
  成群的乌鸦在历史的天空中盘旋。
  天地间一股隐忍的杀气无影无形,凛然而至。

  突然间,李广和随从们胯下的战马瞪着惊恐的大眼睛咆哮起来,四蹄乱蹬。
  李广嗅到了山中之王的野蛮气息,虎,一定是虎!
  果然,李广发现在斜前方的灌木后出现了一双聚精会神的眼睛,那斑斓的伟岸身躯正在悄无声息而又小心翼翼地逼近。
  在深秋的塞外射杀猛虎是多么酷的一件事!
  闪念之间,李广已经滚鞍下马,弯弓搭箭。

  虎怒了,在这属于虎的荒山野岗,居然有人见虎不避,弯弓相对。
  自然界难道也没有了王法?
  被激怒的虎低吼着小跑了过来,两边的荒草仿佛迫于虎的威风东倒西歪,避之不及。
  老大不跑,李广身后的三个年轻人也只好弯弓搭箭,六条腿开始哆嗦。
  那虎越来越近,三个年轻人甚至闻到了老虎嘴里散发出来的血腥口臭,可是李广没有放箭。
  日暮黄昏,天色已晚,三个年轻人借着落日余晖清楚地看到了虎须根根分明,那锋利的白牙撕裂了年轻人的肝胆。

  时间凝固了,在这塞外深秋的荒山之中,只有虎在奔跑。
  在距离李广一丈多的距离,那虎猛地减速,后跨往下一蹲,张开了血盆大口。
  “嘣”的一声闷响,就在虎起跳的瞬间,李广的箭终于射了出去。
  虎带着排山倒海的惯性冲了过来,李广侧身一闪,还是被虎爪撕破了胸前的战袍,健硕的胸肌渗出一道血印。
  虎扑倒在了地上,后脑穿出了锋利的箭头,死在了三个年轻人的脚下。
  李广把那支箭射进了虎口,贯脑而出,一秒钟之前还称霸山野的王者被李广一箭毙命。

  三个年轻人浑身湿透,仿佛虚脱了一般。
  有个叫《斯巴达三百壮士》的美国大片,里面有个犀牛被射杀扑到在斯巴达勇士脚下的镜头大概借用的就是李广射虎的意境。
  我写这个故事不完全出于自己的想象。
  《汉书》上记载“其射,见敌,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用此,其将数困辱,及射猛兽,亦数为所伤云。”“广所居郡闻有虎,常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射杀之。”
  从史书上来看,李广经常这么干,并且非常享受这样的心跳,数次与老虎亲密接触、与死神擦肩而过而不改其英雄本色,这样的亡命徒足以彪炳青史、震烁古今了。一个无名之辈要想成名博出位或许需要玩命,而李广当时已经是边郡的太守,相当于现在的军区司令兼省长,作为帝国的高级干部和名满天下的英雄,李广还经常玩这种挑战生理和心理极限的游戏,显然就是自己根深蒂固的业余爱好了。

  用严谨的学术态度研究关于李广的历史,可以发现所谓例无虚发、百步穿杨显然是扯蛋,百步之外连李广射出去的箭都没有杀伤力,何况其他人?不过,几十步之内应弦而倒是可能的,但是首要条件是胆量,而胆量是天才的天赋。
  玩命可以上瘾,从史书上看,李广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景帝的时候,李广先在上谷当太守,与匈奴多次交战。这期间的事迹史书上没有过多的描述,只是有个小故事从侧面证明了一个天才的玩命是多么的惊心动魄。
  当时的典属国公孙昆邪有一次哭着对皇上说“李广武艺天下无双,但是这个人太自负了,经常和匈奴拼命,我担心他早晚要当烈士。”(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角,恐亡之。)景帝也是个爱惜人才的好皇帝,心想这么玩命的将军不能让他这么早就当烈士,从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来看,自己的子孙、后辈的皇帝们也需要敢玩命的人当将军。于是景帝就把李广调到了远离匈奴前线的上郡当太守。一个爱玩命的天才将军让上至皇帝下至大臣的帝国高层如此牵肠挂肚,而又爱护有加,预示了一个靠实力奠定的盛世就要到来。帝国对于李广的爱护是让人感动的,这种爱护伴随着李广的一生,直到李广自刎。一个在帝国核心的高度呵护下成长的将军最后居然死于自刎,这不能不让人相信性格决定命运的宿命了。


日期:2008-8-1 11:47:31

  (三)玩命这种事会上瘾
  如果说李广射虎的传奇多少带有匹夫之勇的个人英雄色彩,那么在李广任上郡太守期间发生的追杀匈奴“射雕者”事件足以让李广成为帝国军队的战神和精神领袖了。皇帝宠信太监,这事在传统的历史观念里类似于好色一样,好像都是昏君的所为。其实细看历史,我们发现出色的皇帝往往更容易宠信太监,更好色。这事说起来很复杂,如果要一言蔽之,只能说是荷尔蒙在作怪。

  那一年皇帝派来了他宠信的太监到上郡实习,名义上是跟着李广学带兵打仗,其实傻子都明白既然帝国有李广这样的纯爷们,怎么可能需要太监打仗?可是太监还是来了,《汉书》上的记载上面派来的太监有一次带着几十个骑兵出去视察。在视察的路上,太监率领的骑兵然遭遇了三个匈奴。带着几十个骑兵的太监看见三个匈奴,情不自禁地冲动了,毕竟他曾经也是男人,于是太监指挥骑兵冲了上去企图活捉三个匈奴。这是一场发生在汉匈边境的小规模军事冲突,众寡悬殊、看似毫无悬念,就其规模来说本来根本不可能载入史册。可是后来这看似必胜的冲突居然以汉朝的惨败告终,太监被射了一箭,差点丢了小命,他手下的几十个骑兵居然被三个匈奴射杀的干干净净。太监逃了回来,见到了李广,哭诉了自己的遭遇,李广说“是必射雕者也”。至于射雕者到底是什么意思,《汉书》中并没有具体解释,但是以三人射杀几十骑兵全身而退的战绩来看,射雕者应该属于匈奴军队的神射手,类似于现在的特种部队。他们既然能射雕,射人当然是百发百中。后来中国文学领域里有很多关于射雕的引用,我想最早都出自李广单挑匈奴射雕者的典故,比如“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射雕英雄传》。其实成吉思汗射雕在正史上并没有记载,伟人信手拈来的是被李广射杀的射雕者的典故。

  无论射雕者如何神勇,这样深入大汉帝国边境刺探军情如入无人之境,并且在射杀数十骑兵,射伤皇帝宠信的太监以后还能全身而退,这对于帝国和李广来说实在是耻辱。
  为了挽回帝国和太监的面子,李广带领一百多骑兵追了上去。李广知道以一百多骑兵追杀三个匈奴传出去实在丢人,于是在追上以后,李广命令手下张开左右两翼包抄,自己单骑突进带着祖传的弓箭再次单挑三名射雕者。后来的战绩是3比0,李广射杀了两个匈奴后,活捉了最后一个匈奴,一问果然是传说中的射雕者。
  故事到此并没有结束,更传奇的故事发生在后面。
  李广让手下绑了活捉的射雕者,骑着马返回军营。
  当李广和他的骑兵们爬上一个山坡的时候,眼前的景象让大汉朝身经百战的勇士们都吃了一惊。他们看到了现在只有在巨额投资的战争大片中才能看见的镜头——数千名匈奴骑兵漫山遍野,如洪水一般席卷了过来。
  大地在颤抖,尘土飞扬。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