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读
|
杂谈
|
舞文
|
鬼话
|
情感
|
同行
|
奇幻
|
商道
|
军事
|
历史
|
全集
|
全部
|
排行榜
|
精品推荐
野林的诅咒
作者:
一剑春秋
日期:2010-8-5 4:58:00
前言:
《蜕》写了三年,一删再删、一改再改,但始终没能让主人公及非主人公们蜕变。当删改到已经不知道说的是什么的时候,我才惊奇地发现,自以为一直拥有着的广阔天空,原来是一个壳子,只不过这个壳子比较大,可供扑腾的空间较为宽松罢了。
所以我与卫营、野林及张小非等人不辞而别,顶破了这个壳子,先一步蜕变了出来。这时,我听到卫营的人们对着天空惊呼:看,灰机!
我扑棱了一下翅膀,向他们致意,然后激动地大声说:乡亲们,我回来了!我不会忘记卫营、忘记野林,更不会忘记大家!我要引领大家走出野林的诅咒,实现像我一样的蜕变!
卫营人听了我的话,纷纷议论道:扯淡。这人有病吧?他说的是啥意思?……
于是乎我感到悲哀,心想,看来让人走出诅咒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啊!不过幸好,张小非那充满希冀的眼睛在人群中熠熠放光,这才让我的心踏实了不少。我即刻作出决定,仍旧让他做主人公,并将他的名字改为张晓飞,进行这部《野林的诅咒》。
我没有理由的相信,《野林的诅咒》进行的过程,就是张晓飞蜕变的过程,而张晓飞的蜕变,必然带动整个卫营的蜕变。相信到了那个时候,卫营之外的人会指着卫营的上空惊呼:看,好多灰机!
日期:2010-08-05 05:03:31
楔子
九十年前,鲁迅先生翻开史书,看到了“吃人”两个字;九十年后,一剑翻开史书,没有发现任何字,只看到一辆镖车从字里行间吱吱扭扭地轧过。期间,镖旗颜色不定,镖师代代更换,然而车始终是这辆车,车厢极少打开,也不知里面装得什么。
这车走到二十世纪初期,“哗啦”一声散了,其中物件被硝烟湮没,待硝烟散尽时,一辆新车已经重组而成。
这虽然是辆新车,却依然吱吱扭扭地行走着,车辙从南京轧到北京,旗帜从白色换成红色,待走到八十年代的影州,它喘息了一声,给自己加了两个轮子,继续前行。然而行着行着,这车忽然消失了,呈现在人眼前的是一片黑魆魆的林子。林子被一条S形状的路分成了东西两块。由南向北沿着这路前进,人会感到我们的世界确实与太极有关。
走出这片林子,豁然开朗,一个偌大的场院铺展在不远的前方,场院左右各有一座土石搭成的台子,台上插着些旗帜,因日月风雨的侵蚀,已经褪去了本色。顺着场院和台子往前看,错落着四五十户农舍。农舍连同其身后的耕地,被由东到西的一片连绵的丘陵环抱成了半月形状。
这村子叫卫营,除了耕者有其田和计划生育外,其它改革开放的理念和成果,对于村人来说还属于共产主义那个范畴。比如电视机,只是从收音机里听说过而已;比如某家城里的亲戚到此,若叼着过滤嘴香烟,吃着那种白白的奶糖,就会引起围观。
说起那时乡村的围观,起因是各种各样的,而且大多匪夷所思;情景是非常壮观的,有时甚至显得悲壮。细数起来,几天几夜也说不完。
不过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田地有限,农闲时间长;加上那时经常停电,即便家中人口多、几代人睡一个通铺,晚上也有充足的条件进行反计划生育活动。因而人们干完农活后,天黑之前自然没事可做,如果多日不能围观点什么,幸福感就会减少很多。
有围观的,自然就有被围观的。这样说似乎有些颠倒因果,可事实上,很多被围观的人和事物的确是为了围观而生的,因为只有在这种时候,他们才会觉得自己是真实存在的,并因此而觉得生活是充实的。
有些人不喜欢围观,也不喜欢被围观,然而他们的所作所为注定了被人围观。
八十年代初去过卫营的人,除了村南那片林子使他们印象深刻外,大都应该记得一个孩子。
孩子十岁左右,身材高瘦,眼睛明亮,早、晚都会在场院北边的家门前站桩,每次站几个小时,之后打一套拳,风雪无阻,着实令人吃惊。待知道孩子是张云昭的孙子时,人们就不再惊异,只是随着或远或近、或多或少的围观者们赞叹和嘘唏。
这个孩子叫张晓飞,村里人私下说,孩子的名字比他爷爷更加豁亮,没准将来能成大气候。可是,了解张云昭的人又暗自嘀咕,没有人能超过张大侠,即便是他的孙子,即便练上几十年,也还是站桩的料。前一种言论,总有一些人附和,后一种言论,会得到更多人的附和。想一想,事情大多还真是这样,富不过三代、强不过三代,该着张晓飞倒霉,谁让他恰好是张云昭的第三代呢。
张晓飞的父亲就比他幸运多了,因为他是张云昭的第二代,所以多少也建立了点功业。不过,建立了功业又如何呢?还不是英年早逝,留下孤儿寡母,守着他的英名艰难度日。
许是因了爷爷的光环和父亲的英名,让瘦弱的张晓飞,看上去并不懦弱。对于被围观,不论是起初时切近的热闹,还是后来零散的遥望,抑或是外来人引发的骚动,张晓飞都表现得视而不见,只专注于村南那片太极图一般的林子。
林子被称为野林,在卫营人的掌故里,其前身是南北朝时期一个混葬之地,历代都出过神圣或灵异之事,卫营乃至更大范围的历代英雄名士多与之相关。张云昭以及与他同时期的英雄们,也就是卫营人的前辈们,都被安葬在这片林子里,随他们常驻于此的,还有那块在卫营人眼中堪称图腾的石碑。
石碑是民国时期卫营“乡会”的成员所立。所谓乡会,是一种有着共同信仰的民间组织,相当于现在的党支部,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主宰了卫营的命运。如今,乡会已成为一块薄薄的历史切片,却如同锐利的刀锋,切断了人们走出卫营的念想。
石碑通体青灰色,正反两面刻着张云昭等仁人志士的名字和事迹,置身于一片方正的空场中央。因了林木的遮挡,也因了时常有人“保洁”,所以石碑比较干净。只是,不知什么时候开始,石碑附近的土壤,尤其是刻着事迹那面附近的土壤,呈现出斑驳的痕迹,就像一幅地图,那是孩子们用尿精心绘制出来的。
表面上看,野林是寂寞的,卫营人除了在林中砍拾枝桠做柴烧和偶尔有人借扫墓之名向前辈祈福,平时不大深入。
从“地图”上来看,石碑倒不寂寞,而从地图分布的状况来看,孩子们大多对事不对人,于前辈们尚有些敬畏之心。
对事不对人,笨鬼也不会相信,因为任何事都是由人做成的,所以这句话在某些特定的时空里,不过是借口而已。从这个石碑两面的内容来看,并没有正反或主次的区别,偏偏被卫营孩子们分出了上下。因而,貌似一体的石碑,实际上是分裂的。
卫营的孩子乃至卫营的成人,当然不承认自己是分裂的,当他们彼此面对或集体面对外来人时,会自觉地让这种分裂愈合,以此标榜自己。待事过境迁后,再将灼热的纠结化成尿液抖落到石碑的根部,完成最后的放松。原来,那些地图的绘制者,不仅仅是孩子。
张晓飞从没做过上述这些事情,他的放松全靠站桩实现。
在卫营人的眼中,站桩应该是天地间最为寂寞的事情,对于张小飞来说,却是最为逍遥的享受。
同是卫营人,同是卫营人的后代,何以如此不同?想要获得答案,就要走进野林,
解读野林的故事;走近石碑,揭开石碑下的秘密。
日期:2010-08-06 21:51:50
第一章
1
武功中的站桩,在很多人眼中是个体力活,某种意义上说,与种田和扛麻袋没有什么区别。然而卫营的人们也深深知道,种田和扛麻袋是为生存服务的,站桩是为打人服务的,种田和扛麻袋是为了能够生存下去,站桩是为了能够更好地生存下去,所以站桩这种体力活到底还是高级了很多。
张晓飞刚开始习武时,就是把站桩当成体力活去做的,而且他发现这体力活真不是一般人能做得了的,站不到十分钟已经手臂酸痛、两腿发抖,同时还要面对围观者们复杂的眼神和指指点点。然而正是围观者的表现,刺激到了他敏锐的神经,使他屡次在濒临倒塌的边缘挺住,将高瘦单薄的身躯牢牢地钉在了场院北边的家门前,也钉在了卫营人的心里。
那个时候的张晓飞,眼中围观者的身影模糊了、野林的形象具体了,耳畔围观者的私语消逝了、父亲的遗言清晰了,心中浮动的骄傲踏实了、悲壮的歌声响起了。
专注于野林,必然会想起有关野林的故事,故事或有序或零散,五彩斑斓、动人心魄,然而最终都归结到一句话上。
话是佟青山讲的,确切地说,是佟青山强调了卫营的一个祖训。
佟青山,生于清朝末年,曾是卫营乡会的骨干,精于谋划、擅长联络,在日本侵华的前期和中期,为卫营的平安做出了大量贡献;然而在全国抗日统一战线形成时,在乡会乃至整个卫营的图腾——“八面尊神”的神像神秘失踪后,他就像换了一个人,遇事退缩、阳奉阴违,而且时常外出好久才回来。这引起了乡会成员的怀疑,最后终于从外界得到了一个确切的证据,他已经投靠了日本人,并帮助日本人害死了许多仁人志士。于是卫营愤怒了,在一个寒冷的夜里召开了审判大会。佟青山坚持说自己没有投靠日本人,一些志士因他而死,并不是他的本意。可是这种“曲线救国”的腔调,是无法骗过卫营人的,因而最终,佟青山选择了自我了断。自杀前,他幽幽地说:“我错就错在,不该在这种世道出头,看来我们的祖先说得没错,卫营是福地,野林是屏障,只宜坚守,是不可以走出去的!”说完仰天大笑,笑得悲绝凄厉,笑得满脸泪水。
随着佟青山倒下的,是卫营人的胆气;随着佟青山泪水一起风干的,是卫营人的心。从此人们愈加不敢轻易地逾越野林这道屏障、走向外面的世界。
其实,走出去又有什么错呢?错的是走出去的人。这个简单的道理,佟青山不能省察,卫营人也无法懂得,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悲哀的卫营人不敢走出野林,又丢失了一直信仰着的图腾,只剩下了乡会这根救命稻草,随着岁月的流逝,“稻草“自然就结成了乡会的功德碑。
张晓飞将思绪透过野林投向石碑的时候,腰杆会不自觉地挺起来,因为祖父的名字在上面赫然刻着,而同时父亲的遗言也会在他的耳边响起:“想练好我们张家的功夫,必要记住三个字,‘定’和‘坚持’。”于是,他的腰杆愈加挺直,将自己站成碑的姿势,并会在心里唱起父亲作的那首歌,尽管他对歌词的意思还不懂得:
马驰过鹰飞过豪杰走过
血流过花开过寻常了传说
丰碑寂寞在曾经的镌刻
牧童与牛羊徜徉在山坡
可爱的亲爱的你要我说
我只有一首深沉的歌
深爱的热爱的我轻轻吟咏
传说在黄昏的风里曼舞婆娑
风吹过尘起落书生沉默
月西斜云明灭徘徊太多
幽林茂盛着如今的堕落
我心希冀在它远处的流波
逝去的将来的都在此刻
我唱起一首深沉的歌
此刻的相逢的不容错过
却只能如岁月般悠悠润泽
不是我不想说
嚣尘里少年几曾识干戈
一直在对你说
那黄昏风里的曼舞婆娑
俱往矣?
又来也
心灯总会点亮
摆渡自己的江河
这样唱着,张晓飞有时也会哀叹,父亲怎么会就那样走了呢?
若当时正好有人在石碑下撒完尿后从林中走出,边走边提着裤子或系着腰带,张晓飞先前所融入的情境会全部消逝,重新回到令人疲惫不堪的现实当中。
父亲的歌仍在心中唱着,却已全然变了味道,成为了彻底的忧伤。
日期:2010-08-10 15:03:48
2
所谓彻底,只是因人因事的相对而言,其实忧伤是没有底的。
按照辩证法来说,有无底的忧伤,就会有无尽的愉悦,两者就像枯叶与绿叶的关系。同是一片叶子,因为季节的不同,而呈现出了不同的生命状态,供人陶醉,或供人沉溺。
早在更小的时候,每当听到父亲唱起这首歌,张晓飞都会沉浸其中,他感到那实在是一种极大的、无法言表的享受。
然而令人遗憾和痛惜的是,这首歌唱到张晓飞九岁时便戛然而止,从此成为他心中的绝响。那是一个深秋的早晨,从外地连夜赶回家的张一凡,还没来得及坐稳,突然翻倒在地,再也没能起来。
弥留之际的张一凡,说话已经非常费力,但他仍以巨大的毅力,为儿子留下了那句至为重要的话。也正是从那以后,张晓飞开始了站桩,以瘦弱的身躯,艰难而又执着地塑造着松柏的气质。
儿子这样做,淑文最初是非常心疼的,但张晓飞的性格实在令她无奈,阻止无效后,只好听之任之。
不过,如果凭此认定张晓飞倔犟固执、不近人情,是大错而特错的。相反,张晓飞的性格非常温和,有时甚至是柔软,柔软到不像个男孩子。他从小特别懂事,也能够容纳别人的劝告和批评,从不顶撞父母,更不与人吵嘴打架,属于极没有棱角的那种人。而且,为了不让母亲担心,在每次站桩结束后,他都会雀跃着告诉母亲,他又进步了、他很轻松,尽管那时他极其疲惫。
如此懂事的孩子,做着不听话的事情,谁又能拦得住呢?
这个世界上,拦不住的事物有很多,然而最无法拦住的是时间。时间是用来消磨和珍惜的,而且几乎不会被赶超。懈怠是与时间同步的,所成就的必然是痛苦;坚持也是与时间同步的,所成就的大多是轻松。
辛苦站桩两个月之后的某天,张晓飞因一只奇特的大鸟从头顶飞过而走神,并由此产生许多联想,当他从联想中醒来的时候,发现站桩对他来说是非常轻松愉悦的事情。这种轻松和愉悦,甚至使他不愿收功,他想:如果能够永远这样站下去该有多好啊。
至此,张晓飞才恍然明白,站桩原来并不是单纯的体力活,正如父亲生前所说的那句所有卫营人都不相信的话:“桩是越站越轻松的” 。
轻松的张晓飞,这时才有了心情充分领略和感受视线之内的一切。
日期:2010-08-10 15:05:04
左脚在丁八步的基础上,又向前跨出半步,两臂舒伸,在胸前环抱,这是抱月式,又称怀抱天下。于是包括野林在内的眼前的景物,便仿佛被他揽在了怀中。那时那地,一个十岁的孩子,即便入境,所怀抱的天下也只有半个村子。
然而一个十岁的孩子,能以他那瘦弱的肢体和稚嫩的思想,将半个村子环抱胸中,已经算是可贵了,况且,怀抱当中那些没有生命的景物,随着视角的转换,也一一生动起来。
场院东边的台子是戏台,民国时期一度热闹非凡,供卫营人演绎或赏阅人世的悲欢,如今戏演的少了,但青衣那端庄、深沉、悠远的表演,在张晓飞的脑海里一直清晰。在他看来,生旦净丑之中,青衣的美是最为特殊的,尤其是她们的水袖,收放之际如云如水又矫若惊龙,并不比关公的大刀柔弱。
场院西边的台子,曾是卫营人切磋武艺和选拔乡会成员的擂台,现在武早已从卫营人的生活中消失,因而台子也成为了戏台。张晓飞虽然喜欢看戏,却从不认为这是戏台,他一直期望有一天,这里能够重现雄壮激烈的对决。
左右顾盼,张晓飞恍惚觉得,那戏台上游弋着一条龙,擂台则像一只虎,一龙一虎,一飞一沉,峥嵘相向。
这种生动的“场景”,使他的形体自然地发生了生动的变化。他左臂翻转、虎口向前,手掌变成了钳子的形状,以掐住舞动“龙颈”;右臂随之展开、掌心向下,以按住昂扬的“虎头”。这是龙虎式,又称降龙伏虎。
一经形成这样的架势,张晓飞的心里即刻感到一种不适,他固然不喜欢龙强虎弱、固然不喜欢龙虎相争,但也实在不愿意去“降伏”它们。
在这个世界上,谁又能把什么真正降伏呢?燕人张翼德,杀人无数、酒量如海、动辄鞭打手下兵卒,无人能挡、无人敢言,连睡觉都圆睁二目,使人惊骇恐惧、不敢靠近,最终却于酒醉后、瞪着金环一样的眼睛、死在了一个被他逼得走投无路的无名小卒的剪刀之下。
于是张晓飞将两臂再度舒展,然后掌向前伸,龙虎式便化作了扶云式,龙与虎则变成了两片浮云。
两片浮云落地有形,沉在野林的边沿,东边的是一座破败的小庙,西边的是一座低矮的茅屋。
对于张晓飞以及很多卫营人来说,这小庙与茅屋,真的就像云一样飘忽,而且两者之间似乎还有蒙蒙的雾气。而云雾背后,却是两张令人印象深刻的脸。
日期:2010-08-12 22:10:08
3
小庙曾是卫营人的信仰所在,如今只有一个耳聋的庙祝,为空空的神龛燃几缕青烟。
庙祝幼年父母双亡,自小跟随侍奉老庙祝,老庙祝临终时告诉他可以离去,然而他没有,多年间一个人守在这座没有神像的庙中。不知他这是在等候着“八面尊神”的归来,还是尊神已经活在了他的心里。
有时,他极其冷漠。如果这个时候有人来抽签问卦,他会将签语审视一番后,提笔写下几句似是而非的指点,然后不做任何理会。
有时,他非常和善。比如当孩子们在庙前嬉戏时,他总是静静地看着,那时他的目光是温暖的。每当从山上采回野果,他总是舍不得吃掉,而是耐心地等候着孩子们的到来。
卫营人对庙祝的态度是复杂的,他们对他既有敬畏又有轻视,敬畏是因为他的背景是尊神的庙,轻视是因为那庙是空的。
其实说起来,庙祝原本不聋,为人处事也很周全,老庙祝在世之时,他腰杆挺拔、性格活泼、为人平易,甚至是一些年轻女子暗恋的对象。可自打老庙祝去世,他开始变得低沉,而文四爷的到来,让他仿佛在一夜之间骤变。
文四爷就是那茅屋的主人了,曾孤身一人四海漂泊,1971年流浪到卫营时,正赶上老庙祝周年祭日。虽然他衣衫褴褛、面容憔悴,但当他在老庙祝墓前鼓弦而歌、即兴唱出一曲悲伤的悼词后,张一凡等人对他肃然起敬。
通过与他攀谈,张一凡发现这简直是一位学贯古今的通才,并且对于卫营乡会的事迹及野林的诸多掌故如数家珍。后来知道,他是承德人,年轻时在热河一带参加抗日,并与张云昭、老庙祝等乡会骨干有过交往,解放后才四处飘泊游荡。
他这样一说,张一凡猛然想起父亲曾对自己提过的文四爷,其人文武兼备、精神高远,是位难得的英雄,就询问他的姓氏,结果印证了自己的判断,于是惊喜之下极力挽留,希望他能结束流浪生涯,用他的学识和智慧惠及卫营。文四爷起初婉拒,后来被张一凡等人的至诚打动,从此留了下来。
文四爷执意远离村民居所而住在野林旁边,并时常捡些干柴、套些野兔给村人们,加之他名望大,又多才多艺、爱说爱笑,所以在卫营很得人缘,人们便省去他的姓氏,直接尊称他为四爷。
四爷给整个卫营带来了一片新鲜的风,但这风对于庙祝来说却是一片阴霾。那时很多人能感到,庙祝对四爷怀有明显的敌意,而随着四爷这股新鲜的风不断扩大,庙祝在一场大病后就成了如今这副样子。
有聪明人分析,庙祝是老庙祝的继承人,属于“高人”之后,又是尊神庙的惟一守护者,对于尊神信仰的解释,有着独一无二的权威性,如今来了这样一位知天知地的前辈,自然让他那些知识捉襟见肘,失去了往日的吸引力。所以,他成了这个模样,完全是出于嫉妒和失落。
在这个世界上,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些最初的猜测会成为最终的判断,而最终的判断又往往成为不言而喻的共识。十年之后,卫营人早已不再议论此事,他们只知道四爷很大气、庙祝很狭隘,即便他们能时常感到两者之间的蹊跷和怪异,但也只是感到罢了。
至于张晓飞,四爷到卫营那年,他才一岁,所以更无从分析其中缘由,十岁的他,只能恍惚地感到四爷与庙祝是云雾一般的关系。
此时已是傍晚,整个卫营都暗淡下来,三三两两的人群在场院上、在东西两边的台子上无聊地聊着。张晓飞的思绪回到现实当中,轻松仍是轻松,愉悦却无端地打了折扣,于是他收了功。然而野林方向骤然响起了一阵琴声,留住了他回家的脚步,他转过头,看到人群纷纷涌向四爷的茅屋,于是他也向茅屋走去,走到场院中间时,四爷的书会已经开场:
民国间民遭难连年征剿
小日本大部队占了关东
夺我田地拆我学堂教我说鬼话
着汉奸勤打探杀我英雄
影州城县长名叫高元举
麒山镇有个贪官赵子庚
那高元举赵子庚本是翁婿
商量着孝敬皇军要虔诚
气汹汹侦缉队荷枪实弹
吵嚷着寻宝藏要到卫营
卫营的众百姓被迫挖宝
砍野林刨树根遍地挖坑
只挖得哀声四起苍天落泪
刹那间平地里爬满蛇虫
汉奸们如鸟兽仓惶逃窜
乡亲们似洪水躲进山中
赵子庚独生子在家里无端毙命
从此后那翁婿再不敢欺压卫营
鼓词唱到这里,四爷将三弦停住,看了眼聚拢在茅屋前的人们,整下衣襟,掸去落在膝盖上的一根白发,说:“那时候,他们才知道,‘影不治卫,卫不离营’这句古训真不是说着玩儿的。”
日期:2010-08-15 20:50:49
4
“好!”有人高声喝彩,“不让那些败类受点罪,他们咋能明白?!”
“嗯,大跃进那时不也是这样吗?还有文革那阵子,他们想砍掉林子,想打倒咱们,结果怎样,都灰溜溜地……,哼!”有人粗声附和。
“对——”这时又有人慢条斯理地说,“谁也别进来,咱也不出去,咱就守着这福地————,咱守着这福地,也是守着整个影州的气脉呢。”
“不守也不成啊!佟青山走出去了,结果掉了脑袋;魏子豪走出去了,如今一点音信都没有,恐怕已经……,还有张一凡,自以为不一般,常年去内蒙古做生意,到头来……”话到这里,说话的人突然闭嘴,因为他看见了远远走来的张晓飞。
张晓飞在场院中间听完这段鼓词,本不想走过来了,因为他不喜欢这样的老调重弹,而且他不明白,人们为什么要将这些旧事像倒粪一样不知疲倦地津津乐道。但他实在喜欢四爷的演唱,他的喜欢与内容无关,只与曲调有关,那曲调总能拨动他的某根心弦。
四爷所唱的,确实是卫营人耳熟能详的故事,但这故事太令他们怀念了,加上四爷表达的精彩,所以每逢这种时候,他们都会两眼放光、激情澎湃地参与进来,并将故事延续下去。
看着大家兴奋的参与,四爷有些悲伤,他深深地知道,现在的江湖已经不是过去的江湖了,人们只是以过去的辉煌,为如今的虚弱注入一丝并不真实的光。但他也知道,自己必须把这样的鼓词,隔三差五地唱给卫营人听。
“影不治卫,卫不离营”。这话大概有千年的历史了,与野林有关,产生的具体缘由已经无从考证,但如人们议论的那样,任凭风云变幻,这句话一直被事实印证。这很神奇,也很诡异。因而,卫营人曾真正自豪过,尤其在动荡的时代,外界眼中的卫营很牛很强大,很多人都争着与这块福地结亲。
同是一块膏药,在天下缺医少药的时候,它是良药;在遍地都是膏药的时候,它就是块补丁。如今天下太平,卫营人因为不敢离开家乡去远方生活、因为可以偶然离开家乡去镇里乃至影州城见识下五彩缤纷的世界、因为卫营之外的人群已经不像过去那样到这里拜谒,而感到失落和压抑,平时大都比较蔫、比较呆滞。他们在这世外桃源一样的地方,过着非桃源的生活。
如果没有四爷这样一个“活宝”,真不敢想象他们的生活会单调到什么程度。所以当四爷琴声再次响起,人群顿时鸦雀无声、屏神静听:
三皇五帝到如今
万里江山总更名
三国归晋又分了南北
影州地界乱纷纷
一朝天火坠东北
从此卫营有了野林
野林太极合八卦
执掌风水是八面尊神
隋唐五代滔滔过
宋元明清代代更
任凭他战火纷飞民逃命
任凭他太平盛世抓劳工
我卫营岿然不动坚如铁
我卫营世外桃源乐融融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目录
下一页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